看了片子,又看了很多人评论,感觉绝望慢慢渗进了骨髓,曾几何是时,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那时还很年轻,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身边的小伙伴整天都开心的没心没肺,而我只能眼巴巴看着他们的快乐,与我丝毫不相干,疏离,格格不入,我仿佛身在另一个世界。
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神经纤细?
玻璃心?
家族抑郁症遗传?
自闭?
自虐?孤独症患者?
我不知道。
总之,我很不快乐,很孤独,孤独到只有死才能得以解脱,曾无数次想要自杀,但综究因为太懦弱,一次次作罢。
渐渐长大,仍然时常感到孤独,绝望,生活毫无意义。
只是不再想要自杀,也许是麻木了吧。
其实,想想,死需要理由吗?
要,也不要。
如片中人,因为失去了至亲的人,无法面对现实,再加上青春的迷茫,彷徨,无助,于是偷一辆车,开到50码,丢掉方向盘,朝悬崖冲去,死就这么简单。
但还有更多更难的时候。
你曾有寂寞到想死的时候吗?
我不想死,只是不想活。
我只是想死,不为什么。
生有何欢,死有何苦?
我想这个世界注定有一些人,别人无法真正了解,在他内心的某个角落,你到不了,他也不会说。
仿佛一出生便已长大,他从小就已窥探了生命的本质,无常,悲哀和无聊,怎么样都了无生趣。
在我最孤独绝望的时候,也想谁来拯救我吧,让我脱离苦海。
而更加可悲的是,我们更多时候,连自救都不想,只是沉沦,沉沦·····自虐成性,死性不改。
何况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救世主,拿什么拯救?
一个人要翻越多少座山,走多少条路,才最终会成为一个人?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风雨,多少磨砺,才最终成为他自己?
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不断妥协,不断蜕变的过程。
尽管听上去就让人泄气,可事实就是如此,不会有完满。
还是打住好了,都弥漫着黑色的气息。
只是前面我看到好几位年轻的朋友,字里行间透着的悲观绝望厌世,让人好心痛,我不知道你们曾经历过什么,只是我也感同身受。
我不会在这里劝你们说,外面阳光多明媚,窗台上花儿多漂亮,生活多美好,生命多宝贵,我只是想说,人心即地狱,要怎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人之所以为人,烦恼也在此,其它生命不会。
花开时则开,月圆则圆,哪管有天花儿会败,月儿会缺,这只是生命的常态。
所以,不要沉沦于过往,也不要奢望于未来,好好活在当下。
生活是一位老师,她会让我们学会包容,放下,坚强。
最要紧的是尽快从似黑洞般的过往中摆脱出来,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其实,这有点小建议,常常内心纠结的人,最好出去走走,到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和博大吧,也许你会对生命有不同的认识。
还有,也可以找一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专注于上面,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写了那么多,还是想说,如果有100种理由要自杀,那么活下去的理由只需要一个就够了。
正如片中Jonatha对那女孩说的,如果我们对彼此来说都很重要,我想活下去,活得比你久,好看看你过得好不好。
自杀俱乐部,爱尔兰口音真难听懂啊。
On the Edge,可能不是叛逆边缘,是自杀边缘吧。
这些少男少女见证过死亡后,脑内有一个开关忽然间就被打开了,生命很脆弱,脆弱到你会被诱惑着去尝试损毁它。
电影里重复出现的悬崖,就是那个边缘,你并不恐惧高度,而是恐惧你会控制不住自己纵身而跃的冲动。
男主其实没病,Toby也说过,you're not close,他只是既不想死,又不想活。
而Toby不同,他是真的病了,他选择了用最浪漫的方式退场,在新年夜开车冲下悬崖,于火中化为灰烬。
我很难相信男主真的理解女主的想法,毕竟一个是正常人而另一个精神上真的有问题,二人在灵魂上所有过的契合不可否认,但是这究竟是不是爱情还有待商榷,而在现实中是否真的能这样就把女主从自杀边缘劝回来也值得怀疑。
这个时候的John Carney和后来拍《Begin Again》的风格还是不太一样,《On the Edge》还是显得生涩,但是他爱尔兰式的风格已经有所体现了。
在治愈系这个名词儿还未火起来的21世纪初,这也应该算是一部标准的治愈片吧。
生于爱尔兰的导演John Cartney产量不多,但绝对是特立独行的一个。
这部“On The Edge”和另一部口碑极佳的“Once”都是来自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的作品。
片中出现过很多次悬崖。
主角Jonathan开着偷来的敞篷车冲下悬崖自杀未遂;女主角Rachel儿时在悬崖边亲眼目睹母亲的死于意外;深深暗恋着Rachel的Toby最终选择了与Jonathan同样的方式,在悬崖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些似乎都与片名相呼应:On the edge. 刀尖上行走,游弋在那叛逆的悬崖边缘。
当年的Cilian Murphy虽然已经25岁,但丝毫不妨碍他扮演那个面若桃花的任性抑郁的自戕少年Jonathan.一心求死的他认为自杀很简单,只需要“开着偷来的老式敞篷宝马冲下悬崖”,可是他居然只伤到了自己的小拇指。
为了逃避牢狱之灾Jonathan选择了住进精神病院,在那里他遇到了然自己深深迷住的短发姑娘Rachel.而看似可爱的Rachel却沉迷于暴力和血腥带来的快感,在一次和Jonathan亲热的时候她一遍拥抱着抚摸对方的身体,一遍熟练自如地割开自己的手腕。
Johanthan发现之后无法接受,但更无法忘记Rachel.来到医院没多久后Jonathan便与文质彬彬的Toby成了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逃出医院去酒吧喝酒,偷车开兜风。
然而Jonathan不知道Toby已经暗恋Rachel许久,而Toby也不知道Jonathan已经对Rachel一见钟情。
大家就这样看似快乐又正常的相处着。
知道大家为了庆祝新年而集体偷跑出来的聚会上。
Toby看到亲热又甜蜜的Jonathan和Rachel一起跳舞的那一幕时,悄悄地消失在了聚会上。
就在那个夜里,就在大家疯狂的庆祝新年到来的时候,Toby像他之前说过的那样,按照Jonathan 的方式,开着一辆偷来的车冲下了悬崖,只不过这一次他成功的做到了。
充满悔恨和内疚的Rachel在父亲的陪同下出了院,Jonathan在无法抑制内心的不安后终于在Rachel母亲意外身亡的那个悬崖找到了她。
几句话之后,泪流满面的两人终于像之前约定的那样,来到了冰激凌车之前。
正在Jonathan买冰激凌的时候,Rachel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Jonathan手里握着冰激凌,紧紧地抱着Rachel沉默不语.......这部小成本的独立影片让人想起另外两部片子:《飞越疯人院》和《被禁锢的女孩》。
几位导演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聚焦在精神病院这样一个封闭的场所。
在这样一个与外世隔绝的空间里,那些禁锢着与被禁锢的灵魂到底是这治疗的一部分还是这疾病的一部分?
到底谁是疯的?
是谁正常的?
谁是坏的?
谁是好的?
如果在古老的西方,那些自戕的人们会被人们埋葬在十字路口,这是对他们的惩罚也是为了向后人昭示,埋在此处的死者要么无法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要么被自己的生活所超越。
加州小镇的中下层社区,年轻人生活空虚,缺乏正当娱乐,于是转向摇滚乐、迷幻药和性发泄寻求满足。
当地警察意图扫荡孩子们的毒品交易,卡尔深受困惑,于是跑去找小无赖里奇帮忙,因为他有枪。
不料事情发展越弄越糟糕,暴力事件一发不可收拾
顺着“音乐人生三部曲”的藤逐渐摸到了这部的瓜,一部完完全全贴合我审美的电影。
本以为最终会是一群“问题青年”在遭受心理创伤后相互疗愈彼此的故事,但是这样的结局大概才让我触及到它真正的主题。
片名中的“edge”既指象征生死分界线的悬崖边,又指青年人在极乐和极悲之间即刻转换的极端心境,Toby在现实的推波助澜下选择在本应是他最快乐的一夜自尽。
世事无常,但应当永远记住,无论生活多糟糕,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音乐很不错,演员很漂亮很青春,5个年轻人,强纳森.贝奇开车坠悬崖只断了小拇指,而托比哥哥和托比出车祸,他哥死了。
他和贝奇成了好朋友,觉得贝奇的自杀法很酷,在最后新年舞会中要贝奇做他自己,别管别人怎么看。
他说这是醉话,其实是遗言,看到贝奇和瑞裘一起跳舞,大概觉得把瑞裘交给贝奇很放心,于是开车坠崖自杀。
瑞裘和贝奇其实都喜欢对方,只是瑞裘和贝奇也互相喜欢。
瑞裘和母亲一起走时,母亲不小心从悬崖滑落而死,于是她想自杀见母亲。
莱丝莉和尼克好像也有意思,大概也不会自杀吧。
最后贝奇和瑞裘在悬崖边,贝奇说一年后想还能见到她,于是两人去买了冰淇淋,瑞裘哭了,也许他们再也不会自杀了,在他们前面走着父亲、母亲、小孩三人,他们也会像那样幸福吧
可以把故事挖的更深,面对心灵之殇除了自杀和自残还有很多默默的隐忍,那些行走在人生边缘的人,不全是因为直面过死亡,命运把一个人扑倒,也不一定都用非常剧烈的方式,有的时候,命运仅仅是而是躲在暗处,用最柔和的方式蚕食灵魂。
男主角永远微微带笑的脸上洋溢着终极的自由,有一种对命运听之任之的戏谑和勇敢。
如果把他的故事再挖的深一些,哪怕轻描淡写的描写一些生活的小细节,也能使内容更加的丰厚。
女主角前半段着实闪了灵性的光,但是后半段就变成了平庸的背景。
帅哥眼镜男这个小配角着墨恰到好处,不过河边的哭戏太突然,为了剧情的发展故意自述身世,有点缺少诗意。
三个青年没有一个人尝试过抗争,故事就略显单薄了。
“——现在去我房间玩虐待游戏吧!
——真的吗,好啊,随时。
——你要我说实话吗。
真的很恶心。
以后我们一起去吃冰淇淋,呼吸新鲜空气。
我请你。
——好啊 等你打给我”结尾真的去吃冰淇淋了,好可爱。
“——她会怎么样呢,她不应该一个人承担这些。
——那你又会怎么样呢?
——我只能治疗真正的病人。
”叛逆可不是精神病。
还有男二写的诗肯定也触动了女主,所以他们三个人就应该在一起啊。。
男二每周带男主溜出去喝酒,也很浪漫啊。
一些新鲜空气。
男主给男二挡刀,他们三个人的互动也就是爱情的模样吧。。。
有没有一部你会一直放的电影?在你起床,穿衣,打开窗户,喂狗,烧水,或者写该死的项目计划书的时候,你一直放它.on the edge,是我作为起居生活背景的电影,中文译名一听就很矫情,叫叛逆边缘,但我叫它悬崖,当然,这也并不会改变它青春偶像剧的命运.这是部青春偶像剧,讲一个长的象汤姆索亚的蓝眼睛男生带着爸爸的骨灰开车跳崖,然后没死掉,然后就进了有很多自杀爱好者的小疯人院,然后遇到一个小女朋友和一个小男朋友,后来小男朋友开车进了悬崖,再也没回来,小女朋友在电影的最后,离开了那座悬崖.悬崖,悬崖,悬崖,其实汤姆索崖,小男朋友和小女朋友都不是这片子的主角,主角是悬崖,万变不离,他就在那儿,从未消失,等你回去,你心里,有没有一座一直不会消失的悬崖?你只能逃离它,抗拒它,谈个恋爱,吃个蛋糕,和心爱的人一起逃亡,但,它还在那,永远在那.电影有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就是在深入那些自杀爱好者心灵的时候,每个人内心纠结的原因,竟然都是一位逝去的亲戚.为什么一定要死个亲戚?为什么每个人想死都是为了他的爸爸,哥哥,妈妈的去世?下一个是外祖母吗?还是远方表弟?我有时会刻薄又怜爱的想象编剧抓耳挠腮无计可施的样子.当你要告诉我一帮小青年想死,是否就觉得必须给我一个合适的理由?一个有分量的,常人能理解的,讲的通的理由?如果没有,只能制造一个类似于亲戚死亡的这种巨大的悲伤?你是不是不能只告诉我们他们想死,想死,想死?很变态的讲,我喜欢这种无计可施,就象纠结的青春那样的无计可施,就象疯人院里的疯子一样无计可施.如果我的亲戚全都健在而我衣食无忧没有任何病痛,要是我说我想死,就得迎接别人一脸你很操蛋的表情的时候,我就无计可施;当我想告诉你太阳很大,草莓很甜,音乐很柔软,梦很安详,而我特别想死,我想你一定不懂的时候,我就无计可施;当我抓着你的手让你仔细凝望我的眼睛看那里边的悬崖,那么黑暗而悚动的悬崖但你摇摇头说看不见的时候,我就会无计可施.但是真的有,在20岁之前的年月,好象闻到了整个地球的绝望气息,不管你觉得我多么幸福,我自身却无时不被煎熬,被未知的不安,被恒久的荒凉,被巨大的轰动俘虏;不管你觉得我多么可笑,我却在真的流泪彷徨自虐喊叫.但你却不知道,但我却说不出,没有原因,一点说不出.就象这个笨拙的小编剧,他的演员眼神破碎那么完美,他的悬崖真实淋漓那么完美,但他却讲不出一个靠谱的故事,他只能蹩脚的写一堆亲戚的死亡.他只能委屈那些真实的小歌小拥抱小眼泪,给她们穿一件假摸假样的青春偶像剧衣服.而悬崖还在那,小编剧站在边上,无计可施."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我说不出我在想什么."空无一人,这样的寂寞.大概因为是这样语言瘴碍的电影,所以配了不错的音乐,我喜欢屏蔽台词,听着音乐看这部默片,那些灰眼睛蓝眼睛绿眼睛,那些敏感的手指和腼腆的嘴唇说明了一切,不需要台词,如果你心里有一座悬崖,你会明白一切.如果你心里曾有过一座悬崖,你会象我一样宽容它.在20岁之前,那样的无计可施,所以那么的无理取闹.有一个我喜欢的情节,汤姆索亚先生跟自杀热爱者小姐在疯人院的黄树大道上散步的时候,他说"喂,我想跟你做一件事."她问:"恶心吗?"他说:"恶心死了,特别猥琐特别肮脏变态的事.""哦,那是什么?""听着,找个时间,我给你买个雪糕吃."
现在就是很后悔没有当时看完以后就来写这个影评,现在好像也不太记得太多的细节了。
为了基莲老师演的神经病少年来看的,现在感觉真的很好代我的oc,基莲老师太牛了。
然后在想,英国人真的是很会用那种与众不同的隐喻让事情变得更有趣,眼镜小哥的哥哥死了以后,没有提及自身过多的悲伤,而是去写杯子,一个里面的茶还是热着的杯子,他哥哥给自己倒了杯水,然后眼镜小哥破防了,我也被这样的对象转移移情法(我编的名字)给秒到了。
(顺便掰扯一下眼镜小哥的演员,真的把那种温柔的脆弱感演得好好)写女主的母亲的死,她说,只是想去悬崖下面看看,然后再把头放在母亲肚子上。
哪怕编剧想到让这些青少年们患上心理疾病的原因似乎只有让他们喜欢的亲人去世,但比起直接得让他们说出来,似乎这样带些隐晦的描写在这里变得更有力量了些。
最后是橙色冰激淋,是本年度我的浪漫首榜前三名,是世界上最恶心的事,是请你吃一次冰激淋,太纯爱,太可爱了,就是因为这一个短短的情节,先是蓝眼睛的莲老师围着蓝眼睛的女主小狗一样绕圈跑,再是他带着他那幼稚的帽子骑着自行车冲出精神病院,而医生迟疑了一阵,对警卫说,是的,请放他出去。
他打电话那一刻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但他真正说出来的时候却又让我觉得太美好了。
最后莲老师带着女主买冰激淋,拿着两个橙色的冰激淋,两个人抱在一起。
真的好可爱,前言万语只汇成一句,莲老师,我的纯爱战神。
08.04 观看了《摩登情爱 第二季》,08.05 写其观影记录时注意到这部未曾看过的约翰·卡尼导演、基里安·墨菲主演、豆瓣8.1分的电影《叛逆边缘》便纳入看片计划,08.12 终于观影。不愧是《曾经》《歌曲改变人生》《唱街》这三部我喜欢音乐电影的导演作品,影片开头听到The Smashing Pumpkins《1979》就让我为之惊喜,后续也用了蛮多歌曲当配乐(看完电影去听了原声)。台词:…-所以你自杀过,为什么会想死?-我不想死,我只是不想活。-你怕死吗?-至少自杀的时候不怕。… → …-你不应该一个人承受。-你现在都复原了?九死一生的经验让你开始珍惜生命。-想听实话吗?如果我们对彼此真的这么重要,那我要活得比你长,看你过得好不好,因为我喜欢你。-我办不到。-要是一年后我们还在一起呢?-会吗?-我有信心。-我不知道,你觉得你爱我?-我知道我爱你。
文青愛片 (蓋章
当他骑着自行车,飞快地穿梭在街道上,那个背景音乐很好听呀~
操……Cillian你真神了……每次都不一样啊
好在不长..
这电影丝毫不闷
忘记打分了!基莲的纯粉丝向电影了属于是,他的眼睛真的很好看🥺🥺🥺
边缘地带,边缘人。不想活,靠荷尔蒙的存在得以存在。
看出了点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的感觉。
原声不错
好颓丧啊
故事又丧又动人,OST很好听,影片风格让我想到了《Once》,然后db搜了下,发现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这部拍得更早,难怪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无聊的时候看看电影真好,跟着剧情喜怒哀乐,不错,有和我一样的吗?
节奏散漫。这可能是我看过最不聒噪的精神病题材了,不知道是不是音乐和演员颜值的因素哈。这片的男孩女孩们在叛逆层面也无非就是些小打小闹,不过状态是蛮不错的,自虐女孩爱了爱了。PS剧作上有点问题
看完好压抑
开头基莲走出教堂在冷冽寒风中潇洒骑车的镜头就把我秒杀了,堪比《春风沉醉的夜晚》里秦昊在南京人群中的疾走,用一个场景序列带出一整个城市的气韵。看似阴郁冷清的影调,却时常有着相当stylish的镜头设计,精神病院的青年们讨论着生命不能承受的轻与重,汩汩流出的爱欲、倏忽而至的死亡,这些都变成涌动的青春,在叛逆中生成存在的意义。
“我的小拇指对自杀的了解,比你读了十年的书还多”。我爱这样的电影。
这个剧情简介也太搞笑了吧,听见1979我好高兴
3.5//人也不一定都是总想死 但一定存在某些时刻是完全不想活的//要说人是孤岛的话不如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别致的巴别塔//这个年龄段的基里安墨菲太迷人了 又脆弱又美丽又神经质 从形象到气质都像是边缘人群中的稳定因子//约翰卡尼对音乐的喜欢溢于言表 在各种能够放入音乐的部分都有音乐存在 还好他也是知道有些时候应该是安静的//他应该和文德斯一样去拍音乐纪录片啊
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