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着,每个人都会更接近中年,与之挂钩的“初老”、“焦虑”、“紧张”、“失落”、“恐惧”都像一道道催命符,公平地贴在每一个人的胸口。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强烈的对抗感?
一方面是社会审美标准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本能的求生怕死,变老就是在不断地靠近死亡。
前者聊的太多了,我反而更关注后者。
《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程又青列出了50个初老症症状:1、枕头旁边,电脑键盘旁边,出现一堆万金油、白花油、绿油精等提神药方;2、对于陌生网友“我们可以交朋友吗?
”的说法,觉得无比愚蠢而没有耐心;3、很讨厌在外面过夜,因为要带好多东西。
当初老出现,就不仅仅是年龄增加的问题,更意味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疲惫。
当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心理上的恐惧自然也会陡增。
尤其中年女性,不得不进入人妻人母角色后,除了身体上承受岁月的磨损,精神上更要面临刻板印象的苛待。
暖暖妈写过:“一提到中年妇女,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蓬头垢面,满脸横肉,一只手挎着孩子的书包,一边骂骂咧咧推搡着孩子的形象。
”如此听来,中年女性的生活状态的确让人心生畏惧和焦虑。
对行动派来说,焦虑更像是警报器,是我们发现问题后作出的本能反应。
我身边有个女性朋友,辞职做自媒体人,整天抱怨自己运营不好,焦虑得要死。
撑了半年,决定改变,重新回职场,反而利用做自媒体时积累的人脉、经验在营销岗混得风生水起。
她说:“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不是原地打转,总能找到某个小切口。
”难道年轻的时候,就不会焦虑吗?
会啊,只要看到优秀的同龄人或者比自己更小的人取得成绩,还是会感到不安。
但最重要的是怎么面对。
懂得享受时间带来的变化才能享受人生。
一个健康的心态,绝对是女性三十岁之后越来越要看重的东西,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走向和质量。
电影《29+1》中,也探讨了普通女性的年龄焦虑问题,两个女孩,同样年龄,但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让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个叫林若君,小有成就的白领,工作上拼命,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别人尊重。
进入三十岁,她因忙于工作疏于关心男友,也没有办法照顾家人,陷入无法平衡工作和情感的僵局。
她每天过的都像方程式一样,早上6:30起床,上厕所,刷牙,洗脸,爽肤水,照镜子,检查皮肤,黑眼圈又深了,皮肤又差了,然后拿出一大柜子化妆品,开始补救。
然后准确计算早餐卡路里,再补充各种维生素,然后化妆,早上8:02分准时出门上班。
如同你我,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拼命工作,但焦虑无比。
她知道人生最大矛盾就是,有很多事你想做,但永远有更多的事是你“没做”和“要做”的。
最惨的是,时间越来越快,一眨眼就又要过生日了。
到了而立之年的林若君希望自己具备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和责任,渴望感情稳定、工作顺利,但事实是,她认为自己年龄渐大,想要变得更好,却觉得来不及。
她可能需要思考,如果舍弃鸡肋爱情,选择投入工作是不是正确?
如果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拿少一点薪水,有更多时间照顾家人是不是就能家庭和睦?
但我们都没有标准答案,才会在年龄面前犹豫不决,惶恐不安。
因为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之间,隔着一个巨大鸿沟。
另一边,同样要三十岁的微胖女孩黄天乐,在一家唱片行工作,个性乐天,虽然身患癌症却计划去巴黎旅行。
她需要对抗的不仅是年龄,而是厄运。
但她说:“你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数,剩下多少时间都好,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还有最重要的是,记得所有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快乐的事。
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有时转换一个视角去看待事物,便是另一个维度的天空。
电影中并没有交代林若君的故事结局,比如,她是否展开新恋情或者增加跟家人相处的镜头,但她在巴黎和黄天乐“相遇”,精神上变得开阔许多。
我想,这也是林若君的收获和传递给每个30+女性的启示,心态上的从容会让我们感到放松,因为健康、经历和美好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这样充分的享受时间,那过往年龄所产生的价值可能是微小的,但当我们珍惜它、重视它、享受它,那年龄赠予给我们的则是回忆、经验和充分的满足感。
不要用恐惧来怠慢了自己,更不要因消沉而错过了当下。
所以,心态松弛的人,会更容易面对年龄的焦虑。
换句话说,也就是心态上接纳焦虑,我们才能想办法抚平焦虑。
关于如何放松自在地面对衰老,史铁生曾写过一句话,“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
”同理,老是一件无论怎样焦虑都会到来的事,一件再抵抗再恐惧也不会消失的事,它是死的前奏。
我们的人生比自己想象的丰厚,除了年轻,还有其他东西值得珍惜和享受。
不用担心年华老去,无所依傍,而是接纳当下,并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长生不老不见得是种幸福。
有些幸福,是通过失去、生死的有限性才能感知到。
正如通过衰老的黯淡才能反射出年轻的闪闪发光。
无法坦然面对年龄焦虑,是打定主意和一个死局对抗,注定徒劳无功。
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人生也会早一些调整到快意尽兴的轨道。
人生是趟单程票,与其将自己套嵌在别人的期待中在终点收获辛劳苦楚,不如勇敢撞上所有际遇,在沙里淘金,精雕细琢,锻造出自己的光芒,即便光芒有限,却也是独一无二的快意人生。
在30岁零6个月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去了不少所谓的大厂,也活得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精英的是我,充满笑容的也是我,自己买了房子,当下父母身体也是健康即使年迈70+,然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分手(对方没有很喜欢我,我也没有很喜欢对方,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会伤钱),以及选择了离职,选择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离职大厂,然后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我其实还是觉得挺满意的,然后黄天乐的生活,其实你回看之前的生活她其实很波澜不惊,就是在一个地方,然后重复的重复的去工作,到生命可能快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需要去燃烧自己的生命,然后需要去记录事情,而我是一直都有在记录生活,又好好生活,我总是有跟很多人说假如,假如生命在这一瞬间戛然而止,我应该也不会充满什么遗憾,虽然我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但我想这一生还是蛮有趣的,还是蛮有价值的,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开心的时候(在自己26 27岁的时候,也因为一些手术,然后也上了手术台,然后还好化验结果是良性,那时候的话也是催着要早点结婚的,但而最后还是没有很轻易的选择和一个人,然后进入一段婚姻,而是选择工作,但也不是说工作就一定说啊,百分百就是正确),当我想开心的时候会更多(很喜欢拍照片,然后嗯就是想着有一天老的时候回想起的时候会有一些载体,而不是凭借模糊的一些记忆)。
人们总说三十而立在我30岁生日那天,我给自己也是买了蛋糕,然后上面写了4个字叫30而已,就像另外影片来说30而已。
所以说就像电影片尾曲一样,每个年龄段都会有重新开始,从零开始的时候,我想30可能会选择爱情,也可能会选择工作,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答案都可能不同,但要找到自己的使命,个人觉得人生来了就是一场体验,毕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好好的走完这一遭,真的很不容易。
愿天堂没有疾病。
望你时时刻刻可以由零开始张国荣《由零开始 TVB版》 - 搜狐视频我们从出生以来就在努力向前走我们不断被教育,better, faster, stronger我们不曾停下脚步,生活也不像电影在人来人往的街上,所有人会停下来,甚至突然往后退生活甚至没有配乐,没有“早班火车”在你上学的路上响起Saturn Circle 一圈30年孔子说30而立,但是孔子说15岁就立志大学之道了啊我要是30能立了,我岂不是孔子了?
而且孔子觉得他自己知天命的时候,还被老子实力打脸了呢所以30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事业上30岁意味着你离开了学校已经有几年了博士是工作,不是个学位,这事要先分清楚所以你进入职场几年了,接触到了一些人际关系了发现了自己的极限了,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了手上没有工作看起来很棘手了,工作也不让你觉得有挑战了有余力和时间去让事业进一步了,或者就该换工作了事业不再是你的唯一它给了你安全感,也给了你任性的一点点资本感情上如果一直在换伴侣,那该有点腻了天天大鱼大肉,有点想念煎鱼、青菜米饭了如果一直是一个伴侣,那也该有点腻了天天都是咸菜稀饭,感觉自己deserve better 了如果一直没有过伴侣,就算你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30而下”,也想让张汉明摸摸自己的胸了如果你已经结婚生子,那你和Christy的闺蜜一样已经只有孩子没有感情了,宁愿闭上一只眼了7年之痒,30岁的春天,谁都都在痒的路上友情上你有相处多年但是际遇完全不一样闺蜜没什么共同话题,也不是真心关心彼此但是可以一起去泡吧,一起吃饭他们的存在不会照顾你的心灵但是不会让你身边空位虚待陪伴永远不是最长情的告白需要陪伴是因为没能力和自我相处就算闺蜜做了什么事你也会安慰自己,毕竟这么多年了你们的关系好像没坏到可以直接被处理掉亲情上你的父母老了,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他们开始跟不上这时代了可能是因为固执,不愿意一把年纪还去迁就世界的脚步也可能是因为骄傲,不愿意跟“死靓妹”竞争更可能是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不能和世界保持同步了当你心中伟大的父亲母亲的形象开始崩塌你不再愿意回家,嫌他们烦,觉得他们无知你回到家还是抱着手机,没有话跟父母说散落在空气里的除了沉默的灰尘就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回忆只有回忆可以说,所以回忆必须是美的但是人生是伤痛构成的而你只能选择遗忘不然的话就是你不大方,你不努力,你不思进取如果说朋友、爱情、事业都是我们自己选回来的那么亲情看上去好像更没得选但是你只是不能选择成为你父母的人但是你仍然可以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孩子这是一部,你看完会不断回去问自己问题的电影我觉得一部电影能让大家按骥索图已经足够出色了虽然没有舞台剧的张力但是周秀娜真的证明了自己的演技虽然郑欣宜的角色有点单薄这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周秀娜的独角戏吧本来也不是平行故事线而已
三十岁 土星转到的第一圈父亲因病去世、多年男友出轨分手、工作升职但是觉得忙到忘记学会自洽或许这就是平常的其中一种呈现乳腺癌第三期另一种呈现苦难很多 都在猝不及防的时候奔涌而来 能不能平安渡过 靠的不只是当下的去努力不放弃 还有从前的积累 任何方向的所以 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 every cent count 即便过去有遗憾 但是遗憾本身也是一种指导 它存在的意义除了它本身 就是别再重蹈覆辙要珍惜回忆 重置遗憾 活出更好的人生 活出并非仅一维成长(只被时间年岁推动)的人生
严格来讲是中国都市女人的三十岁困境。
女主和黄天乐(不好意思女主我对不起你哈哈哈哈真的记不得名字)是两种生活的人,本来就是一冷一暖的色调,到最后两人同框,同享暖调,表示女主被女孩的温暖所感染了。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结尾。
松弛感和轻松心态当然是好,但女主这种女强人面对这个问题真的不能自己解决吗?
我觉得可能有些观众更想跟我看到她自己是怎么样凭内部驱动完成三十岁之前的蜕变——在面临亲情的动荡和感情的分裂,外部的压力。
这个故事讲得好就可以当成教科书,觉醒和独立,女主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她的女上司,也可能像现在这样,被另一种相反的人生救赎。
但我看到的是什么?
学历 能力和人生。
就算在社会上做到一定Level,也还是会有很多不足,所以能够不顾年龄束缚提前做到和自己共处做到精神自由(显然女主没有),也是生而为人的一种优秀。
但是当然,每个人觉醒的时机都不一样。
最喜欢的当然是每日梳洗、化妆、计算卡路里的饮食等,简直不要太真实。
前半部分展现的朋友圈、周围人创造出来的年龄困境、现实和焦虑真的蛮真实犀利,是干练的冷淡风,但到后面就有点走套路了,还是走温情路线。
这是一种被动妥协么?
还是一种对于困境的无奈感慨) 我相信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肯定会经历这些,我更不敢保证我会做得更好比她更会面对。
生活中能做到这样的已经很勇敢。
张汉明是电影和理想,杨啥豪才是生活和现实。
我相信,在黄天乐,也就是欣宜宝贝这部份,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融入了她的前半生,她内心最柔软的情感,遗憾和理想,以及她对肥肥妈咪的回应:永远自信 乐观 开心。
感动。
从Lesilie到Beyond,各种熟悉的地名,茶餐厅美式….营造出了一种很浓的香港80年代怀旧情怀氛围,有点刻意卖情怀或者致敬,但这也确确实实会是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有感于林若君独处那一段,庆幸自己不是在更晚的时间经历一段一个人的生活,还有独处的意义。
我们有父母,家人,但是小学之后,离别成为生活的常态,因为我们要学着脱离父母,去学会独立。
我们遇见爱情,拥有友情,也会拥有以后的爱人,但我们一生绝大部份的时间,仍然要自己陪着自己度过……学会了跟自己相处,才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取悦自己。
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当一个人不会跟自己相处,他的生活只能被繁忙的工作、无意义的社交、以及时常的孤独感侵蚀。
因为太需要从外界获取力量,所以不得不拿自己的生活去获取这一部分力量。
殊不知,一个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无穷尽的能量。
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你才能更好地继续自己的生活……
人生一直在不停地选择,选择后就必须承担。
如果你选择后用尽了百分之一百的用心,那就不会太紧张,结果是怎样可以坦然,也会变得轻松很多。
我们改变不了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
每一个十年都是从零开始。
人一定是得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懂得一些东西。
有时候就是太忙了,才会忘了当时为了什么而作出的选择。
的士司机:年轻人才会觉得放弃问题,比解决问题容易得多。
不过做了高层,就要学会怎么解决问题了。
林若君老板:成功只是一个结果。
……每个人都有第一选择。
既然有选择,那就有代价。
最重要的是你做了这个选择,你有没有用百分之一百的心思和精神去做好它。
我就是那种女人,如果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如果我尽力了,无论什么样的结果,我都不会后悔,也不会抱怨。
做人不就简单快乐多了吗?
黄天乐:最重要的是,记住所有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快乐的事,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何時開始,年齡成為都市女性的禁忌。
更是暗許自己不再慶祝三十歲之後的生日。
彷彿它對應的只是體弱色衰和青春流逝。
反覆抱怨自己無力對抗卻頻頻出現的家庭情感,工作壓力等問題。
一股腦怪罪於時間頭上卻忘了這就是真實生活的際遇。
如果三十歲前經歷過的萬般挑戰,未能助妳提煉出智慧及心境去提升更成熟魅力的自己,還不知感恩並勇敢向喜愛的生活靠近。
那「三十而立」這話,就不是說給你聽。
接受每個決定所帶來的利弊。
祝福妳,在歲月中,得到更到的愛與勇氣。
感恩時間,感恩經歷。
看完《29+1》,发呆了十分钟比如我就只是想回家所有人都来跟你说 你考虑清楚你不适应你要有退路…但我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想去的地方 过自己才能感受的生活。
人生每天都在倒数都进入第二个土星周期了还没有自己做主的机会吗.电影里的Elaine说:“你做的很好 如果再放松一点就会更好人都有第一选择的既然有选择 就有代价重要的是做了选择,有没有用100%的精神和心思去做好它如果我尽力了,无论什么结果我都不会后悔和抱怨。
人生就简单快乐多了。
”我已经拥有了很多但这些一夕之间也可能全部失去没有安全感 没有归属感我在这里消失了第二天也不会有人知道我想回到人来人往 让我有存在感的地方我想要有- 我拥有的我能触手可及的实在感。
希望真的如电影所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从零开始
周秀娜很厉害啊,完全拎起整个片,表演自然轻快、不落痕迹,为她加一星。郑欣宜的角色性格略失真,但表演上也没有尴尬硬伤。相形之下国内一众小花尤其是杨颖请扔到焚化炉好吗。
我是直男。不懂女性视角。
数据化和什么琐碎的事情都要记录的生活方式,若不是为了表演,不累?
还是太标签化了,好像女人不是事业奋斗型,就是乐天傻乐型,这还是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对自我认识的衍化还停留在10几年前,可惜了。。PS:周秀娜不错,有望来年金像奖拿个提名。
走出职场、走出情场,掌控生活,以吃喝玩乐自由为标,配上点小资元素为情调,这种表面化的女权自由即为解放也实在过于局促。
不愧是舞台劇改編,梗鋪得又好又密集,關於29+1女性的焦慮也的確令人感同身受。周秀娜把都市女性的硬撐感和疲憊感演得真好。然而,鄭欣宜的角色有些太過理想化,略帶浮誇的演繹令人在感動同時仍不免懷疑設定的真實性。說白了還是老一套要放輕鬆過生活的雞湯,沒能再深入一步,有點遺憾。
什么鬼?居然这么高分?对豆瓣评分彻底丧失信任了!
虽然是舞台剧改编,但是一点舞台腔都没有,也是了不起
每一个阶段都是从零开始场内都是下班了一个人来看的女性
周秀娜在电影里展示的那种女人三十岁的迷茫可以说是非常真实了,职位越来越高却要面对众叛亲离和更多的沟通成本,两性关系失衡,在女人堆里定位划分的自我意识。如果拍成魔幻一点的剧情,周秀娜和郑欣宜原来是同一个人那就好玩了。舞台剧感挺强的。胖妹的角色遗憾沦落成成功女白领的一贴中药。
在39+1的年纪看了这部29+1,也许对女性来说,30岁就和男人40一样重要吧。把压力当成动力,从零开始,开启新的人生!
看了还挺感慨的,只是结尾不够好
30岁恐慌症嘛~谁没有一样。各种代入,回想那年自己做了什么,分析当年的心态,对比如今的自己。小夸张、小细腻、小青涩、小感动、小埋伏,三星半。
反正人生都是在倒数,那就好好活吧。30快乐~
終於沒有內地的流水線女星的香港製作。林若君那條線本來很好,人物塑造也真實;黃天樂那條線卻是完全出戲沒得救。如果再有一條線才合適,30歲的女性不是只有工作狂和傻肥甜。兩個星給影片本身,多一顆星給《早班火車》《由零開始》、夾縫中的唱片店、淪落的樂手,以及背後那個淪落的香港樂壇,和影壇。
精英生活是多么的有趣,找寻内心是多么的无趣,前者可比后者热闹多了。只不过前者沦为了一段单纯存在的概念了,就像是一个前半段的装置。况且,那么多可以充满拓展性的设置,最后变成了亲切的无所谓。其实阿,艺术土壤已经没了,早已经被现实主义这个概念绑架了
居然很是小惊喜了一下,想起了去年的28岁未成年,比起28岁的蒙太奇,这部电影的节奏还是有些舞台感,但是运动起来却反而显得活灵活现,或者是本身就带着的理想主义光芒让银幕舞台化了,因此情绪矛盾反而充沛而自然,舞台剧改编电影们可以和这部片子学学节奏
1:50:00,百度。不煽情,没什么感觉
永远乐观,生活已经很苦了,悲悲戚戚的就不要啦
有點失望,後半段get不到重點...看完深宮計後馬上回來看娜姐這部,回想當年看不起她們這些拍性感寫真的𡃁模,時間證明她是個又聰明又努力的人。在鐵塔下笑著對欣宜說生日快樂時立馬鼻酸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