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最喜欢海报上一幕
这种题材达内兄弟简直已经是信手拈来了。从一个个体青少年去看一个社会问题,欧洲社会中穆斯林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冲撞。以少年的视角表现得那么真切那么自然。我们只有在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之后,才能够放下对那些宏大抽象的爱的追求,而转身向自己身边的具体的人的爱。这也是成长的要义之一,逐渐认识到自己眼下所拥有的具体的生活的可贵。
7/10
达内兄弟是否是太信任社会对穆斯林群体的公信力了?轻而就将宗教、家庭等根本问题一笔带过,主要聚焦在青春期少年莽撞、无知甚至是叛逆的情绪处理上,显得格外避重就轻,如此单薄片面的描写并没有传递出创作本意,却无意间将让无数温和派穆斯林小孩在学校陷入“信任危机”的尴尬处境,这真是圣母心么?年轻的阿迈德有一点不是传达的很明白么,那就是不管你信什么神,释放人性之恶都只需要那轻轻的一点助力
salah你金靴没啦!
1963年的戈达尔“小兵”,恐惧死亡,也怀疑过政治理想,但最终完成使命;2007年“天堂此时”的人肉炸弹,坚定的信念被镇子录像带店里明码标价的自杀袭击烦扰,最终宗教理想产生犹豫和困惑;2018年达内兄弟“年轻的阿迈德”,几乎是一个执着坚毅的天然圣战小烈士,却竟在先知安排妻子之前好久,遭遇爱情骚扰,在铲除异教徒的道路上被设置了无形障碍,失手跌落,天堂也就没葡萄干和72处女等着了吧。
功成名就的达内兄弟让人佩服的是居然拍摄这么敏感的极端宗教议题,厉害的是抛开题材跟以前片中的少男少女也没有两样,虽然完全沿用那套轻车熟路的方法却也是极大的挑战,让电影超出现实信以为真,而且试着理解并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异教徒如果不以多少为论在双方的眼中固然只是相对的,最终真正普世的善会感化战胜恶。看看人家的集中改造,这部也是欧盟影展陆续放过后评分稳中有升。法国文化中心二刷,达内兄弟映后视频连线。
标准达内视听,清爽但无法平静。这次选择了极端穆斯林话题,刺激啊,我要承认,对穆斯林我已经开始无可抑制的偏见,这个少年的偏激被洗脑行为相当上火。不过这次达内似乎没有任何拓展,这一切都是发生了,然后就没了,就连最后阿迈德从执着的清除异教徒念想到请求原谅的转变,是因为快死了吗,追求圣战死后的天堂难道不是被洗脑的穆斯林标配吗?我不是很理解~~~
对宗教理解得可能是不够吧
达内兄弟用别致的镜头,简洁的情节,再现了一位少年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镜头跟随着少年,成为了一名旁观者,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舒缓的讲故事,不极端,不低级,在无力的表面下,导演诉说着自己的态度,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缺失。
如此虔诚的教徒就不要使用电脑、耳机等一切新世界新科技带来的便捷,不要穿牛仔裤和跑鞋,回到你们最原始的状态,每天祈祷度日,看天吃饭,让你们的神给你们一切。不要一边享受着新世界的好一边诋毁它,新世界是文明发展带来的,不是神神叨叨愚昧宗教带来的。反人类的宗教等同于邪教。
全程对主角:你想干嘛、你在干嘛、你都干了些啥…
没啥亮点
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又蠢又毒的穆斯林少年的故事,即使他的家庭已经融入比利时(?)社会了,他还是被洗脑了,以至于我无法相信他最后只因一摔,就由计划杀人变成请求原谅了。#欧盟电影展
第一次在电影资料馆看片儿,达内兄弟正合我胃口。我很佩服导演的勇气,宗教话题不好拍,这拍出去就是得罪很多人。对于Ahmed的跟拍能展现出他外在的一部分,而最后凶器变为求救工具也很反讽。从我朝的角度看,讲法语的比利时人对穆斯林够宽容的了。
这类人可怕么?小粉红和他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么?
各方面都比《告別黑夜》好,也切中了這時代的痛點(當然主要是歐洲,但實在太好延伸了,這也是我們最近常常面對的問題:世界觀是可以改變的嗎?)。電影其實是謙卑的,在現實面前,這是強烈的未知。尤其是青少年,他們為何被收編,他們的軟肋在那裡,他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改變。這幾個要素構成了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懸念。製造懸念的方法很古典卻有效,又能結合到核心的思辨。心理輔導,性衝動,勞動,親情,運動,大自然皆不能讓他改變,這種不斷集聚的壓力最後只能爆發,看過結局你也會知道,那不過是僥倖,導演選了最合情理但又最有希望的一種結局。而之所以不分析,實際上就是沒法分析,洗腦是很籠統無力的概括,對個體來說它是過時label,只能用來形容自上而下的propaganda,宗教複雜得多,太多變數,給出答案反而是愚蠢和自命不凡
活着的时候信谁,或许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将死的时候,喊谁的名字。是“妈妈”不是“安拉”。
(Euff2019
标题的真正主语不是阿迈德,而是年轻。这种“年轻”就像今日的美国一样——固执而又鲁莽。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知道:想要剖析恐怖主义诞生的根源就必须拿教育(意识形态 )开刀,必须从(政治)领袖与(宗教)导师身上下手——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便是,马尼尔的《外出时刻》也是。毫无疑问,达内兄弟这部毫无新意的新作显然也是。影片最为直观的矛盾是传统圣训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就像许多青春电影一样,我是谁——才是《年轻的阿迈德》真正需要解答的现实主义命题。何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穆斯林?摘下眼镜的男主角眼前一片模糊。摇摆于道德扭曲的制度与自然而然的情爱之间的他,之所以拒绝爱是因为对欲望本身充满恐惧。最终恐和欲的关系在经典的“达内时刻”转化为爱与被爱的关系,可是爱能挽救这位少年吗?达内兄弟的回答是: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