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预警;过度解读预警;自娱自乐预警;写得乱七八糟但我还是想发出来预警!
】Licorice Pizza的最后一个镜头,Alana被Gary牵着手,两人跑向与上一场夜幕闪烁的弹球厅完全不同的世界,Alana梦呓般的“我爱你Gary”不仅为一个有趣又可爱的成长故事写下了开放式的省略号结尾,还在背后摊开了无限叙事结构和设计的可能性。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Paul Thomas Anderson以一段看似不可能的关系,开启两个角色在真假虚实的背景和事件中,最终向符号意义的靠拢,除了一个讲得依旧精彩的人间旧事,也是再一次向他最爱的作家Thomas Pynchon的致敬。
在即将进入成年人世界的年轻人身上,发生的爱情可能是默默暗恋,欢喜冤家,缠绵不清等等等等,这样的青春片里,角色之间大多都是相当的年纪和身份,但Paul为Licorice Pizza选择的是一对看起来绝不可能在一起的男女:15岁的高中男生Gary,以及他在学校拍年鉴册偶遇的25岁的Alana,正是这种完全不合适的阻力,给两人接下来的关系增添了悬念和波澜:Gary主动约Alana晚餐,嘴上断然拒绝的Alana鬼使神差地赴约,在时间与命运的拉扯下,两人开始了分分合合的纠结,他们穿梭在70年代真实的洛杉矶街头,被时代裹挟着推向一个又一个历史的浪头顶上,又被拍打在洛杉矶这座Pynchon笔下的赎罪方舟上。
在剧情和叙事的基础上,Paul掌握了Pynchon创作最基本的本领,将大量专业而真实的概念,背景甚至历史人物糅合进自己虚构的角色之中。
作为一个在好莱坞70年代影视文化从业者家庭长大的孩子,也是一个考据爱好者,Paul本来就喜欢搜集关于好莱坞和电影的老故事,除了这位考据帝自己的数据库,他的好友之一,制片人Gary Goetzman年幼的童星经历,为他提供了整体的一段时代背景下的真实历史事件。
Gary Goetzman小时候演的第一部电影叫做Yours, Mine and Ours(1968),由Henry Fonda和Lucille Ball主演,讲述两位单身离异的男女相爱组建新家庭,但他们上一段婚姻留下来的16个小孩让他们焦头烂额。
这部电影在Licorice Pizza以化名Under One Roof出现,后来Gary去纽约Ed Sullivan节目上表演宣传该片,还被Lucille Ball教训,都是Gary的真实经历(Gary也正是在该节目遇到了当时只是后台打杂小哥的著名导演,PTA的恩师挚友Jonathan Demme,与之后的故事也有联系)。
报纸上和电视里的1973年燃油危机,也是有记载的历史,虽然当时Paul年纪还小,但已经记得跟母亲坐在车里等着加油,看着加油站前面一动不动的汽车长队,全身被世界末日般的绝望掌控的感觉。
虽然只是服务于剧情的提及,但Gary奔跑在满街停滞不前的汽车因为没有燃料而变成废铁疙瘩的场面,也以相对客观的视角还原了这种城市停摆的压抑奇景。
除了史实之外,好莱坞传奇的演义也带入了史实人物角色,并为他们赋予了为剧情服务的一种更加演义的个性,传奇餐馆停车场里被添油加醋的明星醉酒故事,近距离体验邪恶霸道的制片人的威胁(尽管Jon Peters本人并非霸道无理的类型),对私人世界避而不谈,有禁忌秘密要保护的城市议员,这些就像Pynchon笔下的城市传说,真实的历史从来不是重点,也用不着过于详细的拓展,Paul将它们放进叙事框架中,为的是挖掘其中并不为大众所知,但能够为主角和主线提供装饰,推动与修辞的角度。
Jack Holden的空虚与幼稚让Gary和Alana看到了彼此之间真正的羁绊;Jon Peters带来的危险和茫然让Alana决定跨出这种有害的生活向前走;Joel Wachs无奈的伪装与对待爱人的冷酷,教会了Alana真实世界更多无法摆脱的痛苦。
世界与历史产生出遥远陌生的记忆,写在电视屏幕和报纸头条上那些仅是知晓的名字,看似关系不大,却在不知不觉落在普通人的人生轨迹上,调出意想不到的和谐或不和谐的和声,影响彼此的命运。
当然,Paul在虚实穿插之间也特地为自己真实世界的这位偶像留出了彩蛋:1973年的Alana去试镜,试的是导演Sam Harpoon(名字多少与Pynchon押韵)当年要拍的电影Rainbow,自然是对标了Pynchon的经典神作,1973年的Gravity’s Rainbow。
Paul对Pynchon以及Vineland的喜爱无需多说(他本来想改Vineland的,最终妥协成了Inherent Vice),在Licorice Pizza中,尽管有着更温和幽默的语调,Paul也把Pynchon的一贯主题融进了自己的创作:纯真无邪的开始与承诺,注定要被外在世界挤压与背叛,经历它们带来的危险与迷茫,最终被剥离。
Pynchon的创作里他对这些失落的纯真总有一种伤感的眷恋,同样地,观众也能从Paul的镜头里看到类似的感情,那个一切都更简单,色彩更柔和,角色更鲜明,可能性更多,跑起来更自由的年代,他用浪漫的音乐,简单动人的词句还有自由的调度,把自己对少年时代的怀念缓缓铺展开来,在一些更加客观和冷静的镜头里也有简单到冷酷的呈现,但大部分的银幕时间都是Paul在怀念与思考,“为什么”和“哪儿去了”。
Alana让人想起Vineland的女主角Frenesi,她也承载了Frenesi在Vineland中类似的符号性质,她是一代人的纯真,在前往真正严肃冷酷世界的岔路口,被不同的灵魂载着,不知道该往哪儿去。
她的趋向是Gary,是她曾经熟识的天真与浪漫;而她身边的其他家人朋友是硬拽着她往前走的历史之轮,他们要她在这轮下碾过一遍以后,成为历史需要她成为的角色。
她了解自己的职责,却无法抵抗自由和爱的召唤,于是她去经历了四种不同的历史,宗教(安息日晚餐),文化(Jack Holden,试镜和好莱坞都市传奇),战争(燃油危机导致Jon Peters的闹剧)以及政治(帮助议员Joel Wachs竞选),每一段历史都剥离了Alana身上的一些固有的安全概念,她的男朋友让她没有了宗教认同感,文化的轻浮与幼稚剥去剥去了她的名字与身份,战争(燃油危机)让她陷入意想不到的危险,而政治以一种正式体面的吸引力让她以为自己终于安全了,议员的虚伪和谎言给男友带来的伤害,却又伤了她的心。
与Frenesi遍体鳞伤地回到家族路边野餐的命运一样,Alana也回到了Gary身边—我愿意把Gary看作是Zoyd和DL的结合体,他对Alana的意义,就像这两个角色对Frenesi的奇怪的拯救,一个通过一种低调的爱情,另一个通过一种因果的心印。
与Pynchon比起来,Paul是更加温和善良的,Alana为什么走向Gary,他们的结局是什么,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但Paul还是会选择给角色一个相对温柔的瞬间,就算只是梦一般,醒来的时间已经不远,尽管这看起来更残忍。
Jonny Greenwood创作的伤感又温柔的Licorice Pizza主题音乐,在Alana和Gary的第一次约会响起,又在Alana和Gary最后奔向对方的剪辑中出现,饱含着Paul对纯真的同情,以及他对找回纯真和赤子之心的美好希望,并不是预言,只是希望。
水是Vinland中的重要符号,它冲刷着海滩,那是冲浪者守护的温柔乡,像摇篮一样孕育着嬉皮士浪漫的梦,而在不同的阴影威胁之下,它又呈现出凶险的诱惑和伪装,以清明透亮的美丽淹没了Frenesi的梦,遥远地诉说着失落的预言。
在Licorice Pizza里,水巧妙地以水床的形式出现,Alana和Gary因为水床的生意,关系得以更进一步。
两人在摩托表演之后并肩躺在水床上的一场戏真是我在Paul电影里看到过最真实最浪漫的戏份之一;而在燃油危机发生之后,水又以另一种略加险恶的方式出现,Gary用水毁了Jon Peters的家,最终让他们驶入Jon Peters的危险。
Paul曾多次在采访中讲述过对水的喜爱,在这里他以低调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把水包含进故事里,虽然不及Pynchon笔下大洋和月亮的神话,倒也写出一种未知的宿命力量。
Licorice Pizza主线之外的结构也引起了一些讨论,大量真实虚构的角色获得短暂的出场时间,随即消失不再出现,电影使用这样的叙述方式可能会显得不够流畅,但其实这也是Pynchon的一种创作技巧,把角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用同一个奇怪的角色串联起来,再用角色唐突的消失或放弃对应他创作中永恒的主题:角色被现实挤压背叛导致的偏执和恐惧,Paul在电影中就用了很多这样非常Pynchon的插曲,比如最后竞选部分那个奇怪的12号男,他以一个模糊的监控者的身份带出了神秘的压迫感,渲染了Wachs对私生活泄露的恐惧,这段让我想到Vineland里Kahuna航空公司的UFO,还有Takeshi与哥斯拉脚印的段落,都是同样奇怪的景象。
Pynchon的小说,包括Vineland,都有迷幻的狂热之梦的视角,角色经历复杂矛盾鲜亮又怪异的逻辑与承诺,螺旋型,非线性,虚实结合的语境和叙述编织在一起,为故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可能性。
Licorice Pizza里也有很多梦境一样的镜头:仿佛永远也停止不了,没有理由也到达不了终点的奔跑,根本无意解释前因后果的闹剧,以及多次打破第四面墙的瞬间(Danielle观众视角的台词,Gary放水床的时候故意看向镜头),当然还有Alana最后一句晕乎乎的台词。
就像Vineland里违反逻辑和事实的Weed Atman的野餐梦一样,作为叙事多重可能性中的一种,Licorice Pizza整部电影是否是一个Alana在遇到Gary之后的幻想和梦境,对自己已经失去的纯真和年少的憧憬,值得讨论。
Vineland里最让人心底柔情化成一滩的,我想应该也是Paul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就是Frenesi和DL在大学新闻社团24fps里拍摄的新闻画面,被肮脏的历史逼到海角上的冲浪学校,夜色并未给年轻人带来黑暗的恐惧,反而给他们机会创造摇滚的慰藉。
六七十年代的简陋机器,弧光灯照亮年轻的脸,Frenesi还没有背叛的倾向,Weed和Rex还没有偏执的怀疑,他们和许多平凡的相信自由的年轻人一样,被印在胶片上。
画面是相对模糊粗糙的,收音也不够清晰,但那镜头里鲜艳的自由和轻松的确信,没有什么能摧毁这份年轻的正直与无邪。
同样写在35mm胶片上的,是 Alana和Gary的笑颜和奔跑,是Paul对Alana Haim和Cooper Hoffman的爱与同情,是Paul身为人父对自家四个小孩的期待与祈祷,这也是最令我感动的部分,电影人在创作过程中流露出的悲悯和同情,永远是最最动人的。
时间和历史会把一切推向残酷和黑暗的现实,但怜惜纯真的Paul,还是希望那些没有被剥去赤子之心的孩子能有这时间做借口,带着Paul的爱和希望,把总会到来的一切危险和痛苦甩在身后,能跑多久就跑多久。
It wasn’t politics—Prairie could feel in the bright California colors, sharpened up pixel by pixel into deathlessness, the lilt of bodies, the unlined relaxation of faces that didn’t have to be put on for each other, liberated from their authorized versions for a free, everyday breath of air. Yeah, Prairie thought at them, go ahead, you guys. Go ahead... — Vineland, Thomas Pynchon
和背景融为一体库珀·霍夫曼和阿兰娜·汉姆刚刚在洛杉矶看完点映。
忍不住这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作五星好评。
甘草披萨是什么意思呢,甘草指的是甘草糖,一种苦味和甜味混合,透着一股草药味的软糖。
爱吃甘草糖的人爱不释手,不爱吃的人比如我就一口吐掉。
说回甘草比萨,其实是一个俚语,指代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在电子时代已经变成了一种收藏品,但是在电影发生的七十年代,那时所有的音乐都是刻在油亮的,圆圆的像是披萨大小的黑胶唱片上。
阿兰娜·凯恩(由Haim乐队的小妹妹阿兰娜本色出演)和盖瑞·瓦伦汀(由菲利普·赛摩·霍夫曼的儿子库珀·霍夫曼饰演)都是生活在七十年代洛杉矶的有梦想的青年;不同的是阿兰娜25岁,盖瑞16岁;相同的是两人都在爱做白日梦的年纪,都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盖瑞是一个童星,他的妈妈是他的全职经纪人,因为他进入青春期变高变大,很多角色已经不再适合他。
他给自己的出路是决定改行创业,什么不靠谱的东西他都愿意尝试,卖水床,开弹珠厅。
阿兰娜的梦想是做一个演员,她试图争取工作机会,但是她在当时普遍厌女的好莱坞频频碰壁。
阿兰娜在盖瑞的高中帮助一位摄影师为学生们拍照,摄影师在她走过时趁机揩油,她的脸色一变,但是只能无奈地把怒火压了下去。
盖瑞在第一次见到阿兰娜的时候就深深地爱上了她窈窕的身影,他觉得她是他见过的最性感的女生。
盖瑞邀请她共进晚餐,本来兴趣盎然的她在听说盖瑞是童星以后决定赴约。
在晚餐上阿兰娜虽然觉得盖瑞幼稚,她和他有着说不完的话。
盖瑞说,以后我会一直记得你我就像你会一直记得我。
阿兰娜告诉他他们只能当朋友,而且他年龄太小了,她想找一个让她犹太父母满意的犹太小伙。
盖瑞得到了一份出演舞台剧的机会,他带上阿兰娜和他一起去,在飞机上阿兰娜和一个犹太帅哥打的火热。
两个人你依我浓,盖瑞只能在一边生闷气。
阿兰娜把帅哥带到她的父母面前吃晚餐,在餐前祷告环节帅哥表示自己虽然是犹太人但是坚决不信犹太教,所以他拒绝做祷告;餐桌上的气氛一下跌至零度,而阿兰娜和帅哥的恋情也草草结束。
盖瑞靠他在好莱坞的关系给阿兰娜找到一个演员经纪公司,并告诉她待会试镜只要所有问题都答是就好了。
女经纪人对她的外表肆意评价,故意给她穿小鞋。
阿兰娜最终得到了试镜的机会。
盖瑞做起了水床生意,他邀请漂亮的阿兰娜做店面的比基尼女郎给店铺招徕生意。
她的垫胸令她感到别扭,盖瑞让她勾引顾客的话术也让她直翻白眼。
盖瑞在店里勾搭到一个和他同龄的少女,这个少女给他破了处。
洛杉矶发生了汽油荒, 靠树脂为原料的水床自然停产,盖瑞的店面也打了样。
肖恩·潘饰演了一个魅惑的成熟大叔角色,他在好莱坞有一定影响力。
天真的阿兰娜以为被他被她的魅力吸引,哪知道他是一个猎艳高手,专门以潜规则年轻小姑娘为乐,而小姑娘们也愿意被他潜规则。
(音乐家和诗人Tom Waits在这里饰演了一名及其有感染力的导演角色)布拉德利·库珀饰演的芭芭拉·史翠珊的男友是一个喜剧角色,他不光是个深柜,而且貌似精神有问题,像美国街头的流浪汉一样自言自语;但是他见到像是阿兰娜一样的小姑娘,他便像是一条嗅到肉骨头的狗一样凑过去。
水床就像一个液泡,也像是个承载着浪花的橡胶容器。
这些浪花推动着两个心怀大志的年轻人向不同方向推去,又将他们拉回来产生碰撞。
两个人在一次争吵后开始冷战。
盖瑞做起了弹球厅的生意,阿兰娜也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她之后开始为一位犹太议员服务。
在那里她继续寻找着自己的爱情。
这位符合阿兰娜标准的钻石王老五的议员对她表示了兴趣,在一天工作结束后邀请她一起喝一杯。
阿兰娜欣喜地赴约,却发现议员也是一个深柜。
同时,弹球厅的生意十分兴隆,盖瑞却不停驱赶着店里青少年,告诉他们年龄太小了;他给自己定制了一身很配色浮夸的西装,在店里雄赳赳地像一个大老板一样走来走去。
阿兰娜的姐姐们来店里玩耍,她们鼓励他去找她;阿兰娜在送走议员的深柜男朋友回家以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原来就在她的身边。
两个人在城市里寻觅着对方的身影,直到缘分将两个人带到同一条街道上,他们紧紧相拥着。
甘草披萨的内核是一部爱情喜剧,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也抨击了好莱坞的一些问题。
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给我的感觉他们的感情都是十分的真实。
这部电影如梦如幻,从一对欢喜冤家的爱情看到了那个美丽的,缥缈的怀旧年代。
文/李草
俗不可耐的剧本,油腻15岁花心小伙恋上25岁鹰钩鼻女主。
浪漫加州风景画?
两颗悄悄靠近的真心?
简直是对罗曼蒂克的侮辱,没看吐且看完是我最大的尊重。
吐槽仅针对角色,女主Alana的表演极其细腻,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直至结尾人物弧光的完整,她无比成功地传达出人物真实、复杂的质感。
相比之下,男主着实平平无奇,角色本身也很单薄。
倒车戏,全片最佳,高级。
PTA不屑于类型片中常见的追车戏,并将其解构变成影片中呈现的无油倒车。
丝滑流畅,经历几个惊险急转弯后,在静僻的路中间戛然而止。
在神乎其技的倒车戏之后,女主坐在远处沉思,看着男主等“kids”兴奋地庆祝,与类型片完完全全背道而驰——男主展现其英雄魅力解决一切后,静赏妻儿岁月静好。
除去刺激畅快的第一观感,这场戏的内核也是很有意思。
PTA一如既往出色的配乐和运镜,开场的越轴着实惊艳。
男主直接搭讪女主,女主从右向左走,男主排队由左向右缓慢前进。
两人对话后,女主转向跟着队伍的方向前进。
摄影机在两人开始对话后180度转向,直到切下一场戏。
镜头越轴后男主的运动方向好像改变其实始终向前,附和故事中不断成长;女主看似未变向实则摇摆不定,对未来迷茫、不确定。
当所有人都以为影片将以男主为线索记录其成长时,导演悄悄暗示是谁拥有最长的人物弧光。
没什么说的了,结尾双向奔赴外加日剧式闪回,还搞什么双双擦肩而过,俗啊太俗了,要么干脆去去油拍成纯爱也不是不行。
四字概括,莫名其妙。
感情线开始的莫名其妙,好多个分支也莫名其妙,还有各种像是隐喻但又想不明白的符号……那就归结为我PTA阅读理解的彻底不及格吧。
(本文章已在 B站 和 Youtube 「小玄儿的深夜聊碟」频道发布了视频版,欢迎点击观看)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片《甘草披萨 Licorize Pizza》目前获得了三项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并且已经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的「最佳剧本奖」。
你可以看出业内对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后面简称PTA)剧作和导演能力的认可。
《甘草披萨》是 PTA 的第九部剧情长片,不仅推出了两位闪亮的银幕新人,还让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 获得了美国演员工会奖的最佳男配角提名。
库珀 Cooper 在 PTA 新片《甘草披萨》里的十几分钟客串,精彩程度远远超过他在陀螺新片《玉面情魔》里两个小时的表演。
之后我们会介绍这两位新人「大有来头」的背景,影片中一众好莱坞影星和导演客串的「名场面」以及 PTA 创作的故事背景和人物魅力的来源。
在开始之前还是要说一句,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再来看解析,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Part 1: PTA 的自学电影之路 (*了解的同学可以跳过)想要和 PTA 的作品产生共鸣,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他的创作历程。
1970年出生在加州洛杉矶的 PTA,从小就在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的蓬勃发展下长大。
他的父亲就是圈里人(配音演员和主持人),他也很早就在片场打工。
PTA 在 NYU 读了「两天」就退学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他对于电影学院的「神吐槽」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电影专业的第一课永远是《战舰波将金》PTA 说当时大家更感兴趣的是马丁·西科塞斯的电影老师应该倒着讲,先讲马丁的电影是从哪承袭的?
而不是永远在讲一样的东西。
其次,PTA 说当时自己最想学怎么写剧本,结果老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是想写《终结者2》那你就可以走了(言下之意是:这里是研究严肃电影的)PTA 当时就纳闷儿了,如果班里就有人想写《终结者2》呢?
或者我自己想写《终结者2》呢?
并且事实证明《终结者2》超级好看啊!
最后,PTA 干了一件让他决定马上退学的事情那就是暗地里测试一把老师的业务水平!
当时老师留了个作业,撰写一页没有对白的剧本,通过人物的表演塑造角色。
PTA 从好莱坞导演兼编剧的大卫·马梅 David Mamet还没拍摄的电影剧本《各怀鬼胎 Heist》里偷了一页交给老师了。
里面正好有一段描写演员丹尼·德维托 Danny DeVito 饰演的角色边开车边抽烟,为了不让自己睡着,故意让烟蒂不断烫到自己的手,从而保持清醒。
PTA 觉得这段写得贼好,结果老师看完给了他个 C+。
当时就印证了他的想法——老师就是个不懂行的掉书袋。
从此他对电影学院的评价就是「浪费金钱和时间」。
“电影学校完全是骗人的。
因为你想要的那些信息,你自己都能找到。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他说还好自己退学退得及时,钱都拿回来了,不亏。
他用退还的学费拍了24分钟的短片《香烟与咖啡 Cigarettes & Coffee》该片在圣丹斯电影节放映后,一家制片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PTA 从此进入了好莱坞。
1996年推出了首部剧情长片《赌城纵横 Hard Eight》结果再一次证明了行业里懂行的人真的不多《赌城纵横 Hard Eight》原名「悉尼 Sydney」看起来是一部关于赌博和黑帮的犯罪题材电影,其实内里讲述了一对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的人物关系。
影片中的长镜头就足以看出 PTA 的才华。
结果制作公司不但不识货,还把他解雇了,并且拒绝放映原版电影。
(这让我想起了胡波)幸运的是《赌城纵横》收到了戛纳电影节的邀请,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并且角逐当年的金摄影机奖。
当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还有侯麦的《夏天的故事》,张曼玉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Olivier Assayas)拍摄的《迷离劫 Irma Vep》。
从此 PTA 的电影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从处女作《赌城纵横》开始,PTA 全部的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的,与昆汀和诺兰一样都是「胶片俱乐部」的成员。
九部电影大部分是用 35mm 胶片拍摄的,其中《大师》使用了 65mm 胶片拍摄。
并且《大师》《魅影缝匠》和《甘草披萨》还洗印了 70mm 胶片版本在电影院放映,可见 PTA 对胶片电影的坚持和着迷。
他说自己主要是通过看电影学拍电影的,他喜欢马丁·西科塞斯和斯坦利·库布里克。
PTA 说在创作《不羁夜》时,当时的自己急于把故事拍出来,更多的是模仿大师的拍摄手法。
到了拍《私恋失调》的时候,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导演风格。
关于编剧,PTA 也找到了毕生热爱的主题,那就是围绕着他身边的人和事。
尤其是他长大的地方——洛杉矶 San Fernando Valley。
在 PTA 的九部电影中,五部的故事都发生在洛杉矶,只是年代不同。
1997年的《不羁夜 Boogie Nights 》以洛杉矶的圣费尔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为背景,聚焦于一位年轻的夜总会男服务生成为色情电影明星的故事,记录了70-80年代色情电影的兴衰史,以及电影从大银幕转向录像带的变迁。
1999年的《木兰花 Magnolia》故事依然发生在圣费尔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其中的角色们相互关联,寻找幸福、宽恕和生命的意义。
2002年的《私恋失调 Punch-Drunk Love》讲述了一个整日被七个姐姐压迫的小人物的离奇恋爱故事。
故事就发生在距离圣费尔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不远的地方(Sherman Oaks)。
2007年的《血色将至 There Will Be Blood》讲述了20世纪初期,加州石油产业的崛起。
2012年的《大师 The Master》讲述了50年代,二战后的美国图景。
故事从夏威夷的海滩,到亚利桑那,再到俄亥俄州,当然还有 PTA 出生、长大、生活的加利福尼亚。
2014年的《性本恶 Inherent Vice》改编自 PTA 非常喜欢的美国后现代作家托马斯·品钦 Thomas Pynchon 的小说,讲述了在70年代洛杉矶一名私家侦探,探索尼克松时期美国的台前与幕后、权利与金钱相互勾结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7年的《魅影缝匠 Phantom Thread》比较特别,讲述了50年代英国伦敦一位时尚大师的一段虐恋。
2021年的《甘草披萨 Licorize Pizza》PTA 再一次回到了洛杉矶的故乡圣费尔南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讲述了70年代一个15岁高中生和28岁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
Part 2: PTA 的洛杉矶风情画可以说这部电影是 PTA 非常私人的作品,也导致了一些观众表示无法和电影产生共鸣。
不过,请你再给我 5分钟的时间,下面的内容也许会让你改变想法。
就像 PTA 说的,他身边有着太多有趣的人和事 在他的电影故事里,角色大多数都有着现实原形。
About how you grow up and have an affects you and how that informs who we are. ——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私恋失调》里男主角买布丁攒飞行里程的灵感来自真实故事的启发(大卫·菲利普斯 David Phillips 成功积累了100多万英里的飞行里程)《魅影缝匠》的灵感来自繁忙的 PTA 一次生病的经历《甘草披萨》的灵感来自 PTA 的好友 Gary Goetzman他是 Tom Hanks 的制片人,在成为好莱坞著名制片人之前曾经是个童星,整天给 PTA 讲好莱坞的奇闻逸事。
后来星途受挫,Gary 做起了水床生意,生意受挫之后,Gary 又了开了一家弹球厅。
(1939年弹球机在加州成为了禁品,一度被视为赌博和犯罪的温床,在珍珠港事件后,制造弹球的铜、铝和镍更是成为了战时珍贵的材料。
直到1974年弹球厅终于被加州最高法院解除了在洛杉矶的禁令。
)Gary Goetzman 后来和导演 Jonathan Demme合作成为了制片人。
(1991年两人合作《沉默的羔羊》获得了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奥斯卡奖。
1996年 Gary 与 Tom Hanks 合作了《That Thing You Do!》 随后1998年共同创立了制片公司 Playtone )PTA 说这些人和事都是70s年代的特定产物。
电影里的餐厅 Ram’s Horn、酒吧 Tail o’ the Cock 都是他小时候常去的地方作为「好莱坞打工人」上下班必经之路上的餐厅和酒吧店里的常客都是电影明星、动画师、配音演员(PTA的父亲就是)、著名的电台DJ等等。
现实里他就见过美国著名的特技演员 Evel Knievel 在众人的簇拥下跑到停车场表演飞车特技,结果把周围的车撞个稀烂,然后回到酒吧继续买醉。
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也是 PTA 小时候挥之不去的记忆。
他说自己当时和母亲一起停车场一样的马路上排队等着加油,感觉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Part 3: 洛杉矶的都市传说PTA 的成长就伴随着娱乐圈、政治圈,电影、电视、广播媒体的野蛮发展,于是他把自己十几岁时,对70年代人和事的回忆,全都放进了《甘草披萨》里。
PTA 说构建故事,需要先塑造人物。
让人物开始对话,从而建立人物关系。
当你有了鲜活的人物,自然而然就有了故事,故事中自然蕴涵了主题。
而不是先想好一个主题,再去编造故事和虚构人物。
这也是为什么在看完 PTA 的电影之后,你常常忘记了故事,但是你一定会记得某个人物。
像是《木兰花》里的汤姆·克鲁斯、《大师》里的华金。
《血色将至》和《魅影缝匠》里的丹尼尔·刘易斯。
这次在《甘草披萨》中 PTA 创造的两个人物:15岁的 Gary 和 28岁的 Alana (电影中她总是强调自己25岁)不仅仅有着人物原型,还带着 PTA 对这两位新人深深的欣赏和喜爱。
其中 Gary 的扮演者库珀·霍夫曼 Cooper Hoffman 今年刚刚18岁的他是第一次主演电影,而他正是 PTA 之前最常合作的男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的儿子2014年,年仅47岁的菲利普·霍夫曼英年早逝。
他是可以和华金并驾齐驱的实力派男演员,在《大师 The Master》里他与华金的飙戏,绝对是影史经典。
从 PTA 的《不羁夜 Boogie Nights 》开始,菲利普·霍夫曼就在他的电影里扮演一些古怪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例如,羞涩的片场的收音人员——《不羁夜 Boogie Nights 》嚣张的床垫零售商——《私恋失调 Punch Drunk Love》几句台词就可以让观众落泪的临终看护——《木兰花 Magnolia》还有疯魔的科学神教创始人——《大师 The Master》菲利普·霍夫曼是 PTA 电影里不可或缺的面孔,他可以极致温柔,也可以极致疯狂。
《甘草披萨》简直就是 PTA 为菲利普·霍夫曼的儿子特别打造的出道大戏。
而库珀·霍夫曼 Cooper Hoffman 没有令观众失望,与他的父亲一样完全不计形象地出演了一个满脸青春痘,走路的时候,一直往白色西裤里塞衬衫的15岁童星Gary 总是带着一股莫名的自信,试图与大自己13岁的成年女性约会。
他一会儿在台上说着冷笑话,得罪知名演员一会儿又做起了倒买倒卖水床的生意在石油危机后他又开了一家百事可乐免费喝的弹球厅!
被卷入 Gary 疯狂生活的女主角 Alana 人物原型来自 PTA 高中时候的美术老师。
PTA 说 Alana 和她的母亲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在PTA儿子的房间里,还挂着他小时候和 Alana 的母亲一起画的画(我严重怀疑 PTA 小时候喜欢这位美术老师)在影片在中饰演 Alana 的 Alana Haim 在现实中和两个姐姐一起组了个乐队就叫 Haim在演电影前是个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她说小时候总听母亲提起,自己教过 PTA 画画,她一直以为母亲是在吹牛。
直到 PTA 找到了她,并且为她量身定制了这个角色。
可以说《甘草披萨》充满了PTA 对故乡和故人的追忆和爱。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看起来有点私人。
就像是一个在北影厂(北京电影制片厂)里长大的孩子,给你绘声绘色地讲述他小时候耳濡目染的圈儿里的故事。
PTA 说其实他也分不清哪些是回忆、哪些是都市传说了。
不过影片中那些十几岁早熟的大男孩儿,想要和成熟女性约会的心理他深有体会。
PTA 是家里的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
他在14、5岁的时候,周围的女孩都在18、9岁左右——重点是她们都有车!
所以,PTA 和朋友们总是缠着小姐姐们开车带自己出去玩。
并且想要引起她们的注意,不想做令人讨厌的小屁孩儿。
《甘草披萨》中充满了喜剧和黑色幽默,高级黑了警察、明星、政客和老白男们。
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花花公子;西恩·潘饰演的老派男明星;还有本·萨弗迪饰演的政客,都会让你会心一笑。
萨弗迪兄弟作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兄弟导演,因为太喜欢PTA的《私恋失调》了,所以找了亚当·桑德勒拍了《原钻》。
在《甘草披萨》里,Gary 这个15岁童星+疯狂创业人的设定,让我不断想起《私恋失调》里的 Barry Egan 和《原钻》里的 Howard Ratner。
感觉如果 Gary 在投机倒把的道路上走歪了,长大就会换变成其中之一。
不过还好 Gary 遇到了 Alana《甘草披萨》其实是以 Alana 为视角展开故事的正如 PTA 在采访中说 Alana 如何应对这个比她小13岁的未成年人的追求,她在 Gary 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影片的重点。
这里也道出了影片中,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渣男。
简直是 LA 渣男图鉴:从照相店的咸猪手,到不靠谱的犹太小哥,喜欢吹牛的大明星,满嘴谎言却以真诚为口号的政客。
Alana 发现原来所有的男人都觉得这个世界在围着他们转。
兜兜转转,Gary 这个人前怂包,人后威风,自己搞的烂摊子永远都是靠女人收拾的大男孩儿(妈妈、Alana)竟然是 Alana 最挂心的人。
起码在人生的某一时刻,他们真正为彼此奔跑过。
Gary 虽然还没从一个孩子 Kid 变成一个男人 Man,但是此时的 Alana 已经不需要再追逐大男人 Bigman 的身影了,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
PTA 特别喜欢用台词去铺垫很多细节,在《甘草披萨》开篇 Gary Valentine 就和弟弟说,自己遇到了将来要结婚的女孩儿。
电影也以他在弹球厅介绍 Alana 是 Alana Valentine 作为结尾。
如果你问我 Alana 打底喜欢 Gary 什么?
我觉得可能就是真实吧,还没有步入社会的 Gary 非常幼稚,但是还不至于像成年人一样,满嘴谎言和仁义道德。
Part 4: 甘草披萨的片名和主旨最后来说说这个离谱的片名《甘草披萨》Licorice Pizza 来自70-80年代,南加州非常有名的连锁唱片店(曾经有34家分店)因为黑胶唱片的颜色很像黑色的甘草糖,形状大小又很像披萨。
所以人们经常开玩笑,如果唱片很烂,大不了可以当作甘草披萨卖掉。
电影中并没有出现这家唱片店 PTA 说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给电影起这个名字。
只是感觉一提起甘草披萨 Licorice Pizza 就会想起那个特定的年代。
这个发生在好莱坞后花园的故事,怎么能没有电影院!
影片的大结局发生在一家剧院前面(El Portal Theater)这里也是当地为数不多还在的地标之一,1926年建成,现在是一个表演艺术中。
PTA 说自己有很多故事和想法,也一直在尝试不同的创作,他说就像小时候看电视不断地换频道一样自然。
在准备《甘草披萨》的同时,据说他也在筹备一个超级黑暗故事。
有些人觉得 PTA 这次翻车了,其实只是在《甘草披萨》里 PTA 没有刻意炫技。
影片中第一个精心设计的长镜头人物之间同色系的服装细节这个刻意不拍摄说话对象,而是将镜头对准镜像里的 Alana,让观众去想象对话场面的尴尬,观察Alana的反应,都是导演的用心安排。
也有人觉得《甘草披萨》很不 PTA ,其实只是少了以往故事里强烈的男性角色。
从《魅影缝匠》开始,PTA 就尝试侧重女性视角来讲述故事,但是故事的力量感依然不输给男性视角的叙事。
例如在《甘草披萨》中 Alana 的惊险倒车桥段非常硬核,算是与主流好莱坞男性的追车戏来了一场隔空对话。
还有很多人想不明白,结尾为什么是 Happy Ending。
其实 PTA 的电影里从来没有完美的人和爱情。
不同时代下的人物都是孤独的、焦虑的、狂躁的,甚至是些许病态的。
但是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试图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找慰藉。
当上一代的好莱坞大牌们已经成为传说,PTA 也许更关心下一代的希望在哪里。
所以才推出了这部回忆满满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一众好莱坞大牌明星和导演甘当绿叶,只为了力捧两位新人演员出道。
最后奉上 PTA 2021 年最期待的电影,看看你刷了几部。
《法兰西特派》《呼朋引伴》《国王理查德》《永恒族》《蜘蛛侠:英雄无归》《犬之力》和《斯宾塞》好啦,这次就聊到这里欢迎分享你对电影的观后感。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2022年2月24日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每周分享新片测评与CC电影蓝光套装严肃影评|《驾驶我的车》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视听的愉悦与观看的自由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你的关注和评论,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故事的主线,大概就是一位小屁孩遇到了一见钟情,然而俩人之间的恋情,由于年龄问题,总是磕磕绊绊,最终修成正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女主一开始对于小屁孩的追求,内心是拒绝的。
然而,生活艰难,女主被困在自己的生活里,而小屁孩其实资源还挺丰富,半推半就之下,俩人总是不可避免的有了交集。
小屁孩虽然事业有成,但男女方面的事儿,其实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要不然,这一脸的青春疙瘩豆早就有了宣泄的场所。
所以,当女主面对来自职场的“毒舌”时,并没有表示出太多的惊讶。
毕竟,在这个时候,女主还没能滋生出什么爱恋的意思。
不过,小屁孩搞事业还蛮有一套的嘛,对自己很有帮助。
于是俩人之间的合作,还是相当顺利的。
小屁孩抓住时代脉搏的敏感,还是相当厉害的。
当时的老美,商机无限,只要能抓住,发家致富不是问题。
为此,女主也是敞开来可劲造。
小屁孩本身资源很多,既然女主愿意涉足演艺圈,小屁孩也是不遗余力的帮忙寻找各种机会。
不过,这个圈子,还是需要牺牲的。
这点牺牲,女主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小屁孩可是抓了狂。
俩人的感情线,可不是一般的脆。
俩人在最后合作之后,选择了分道扬镳。
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
女主选择了踏踏实实做事,小屁孩选择了踏踏实实赚钱。
俩人的感情生活,好像都貌似找到了另一半。
西恩潘客串了一下。
身为男神出现,女主不由心神摇晃。
然而,幻想照进现实,往往没那么美好,珍惜的,无非是彼此而已。
女主晃晃悠悠遇到过好多人,到最后还是没放下当年的小屁孩。
故事穿插了好多“当年的现实”,老美看起来估计很带感。
而没有时代认同的我们,大概无法体会其中大多数乐趣。
然而,俩人之间的感情长跑,还是很令人敬佩的,兜兜转转,真爱其实就在身边。
很多人,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最后的最后,out of gas,rent a bike。
近期看到的惊艳的片子。
视听新鲜,故事讲的飘逸,很享受。
分享一下开场戏的拉片。
片头字幕时,进入学校氛围声,广播说照相日的安排。
进情境的常规手法,第一遍看没注意,字幕太快。
开场第一镜就不一般啊,镜子里几个小孩梳头说自己像个大人巨人,以为说话的中间这个是男主,真正男主入画没说话,但焦点在他,这就把男主和这群只会吹逼的小孩区分开了,他是不一样的,后面确实他是真敢想敢干的。
就这么一个镜头还有节奏,马上厕所水管爆炸了,大家嘻嘻哈哈跑了,高中生那种嫩嫩的装逼劲的感觉都出来了,这一跑,顺利引到室外去。
这个镜头也不简单,一个女人背影走向一堆小小的人,音乐(July Tree),阳光,和腿的姿势,立刻进入一种荡漾的情绪。
不是过肩拍而是全身的背,客观的视角,但运动方向又和女的一致,我们跟着女人走过去,女人是谁,什么状态不知道,好奇。
接着走进了阳光里,景别也离她更近了。
长焦把男主从人堆里找出来了,确立了厕所照镜子的人里他才是男主。
(常规的电影美术会特意把男主的衣服颜色从人群中分离出来,但这里不是,也许那个年代就是这样都花里胡哨的,所以用典型的焦点来凸显)
还不够,还有动作,而且歌曲第一句歌词出现,歌曲持续到这场戏结束《July Tree》是Nina Simone演唱的歌曲,收录于专辑《I Put A Spell On You》。
好男主看的是什么,女人走过,背景花洒全开,声音凸显喷水,阳光和水一样洒进来,歌词唱完第一句,“真爱在秋天的土地上播种” 而且镜头是客观的大畸变的,摄影有很多方法规避畸变,这个畸变镜头一定是刻意选择的,帮助感受上特殊化,一个15岁的小孩爱上25岁的大姐,特殊的情感做进镜头里了。
导演偏不给pov,但很明显所有这些感受就是男主所看到的。
感受稍纵即逝,一群小孩走过,观感立马回到了客观,女人喊镜子梳子没人要,没人care她。
女人是在这工作几乎看到自己终点,对生活现状毫无盼头(后面赴约说了我可能30多还在这拍照片)这群小孩却是走向各种可能的方向。
对冲的方向,他们不是一类人。
第一次看清她,表演的状态验证了,她是无聊的。
节奏立刻变化,被小孩冲撞。
女人骂滚开傻逼。
她对小孩的态度—傻逼
刚骂完傻逼,节奏马上又来了,声音先入“我需要”
原来是男主,相机立马跟随男主,完全调转方向,往右边运动了。
(这个调度很惊艳)
摇过来,女主被迫跟着这个方向,和小孩一起走,男主出现在镜子里,两个人的正反关系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一个一脸不耐烦一个春心荡漾,很有意思的画面
接着女主调度过来,两人同框,朝一个方向走,实际上是女主被带到了这个方向。
男主果然和照镜子那些吹逼小子不一样,上来直接约。
一路撩,到男主说出自己演过什么电影时。
摄影机又调转了方向
摄影机开始往画左运动。
后面我们知道女主其实一直想做演员,听到男主是演员,其实他有兴趣了,虽然嘴上没说,但摄影机帮助说明了她的态度。
继续往左走,中间有个调度换成了看女主脸。
近景撩骚了一路,来到全景,从光里进到阴影,既是现实逻辑,又是心理逻辑,这段排队块到头了,撩骚要到头了。
但画面的状态是这两人无视周围所有人热聊着,感觉又还有希望。
在黑暗里继续拉扯
调度摇出目的地,排队的尽头,这事撩的行不行似乎就看这最后几步路了。
女主和别的工作人员的身份对上了,两个人都还依依不舍
一路跟摇过来,带出大环境,之前那个畸变镜头一样的感觉,有点超现实,大家在拍照你们两在谈命中注定,在大厅拍照不顾别人怎么看,愣是在这撩命运安排共享时光,这种屁孩之勇,在撩动无聊的成人世界。
男主我们很明白了,就是一心想泡,女主是怎么想的,我们很关注,最后的调度又跟着女主回来。
无奈的笑,好像自嘲自己像个傻逼一样,(后面她经常会有这种感觉,还问她姐对自己老是和小孩一起会不会觉得怪)镜头跟回来,回到无聊的工作。
这首歌到此结束,打屁股这也许刻意了,也许那个披头士的骚动年代很常见吧。
对比一下开头和结尾,一个背对的全景,一个有态度的近景。
明白了身份年龄差异就更强烈了,我上着班混着日子,被高中生撩了一路,那种单纯的直接的情感,和歌一样,真爱是什么,真爱在土地播种,发芽。
全片有非常多惊艳的视听设计,pta游刃有余的掌控着他的故事,并且给出了有趣的拍法和故事的讲法,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可谓是享受啊!
就从那个口音梗的争议说起吧(上图为新闻稿里的无剧透概括)。
脱离文本一杆子打死的批判我坚决反对,但我确实不知道PTA到底觉得这种烂梗放在2021年还能有多好笑,才会让它在对剧情发展毫无贡献的情况下一连出现两次。
我当然知道老白男的角色才是笑柄,但仅靠观众以今天的语境去做这个判断,通篇书写的却是对一个由这种角色掌握话语权的时代的感怀,这算是滑头行为。
笑话本身没有多冒犯,但它的存在尤其暴露出整个影片和现实的脱节。
换言之,拿掉这两场戏,剩下的内容依然是“70年代的洛杉矶真美好啊虽然遍地种族主义性别主义但是男主角心想事成所以你们别想多了只管看个开心”。
也不是说代表着当代美国白男电影正典的PTA有义务关心这些话题,拍一部完全私人的电影无可厚非,只是回看《木兰花》和《性本恶》 这样兼备好奇心和批判性的洛杉矶城市史诗,就很难接受刚年过50的人就如此自我陶醉于用明星把这座城市装点成一个怀旧主题公园,格局缩小到了一个糖水画片般的白人郊区(Encino/Sherman Oaks,今天仍然可以说是the valley最无趣)。
我要努力带入一下当然也能看得开心,但某个时候还是意识到我去了一个本来没邀请我的派对。
总之作为一个PTA老粉和深爱这座城市的外地逼,第一次一手体验PTA新片本来可以算得上疫情以来最期盼的大事件,但从影院出来却胸闷了整整两天。
翻了一遍letterboxd的评论来恢复san值,这两条深得我心,我也无法总结得更好了。
期待这个片子的朋友当然应该去看,打过预防针了没准能体验会更好吧。
2倍速看完,看完感受就是:好烦。
女主一共遇到四个男人,男主,摄影师,政客,顶尖男演员。
摄影师在公众场合粗鲁拍女主屁股,尊敬的政客私下并未如表面那么正直,顶尖男演员相当自我,每次遇到这些男人就会把女主推向男主。
但这些负面情绪始终是累积的,这才导致了开倒车那天女主的情绪失控场面。
男主就是个小孩,尤其在失控那场戏简直烦人小屁孩,这也会把女主推远,但被别的男人伤完又跑回来…不管结局是什么,只记住了女主情绪失控那个晚上,是女主遇到的所有烂事集合体现,我感同身受了,好烦。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诨名PTA)以他独有的对人性的观察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演绎了一段青涩、荒唐却又充满欢笑的爱情故事。
PTA的影片很难评价,他通常不会以故事作为重点,虽然他的故事通常也很好。
叙述的重点始终是角色。
想要更加流畅的欣赏他的影片首先要明白角色,之后才是故事。
据说故事中的所有角色在现实中都有对应的原型。
抛开现实,仅就塑造的角色本身,无论是老练世故的明星经纪人,还是自恋癫狂的Jon,亦或是神经质的Mary,每一个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角色的集合就是好莱坞精神的体现。
介于成熟与幼稚、稳重与疯狂、英雄与恶魔之间。
有的人将记忆拍成了诗,有的人将记忆拍成了大杂烩,PTA则将记忆拍成了游乐场。
影片中Gary和Alana遇到的每一个角色就像是游乐场的游乐项目,遇见,了解,然后离开。
最终,经过一番成长,原本不成熟又好胜的他们认识到彼此的珍贵,急切的奔向对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 的新片#甘草披萨# (Licorice Pizza)(B) 虽然浪漫幽默,很有70年代时代特色,但是这个爱情故事讲得好俗套,仿佛回到了很久以前的爱情喜剧:以男性为视角的爱情喜剧。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类电影里的女主角多次拒绝的男生,却总是又不断在她生活中“阴魂不散”,营造“缘分”的假象。
而她自己随着年纪增长也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多次经历感情挫败后,到电影结尾,失望的女主角一转身, 决定:还是原来那个算了!
这叫幸福的结局吗?
也许在男性视角里是,“谁叫你眼高手低!
” ;但在女性视角中,这明明就是将就 ! 为什么说是男性视角的爱情故事呢?
大部分的男性都认为曾经追过的女孩没有追到,她们有一天一定会后悔。
同时他们也认为只要坚持不懈,一直出现在这个女生的生活里(不管是作为朋友关怀还是就死缠烂打),她早晚会回心转意。
But darling , this is not how the world works。
这两点男性的fantasy始终出现在过去的好莱坞电影中,因为那个时代,即使是爱情故事,也是男性编剧、男性指导、男性高管绿灯拍摄。
在过去男性视角的爱情故事里,女主角看不上、拒绝的男生,一直默默无闻地作“好朋友”,有时还会一直跟踪她,时不常干涉她的人生,最终心上人终于发现他的好。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男性在生活中就是跟踪狂和偏执狂,对这些女生来说是很危险的。
具体参考Netflix 剧集:《You》. creepy.如果一个女生当初看不上这个男生,而且过了一段时间依然看不上,肯定是有原因的,大部分时候是因为男方不够成熟,不够值得信赖或无法给予安全感。
女生觉得希望再找找看,越是优秀的女生越希望能走出去多见见世面,多尝试不同的人。
然而一些女生没能得到这个机会,就被说服将就成家生子,最终她永远都没办法意识到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
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 的新片 #甘草披萨# (Licorice Pizza)中,女主角Alana无法接受男主角是因为他年纪太小,后来即使作为朋友也多次让她陷入险境,担心受怕,她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个人只是个孩子。
而且她知道自己值得更好的,于是不断在寻找其他机会,也有真的让自己变得更好,受到很多男性青睐。
可是在几年中,她遇到的“年长”的男性都很烂,不尊重她,或者根本是利用她,确实没有一个人像那个小男孩一样看起来最单纯。
可是这就可以说明她找不到更好的人了吗?
那个追过她的单纯“小男孩”也在这些年里多次试图去追其他女生。
女主角完全可以离开自己的家乡,继续寻找新的机会,随着她年纪和阅历的增长,她会遇到合适的人。
但她没有,25岁的她,就觉得被打击太多,干脆接受了那个曾经对她好过、正好也单身的男孩。
这不就是很多女孩悲剧的开始吗?
本来可以走出去闯闯最终还是跟了只距离自己几条街近的邻居,一辈子生活在同样的地方,接触着同样的人。
她也许会认为她自己不够好,所以没得选,但其实她只是没有再给自己机会而已。
这个70年代的爱情故事其实现今也不断在发生,依然有男性导演们自以为是地拍摄#甘草披萨#这类电影,自以为是地给年轻女性安排着他们心中的“幸福结局”。
什么时候这些老男人才可以清醒一下,意识到,曾经那个你没追到的女生,就是因为你不够优秀?
而且她一定可以找到更合适她的人,才不会回来找你。
非常有趣的是,早年一直不太喜欢PTA电影,除了因为节奏慢、比较长外,主要都是因为觉得女性角色塑造得不好,总是特别男性视角。
这次他也顺应潮流拍摄了一个女性为主角的故事,有在片中讽刺一些不怀好意的男性,也有呈现出女性地位对她们造成的不公,原本以为这次终于可以看到他对女性角色的全新尝试,结果最终,还是以“25岁了,别再做梦,就将就算了”为结局,还营造得像是一个happy ending。。。
只能说是相当失望了。
他应该像其他男性导演学习,如果想拍摄女性故事,就去找个女性编剧。
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样就是她的幸福结局”I hope that he is being ironic。
也就是,如果这部电影的“幸福结局”被当作是一种“讽刺”的话,倒还说得通。
Old male Hollywood film makers should stop making love stories only make sense in their dreams . Of course they will still make them but we don’t have to like them .演员倒是十分出众,还有Bradley Cooper和Sean Penn客串好莱坞专横跋扈、脾气暴躁的男演员,演得十分滑稽。
故事并非完全没有优点,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的同时确实勾勒出70年代洛杉矶的风景画,而且带有对那个时代流行内容及好莱坞明星的各种嘲讽。
PTA显然对那个时代极其着迷。
相比之下,这部至少比“Inherent Vice” 对女性友好些,没让任何女性露点,虽然女主角也是穿着内衣在镜头前走了很久。
这算进步吗?
如果你看过他指导的其他70年代电影、就会觉得那个时代基本上在他眼中就是“情/ 色时代”故事的结局究竟是美好浪漫的还是令人难忘失望的,相信观众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很期待女性观众如何看待这部电影,是否能看出电影处处充满了男性视角 补充最近好几个亚裔影评人对Paul Thomas Anderson 的#甘草披萨# (LICORICE PIZZA)提出质疑,因为里面有明显的一个角色调侃日本人的口音和语言,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
至少我知道我所在的HCA(好莱坞影评人协会)和CCA(评论家协会)已经都有人公开在谈论这个事。
看起来不仅这个片子冒犯了女性,也冒犯了亚裔群体。
我们会长亲自来找我问这电影是否有让我觉得offensive , 可见大家都很重视。
而原因就是PTA的剧本很明显是与时代脱节的,就是在70年代也许可以,放在今天,各种offensive , 人们的观点在变,而且其他电影人都在调整和改变,如果你不改变,还是一意孤行、按照自己那套,最终就给人一种倒退的感觉但是很奇怪的是,因为他本身德高望重,在很多男性影评人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因此最初出来的评价极少谈到这些。
不过目前看的人越来越多,有这样想法的人也会越多,影片的问题应该不会被忽略掉
2.5 整体感觉是撒开手意淫青春爱情乱拍一气的混乱
6.0。
原来米高梅还在。
“川香雞翅”?
racist gag已经足够令人瞠目结舌。女主从不用镜子,男主却一直揽镜自照,特别是倒车scene,强调了一种目光的转移,这是对male gaze的技巧性反转(换句话说,没啥精神性反转:比如与12号球衣男的对峙毫无理由的掩旗息鼓。)
不太行…
比《私恋失调》俗气但不糟糕。令人目不转睛的镜头运动仍然迷人,也有从天而降的转折冲突,70年代电视文化与流行乐和Paul Thomas Anderson脑海中的青少年爱恨/城市情结共谱黑胶之歌。Alana Haim的“本色”演出很不错,《Women in Music Pt. III》的 “Summer Girl”走进片场,平凡与耀眼的矛盾特质在她身上调和扎根,再为爱奔跑(David Bowie那首出现的场景也不落俗套
看了一半也不知道到底要讲啥,看到2/3就真的走神了,看到结尾一头雾水WTF。没有一点是我喜欢的感觉,从头到尾都流露出一种刻意的造作感。应该是欣赏水平没有到,就觉得这种四不像的片子竟然还能提奥斯卡最佳影片。
3.5。可以算是家长会爱情类型片的集大成之作。嬉皮士,性解放,石油危机,爱来爱去,游戏人生,七十年代的美国流行文化风情画。所以男主角是什么高中商业奇才吗?
PTA的这部新作虽有了他早期时的一些激情,但在品质上还是和他的一些名作相比差了一截,不过这仍值得一看
不容易入戏。
太过于熟悉pta的电影语言了,他的怀旧情怀是可在骨子里的,不用任何文化符号就可以轻易的给你掀开属于某个时代的风景,这部电影像是PTA又一次私心发作的抒情散文,《私恋失调》的爱情变奏也好还是《性本恶》的麻味冲天的嬉皮,在讲一个好故事这个命题前好像PTA越来越不在乎了。片名是pta曾经最爱的唱片店名,男主角是已逝好友霍胖的儿子,女主角是自己喜欢的本地乐队女成员,潘子、库珀、汤姆维茨、萨弗迪客串,色调、配乐完完全全的一整个体系的PTA私人情趣展出。我理解很多人的失望和不理解,也突然理解粉丝滤镜为何,就像我如此喜爱pta,即使他用这样的方式在自己的乡愁情节又自我抒情了一次,我也是乐意享受那些奔跑以及男孩和女人之间徘徊、犹豫的情感,而那些串联其中奇怪的水床、演员、竞选看似是pta风情画里不和谐色彩却又是时代最真实的遗珠。
复古风。很多点都GET不到。
挺浪漫生动的美式爱情喜剧,装大人的坏小子爱上了口嫌体正直的大姐姐,属于70年代的青春怀旧。前半段偏向青春爱情喜剧,后半段偏向好莱坞怀旧讽刺,的确有一定的割裂。选角选得好青春片差不了,铁律诚不欺我。底层叙事其实讲的还是“那些年”式的年龄、性别价值观摩擦,这种若即若离双向背叛自我来奔赴真爱的故事可实在太青春了!
年度最爱诞生了
开篇对白精彩,越来越平庸、乏味。失望至极。时代限制,个人才华衰退……
为啥《甘草披萨》被吹的这么过,看完无感,又臭又长,上世纪的爱情套路,根本感动不了人。
啥玩意儿……我甚至没能坚持看完。泰国烂片feel喷薄而出。PTA我真的就是完全不行。
最晚找到资源的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网友评论中多次出现PTA的写法,研究半天才明白,尽然是导演名字的缩写,这说明此美国中年导演安德森虽然电影拍的不多,但个人名气、风格还满出名!不过,这部讲述青少年“姐弟恋”的新片倒是没怎么吸引到我,除了他的不错的独特的运镜风格。这位导演1997年以《不羁夜》一鸣惊人,2007年的《血色将至》是其创作的高峰。今天这部实则是他的“怀旧”片,可能对他自己以及他同乡、同代人有较多的共鸣之处。
沉浸于70年代,男女主角永远在互相靠近和互相推开的似爱非爱的轨道中推进这段奇奇怪怪的好莱坞往事,明星、政客、流行和政治事件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过客,Gary过于早熟地混迹于街头,Alana却任由十五岁的少年牵引着她二十五岁的生活头绪。在总是无缘无故的“日剧跑”的青春叙事里,总有种反成长的怀旧在里面,或者说PTA从未被时代神话所说服的局外人的友善讽刺与温和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