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面,寒风呼啸,郑渊洁带我冲进了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带我冲进了一个温暖的世界里面,皮皮鲁和鲁西西两个人是双胞胎兄妹,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却很一般,视如仇敌;但是因为五个罐头小人的到来,皮皮鲁和鲁西西汇聚在一起之后,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调解,终于安静地呆在一起了。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人真的是越长大越孤单,电影带给我们的触动不只是童真和少年时候的友谊,还是我对于我生命之中丢失掉的东西带来的感动,是我对于生命之中我缺失掉的幻想和纯真的感动。
人的一生,爱意随风起,一切都像是一场梦境。
Part 01.电影在说: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束缚. 电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电影里面,小小的女孩子鲁西西遇到了五个罐头小人,这五个罐头小人在鲁西西遇到困难的时候保驾护航,在鲁西西想要帮助别人的时候给出帮助,在鲁西西遇到困难的施以援手,在鲁西西难过的时候陪伴着她,在鲁西西对于人生有不解的时候也给出自己的小小帮助,这就是鲁西西的小小人生。
电影里面有严厉的老师,电影里面有凶狠的不通人情的父母,电影里面也有让人不喜欢的捣蛋的小男孩,这些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童心浪漫和真诚,这些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陪伴,万能的罐头小人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身边的人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身边的人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电影带着我们走向了纯真,走向了生命的美好,走向了我们的爱与真诚。
Part 02.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小生命,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生命个体.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小生命,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生命个体,我们行走在生命途中的时候,我们想要把这些孩子当作一家人去对待,但是其实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小个性,每个孩子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生命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得到,会失去,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命,爱与个性,自由与想象,这就是我们的孩子生命之中最缺少的东西,生命之中温柔的,碎片的,心灵上的东西;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那些最深情的孩童,那些内心深处有渴望的孩童,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我站在生命旅途之中感受所有的美好。
越长大越孤单,我越是忘记了我曾经做过的梦,我越是忘记了我曾经遇到过的小小的感动,爱意随风起,飘飘散散,零零落落。
童年经典IP啊,和魔方大厦有联动,记得小时还有这个动画片。
拍成真人版确实有点尬,说给孩子看吧,太枯燥,给成人看吧,太隐晦,不直接,浅的太浅,深的太深,演技水平不够院线级,顶多是中小学校会演的小品级演技。
整部片子的内涵很深,当然为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定还是要回归到正能量主基调,不然就看不到了。
随便说说看电影时的一些感悟点。
1.唯分数论。
学生一切以学习为主,学习一切以分数为据。
只要成绩好就好学生,这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论调。
学校要教育孩子的,不应该只是学习成绩,而是真善品德,不论在现实中还是艺术作品中,往往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并不是教念书考分的老师。
现实中的老师,多数只是作为工作在应付,教出成绩了有绩效多挣钱,比的只是成绩,只是押题,讲的最多的就是分析考卷分析题,完全是应试教育,更有甚者连ABCD的选项和是非题对错的比例都分析一下,堪比彩票精算师。
当现代嘲笑古人只背八股文就算有学问时,未来人也是同样嘲笑现代人的只要有分数就算成功。
2.分数等于钱,钱多就是幸福。
这逻辑是这样的,分数好,就上好学校,好学校就能找好工作,好工作挣钱就多。
可是这其中并没有必然联系。
分数能换钱的职业,只有替考枪手。
另外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与钱多少,也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幸福快乐是主观感受,金钱财富是客观物质,有钱确实可以增加快乐,但不是唯一必要条件。
带着无限金钱生活在无人荒岛会幸福吗?
3.家长为你牺牲的很多。
影片里的爸爸妈妈说出来,爸爸为你舍弃好工作,妈妈得病还照顾你,实在不忍吐糟。
这。。。
不就是道德绑架么。
父母为子女无私的付出很伟大,父母为子女无脑的付出很愚蠢。
4.不拘一格降人才。
360行,行行出状元。
活出自我,才是精彩。
一个稳定的社会,是需要有不同类型的人做不同类型的事。
就像一个球队,前锋很重要,但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当前锋,需要中场,后卫,守门员,教练,队医,场务,解说,保洁,保安,少了谁都会出意外,踢不赢比赛。
5.童话不适合成人,都是反鸡汤的。
影片中,小人们帮孩子作弊的一幕,放到家长们眼里又该举报了,不用联系前后剧情,不用最后觉悟成长改邪归正,中间只要有这情节,就会被举报。
现在的家长们都很玻璃心,一定要让孩子在温室里,远离一切。
正好看这电影前,巧合重温了几部童话,以现在成人的观点来看,还真是可怕。
杰克与魔豆,天上的巨人找谁惹谁了,就被杰克偷家了还丧命。
丑小鸭,天鹅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变天鹅,与努力奋斗无关,与基因血脉有关,反过来如果它和其他鸭子一样,又是不是该庆幸自己和鸭子一样丑呢,环境才是根本,如果它在天鹅群里,就不会感自己的异样了。
白雪公主,红颜自古遭人嫉,长的美就是错,如果她长的平庸点就没那么多灾了。
小红帽,社交不要太牛B,你不知道大灰狼的计划。
原著是一部很常规又有点啰嗦(对儿童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的儿童故事书,感觉还有翻译腔,连幽默方式都像是古老西方的,而且书里对学习的描绘非常悬浮,应该还是郑渊洁结合着家长不让养宠物和老师冤枉同学的经历展开想象,倒是严丝合缝逻辑清晰,只是不怎么精彩。
而电影里选用原著的部分无比简洁,书里一大半的内容他们二十分钟就演完了,原著里解释半天的他们随随便便就糊弄过去了,让原本常规的故事变得随意,那些筹划已久的行动都成了偶然的,另外改编出要对抗学校的错误政策一起作弊被处罚、加上了坏同学强势欺凌(这应该是郑渊洁创作中不会有的形象)、扩充了大战老鼠(老鼠还挺吓人的)这些惨无人道的情节,虽然把80年代的色彩做得还挺明亮的,但其实剧情和表演给人感觉都挺暗的,父母老师的批评都挺有压迫感的,学生也都挺苦的,鲁西西和小人们都没少哭,全片里所有演员都没什么笑模样,作为儿童电影我觉得是挺不喜庆的。
最后闹得这么恶劣实在没法收场了,干脆一场大火,彻底成了灾难片了。
这时候有一点改编还挺有郑渊洁的精神的,就是医生本来不想救上尉,但听了校长的名号之后加急处理。
其实这样的现实主义讽刺幽默我觉得才是郑渊洁童话的精华所在。
片尾的花絮应该全片最欢乐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实这些人也挺乐呵的,只是剧情改编没让他们发挥出来。
期待下一部吧,把爸爸妈妈关在罐头里的《魔方大厦》。
上周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了这部电影《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豆瓣评分6.5。
儿子在学习,没功夫看。
而媳妇明显对这个片儿没兴趣。
时不时还会像看弱智一样瞅我两眼。
情怀,我看的就是个情怀。
郑渊洁,这可能是对我影响最直接,最大的一个人了。
《童话大王》,自1985年创刊25年,他竟然一直是唯一撰稿人。
不知道这是不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印象很深的就是童话大王一度是我那时候的最佳厕所伴侣。
从一开始单纯的喜欢看他的童话故事,到后来几乎全盘接受他的各种思想。
他从儿童的角度批判时下的教育制度,批判不良的社会现实,他用最最纯朴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人文关怀气息,那是一个温情脉脉的爱的世界。
有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有对父母朋友之间的信任和亲情,有对地球、生态等的保护,也有对于世界和平的呼唤……我迷失在了那样的世界里,我的童年享有了一个美丽的精神世界,甚至有些像《盗梦空间》一样,被种下了一颗童话的种子,以至于我现在很多基础的理念、三观,都依旧深深地根源于郑渊洁构建的童话世界。
可现实是我却一直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郑亚旗,郑渊洁之子,比《童话大王》大两岁,正统小学毕业,“自家私塾”中学毕业。
郑渊洁为他量身打造了10本教材。
尽管郑渊洁说18岁后就不会给他一分钱,尽管他的第一份工作是18岁去超市搬了三个月鸡蛋。
但是,他18岁的生日礼物是奥迪A6。
他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郑渊洁……实际上,最终郑渊洁也亲手拆毁自己一手为儿子建造的童话宫殿,让他“独自”面对现实的人生。
我,则是被郑渊洁“毒害”的可怜人。
40多岁的身躯,托举着14岁的梦境一次次被现实鞭打一次次却依旧坚信,终有一天,舒克和贝塔会驾驶着直升机和坦克车来救我…………
与孩子一起观看儿时记忆中的故事,感慨良多。
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打三星,但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我打五星。
影片揭露和反思了我们教育的错误——唯成绩论,以及知识教育过度占用孩子的光阴等问题。
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说在快乐中成长,至少应该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我们的教育留白太少,把孩子这本白纸组成的册子每日一页都填得满满当当。
正如片中最后鲁西西说的: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智慧。
当填鸭式教育把每日的时光撑得满满当当,如何有时间去消化那些知识,如何尝试去运用它们?
学校也不应只是为了成绩而进行填鸭式教育,为了纪律为了成绩而泯灭孩子的天性甚至人性,要更多的进行品格、素质方面的教育。
前不久某地小学那起老师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列队的孩子晕倒无人敢帮忙的事件,正是反映出这种问题。
在人性与纪律面前,那些被畸形教育所荼毒的孩子们都选择了遵守纪律。
往远了说还有那次火灾中“让领d先走”的悲剧。
此片中就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朋友重要还是成绩重要?
生命重要还是考试重要?
孩子们需要勇气去做正确的选择。
作为80后,从小看着郑渊洁的成长。
没想到三十多年后,这些我们儿时所诟病的教育问题,至今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真是悲哀。
我的孩子上的小学在我曾经的小学原址,曾经的黄土操场变成了塑胶运动场,曾经的教学楼也翻新过了,然而硬件提升的同时,却是软件的倒退。
他们班大多数时候禁止下课出教室,偶尔允许出教室,也禁止趴那一米多高的走廊围栏(理由是为了安全,钢筋混凝土的围栏,且孩子只能勉强搭上双臂的高度,能有什么危险?
),在校园里禁止奔跑,老师鼓励同学间互相记名字向老师告状。
天那,这是学校吗?
难道不是集中营?
想起我小时候,下课可以尽情在黄土操场上奔跑玩耍,也可以趴在那的走廊围栏上与同学一边远眺一边畅谈,班上打小报告的同学还会被同学们所不齿。
作业不用家长批改,老师也基本不会为学习原因而联系家长。
体育课直到初中才开始被侵占………现在呢?
实在是大退步。
片中那样所谓的第一小学名校,成绩也许是第一,而育人方面是反面典型。
我们的孩子需要郑渊洁,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更多的郑渊洁去揭露这些违背人性、违背教育本质的问题。
电影本身的剧情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不过给我印象最深有两个情节。
第一个是鲁西西问她的父母:“如果我学习不好了,你们就不喜欢我了吗?
”她妈妈斩钉截铁地回答:“谁会喜欢学习不好的孩子。
”第二个是鲁西西说学校里成绩不好的没有资格参加活动,而老师的回答是“这里是学校,学习成绩当然是唯一的标准。
”我们从小就被父母老师叮嘱要做个学习好的孩子,而学校里的各种排名还有各种奖状也都是看成绩的。
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习不好的孩子就是坏孩子。
这似乎是父母和老师对于孩子唯一的衡量标准。
这个标准的确是不对的,因为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而能够评出成绩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可是我又觉得完全不看成绩不做排名又有点不太合适,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自律和自主。
怎么能够找到合适的点感觉是一个很困难的事。
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找到这个点,既能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又能让孩子们成为我们国家的主人公,带着我们的国家走向更好的未来。
《鲁西西和皮皮鲁之罐头小人》今天和小侄女去看了这部电影。
虽说这是部童话电影,但是真的很值得大人也去看一下。
小孩看的是欢乐,大人看的却是反思、感动和羞愧(如果有的话[旺柴])。
学校的老师只以成绩论好坏,妈妈要求女儿一定每科考100分,学生成绩差只能坐后排,还不能参加学校的活动,考不到90分就要被开除……看电影的过程,我会觉得说这些话的大人真是可恶,而由大人制定的这些社会规则更是可恶。
“你不能和成绩差的孩子玩,会被带坏的”“快考试了,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你只有学习成绩好了,才能上重点中学,才有机会考上重点大学,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样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爸爸为了让你在第一小学读书,做了很大的牺牲,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你现在却不好好读书,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你没有这个权利!
”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是不是也说过类似的话呢?
电影里,学校起火了,大人们好像突然领悟到,考试分数在这个时候对救援孩子没有任何帮助。
鲁西西逃离火海的时候,老师们把她抛高,都开心地欢呼,而鲁西西却哭了,因为她的小伙伴为救她还身处危险中。
大人的笑容对比鲁西西的眼泪,这样的反差让我触动很大,大人们好像永远不明白小孩最在意的是什么。
我想到最近的一个新闻:养了两年的狗被奶奶10元卖掉,小孙女极力阻拦无果,崩溃大哭。
新闻视频里那个女孩的哭声有多么无力和悲伤,那个奶奶估计永远听不懂,甚至还可能把这个当成趣事说给其他人听。
电影的最后,那些可恶的大人开始变得明理起来(好像有点强行洗白[Emm]),允许孩子保持个体差异性,而不是只有一次次考试成绩作为孩子的标签。
(现实中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宽容,我很怀疑)看的过程,旁边有位妈妈时不时擦眼泪,不知道是不是也很触动。
反正我是真的哭了。
电影也没有那种煽情的剧情,但是就是有些地方看了就想流眼泪,好像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那些小时候也不太明白的灰暗藉由他人的书写、他人的演绎,慢慢被我看见,被我所理解,然后突然又释怀了一些。
最后,郑渊洁真是太太太可爱了。
我相信,有郑渊洁的书陪伴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有个不一样的童年。
挺适合跟孩子一起看的,跟他说爸爸小时候看过的童话终于拍成电影了,让孩子提前预习一下小学生的生活。
两个小主角还挺符合我心中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形象,圆圆的脸都很可爱。
很欣慰的一点是把时间设定在八九十年代,复古的家具家电看着很亲切。
用了不少绿幕来做后期特效表现出微型小人眼中的世界,算是下了本了。
内容是典型的郑式批判教育制度,看《童话大王》长大的都很熟悉了,也表达了友情和亲情的问题。
上次看了《训兔记》短片也拍的挺不错的。
这部电影应该是继《长江七号》之后最好的国产儿童电影了。
儿童电影很少人拍,可能没有市场吧。
希望以后郑渊洁的经典童话能陆续搬上银幕,打造一个郑渊洁宇宙,他也跟斯坦李一样在每一部电影里客串一个镜头。
郑渊洁童话《罐头小人》真人电影就要上映了,有网友提出一个讨论:郑渊洁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过时”与否,要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是原著本身,一个是改编作品。
原著过时,不等于电影改编就不能拍出不过时的好作品。
比如《让子弹飞》。
那个土豪劣绅的故事和写法都过时了。
但电影呢?
还是看导演怎么处理。
郑渊洁童话,我认为有些确实过时了,有些则没有。
过不过时,跟作品里书写的年代没有关系。
甚至跟作品质量也没有必然联系。
说实话,王朔也过时了,但他写的不好吗?
不是。
实际上他的代表作与当时社会的对话和反馈是非常精彩的。
甚至王小波的一些作品也过时了,当代读者理解和共情的成本很高。
那要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回郑渊洁。
他的资深读者会同意,郑渊洁童话都是时代的同期声。
因此他的写作有与当时的社会和人群对话的特性,既然是同期对话,就不可能像宏大叙事写作那样,使任何没有经历过故事背景的人也能平等无差别地进入叙事。
归根到底,它是流行文化、快餐文学。
故事背景是心照不宣,必须省略的。
但流行也分两种,一种只是过眼云烟的风潮,那阵风过去以后,就没有可供挖掘的意义了;一种则涉及了永恒的话题。
郑渊洁属于后者。
当然了,所谓“永恒话题”,无非人性、制度等。
甚至对制度的探讨也会过时。
而优秀的“流行文化”,最好的也不该是过去的作品。
应该层出不穷,推陈出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最好的“流行文化”才健康和正常。
但作为杰出流行文化的代表,郑渊洁童话之后,新时代的中国童话基本丧失了与现实深入对话的能力。
在这个背景之下,讨论郑渊洁童话是否过时就变得略显复杂起来。
很多故事,其背后的社会形态确实早已发生了剧变,但它所探讨的主题在今天又缺乏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取而代之。
这种客观结果就会造成那些作品既过时,又有必要继续留在这个舞台,被珍惜、被重视——哪怕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已经产生了复杂的变化,作品探讨的程度也不再能解答我们当下的矛盾与困惑。
导演要改编这类作品,除了保留原著的核心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让它能够重新和现在这个时代的社会衔接,与当代的观众对话。
那么他要做的,首先就是不再把原著中“心照不宣”的背景一笔带过。
在美术上应该尽可能还原历史,或干脆改变时代,而不是用一些符号化的道具做做样子,搞得不伦不类,谁也无法代入(鉴于郑渊洁的创作特性,我认为还原时代是最合适的做法)。
总之就是尽其所能不择手段地把今天的观众骗进那个时代,即使是完全没有从任何途径了解和接触过那个时代的观众,也能够相信和感受到那个世界是确实存在的。
这是最基本的功课。
然后就是对原著主题和核心冲突的继承与再现,同时又要处理一个原著没有面对过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从今天这个时代再回望过去,同时反观现在,又产生了什么样新的答案和困惑。
而这个新的东西,正是电影需要格外面对和认真对话的部分。
这种超越原著的部分,也是改编的核心所在。
姜文的电影,没有哪一部是当代题材,但你会发现,他哪一部都没有过时。
而那些同期声拍出来的当代题材,比如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其社会背景也跟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社会大相径庭,但我再次回看,还是觉得有意思,没过时。
至于那些过时的影视作品,就太多了,多到无须举例。
总之,过时与否,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并没有关系。
所以,郑渊洁童话过时了吗?
现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他的作品探讨了很多不朽的话题,这些话题至今和我们的生活仍密切相关。
但作为流行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所对话的第一排受众,是与写作时代同期的读者们。
在那个时代,他是最好的。
甚至截止到今天,在中国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童话中,他依然空前绝后(我希望有人能终结这个局面)。
“郑渊洁童话过时了吗?
”——在今天,最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郑渊洁童话,而是改编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们——如果你们要做,你们有理由不让它成为过时的存在。
这电影看的过程中让我很上头。
电影设定了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就没有任何权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成绩不好的孩子没有任何被当成一个人的权利,学习不好的孩子的需求不会被满足,学习不好的孩子只配扫操场,学习不好的孩子只配自己给自己倒水。
可以说这个世界的世界观是很扭曲的,而且到影片的最后我也没有看到这个世界有任何改变。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对他人的印象是不稳定的。
鲁西西因为在考场上睡着了考试没有及格,她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想到她之前成绩这么好,这次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她的一次成绩不好直接抛弃了她。
相对应的,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下成为了老师和家长心里的宝贝。
所以这不就是一个扭曲的世界嘛。
影片中的罐头小人来自于魔方大厦的罐头国,在那个国家小孩当家,因为莱克的到来,父母们都被关进了罐头。
这也是一个扭曲的国家,大人在这个国家没有任何权利,和电影中的世界刚好相反。
我不知道这种设定是不是郑渊洁想要讽刺社会上这种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但影片中完全没有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只有鲁西西的一次大吼,而鲁西西却因为这次反抗差点被开除。
在这次鲁西西被开除危机中,鲁西西的父母说出了她的父亲一直是一个小编辑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她父亲工作的杂志社和她上的第一小学有关系,所以为了让她在这个最好的小学上学,他的父亲拒绝了很多更好的、更能够发挥个人价值、更感兴趣的工作机会。
她的母亲借着这件事情告诉鲁西西,父亲为她付出了这么多,所以她没有权利去要求任何事情,只能按照父母的安排,除了保证学习成绩并拿到那唯一一个上重点中学的名额,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对不起父母为她的付出的。
这部电影中的这对父母就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吧,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说为了孩子,这样道德绑架和逼迫孩子去听他们的话。
而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母亲也说,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不喜欢鲁西西了,还说谁会喜欢成绩不好的孩子。
这一段真的是像一个核弹一样直接在我的心中爆炸。
我回想自己的中学生涯,我无法想象如果成绩不好的话我过得会是什么样的日子。
我的母亲没有电影中这个母亲这么早的暴露这件事,我的母亲是在我上研究生之后才暴露了这件事情。
从那时起我再也不相信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句话。
就像什么都行其实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行,无条件其实就意味着条件十分苛刻。
我相信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的,但是我的确再也不相信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就会爱我这件事情。
我猜这可能也是我“客体恒常性”很差的一个原因吧。
最后再看整部电影,剧情发展很奇怪,整个就是一个女孩要反抗这个不正常的世界而做出努力,但是失败了。
但是鲁西西毕竟是主角啊,要怎么样才能让叛逆的女孩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呢?
于是电影设计了一个火灾,并让鲁西西成为了救火英雄。
但这种回归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回归也不能改变这个唯成绩论的世界。
皮皮鲁那么优秀的航模搭建能力没有人注意到,画画那么优秀的同学也没有人注意到,靠着博士获得了极其优秀的成绩的皮皮鲁被老师和家长视为掌上明珠。
从这里我感到他们并没有教育人和认识每一个孩子的愿望,每一个孩子似乎只是工具,他们嘴里说着希望孩子们成绩好、希望孩子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把孩子们人的一面抹去,不去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孩子们的心情,把孩子们当作提线木偶来管教,甚至不惜用上威胁的手段。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当班主任看到自己班里学习很差的学生被大火困在楼上居然会撕心裂肺的要去救就显得十分不可信。
影片的最后罐头小人们离开了这个世界,要寻找魔方大厦的世界。
我想如果他们继续留在这里肯定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至少他们在魔方大厦里的那个国家会把孩子当个人看。
郑渊洁的童话一直都被冠以大人也能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童话。
但是在这一部电影中,我看不到他对这种扭曲世界的讽刺,也没看到这个扭曲世界中的人有任何改变。
电影最后想表达的东西看上去是好朋友之间就算吵架了也要和好这种主题。
所以整部电影真的显得让人又无语、又上头、又拧巴。
所以让小朋友看这个玩意你想让他们学会什么?
靠作弊赢得大人的尊重么?
让大人看这个片又想让他们想起什么?
小时候被大人无视的感受么?
虽然都是熟悉的味道,童年回忆拉满,但是整体上有点糙,并且感觉价值观的设置上存在混乱、复杂化,既想帮孩子说话也想替父母辩解,导致最后不得不偷换概念把成绩好和学会爱对立起来。(中国的娃真惨,一直宣传素质教育不唯分数论,长大后才知道社会上最看重的就是成绩)
还原度挺不错 就是皮皮鲁需要换个帅气的演员 四年级多么美好的时光 一切都可以重来跌倒了也可以再爬起来
太好看了,中国从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像这部能把郑渊洁好看的故事拍成电影也好看的能力
于飞用这部电影证明了一件事,儿童片应该是儿童和成人都喜欢的电影,但不等于低幼片,不能打着儿童片旗号拿低幼弱智电影骗家长钱。郑渊洁算是8090共同童年记忆了,罐头小人,童年成长的迷茫困境,在中间地带倏忽成长,时间的概念得到延伸,原来不管多少年纪,都会经历相似的童年,对着成人世界向往,又在成人后怅然若失。适合亲子观影。
太低幼了
无功无过。太想说教
不知道是我已经长大了还是什么原因,曾经很喜欢很喜欢的郑渊洁童话,如今改编电影却半点都看不下去。我心里的那个鲁西西绝不是这个画着整齐眉毛扮作大人的小孩子。
不能光讲情怀,不讲逻辑。皮皮鲁完全是打酱油的。
就这制作水平,还不如网大。当然,小孩儿们还是可以看看的,还是挺有意思的,仅限13岁以下那种有意思……
还不错呀
回望八十年代,儿时没读的童话
一边觉得不好看这是啥玩意儿并庆幸没有留着和我弟一起看一边却又看哭了是咋回事……😥
????????
演员们的演技就,很一般般,没什么灵性。
大龄青年误入小学生专场影院,去看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除了年纪大了不喜欢的煽情桥段,过了这么多年还是很喜欢皮皮鲁和鲁西西,旁边的小学生哭成一片,也算是受众群精准狙击的一部片子了,鼓励👍
别砸了自家招牌。———2020.1.08不至于砸了招牌,上尉拿一根针当剑还真是还原啊。不好都有不好的道理,但如果让一个十岁的孩子来看的话,这个电影应该是好看的。——2022.6.4
适合带孩子一起看,虽然情节简单,但不乏笑点,引人深思。又想起了做孩子的时候与父母对抗的心情,以及教育与孩子天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以及当年一起看《童话大王》的小伙伴们。
田雨老师演皮父集体作弊,道德绑架,强行煽情。
小时候好喜欢这个故事,基本还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