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运的女孩

Luckiest Girl Alive,你好,法奈利

主演:米拉·库尼斯,芬·维特洛克,康妮·布里顿,詹妮弗·比尔斯,斯科特·麦克纳里,贾斯汀·卢佩,基娅拉·奥利勒拉,托马斯·巴布萨卡,卡尔森·迈克马克,盖奇·芒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最幸运的女孩》剧照

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1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2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3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4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5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6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13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14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15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16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17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18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19最幸运的女孩 剧照 NO.20

《最幸运的女孩》剧情介绍

最幸运的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4岁的蒂芙阿尼•法奈利,出生于普通家庭,被势利的母亲送去布拉德利贵族学校,当作攀附权贵的跳板。美丽的法奈利如愿融入贵族圈子,成为众人追捧的万人迷,却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孤独。在一次校园聚会中,法奈利经历了始料未及的侵害,从而卷入让她痛不欲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随后一起校园枪杀案更是彻底改变了法奈利的人生轨迹。 28岁的阿尼•法奈利,生活在纽约,拥有一份光鲜体面的工作,一个有着贵族血统的高富帅未婚夫,一枚价值不菲的绿宝石婚戒,一个装满昂贵华服的衣橱,她一直努力追求的完美生活几乎近在咫尺。但法奈利知道,她只是假装很好。 让无数女孩子艳羡的水晶灯、红毯,以及名贵的婚纱就在不远处等着她,但她同样深深地恐惧,曾经像荆棘般缠绕的不堪回首的记忆,会让她一直试图掩藏的另一个自己——蒂芙阿尼•法奈利现出原形。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而命运又会在什么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双生神捕之墙头马上蛇王2021天间庄的三姐妹“去你的”清单鲸奇曾经拥有幽灵鬼屋阿波罗男孩精灵宝可梦:护林员与沧海的王子玛纳霏佳履奇缘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欲罢不能第四季开夜车元年曼戈霍恩舞水端丛林大反攻2时间见证报丧女妖非凡使命未来玩具女巫布莱尔2:影子之书耶里肖勿言推理特别篇人间不拆九死M为了心爱的人科搜研之女第23季无法抗拒的谎言王昭君

《最幸运的女孩》长篇影评

 1 ) 我真无语了 又被美国的畸形文化恶心到了

再也不敢信美国拍的女性片子了n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简直就是胡编乱造有那个勇气拿刀杀朋友 怎么可能没勇气搞坏人?

既然很聪明 怎么可能还仍然要结婚 还是和强奸犯差不多的一类人 是在暗示写作的女性都很蠢是吗真的再也受不了美式愚蠢且纠结的自由主义了我都怀疑这电影是明摆着是在讽刺女性了

 2 ) 只有受害者才会有的ptsd,一定受不得一点欺负,再小的互怼也会应激过度防御

我也遭遇到类似女主一样的创伤。

我很能共情的一点,就是,我那时胆小弱小,不敢,才被欺负。

现在我现在强大了,如果我感受到不舒服,我一定要当场骂回去怼回去,哪怕撕破脸。

女主就是这样,路人一句不经意的蔑视,一笑而过又有什么,她一定要骂回去,才能爽才能有安全感。

我也是这样的。

这种小事爱较真,不能就这么算了,如果不是和女主一样的受害者可能很难理解。

我总想着,我那么大的屈辱都受过了都扛过去了,如果在这点小事被人欺负,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小到预定的座位被别人坐了,买的咖啡被人错拿走,或者被人不知是否故意泼身上打翻的饮料。

一定要争个输赢,争一口气。

才能证明我强大了,我不是那个胆小会被人欺负的那个我,我是一个谁都不敢欺负的我。

并非是我本人易怒,而是如果我忍着,就会让过往的创伤一遍遍在脑海里回旋。

那种滋味太难受,所以我选择把自己变成一个爱较真爱炸毛易怒的不好惹的人,即使这不是我内心的本意。

 3 ) 现实版流星花园-FUN GIRL的上流法则

八克拉祖母绿钻戒以旧钱家族three stone的镶嵌方式配以两颗老钻石。

与英国王后卡米拉一样选择古董首饰的女主,心机重在细腻处。

只玩上流社会的游戏法则,应验了最近复出的志玲姐姐被社交媒体奉为“醍醐灌顶”的新名言:一辈子都不会和我有交集的人,何必在意他们的言论和看法呢?

(这颗钻石镶嵌方式与电影中基本一致,两侧各配三颗配钻)老钻石散发略暗淡却更有重量的光芒,真正钻石王老五的家族才担得起。

女主未婚夫扮演者Finn Wittrock真真长了一张无可置疑的上流社会脸(及身材),给观影者的代入感比Mila Kunis要高很多。

片子最欣赏他的不是脸和身材,或面对女主的情绪容忍与细水长流的情感支持,而是片尾两人分道扬镳前,他特别真诚地直男质问:“你以前是那么的有趣(FUN),我们做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你现在是怎么了?

那个有趣的你去哪儿了?

FUN GIRL -- 平民女孩通往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当然,这块砖最后会不会被搬起来砸了自己的脚,不到最后一刻,玄之又玄难以琢磨。

最基础的,要像女主一样,靠妈妈的离异赡养费作为支撑,拿到遇见男主级别群体的私立学府入场券。

入场后,尽管见识少条件差,但要弯道超车(如女主在写作方面少年就展露的才华与阅读量),同时展示一下“我们没什么不同”的极度自信,大胆和其他同学混在一起,有意无意破坏规则。

(被权力更重的高中同学压制绕颈的肢体动作)当然,记得玩完丧尽以后,回家秉烛夜读,毕竟平民女孩的父母没有办法帮你在中学就建立非洲的慈善组织帮助世界,从而拿到奖学金升入藤校;恐怕更不是三代藤校子孙可以获得加分。

平民女孩只能靠自己的SAT成绩硬拼,进入藤校,留在纽约,认识男主并靠自己的演绎重新投胎(re-invent)。

(高中同学的毒性入髓,长大后同样绑架式示爱)上流法则中的FUN GIRL,首先需要美。

这美绝不可只是脸蛋而已,而是经得起从内而外四维审视的美:女主月薪7000刀,每月1300健身费;且不提一丝不苟的皮肤管理,毛流感满满的秀发齐肩,卡地亚金表,Goyard、Celine通勤包。

在务实方面,女主远不及她母亲甚至未婚夫来得清醒。

母亲在码头质问她透支财务的生活方式,未婚夫在出租车提醒她新工作薪资涨幅不足10%(北美30%为标准起跳槽涨幅)。

她都无言以对只以愤怒回馈。

难道同样高智商的她真的看不到这些简单数字堆砌的现实吗?

未必。

敢问如果她不是这样投资自我,未婚夫如何在地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曼哈顿人海中看中了她?

高中蒙冤的经历又如何以《纽约时报》撰稿人的身份发表出来?

FUN GIRL用尽前半生敲开各种门:陪打游戏的男友装作迷上电子游戏以便打入他朋友圈,为爱红酒的男友考出红酒证书,学艺术品收藏以陪未来婆婆在苏富比拍卖行同坐,跑步机上也要精看MSNBC的政经新闻方可坐在男友家饭桌上不露怯。

不信?

要知道,威廉亲王公开承认正是因为凯特作为大学同学时的naughty jokes(懂的懂),才引起了他的注意。

(有兴趣还可以看看凯特妈妈是如何运作女儿成为威廉同学的)。

她们太懂得如何敲门,可以进入一扇扇门。

只有跻身于上流社会中,方能深刻体会了解FUN的权重为何如此之高。

女主多次用“发条玩具”来形容自己,体面的未婚夫当然不能表达认同,但最终他口中的“爱”,缘起不正就是女主处于“发条玩具”状态所散发的伪装魅力吗?

她从不是个FUN GIRL。

她热爱严肃文学,饭桌上可以一秒察觉对面富太太引用错误(却不揭穿);她怯懦无助,面对温暖向善的闺蜜鼓励步步退缩,毫无那份社交场上的洒脱;她毒舌冷漠,无性别差异攻击憎恨所有人,不曾面对事主却以自己的方式报复整个社会;她情绪极端,无论是房中又或大街上,分分钟撒泼令你难为难堪。

以上哪个特质,会令上流男士沉迷至婚而不悔?

醒醒吧。

上流法则里,流星花园的杉菜只是因为同时具有贫穷和高傲这极端反差的性格,加以私校中最为珍贵的流通货币--善良,成为富家子眼中的FUN GIRL,从而投以凝视。

这种凝视本身,充满了父权社会的残酷性。

陪你去看流星雨,还是陪你去买避孕药,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属性的不同。

FUN GIRL都是处于低处,于是社会反复教育每个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哲学。

整部电影中有没有一个如电影名的LUCKY GIRL(幸运女孩)呢?

我难以说YES。

但的确有个LUCKY MOMENT(幸运时刻):冷静清醒的女上司LoLo,在宽阔的、充满她个人女性审美偏好的花哨又杂乱的大办公室里,向女主平淡地邀请,携手踏上事业下一程。

这难道不比求婚更令人激动?

谁敢说整部电影里女主有过比这个MOMENT更发自内心纯粹的开心?

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执着于做个FUN GIRL,而尽量让自己拥有更多的LUCKY MOMENTS吧~

 4 ) 雨水的眼泪+太阳的微笑=彩虹

女性遭受侵害后发声的作品很多,但是这部,给了我别样的感受……简单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是外界的偏见,法奈利被同学、母亲及男友所不解,当然,这也是警醒世人的重点……其次是虚假的人生,法奈利为了隐瞒、欺骗甚至于藏匿,在看似成功的形象中持续痛苦……再就是情绪和行为,法奈利在求索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偏激和充满攻击性,这对于突出展现一个受伤的形象特别有益,前提是恰到好处……接着是被幻觉支配,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但较为鲜明,集中在伤害他者和自我困顿两个环境……然后是个人的背景,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进入贵族学校接受教育,且在写作方面天赋异禀,穷和智的冲撞必将法奈利引向地狱或者天堂……最后是少数的支持,同为女性的闺蜜和上司,在法奈利深陷挣扎的时候陪伴和开导……量变产生质变,女主抛弃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却也收获了更加贵重的精神胜利。

能开启新的人生,着实令人欣慰……

 5 ) 最终我们都必须面对自己

这部电影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的是台面上的叙事:即将迈入豪门的女主,因为一套记录片被迫再次面对当年心中的伤疤,当过去授到的羞辱与不甘在胸中翻滚的时候,她要站出来揭露当年的真相。

哪怕放弃未婚夫。

这样做的原因也不是什么为了其他女人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而是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于是故事就来到了暗线的部分,或者电影留白的部分。

也是我觉得最令人深思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桩婚姻对女主角而言代表什么。

他的未婚夫是能够在贝莱德伦敦有自己一个组的人,再看他们假日一家人在遮阳棚下喝酒聊天的情景,还有他们滴水不漏的说话方式。

女主角一开始就说对了,他们不是暴发户,他们是豪门。

女主角呢?

撑死了连个中产都不是。

妈妈靠着赡养费把她拉扯大,努力将她送进去那所本不该是她那个阶层的人进去的学校。

由此可见她妈妈也是个望女成凤的。

而她也争气,距离豪门只有一步之遥。

自己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女人渴望得到的事业与婚姻,她都得到了。

而且老公知道了当年QB的事情,也不介意。

当她说要把真相揭露出来的时候,虽然有过反对,最后还是同意了。

这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世俗的名利唾手可得,代价是失去自我。

你愿意吗?

女主角原本是愿意的,直到心中的不甘将她的妥协燃烧殆尽。

于是她挣扎着参与纪录片录影,还记得女主角看到迪恩后跑出房子,导演追上去说这也是为了其他女性发声这种鬼话吗?

女主角回怼了一句:其他人好着呢。

然后快讲结尾的时候,彭博的女记者走出来讽刺女主角所做的一切不过因为虚荣,为了博取一个为其他女性发声的好名声,抹杀了迪恩这么多年为社会付出的贡献。

言下之意就是哪怕他当年有错,他也用自己的方式赎罪了。

而另一边厢的女主角又为社会贡献过什么呢?

瞧,这不刚好应了女主角说的那句话吗?

其他女性好着呢。

而且质疑她的女记者大小也算一个在社会上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了。

但是女主角这番话明白的点出,她决意揭开当年的真相,不是因为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因为她自己。

单纯的为了自己——在迪恩的新书发布会,两人在书架边上的对话。

于是她满怀自信地递给lolo一份手稿,关于这一切的手稿。

精彩的部分来了。

lolo让她对自己坦诚一点,lolo直接点明了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有所顾虑,你的丈夫,你的公婆,或者你的母亲。

女主她自己说过,维持体重就是为了上擂台,如果不上擂台,又何必维持体重呢?

一直记着当年的事,不愿意放过自己,努力让自己体面的活着,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讨回公道吗?

于是就有了婚礼晚宴上的决裂。

未婚夫震惊于文章的巨细无遗,亦震惊于她的先斩后奏。

母亲在码头边对女儿的劝喻是对的:如果把这些的爆出来,她的婚姻就是代价。

而妈妈也不愿她走这条路。

何必呢?

为什么就是过不去,就是不能妥协呢?

可是为什么这个社会总是要女性妥协呢?

她一直妥协可她活得闷闷不乐,胸中的怒火焚烧着她。

可是理智与社会规则压着她,让她学会审时度势,说出来的话都是别人喜欢的。

直到最后一刻她向最亲密的人坦诚了自己,却换来了一句你以前很有趣的。

我很怀念我们以前的时光。

这就是她最初犹豫的理由。

戴面具的生活虽然不舒适,却给予了她世俗的特权,是她奋斗一辈子都得不到的。

就像鞋子虽然不合脚,但它漂亮啊,它代表的价值足以盖过那些隐约的不适。

可她最终选择对自己坦诚,脱下了鞋子,用自己的脚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这个没有特权的严苛世界。

 6 ) 蒂芙尼还是阿妮?关于潜意识的自我塑造

蒂芙尼用刀捅了好友,是因为好友的那把枪和强奸女性的阳具没有本质区别。

都是一种强势的把自己的欲望施加于其他“受害者”身上的凶器。

枪还是一种最极端的、暴力的象征。

一方面是面对不同程度的侵害所表现的反应方式不同,好友的动机是让坏人付出代价,但本质上跟坏人没有区别,程度上更加极端;另一方面,是蒂芙尼心中愤怒必须具象化为一种观众可直接感受到的直观冲击;最后,是对枪支暴力这种极端行为,在创作上呈现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从蒂芙尼这个性侵和枪支暴力双重受害者的身份视角上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大概有八分,剧本没有看到,但从完成的电影来看应该在7分左右;演员的表演很出色,基本上每个人都恰如其分;在摄影师和剪辑师的配合下,导演的工作也完成到了8分到8.5分。

综合起来电影应该有7-7.5/10的评分,只是因为题材内容的争议,拉低了分数。

这部电影是奈飞投的,制片人是米拉库尼斯和小说作者两个人,表达上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作者意识。

其实这部电影的美术和选角水准也非常好,如果这两部分的创作工作不能提供很好支持,导演工作很难达到现有的水准。

尤其是选角,几个主要演员的气质和在表演上的拿捏为角色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别人该称呼你什么?

谁来决定这件事情?

什么情况下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最终这个答案又代表着什么呢?

蒂芙尼还是阿妮,这似乎不像是针对电影提出的问题,感觉太文学了,但实际上正是这两个名字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剧本作者和导演叙事的结构观念。

最近接触到挺多需要置于多时空多视角的叙事结构来思考的案例,国内的影视创作者似乎本能地对这类方向感兴趣,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又基本上没有驾驭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缺少建立人物角色与时空关系的结构能力。

想说的还挺多,但又没时间了,等哪天有空吧……

 7 ) 影评|《最幸运的女孩》— 第二个启蒙时代

影片讲述了一个性侵受害者挣扎的内心以及她最终选择不再隐藏自己的艰难过程。

影片优秀的方面是,得益于原著小说内容的支撑,影片中有着文学程度很高的大段复杂台词,常常可以如锋利的刀刃一般切开美好生活的表象,露出隐匿在其中的鲜血淋漓的真相。

主角米拉-库尼斯的表现不算惊艳,但可以一定程度的将一个内心崩溃而勉强维持体面的受伤女性表现出来。

这样的表演是合格的,但不优秀。

影片重点聚焦在受害者破碎的心理,但对其受害的深刻原因没有试图挖掘。

在阿尼的整个经历过程中,对其伤害最大的人是她的母亲。

母亲为阿尼选择了“贵族学校”这一道路,为了阿尼的同时也是为了自己。

在阿尼受到伤害时,她不仅没有表示对阿尼的支撑,反而放开紧握她的手,还对阿尼说出来“我觉得你很恶心”这样的话。

母亲的行为使得阿尼受到二次伤害,也是对阿尼更深的伤害,而起初阿尼拒绝说出事实也是惧怕让母亲知道此事,可以看出母亲的看法对阿尼非常重要。

因此,家庭才是阿尼受到伤害最根本的原因。

试想,一个被关爱滋养的孩子,即使同样经历阿尼的伤害,其愈合程度也会比阿尼更好。

抛开影片品质不谈,仅就影片以如此犀利的方式展现女性侵害这一题材来说,已经是一种进步。

人类认知进步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曾经,人类恢复了对真理的追求,顺理成章的,艺术创作与哲学思考重见天日;之后,理性思想被普及,其结果是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和暴力的减少,甚至于重要的如生产力的解放都只是其副产品。

现在,渐渐地,一个人不再因其性别(或性取向)而被区别对待,其长远的影响还不得而知,但我们很可能正处于第二个启蒙时代。

 8 ) 那在北美应该怎样教育上了初高中的孩子呢?

很明显女主妈妈强调又强调过不要喝酒。

老师也说了不要离开学校,不然要打电话告家长。

最后老师只告了一个家长,那个家长的孩子几乎是悬崖勒马。

走之前喊女主,可是女主不走。

这个时候别人的家长也没有义务去联系女主家长。

女主好奇心大,想玩,青春期和她妈妈关系不好。

可是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到底应该怎么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

最后出事了,女主是受害者。

她妈妈愤怒和失望也是真的… 我觉得这里就不应该再说you are not the girl that i raised. 之类的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安抚情绪只是发泄自己不满的话了。。。

也许女主妈妈认为这是令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怕别人说闲话?

我以为北美没有这么封建呢?

希望十几年以后我会是一个情绪稳定,出问题先解决问题的妈妈。

 9 ) 最离谱的女孩

其实想给一星的,但我真的挺喜欢这个故事的底子。

女主角被强奸,金丝眼镜男生(A)被霸凌,一个看不惯霸凌行为但平日里自己总惹小麻烦的男孩(B)每次都站出来和校霸对抗,后来为了给女主出头B跟校霸打了一架,误伤老师被开除,伙同曾经被校霸欺负的A制造了校园枪杀案。

一个故事融合了两个最热门的议题,如果让大卫·芬奇来拍,这绝对是一部剧情饱满的心理惊悚片,但迈克·巴克却硬是把它拍得稀烂。

最离谱的点在于导演把女主拍成了一个弱智。

小时候害怕通知家长,在校长室反悔决定不报警,这我可以理解,帮她上报的老师因为放学生们离校去开party被开除了,也不能怪她。

但是强奸她的人她一个都不敢对抗,甚至连质问的勇气都没有,还生怕言语间伤害了强奸犯的感情。

反倒是唯一站在自己这边劝自己勇敢的好朋友,因为措辞太激烈被她骂了一通。

男生A和B气不过,最终决定拿枪报复校霸,他们当然是行为极端的,杀掉了一些看起来无辜的人,但A没有杀死女主和她旁边的女生,而B让一个女孩离场的时候也说,我挺喜欢你的,你走吧。

所以可以揣测,他们并没有极端到报复社会的程度,只是杀死所有在他们看来罪有应得的人。

B把枪交到女主手里,劝她开枪杀死强奸她的Dean,她不照办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在B夺回枪打断了Dean的腿之后,她突然“勇敢”了,拿刀直接插进了B的脖子,这他妈到底是凭什么啊???

她可以旁观,可以跑掉,甚至可以出去报警,我都能接受,但她有什么理由和权力杀死一个最初一直在帮助自己、始终站在弱者一方且眼下也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啊?

Dean幸存以后怕她跟警察说出自己的强奸罪行,所以恶人先告状,对所有人说她和他的两个朋友都睡了,然后被自己抛弃,所以才找两个男生一起制造枪击。

Dean肯定是混蛋,但女主也是个混蛋啊。

这属于狗咬狗。

成年以后的女主变得心口不一,对待别人的时候总是内心充满厌恶但嘴上说得好听,这我是可以接受的。

发条娃娃这个比喻也很妙。

但是她依然选择不说出真相,维系自己现在即将嫁入豪门的美好生活。

纪录片导演对她说可以帮助更多女性的时候,她还拿出了“其他女性好着呢”这种“你少跟我道德绑架”的姿态。

说与不说,都是受害者的权利,无可指摘。

可问题是,最后她的主编轻描淡写的几句“部分诚实是不够的”,“你应该写出没有人看到过的东西”就让她突然翻然悔悟了,甚至不惜和未婚夫摊牌:我一直在利用你,把所有积压的情绪都发泄在你身上,现在我需要不顾你或者任何人的想法说出真相。

这种抉择的转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刺激点在哪呢?

她早怎么没想通呢?

我们都知道,导演需要一个性侵题材的女主突然清醒过来成为代替女性发声的受害者榜样,但你不能不管最基本的叙事逻辑啊。

前面女主试婚纱之类的剧情完全是废笔,对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没有任何帮助。

至于她在女性杂志写性生活专栏的人设也很矛盾,她写的东西都是教女人如何取悦男性的,并且她对此也并没有表现出厌恶,而是一种看透了男女关系之后的戏谑,以及对自己把握话题度能力的骄傲。

她作为一个性侵受害者,到底是如何产生这种心态的呢?

你到底是想说她坚强还是软弱还是她在故意表现出无所谓呢?

这些都没有拍明白,而且她明明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这和她工作时的从容是完全割裂的。

影片前半段一直在试图留悬念,通过闪回一点点揭露往事。

但对现在的陈述里缺少对过去的铺垫,最后的枪击案明明应该是荡气回肠的高潮,但由于铺垫不当完全没有制造出该有的震撼,反而因为不断地插叙影响了剧情的流畅度。

甚至连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女主都是一进门就开始对着摄影机讲话,没有任何前期的准备,这种失真的细节会让影片丧失正常的节奏感,导演好像根本不懂什么叫张弛有度,只会一股脑儿地给你罗列事件。

最后女主对着镜头号召女性受害人勇敢揭露真相的情节,也因为前面的自相矛盾和令人生厌而显得突兀。

地铁里的女人纷纷用手机发表自己对女主文章的支持并袒露自己的创伤隐秘,也是非常刻意和尴尬的场景。

总而言之,闪回中的故事单拎出来是非常好的故事梗概,但导演的拙劣技法让这部片子再无任何可取之处。

一部题材如此讨巧的片子在刚出没多久、仅有2000多人评价的时候就只有6.8分,那它实际上要差劲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

 10 ) 在跌倒的地方学着站起来也是一门需要不停摸索的技能

这部电影很有争议性。

故事本身是根据小说作者的真实经历改编。

从外人看来,女主人公Ani拥有一个完美人生。

她长得漂亮,穿着时尚,一边在著名杂志工作,一边筹备和豪门帅哥的婚礼。

但她的old money未婚夫、家传古董订婚戒指,还有光鲜亮丽的工作都遮掩不了她外表下的裂痕。

她在高中时有一段噩梦般的经历。

她受过的创伤在情绪表面下潜伏,时不时地像泡沫一样漂浮上来,导致她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她勉强保持表面平衡,直到一支纪录片队伍找上门来,引爆她的定时炸弹。

女主人公的性格不讨喜,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拧巴。

她的经历也让人于心不忍,有时难以看下去。

我觉得Mila Kunis把角色的内心自白解释得非常精彩。

在多次经历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巨大创伤后,她把心中的害怕、自我麻痹、疑惑、愤怒、不甘,犹豫、到后面一小步、一小步地自我和解演绎得淋漓尽致。

爽剧里大女主能随时怼人,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

就是作者本人也没得到电影里的复仇情节。

在真实后续中,坏人没有受到惩罚,作者通过写书找到内心的平静。

而其他人在小说出版后才了解事情真相,窥探作者一辈子的挣扎。

有人说这是一部女性愤怒片,我觉得更应该理解为受害者的自我挽救,是一部充满磕磕碰碰的成长片。

在跌倒的地方学着站起来也是一门需要不停摸索的技能。

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人物成长,把一个不完美的人,在伤痕累累下依然努力向前跑的勇气展现出来。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low Up 札记”。

《最幸运的女孩》短评

达芙妮最后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内心 女上司也是生命中的贵人

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还可以

11分钟前
  • Clumsy
  • 推荐

整体上值两星,多加一星为女性电影

15分钟前
  • chenrui
  • 还行

3.5 故事本身比较扎实,讨好型人格使女主沦为不完美受害者,又逃避受害者的身份,真正成熟认知自己身份后勇敢面对过去。可惜剧本改编上,过多的心里独白,只是想让人听一个故事,削弱了观众思考的空间

16分钟前
  • 唔想郁本郁
  • 推荐

一起看的第三百二十六部电影

21分钟前
  • NO DIRACTION
  • 还行

美国人拍这种片就是 白开水加大道理

24分钟前
  • 圆子
  • 较差

Bette太有魅力了,十几年过去,更坚韧了。就像她说的,揭露邪恶的真相,仅仅接近真实还不够。所以这片终究还是带有几分苦涩的糖水片。被伤害的女孩们,要直面的黑暗和需要走出来的时间,只会更深、更久、更艰难。

25分钟前
  • Eudemonia
  • 还行

当今世界让男人承认自己犯错还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校园暴力,校园枪杀案会不会少很多?女性遇到性暴力通常会保持沉默,男性遇到校园暴力就拿出枪杆子了……

26分钟前
  • 期待蔚蓝
  • 推荐

一个女性觉醒的故事。女主高中时被轮jian,被校长吓唬之后,她决定不报警。学校里被欺负的男孩策划了校园枪击案,把轮jian女孩的人杀了,只剩下一个没死,但瘫痪了。多年后女孩成为很厉害的编辑,与多金帅气男友马上结婚。可是一直没有面对自己的内心,以及没有得到施暴者的道歉让女主无法再这样继续“假装”下去。于是她鼓起勇气把当年的事件写成文章发表,虽然因此无法结婚,但她终于放下了过去,并且能够坦诚面对自己。其实故事应该还是精彩的,但两条线穿插后剪辑在一起,显得有点乱、有点碎,情绪积累比较困难,从而影响共情。

30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好喜欢mila,这不是那种feel good女主完美大结局的电影,但是也不是能一眼望到结尾的电影。女主的真实和虚伪,痛苦和毒舌都同样的重要

31分钟前
  • 日子旁见
  • 推荐

结局line so good “what’s your name…? Yea it’s fine cuz I’ll always remember u as the girl I told to go fuck herself on fifth avenue :))))

36分钟前
  • 千度
  • 推荐

很酷!最后的那句go fxxk yourself忍不住拍手叫好,希望每个女生都能勇敢说话,勇敢生活!

38分钟前
  • 你管呢
  • 力荐

3.5,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剧情的有些地方觉得有点欠妥之外整体插叙的形式推进的蛮好,以及为什么这么会选人,女主老公那个工具人角色真的完美扮演工具人,like,确实挺像那回事儿的但就是到最后都不记得长什么样😅

42分钟前
  • 爱吃榨菜
  • 推荐

无法理解她杀死本,也无法理解她和未婚夫分开,获得了什么呢?一句F u吗?

46分钟前
  • Lydia Z.
  • 还行

一个性侵受害者终于鼓起勇气站出来公开讲述自己遭遇的故事。

51分钟前
  • 东湖废人
  • 还行

杜绝校园暴力的根源应该是家庭和学校素质教育吧,禁了枪,还有刀啊。

56分钟前
  • Emma.Z
  • 还行

虽然拍的有些松散,但这是个非常好的题材,可以帮助女人坚强起来。

1小时前
  • mumu
  • 还行

又是高中校园 又是讲出你的故事 立意挺好 意外收获我的t大人!

1小时前
  • 好命的娃儿@
  • 较差

看到女主对自己伸出援手的男生下手就知道这是烂片

1小时前
  • momo
  • 很差

人物关系不清晰,和枪杀案主犯的关系刻画太少,不应该浪费时间在橡木味上,女主妈的态度笔者中立,但有2个杀罚分明的:女主发《纽约时报》后,金融新贵男暴走那段太典了,Ali说的“chill, like a dead corpse”。结尾也鲨了一个典人,爽。Girls who criticize victims should go fuck themselves. #when I count my blessings, I count you twice

1小时前
  • 丸山三好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