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一些没看懂的朋友,和错误的影评解析做出两点正确解析(含重要剧透,看完影片不明白再看这个解析)这里说明一下,我并不是故意卖弄,批判别人没看懂,这里的大多影评我都看了,很多说的并不是很正确,但唯一不变的这是一部好电影,正因为这是好电影所以我想更多的人明白剧情。
一些秀智商的解析我就没必要说了,直接上干活一:有一篇热门影评里说红霞听说了秘密,被腊宏割了舌头而无法说话。
我想他可能没看仔细,是腊宏用老虎钳拔了红霞的牙齿,因为那时红霞小,所以长大换牙又长出了新牙。
其实女主角并不是全篇无一句台词的,有一个“嗯”字,这是腊宏刚到韩冲家养驴的老屋时,韩冲给他们家送饼,红霞接过时的一声“嗯”,我一开始以为是演员的自然表现的“嗯”,但这被字幕标了出来,到了后面摔了韩冲送的吃的,腊宏在屋里打红霞,嘴里说着:“让你再说一个字”,我才明白这里是导演故意设计的一声“嗯”,为了暗示红霞并没有哑巴,因此在影片后面腊宏死了,只有红霞与韩冲两个人的时候他都没有发出一声“嗯”,只是用眼神表情表达,所以更加确定这是一个刻意安排,只是在常年闭口的情况下,记忆遗忘了如何发声,这在影片最后右下角的一串字:“红霞在沉默中竭力记忆着她的失语”,这意味着红霞会说话。
二:大儿,就是影片中,后改名叫‘小书’的女孩,她并不是红霞所生,而是腊宏之前的老婆,也就是腊宏所杀死之人的女儿,这里的时间线应该有十年左右,估计那小女孩妈死的时候才出生没多久,一直以为红霞是她母亲吧。
片中腊宏刚抱回红霞时,屋里一个老年妇女的声音:“已经被你打死一个婆娘,还想把这个也打死嘛?
留着这个女娃照看大妹儿。
”以此更能说明大儿,不是红霞所生。
而片中红霞抱着的,也就是小的孩子,才是红霞生的,从小孩的年龄,我们以此推断腊宏是等红霞成年后才发生的关系,我不得不说还有些人性,从片中我们可以推断红霞二十二岁左右,因为他很爱干净和美,这在片中有所表达的,然而她喜欢韩冲,也是因为一颗年轻的心。
说红霞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韩冲的?
我个人观影后的感觉,是从腊宏刚到他们村打红霞的时候,韩冲冲进房制止时开始的,虽然制止无果,可对红霞来说已经种到了心里了,估计这是红霞被腊宏殴打第一个为她说话的人吧,所以开始偷偷注意韩冲。
这里为什么说偷偷注意,这是因为红霞一个从不出门闲逛的女人,为什么会看见韩冲在林子里埋雷?
从片中红霞外出捡纸钱时,路过的妇女说:“你们以前谁见到她出过门?
没有吧?
”,以此得出红霞其实并不出门,只是因为偷偷注意韩冲,所以跑去林子里,恰巧看见韩冲埋雷,看见地上果子,导致蓄意杀害腊宏。
片中对红霞对韩冲的感情产生并不清晰透明,到是韩冲对红霞的喜欢很是透彻。
到此我的解析说完了,再说说我都观后感吧。
有篇影评中说红霞是受尽腊宏折磨,杀死腊宏理所当然,可如果红霞是从见到韩冲开始,才动了这个杀心这个女人未免有些可怕,其实看到这个影评我也是思考了很久,其实这个要看人怎么理解了吧,我更倾向于红霞是受尽折磨才杀死腊宏的,这也是影片最直接的传达而已,所以红霞对韩冲的感情线才会在片中那么淡。
喊山,这片名一度让我以为女主会在腊宏死后跑去对着大山大喊,发泄自己内心自由的心情,她果然喊了,只是喊的方式与我们不通,丢失语言记忆的红霞,通过对着大山敲打铁盆的方式来喊山,来宣泄自己自由的喜悦,这其中我想还有爱的喜悦吧,片尾能看出铁盆从完好到破烂,红霞喊山喊了多少次?
丢掉脸盆试着大声的喊,却无声,可也胜有声,片尾的红霞在山上笑的很美,美的纯净心里,让我们毫无杂念。
红霞的遭遇是悲痛的,可影片的所表达的却在中国是真实发生的,旧社会数不胜数,而如今的新社会扔在发生着,引我们反思,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片子口碑爆棚的原因,它不站在说教的角度去批判,而是把你带入一个被拐者的生活,去看她的爱恨情仇,从爱与恨中引我们去反思,我们同情红霞,也为他遇到韩冲这样的男人高兴,可即使遇到韩冲也无法抵御腊宏给她带去的伤害,以至于人死了还可以让她恐惧,这是多大的痛苦?
现实社会如果有这样的事,我不会为她遇到韩冲这样的人而高兴,只希望这种悲惨从开始则扼杀掉,所以这部影片和原著最直接的传达便是如此吧。
这是一部让我一个大老爷们几度泪眼朦胧的电影,起初初见这部电影是在网吧,我朋友在看,我坐在他旁边,玩着游戏,看到这部片子的第一个画面是,警察过来带走韩冲的画面,以至于没有当红演员我以为是网红自费的山寨片,我还嘲笑朋友怎么看这个,朋友却说真的很好看,叫我去看,我也一直没看,回来在网上看到喊山的评价,所以有看它的想法了,直到今天才将它看完,是个难得的好电影,如一个影评的哥们说的,我后悔没去电影院看,因为欠了喊山一张电影票,的确如此。
《天注定》《百鸟朝凤》《喊山》为何好电影的市场却如此惨淡,这也同样时我们反思……
非常感人的片子,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相对老版本而言,老版本比较写实,而这版偏文艺些,可以看成是老版的升华。
这版的景色拍得比较美一些,服装貌似有点偏离了那个年代,那个时候的衣服没有这么潮吧,尤其是哪个骚寡妇,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
这些细节如果能注意就更好了。
另外,感觉男主话有点多了,女主塑造的哑女形象还是很棒的,女主的形象很不错,看起来就有点楚楚可怜的样子。
文/梦里诗书优秀的蓝本奠定了《喊山》出色的内容纵深,但写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却只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在大山闭塞的小村中悬疑与爱情的交织突显的人性是如此深刻,但另一面细节上的粗糙,使电影匮乏一种真实的时代感,镜头运用的尴尬更所见执导功底的平庸。
《喊山》的故事其实绝不亚于《盲山》这类电影蓝本的深度,在偏远贫瘠大山中的展开,不仅有着一同《盲山》中对残酷与愚昧的写照,也有着一同《盲井》中人性自私的洞悉,甚至在故事上来说,这场透过一次意外死亡事件,在悬疑中所去揭示的爱与罪恶,比之前者更有出色的剧情性,因为电影在揭露丑恶私欲的同时,也塑造了出色的人性深度,人物的悲戚形成了这部电影的震撼。
电影最为令人扼腕的便是女主人公红霞悲惨的人生遭遇,透过她记忆的闪回,幼时的拐卖,被残忍变成的哑女,饱受毒打虐待的生活,这一形象的树立比《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中身心同饱受摧残的金福南,更让人为之痛心,而在她丈夫腊宏终于死去后,她与韩冲的虐恋,也形成了电影后半段的张力,这使这部电影所想要表现的不仅是大山中的愚昧自私,更还有着命运现实的无奈。
这是杨子最好的一部作品,却并不是《喊山》最好的形态,单就从服装语言来说,难精于细节的刻画与80年代的时代背景并不相符,而导演对写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并没有形成一种浓烈的艺术风格,虽然在某些镜头上有着唯美的意境,但与电影所本当突显的冷峻凌厉难成一体,更为尴尬的是过于理想化的文艺抒情,与沉重的命题是断层的,这使电影虽有着深刻的构思,却难以真正去在这场电影中沉淀共鸣。
杨子的《喊山》是一部让人失望的佳作,其固然有着足够令人震惊的故事,却并没有一场堪为完美的呈现,差强人意的完成度是电影最大的遗憾。
在看到这部电影前,我是持着一种矛盾的态度观望的。
一方面,导演杨子(并不是黄圣依老公)之前的几部导演作品《对不起,我爱你》《恋爱三万英尺》《宅男总动员》在豆瓣的评分都只有3点几,怎么看都无法让人对这部《喊•山》抱有多大的期待。
低配版景甜 朗月婷 影片的女主角朗月婷同样是不靠谱因素。
这位无论在颜值还是演技上都有些令人尴尬的女演员是银河映像近年来力捧的新人,出道作品便是杜琪峰的《盲探》,之后又在杜琪峰的《华丽上班族》和中韩合拍的《惊天大逆转》中饰演女主角,她在几部电影中的面瘫表演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手握着惹同侪眼红的资源,很难不让人把她与另一位同样资源逆天却演技捉急的女演员——景甜相比较,但挂着张艺谋《长城》第一女主又和新任奥斯卡影后Brie Larson共演《金刚:骷髅岛》的景甜显然已经是“国际巨星”,那么拿“低配版景甜”来形容朗月婷倒也合适,不过朗月婷参演的影片的质量还是比景甜的好过不少。
黄金配角 余皑磊 另一方面,《喊•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影展上收获了尚算不错的口碑。
电影又是根据山西女作家葛水平斩获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改编,有原著小说扎实的文本打底,应该也不会差不到哪去。
再加上在影片的卡司里看到了这些年出演过不少黄金配角的余皑磊(《解救吾先生》《白日焰火》《亲爱的》《老炮儿》)和老戏骨徐才根(《团圆》《城南旧事》),也算是给我吃了颗定心丸。
而看完《喊•山》之后,没想到原著小说中一个关于女性解放的故事,竟被改编成了拙劣粗糙的、被包装成伪文艺片的、充满了对乡土文化杜撰和曲解的乡村爱情故事。
影片把一个悬疑凶杀故事放在乡村背景下,类似的题材在近年也涌现出了《心迷宫》《东北偏北》等佳作,放眼国际视野更可以找到《杀人回忆》这样的经典之作。
然而导演杨子的处理方式,却是蹩脚地模仿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的乡土故事,弱化了片中悬疑、拐卖等现实元素,放大两位主角之间的爱情线——如此一来,导演对八十年代的山西农村缺乏常识性了解的问题也被放大了。
由于导演功课做得不到位所造成的剧情漏洞比比皆是: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84年,直接搬用小说中的两万元赔偿金显然是不符合常识的;片中人死之后先下葬再和家属谈判,也是不符合逻辑的;八十年代的山西农村吃米饭、炒鸡蛋和养猫的剧情,同样是导演缺乏生活体验所造成的剧情bug。
《喊·山》中郭敬明式的抒情 导演对于片中人物的刻画同样是闭门造车。
影片开场哑女红霞被丈夫强奸的一场戏便暴露出导演对原著小说的理解问题,在这场小说中并不存在的戏中,一个因为惧怕丈夫的虐待而多年来不敢开口的女人,竟然还有勇气还手厮打。
在丈夫死后,红霞也从不需要照看两个孩子,不是站在山头迎着风作陶醉状,就是边45度角仰望天空边伸手遮挡阳光,这种郭敬明式的抒情方式让主角之间的情感演进显得格外蹩脚。
最为糟糕的是,在改编剧本的取舍上,身兼导演和编剧的杨子不光删减了原著小说中许多非常出彩的人物的戏份,更彻底扭曲了小说的主旨。
葛水平的《喊山》讲述了一个被拐卖被虐待的女人因为压抑成为哑巴,最后又重新发出声音,呐喊出自己名字的故事。
而哑巴重新发声的情节在电影版中被完全删去了,一个带着女权主义色彩的故事也被导演处理成了一出乡村爱情。
李彦廷版《喊山》 其实《喊山》在2012年还有一个电影版,由李彦廷导演。
当然两个版本算是各有所长: 相较于杨子版《喊•山》中演员怎么看都是城里人演农村人的违和感,李彦廷版《喊山》的选角更真实更乡土化,在剧本的改编上也更贴近原著,对乡村风土人情的表现也更到位,然而这一版的《喊山》缺少电影镜头语言,因而呈现出较为浓烈的电视电影质感。
而杨子版《喊•山》在制作上更精良,浓墨重彩的摄影、红霞回忆的闪回剪辑和塞得满满当当却还算有电影厚重感的配乐,也让它同电视电影区别开来。
浓墨重彩的摄影 当然,对于不了解原著的观众,《喊•山》中的煽情还是有感染力的,相比较许多向钱看的院线影片,《喊•山》要诚恳得多。
可惜这份诚恳背后却是经不起推敲的空中楼阁,看不到山西乡村的真实风貌,也看不到女性解放的抗争,只留下一个乏善可陈的爱情故事,算不上是高明的改编。
毕竟,这都什么年代了,早就没有人还想看这样苦大仇深的乡村爱情了,更何况还是一个带着意淫和曲解的伪文艺故事。
(文/凹凸)转自1905电影网原文地址:http://www.1905.com/news/20160826/1069670.shtml?fr=home_jrtt_news_02
慢慢看一部电影,认真写几句观后感。
国产电影,遇到好的一定不能放过。
不要看不上国产片,还是有很多艺术家的,只是少了欣赏的人。
除了影片中看到的社会、现实、良心、爱情,影片也暗示道,被拐卖者日后面对的远不是脱离解救或终生束缚的两条路,他们的真实处境和心态,远比我们了解得复杂得多了。
很多观众希望看到的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不留遗憾,不需要想象,但我觉得《喊·山》用了这样的结尾反而整片得到了升华。
对我来说,2016年的中国电影失望与希望并存。
《封神..》成功刷新了烂片的底线,而《喊山》又让我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之后相信了爱情!
在这之前,我已经快把国产电影同男足画上了等号。
随着香港影业的没落,国产片的质量几乎成雪崩式下滑。
不客气的讲,惨淡的票房完全依靠小鲜肉和脑残编剧们的奇思妙想来支撑。
炒冷饭变成了圈钱的不二法门,当我听说已有几十部西游题材的影视剧立项拍摄的时候,我觉得吴承恩老先生是时候揭棺而起了。
(原谅我这个人就是这么直接)于是乎,当众望所归的《美人鱼》变成一张尴尬的情怀票时,我对中国的电影梦,也随着大圣的《一生所爱》飘散风中。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电影的浮躁?
这个问题说起来根源错综复杂,并非一两句能够摆明。
倘若非得较个真,我个人认为还是向钱看的思想在作祟。
导演们也要吃饭,也要讲门面,当艺术与生活激烈冲突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了后者。
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些事情一旦开了头,就一发不可收拾,拍烂片也一样。
当你以为迫于生计原谅自己的不负责任和坠落时,晚节不保的命运就已经不可避免。
所以便有了曾经站在星爷后面苦口婆心的葡萄,如今一意孤行,一失足成千古骂。
如此说来成功的导演就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导演,一类是获得普遍认可,赚钱之余又给人以某种慰藉的商业片导演。
严格来讲,《喊山》算不得文艺片,充其量也就是爱情文艺片,因为就文艺片来说,《路边野餐》做的更纯粹更彻底。
脱离开让某些影评人上纲上线,捶胸顿足的文艺片范后,再看《喊山》这部电影就会舒服得多。
影片中朴实无华,简单纯粹的情欲便会直达人心,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其实故事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尽管与主旋律打拐沾边,可中心思想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山里娃子,爱上了一个面容姣好但患有心理疾病的漂亮寡妇。
好的电影总是万变不离其中,如果你能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大圣,那么《喊山》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破绽也就可以自动忽略了。
关键是整部电影的完整性、故事性和演员对于角色本身的刻画。
我觉得单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这部电影已经相当成功。
故事人人会讲,爱情天天发生,如果你不明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怎样变成经典的,那么回头看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应该有所领悟。
《喊山》就是这样的类型片,虽然与经典还有段距离,可喜可贺的是我从片子里看到了诚意,终于将国产电影等于烂片的定律稍稍打破,我觉得这就够了,终于有了好的开始。
好的电影总是能直击人心,当韩冲面对围堵阻拦他投案自首的众位乡亲,指着红霞说你们把她当成什么了的时候,整部电影的戏剧性与张力也达到了顶峰。
它起码打动了我,唤起了我心底深处的感情,让早已麻木的心再次感受到了世间的真意,甚至还有一些如题的感悟。
对于国产片来说,这足以让我倍感欣慰,差点哭出声来。
感谢导演,感谢演员,我仅代表个人点赞。
首先要说的是,《喊山》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里面也有妇女被拐卖、囚禁和欺凌,也有偏远的山村、险恶的人心和弱者被逼急后的爆发,但它不是另一部《盲山》,甚至引导观众对落后山区产生正面印象。
影片对穷乡僻壤的刻画,村民生存状态的描写,是隔着大山放声高呼,是坐着驴车悠悠然唱山歌,是看着玉米磨成浆缓缓流下,是端着大碗饭开心地扒拉,总之,是一种挺开心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导演也没有强调山村的贫穷,房屋虽然简陋,但整齐而洁净,充满生机,隐约有一份世外桃源的静气。
山林水溪原野更是亲意满满,面对蓬勃着负离子的避世之地,我们非但不会心存厌恶,更会萌生出到此一游的念想。
对于村民,电影也没有将他们丑化成愚昧野蛮。
村里的话事人,都是知书达理者,主流价值观是敬重知识和法律。
村民是愿意讲道理的,年轻一辈甚至懂得反抗繁殖恋,这即便在当代大都市也是文明进步的观念。
即便韩冲以死相拼,村民也只是挨打和防守,没有像《天狗》那样一拥而上利刃相加,这样温和的表现,当然会有审查方面的考量,但我相信,更多是出自小说和剧本自发的创作意图。
村民让人义愤的言行举动,也是出于人性共同的阴暗面,而不是长久以来被影视作品赋予的一种刁民横行的习惯性错觉。
从这个层面来看,《喊山》是非常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它不会让都市城镇中的观众,对偏远之地心怀戒备和恐惧。
映后导演交代,是由于不方便说明的原因,影片被迫改了背景年代,跟最初的美工调研脱了节。
既然难以圆满,索性架空了时代背景,愉快地玩耍起各种趣味来。
于是村民口中常有网络用语,“寡妇心里苦”,“你行你上”之类,非常称职地充当了调剂气氛的笑点,又不突兀。
少女红霞生活的宅邸,也是挣脱时空约束,一派民国大户人家的典雅贵气,文艺情怀猛窜。
成了寡妇的红霞也少有乡土气,时不时作民国女文青的忧郁沉思状,恍然是《黄金时代》乱入了。
最让人好感备生的,还是小伙韩冲的装扮。
前半部是花纹条纹毛衣加牛仔外套,已经潮气四溢,后来预备要去自首的那一身,换成灰色打底衫、纯蓝圆领厚毛衣,外面一件深色夹克,下身是紫红休闲长裤,脚上还蹬一双卡其色高帮靴子,潮得丧心病狂,简直是2016秋冬型男示范。
故事发展到高潮,被逼上绝路的韩冲一扫弥漫着泥土味的慵懒,几个后手拳加一记正蹬干翻来赶人的小崽子,利落地像一部动作戏,让我胸中一口闷气大出,太喜欢了。
所以《喊山》少了通常卖拐题材、穷乡故事和文艺电影的死气沉沉,总是逮到机会,就探头探脑露出一缕异彩。
身兼编导的杨子是个80后,无处不焕发着新生代导演特有的小心性。
我很期待能在华语文艺电影里,看到更多这样可爱的小心性。
片中的犯罪故事是半取材自现实,看多了推理犯罪的观众,或许会抱怨那转折不够惊人,但谁也不得不承认,这正是社会的本相。
意外灾祸、激情犯罪、三缄其口的掩盖,在刑侦不发达的年代,差点造就冤假错案,一切都是与现实交错的。
如果弄得嫌疑犯X那样瞒天过海诡计百出,固然让人拍案惊叹,意义也就失去了。
可能有人注意到,红霞杀死丈夫的细节存在前后不一致。
但仔细琢磨不难发现,那并非硬伤,后一段只是她的供述书的视觉展现,并非真正闪回发生的事件。
所以真相如何,成了一个延宕至观众脑回路的开放式。
映后导演更补充,结局做出了一些删减,韩冲没有得到释放,他被解开手铐后打倒了身边的警察,狂奔追着押送红霞的警车而去,后期甚至删掉了画面中打斗的声音,如此一来,更多的情节都能自圆其说。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舍弃一个更合理且已经拍竣的段落,并将情绪硬切到另一种模式,这种处理对于主创一定是个艰难的选择。
因为很多时候,观众期待看到大团圆,不喜欢留一条遗憾的尾巴,但作为艺术家,就应该这样坚守创作的意图,非常可贵。
看片之后了解到,喊山是当地的一种民俗。
古时的太行山住民为了驱赶猛兽,敲锣打鼓弄出大动静,后来失去了实用性,成为一种纯粹的仪式。
而《喊山》作为小说名和片名,确实有着明确的象征意义。
红霞兴致勃勃参与喊山仪式,差不多是她在全片中唯一的笑容,表现了她独处时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悦。
联想到,她的留下是需要拼命抗争的结果,离开(被驱逐或被解救)反而是一种牺牲,完全有悖大众观念中被拐女性一心逃离的诉求。
这种反常识的诉求,却被情节表现地合情合理,甚至观众也满心期待她可以留在山村,影片的用意就很明显了。
甚至片尾字幕也交代,红霞只是有希望得知身世,之后的命运会不会好一些,谁也说不准。
影片默默地暗示道,长大成人后的被拐外者,面对的远不是逃亡成功或终生为奴的两岔口选择,他们的真实处境和心态,远比我们局外人想象的复杂太多。
不过倒是可以这样续篇:被解救的红霞记起韩冲说过读书的重要性,在狱中刻苦学习,出狱后考上大学心理系,拿到博士学位后去韩国工作,有一天,诊所里来了一位戴面具说港普的病人,正计划在足球场安放炸弹……(文/方聿南)
国产片里用心讲故事的我都想给五分。
每个点都掐得很准,让你恐惧的时候真恐惧(霸王硬上弓,敲掉牙),难过的时候真难过(发霉的窝窝头,全村阻扰),甜蜜的时候真甜蜜(麦田的拥抱,临别的春宵)。
虽然有些闪回的地方手法特效都有点老式和廉价感,但不破坏故事完整性。
这种封闭式环境里的故事手法,颇有点张艺谋早期电影的感觉。
那有怎么样呢,毕竟学得好也是一门技术,毕竟故事讲得好就是导演有能力。
冲子可谓毫无颜值又不多金的男主,但是作为女观众看到最后还是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他。
铁汉柔情演绎得真细腻。
如果这是一门电影评论课,估计老师又要和我们说背后的寓意了。
很明显抨击了自私自利又愚昧的村干部和村民,也抨击了后知后觉帮了倒忙的人民代表警察同志,也讽刺了社会。
韩冲和韩冲他爸可谓村里三观及正的两个人了,却先后坐牢,这不是对社会制度的讽刺吗?
忽然越说越觉得每个点每个人物都是有寓意的,感觉自己受电影评论课影响颇深…23333
电影看过之后,上知乎看了几个评价,当时只有88个回答,没看到特别合心意的评价,于是自己写了点。
首先按照我的理解澄清几个问题。
1、 红霞小时候只是被腊宏拔了颗牙齿,腊宏借此威胁她不准再说话,舌头应该没问题,后面交待他们一家刚到岸山坪,韩冲送了两张粉浆饼子后,红霞端进屋被腊宏打,腊宏说,再说一字就弄死你,嘴贱,再听见你说一个字,弄不死你。
说明当时还是会说话的,只是腊宏不让她开口。
2、 不是红霞捂死的腊宏。
六姥爷摸脉搏、探鼻息宣布人没了之前,屋子里一直有人,红霞没有捂死腊宏的机会,腊宏被炸,断一只脚是不可能死的,可能内脏有损伤。
并且究竟是窒息死、失血过多死、内脏破损死并不难判断,法医不会弄错的,这个技术至少宋慈那会儿就有了吧。
至于是否是红霞设计腊宏去有炸药的地方捡果子,我觉得不太可能。
像前面@多多 回答里提到过的,以腊宏对红霞跟外人说一个字都不许的占有欲,不可能放任她出门转悠的。
这点后来红霞跟着韩冲出门时,手指张开对着太阳,透过指缝看太阳也有暗示,这是明显的获得自由后感受阳光的举动,暗示之前是几乎被囚禁的状态,所以红霞是不太可能看到韩冲在山里布置兽夹的位置的。
吐槽一下这部电影里的众多bug,比如红霞最后交代“犯罪经过”时,有个镜头给到小书把一只拨浪鼓放到了躺在筐子里的婴儿的身上,这只拨浪鼓是后来韩冲照顾她们娘儿仨的时候做的。
比如腊宏脚被炸断了,失血过多死吧,一点儿血没看见,说是内伤吧,嘴角、耳朵也都没出血,他到底是咋死的?
比如,韩冲真是啥都会,会下兽夹逮野物,会做豆腐,会打家具,哦哦,那个衣服,红霞从哪儿搞来的那样料子的衬衫们,还有韩冲的牛仔外套,我天,搁北京也不差什么了吧。
最后全村围堵韩冲、红霞,远处传来警笛声,这个1984年的警笛声跟现在的一模一样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印象里中间是改过一次的,但当时可能还太小记不清了,一时半会儿也查不到就算了),村民们站在村口看着远远驶过来的警车居然说的是“警察”来了,别说那会儿了,这会儿去太行山里转转,不去山里,就随便一个县城,老一点儿的说的也都还是“公安”吧。
本片的一些细节分析主要是口音和地域问题:腊宏似乎是西南一带的口音吧,小书第一次叫韩冲去吃饭,说的先是山西话后来改的普通话,影片到最后红霞被捕他们一家到岸山坪也才半年,小孩子短短几个月学会当地口音不算啥,但她能在韩冲听了没反应过来,需要她再重复一遍的时候,反应很快地切换成普通话,也是,真的很不太行山,很不1984了。
最后由于全片主要使用的普通话我不由得想起了很多,比如陈建斌的《一个勺子》,比如《无名之辈》,比如黄渤,也因此对那些对此片赞誉非常的言论略有些感慨。
口音问题,要么全片普通话,要么全方言,普通话背景里穿插个别角色的方言,要么试图有特殊意味,要么破坏影片的整体性和流畅性,会很出戏。
何况,由于涉及儿童拐卖案、腊宏原配被家暴致死、腊宏背负命案逃到太行山等悬疑设置,本片的口音问题还对影片背后的隐藏情节有影响的。
从导演和编剧的交待来看,红霞被人贩子抱走是在街上有唱戏、有放烟火的晚上,推测是过年或元宵节的时候,衣服穿得不厚,到腊宏家的时候穿的还是走失时的衣服,当天月亮很圆,房子是斜屋顶的瓦房,应该是在南方。
后来腊宏带着婆娘孩子一路讨吃到山西,半年后警察追来说是涉及命案,应该指的不是第一个婆娘被打死那一出,因为看红霞的年纪,中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可能是另外又出了人命。
另外有个问题,红霞刚被卖到腊宏家偷听腊宏和腊宏妈说话被发现的时候,就称呼小书为阿大,西南片方言会这样称呼自己的小孩子嘛?
我理解的是,这部片子里,只要是普通话的,都是编剧自己添加了浪漫主义想象的,主要涉及两个主情节,一个是红霞的身世,一个是韩冲和红霞的爱情。
红霞出场在1984年,回忆里揭示出身某南方大户人家,家境殷实,书香门第,自幼习得的毛笔字多年之后仍然写得有模有样,走失当夜戏台上唱的是《三打白骨精》,据查,此剧之前最为有名的是绍剧,http://yule.sohu.com/20080602/n257231476.shtml 里更是说 “《三打白骨精》是国家京剧院2008年隆重推出的创新剧目,将于2008年7月首演于国家大剧院。
”暂且当红霞是江浙一带的人吧,被拐卖到西南,大约10年之后,随买家流亡到太行山。
也就是大约1974年前后走失的,此处有个疑问,内什么期间,不是只有八大样板戏吗?
就算是1976年以后走失的,那就有京剧《三打白骨精》了?
另外什么样的家庭,可以保证红霞可以在内什么期间仍然有个温馨唯美、天真活泼的童年?
可以照常住在那种宅门里背古诗,练毛笔字?
这样背景雄厚到在内什么期间还能保持这种精神生活水准的家庭,孩子丢了会找不到?
再说韩冲,六姥爷说他,“糊涂,心眼少”,他爸说他,“胳膊肘子是往良心里拐的”,都准确,基本上三观很正、很符合现在审美的一个人,但这样的人要是放到当年,那个环境,感觉有点太超前了,我当时还没出生,也不好判断到底如何,回头让我爸妈看了再补充吧,反正感觉有点违和。
导演没必要因为父子没啥话说而交待太多韩爸当年的事儿,什么家暴差点把韩冲妈打死啊,坐牢啊,交待太多了反而加戏太多,会冲淡重点,农村父子本来话就少的,电影里又没表现俩人对着干之类的情节,也就没必要解释了。
交待得这么细,韩冲他爸把他妈打得只剩一口气,韩冲对他爸还这么友好?
也太奇怪了。
另外我不觉得,红霞会为了这么短短,几个月大概都不够,的爱情,把两个孩子交到别人手里。
这种片子容易获奖,这也是导演编剧鸡贼的地方,看似现实,隔靴搔痒地涉及人性、拐卖、家暴、悬疑,但疏于打磨细节,该真实的地方不够真实,浪漫又经不起推敲,混乱而令人疑窦丛生,可惜了。
最后,配乐不错。
腊宏(余皑磊 饰)、韩父(成泰燊 饰)演得真好,饰演韩冲的王紫逸没有他爸巍子那股子挥之不去的杨靖宇劲儿,很好,女主朗月婷,这种正常水准的表演,在一票流量小花的衬托下被吹到天际,也是,唉,没台词,看着她那几次不同情况下并无太大区别的皱着的眉头下的幽幽的眼神,心想这和经常被人吐槽的流量小花们“皱眉、瞪眼、咧嘴、哭”区别也不甚大啊。
回头若看了原著有想法再来补充吧。
总之,还是希望正经电影多一些吧,导演(差点被我以为是黄圣依老公)还是相对用心了。
谢谢。
最近看完了这部《喊山》,也很有感触。
影片取景大山之上的农村院落,整个基调都是乡里村头的大土房子,绿色黄色的草扎在土地里,女主角的衣着色调随着事情的发展从破旧脏污变到光鲜亮丽,影片中很恰当的景色,又在恰当的时候给了恰当的滤镜,让美丽更加凸显。
可以说这部电影哪怕去除掉剧本和演技,仅仅是拍摄手段,就能够比下去很多甚至不懂得视觉美学的电影,仅拍摄手法在我眼里就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很好的文艺片。
故事顺叙起来,是有些没趣,但是影片插叙,悬念,波折,做的都很恰到好处,所以这个简单的剧本拍成电影,又是一番别的滋味。
演技,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女主角在一个小时零四十七分钟的时间里,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她的欲言又止,眼神的哀怨,无助,欢喜,所有的情感都在一点一滴的隐喻出来。
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值得考究。
虽然发生在山里的故事,但是影片的格调是很唯美的,悬疑与爱情交加的故事。朗月婷和王紫逸对人物的演绎让我感到惊喜,在老戏骨面前并不落下风。不过影片的节奏有些拖沓了,对琴花这个人物的刻画也有些过头。影片最后的处理还是有惊喜的,真相在真爱面前似乎不再重要。
月婷么么哒
跟喊山关系不大,故事本身赢了。农村场景横空乱入一部世界音乐风格MV。选角、台词设计各种违和,导演却说这是不想标签化农村并要超越观众经验,有贴金嫌疑。朗月婷太漂亮,王紫逸太帅,但演技渐入佳境,因此并没有形成《最爱》那么大的经验落差。主角每次闪回都很尴尬。两星半。
谁还要看苦大仇深的乡土爱情故事啊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好,适合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峰回路转,在让人伤感的同时又给你希望,演员的表演质朴,在新人里算不错的了,电影里的某些画面拍的很美
太假了 看得难受
一度以为《喊·山》的编剧+导演是《白蛇传说》的制片人杨子,原来只是同名同姓而已。& 与2013年电影频道出品的《喊山》对比观影:虽然那部片子拍得挺粗糙,但更有质朴地道的农村感觉。→ 2023.06.13:时隔多年,一时兴起,重温一遍。片中人物们穿的衣服整体感觉干净得不像话,他们可是住在要干各种农事的农村里呀!也不知道服装部门咋考虑的?……★★★☆
结局交代的不算到位。整体都很不错,优秀,内容充实。哑巴交代的最后,是用手捂死了自己的丈夫?不是的吧。。
还不错的一部电影。
各种糊弄,主创人员基本常识都不够。点豆瓣搜索才发现,这故事居然被拍过两遍……
7分
故事很感人。郎月婷演技真是,比惊天大逆转里还烂啊,全程端着,究竟在干嘛啊,浪费好题材。这电影如果能换一个女主,4星妥妥的
如果韩冲再恶一点,腊宏再善一点,这就是现代版的潘金莲与西门庆了……
也就这样吧,影片偏抒情,部分镜头叙事较高级。从《华》起很喜欢朗月婷、王紫逸的组合,朗的港腔常为人诟病,这一次人家直接不说话了,帅。不过这片子就蛮奇怪,是农村题材,却只是借了个环境。本想围绕这个提问,结果就听导演说了无数次,对农村题材毫无兴趣。私以为就是个笑话
题材不错,却因为导演编剧的束手束脚瞻前顾后流于表面,全片不过是包装粗糙打造文艺感的一个空心花瓶。两位演员从表演到气质都游离于真实的乡村之外,令人遗憾。
我觉得蛮好的,可以看一看。
超值的看的一部电影~不愧是获奖的。不是想象中那种乡村风,挺文艺的。扑朔迷离的结局,有点儿猜不透……郎月婷全程没有台词,内心戏真的演的很真实,全靠演技!在被警察带走前回头看阿大的那一个眼神就忍不住泪奔了。
2013版本还翻拍?
喊山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这里看得到或者可以联想到更多伟大电影的影子。
谢谢朋友推荐,意外的好片!电影不故弄玄虚,也并不生涩难懂,讲了一个简单而精彩的故事,感人至深。仿佛洗了个心灵桑拿浴,泪流满面。强烈推荐!PS:快被百变@郎月婷 圈粉了,真的好看,比心[爱你][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