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影评已发布于公众号:仲夏酒馆(warm-wine)做你认为对的事|仲夏酒馆 老板娘不喝酒,但有许多故事可下酒。
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解读母女关系的电影。
但还是那句:「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主人公玛莎(Martha)和男友同住在一间小公寓,她怀孕已足月,决定请助产师在家帮她接生孩子。
很不幸,孩子生出来几分钟便因发育不良窒息,夭折了。
这对小情侣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迷茫中,玛莎她妈站了出来,要状告助产师,誓将其投入大牢。
因为她妈早就建议:呆在医院,安全生产。
而玛莎不听,坚持己见。
现在孩子没了,她妈只得出面,挡在女儿的前面说:我当初的劝告你不听,现在我们必须让她(助产师)也付出代价。
“这才是对的事情。
”让我感兴趣的,正是这句话:“That’s right thing.”对的事。
这辈子,一定有人在你耳边耐心地重复着这句话:“你要做对的事情。
”这个人,大概率,是你妈。
玛莎她妈倒不是那种典型的「强势」母亲,但她很“难搞”。
她是个有钱的老太太,对玛莎那个一没文化二没钱,在修大桥的包工头男友,很瞧不上眼。
孩子出生前,她在小女儿男朋友的车行,给待产的玛莎买了辆新车,签约时当大家面儿明说:“是我付了钱,而他(小女儿男友)只是提取了佣金。
”玛莎的叛逆应该是基于优渥的原生家庭条件和高傲的母亲,将她塑造成一个特立独行的新时代女性。
但痛失爱女的打击,也令她茫然无措。
在她还没准备好,如何重新面对生活时——她妈已经振作起来,并着手介入,开始解决她的问题了。
在一场家庭聚会中,玛莎和她妈就“是否出庭指控助产师失职”发生分歧,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玛莎她妈让她必须“面对问题”、“争取结果”,被玛莎则一语道破:“不。
这是你需要的、你想要的、你的处理方式,不是我的想法。
其实,你是觉得丢脸,你为我感到羞耻。
你觉得我很失败,是我丢光了你的脸。
”她失控地冲母亲嘶吼,她妈也泪如雨下,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当年,她的妈妈(玛莎外婆)并未能像现在的自己一样,勇敢地为女儿争取保护和权益。
又一个,好“坚强”的母亲。
你看,所有坚强的母亲,下面好像都有个“不咋样”(至少没她坚强)的孩子。
这是命吗?
是教育啊!
朋友们,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我必须在此声明:「坚强」,从来不是什么天赋,它一定是人经历挫折后,锻炼出来的一种品格而已。
可是苦难,怎么能让人去歌颂或感恩呢?
苦难就像是老天,是不可控的阴晴雨雪,任凭你咒骂或祈求,「苦难」就是「苦难」本身啊!
可你将这种品质,以错误的方式灌输在孩子身上——母亲就成了苦难。
但我承认,这世上几乎所有妈妈都自认是为了孩子“好”。
为什么出发点是「爱」,最后却演变成对彼此的「伤害」呢?
那什么是对的方式呢?
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一生接收到的「爱」,就是这样啊。
在以上所提及影片中,母女对峙,不论输赢、无人幸免。
有的是「全员恶人」;有的是「悲苦相连」。
有意思的是,那场不欢而散的聚会,只留下玛莎男友和她妈聊天。
她妈问玛莎男友:“你想要什么?
你想做的是什么?
”她耐心地听完这个男人的心声,然后给了一张支票。
让他离开自己的女儿,再也不要回来。
曾有一瞬间,我觉得她妈终于是个“好”妈妈了……果然,还是“那个”好妈妈。
这片子的结局,我还蛮喜欢的,至少符合我本人的价值观。
玛莎站上法庭,当着母亲和众人的面,对法官陈述出那晚的真相,并认为:助产士在接生过程中 没有失职,女儿的死和她并无直接关系。
她说:“如果我站在这里,要求补偿或赔付,那意味着:我所失去的,是可以被弥补或衡量的——但它不是。
我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短暂瞬间,并不是让我把痛苦带给别人的。
这并非,她的本意。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生活做主。
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真的“好”。
如若无法周知,至少,你自己要明白。
《Pieces of a Woman》人破碎后怎样才能找到那块自我生活中的不幸并不一直都有那么大的威力,日常中的崩溃也不全是充满那么多的怨气,伤痕累累的躯体不也得遵守免疫系统的指挥,靠时间缓缓痊愈,更何况刚经历失子之痛的母亲,就算时间不能抹平一切伤痛,它也能给够我喘息的机会,给够我时间从气息奄奄的啜泣中擦干眼泪。
可是身边的所有人,都在我才刚刚破碎的时刻,急急忙忙捡起那四散的碎片,恨不得立刻将我还原恢复。
丈夫、母亲、姐妹就连母亲的朋友,都以爱我之名,以亲近之义,送上精心准备的安慰,蓄谋已久的索要。
他们如此廉价,如此可恨,连一点时间都不愿给我去化解伤痛,却敦促我按照他们的方式寻求解脱。
就连把那个勾起难过回忆的相框取下,都要争执一番;就连靠自己拾起名为自我的碎片,都要不停斗争。
女人的碎片,也是亲密关系的碎片,更是把控自己人生的碎片,不要在乌合之众中随波逐流,也不要在他人评价中裹挟自我,否则让自己分崩离析的永远不是苦难,而是周遭贱货一人一句的清算。
当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现代女人,非要在家中由稳婆接生,可事后由于未知原因,婴儿诞下不久便遭夭折。
这位孕妇到底是该遭受非议,还是该备受同情?
国内很多观众在观看《女人的碎片》时,最大的争议和情绪点基本都集中于此。
2020《女人的碎片》可事实上,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在拍摄此片时,并非旨在探讨女主角的伦理过错,而是由这样一桩悲惨事件延伸出她作为女性的身份焦虑、人格独立等一系列问题。
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女主角玛莎在一家大公司上班,衣着光鲜,谈吐优雅。
母亲虽然曾于二战时期在集中营中有过非人的遭遇,但如今生活优渥富足。
而玛莎的丈夫肖恩,则是一位在桥梁建筑工地的蓝领阶层,留着彪悍的络腮胡子,脾气暴躁强硬,对颐指气使的丈母娘时有不满,可好在对玛莎百依百顺。
而此时,玛莎和肖恩正面临着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两人的女儿即将诞生。
可玛莎选择了和大多数孕妇不一样的分娩方式,不在医院里得到周到安全的接生照顾;而是提前预约了一位助产士(接生婆),在分娩的当天,由助产士直接在家中接生。
与他人不同的接生方式,自然暗藏着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在分娩当天,当玛莎的羊水破掉之后,肖恩立即联系了助产士芭芭拉。
可好巧不巧的是,后者正在帮别的孕妇接生,因此只能委托另外一位助产士伍德沃德代劳。
起初,伍德沃德通过检测胎儿的心率,断言一切正常。
因此随后便安排玛莎开始分娩。
然而在此后的心率检测中,伍德沃德发现,情况不太对劲,便嘱咐肖恩立即联系医院。
然而,助产士伍德沃德并没有中断玛莎的分娩,而是鼓励她继续用力,试图做最后的努力,将胎儿顺利生出。
在玛莎的努力下,女儿终于诞生。
本以为危险就此打住,可婴儿的皮肤却渐渐变成紫色,且失去了呼吸。
当救护车到达家门口时,已然错过了抢救良机。
此后,影片便在玛莎漫长的心灵恢复中逐步展开。
将近一个月后,玛莎身穿呢子大衣,脚踩高跟鞋,看似若无其事地到公司去上班。
对于助产士的失判,导致女儿的死亡,她没有心情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是将女儿的遗体捐献给科研机构做研究。
对于这一切,丈夫肖恩,与玛莎的母亲都极力反对。
在母亲看来,玛莎必须得起诉伍德沃德,将所有因失去孩儿的愤怒和悲伤发泄到这位失职的助产士身上。
同样,对于肖恩来说,他接受不了爱女成为手术刀下的解剖对象,更无法忍受不将其妥善下葬的结果。
在众人看来,玛莎貌似一意孤行,对肖恩和母亲的劝告置若罔闻;甚至还因自己看似“冷冰冰”的态度,没有迎合肖恩的性欲;加之母亲的推波助澜,最终与丈夫分道扬镳。
影片最后,玛莎还是走到控诉伍德沃德的法庭上成为证人,她会当庭指证伍德沃德,从而将其送入大牢,并索要巨额赔偿吗?
亦或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
其实,玛莎对伍德沃德的态度并非是本片重点,伍德沃德到底是否为婴儿夭折的罪魁祸首也非关键所在。
实际上,《女人的碎片》中所呈现最多的桥段,乃是玛莎与她周围一切之间的矛盾、差异和反抗。
尤其是在婴儿去世之后,这种异样的不适感越发明显。
比如在她产后首次回到公司的时候,所有同事都对她侧目相待,有种看到怪物一般的异样。
最明显的便是那位坐在她工位的黑人小哥,在面对玛莎让其腾位置时,他宛若看到鬼一样。
亦或是玛莎在超市购物时,碰到的一位自称母亲牌友的陌生老太太,她不由玛莎分说半句,走上来便对玛莎安慰同情,甚至别扭地用拥抱表示自己的哀悼。
这其中,最过分的则是来自母亲的诸般干涉。
玛莎本来希望将女儿的遗体捐赠给科研机构做研究,对于助产士一事也选择息事宁人。
但母亲却总是不由分说地强迫玛莎走上法庭,用愤怒和公正将心中的痛苦翻篇;同样,母亲也和玛莎的丈夫一起逼迫玛莎让女儿遗体入土安葬。
因为在母亲看来,苦难和痛苦必须得用血泪和强硬态度才能做到彻底翻篇,她特地以“自己的母亲在二战时期为了生养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向玛莎举例。
而在此,母亲无意间道出,如果玛莎一开始按照她的意思在医院里安稳待产,便不会出现这样的惨剧。
由此不难看出,玛莎所反抗的根源到底为何。
如果当我们细致分析肖恩和玛莎的差异,以及玛莎为什么会选择肖恩作为丈夫,对这一疑问可能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肖恩显然有着非常明显的暴力倾向,对待连襟克里斯,他会用拳头猛击车门表示震慑;在和医生咨询女儿死因时,也更是粗口连篇,丝毫不能克制自己的暴躁情绪。
最为代表性的一处桥段,便是他在情绪不稳定时半强迫式地要求玛莎和他做爱,甚至粗鲁地撕扯玛莎的衣裤。
而当玛莎稍有反抗,打算自行脱下衣服时,他立马负气出走。
虽然将肖恩和玛莎的婚姻描述为阶级之间的不对等,或有对爱情纯洁性的玷污。
然而,当我们看到如此之多有关肖恩那无端暴怒、且克制不住的性格时,很难不让人怀疑玛莎爱上他到底图的是什么?
其实在影片一开始,从肖恩面对丈母娘为其一家买车时的言行就不难看出缘由。
肖恩虽然一边接受,却一边骂骂咧咧,对丈母娘非议不止,而玛莎在一旁却没有丝毫的不满和难堪。
因此,《女人的碎片》中最根本的矛盾,不是发生在玛莎和肖恩之间,也并非是玛莎和伍德沃德之间,而是聚焦于玛莎和母亲之间。
玛莎选择一位粗鲁底层的男人做自己丈夫,才会让母亲屡屡受气;而选择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分娩时,以家中自由待产的方式,或许便是对母亲的反抗。
所以,导演穆德卢佐在影片开头,用那段引人入胜的23分钟长镜头全面展现玛莎生育过程,将玛莎的无畏和坚韧作为视觉层面最重要的情绪牵引力,乃是埋下了对母亲反抗的草蛇灰线。
因为,只有在自己分娩下一代时,把握住肉体的控制权,才能摆脱掉与上一代的精神连接,这或许是玛莎如此坚持在家中分娩的最关键的心理动因。
当然,全片在表现玛莎和母亲的这一矛盾时,同样将这种疏离感和抵抗感,遍布在每一处画面中。
在处理外景时,很明显能看出本片和相似题材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部都是有关主角在失去子女以后如何治愈内心的影片,同样也都用室外的阴郁天气、冰雪场景来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
可一旦到室内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心不在焉的龃龉又会立即溢出银幕之外。
比如开头那段分娩长镜头,三人之间看似平衡,实则波涛汹涌的紧张感。
而当玛莎携肖恩到母亲家中拜访时,肖恩和克里斯那饶有兴致的攀谈声,萦绕在玛莎的四周;而镜头的运动轨迹却始终和玛莎如影随形,以一种优雅却疏离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紧接着,便是玛莎和母亲之间的矛盾爆发。
进一步来说,影片前半段让玛莎一直以“行走”的方式出现,同样是在暗合玛莎那忐忑不安的心态。
她少言寡语,尤其是在失去孩子之后,更是与肖恩交流甚少,唯有心里却潜藏着巨大的波涛;只因周围所有声音都在训诫她应该“如何做”,而从不问她自己“想要怎么做”。
对于这一心理层面的暗示,《女人的碎片》所运用的更多是象征手段。
比如片中多次出现“苹果”这一关键意像,当玛莎在超市挑选苹果时,她会细致地嗅着苹果的味道;而当她和肖恩发生矛盾时,又会无意识地收拾起桌面上剩下的苹果核;甚至于,玛莎会特地去书店购买有关苹果催芽的植物学方面的书籍,用来在家中培育苹果树种子。
显然,苹果的不同状态,以及苹果本身的寓意,乃是导演附着在玛莎身上的言外之意。
这一巧妙的象征在影片高潮部分的庭审戏上,曾有过明确的解答:那已逝的女婴身上有着苹果的味道,这是玛莎有关这个孩子的最敏感也是最直接的气味记忆。
然而,进一步说,苹果、苹果核、苹果催芽培育等影像和桥段的设计,更是在暗喻玛莎希望借用它“再现怀孕”的状态。
因为有关女儿最甜美的记忆,不是来源于女儿的“在世”记忆,而是她的“诞生之前”。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的片尾会添上玛莎的女儿爬上枝繁叶茂的苹果树这一笔了。
而片中另一极富象征意味的,便是肖恩原本修建的那座桥。
导演穆德卢佐在此,既用它的修建进度作为篇章画面,直接打上日期,表示时间的流逝;同样也用它作为伤口缝合的程度,即玛莎失去孩子之后,心中悲伤的治愈程度。
无论是苹果还是桥梁,穆德卢佐显然将其处理的非常巧妙而肃穆,同时又不失灵动的精彩。
当然,本片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演员凡妮莎·柯比的出色演技了。
为了将玛莎这一复杂的、且主要靠内心戏和微妙表情演绎的角色能够完美呈现,凡妮莎·柯比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
她在编剧卡塔·韦伯的帮助下,了解到很多失去孩子的妇女真实的心态。
片中那段助产士被指控有罪的桥段,其实就来自匈牙利一桩真实的案件。
一位接生婆因为在家中为孕妇分娩造成事故,最终被判刑五年监禁。
演员凡妮莎更是对美国本地的助产士行业做了进一步了解。
纪录片《新生儿产业》的一位家庭自然分娩专家,甚至做了她的顾问。
从该专家口中得知,在美国的家庭自然分娩现状中,这其实是相当禁忌的话题,助产士经常会被歧视和仇视。
可一旦要询问孕妇们真正的分娩需求,却鲜有人问津。
毕竟在其丈夫和整个社会眼中,医院才是唯一稳妥的地方。
凡妮莎也正是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方能将玛莎这一角色演绎得更加到位;不但在台词表现上让我们体会到她的愤怒和被孤立感,更是从她的眼神和举止中看到与角色熨帖的悲剧底色。
因此,她能凭借本片擒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也就在预料之内了。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预测,在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中,她或许能跟“科恩嫂”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一样,成为影后的热门人选。
而《女人的碎片》这部影片,也让我们看到罕见的有关孕妇选择在家分娩失败后,如何面对周遭质疑并进而反抗的故事。
更进一步来说,它其实是让我们去反思,当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变成悲剧之后,我们是否该将箭头指向一位女人?
作者| 花无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半段的分娩非常写实,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疼痛。
电影的细节做的很到位,女主斑驳的指甲,和医生谈话出来(得知女儿的死去医学上没有任何的解释)零乱的衣领,还有女主回归职场厕所脱下的纸尿裤……处处细节你都能感受到女主经历丧女之痛的挣扎痛苦与失魂落魄。
还有回到家中用冰袋敷乳房的细节,体会到孩子已经离去,但她短暂的到来留下了很多她曾存在的痕迹,给女主带来了久久无法疗愈的伤痛。
和自己和解才能回归到生活中去,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释怀深埋内心的悲痛,只能直面鲜血淋漓的伤口,看到腐烂的痕迹,然后交给时间慢慢结痂,与自己的伤痛共存和解。
当然事件的父亲也是陷入到无尽的悲痛之中,但他处理伤痛的办法就是酒、性、和远离曾经生活的城市,我不否认他的伤口有多深多痛,但我很难与他共情。
或许是性别的差异,但更多的是我们无法接受在亲密的关系中,共苦的能力都没有,而是选择疏离与二次伤害。
生育赐给女性的是贴心贴肉的疼痛,请善待每个孩子的妈妈,她曾在身体和心灵上打了一场艰苦的战争,有的人胜利了,而有的人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
愿你能够遇到与你并肩作战的好战友,要不然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的身体交付出来……愿你的伤痛都能在心中埋下种子的同时,也能长出希望的嫩芽,继而长出参天大树,能够让你在阴影中乘凉。
玛莎欣喜的产下一女却又立即失去,《女人的碎片》讲述了这之后的故事。
本片改编自编剧卡塔·韦伯和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也是她的丈夫)的真实经历。
电影中玛莎在家中虽然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但最终顺利产下女婴。
现实中,韦伯在孕期失去了孩子。
失去孩子的韦伯只身来到柏林,独自疗伤,潜心创作,把她的经历改编成话剧《女人的碎片》,由丈夫凯内尔·穆德卢佐执导,于2018年12月在波兰上演。
此后该剧被改编成电影,于今年1月7日在奈飞全网上线。
这既是呈现给观众看的作品,也是夫妻俩在遭遇不幸后试图与彼此沟通的方式。
电影中,时间在救护车赶来抢救即将死去的婴儿时戛然而止,画面变为全黑,只有刺耳的鸣笛声在告诉我们一个小小的生命危在旦夕,5秒钟后声音渐渐消失,片头PIECES OF A WOMAN渐渐显现,我们在一片沉默中盯着黑暗中的几个大字,足足有10秒,电影也从此进入了沉默。
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婴儿的生死,当屏幕上又出现画面时已是22天后,玛莎穿着红色的风衣走在街上,这是她第一天回到工作岗位。
接下来的拍摄我并不十分喜欢,对于曾在《性女贞德》《白色上帝》《木星之卫》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匈牙利导演穆德卢佐,这里他偏重教科书式的保守镜头令我如坐针毡,我怀念他曾经更大胆更激进仿佛整个画面都在颤抖的镜头。
这是他第一部英语电影,为了能被更多人欣赏,他似乎选择了更保险的表达方式,不知是他的决定还是制片马丁·斯科塞斯的建议。
但此处不想讨论拍摄手法,本片的现实意义要更加重要。
影片情节与导演和编剧的真实故事有一定出入,但它欲表达的思想没有变,即丧女之后的沉默,以及如何努力打破沉默。
(很多人理解为欲表达丧子之痛,并不完全准确)
看完本片后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或许从未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沉默。
有一种沉默是大声说出来的,比如在王小帅的《地久天长》中,沈英明的儿子间接害死了刘耀军的儿子,沈英明内疚,把菜刀递给刘耀军,让他去砍死他儿子。
刘耀军知这不过是做戏,说,“放屁,以后这个事儿再也不能说,一个字都不能说”。
从那以后,他和妻子远走他乡。
我们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件事被掩埋起来了。
而在本片中,沉默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言说之事。
最难的不是沉默,而是沉默的沉默。
最痛的不是疼痛,而是不知疼的痛。
你如何意识到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茧中?
每日照常上班,坐地铁,逛书店,买水果,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在哀悼还是在继续照常生活?
玛莎的母亲采取了行动,但那似乎更像是对自己童年不幸遭遇的反抗,女儿的茧,她真的懂吗?
若要继续生活下去,我们总要破茧而出。
《女人的碎片》,好像一场成人礼。
影片讲了一个女人在分娩后孩子突然夭折,之后一直生活低落,直到最后看见生产后与孩子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后释怀,孩子来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去爱,并不是为了斗争的。
孩子对于母亲来说,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怀胎10月,渴望孩子平安诞生母亲来说,影片把丧子之痛演绎的虽无声,但有力。
父亲这个角色虽然也感觉痛苦,但内心深处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孩子也好,丈夫也好,人总要学会释怀,学着成长,走出阴霾,用好的精神状态和好的心态去生活。
女人在书店遇见一个人,告诉她一个用芽的仪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女人是想改变的,就是需要一个契机,她将苹果种子播下,看是否能发芽,似乎只要苹果种子能发芽,自己也最终会发芽一样,自己也终会诞生出来新的生命,开始新的生活,最终女人又有了一个女儿。
生活中,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ps:女主长得真的太像斯嘉丽了。
尤其是海报照片,还一度以为是斯嘉丽演的。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社会新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内容:一对夫妻本来十分相爱,并且孕育出爱情结晶,但天有不测风云,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或是在童年之时不幸离世,随后,夫妻两人的亲密关系也随之产生裂痕,甚至走向分离。
很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疑问,在夫妻两人生理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失去一个孩子后再孕育一个就好了,为什么会让原本相爱的人走向分裂呢?
电影《女人的碎片》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答案。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对选择在家中分娩的夫妻因为助产士的无心之失导致孩子夭折,面对突然的失去,女主本人以及她身边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
其实,就算是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内容也并不妨碍欣赏它,因为它要给我们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故事,而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如何在失去了挚爱之后,与“失去”同行的过程。
或许我们都有过这种突然失去的体验,有可能是爱情、有可能是友情、也有可能是某些对我们自己来说很重要的物件。
当这些东西从我们的世界中突然消失的时候,那种内心里突然缺了一块的感觉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体会的到,对于这块空缺,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无法去弥合,只能靠着我们自己慢慢的去消化、去缝合,而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是谁也无法掌控的,也许一个月,也许一年。
但这个过程对于我们身边的人来说,却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他们或是出于关心或是出于不在乎,会一遍遍的过来跟我们说“你要坚强,你要加油,你要挺过去”,但你内心中的伤痛,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真正去了解,而来自身边人的这些关心有时候却会一遍又一遍的勾起我们的回忆,去不断拉扯我们正要愈合的伤口。
这部电影中就把这种伤痛后的二次伤痛表现的淋漓尽致,跟女主玛莎一样,她的丈夫、母亲、姐妹甚至是母亲的朋友在这起悲剧事件发生之后都很难过,但他们的难过都是一瞬间的,之后就迅速的“向前看”了。
这确实是一种面对生活该有的冷静态度,但那毕竟是玛莎身上掉下来的肉,那种母亲失去孩子最钻心的痛他们不愿意去了解,只希望玛莎能够尽快走出悲伤,回归正常的生活。
现在想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都充当过这种冷静者,当我们身边的亲友们遭遇悲剧的时候,我们会很清醒的去安慰,告诉他们要冷静,要向前看。
但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冷酷的自私,当我们“要求”对方尽快走出心中的阴霾的时候,最本质的动机其实是想让对方回到跟我们自己正常生活的轨迹上来,不想让我们已经形成规律的社会生活因为对方遭遇的悲痛而被打乱。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我们之所以安慰别人,本质上是一种自私的心态,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不被打乱,而不是真正的关心。
影片中希亚拉博夫饰演的丈夫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
痛失爱女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悲痛,但对他来说,这种悲痛很快就愈合了,或者说是很快就被他冷静的选择性忽略掉了,女儿的夭折甚至让他有了自甘堕落的理由和借口。
他这种表现是懦弱的,但可恶的是,他想把这种懦弱的行为也强加到玛莎的身上。
在那场从沙发到床上的激情戏中,这种来自“他者”的自私行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着急上床的是他,摔门而去的也是他,一切的根源其实都是来自于毫不在乎悲剧感受者的“他者”的暴力行为。
而这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只不过在电影中,这种行为有了一个极端化的表现。
也许对有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十分的沉闷和无趣,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电影。
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用镜头把这种女性在遭受了极大痛苦之后的悲伤以及其被不断拉扯后慢慢愈合的过程表现的非常完美。
他特别喜欢通过一些细节去体现这种与失去同行过程中的煎熬和折磨,那些对于角色手部和颈部的特写镜头,那些沉默的景物,都在细腻的传达着一位母亲在失去自己的孩子后,那种无人能够体会的撕心裂肺却又沉默无语的伤痛。
这部电影中我觉得最巧妙的点就在于日期和桥的出现。
如果电影的剧情正常播放,可能给人的感受还不会那么强烈,但当日期一次次的出现时,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情绪上的传达,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感到一种煎熬,那种对于伤口无法愈合的煎熬。
而随着日期一次次的出现,画面中大桥的两端却在一点点的接近,直到最后,大桥合龙。
这似乎在暗示着,女主内心的伤口也已经愈合。
但是她的丈夫在片中提到过的全美第三的塔科马大桥在上世纪40年代曾经坍塌过这句话却让我有了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塔科马大桥曾经完全坍塌过,如今它已经被重建,看起来十分坚固,也没有多少人记得它曾经坍塌过。
在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感觉玛莎就像塔科马大桥,在影片结尾处她看起来跟任何人都没有差别,但没人会知道也没人会关心,她的内心曾经坍塌过,破碎过,这些碎片被永远的埋在了她内心的最深处,埋在了那已经愈合的伤口之下。
我想,《女人的碎片》这个名字,正是此意。
没有真实体验过她的经历, 但是我想在女主人公每一个行为与表情下,我们无时无刻的共情就镶嵌在每个女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碎片里。
她被男人们直接或无声的要求拆解, 被身边人所谓的“关心”撕碎,可是谁又是在倾听她的沉默, 那唯一的沉默,那震耳欲聋的沉默,或许内心的暗潮涌动在她的眼中已没必要讲,因为在将要迸发的愤怒下她意识到一切都没有意义,她到底需要和谁较劲和谁争吵着喋喋不休,她真正在意的只是那个闻起来像苹果味的孩子, 那毫无防备的到来的死亡让本在燃烧的希望被扑灭。
但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无法避免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失去,痛苦在自我的泥泞里无限的放大,但是最终都要学会好好的告别,她当然深刻的明白这点,并且用力感受着伤痛,啃的每一口苹果都是对已故孩子无可言说的思念,她用自己的方式极致的感受着自我,慢慢地愈合。
正是没有在绝望中妥协,让她可以坚定自己的选择,让她可以更靠近自己。
最后她也失去的孩子变成了苹果的种子,苹果的种子渐渐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疤早已结了痂,虽然无法消散,但是伤口已不再疼痛。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让人看过之后情绪复杂。
失去孩子的痛苦令人难以想象。
男主和女主在女儿到来之前虽然有着由于经济实力和阶级差距带来的隐忧,但两人一心期待着女儿的到来,似乎一切充满希望。
可女儿的意外离世令所有的美好分崩离析。
在悲剧发生过后,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
女主一边面临生产过后的身体变化诸如漏尿、溢奶,一边要承受女儿夭折的打击和外界的眼光。
她变得安静、寡言和封闭。
她的伴侣要求沟通,她的母亲要求正义,她却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动地去面对这伤痛。
她闻着超市里的苹果,看着地铁里欢声笑语的孩子,一个人在夜店买醉,到书店里去寻找催芽的书。
男主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去处理难以愈合的失去。
他要求沟通却得不到回应;他要求性爱却在女主不同意他撕扯自己的裤子后埋怨她令他兴致全无;他开始重拾恶习,酗酒吸毒;他变现女主母亲赠送的汽车;他在身体上背叛自己的伴侣,和女主的堂姐也是负责案件的律师做爱。
不出意外,一半的夫妻/伴侣选择在失去孩子过后离婚或结束关系。
两人在处理失去的不同步就如同男主对出轨对象解释大桥共振的不同步。
他和女主的关系最终也如大桥一样坍塌。
无论过程多么痛苦,时间还是会让人平静。
在孩子离去的半年后,女主同意出庭作证。
最终看到女儿照片的时候决定不对助产士继续追诉。
影片最后,女主带着男主留下的帽子将女儿的骨灰撒在了建成的大桥,一切似乎也像波澜无漪的水面一样趋于平静。
最终的镜头里,全片第一次出现了阳光和绿草,女主迎来了自己的孩子,生活似乎也如茂盛的苹果树一样有了新的希望。
看之前对电影完全没有了解,直到被前三十分钟的分娩戏给拿下。
还从来没有看过有人可以把分娩戏拍的像动作大片一样扣人心弦,非常厉害!
导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手,开头的一些细节,草蛇灰线,伏笔埋的很棒。
比如在分娩的时候,我在想,怎么不去医院生呢?
孩子爸在拍照的时候,我在想,这咋这么不讲究对着小Baby狂用闪光灯呢?
后来导演都给了我们答案。
演技很赞除去分娩大戏,还有两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其一是女主母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寥寥几句,故事的背景,人物的状态,时隔多年的情感呼之欲出, 艾伦·鲍丝汀 的表现实在是太棒了,最佳女配我看行。
其二是女主看过丈夫之前拍的照片,在第二次开庭上所做的发言,眼睛红的像只兔子。
其实故事在某些事件和去年的《婚姻故事》有那么点类似,但是讲故事的手法和节奏趣味性要好很多。
更多的叙述空间给到女主,使得女主的心理情绪和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也更能体现故事的主题,女人的碎片,我个人更喜欢理解为女人的一部分。
整个大桥的建造过程配合季节的变幻,代表着时间的逝去,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我在不借助时间字幕的提示就能让人感觉到时光的荏苒。
男女主人公在时间推移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就变得有说服力。
更何况,大桥的建造本身就是一种孕育的过程。
除了女主本身的孕育过程,大桥的建造过程,还有苹果籽发芽的过程,这些孕育过程是由时间累积给展示给观众的。
还有蒲公英的意象,女主姥姥孕育女主妈妈,女主妈妈孕育她和姐姐,苹果树成长,小女孩长大等等没有用时间累积的手法去展示的孕育意象。
以随风旅行孕育新生命知名的蒲公英当然,不可以忽略的是,时间孕育的意象——时间抚平一切伤痛。
有的时候生活中并没有完全的事故责任方,就像曾经是全美排名第三的大桥坍塌了是因为共振。
孩子的离去责任并不完全在助产士,因为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哭了,可以说在那时是一个健康的宝宝。
而宝宝没有活下来的原因,或许是一次“生命的共振”,也可以理解为被厄运点名。
就是那种,茫茫人海,偏偏发生在你头上的倒霉事件,我们需要花掉很多事件来抚平内心的伤痛,像女主的妈妈那样忘掉一些事情,才能让生活继续。
毕竟,只有活着,才能继续孕育生命。
也只有时间,可以让我们走出被厄运点名的困境。
分娩戏很厉害,后面越来越莫名其妙,啥都没讲清楚
伤口愈合需要时间和过程,所以只有等桥建好了,她才能播撒孩子的骨灰。凡妮莎·柯比天生的古典派演员样子,镜头里的她实在让人目不转睛。
令人紧张到窒息的20多分钟分娩戏让人察觉不到这是一个长镜头,导演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语言能力可见一斑。相比于导演之前空洞炫技的作品,在这部电影里导演终于将那些技巧真正融入到电影内容里。渐渐连接的大桥,默默萌发的种子,冰冷的雪天,家中被人遗弃的盘子,每个物品每个镜头都有了 叙事和表达用途。再加上两位主角的实力演绎,整部影片将一个悲伤的故事呈现得非常抓人,富有张力。只不过影片将女人的痛苦和挣扎隐藏的过于隐晦和琐碎,说它是女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还差一点藏在平静中的爆发力。
很不错,开场分娩长镜头以巨大的临场感使得紧张疼痛的情绪让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震颤。随之安静克制,看似有序实则紊乱的生活便如窗外的飞雪一般纷乱碎裂。那场长达十个月期待的梦想只留下了女儿身上短暂的苹果香。这个气味永远难忘。如果可以,“我”一人仍可继续生活。对女性的尊重和同理心很温暖柔和。演员们的表演,镜头的运用和细节上的体现都很沉稳而有力。
Martha培育了苹果种子,原来是她夭折的女儿闻起来像苹果。片尾她的家门口长有一棵茁壮的苹果树,真是动人。配乐极佳
好久没看过这么烂的片了。形式大于内容
推荐给所有女性观众,女人拯救女人的故事里,女性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不过丈夫也拍下了最关键的照片,开放性结局,女主可以拯救自己也可以拯救爱情,如果她愿意的话
女主这种人物性格设定真的是太高阶了,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不歇斯底里的
走心的女性电影,偏钢琴课 Glorian那种真实立体复杂又鲜活的女性经历,给你展现了最难堪最脆弱的一面,然后以一个私人个体的角度和节奏,治愈疗伤。看多了性转型模版式的大女主电影,再看这样的女性叙事,新鲜又真实
分娩过程看得震撼,太痛了。没有人会比一个期盼新生命的妈妈更痛苦(不是所有女人都期待成为妈妈),在孩子出身之前她已经承受了巨大的不适和疼痛。她不是冷淡,是过于悲痛。男的喜欢通过外界刺激来缓解悲痛。女的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消化悲痛,即便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内心如何撕裂和痛苦没人知道。外在表现无法作为评判悲痛程度的标准。喜欢那个帽子,无法再一起了,但如果你想我的话,还可以拥有一个我的帽子。喜欢日期标注这个设计,冬天到春天,慢慢慢慢面对伤痛。以及,每个人向前看的时机是不一样的,各有各节奏,不要互相勉强,即使是因为爱也不要,默默陪伴和等待才是合适的,我个人认为。什么都无法弥补,但也许会慢慢淡掉,也许不会,只有当事人知道。
完全不像是匈牙利導演的電影,是一個美國電影。女主角表演確實出色。
想要的和拍出来完全两样,语气紊乱,对镜头运动、视点和配乐毫无理解。开场长镜是为了给Deepfake提供素材吗?Ben Safdie也在片场,为什么不请教他怎么拍电影?
开头的长镜头带来的是一种疼痛的沉浸感,对于女性身体分娩通过镜头和表演所蔓延出来生理感受,是影像技术和身体感官产生的情绪共振。丧子之痛让原本完整的女人撕裂成一个个碎片(亲情、夫妻、工作、情感),正是在这样一个近乎崩塌的世界,女性被迫的、也必须要开始主动的去尝试触碰那些伤口,抚慰、愈合、重生,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似乎才能迎来女性自我的重建。男性导演在这重表达上,又习惯性的构成了一种女性表达的寓言体叙事,一个大写的“女人“与“碎片”,这也是男性导演的局限性。我们赞同表达的自由,更希望表达的多样性。
本片获第9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虽然影片想表达的是对家中女皇的抗争,但是用放弃最稳妥安全的生产方式,并以牺牲了一条小小生命的代价作为结果。难道就没半点自责么?!你的人生你负责,所以你可以伤害自己。但是,请不要伤害无辜的他人!
用力过猛
当我们觉得悲伤是所爱之人仅存的碎片时,我们多么小心地保护和培育悲伤。在绝望的余波里,一口一口吃掉「苹果味」的苹果。吃到只剩籽的时候,悲伤会告诉我们,是时候放手了。
2.5
Martha:这个女人,并没有故意伤害我女儿。那天晚上,她只是想接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我觉得这件事不是你的错。我觉得这事不是她的错。我要谢谢你。发生这种事可能是有原因的,但原因不在这间房间里。如果我站在这里要求补偿或者要钱,那我就是,我就是在说我失去的是可以补偿的,但它是补偿不了的。我没法让她复活。任何金钱、判决或者刑法都不能让她复活。我怎么能把这种痛苦施加给其他人?其他已经在忍受痛苦的人?我知道她不会希望我那么做的。一点不会。我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短暂瞬间,不是为了让我那么做的。我说完了,谢谢。—— 尚好的家境与独立的思考让她得以做出如此选择、道出这些言论,而我现实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情况则是为了更多的利益赔偿费尽心思、投机取巧、甚至使用栽赃陷害、嫁祸他人等等的手段。
电影而言节奏比较缓慢零碎(照应片名),运用了一系列前后呼应的物象隐喻,细节上很用心。特写镜头和悬疑风格的配乐也很好。但是法庭戏的反转和结局的苹果树太生硬了,铺垫做的不够。凡妮莎的表演总体完成度还是比较高,开头半小时分娩戏看的很揪心;不过女主本身面庞带着几分倔强和英气,大部分时间里的迷茫疏离的表演看的让人有几分出戏(用茫然无措来体现极度悲伤?),情感表达上有些欠缺(几次转变都来的有点快)。倒是男主角和艾伦博斯汀的表演都挺到位的。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