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制片方淘梦向我提出这个项目时,我一开始是拒绝的。
难,太难了。
网络电影不过千万上下的投资,要做战争片?
黄继光堵抢眼人尽皆知,结局剧透毫无悬念?
多少年都没见过几部抗美援朝影视,审查前景如何?
……硬着头皮接下以后,看了几个月的史料,发现难度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七十年前的史料混杂了真实记录,混乱回忆,宣传材料,文学创作,光是堵抢眼这场战斗的过程,我就整理出11个版本的叙述,各有不同。
这也成为某些人士攻击质疑黄继光的原因。
在经历了许多个激进的创作构想,以及一稿被当面枪毙的剧本后,这个难题逐渐清晰起来。
最难的,是平衡。
历史和创作之间,表达和审查之间,商业和艺术之间,也在宏大构思和渺小预算之间。
更难的,是让这个名字,从“黄继光堵抢眼”这过于熟悉的文字概念中走出来,重新变成一个可以置信的人。
因此最终我们捧出来的电影,不能是狂轰滥炸的爆米花,也不能是浓眉大眼的样板戏。
得是我们经过潜心研究之后,在狭窄的创作缝隙中尽力还原的一种真实。
冷静的,克制的,不怼在你鼻子下面的真实。
这片子确实难。
但是你再难,能有多难?
能有当年这帮年轻人拿着落后的武器面对强敌难?
——看过老兵们的回忆,再实际在山上跑过,模拟过,我才深刻意识到这种难。
真实就是战争太难了,太可怕了,太令人生厌了,绝不是抬手突突突就死一片鬼子的喜剧。
真实是上甘岭上一天几十万发炮弹,躲在坑道里都能被震死;是去上甘岭的路都被炮火封锁,不知多少侦察兵通信员消失在路上;是鏖战四十三天的战役里,“舍身炸敌碉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恰好我这人认真,喜欢认死理,这种真实成为了每一步的准则。
工作盘里的部分资料黄继光是通信员,不是战斗员——那我们就描写通信员的成长和训练。
黄继光和妈妈有信件存世——那就尽量使用,捏合到故事里。
战役爆发当天,黄继光应该不在受攻击的两个高地上——那我们就假设他前一天跟随参谋长回到了后方的团部,于是接受了建立通信的任务。
所涉及阵地,时间,地点,都和真实战史不能冲突。
19日反攻,黄继光应该跟着参谋长作为二梯队在后方,一开始不参与六连的进攻——那我们就不瞎给他加戏,只让他看着战友们逐渐凋零。
战斗过程里需要许多桥段和细节填充——那就从老兵回忆录里找,和军事指导聊,没有实据的不写。
上甘岭前线没有记录有女兵——那就不写女兵。
别的片子写了,哪怕老电影《上甘岭》写了,我们也不写。
……
真实的上甘岭阵地至于制作时的阵地,坑道,服装,枪械,军事动作,战斗过程等等,其他主创已有更详细的分享,核心思路都是一样,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兴趣的可以去微博看。
总之就是能真就真,真不了也得在真实框架里,弄得尽量真。
这一思路当时一定逼得各部门主创背着我叫苦。
明明影视城里有现成的战场,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山挖?
害的灯光吊车要开到山上,摄影师要在晚上扛着机器在山脊上奔跑?
拍美军弄点绿衣服就行,为什么OD3的绿不行一定要OD7的绿?
为什么连防弹衣和头盔罩子都要现做?
抗日的枪也是枪为什么还要找型号对的枪?
假枪让演员哆嗦一下,后期加枪火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真枪?
拍了挺多战争戏了,为什么拿枪的姿势还要听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军事指导教?
总共就拍二十几天,居然开机前还要军训?
网络电影好多人手机看,为啥还要做5.1声道?
……就一定要。
我经验浅薄,也不知道其他导演是怎样拍戏的,预算问题全部扔给我信任的制片人。
遇到困难了,要不了了,就跟大家撒娇,就一定要嘛!
然后大家就真的顶着压力,给我努力要来了。
等到开机后,所有人看着监视器里的画面,都说:“真香”。
我也在每个镜头拍摄时摩拳擦掌,喊着“来来来我们再香一个!
”全然忘记了当初拒绝项目时候的高冷。
我们挖的阵地而这不光是因为各部门的努力,还因为监视器里有一批愿意一起吃土的优秀演员。
三个年轻人打头,诸多老手压阵。
大家一起没日没夜的投入在战斗里。
洪洋和刘思博,他们作为黄继光的羽翼,让两个鲜少被歌颂的战士,在片中同样熠熠生辉。
刘之冰老师,武强老师,刘一江老师,牛北壬老师,李田野老师,李晓川老师。
不论文戏武戏,不管等待多久,都是说来就来,出手就有,帮助剧组节省大量时间。
还有扮演黄妈妈的迟蓬老师,只有一天的戏,没有几句台词,却非常认真的做功课,和我探讨造型和表演方案,短短的接触中展现出的敬业和低调让我无比敬佩。
可惜因为健康问题没有在首映时见到她,我很挂念,希望她早日康复。
当然还有我们的跟组演员和武行兄弟,因为剧组穷,他们演完我军演美军,山上死完山下活,任劳任怨,死去活来。
最后着重说扮演黄继光的刘家祎。
他当时才刚上大学,比黄继光牺牲时的二十一岁还要小。
一开始选他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声音“拒绝”的,觉得他太年轻,太鲜肉。
但当他剃掉头发,穿上军装,对镜头投来那稚嫩清澈但又坚强的眼神时,所有人都“真香”了。
他是年轻,但他用天赋和态度扛起了这部电影。
他对得起黄继光。
杀青我们当然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山上变幻莫测的天气;疫情;因为同题材大剧组同期拍摄导致的物资和外籍演员匮乏;多部门超预算;动作演员受伤;漫长的审查;无奈的删减;……片子里清晰可见的留下了很多遗憾。
但我知道,全剧组所有人,都已经做到最好。
我没法在一篇文字里回忆所有的细节,对所有人表达感谢,我这人害羞又别扭,最不擅长这个了。
从2020年春天接触项目至今已经两年多,许多人来来去去,如今终于完成上线。
只希望所有贡献过力量的人,能为之骄傲。
然后当我们再度相聚,能够一起奔向更远大的梦想。
分镜师石鑫的分镜制作角度,真的榨得一滴都没有了。
观众凡有不满,不管是嫌慢,嫌晃,还是觉得结构不佳,故事不精,看点不足,手法不对的,都是我才能不足的责任,只有在以后的创作中再努力精进。
我的分镜我知道,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看到片名的时候,你们也是拒绝的。
“特级英雄”这四个字,在如今似乎是个陌生的概念。
我也不例外。
我们熟悉的是“超级英雄”,或者“宇宙英雄”,为他们在银幕上无数次拯救世界叫好甚至感动。
很多人甚至真的就看错成了“超级英雄黄继光”,连网上的盗版资源的英文标题也写成了“Superhero Huangjiguang”. 当然最让我难过的,是说一看到这奇怪的四个字,就决定不看的人。
不为了教育谁,也不为了糊弄谁,这是一部真诚的片子。
有空来看看吧。
可能是香的哈哈。
开饭开饭
想带着小若多了解一下这些英雄的事迹,让她从小就爱国 。
只有爱国,路,才永远不会走错看了之后才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匮乏,竟然忘了许多背景时局,实在惭愧不说别的,把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演绎出来能及时提醒我们年轻人打起精神,反正我是每看一部就和打了一次鸡血一样,有劲想去学习,想为祖国做点贡献。
演员很可爱,长相也是,演出来的也是,从刚开始呆呆愣愣到历练后勇敢坚毅,都透着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可爱。
感触最深的是结尾,黄继光幻想回到家乡,母亲过来抚摸他的脸庞“儿啊,疼不疼”…战场上他们是军队的钢铁战士,可是他们也是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哪有不疼的道理,可是他们没有怕,只是想着完成任务,向前战斗,为着世世代代不再挨饿受冻,如黄继光一开始的愿望一样,因为自己受过苦,便希望后代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朋友们,请珍惜现在的生活。
可惜这部电影是小制作,运镜晃的我头有点晕,后面黑夜里的战斗也很模糊 还是有点失望的。
英雄题材更应多注意这些问题
虽然是一部网络电影,但电影的架势,可是一点都不小,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优秀网络视听节目扶持作品、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青春中国梦”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项目入选作品。
虽然是带着对英雄的憧憬点开电影的,但这部电影的质量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想到会很燃,没想到这么燃,想到会动人,没想到眼泪从电影开场就没停过。
但,一部以抗美援朝英雄为题材的影片,在年轻观众占据主题的网络平台上映,到底能不能打动新一代观众,我心里没底。
结果!
该片上映不过2小时,就拿下飙升热榜第一,谁说这届年轻观众不爱看我们的特级英雄的故事了?
爱看得很!
要
这么垃圾的电影给这么高的分?
咋想的啊,第一次让我觉得豆瓣电影也和猫眼什么的一样不值得信任,极其失望,这电影别看了,浪费时间,除非你单纯想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演技差,结构也差,看得我都要睡着了,这个十一全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多来点红海行动行吗?
这玩意还是别给那么高分了好吗?
更可笑的是,还得写够140字,多么可笑吧?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抗美援朝题材的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讲述了战士黄继光从参军、不断训练,到在朝鲜战争上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英勇堵枪眼,成为特级战斗英雄的故事。
该片真实还原了我军英模之一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再现了英雄的成长历程,表现了黄继光及我军官兵的铁血战斗意志、无畏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对和平、未来的憧憬,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该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青春中国梦”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项目入围作品。
人物基本都知道,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个英雄,说句实话抗战片基本最好的就是《亮剑》,就简单来讲最基础的服装人物最起码符合现实。
看看这部影视剧的着装,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美帝国主义呢,咋这么有钱,衣服这么鲜亮这么好看,再看看一个个人物,这流光水华的不知道还以为在体验生活呢,没经历过哪个年代但是知道当时的情况,穷的快要两个人穿一条裤子了这拍摄的不知道咋说好,嗨!!!
先说结论,这就是我个人2022年度top1的电影。
关于黄继光,这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结局,但是并没有太多人了解具体细节的故事,按照近些年的风气,这中间有太多可以发挥的空间,然而本片却做到了几乎完全严格依照战史叙述(本人亲自翻书验证),战史中没有部分也做到了尽量符合逻辑,真正的改编不是胡编。
作为战争片,片中的战斗场面自然是重点,但是这里没有此起彼伏的炸点,没有一窝蜂的冲锋,也没有看似炫酷的战术动作,有的是作为地球轻步兵巅峰的疏开队形,处理枪械卡壳的细节,从来没有在任何影视作品中表现过的“波波沙”单连发转换和因为被美军炮火削去几米山头造成大量浮土而被迫选择使用的反坦克手雷非更常见的木柄手榴弹,还有给各种武器标出的准确字幕,都让我这个军迷看到了创作团队的认真与诚意。
光说到这些,国产战争片不论,还有诸如《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黑鹰坠落》、《勇者行动》这样的影视作品能有相同乃至靠着更充裕的预算达到更高的水准,但是这部电影回答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英雄”光环的背后的黄继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又是怎样的经历让他成就这样的壮举。
作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二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不是天生的英雄,相反,因为身材矮小还被部队拒之门外,但是“不怕自己吃苦只怕世代吃苦”的决心让他叩开了部队的大门,也巧妙而形象的凸显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真实含义所在。
后面的训练场景,在这个时代影视作品中消失已久的我军战斗力来源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被细致描绘出来了,也很好的解释了气多钢少的我们到底是靠什么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这不是一介武夫的赳赳之勇,而是深刻理解和认识到解放全人类的使命而爆发出来的无穷力量。
还有在黄继光的身后,那个听闻儿子即将出征消息时短暂沉默后,含着泪连说了两句“参军光荣”,在儿子牺牲又送幼子从军的英雄母亲。
这一切才是最能打动人也区别于各种战争大片的根本所在。
这是一部没有登上院线的网络电影,但是它也超越了很多所谓的大作,希望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去认真看到最后,当片尾字幕出现摘录自15军战史中的“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碉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时,观影至此的我所积累的全部情绪化作热泪夺眶而出。
还有片尾曲,依稀有《英雄儿女》和《我的祖国》的韵味,值得一听。
后记:看了多遍数易其稿而成的影评完成之时惊觉昨日是黄继光烈士牺牲70周年纪念日,谨以拙文致敬先烈。
这是一部配得上黄继光的电影,不玩花活,认真讲故事,真实还原战斗场景,可惜本身是网大,资源倾斜有限,即便如此也远胜同期的《勇士连》。
更可贵的是,在这个滥竽充数的国庆档,它不圈钱,并没有像往常的那些下线电影还想着收费,只为更多人看到英雄的事迹,这才是正能量、主旋律该做的事情。
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电影
英雄黄继光,小学的时候就有这篇课文,那个时候读过的,哪怕跟大家一样,读得热泪盈眶,可是小时候的我,心里还是会有个一个小小的疑惑,他为什么要去堵枪?
直接打对方不好吗?
可是这个问题,随着翻过的课本书页,丢在脑海不知道哪个角落,积满灰尘,从来没有想过,在今天,这部电影我告诉了我答案,让我重新认识了黄继光。
他还是个孩子啊!
黄继光!
莽撞,鲁莽,一腔热血的年轻人。
刚看名字,还以为又是那种手撕鬼子似的玄幻片,从一个军士迷博主推荐里面看的,他从各个角度分析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感,服装道具,还有那个卡壳的枪。
即使这些我都不懂,但是我也想看一看,这种真实还原的战场是怎么样的。
看多了各种脚不贴地的各种抗战片,抗战偶像片,抗战言情片,抗战神话片,这部影片像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冲走了那些污秽。
看之前我还担心过,这种老式昏暗的老片子色调,不知道我能不能坚持的看下来,事实证明,我多想了。
导演对布局的把控,松弛有度,用穿插的回忆介绍人物背景,明暗交替,刚刚好。
看别人爬树
我们爬树还有一个场景,笑死我了,通讯兵传话训练:前方有一个敌营,准备进攻!
传到后面,变成了:前方有一个敌人,准备庆功!
😂😂😂这是一个老故事,他讲的很朴素,就是这种用心的朴素,很打动人。
卡壳的枪晚上昏暗的战场,敌我都看不清,这场战太难打了,结果我们是胜利,这胜利是用多少像黄继光这样的年轻人,用命来填的啊!
讨厌战争,战争就是用一条条的人命,去堆积鲜血,遍地熟悉的,不熟悉的,到处散落的尸体,那不是人间,那是地狱。
多的我也不想说了,黄继光,那稚嫩的脸,清澈的眼睛,总让我觉得,他至死的时候,都还是个孩子啊!
一句话先放前面 —— 这是中国近二十年来最好的战争片。
这个最好,靠得不是场面有多大,演员有多出名,导演有多大牌,资金有多充足。
靠得是细节考究,质感丰富,还原真实,情感动人。
战争电影的原始属性就是:不需要大鸣大放的表现手法,你只要尽全力还原真实,就一定能把观众拉入你所构造的世界中。
沉下心来收着拍,钻研细节,就一定没有错。
还有战争质感,一定要落实在每时每刻,咱们有多久没看见国产电影里表现枪械故障排除、重机短点压制、真实的曳光弹轨迹、有力的枪机运动和抛壳、爆炸激起的是尘土而不是大火球、三三制交替掩护而不是无脑冲锋、更别说有年代特征的标准地持枪动作了?
以上这些,都属于质感的一部分,普通观众即使不懂也能感受得到,懂行观众看了一定会拍手叫好。
《特级英雄黄继光》当然不是完美的,但所有的不完美,从成片的态度上看,我相信都不是剧组的问题,而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所以那些不完美都不重要。
这是一部好战争片;是一部让中国观众等了太久的好战争片;是一部标标准准,有着中国军人属性的好战争片。
必须冠以最美好的赞词,给予鼓励。
让那些动辄花大量资金,请大牌演员,所谓的大制作战争巨制能够好好学习一下:战争片,到底应该怎么拍。
三星半拍得很用心,细节很好,这是优点故事和情感不够饱满,这是缺点PS:看过和未来会看多少影视,我都无法想象这场仗是怎么打赢的
学校青马工程班组织观看…我并不喜欢,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训练的时候和教官的谈话…感觉各种意义上都不是很真实…为啥他在体检等等时候就有话语权?我也经历过军事训练,服从是天职;讨价还价的机会?至少我们没有…
视觉效果明显不如《志愿军:雄兵出击》,尤其是爆炸和枪战。参军不是为了立功,是为了把仗打赢。多学点本事,不管干啥,以后一定能用上。黄继光是通信兵呀。朝鲜战争起止时间1950年6月25日 至 1953年7月27日。
“主旋律”不是某些烂片的遮羞布,出乎意料的惊喜!
导演很努力,还是很一般
不好看。不知道8.0怎么来的。
英雄不一定是胸口能堵住机枪的才是英雄,那是超人,不要让我们真正的英雄寒了心
英雄是好英雄,电影是烂电影
1
5分。第一次看网络电影,即使评分高达7.9但也不得不说肉眼可见的低劣,整体演员的演技出戏,听说枪械这些道具的还原很到位,可惜我不是军迷我不懂枪;听说主创们查了很多资料,但架不住老套的剧情让我难以提起兴趣。7.9分怕是控分控上去的。
导演已经很用心了,作为网络电影,已经可以碾压很多电影了,场面很好,但是节奏和剪辑感觉还没那么好,中间有一部分有点想睡觉。
平心而论,确实还不错。
人家小成本都难弄成这样,我都替隔壁名导的假大空的大制作脸红了
哈麻批
中规中矩,观看下来比较平淡,情感渲染和推动不够,没有回答根本性问题,为什么?驱动力?当然,对战争细节的表现值得称道,但是不够打动
节奏不好,张力不够,字体蹩脚
无意义的造神
这片再次证明了什么叫“主旋律好不好看全看剧组水平,而不是题材。”
男主没撑起来,本子不错。
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小时候就在课本上学到,但课文里只是只言片语讲了他的牺牲,往往不知道他人生更多的细节,所以这部电影填补了我对黄继光烈士了解上的空白。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以志愿军士兵视角展现其从征兵从入伍、到前线再到最后的牺牲全程的片子。整体真的不错,演员的表演、服化道都在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战士家书与前线战场交织的那一段。比较遗憾的一点就是家乡那一段,如果能说四川方言会更有感觉。还是希望有机会上院线让更多观众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