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魔幻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但是却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片,很难想象国外居然也有穿越片。
男主热爱巴黎,想在这座充满历史,文艺的城市写作,但是没人同意。
无意间他坐上了一辆车,载他到了20年代的最繁荣的法国。
他见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毕加索等等很多他仰慕的作家或艺术家。
最后见到了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
坠入爱河。
但当他发现她和自己一样都在追求过去的历史,认为过去一定比现在美好,他放弃了,想到了自己也和她一样逃避现实,活在历史中。
影片的最后,他和未婚妻分手了,邂逅了唱片店的女老板,她们都喜欢唱片,喜欢文艺,都认为夜晚雨中的巴黎最美。
从opera的电影院看完出来已经将近晚上10点,再过一会就能够穿越了吧。
当然要像欧文威尔逊一样找到灰姑娘的南瓜马车。
小小的厅坐了2/3的观众,我和flora在里面是最年轻的观众。
斜后方的老太一直笑场和惊呼,甚至散场出来也在哼唱片尾曲,我不禁有些羡慕妒忌恨,她的笑点和惊呼点明显比我多多了,也许是人生阅历赋予她的吧。
其实好多玩豆瓣的人都有一种隐隐的清高在,觉得豆瓣就是要比天涯猫扑校内更嗲一点,就算自己SNS一个不落下,心里也有种因为我玩豆瓣所以我更来三的心境。
这大概是知识分子一般更受到尊敬的缘故。
可是阳春白雪不能当饭吃,再文艺的豆瓣青年也要回到红尘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而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往往有个落差,很容易就会觉得现实世界好庸俗不够档次。
所有豆瓣青年常常产生高处不胜寒独孤求败一般的寂寥和无奈,就像《猿族崛起》里凯撒看着打闹成一团的同伴们愤愤地折断了手中的树枝,就像《我的黑色小礼服裙》里齐刘海女(抽象画中的越南少女)跟闺蜜们一起也隐隐有高人一等的格格不入,就像就像黄药师站在纷扰江湖之外吹起了一枝悠远的笛。
现在文艺青年逐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太多的赤脚走在木地板上海藻般的长发只用muji的杯子喝冷开水。
本文所讨论的文艺青年就是一个看看书读读报关心人类关心社会也关心家人朋友的快乐的小二X,不需要刻意在咖啡馆靠窗座阳光下听着张悬清澈凛冽的声音才能看《小时代》。
欧文威尔逊为了给自己找一条出路就穿越到了他心目中的黄金时代。
只有在那里才能逃避穷的只剩下钱的丈母娘和老丈人,逃避跟未婚妻选择婚后定居地的争吵,逃避知道分子兼潜在情敌的臭显摆。
我觉得欧文威尔逊就是伍迪艾伦爷爷典型的玛丽苏情节,为了自己的出轨找到了完美的理由博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不知道伍迪艾伦本人的感情生活中是不是有过类似的一段劈腿经历咩?
坐等真相帝对号入座。
穿越终究是成人童话,天一亮青鸟就要消失了七色花就要枯萎了永无岛就要看不见了,怎么解决这种落差问题?
伍迪艾伦让欧文威尔逊很理智地结束穿越回到现实生活中,跟唱片店女孩一起雨中漫步去。
这条出路就是“跟同类人在一起”,hang out with your own gang. talk with those who speak your language. 可是你不能总是幸运地碰到自己的同类人。
我之前有过一个阶段,在崭新的环境中身边的同伴都让我忍不住犯起知识分子假清高的坏毛病,我觉得我跟他们不是一类人。
不过人终究是社会动物,总有合群的需要,于是我强迫自己融入集体,每天倾听着这样的话题,逛街打折,做头发新鞋子,攀比自家男人,用一种谦卑的口吻从侧面夸赞自己,为了支持不同的韩国男团而争吵,八卦或毒舌表面看上去特别亲热的姐妹。
我是个貌似还正常的人,深知文艺不能当饭吃,我也喜欢八卦喜欢打折,可是我总觉得做人尤其是做女生不能太肤浅,除了关注假睫毛是台湾三棵树手工透明梗还是日本黑色梗的比较好,应该还有些别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你不能除了美瞳假睫毛栗色大波浪之外就没有别的标签。
一开始难免有些反感和不适,成天带着假面具一样很是不舒服,不过后来居然入戏太深,自己开始往庸俗里走了,整天浑浑噩噩,直到有一天被太后说一个月不见我最近变的很脂粉气很市井没内涵,才如梦初醒。
不要为了所谓的合群和讨巧而关起自己心中的小怪兽,就是这头小怪兽才让你有棱有角生的带感活的有劲hold住全场。
长期这样下去要变成金正日他弟或他妹的啊!
对不感冒的圈子,做到正常的社交场合交往be nice就可以了,冇必要把自己也变成同类啊!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结局甚至可以这么走,欧文威尔逊和唱片店小妞成为了好丽友好朋友,然后欧文威尔逊和瑞秋麦克亚当姆斯一家继续开开心心生活下去。
(好吧我内心偏爱瑞秋,真心好喜欢这个鬼魅又灵气的女演员)精神世界上得到知音后,自然能调整到最佳状态面对现实的各种不如意,就算碰到狗血极品,也能抱着一种对付完他就能来豆瓣开直播贴的轻松心态去应对。
想起,马世芳说的,摇滚之所以意义深远,之所以能像Lou Reed唱的那样,足可以拯救一条年轻的性命,或许就是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终究不是唯一懂得这份寂寞的人。
(王小竹童鞋对本句亦有贡献)如果你能够找到身边,哪怕只有一个人,让你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懂得这份寂寞的人,产生一份共鸣,也就可以保证心中的小怪兽活蹦乱跳。
当晚遛弯去了一下莎士比亚书店。
电影里面门口的小黄椅变成了小绿椅。
往二楼的楼梯边上看到一本书,书名甚得我心,《no one belongs here more than you》。
内心不禁YY道,这是莎士比亚书店对我说的嘛(......)?
回家的路上心里绽放出欢乐的花朵仿佛自己就是行走在曼哈顿的凯莉布兰德肖。
后来flora短信我说,从莎士比亚书店出来一路被搭讪直到在公车站台上和小黑小阿一道等车,这才是真正的穿越。
我想说的是,flora, 感谢在我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新城市一个月时遇到了你,有你在这里,这里就是穿越后的 L'Âge d'Or.谨以此文献给你。
在1920的巴黎,一支笔就能征服世界。
当午夜的钟声响起,今夜的你将身在何处?
是否曾沉醉于“生不逢时”的感慨,寻觅着黄金时代?
那么,来一趟午夜的穿越可好?
这里有海明威、菲兹杰拉德,有毕加索、达利,还有德加、高更,更有身处两个黄金时代的巴黎,耀眼夺目、令人神往…感觉像一部巴黎宣传片,看完对巴黎又多了一份神秘的印象。
非常浪漫的穿越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黄金时代,但是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也是别人眼中的奢望。
看完后两个感受:1.一定要去一次这个文艺复兴的地方。
2.谈恋爱真的要找三观一致的。
一、穿越滚蛋!
现世万岁!
《午夜巴黎》的主旨是“反穿越”。
旧时光真的好的么?
有好多人把“活在当下”作为座右铭,大部分读书人更乐于活在旧时光里——黄瓜、皮肤、豆腐、花朵和模特是嫩的好,名牌、玉器、爱人、医生和时光是老的好。
天真一些的,爱恋古代的衣装钗钿、情趣、食物,觉得它们意韵无穷,比如今的牛仔裤、T恤、“周大福”、爱疯要美妙得多,沉痛一些的想望英雄辈出、主贤将猛的乱世……那么久那么久之前的孔丘已经开始叹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他想穿越回周朝去,做梦都在想。
每个书生心里都有个幽香四溢的旧时代,他们在失掉实质的时空中寻找美。
被重重帘幕掩蔽的、出诸前人之口的、渺渺茫茫的景致总是好的,生命的甘泉,仿佛今日就不及过去那么醉人。
无法挽回与复刻的怅惋之情,恰成为另一种美丽。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那逝去的则变为可爱”。
为什么旧时代才可爱?
因为它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雪豹、非洲狮标本一样,被剥皮抽筋,血肉销尽,只余下斑斓皮色和勃勃英姿,再也不能伤人。
每个年代都有的——饿殍的尸气、政治斗争的血腥、民众悲观的灰雾,时光负责把它们漂洗一净。
相纸上凝固的美人,你嗅不到她的口气、腋下的体臭,只剩倩影依稀。
我国武侠小说里,“上古”武器和拳法总是最犀利高妙——《浣花洗剑录》里紫衣侯击败白衣人后说:“我连换了九十七种剑法,最后方以上古大禹治水时所创,武林失传数百年之‘伏魔剑法’中一着,侥幸胜了他半招……”就算一件东西本身毫无价值,它捱过的长长年头也让人肃然起敬。
古城含蕴威皇、隐而不发的力量,气息平和又性感,他们自成庞大广袤星系,每颗星球都具有强劲引力,游客如同远道而来的飞船,被引力扯得晕头涨脑,很容易迷失。
科尔姆•托宾这样描述威尼斯:“无论是旅游业还是时光,都没有损伤这个城市悲愁与灿烂交织的特质……即使是日光变暗和逗留的样子,也是历史悠久了。
”在所有古城中,巴黎是格外辉煌的一座星系。
《午夜巴黎》开篇展现出的当代巴黎,已经足够让人迷醉,但洋书生吉尔•彭德意淫的,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艾略特、达利们坐在左岸咖啡馆抽烟闲聊的“黄金时代”。
依靠一辆午夜老爷车,吉尔逃进他幻想已久的明亮旧世界,得以跻身让•考克托之夜宴,成为葛楚德•斯泰因之座上宾,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达利对晤,甚至得到毕加索情妇之垂青。
他的幸福在于他对自己的幸运心知肚明。
如果他不晓得这坐在酒馆里夸夸其谈的、好斗的胡髭男、这满头金黄发卷的娘娘腔青年、这骄纵浮夸的少妇、这魁梧农妇似的同性恋胖大女人,就是海姆、菲兹、姗尔达、斯泰因,他还会觉得他们可爱么?
时光磨就魅力与光芒,怨偶也变成传奇。
要回拨命运的轮盘、忽略这些时光去看,不可能、也不公平,因此这故事也只能在电影和穿越小说中发生了。
当然,讽刺的是,身处“最伟大、最美好的时代”的高更们正在谈论“这个时代的人很贫乏,缺乏想象力,要是能生活在文艺复兴的时代就好了”,而为他们怀念的“文艺复兴”,也是一场复兴古典时代思想和创新思考方式的活动。
好在吉尔终于领悟。
他对阿德里安娜说:“他们这个时代没有抗生素。
牙医也没有麻醉剂。
”对啦!
打败旧时代之美的是科技和进步。
说实话,我坚定地不想穿越回任何时代。
不说别的,没有卫生巾、抽水马桶、热水淋浴、安全套、空调、网络购物的时代,就算毕加索和海明威爱我爱得到斗牛场上决斗(我真没意淫过这个……),我也绝不待下去。
虽然我没有爱疯爱拍爱踏吃,也没资格坐着飞船遨游太空,但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说,世界肯定是今天比昨天好一些,而明天又比今天好一些。
新科技让人舍不得变老,更舍不得死。
吉尔(也就是伍迪老头儿)还说:自以为活在过去会更幸福,是幻觉之一。
帕特里克·徐四金这段描写也可作为佐证,也许夸张,但我觉得叶公好龙一样怀念旧时光、意淫穿越之时不妨加入这类想象:“十八世纪,城市里始终弥漫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臭气。
街道散发出粪便的臭气,屋子后院散发着尿臭,楼梯间散发出腐朽的木材和老鼠的臭气,厨房弥漫着烂菜和羊油的臭味;不通风的房间散发着霉臭的尘土气味,卧室发出沾满油脂的床单、潮湿的羽绒被的臭味和夜壶的刺鼻的甜滋滋的似香非臭的气味。
壁炉里散发出硫磺的臭气,制革厂里散发出苛性碱的气味,屠宰场里飘出血腥臭味。
人散发出汗酸臭气和未洗的衣服的臭味,他们的嘴里呵出腐臭的牙齿的气味,他们的胃里嗝出洋葱汁的臭味;倘若这些人已不年轻,那么他们的身上就散发出陈年干酪、酸牛奶和肿瘤病的臭味。
河水、广场和教堂臭气熏天,桥下和宫殿里臭不可闻。
国王也散发出臭气,他臭得像猛兽,而王后愁得像一只老母山羊,夏天和冬天都是如此。
因为在十八世纪,细菌的破坏性活动尚未受到限制,人的任何活动,无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生命的萌生和衰亡的表现,没有哪一样是不同臭味联系在一起的。
而巴黎最臭,因为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城市。
”(《香水》)许多年后,后来的人们会不会这样憧憬二十一世纪的北京?
——“N00年前,北京城是个古怪、杂乱无比的所在,那种不顾一切、厚颜无耻地造楼是种独特的有趣风格,比如他们到处标举的标志是一个状如内裤、又像半蹲要撒尿的人的建筑,以及烟灰缸似的体育馆;他们在餐馆里吃的盖饭、烤鱼、火锅均用一种“地沟油”烹制,因此具有现今再也无法复制的奇特香味;那时生活在北京的人尚未达到每户一架私人直升机的水平,城中到处跑着“出租车”,亦可呼为“的”(发“嘀”的音),开出租车的人呼为“的哥”,他们热衷于与乘客谈论天下大事,语多机锋……二、书和电影:当然,好多人都看过这本书了。
不过还是对照电影录下几段。
在《流动的盛宴》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这样的:“看起来像个孩子,一张脸介于英俊和漂亮之间。
他长着金色的波浪形卷发,高高的额角,一双兴奋而友好的眼睛,一张嘴唇很长,带着爱尔兰人风度的纤巧的嘴,如果长在姑娘脸上,会是一张美人的嘴。
他的下巴造型很好,耳朵长得很好看,一只漂亮的鼻子,几乎可以说很美,没有什么疤痕。
这一切加起来远不会成为一张漂亮的脸,但是那漂亮却来自色调,来自那非常悦目的金发和那张嘴。
那张嘴在你熟识他以前总使你烦恼,等你熟识了就更使你烦恼了。
”(我真喜欢这段外貌描写!
)片中饰演菲兹的是三十岁的英国人汤姆希德勒斯顿,扮相俊美,脸型十足是书生的线条,嘴巴的特质尤其与海姆的描述近似:他第一个镜头亮相,我第一眼就看到他的嘴,两片薄唇以十分聪慧的模样抿在一起,好像随时准备天真快活地笑出来。
汤姆上一个大角色是《雷神》里的“Loki”,下一个大角色是人兽恋大片(雾)《战马》的男二号。
司各特孩子气——而且是女孩子气——优柔寡断,忧心忡忡。
他跟海姆在一起,有点像克里斯朵夫和奥利维。
在两人之中,硬汉子海姆得照料、呵护另外一个。
两人出去旅行,司各特非说自己发烧了、肺部充血就要死去,甚至上演托孤戏码,把刺猬一样的姗尔达和女儿交付给海姆;他躺在床上像个任性的小孩一样折磨人,冷嘲热讽,反复埋怨和娇嗔,“我要量体温”、“你是个冷酷的人”、“我快要死了,在你看来却算不了一回事”。
海姆给他把脉、听心跳、抚摸他的额头,也不能让他平静下来。
他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但他还觉得“是我没有好好照料他”。
最后他终于弄来一支体温计,一发现自己没事,司各特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去给太太打电话了。
对于此事,海姆的结论是:“我懂得了一件事情:绝不要同你并不爱的人一起出门旅行。
”我相信菲兹是拿海姆当做最好的兄弟,因为——《尺寸大小的问题》,这种难以启齿的事,很难相信会对不绝对信任的人倾诉。
菲兹因为这个,受到姗尔达的责难和嘲笑。
海姆领他去盥洗室,甚至给他这么体贴地解释:“你从上面往下看自己,就显得缩短了”;还带他去卢浮宫看雕像的尺寸,然后说“这是一个能变成多大的问题,也是一个角度问题”,最后为他建议:“垫一只枕头和一些别的东西”……海姆真是好哥们儿!
他说:“有好多年,我没有比清醒时的司各特更忠诚的朋友。
”影片中海明威跟吉尔说到死亡,他跟菲兹也谈过这个:“司各特接着问我是否害怕死去,我说有时更怕些,别的时候又不那么怕。
”而海明威形容的姗尔达是这样的:“非常美,她的头发是一种很美的深金色,她鹰般的眼睛清澈而平静”,“嘴唇薄薄的,举止和口音带着南方腹地的色彩”。
她是夹在两座高峰之间的激流。
姗尔达与陆小曼实在有些相似——身世、才华、美貌、脾性和对丈夫的影响。
片中的的姗尔达不如真实中的美貌,显得更轻浮一些。
斯泰因小姐形象如下:“个头很大但是身材不高,像农妇般体格魁梧。
她有一对美丽的眼睛和一张坚定的德国犹太人的、也可能是弗留利人的脸,而她的衣着、她的表情多变的脸以及她那好看、浓密而富有生气的移民的头发——头发的式样很可能还是大学读书时的那种——这些都使我想起一个意大利北部的农妇。
”她对待这些年轻的客人“就像我们是非常听话、很有礼貌而且有出息的孩子似的”。
后来,斯泰因小姐还教导他性的知识。
海明威当然是有点窘了,“当我们谈起别的事情时,我很高兴。
”让凯西•贝茨来演斯泰因小姐,开始时难以想象,一看到就觉得“啊对就是这样”。
其实我曾猜想朱迪•丹奇来演斯泰因是不是更合适,毕竟丹奇的气质更像作家,不过她就没有海姆所说的“农妇”气质了。
贝茨也更像跟海姆传授性知识的知心大妈。
(贝茨与作家搅在一起效果十分怪趣,因为她闪烁的目光会忽然让人觉得她又会幽禁一个写小说的【参看《危情十日》】)。
海姆说:——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再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巴黎永远没有个完,每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人的都不相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儿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时常会觉得自己被内涵到。
例如对美好时代的追忆其实很多人都有!
就好比每逢秋天,朋友圈总会有那么几个配着落叶和灰瓦“假装在北平”的。
嗯,觉得我有所暗指的朋友请先别急着拉黑!
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对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度的畅想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脑补一下有助身心健康,没什么不好的。
《午夜巴黎》这部电影大概讲的这么个故事。
有个男人,有点恐婚,事业又遇到了瓶颈。
就想逃避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幻想着生活在1920年代的巴黎,还得是在雨天。
那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呢?
大约就是海明威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流动的盛宴》中写的,1921年到1926年之间的巴黎。
其实《午夜巴黎》这部电影很适合对照着《流动的盛宴》一块看,很多八卦。
庸俗如我,很能找个乐呵!
你要如何确认自己在穿越?
一个夜晚,男主吉尔有点喝高了,他晕乎乎的被拽上了一辆老爷车。
误入一场宴会,在宴会上,他遇到了菲兹杰拉德夫妇。
弗朗西斯·司科特·基·菲兹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
也是著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
电影截图/真实的菲兹杰拉德夫妇在这里,为了让穿越更有真实感,还穿插了两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名人。
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和舞者乔瑟芬·贝克 Josephine Baker。
当然,这个时候他们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乔瑟芬·贝克要到1925年才开始闯出点名堂。
科尔·波特的音乐虽然贯穿全片,但他的黄金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
电影截图/真实的科尔·波特
电影截图/真实的乔瑟芬·贝克PS:电影造型其实都很还原,看得出来很用心。
不过看到菲兹杰拉德出来,我们家那位还是来了句“这不是抖森吗?
”(看漫威系列电影比较容易影响穿越快感!
)在宴会上遇到菲兹杰拉德夫妇其实很正常,因为这对夫妇经常会通宵达旦的酗酒。
海明威与菲兹杰拉德交往很深,他在《流动的盛宴》这本书中花了三章的篇幅在描画这对怨偶的种种。
“姗尔达嫉妒斯科特的作品。
”总想着干预他。
“只要他写的很顺利,姗尔达就会开始抱怨多么无聊,又拉他去下一个聚会。
”他们之间的性生活不是特别的美满,姗尔达会跟别的男人约会。
比如电影中出现的斗牛士胡安.贝尔蒙特(Juan Belmonte)
电影截图/真实的胡安.贝尔蒙特她似乎对“尺寸大小问题”也不太满意。
在“一个尺寸大小问题”这一章节中,海明威自述,他曾陪菲兹杰拉德去卢浮宫,观察过雕像的小jj。
他安慰菲兹杰拉德“你没有问题,没有一点毛病。
自己往下看,可能就显得缩短了些。
”“雕的相当好,大部分人会对此感到满足。
”我震惊于卢浮宫的雕塑还可以这么看?
如果有机会再去,我也可以试着用文学家的角度再欣赏一下。
那是在他们认为姗尔达第一次精神崩溃之后。
菲兹杰拉德夫妇是在1924年移居法国的,1925年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到1926年海明威离开巴黎,这期间其实没几年的光景,但却好像发生了很多事。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形容菲兹杰拉德,说“他的才华如何粉蝶翅膀上由粉末构成的图案一样自然。
”但对此,他所知的并不比蝴蝶更多,后来他才意识到翅膀受到了损伤,但已无法挽回。
而毁掉他翅膀的就是无休止的宴会,酒精,以及他的妻子姗尔达。
电影截图/真实的海明威斯坦因和她的客厅!
电影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场景就是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家的客厅。
在这个场景中出现了毕加索,马蒂斯以及斯坦因的恋人爱丽丝。
电影截图/真实的斯坦因
电影截图/真实的爱丽丝斯坦因的家以及莎士比亚书店,是当时的美国作家在巴黎重要的落脚点。
这群人常在这两个地方聚集。
有关海明威与斯坦因之间的友谊。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自述的部分,与“莎士比亚书店”老板西尔维娅·毕奇在回忆录中所描述的不尽相同。
海明威表示自己有点“崆峒”,并曾无意中听见斯坦因很肉麻的叫“小猫咪”。
但根据西尔维娅的回忆,海明威和斯坦因吵架后,想要和解却放不下面子的样子也很像“小猫咪”。
(这里主要指害羞。
)人都会美化自己的言行,甚至有的时候无意识的在做这件事情。
这无可厚非。
但有一点很统一,他们曾经关系很好,但也经常激烈的争吵。
斯坦因的家经常接待画家,作家以及他们的妻子,情人来访。
只不过太太们通常会被爱丽丝带走单组一个圈子,因为他们很难加入“深奥问题”的话题。
电影里,吉尔最初遇到毕加索和莫迪尼亚里的情人阿德里亚娜的地方就是在斯坦因的家一个不参与讨论的角落,这很合情合理。
莫迪尼亚里只出现在对白中,他逝世于1920年。
生前确实跟毕加索交往甚密。
而海明威在巴黎落脚的时间是21-26年间。
阿德里亚娜对吉尔表示,莫迪尼亚里已经过世了,其实时间线是对得上的。
此时的毕加索还是一位立体主义画家,追求晶体结构般的力量感。
当然,他也在和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一起搞联展,在做全新的探索。
不久之后他就会认识达利,并跟他们那帮人一起搞小团体,名曰——超现实主义。
毕加索与莫迪尼亚里(左一)
电影截图/真实的毕加索
电影截图/真实的毕加索(PS左一应该是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哥哥,他是一名收藏家。
)超现实主义!
另一个小群体。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以及他的朋友们。
【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Luis Buñuel,【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曼·雷Man Ray。
电影截图/真实的达利,路易斯·布努埃尔 ,曼·雷。
【看到照片】是因为他是拍照片的,【看到电影】是因为他是拍电影的,就这么简单!
至于“犀牛”emmmmmm是的,我重复说了三遍超现实主义。
因为他们确实属于这个群体。
抱团取暖,捆绑营销,其实古来就有。
只不过按照时间线,此时他们的团体还没正式成型。
这三个人彼此之间都有很合作,比如曼·雷出版过摄影集《达利之须》,路易斯·布努埃尔与达利合作过电影《一条安达鲁的狗》。
PS:据传《一条安达鲁的狗》是达利和布努埃尔联手在讽刺西班牙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
因为在西班牙人的地图炮里,会把来自安达鲁西亚的人叫做狗。
而他们两个人之所以会离开西班牙出现在巴黎,就是因为跟洛尔卡闹崩了。
左一达利,中布努埃尔,右二洛尔卡当然,如果故事发生在1926年之前,那么达利还没有遇到他的老乡毕加索,他还没什么名气。
易斯·布努埃尔甚至连助理导演都还没混上。
这一小群体的成名之路要等到1926年之后才能初见端倪。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吉尔又碰到过一次路易斯·布努埃尔。
对他的电影提出了一点建议。
“一群人参加聚会,宴会结束后,他们却走不了。
”他指的应该是1972那部《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电影截图对呀,吉尔是个编剧吗?
他有可能想过一把指导大师的瘾。
他们提到的应该就是这场宴会第二层穿越!
吉尔陪阿德里亚娜穿越到了她理想中的美好时代,后印象派的时代。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因为从这个时代开始绘画背离写实,开始追求写意。
他们去了马克西姆餐厅以及红磨坊。
在红磨坊遇到了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这是一位专门以红磨坊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
在电影中你会看到,他坐着的时候似乎比别人矮。
是的,他的家族为了维护纯正的贵族血统,近亲通婚,所以他患有先天的残疾。
电影截图/真实的图卢兹跟图卢兹一同出现的是以芭蕾舞女演员为题材进行绘画的德加,以及高更,《月亮和六便士》里面映射的那位。
电影截图/真实的德加
电影截图/真实的高更高更离开巴黎的时间是1886年。
可以肯定他们第二层穿越的时间在这之前。
舞厅的一个角落出现了疑似马克思夫妇的人物。
不过应该只是相似而已,按照时间线,他们应该正在伦敦避难。
一闪而过还有两位诗人出现在电影中,不过一闪而过。
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她整个20年代都生活在巴黎。
在宴会上跟吉尔跳舞的就是她。
电影截图/真实的朱娜·巴恩斯还有T·S·艾略特。
原谅我,真的只是“一闪而过”我很难搞到清晰的图。
电影截图/真实的艾略特一个小小的尾声电影中,无论生活在那一个时代的人,都在抱怨自己所在的时代平庸,缺乏想象力。
其实——都说的没错。
任何时代都是平庸的。
因为无论你有多了不起,生活都要继续。
而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就总会多生出些烦恼,没有谁能过得100%顺心。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绝顶美好的东西,那只能存在于过往美好的记忆中。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写道“巴黎永远没个完”。
他怀念在巴黎贫穷而浪漫时光,即便挨饿的滋味并不好受。
那为什么不珍惜呢?
曾经的妻子,曾经的家庭不是很美好嘛?
..............很显然,他自己也在后悔。
只有得不到的,回不去的才永远在骚动!
而围绕在身边的,总会被嫌弃平庸而缺乏想象力。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时常会觉得自己被内涵到。
此时,我又想到了《安妮霍尔》里面那个经典的悖论。
安妮霍尔截图有两个老妇人去卡茨基尔山旅游。
其中一个说“哎,这地方的食物可真够糟的!
”另一个说“可不是吗,给的分量又少。
”你瞧,我对生活的看法基本上也是如此,尽管充满了寂寞,痛苦,悲惨和不幸但又觉得一切都逝去的太快。
就是这样!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参考了很多人的影评。
去了豆瓣,不出意外,小文艺青年们对它的理解十分肤浅,令人失望。
当然,他们并不是专业人士,也没有西方或英语文化背景,理解有所缺陷也正常。
但可笑又可恨的是他们一个个充满肯定的口气与摆出的一幅幅诲人不倦的姿态。
弄得我现在写文章也是一副教育人的样子了⋯⋯值得高兴的是,看完电影后我思考的几个问题,文艺青年们的影评里没见一个进行讨论的。
首先一个问题,是被中外观众诟病最多的,表现的巴黎并不全面。
看到一条英语评论里说:“我居住的巴黎可不是这样,我希望住在伍迪的巴黎里。
”中文评论里有人说:“不是所有巴黎女孩都有流利的英语,阶梯尿骚味,尾气呛人”⋯⋯我们就从巴黎的客观性问题开始。
片中斯泰因批评毕加索,没有表现出阿德里安娜精致的美,而是画出了情人在自己眼中的样子,丢失了客观性。
其实,这也正符合电影对于巴黎的表现。
如果从整个历史来看,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对于巴黎真的那么重要吗?
但他们却是电影中的主要历史人物。
这就是说,电影中的巴黎,不是客观的巴黎,而是伍迪艾伦眼中的巴黎。
或者说,美国文学史上的巴黎。
巴黎的黄金时代,或许是20年代,或许是阿德里安娜仰慕的La Belle Epoque, 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伍迪艾伦认为,美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就是20年代,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厮混于巴黎各个酒吧夜店,与众多欧洲名流交往的时候。
阿德里安娜也指出,20年代很多美国作家迁居巴黎进行艺术创作。
其中还有谁我不清楚,但是其中代表性的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绝对可以算得上美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正是由于巴黎孕育了美国文学空前发达的黄金时代,伍迪艾伦对其的感情才会如此深厚。
这种爱,是出于一个美国人,和文学爱好者的角度表达的。
《午夜巴黎》并没有尝试去描绘这座城市,导演也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他借吉尔之口说出:“一个人如何能创作出一件作品使之能与这座伟大城市相媲美?
你永远不能,因为这里每条街道都是一种艺术形式。
”这部电影,仅仅是一个艾伦导演对于美国文学的怀旧之梦。
那么对于怀旧nostalgia, 导演是怎样看待的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影片的主旨是什么。
有人说是反对怀旧,是的,导演让吉尔认识到,现实不尽如人意,但怀旧更是行不通;糟糕的决定至少是个选择,怀旧只能是个无底洞,自己总期望生活在20年代的巴黎是不正确的态度。
但是影片为什么还会花这么大的篇幅描绘20年代巴黎的魅力呢?
还有,与吉尔未婚妻偷情的保罗,明显是个反面人物,片中还明确地点出了他是pedantic one. 而他在批评吉尔时说:“怀旧就是对现实的否定,是一种谬论。
”这样一个导演明显厌恶的角色,怎么可能说出真理,影片的主旨呢?
我们可以看到,吉尔的小说创作遭遇了瓶颈。
是什么让他重新找回创作灵感的呢?
他没有更改被夸夸其谈的保罗批评并被未婚妻讽刺的主题,而是借助与20年达自己文学偶像的交往,释放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才华。
斯泰因帮他找到了方向:“作家的任务不是屈从于绝望,而是找到一味治愈空虚存在的解药。
”这也正表明了导演对于怀旧的微妙态度。
相比于空虚的现实生活,怀旧确实是一种人类的美好情感。
对于过去的美好,我们应该通过怀旧去享受。
但是,对于深陷怀旧情感而不能自拔的人,艾伦是持批评态度的。
就像海明威一语道破未婚妻和那卖弄学问的家伙的外遇,吉尔说,你可以骗过我,但瞒不过海明威。
这就是说,过去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新东西,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典型的伍迪艾伦式笑话:“他们连抗生素都没有”,竟然让文艺青年们以为领会了导演精神,可以教育别人了,说什么对抗怀旧的武器是科技!
正像西方报纸专栏作家们说,本片中,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不止一个,更不是反怀旧了。
依我看来,除了表达对巴黎的爱,伍迪艾伦向历史上的美国文学大师致敬,然后又拿他们开玩笑,把他们塑造地都那么具有喜剧效果。
中枪的还有毕加索,达利,高更等人,一个个都被导演开了玩笑。
当然,他还借阿德里安娜批评了对于怀旧的过度沉迷。
捎带手,艾伦又讽刺了卖弄学识的学院派人士,和保守派的共和党人,还有美国的拜金主义老太太和她们教育出的物质女儿。
这片子简直就是一盘文艺大拼盘,小清新们这会儿肯定又像小海绵似的汲取营养了吧。
罗永浩的广告语“有思想的年轻人总是显得不合群,直到他来到了老罗英语培训”。
那么好吧,本片就是“小清新们总是显得不合群,直到他们穿越了”。
在结构方面,老伍迪还是驾轻就熟的把故事构架于婚姻关系之上,一位厌倦了写剧本但是又没办法专心写小说的萎靡作家,和一位仰慕好友老公博学才华的“肤浅”姑娘即将大婚,在巴黎购置家具期间萎靡作家发现不仅仅是“婚前恐惧症”令他头疼,他还得了一种叫做“时代适配症”的尴尬病。
在影片描写的现实生活中,萎靡作家和朋友老公之间的战斗显然就是“伪清新大战真文艺”的实际案例。
“文人相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别看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一开始称兄道弟,后来还不是崩了。
但事实上,世界上永远不存在真文艺,所有人都是伪的,就像阴三儿说的,“都得死”。
海明威在片中似乎最坚持文学本质,可后来还不是带着毕加索的情人跑非洲去了。
这个世界上的的确确存在这样一种人,不论情况如何变化,他们始终觉得自己生不逢时。
萎靡作家在杰拉德和海明威那里找到了自我,得到了斯坦因的肯定和指点,结识了一票响当当的疯子,这都在他“21世纪小心脏”的承受范围之外,所以他认定了1920年才是他所属的存在,而阿德瑞娜也得了这种病,她生活在1920年,却仍然觉得生不逢时,“1890年才是巴黎的黄金时代”,她说。
于是到最后,俩人开始正儿八经讨论时空和个体的所属,这些讨论似乎存在于真空中,这个时候俩人的纽带变的错乱,极其不稳定,甚至即将崩塌了。
这是老伍迪下的梗,“穿越毕竟只是一个人的事儿”。
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世界就是因为存在这些五彩斑斓的个体而变得精彩。
记得一个朋友给我说过,你看这几个BOSS在我们面前耀武扬威,到他们招待金主时,又是另一副样子。
萎靡作家在和阿德瑞娜争论中说,高更和德加想回到文艺复兴时期和米开朗琪罗和提香并肩创作,你知道,穿越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人都需要追求,而正是因为这些追求,真的就变伪了,高的就变矮了,连爱情,也会变得一文不值,看看你们手心中捧着的宝贝,那只是因为你没有穿越到秦淮河畔或者委内瑞拉。
看到前一大半儿的时候我想,大概只有真文艺会拿未婚妻的耳环来送给一百年前的情人。
后来被妻子撞到没送成,又去买了一对儿,但结果并不随心意,炮也没约成。
老伍迪旨在用事实告诉我们,真文艺也可能变成伪清新,在人性面前,多美好的事情都有可能随时傻逼掉。
按照老伍迪的思路,心机控们可以穿越到康乾后宫去捣捣乱,和阿哥们丢手绢儿;战争贩子就穿越到柏林防空洞,也许可以帮到阿道夫,毕竟斯大林也不是什么好货。
民主公知们去二百多年前的北美大陆,帮助华盛顿把这个星球上最自由平等的国度建立起来,然后找个黑人老婆生个巧克力娃;小清新们就去巴黎,或者地中海沿岸,在喷泉广场翘着二郎腿,批评一下落魄画家,记得带上你们的雀巢速溶(以防当地土咖啡口味不适).但是请大家注意,文明礼让,依次入场.尽量选择人少的房间穿越,切勿扎堆,毕竟要是全中国人都行动起来,巴黎的物价和房价都会吃不消的。
最后,让我们把世界留给老板们和政客,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统治者。
伍迪艾伦借名人之口絮絮叨叨:斯坦因——我们都惧怕死亡,并质疑在宇宙中我们身处何方,艺术家的使命不是向绝望屈服,而是找到一方解药,来对抗存在的虚无。
海明威——没有题材是糟糕的,只要故事是真诚的,只要行文干净而率真,并且颂扬的是强压之下的勇气和从容。
海明威——我相信真是纯正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
这几个人很有意思:科尔波特——Let’s Do It,爵士很迷人艾略特——大概有一大半儿的人知道艾略特是因为周云蓬吧。。
布努埃尔——那个时候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确实和文人什么的玩不来,你看片中布努埃尔穿的小机车皮夹克就知道,菲茨杰拉德那笔挺的西装才叫绅士好吗
海明威说:“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停留巴黎,那么你的余生无论去往哪里,巴黎都会永远与你在一起,因为它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爱上巴黎,因为艺术、怀旧以及浪漫的邂逅;这是伍迪艾伦在向布努埃尔致敬!
一座城市,一本小说,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文艺青年,一场梦,一场雨,一段旅程,一部电影,一个伍迪艾伦。
巴黎的魅力之处正在于她被自己悠久、优雅的历史所层层包围,她同时是现在的和历史的。
每一个文艺青年,都渴望循着艺术大师的足迹,在巴黎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心灵一同神游。
无论什么时代,人们也都在怀旧,怀念那些臆想中的“黄金年代”,这是一种文化的乡愁。
所以我们遗憾自己生不逢时,怀念先秦的百家争鸣、怀念盛唐的开元盛世、怀念文艺复兴的启蒙之光、怀念工业革命的科技荣光……然而,我们从未活在历史里,而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其实,每个现在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面向过去、后退着走到现在,并走进未来的。
也许我们所处的当下,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黄金时代”。
当午夜的钟声敲响在巴黎街头,一辆很老的老爷车从不远处疾驰而来,在你还欲醒未醒之时(仿佛午夜梦境)载带上车。
进入车间,你看到的是一群衣着古怪的男女,带着最能代表巴黎的香槟酒邀请你共同欢饮。
你不能拒绝,因为这是香槟,你不能拒绝巴黎,这是一杯最美的香槟啊!
男主人公是一个暂时丧失灵感的作家,和未婚妻一起来巴黎旅游。
因为新作的搁浅而郁郁不乐,却因酒醉在午夜的巴黎迷路,继而误闯入一个上世纪20年代的交际场,结识了一批20年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们。
首先认识的是菲茨杰拉德夫妇。
菲茨杰拉德,因《了不起的盖茨比》蜚声文坛的美国著名作家,和他那个美貌有才华的妻子。
菲茨杰拉德留着优雅的短卷发,瘦瘦长长的身材,说话的语调低沉而平静。
然后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默默喝酒的海明威。
电影中的海明威更英俊,穿着依然落拓,喝酒的姿势依然潇洒迷人。
还有斯泰因,一个身材矮胖略显臃肿穿着随意的短发女评论家,她说话语速短促思维异常敏捷随时冒出新点子,才华横溢堪称一代女杰。
这是三个主要人物,已经将影片的艺术气息点燃到极点。
此外还有偶然巧遇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一身优雅的西装,穿着正式,热情的西班牙个性,“达利,达利”反复称呼自己的名字。
由著名美国演员(曾出演波兰斯基名片《钢琴家》男主角)的阿德里安.布罗迪,天生忧郁的气质使得达利更神秘莫测。
最后一位重要人物是我们的女主角,毕加索的情人,一位不知名的迷人女性。
有法国名演员玛丽昂.歌迪亚饰演。
此时的她已是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傍身,形神兼备的她演绎传奇美人收放自如,魅力四射的她在片中倾倒众生。
还有一个人,被遗忘在角落里的音乐家波特,一首经典演绎的《let's do it》,贯穿影片始终,使我们彻底沉醉在上世纪20年代的老巴黎氛围中。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有个片段谈论到舒伯特的D大调奏鸣曲,说因为曲子本身不完美,所以“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强有力地刺激着人们的意识,吸引着某种人们的心。
而这种不完美便是“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而又败北的音乐”,“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
”用村上春树这个关于“浪漫主义的本质”的概念来看待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我觉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故事主线并不复杂:好莱坞的剧作家盖尔(Owen Wilson)与未婚妻伊奈兹(Rachel McAdams)来到巴黎度假。
盖尔一直苦于修改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无奈却得不到伊奈兹及未来岳父母的支持。
更让盖尔无法忍受的是伊奈兹夸夸其谈的半吊子知识分子朋友。
某晚从聚会逃出的盖尔只身游荡在午夜的巴黎,莫名其妙就加入了一群20年代穿着打扮年轻人的聚会,发现自己竟置身于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夫妇(Zelda and 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及毕加索等艺术家的文化圈子。
这意外的穿越彻底改变了盖尔对巴黎的认识,也让他结识了毕加索美丽的巴黎情人阿德瑞娜(Marion Cotillard)。
此后的故事发展当然是浪漫的,爱情的萌发也自然而然,毕竟这是关于巴黎的电影,要不伍迪·艾伦怎么会用开篇近四分钟的胶片来一点点扑捉晨光下、雨幕中、夜色里的巴黎街头、公园、小巷、咖啡馆、塞纳河与石板路呢?
整部电影的摄影几乎都是蜂蜜色的,透明甜蜜。
关于巴黎的一切都流光溢彩魅力非凡,在小号与吉他的轻柔乐声中每一个画面都美得那么动人心弦。
但这个巴黎毕竟不是主人公盖尔(也不是伍迪·艾伦)所要寻找归属的精神家园;二十年代文萃汇集、百家争鸣,轰轰烈烈中诞生了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的世界艺术之都才是他念念不忘的黄金时代。
音乐、美酒、聚会、沙龙,与各大文豪艺术家们唇枪舌剑指点江山,这才是盖尔激动人心的文艺梦想。
电影最有趣的当然是伍迪·艾伦那些睿智而尖利的讽刺挖苦。
伊奈兹及其父母那副中产阶级的势利面孔就不提了,如雷贯耳的时代名人们自然更不可放过。
海明威是个男性荷尔蒙过剩的好斗狂;菲茨杰拉德腼腆温柔,甚至还有点女里女气;达利油腔滑调神经兮兮,而伟大的布努艾尔则完全被整成了个呆头呆脑的投机分子,惊世骇俗的《泯灭天使》(El ángel exterminador)干脆成了盖尔的鬼主意,哈哈,真笑死人了。
不仅如此,穿越中还有穿越,巴黎中又有巴黎。
从今天到历史,从黄金时代到失落的一代,在对爱情的寻求中盖尔终于看清的只有一点:完美是不存在的,幸福是不可及的。
但巴黎的浪漫也并非禁锢在对往日时光的悲叹缅怀当中,巴黎是现在时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巴黎的现代时,正如格特鲁德·斯泰因对盖尔所言,“我们都惧怕死亡,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迷惑不解,但一个艺术家的角色并非向绝望低头,而是寻找对抗空虚存在的解药。
”这副解药,在我看来,就是村上春树所言的“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反应在盖尔身上,便是终于走出他的古董店(nostalgia shop)选择我们的时代,今天的巴黎。
当然鉴于一切未知的高风险特质和人生孤独走向的实质,败北仍将成为必然;但明知不可而为,为了追求美、追求爱、追求高于现实的悲剧性人生理想而终于选择灵魂的流亡,这便是浪漫主义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主义的真谛就在于一次次向时代挑战而终于败北,在于远离以及那些永远触不可及的迷人,不论那是在纽约、伦敦、北京,还是午夜的巴黎。
海明威捉奸记。
电影可以看出伍迪艾伦对于每个人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完美阐述,也可以看出20年代是他最向往的时代,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应该面对现实面对现在,因为现在永远才是最黄金的时代(对我们而言)
歌不错 巴黎不错 瘪嘴男主角就算了 剧情太局限了 我们不了解你们的历史人物
也许是不感兴趣吧……毕加索的情人太丑了……》》》》》》》》》》》》》》》》》》》》》》》突然想到讨论毕加索作品那段,呵呵,假得要命,2星吧~
文青科幻
这片子真牛,文艺穿越元素一把抓,上至小资,下至草根,都能满足。而且模仿了既叫好又叫座的《盗梦空间》的“梦中梦”,搞了个“穿中穿”,哦,还顺便让盗梦的女猪也穿来了。BTW,片子的开头很有爱,每一秒定格都是一副美丽的风景画,结尾很无感,我觉得没有特殊心境就爱雨中散步非常傻×。
沒才情還喜歡感慨懷才不遇
抱歉伍迪艾伦,我等以后做好功课再回来……
20121103:不适合我看。午夜巴黎.rmvb
「我们都恐惧死亡,质疑自己在世间的位置。作家的工作就是绝不能屈服于绝望,而是要帮读者找到空虚生活中的寄托。」整部电影就很随意,意图都很表象,面具化的海明威看着像个傻子。
我承认我没文化,看了2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龙套一样跳出来的各种名字完全陌生~~
恰好和你同样喜欢在巴黎雨中散步的人,就不是恰好。 穿越跟想象也不是,心底的选择就让它做出现实版本的决定吧。 穿越虽好,他记得回来了。
片头三分钟就已经够我打五星了
这片子让我想起身边形形色色的文艺青年和他们的口头禅“吆,这都不知道,太low了……”
伍迪艾伦吃下各种艺术,文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放了个屁,但我们闻着也是香的。
不是黑穿越,但的确无聊。两星全给巴黎夜景
巴黎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美式YY大片,美国人玩起穿越来真是弱爆了!
附庸风雅。
伍迪艾倫該休個長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