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个枯燥无聊打着民俗噱头的硬汉情怀电影。
但没想到两个男主把这种民俗迸发出的故事演绎的那么好!
以为在郑人硕这个老戏骨和硬汉形象面前,胡宇威会显得很弱,但是没想到胡宇威的力量更强大,英俊书生气的脸加上伤疤,有着一股落寞的味道。
寒单民俗融入的真好,炸肉身,身体在疼,证明自己还活着,正昆帮助阿义从鬼变成人,不仅是救赎阿义,也是在救赎自己。
最后两人虽然分道扬镳,但是沉浸在各自内心的石头也都放下了。
#2024年度最佳喜剧#Kenergy大爆发。
花里胡哨的爹味lgbt版火山挚恋。
女人是用来被炸死的,衬托男主帅的。
被强迫当风流的女子一辈子只爱自己,经典的大男子浪漫性幻想。
结尾漫天粉红花瓣更是把作品的滥竽充数升高了一个档次。
十分纪实主义,把顺直男的美丽思维完美呈现,真是挑不出毛病的完美。
ps:花瓣完美地把暖双仅剩的一些优点全覆盖住了。
有些痛是自找的,太作了。
女性在这部片子里全是两位男性成长的工具。
第一个女性,萱萱,她的死让两个少年伤痛,男主开始赎罪;第二个女性,男主母亲,只是为男主举行寒单仪式而痛苦,并没有体现母子的关系,男主折磨自己的肉体就没有觉得在伤害母亲吗?
;第三个女性,阿义的阿嬷,她的死只是让阿义有一瞬间的极致痛苦,又非要扯到她的死还有强拆的压迫;第四个女性,男主的情人或者女友,设定她是陪酒女的意义何在?
男主伤害了萱萱就要来拯救她吗?
他也根本没能力拯救,他早已遍体鳞伤,符号化的女性充满了男凝;第五个女性,未出生的女儿,为什么要说希望是萱萱的投胎转世?
莫名其妙。
另外,寒单仪式三次就够了,第三次的仪式除了让母亲心痛没有剧作上的作用。
浪费。
电影放映和导演的映后都让我抓耳挠腮。
本来勉强三星,导演映后更加失望。
当导演说:如果你觉得电影好多多宣传造热度,如果你不喜欢,那不要出声。
好的,1星。
今年年初,一部台湾电影火了。
在台湾本土上映后,它获得好评如潮,吸引众多观众走进影院。
最终,它以4911万新台币的成绩,勇夺2019台湾贺岁档的票房冠军。
在今年的北影节上,它也进行了展映,只可惜内地一直没有正式引进的消息。
不过没有关系,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这部电影——寒 单
这是由台湾导演黄朝亮执导的一部电影。
在此之前,黄朝亮曾三度获得台湾华语贺岁片的票房冠军(分别是《大囍临门》《大钓哥》和《大尾鲈鳗》)。
但不同之处在于,另外三部都是喜剧题材,唯有这部新出的《寒单》颇具悲情色彩。
黄朝亮片名寒单,指的是台东的一种民间习俗“炸寒单”。
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由一名男子扮演民间信奉的“寒单爷”。
他要面画大花脸,头系红帽巾,手执榕叶护体,上身赤裸地立于神轿上。
而在神轿之下,所有心有所求的信众要对这位“寒单爷”投以鞭炮。
要扮演“寒单爷”的男子,也有严格的条件和考究。
在仪式的前三周开始,他就不能近女色、不能喝酒,且只能吃素。
能够接受这些严苛条件的人,大多是为了求财或者有崇高的精神信仰。
毕竟,点燃的炮火炸在赤裸的身体上,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
轻则被鞭炮烫伤,重则皮开肉绽。
电影《寒单》就围绕着这一民间习俗展开。
男主角阿义(郑人硕 饰)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独自和阿嬷一起生活。
由于无心求学,性格叛逆,他早早就进入了社会,干起了贩卖毒品的勾当。
另一个男主角阿坤(胡宇威 饰),同样出身于一个贫寒人家。
他早年丧父,被母亲辛苦拉扯大,俩人靠捡拾垃圾维持生计。
但是阿坤却相当争气,学习成绩优异,是母亲最大的希望。
阿义和阿坤虽然性格不同,但是他俩却有一个共同点——都喜欢一个叫萱萱的女生。
不过,萱萱却只对阿义情有独钟。
俩人确定了情侣关系,远在台北的萱萱要几个月才能回来一次,但每次见面两人都相当甜蜜。
又是一年的元宵节,阿义成为当年的“寒单爷”的人选。
在节日到来前,萱萱特地赶回来和阿义见面。
俩人正打得火热,却被偶然路过的阿坤撞见了。
阿坤原本就对阿义充满嫉妒与仇怨,当他见到这一幕后更加气愤。
更让他气愤的是,阿义还直接对他进行了人格羞辱。
其实,这不是阿义第一次欺负阿坤了,早在念书的时候,阿义就多次带着手下的人合伙欺负阿坤。
敢怒不敢言的阿坤,在忍受了这些年的屈辱后,终于爆发了。
他冒出了一个可怕的想法——在元宵节当天复仇阿义。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炸寒单”的习俗原本有条不紊地进行。
突然,阿坤手持火苗,在暗中制造了一场鞭炮事故。
他原本只是想教训一下阿义,以平心中的仇恨。
但没想到的是,萱萱当天也出现在了现场。
看到阿坤的举动后,她为了保护阿义而冲向了爆炸的火光中。
最终,萱萱在爆炸的鞭炮中丧生,而阿义也被炸得失聪。
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场突发的事故,就连阿义本人也认为萱萱是死于意外。
但是在这场“意外”之后,阿义和阿坤的人生却被彻底改变了。
先是失去至爱并沦为残疾的阿义,他开始变得自暴自弃,并且染上了毒瘾。
为了吸毒,他四处偷盗物品变卖。
不仅如此,在毒瘾发作的时候,他甚至变得六亲不认,对阿嬷暴力相向,还把家里直接搬空了。
受不了这种打击的阿嬷,最终选择了自尽。
而成功“复仇”的阿坤,也没好到哪里去。
他间接害死了最喜欢的人,良心日夜受到拷问,逐渐变得消极堕落。
为了赎罪,他主动放弃了大好前程,决定捡拾垃圾维生。
不仅如此,他还走上了阿义当“寒单爷”的路子,接受着身体上的折磨。
可以说,阿坤当时的一念之差,直接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
事到如今,他对阿义再也没有怨恨,只有无尽的自责与忏悔。
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他将阿义关了起来,强制帮助阿义戒毒。
最终,深陷毒瘾的阿义终于走回了正途。
戒毒的过程无比艰辛,但阿坤始终陪在阿义身边。
经过这段生死之交后,阿义对阿坤非常感激,把他当做了最亲密的兄弟。
他们开了一家以两人的名字命名的“昆儀回收场”,合伙做起垃圾回收的生意。
阿义和阿坤的人生,在经历了长时期的至暗时刻后,终于迎来了一丝光明。
然而,还没等他俩喘过气来,生活又重重地给了一巴掌——由于他俩的垃圾回收生意触动了黑道的利益,随时面临着被黑帮骚扰的命运,日子过得并不舒坦。
而这个黑道大哥的唯一诉求,就是让阿坤远离阿义,从而将阿坤纳入麾下。
阿坤是否会选择明哲保身,抛弃阿义呢?
另一方面,在朝夕相对的相处中,阿义逐渐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当初的事故并不是意外,而阿坤就是那个害死萱萱的凶手。
面对这样个曾经杀害自己的至爱,但是又拯救过自己的人,阿义到底会做何抉择?
这些谜题,在此就不多剧透了。
《寒单》所讲述的,无疑是一个关于和沉沦和赎罪的故事。
先来说说“沉沦”。
由于故事设定在风景优美、阳光充足的台东,因此片中的大部分镜头都明朗绚丽,色彩饱和。
但是,整部电影的基调却与表面的亮丽截然相反。
阴沉灰暗,是片中每一个主角的人生底色。
他们都是一群出生在社会最底层,并且被生活和命运伤害过的人。
被家暴的妻子、失去丈夫的寡妇、没有体会过父爱的男孩、以及被继父强暴过的女孩等等。
在这些重挫面前,大多数弱者会变得更加溃不成军。
他们在无奈和无力中一点点沉沦,逐渐活成了被世人瞧不起蝼蚁。
拾荒者、卖身女、街头混混,甚至被逼上绝境。
这样的结局,听起来很痛心,但却是生活最残酷的真相。
再来说说“赎罪”。
阿坤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他的行为影响了三个人,乃至三个家庭的命运。
在害死萱萱后,可以说他的后半生都在为赎罪而活。
去做“寒单爷”,去救阿义,去开垃圾回收厂等等。
在此过程中,他有很多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是他都拒绝了。
而他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修正自己犯下的错误。
只有解开他自己亲手种下的心魔,才能让良心得到宽恕。
正如海报中的slogan所言——“心牢不破,罪孽不赎。
”
在今年的台北电影节上,《寒单》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剧情长片等多项提名。
而贺岁档票房冠军的获得,也再一次肯定了这部电影。
风光之下,《寒单》的诞生过程却并不轻松。
导演黄朝亮表示,光是电影的剧本,就足足打磨了五年之久。
先后换了3个编剧,修改了十多个版本。
而两位男主角的出色表演,更是让整个故事颇具震慑人心的感染力。
尤其是曾获得过两次金马奖“最佳男配”提名的郑人硕,用导演的话来说,他在扮演阿义这个角色时完全是“用生命在表演”。
为了演好戏中的吸毒片段,郑人硕每天大量饮酒,整夜整夜地不睡觉。
其目就是为了体验人物恍惚的状态,从而真实呈现人在生理极限时歇斯底里的感觉。
片中的“炸寒单”民俗,也相当值得一提。
因为这是贯穿电影始末的一个重要线索。
说起来,在华语电影中加入中国的传统民间民俗,以此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推动剧情发展,这算得上是一种常见的套路了。
比如《红衣小女孩2》中的“虎爷”,以及《中邪》里的算命驱邪等等。
《红衣小女孩》剧照但在《寒单》的创作中,主创团队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民俗,花了大量的时间做田野调查。
他们长时期地和从事“炸寒单”的弟兄们生活在一起,从中汲取他们的生命经验,再把适合的内容放进剧本。
以至于到最后,所采集的素材多得制作出了一部关于“寒单”的纪录片。
这样的走心程度,让人不得不敬佩。
电影片尾对于台东玄武堂的特别致谢用五年的时间来写一个剧本,长时间走访调查地方民俗,这不是每一个创作者都能做到的。
可以说,《寒单》的“票房冠军”受之无愧。
我们经常批评国产电影浮夸、雷人、不接地气。
有时候,多一些对于现实世界的体察和关怀,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因为最好的素材和剧本,其实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
*本文作者:张不才
他自卑、懦弱,明明有喜欢的人却不敢说出来,看见萱萱和别人在一起又什么都做不了。
于是,他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拆散他们。
可惜拆散他们,并不能让萱萱和自己在一起。
用卑劣的手段报复情敌,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煞费苦心拆散别人,不如让她知道你的真实想法。
最痛苦的不是得不到,而是你从没争取过。
他从未和萱萱有过什么,却还陷入了自以为是的“专一”。
你为她守身如玉,其实你根本不需要这么做。
因为她只是把你当成朋友而已,她根本不在乎你和其它女人是什么关系。
他产生了心理疾病,在他的幻想中,他才是萱萱爱的那个人,而不是黄明义。
所以即使萱萱遇难,他也不能“背叛”萱萱。
一支鞭炮,杀死了他爱的人,也杀死了他爱与被爱的能力。
伤害了第一个女人,又辜负了第二个女人。
痛,表示还活着。
但有的痛,其实是自己找的。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感言中,讲了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事:小时候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他终生难忘。
至亲被伤害,自己无能为力——面上,他讲的是母亲的苦难。
实际上,他在讲自己童年的伤痛。
幼小时代的疤痕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隐秘的屈辱。
日后。
屈辱可能鞭策我们向上,也可能一不小心酿成大祸。
今天安安要讲的片子,有着和莫言一样的引子。
却活成了后者。
它就是——寒单
林正昆(胡宇威 饰)学习优异,妈妈以回收垃圾为生, 生活贫困。
可他学习刻苦,评上了优等生。
因为领奖穿了和同学黄明义(郑人硕 饰)的同款新鞋,被黄明义羞辱。
长大后,林正昆考上了师范大学,在临近实习的暑假里,他放假回家,遇上了暗恋的女同学李文萱(林予晞 饰)。
却失落的发现,李文萱居然是黄明义的女友。
黄明义成为乡里的混混,行事依然很嚣张。
新仇旧恨,一肚子怨气的林正昆决定去“搞”一把黄明义。
原来,台湾东部某些村落还保留着用男丁扮演“邯郸爷”肉身,用鞭炮炸身以求发财、平安的传统习俗。
一般情况下,鞭炮炸身虽然能让人皮开肉绽,但对生命无碍。
健壮的黄明义当选“邯郸爷”肉身,林正昆决定亲自扔鞭炮,教训教训他。
没想到,当鞭炮被扔出去的瞬间,李文萱看见了躲在暗角里的林正昆,上前护住了黄明义。
鞭炮火力异常,火红的炽热闪耀成白光,拱出一股股焦烫的浓烟。
爆鸣声,单调,响亮,漫长。
惨叫声,骇人得令人慌神,并终究归于平静。
花一样明亮的李文萱——死了。
黄明义被炸掉了手指,耳朵聋了。
魂魄,也被抽走了——无法面对女友惨烈地死在自己面前,他终日吸毒,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没有人知道鞭炮来自于角落里的林正昆。
但,他的人生也就此改变。
愧疚,让他无法若无其事地继续原本的人生。
他休学,回家捡破烂。
这片子为什么叫寒单呢?
说的,就是神明邯郸爷。
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武财神,还代表着“救赎”的禅意。
当罪孽发生, 红彤明艳的寒单爷神像褪色成黑白——只留下一双通红的眼睛注视着人间。
救赎二字,就是本片的题眼。
被羞辱的,恨别人。
当羞辱掉过头来变成毒箭刺向别人时,恨自己。
这就是佛教里“孽缘”的含义吧——报复,是没有尽头的幽暗,无从化解的悲痛。
当怨恨变成愧疚,苦痛没有减少一分一毫。
林正昆意外害死了李文萱,间接毁掉了黄明义的人生。
此后,他背负着不能说出口的罪恶,活成了一个千斤重的人。
千辛万苦把他供出来的妈妈,怎么也不能接受即将当老师的儿子,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捡破烂。
她人生唯一的希望破灭了,像宿命诅咒隔代遗传。
妈妈当然不明白,林正昆的人生,不仅不再属于妈妈,也不再属于他自己。
他活着,就是为了赎罪。
事故后再出场,一个镜头,就交代了他的境况——脏乱头发,右臂上恐怖的伤疤。
眼神全是黑暗的怨恨,鼻息冲出浓烈的烟气,明灭的烟头烫向手臂。
表情有多平静,内心就有煎熬。
每年,他都去当寒单的肉身,把自己炸得鲜血直流,为死去的李文萱做法。
当黄明义的祖屋被拆,奶奶自杀,林正昆决定帮黄明义的魂魄找回来,把“鬼”变成“人”。
他把黄明义锁在破烂屋子里戒毒——屋里,黄明义呕吐和嚎叫。
屋外,林正昆静默地抽烟,等待。
林正昆拿着盆子丢饭喂养,握着水枪滋向他洗澡。
他们一起叫吼着去池塘里洗澡,甚至在黑帮上身的时候,林正昆当场割血表态——他们是歃血为盟的兄弟,他不可能丢下黄明义。
而黄明义,也为了震慑搞事的黑帮,在断手上绑上尖刀,孤身到黑帮地盘杀敌。
男人的友谊粗犷,不代表就不饱满。
一个眼神一句话,就是兄弟间坚如磐石的感情。
这片子,还记录下了地道的风俗和秀丽的风景。
不同于完全架空的情节走向,功能性的起承转合,像浮萍飘飘荡荡,没有血肉。
一个故事,如果能背靠时代的文化背景,不敢说它就一定优秀,但有根,必定不虚。
不仅全片的主题“救赎”是来自于神明邯郸的寓意。
片子一开头,李文萱的死,也用风俗埋下了很多伏笔。
风俗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暗线,流畅地串起整个故事。
文宣一出场, 就穿着明艳的衣服,说着机灵的话。
出于邻家长辈的宠爱,妈妈让林正昆拿包子给文宣吃。
但出于对文宣的暗自喜欢,林正昆只挑了唯一的一个肉包送过来。
这时你看妈妈说什么,她埋怨:哎呀你怎么只拿一个啦要知道,在闽南的风俗习惯中,送礼是很忌讳单数的,认为很不吉利。
而两个年轻人自然没有多想。
林正昆,自然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偏爱,后来真的害死了文宣。
再来,是当选邯郸爷肉身的黄明义。
老前辈非常严肃地提醒他们:当神明的肉身,三周内不能近女色
偏偏当晚,他就在暗巷里和文宣亲热。
灾祸,在这些风俗的映照下,越发触目惊心了。
嗯,还有风景。
看似这片子,在讲一个年轻人用毁掉的一生去收拾一滩烂泥。
实际上,从那一帧帧挂画一般的美好景色里,你就能感悟到导演想表达的,不仅仅是悲剧。
光很亮,天很蓝,海水净澈,树木葱郁。
人性有黑就有白,深不见底的堕落里,也有明媚的霞光。
善恶难断的复杂面,才使得全片的价值观更成熟,更饱满。
这片子好看,还在于演员出彩的演技。
扛起全片大梁的是两位小鲜肉,和绝大数的偶像一样——阳光、白嫩,充满少年感。
但可贵的是,他们,不仅仅只有皮囊。
胡宇威演的林正昆很瘦,长年的自卑让他很阴郁。
低着头怒视的时候,脑袋不自觉地前后晃动——他的呼吸,很沉很重。
眼袋分明。
戾气,慢慢渗透了屏幕。
事故后,他更是陷进黑暗。
咬牙切齿的时候,你甚至都能看见他下颌肌肉的纹路。
原本笑起来明媚的他,在戏里形销骨立,像永远笼罩在雾霾里。
郑人硕演的黄明义,前后状态有很大差别。
前半段,他是嚣张的混混,耷拉着脑袋,斜着眼手保护费。
散漫的样子很恰当。
后来,他吸毒,残疾。
整个人困乏,眼睛里永远没有焦点。
后来黑帮威胁林正昆丢掉黄明义这个负担。
他的眼神先是震惊,然后眯着眼睛,给自己喂了一口烟——无奈。
几个动作,展现了他的局促不安。
小鲜肉,也能演得这样精彩,完全没有浪费一个好故事,看着真让人爽快。
不是歇斯底里就是演技,不是自毁形象就是牺牲,看完真心想为他们叫好。
还有出彩的配角。
饰演妈妈的杨贵媚,年轻时演《妈妈再爱我一次》《稻草人》,1998拿到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奖,2004年拿到金马奖,是当之无愧的实力演员。
当林正昆说要再休学一年的时候,她先是还晃动着身体很疑惑得说:你说什么?
这时,台词和肢体语言都在表达疑惑。
当林正昆继续说:要拿逝去父亲的田地做回收生意。
她楚楚可怜的乞求状,抱着一丝侥幸希望儿子只是一时头脑发热:你毕业就要去当老师了,你跟我捡垃圾有什么前途?
注意,她这时站着,弓着身体,着急得手舞足蹈,努力和坐着的儿子平视——她希望儿子重视自己的意见,回心转意。
可当林正昆再次笃定地说他要挣钱的时候,她瞬间就怒了。
身体顷刻直立起来,双手挥动着向前摆,这个动作呈现的,是潜意识里的拒绝。
她知道早有盘算的儿子是来真的,她崩溃了。
她逐渐站远,斜着眼睛望向林正昆——失望。
就这一场戏,她呈现出丰富的表演层次,让整个人物会发光。
真庆幸,全员丝丝入扣的演技,让好故事没有被辜负。
片子最后,这段基于“赎罪”的兄弟情走向哪里?
黄明义有一天会不会知道林正昆的秘密——那颗致命的鞭炮是出自他手呢?
安安就不剧透了。
你们自己看吧。
莫泊桑说:生活永远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好,但也不会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糟。
如果林正昆当时没有被报复蒙蔽了眼,生出那一丝邪念。
或许可爱的文宣不会死,他和黄明义也能拥有截然不同的明亮人生。
也许就像法国作家加缪说的: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
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这片子套着风俗的壳子,不过是在说:所有的选择,都逃不过——抬头,三尺神明,低头,滚烫的良心。
微信公众号:意安安废影旧闻 任性不定期,无定点更新……
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故事,也就是说剧本绝对很厉害。
林正昆与黄明义,简称阿昆与阿义。
先说最打动人的地方。
一个人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救赎,抵得了给受害者造成的严重伤害以及给自己内心带来的折磨吗?
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抵不了。
但是,当经历被时间赋予其他的东西的时候,现实中对与错的划分将会变得困难重重。
我们都清楚,只有当事情升级到一定程度或者冲突足够震撼后,才会令人警醒,才会令人慎重对待。
而且,对不同的人来说,这种判断是不同的。
比如说,阿义做小混混时对阿昆的欺负,就不算强烈的冲突,这种伤害是隐形的,是冲着内心去的,但外人看来,这是小事而已。
对阿坤来说,就不一样了,自身压制的憎恨、嫉妒与不满等负面情绪被点燃,他起了杀心。
有情感的电影更好看,那些面对难解之题的人总是让人怜惜的,他们的情绪与行动更有感染力,影片让有故事的人拥有反思的能力或者干脆不做任何评论地直白呈现在观者面前,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因为一旦注入感情,它们自然成为影片的发光点。
阿坤的行动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因而他内心深受折磨,事情始作俑者的秘密说不出口,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寻求救赎。
一个错误改变了一生,是阿坤。
救赎弥补不了伤害,是阿坤。
经历后才发现最初的可贵,是阿坤。
有些错误是深深压在心底的一根刺,时间从来不会重来,你没有了后悔的空间,但那些东西就是会让你心酸流泪,你能做的,只有一遍遍地寻求解脱,看开看淡,一路走下去。
事实上,没有什么一路走下去,所有人都一直在路上。
阿坤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阿义是一个街头的混混。
使两人建立起联系的,是共同的朋友萱萱。
萱萱是阿义的女朋友,萱萱是阿坤的熟人以及暗恋对象,阿坤与阿义没有交集。
阿坤家庭贫穷,母亲以回收废品为生,虽成绩优秀,在学校中却备受同学嘲笑,这是阿坤负面情绪的重要来源。
阿坤的出路只有一条,即上好学,得到一份好工作,摆脱贫穷,这也是母亲一直以来的期待。
对穷困的了解越多,你越会觉得贫穷是一种更加接近罪恶的状态,它对人的制约实在是太过严重。
萱萱回到台东,阿坤很开心。
看到阿义与萱萱亲昵,阿坤内心的嫉妒与不满骤升,身为小混混的阿义怎么配得上萱萱?
阿义无意间对阿坤的嘲讽引发了阿坤心中的恶魔,他欲报复阿坤,实则是整个人不良情绪压制到一定程度的喷发。
元宵节上的炸寒单活动,阿义担当武财神,阿坤引燃烟花堆,想要报复阿义,没想到被萱萱注意到,萱萱提醒阿义不及,被炸身亡。
有一说一,影片前半段中,阿坤对萱萱感情的刻画,相对薄弱,有点让人不知所措。
萱萱的不幸死亡,是阿义与阿坤生活的重要转折点。
阿坤作为凶手,隐瞒真相,内心悔恨,备受煎熬;阿义丧失斗志,沉溺毒品,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阿义知道萱萱意外身亡,甚至会怀疑因自己而去世,萱萱的死对阿义打击巨大,因而阿义染上毒瘾。
由此引发的后果是,阿义的家庭陷入绝望,与阿义相依为命的母亲对儿子彻底失望,屋漏偏逢连夜雨,房屋被强拆,阿义母亲自杀身亡。
阿义的悲剧直接刺激着阿坤,加重了阿坤自觉的罪恶,他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赎罪。
一方面,在炸寒单的活动中担当武财神,以身体上的受伤与疼痛缓释内心的罪恶感,以求赎罪;另一方面,阿坤推迟学业,不顾母亲反对接手废品回收厂。
更重要的是,阿坤着手照顾阿义,帮助阿义戒掉网瘾。
不知真相的阿义从毒瘾中活了过来,对阿坤愧疚与感激不已,愧疚于往日欺负阿坤,感激阿坤把他拉了回来,阿义当阿坤是最好的兄弟。
阿坤与阿义共同经营废品回收厂,并为它取名坤义。
坤义坤义,自然意思是废品回收厂是两人的,由于两人私自回收非法物品,抢了道上大哥生意,冲突开始。
阿坤与阿义的关系不再冷似水,而是开始迅速升温,在一场场波折中两人共同面对,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阿坤的胆识与气度在与黑道大哥的对立中显露无疑,他获得苏奈的倾心,不过,他依旧没有放下对萱萱的痴情以及内心的悔恨。
在影片中,真相总是要大白的,阿义无意间得知阿坤隐瞒的真相,即萱萱死于阿坤之手,由此引发的一切自然而然,阿义与阿坤反目。
阿义贱卖回收厂。
阿坤当武财神被炸赎罪,阿义远走。
整体看这部影片,透漏出浓厚的艰难生活气息。
一方面是物质上艰难,另一方面是精神上困顿。
阿坤阿义苏奈都经历不顺,阿坤家庭贫困,备受嘲笑讥讽;阿义同样家庭贫困,父亲嗜酒成性,家暴母亲;苏奈年少时被继父性侵,长大当酒吧陪酒。
这些个出自不幸家庭的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样一个令人感受深刻的电影,所以开始时就说这电影剧本绝对厉害。
现实中的罪恶与错误,有时候是难以界定的,它们既发出令人恶心的恶臭,又会因为人性的闪光而显得人情味十足,让你一边流泪,一边显露出淡淡的微笑。
代入感是不可避免的,假使你站在阿坤的位置,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假使你站在阿义的角度,你的判断又是怎样的?
可以说,一个负气的举动改变了诸多人的人生走向,离别,生死,偶遇,人的隐秘的真实的情感,不是外人看来的那样轻松淡然不羁。
炸寒单,武财神,民俗说到底是人的活动,带有美好祈愿的热闹背后,是生生不息地对生活的敬畏与依恋。
一句话,带有情感的故事,都是好故事。
公众号:贼六
0015《寒单》涉过愤怒的烟花 《〈〈点击跳转小宇宙APP
hello大家好,我是主播春涛,这期《干货影评》短节目聊两句2024年1月5日在大陆公映,由黄朝亮执导,郑人硕、胡宇威、黃瀞怡、林予晞、杨贵媚等主演的台湾电影《寒单》。
《寒单》以台东地区元宵文化风俗“炸寒单”为背景,讲述了“肉身寒单”黄明义刚完好无损从信徒的鞭炮轰炸中下来,却被儿时的同学林正昆因嫉妒和仇恨引燃炮仗,黄明义的女友萱萱为救黄明义意外身亡。
落下终身残疾的黄明义从此堕落,而背负着杀死萱萱秘密的林正昆则放弃成为老师的机会,努力将黄明义拉出黑暗深渊并一同成为兄弟创业,但那个深埋于心的秘密却成为一根引信,终将在未来某天引爆两兄弟之间的爱恨情仇……《寒单》这部电影在大陆的公映,似乎冥冥中与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寒单》早在2019年1月23日就已在中国台湾地区上映,是当年台湾贺岁档华语片票房冠军,也曾在2019年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亮相,本要在当年在大陆公映甚至都已经开始宣发,但因种种原因,这个公映整整迟到了5年,加之导演黄朝亮在拍摄《寒单》之前就对“炸寒单”民俗进行了超过5年左右的研究还甚至拍摄了相关纪录片,前后加起来整整10余年,而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一生又能有几个10年?
提起导演黄朝亮,相信不如拍《大佛普拉斯》的黄信尧、拍《阳光普照》的钟孟宏在大陆影迷圈这么出名,因为黄朝亮早些年是拍类似猪哥亮主演的《大尾鲈鳗》、《大钓哥》这类本土味较浓的台湾喜剧电影居多,近年来也是拍《夏天协奏曲》、《给19岁的自己》这类小清新爱情电影为主,《寒单》这部将传统民俗与严肃社会议题结合的电影,在气质上与黄朝亮导演之前的电影有不少差异。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美国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之前一直拍《波拉特》、《宿醉》、《军火贩》这种偏喜剧向的类型片,但也能华丽转型,拍《小丑》这类貌似是超英题材、本质是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艺术电影,这似乎能代表导演内心还没泯灭的一种艺术诉求。
客观来讲,《寒单》对艺术性的追求并不像《小丑》那样纯粹,作为台湾本土投资规模中等偏上的电影,黄朝亮还是有意识地兼顾了类型片的通俗叙事,发挥了台湾通俗剧的传统艺能——黑帮、言情、苦情等元素融合得非常自然,整体完成度很高,观感流畅。
民俗中“肉身接炮仗”的一幕不但猎奇性强,还将救赎的主题进行了较好的视觉化,提供给了我们一种有别于《百鸟朝凤》式的传统民俗电影化的新范本。
被炸的伤疤与纹身的融合,是一处很妙的视觉意向。
萱萱死亡现场的佛文,结尾处炮仗幻化成的莲花,都让救赎本身更具备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更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侯孝贤导演将个人经历代入《童年往事》,《寒单》中同样姓黄的男主角似乎也是导演黄朝亮自身经历的某一种投射,因此观众还是能体察到片中某些情感的真挚动人。
我认为《寒单》中饰演黄明义的郑人硕是整部影片最大的看点,他贡献了非常出色的表演,是近年来台湾演员中不容小觑的一位,在台北电影节和FIRST青年电影展都有表演奖斩获,网剧《摩天大楼》和电影《同学麦娜丝》中都有精彩出演。
而饰演林正昆的胡宇威内心戏更为复杂内敛,客观地说,我觉得他前半部分暗恋和嫉妒的状态表现得略显过火,不过后期复杂情绪的拿捏还算到位。
黄朝亮的调教很好地挖掘出了胡宇威阳光大男孩身上不易察觉的那股阴郁气质,这个选角很像《阳光普照》中钟孟宏对许光汉“光之暗面”的挖掘,这无疑是演员本人的幸运。
《寒单》的导演手法其实有点像电影版的《三大队》,两者都偏传统,如果严格一点来说就是缺乏电影感,但好在这种手法应用在这两部影片并不违和,形式和内容契合度较高。
不过《寒单》还是没有《三大队》那样自信,《三大队》结尾快要擒凶之时发现的掌上游戏机,就没有给任何一个闪回,这体现出了导演的一种笃定,自信之前埋设的伏笔足够有效,相比而言,《寒单》在几处煽情时刻对于闪回的应用就略显频繁,包括收尾处没有结在烟花燃爆的那一刻就略显可惜。
视觉层面,《寒单》对于肉身被炸者的眼神描绘还是过于坚定,没有那种被炸后微妙的生理反应,因此那种越绚烂处越残酷的痛感还是没有进一步打透观众。
在上世纪80-90年代,提起台湾电影,除了侯孝贤、杨德昌这两个闪亮的名字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名字,就是拍《旋风小子》、《新乌龙院》的朱延平,一人扛起台湾电影票房但饱受评论界质疑。
在如今的2024年,在一个金马奖离我们日渐远去的时代,我们能通过艺术电影资源的下载记住钟孟宏、黄信尧,也不要忘记去电影院支持难能可贵的台湾本土电影以及黄朝亮这个略显陌生的名字。
黄朝亮和朱延平一样,都是不该被人忘记的台湾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感谢收听本期《干货影评》短评节目,近期会有一些过往的短评节目陆续更新,序号较为混乱,在这里先向各位听友致歉。
如无意外,本月会录制《繁花》剧评长节目,敬请期待!
你们的每个小小支持或大大的不支持,都是我们更新的巨大动力!
主播:春涛剪辑:春涛
好久没有推片了,今天推荐一部近期我看过觉得不错的影片《寒单》,“寒单”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民俗,过年或需要的场合,由肉身替代财神爷接受炮竹洗礼,用以祈福、还愿或赎罪,迄今依旧在台东等地区盛行。
本片讲述的故事梗概是:台东某乡村一起长大的两位青年阿昆和阿义,一个是模范生,一个是小混混,同时爱上了清新可爱的萱萱,但萱萱和阿义其实早就在一起了,嫉妒中的阿昆在一次寒单礼中故意把火炮扔向阿义,萱萱为了救阿义惨死现场,而阿义也失去了一只手与大部分听力。
内心收到自责煎熬的阿昆良心发现下,担负起了帮助阿义戒毒,挽救他于沉沦的重担,两人成了生死兄弟,共同经营废品回收站,与当地黑恶势力作斗争。
但当阿义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两人最终决裂。
本片的题材并不出奇,逃不出“黑白双生”的套路,但我在观影中仍然会浸润其中,我想这得益于台湾影片一贯的“认认真真说好故事”的传统,几位新人演员外型出众、表演到位,加上杨贵媚等老戏骨的辅佐,整个故事被支撑地很饱满,很自然。
加上不时出现的台东地区旖旎的风光与让人感受亲切的乡土气息,以及影片高潮处,寒单礼上,火竹噼裂,烟绕周身,肉体的摧残与人性的救赎同时达到了顶点。
本片在气氛的烘托,镜头的运用等方面做得相当成功,特别是收尾处,阿义远走他乡,幻觉中出现了逝去的萱萱依偎在旁,梁静茹的主题曲余音绕梁,列车在台东的青山绿水间驶向远方,让人意犹未尽,可以说,这是一部很难得的华语片佳作👍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台东,发生在一个相对落后的、仍保留了看似残酷习俗的村落中。
影片的开头,一列火车驶过,窗外的情景让我瞬间想起了童伟格的《无伤时代》一书。
毕竟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相似的:都是逐渐孤立、衰退的遥远台湾乡村;主人公的困境也是相似的:被困在原地舔舐自己的痛苦,对社会来讲成为隐形的废人,烂在已经腐烂的土地上。
不过,《无伤时代》中,时间仿佛停滞,一切趋于静止,你可以清楚地察觉周边一切的碌碌,主人公最终安静地成为无伤无害的废人。
但这部影片的色彩却是浓厚热烈,甚至十分残忍,情感是流动的、宣泄的:鞭炮就直接炸在人赤裸的身子上,即使当地居民围观时也不免捂起耳朵向后躲着,一切都掩盖在浓烟之中,好似看不分明。
尽管都是讲述脱节之人的故事,《无伤时代》描述的,是单层的脱节;而这部影片却体现出双重的脱节。
单层的脱节,很好理解,就是村落与都市的脱节,或称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脱节。
这在影片中既可以体现在炸寒单这个民俗当中,也可以体现在对阿义祖宅的摧毁中。
但这部影片中,在这层痛苦下,两位主人公阿坤与阿义同时与村落中的其他人也是脱节的。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部精神分析学经典中有一个观点:每种特定文化下的生活情境都会存在独特的恐惧和焦虑,这种共有的恐惧通常会在社会中演化出某些缓解和防御方式,也就是民俗,用以消解普遍存在的痛苦。
影片中炸寒单的民俗,就是社会层面的一个释放方式。
影片伊始就交代了这种民俗:寒单一词,是邯郸的误写,指武财神赵公明,炸寒单即由一名男子充当寒单爷,赤身裸体站在轿子上,旁边的人向他身上投掷鞭炮。
不过,民俗可以解决的痛苦,不会在个体身上持续发挥作用,它可以随着民俗活动的完成而消解。
而独立的、额外的、完全基于个人经验的痛苦,却会持续地产生焦虑,成为个人精神上始终放不下的痛苦,这不是诉诸社会传统方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因而,阿坤会一次又一次去当寒单爷,让鞭炮炸在自己身上,但他的痛苦仍不能消失。
阿坤主动让鞭炮把自己炸得皮开肉绽,无疑是一种自戕行为。
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人和动物都具有一种原始的自戕冲动,都会寻求主动伤害自己。
自戕行为并不一定是为了死亡,它是一种令人痛并释放的方式:只要做出能引发疼痛的行为,身体就会报之以平静舒缓的感觉,在神经回路上会产生强大的自我镇静效果。
简而言之,自残是一种自我安慰与心理补偿,是通过模拟来赎罪的方式,这可能也回答了影片开始时的问题: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在从事炸寒单这种危险由疼痛的活动。
小时候总听到“悔恨交加”一词,理所当然以为恨和悔是等同的。
影片中反复出现两个情景,一个是元宵节炸寒单;一个是夏天的海边。
我认为这是恨和悔两种情绪的具象化表达。
可能没什么比炮竹声中的炸寒单更适合具象化表达恨意了,长久以来被压制的恨意,是一种极具爆炸性和喷发性的情感,在心中沸腾并随时等待着发泄,具有强大的毁灭性。
恨意的释放就像是炸响了一串长鞭,那种恨意似乎只能被很强烈地解决,终究是要炸开的。
所以全片涉及到两位男主的时候,都是非常暴力的,总是一个霸凌另一个,一个朝另一个脸上挥拳头,即使是结拜,也是割开皮肉,血淋淋的。
影片中有一个问题:如果回到那时候,还会做出这个决定吗?
可惜每个决定都是在当下心境下做出的,恨意的爆发,从来都不是理性做出的决定。
曾经看过一个说法,大意是感性像一头象,理性像骑象人,虽然看似大象是由骑象人操纵的,但和身下的庞然大物相比,驭象人的能力实在有限,如果大象突然反抗起来,他其实无能为力。
冲动状态下的决定,冷静下来后要慢慢去背负,恨意的爆发只是扔出去一个火苗,赎罪的过程却是年年岁岁在身上承受着一支支小炮竹炸开的痛。
恨是外放的,是雷霆响动,是熊熊燃烧;悔则是夏天的海,是内在的,难以治愈,是潺潺流水。
文章的最后,想跳脱出来从整体讲一下这部电影。
它诚然是围绕炸寒单这种民俗展开的,全部情节可以说都是为这项民俗服务的。
但是整体来看丝毫不突兀。
它并没有把民俗前置,放在焦点位置,进行“名词解释”式拍摄;反而,民俗是电影的底色,完完全全合理地融入到故事之中。
就像民俗该有的样子一样,切切实实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并不抢戏,兀自存在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故事和情感的桥梁。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伤痛。伤痛真的会愈合吗?这是一个问题。郑人硕演技很棒,尤其是妈妈死那一场,有一刹仿佛婴孩的哭号。不过,电影本身太粘稠又太散漫。粘稠的是悲剧的集合,散漫的是诡异的电影配乐和那幻化出来的花。真实的民俗(炸寒单)究竟与故事本身有什么内在的「共鸣」?这也是一个问题。
“跟死人争我争不过,反正我就是没人要的贱货”。全片胡宇威女友的台词写的最好,推测可能是女编剧的手笔,其实全片角色都比较偏执,这样的角色写得可信可爱就挺难,然而电影呈现的不够好,比如母亲对胡宇威非法收电缆为何发那么大的火?剧情里没有理由却展示她烧书之类较极端失望的行为;而胡宇威去炸郑人硕是出于完全的单相思嫉妒,那么他休学开回收站以拯救对方应该属于赎罪行为,而且这个过程里要化解掉观众对他的负面观感,可电影的重点放在他俩对抗黑道高捷的兄弟义气上,就跑偏了(而且人物前后性格明显分裂)。而且胡宇威参与“炸寒单”属于把这个风俗里的祈愿还愿传统变成自己肉体受苦的自我惩戒,这点电影也未予明确表述。技术环节也不太好,那场行刺的复仇戏拍的拖沓,作为重要场景的食杂店之布景与布光过于舞台化,炸寒单的场面拍的不够爆裂
导演说,喜欢请打好评,不喜欢不要说话,理解导演需要好票房的心情,但这不是好好聊电影的态度。电影里的女性只被作为塑造男性角色的工具,美其名曰“中国的女性就是这么坚韧,这么伟大”,“你觉得不应该这样拍你来当导演当编剧”,我只看见了导演脆弱的自尊心和膨胀的自我意识(片尾开灯字幕被掐,发声无果愤怒值拉满
一个单身狗对秀恩爱的报复,结果误伤暗恋女孩,心存愧疚,帮情敌重新做人,成为好兄弟成立捡破烂基地,与黑社会火拼,真相大白后又去扮演肉身寒单舍身取义的故事。胡宇崴小哥哥蛮帅哦,郑人硕演的不错。
这不就是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关于救赎的故事吗?我又不是没看过台湾的好电影~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是编得拉跨
2019.12.27→2020.02.08:台东特有的元宵文化习俗「炸寒单」。→ 为此特地在元宵节观看了这部《寒单》。—— 寒單古字邯鄲,寒單爺即商周人氏趙公明,封神演義封為武財神。每年元宵節,由男丁了當寒單爺肉身,赤身接受信眾炮炸,為求富貴還宿願,亦或「贖罪」。千年來從中原仍流傳於台灣東部小鎮。—— 因愛生怨,因怨生仇,因仇生罪,因罪生悔,因悔生贖,因贖生義,因義生信,因信知真相,因真相而分道揚鑣,因炸寒單而化解恩怨,然後各自繼續各自的生活。
每个人都好癫
啊?你这样不太好吧,这么整别人。。。还炸死了女神。然后两个人又一起共患难?啥玩意。。。
只是爱得好累没结果世上的爱恨情仇怎么能说两清就两清了
出身寒微,一世孤单
这无疑是华语世界最好的融入了民俗风情的影片之一,除去动作场面,大致上类似于香港的《狮王争霸》。
超乎我預期的好看,演員演技也有一定的水準。
被男主滿屋做墻的書羨慕慘了,他的前後轉變都駕馭得很好阿義的三個層面的人物表現得很生動,不論是一開始的拽樣,遇劫後吸毒的頹態,被拯救後的義氣…電影院看電影的差別我終於找到了,就是在一些有意境的鏡頭暫留時,可以認真欣賞。這部片很多無意義鏡頭就特別美。很有台灣味,和我生活的台灣看起來不一樣。台灣的廟宇文化真的特別,媽祖繞境一悟,至此方知。看完後還有一個感悟,不要想要窺探男朋友的秘密,留點空間。有些事還是不問的好,聽完又會有心理負擔。不過我這種好奇心強烈的人,要從現在開始消磨自己的好奇心吧。如果可以重來,寧願讓自己恨那個人,也不要恨自己。
这电影的剧情我真的不懂,90年代的台湾没有法律吗?因为爱情失意就可以随随便便炸死一个人吗???而且一根炮竹说炸死就炸死了?寒单借那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看见凶手是谁??? 这什么三岁小孩都无法接受的剧情啊。。。 还救赎?那为啥不去自首? 圣母心泛滥,要靠拯救别人去救赎?更别说这个人还是你逼疯的。。 原始社会的三观吗? 简直无语。。。
超出预期,不只是义气电影。硕哥演技太好,现场听导演分享,为了表演犯毒瘾那几场戏,他在片场几天不睡觉,并且一直喝酒,让自己真实的处于恍惚的状态里。真方法派啊!
民俗、亲情、友情、爱情等很多元素,一切都是因为“爱”,因爱生妒,因妒生恨,因恨做出了让三人悲剧的行为,林正昆帮助黄明义从“鬼”变回“人”,也是在为自己赎罪,相处之后或许已经忘了之前的恨,“如果我们真的是朋友就好了”,但书包里的秘密还在,就注定不会成真,“痛表示还活着”,以痛赎罪,也只能一直痛苦下去。“如果可以重来,你是不是宁愿恨那个人,也不要变成恨自己”
剧情又弱又牵强 除了普及一下台湾传统文化 再没别的了
胡宇威这个角色完全不成立 他凭什么理直气壮还想要救赎别人?或者说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告诉我他是杀人犯我兴许还能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