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围绕“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这个话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叙述,多条情节叙事线展现了不同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也许普通人眼中“艺术”=“有个性”,也许在艺术专业的学生眼中“学习艺术”=“成为艺术家”,而对于热爱艺术的人而言“艺术”=“最纯粹的自我表达”。
生命之外还有生命,它就像蒙娜丽莎般神秘,就像行为艺术般前卫抽象,就像崔健的摇滚乐般自由澎湃,就像迈克尔·杰克逊般新潮独特…漫天的烟火更衬一个人的落寞,纷飞的大雪吹散了各自的枝杈。
有人在坚持的道路上因为世俗的眼光被迫按下暂停键;有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选择别样的开花,把那份追求留守心中;有人在传统的道路上固步自封,用横竖的条框框出了界限;有人在专注自我的道路上潜心耕耘,终有所成就。
艺术的世界浩如烟海,瀚如星辰,它可能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但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人人都是艺术家!
夏天的浓烈又开始弄皱肌肤,皮肤大面积的裸露,这是一个应该原谅背叛,月亮和分别的季节。
我们如此年轻,应该趾高气昂。
每年的六月,都是分别的季节,在燥热的风中,葡萄架悄然结果,在风中送来一首诗歌,送别默默暗恋的那个人。
坂本龙一说,人生能有几次满月,其实那种时刻,是屈指可数的,看满月不过20次。
你还记得你的满月么?
在这个分别的残忍的月份。
我们中国人所有重要的时刻,似乎都发生在6月,中考、高考、毕业,每次的毕业,可能也有一次失恋。
你会不会为了拥抱你暗恋的那个人,而去拥抱所有人?
夏天使得我们发酵,在燥热中变成更加甘甜或苦涩的奶酪、酒精、汗水。
我们在阳光下,丢失了爱人。
最近看了这部很不火的《艺术学院1994》,电影有些缓慢,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每一帧画面都精雕细琢,后面听说是中国美院团队的手笔,我对那个时代并不了解,1994年,应该是一个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的一年,无数电影争奇斗艳,1994年的文艺青年也要迎来他们的毕业季。
故事里的画面很美,飞舞的蜻蜓,逃不出这个夏天,硕大的甲壳虫,美的像一只精密的手表盘。
年代感的海报、画画的人。
故事里的年轻人,和我们一样迷茫、贫穷,欲望很大,又好像欲望很轻,渴望爱情,又在爱情来临的时候畏惧,驻足,犹豫。
故事里的他爱上了那个跟在美丽女孩,平平无奇的她,她说话温声细语,不引人注意,她戴着眼镜,也不敢和人过多对视,她是个乖巧的女孩,好像从不会做出格的事情,她很平凡,好像也胸无大志。
她跟在漂亮的朋友身边,总给别人情绪价值”你要开演唱会,我就给你伴奏,咱们还能省钱呢。
“有人天生追赶聚光灯,有人,却好像天生为躲避聚光灯而生。
这样的女孩,为什么会成为故事的女主角?
而且是在一个艺术学院,大家都迷茫,虚无,不知何去何从,满腹牢骚,理论,欲望,和单纯。
她是郝丽丽,一个不见得多么出色的女孩。
他对她一见钟情,他约她去大桥边,听火车经过的声音。
因为见到她的相亲对象,而在人群中喝醉了酒。
她也同样暗恋他,细小的声量里,有几句都在打探他。
可是他们却没有在一起。
在分别的前夕在浓重的雾里,在体温的上升空间里,在花香中,在哭笑不得的离别中,在呕吐物中,在那些陈词滥调的艺术理论中。
他们都没有告诉对方:”我爱你
对于热评第一我一开始也确实感觉关于艺术的讨论不够深刻,不过今天在FIRST的返场谈中听了制片人杨城老师的分享,介绍导演刘健的创作初衷是回忆。
我私以为既然是回忆那肯定是对现在的不满,甚至是质问和对期望能出现像那个年代一样的艺术井喷盛况,应该更具有深度,所以这样的讨论当然是浅薄的。
但是后来杨老师解答了我的疑问。
他介绍说那个年代极其特殊,一些新思潮在当时的讨论的确是浅薄的,为了避免虚假,所以需要尊重事实,不过两相比较到底是选择哪个,我想需要看观众的选择。
总体而言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以动画的形式去表现那个时候的背景,是既新颖又格外有趣,我尤其喜欢最后马小军躺在地上,往上望去是纷飞的雪花和爆炸的烟火混合成他眼底的世界。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因为之前教授批评主人公的画时,镜头只是轻轻一扫,我并没有看清,但好像和结尾马小军拿起笔画时,镜头仔细描摹的有些像,那马小军到底是重新画了吗?
还是在经历过后发现自己仍然坚持之前的看法,而整部影片最后也只有他坚持了艺术。
是这样吗?
朋友们你们看清了,最后那幅和之前的一样吗?
南京,好多南京元素!
艺术,讲90年代艺术生!
人可能都会美化没有选择的那条路。
前些天和朋友聊起,我们法科生真是没点硬核手艺,看人家艺术生,画笔一挥、乐器一响,都是真功夫!
结果这部电影让我看见,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正和我们一样。
我们羡慕他们灵魂自由,他们或许也在羡慕我们(想象中的)清晰职业路径。
焦虑这玩意儿,它不分专业,只分人类!
这部全手绘动画简直是把90年代南京搬到了眼前!
汗津津的夏天,操场上漫无目的溜达、水西门鸭子、讨论着“艺术到底有啥用”的长发青年,夜晚长江大桥上的浪漫幼稚小游戏…… 那些南艺的后门区、南师大随园校区(尤其是国关楼和女生宿舍!
)被描绘得纤毫毕现,真实到让我怀疑主创是不是在南师大音乐学院有过刻骨铭心的故事,懂的都懂!
1994年,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热搜,电影里年轻人的迷茫和追问特别聒噪,我到底行不行?
梦想是不是太远了?
要不要换个活法?
他们担心学艺术“身无长物”,出路渺茫,和我们担心法条背不下来、实务搞不定,本质上都是对“未来饭碗”的朴素敬畏和慌张。
镜头扫过他们疲惫的侧脸、争吵后的沉默…… “真本事”的背后,是同样日复一日的枯燥打磨和对自我价值的反复拷问。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妙的是,它只呈现,不教育。
电影里那些具体而微小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存在证明”。
与其羡慕别人手里的“硬通货”,不如像这部电影一样,诚实地记录并表达自己走过的路,管它是法条、音符还是颜料,成功的,失败的,开开心心随它去。
你的真实呈现,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我的思绪被中间的照片叙事分割开变成两部分开头甲壳虫往墙上爬的镜头它一次次爬的更高又掉下来 放的音乐很好听一半男性视角叙事一半女性视角叙事,让我忍不住做对比,在那个年代男性总能肆无忌惮的讨论美术讨论艺术,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学习中,但是女性会被各种“结婚”“未来”“恋爱”“外表”填充,这只是说社会的环境导致如此,男性好像更好过更可以“孩子气”纯粹的关注艺术好像不用关注未来和生计,而女性总是要关注很多生活方面。
但导演只是从一个旁观者一个作者的角度不带任何情绪不带偏见的呈现出来是客观的,虽然更多的他是从男性视角讲述的,但作为男性他头脑中女性的部分依旧发挥着作用,这不代表他有多么关注女性他也不需要关注,不单一的从某一性别出发是大脑高度发达的特征之一。
关于爱情的表达印象很深的是两位女主角相亲完去到桥边看夕阳,从嗡嗡嗡吵闹的声音变成安静的场景,让人很有带入感。
电影里的对话很经典很“艺术学院”,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太懂那种莫名奇妙蹦出来的“艺术点子”“对传统和革新的讨论”,还有一些属于国美的场景。
还有塞尚的小便池也是老师喜欢说的一个例子,里面人物形象也很典型,看到他们甚至可以一下浮现出来在学校里见到的“艺术青年”们。
音乐配的也很好。
“情怀”是感动我的一大点,看的时候我止不住的在想这些人应该就是“老式美院学生”,他们当时还是非常单纯纯粹的关注艺术仿佛生活里全都是艺术,现在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没有那么近了,大家的生活更加丰富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真正喜欢艺术才来的艺术学院。
不要会有一起讨论艺术一起乱说的场景了。
也有一种穿越感,画到的很多场景都是我在学校里见过的场景,“哦原来我走过的地方三十年前他们一起走过在聊这些”。
像“画电影票”这样又傻又艺术的奇怪行为不是脑子有点病的都做不出来,还有里面开讲座的老师说“都到齐了吧没到的举个手”,淡淡的冷笑话幽默很吸引我,太喜欢仁科的配音了,片尾曲和插曲都很有艺术品位,不得不说摇滚果然很容易带动情绪又有一种chill的感觉一切都太真实了,像梦核一样,情怀,情怀!
“给我点儿肉,给我点儿血,换掉我的志如刚毅如铁”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和朋友总是开玩笑说“等世界没钱了最先不需要的就是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但里面有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可以没有德国,可以没有美国,甚至可以没有面包,但不能没有美!
”(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可以没有面包,但绝不能没有诗歌。
”)男主角和老师的一段对话也让我在想关于自我表达和学术追求的关系,“站在这里,就是走向世界。
从这里看世界,世界就在这里。
”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
从电影宫出来时热泪盈眶,那种很强烈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飘回那段躁动又热血,却也是我们打开世界,明白何为我,那所谓“学艺术”的日子。
整体来说挺好看的,值得推荐剧情也挺好的,演的也很好值得推荐哈真的好看值得喜欢,都可以去看一下,挺好看的,哈哈,剧情也挺好看的
很傲慢的一个片子。
把没上过艺术学院的当傻B。
我踏马念音乐的有好几个学画画的哥们。
我们艺术生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都是正常人。
美院音院的可能是这样的疯子。
他妈的还给我扯上学院派来了。
演到现在45分钟不知道在讲什么 没有明确的主旨没有感情线 要是主旨是对艺术的追求我跪在电影院切腹自尽我都不知道怎么拿奖的。
靠评委那种上过艺术学院可怜的自尊心吗?
一直端着,无耻恶心傲慢……。
最好失望的一个片子……怒水西流都没这么恶心……。
特别真实!
艺术学院的学生满怀对艺术的热爱,却怀才不遇,临近毕业难免被卷入现实的洪流……影片在结构上非常完整,主角开头拍出的那一板砖,结尾结结实实地拍回了自己头上;由一幅画来开头和结尾全篇不仅呈现的是艺术学院学生的普遍焦虑,还有女性学生的焦虑:优秀且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学生,不得不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去酒吧驻唱、去嫁人……编剧虽然是男性,但他细腻地呈现出了女毕业生在“成家立业”的十字路口中的不同选择。
在艺术学院的讲座上,老师一板一眼地讲一些很大很空的理论,而学生们却提出一些现实又尖锐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昨天刚结束的导演课,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现实。
老师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学生却只是暂时的身份而已。
关于结尾文字对每个人的交代,感觉是为了正能量和戏剧性完整而强行价值上扬一样。
而现实真的有这么好吗?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吧。
私心很喜欢,没办法,太对味儿,我们文艺逼就这样的。
此片,连同声音出演人员和观众,就像是三十年后怀念九十年代文艺氛围的一场圈内狂欢,外人看来“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但如我般自称臭搞艺术的人,懂这样罗列一大堆谁谁说过这种不装逼会死的说法方式,以及烟不离手、喝酒、长发的经典身份标识。
九十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代表的商品化、现代消费的浪潮,迈克尔杰克逊、玛丽莲梦露、漫威电影的大众文化兴起,当代艺术、先锋文学目不暇接地进入中国人的视域,国企改革,职工下岗,稳固的生活方式被冲破,自由带来个体的解放,也带来精神的漂泊无依,未来往何处去,所有人在时代浪潮中下海淘金,又有多少理想主义能被真正坚守?
于是学者哀叹人文精神失落,王朔们做起影视的商业化改编,张艺谋后殖民奇观化的东方叙事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第六代导演崛起,批评与赞誉共生,艺术何为?
这是九十年代的时代之问,照见了一代青年的精神惘然。
但总有无拘无束的理想主义存留在那个年代,追问着与世俗并不相关的人的存在——关于理想与爱,总是令人怀念。
特别真实!
艺术学院的学生满怀对艺术的热爱,却怀才不遇,临近毕业难免被卷入现实的洪流……影片在结构上非常完整,主角开头拍出的那一板砖,结尾结结实实地拍回了自己头上;由一幅画来开头和结尾全篇不仅呈现的是艺术学院学生的普遍焦虑,还有女性学生的焦虑:优秀且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学生,不得不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去酒吧驻唱、去嫁人……编剧虽然是男性,但他细腻地呈现出了女毕业生在“成家立业”的十字路口中的不同选择。
在艺术学院的讲座上,老师一板一眼地讲一些很大很空的理论,而学生们却提出一些现实又尖锐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昨天刚结束的导演课,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现实。
老师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学生却只是暂时的身份而已。
关于结尾文字对每个人的交代,感觉是为了正能量和戏剧性完整而强行价值上扬一样。
而现实真的有这么好吗?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吧。
有趣的是,短评中大多对于文本内容的批判,也是这部电影对自我的嘲弄本身。时隔多年之后,无论我们变成如何可恶的成年人,无论怎样理性地回看荒诞岁月里可笑的爱与愁,那些笨拙的金子般的骄傲、坦诚与困惑,才是那个自由时代真正宝贵的东西。愿你的痛苦与时代的痛苦相连,愿你在痛苦中创作出真正伟大的作品。
艺术生的人生思考,太有梗了🥹声音都太有辨识度了,观看整部电影每个角色时,都在听声识人以及想象本人出演画面😂😂
換了家影院換了個電影又包場了。。| 配音陣容稱得上豪華了 票房居然才這麼點 看大家在社交平台上也宣傳了 結果這麼多人加起來票房號召力為零。。| 結尾用字幕給每個人都安排了美好未來是什麼電影行為藝術
『奇妙能力歌』之后的部分非常无感,但之前的不少东西都很喜欢。
这个苦不该中国人受
动画版《致青春》?满嘴艺术,欠缺真心。基本延续了刘健作品中一贯的“写实到无聊”的缺点,始终只是在刻画生活的表面,青年人的挣扎和求索被简化为一场又一场干瘪的谈话,而话唠片最忌讳陈词滥调。请一堆文化届的名流配音,与1994年的无名之辈们格格不入,像是在用阵容掩盖内里的空洞。当对过去的缅怀仅限于自嗨,曾经的社会关怀也沦为刻奇。
首映场。台词水,分镜差,观影过程极度煎熬。不过我最不明白的是这片为什么要做成动画?比起真人实拍片,动画电影人应该是更懂得“运动”本质的,对其也应是更加敏锐的,而本片却完全没有体现出作为动画的优势所在… @Berlinale73
土狗!
94年艺术生的百无聊赖的生活,导演可能是想从中提取出一点深刻的东西,但是呈现结果欠佳,节奏有问题,我无数次在影院克制自己不玩手机的冲动,这种私人化的记录真没必要拿给大家看。
看电影前期待的是90年代自由蓬勃的文艺氛围和时代感,结果电影里只有布景的作用。对艺术和爱的讨论太抽象空泛,也没有新的有趣的观点,给人的感觉这些人并不真的很爱艺术和生活。漫画风格和配音莫名也有点割裂…(太受不了掉书袋的文艺男了!and女性角色塑造的是个啥?
god,全方位难以理解这部电影。如此豪华的配音阵容,但听上去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来回修改五年的剧本,依然非常刻板,尤其是女性角色的走向成迷,虽然很像《流浪北京》,但是人物根本没有弧光。对艺术的探讨更是流于表面,搞得我对“艺术”这两个字ptsd了。制片人真的很厉害,能请到那么多行业大拿陪导演犯傻。
1.papi酱的配音一骑绝尘,甚至比绝大多数科班出身演员配得还要好,简直要追上斯嘉丽的《她》,黄渤第二,看得出是有脑子的配音;2.这个动画是20年前的flash吗?如果电影宣称是“flash大电影”我可以再加一星;3.当初看分太低本来挺犹豫,但“为了艺术”还是决定要看,中途睡着好几次,看来我还不是百分百文青……
@Berlinale2023 《大世界》里有趣的东西全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沉溺的怀旧。看着僵硬得只有嘴唇微微翕合的脸说着抑扬顿挫的台词,我在想是否有必要绑架动画来讲述这样一个写实的故事,动画这个媒介的潜力在哪里?翻来覆去还是理想与现实的陈旧命题,夹杂一些对当代艺术的调侃和艺术本体论的探讨,形式和内容一样过时。中间插入的《奇妙能力歌》显得莫名其妙。
没见过现实中有人说话这么慢的,一字一句像读课文。台词空洞又刻意,全是脱离生活的文艺腔调。把网上段子东拼西凑就敢叫自我表达,人物情绪悬浮,无缘无故就开始痛苦。艺术只是标签,装逼才是目的。导演编剧自我感动得不行,求你们土点吧,别张口闭口艺术了。
只有艺术符号的堆砌,剥开来看是空心的。
#9895. [想看2018-01-11]. #17th FIRST#开幕片+前入围2023柏林主竞赛。很意外跟刘健两部动画长片前作完全不同,这大概是他一直最想拍的那部自传式的电影吧。从另一个角度来以他的“动画现实主义”方法来实现“物质现实的复原(引自@bonneyao)”。对逝去的激变时代的追忆体现在无数细节中,但在今日对艺术圈玩法烂熟于心的(电影节)观众而言,再花上大篇幅去讨论诸如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或者没有艺术家只有策展人/商人这样的命题就有些费力不讨好,虽然那个年代这套观念完全没有建立起来,但不妨碍今天观众觉得冗长……超豪华配音阵容的声音“表演”是另一种维度的现实主义。
年度爆扑,全面灾难,不到20分钟开始打盹,一想到这些腌臜还要忍一个半小时就头皮发麻。那些致力回溯年少心境的老导演能不能都学学斯皮尔伯格,不要拿写日记的心态拍电影,也不要拿曾经的犯傻做追忆,这一点也不可爱。(制片人映后碰瓷宇宙探索编辑部,笑疯了)
2.5🌟。从上一部的荒诞讽刺,转向怀旧现实题材,刘健这部新片趋向私人化趣味,遥远的时代背景难与当下观众迅速连结,自然没能像《大世界》那样让人捧腹与深思。融入不少自传性质的情节,也许来自导演珍贵的回忆,能轻易击中部分80后观众。然而,在普通观众看来,这些粗糙木讷风格的动画影像难以突破故事与人物圈层,只剩下乏味无趣的观感。哪怕有明星、名人、导演助阵幕后献声也于事无补,这种操作反而巩固了影片的精英小圈子意识。亮点在于这段校园经历,折射出90年代中期大陆的出国热潮、知识分子对金钱与艺术的抉择,以及即将告别青春期的迷惘感。
从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到想说什么才说什么 烦恼就开始了 另外 男人只要开始当街撒尿 就没什么好事
对话写的太无聊了,理想对于现实的妥协流于表面。而且没有预想中学艺术的人应有的癫,说着各种主义和革新,实际上思想又那么传统。还是喜欢娄烨镜头中的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