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活生生的人啊,没有剧本,不用演技,更无需华丽的词藻,伟大自在其中……感谢他们以这样的身份播撒温暖、种植希望,让我明白知识的作用并非只是利己,也包含着美好的带动……百姓的善良淳朴必能感受到书记的善意,放眼望去,多么和谐,连风景都变得秀丽……不考虑金钱的作品真的很伟大,因为它全然的纯粹,丝毫不掺杂妥协……点滴日常让人感动、真情流露消融冰雪,原来净化心灵如此简单!
one of this movie's character once said:"those children do not want to study because their parents do not speak Chinese at home".indeed langu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modern time.I think language is a way to express people's thoughts,besides sometimes some people's thoughts are difficult to express so that lead their words are als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well,to learn different languages is quite important.
有幸提前去看片,非常感动,全程都被影片吸引,四个故事虽然讲述着不一样的风土民情,可是里面的书记都在坚定的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特别是跟这个项目负责人聊天的时候,她说里面很多人物都倒在了脱贫的战场上了,真的特别感慨!
以前总以为说脱贫太夸张,可是参与进去才发现,真的太多人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了不可想象的努力甚至生命!
首映场,只有5个人看,一部很真实的纪录片,可能这辈子都没感受过艰苦地区的生活,但那却是真实存在。
想起行里有一位前辈也是亲身经历脱贫攻坚一线,很是敬佩,基层的工作真的很难。
虽然生活在大城市,但还是觉得需要了解这段真实的故事,珍惜一丝一缕来之不易的生活,毕竟我们的轻易所得也许是艰苦地区同胞们的费尽全力。
最后的出镜名单真的破防了,框住的姓名是那些为此牺牲奉献的英雄。
致敬🙏
我是一个管理咨询顾问,喜欢看纪录片。
有幸参加映前观摩,感谢片方邀请。
从艺术的角度说,这部片子大量剪辑于新闻素材,后期补拍追拍的分量不算多,但画质、灾难场景的视觉效果、人物对白的音质、人物心理表现,都达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近演员级,实属难能可贵。
需要吐槽一丢丢的是,电影配乐还需再修炼修炼。
从管理学的角度说,这是一部展示基层共产党员执行力的纪实电影。
党中央下达的任务就两个字:“脱贫”。
但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困难,第一书记们为达成脱贫目标所展现出的智慧、共情力、执行力,真的令人感动和赞叹!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西藏,讲牧民在书记带领下解决困难养羊脱贫的事儿。
印象最深的是,4200米那么高海拔地区的狼的眼睛,和片中那个藏族书记总是乐呵呵的灿烂的笑容。
他的牙齿真白呀!
可惜,藏族同胞的名字比较拗口,没记住。
还有一个令我惊讶且赞叹的是,居然还有女同志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当书记、搞脱贫攻坚。
贵州的山实在太多了,山的后面永远是山,洗个衣服来回要4个小时山路,所以,黔驴才会技穷吧?
政府决定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帮助山里的村民脱贫,可有一户盲人带着两个女儿的家庭不愿搬,原因是担心搬进县城没有工作,活不下去。
在山村里,毕竟还可以种点庄稼,有口饭吃。
女书记和同事们以两个女儿的未来为工作出发点,每天靠两条腿进山,到村里做盲人爸爸的思想工作。
最终,帮助盲人到按摩院学习了按摩手艺。
全家搬到县城后,帮盲人一家开了一家公益按摩工作室。
当看到影片中,搬迁后群众的发自内心的笑容的时候,我觉得好幸福!是的,当我看到影片中那些因为第一书记的工作和帮助而改善了生活、得到了幸福的村民的笑容时,我也觉得幸福。
这是这部影片神奇的力量。
它给我的一直是大力出奇迹后的幸福感觉,和孩子们得到更好教育后的有希望、有盼头的感觉,虽然,这些故事发生在距离上海几千公里外,我却通过影片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和希望!
最后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大城市里的小学生选举班干部。
通过各种拉票心理战选班干部,就好像在演绎田忌赛马,全然忘记了班干部的责任,而仅仅聚焦于当选班干部的好处。
所以,待上映后,真的希望各地的中小学能组织孩子们看一看这部电影,至少让班干部们看看这部电影,从中学习体会该怎么当好一个小集体的一把手!
我是北京远郊农村人,电影中那些自然环境艰苦,房租建设简陋等的条件虽说没有经历过,但从小到大发生在我身边的变化,也是肉眼可见的。
从小时候三天两头停电,冬天防寒靠生扛,吃水要用压水机,到现在的农村家家户户安装了暖气,甚至每家厕所都用上了抽水马桶。
这是我亲眼见到的。
而在我没有见到的地方,这部电影就成了全国脱贫攻坚的缩影。
今年一直在说中国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通过这部纪录片,多少也让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法。
而第一书记们,就是国家和百姓们的最基础的过度和纽带。
看之前知道是纪录片,可是没想到能看的这么有激情,好像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一直是高潮。
简直就是和平年代的抗战纪录片,而这次的敌人,是贫穷。
面对工作进展困难和群众的不理解,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好像都是:只要真心实意去为百姓做事,他们一定会明白的。
胜利的和牺牲了的第一书记们,也都是和平年代的英雄。
只可惜电影时长有限,影片太短,发生在中国各个角落的,千千万万的第一书记奋斗在“前线”的故事,意犹未尽。
选取了5个人物记录了,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成就!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在相对比较多富裕的地方,但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人生活的非常艰难,是这些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心系群众的好党员好领导去帮扶,才有了现在全面脱困的好局面。
最后介绍了好多干部在这期间因为意外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录片里讲了为脱贫攻坚奋斗在第一线的第一书记。
藏区海拔高地广,没有产业,没有收入。
第一书记发展畜牧业带动村民发展。
让人难忘的是为了小羊仔能生存下来,书记直接住在羊棚,嘴对嘴的救羊仔的故事。
对他们来说羊仔意味着希望。
当看到羊群卖出去,村民拿到钞票后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还有第一书记乐观积极的笑容很治愈。
要想脱贫要发展教育,很难想象现如今一个村镇里竟然最高文化是只有两个初中生,不重视教育,小朋友因为听不懂普通话而辍学。
教育是带来的收益是很慢的,十年二十年,对于连基本生活条件都难以保证的地区来说,发展教育这项工作是很难做的。
能让小朋友讲卫生、主动学习、有理想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易地扶贫这项工作是难的,在我们看来从山区破旧房屋里搬到楼房是件便宜的事,但是对于祖祖辈辈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的人来说很难,他们不知道出去之后可以做什么,他们失去了土地就像鱼儿失去了水。
他们担心的是搬出去之后的生活有障碍、没保障。
让我想起了19年有幸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易地扶贫搬迁调研工作。
记得当时的确是翻过一座山还是一座山。
村民从家里到村委会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只能走,不能使用交通工具,他们的房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桌椅和一些捡来柴火和满屋跑的鸡,生活就是眼前的这些,就是吃饱饭不饿肚子。
更不要替一年的收入了。
厚德载物,兼济天下的人之所以伟大,在于耐得住贫困,认真在做平凡的事。
我们是第一书记豆瓣标记想看这部纪录片很久了,不出所料又是我一个人包场看完。
看完之后感动、震撼于这样一个伟大工程,是这么多的第一书记实实在在用他们的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他们的双手打出一片天地。
如果说今年的《能文能武李延年》是用一段战前政治工作告诉我们打赢抗美援朝的意义的话,那么这一部《我们是第一书记》就是用无数第一书记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的意义何在。
它在于一个国家的制度优越性是赋予她的人民发展权。
走出影院,我特地搜了一下发展权的定义,发展权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
共和国历经72年峥嵘岁月,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长到现在,每个人不可否认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但是身在都市的我们也会被周围的灯红酒绿迷离夜色遮蔽视线,忘记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那么多人并未跟我们一样充分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他们不知何为城市化,不知何为现代化,困住他们的是真实存在的穷山恶水和无法被轻易扭转的代际传递的贫困,扶贫攻坚就是照亮这片盲区的光,第一书记们有如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不仅带去了火焰,也带去了如何照亮前路的方法。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各种主旋律题材影片,不限影片类型也不限影片题材,但最重要的是,拍摄的人与在其中的人都要有信念感,很多扯着主旋律大旗搭着主旋律旋风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空有口号而无实质,你们为什么拍不出动人的主旋律啊?
那是因为你们不信啊,你们不相信现在的国家就是由一个兼具理想信念的党和一群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支撑起来的,在这些所谓的文艺工作者心中,只有自私自利才叫人性,有信仰有信念不是人性,无私奉献不是人性。
这个国家太多的动人故事,为何无人能好好讲述,终其原因,还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流话语能量的失语,90年代我们有大决战有焦裕禄有横空出世,为何现在一部《能文能武李延年》就能让我们这些人心潮澎湃,那是因为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有一群专业的人,能讲好故事了。
感谢各位第一书记们,有你们,人民有信心,中国有未来。
《我们是第一书记》是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模式融合创作出的大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让我们看到了在奋斗在一线,脱贫攻坚的第一书记们的事迹!
据说这个影片耗时三年拍摄完成,幕后拍摄团队深入拍摄多个地点,其中就有海拔4300米西藏定日县旺青罗布为当地贫困分散的村名成立合作社,让大家都加入集体养高原最"壮"的羊,村名对于书记说事,都有着不同顾虑和质疑,书记都是耐心的答疑解惑,攻破村名的顾虑。
书记带领村民用凝聚团队的力量一一攻破平日里遇到问题,攻破难题后过渡成稳定发展,现村民都有保障的收入,不再是单打独斗个体!
每一个村名都展现出一张朴实无华,开心快乐,真挚的笑脸!
影片中还讲诉了四川的布拖县,那里的书记提到:村里的孩子教育是第一重点,对待逃学学生要零容忍,一定要孩子们好好读书,学到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像这样奔赴在脱贫攻坚工作的书记们有很多,他们用实际出现在全国在帮需要脱贫的地方,用切身实际的行动脱贫,根据当地民生设定脱贫方案,解决贫困问题!
在一线做脱贫工作的基层领导们的事迹,我们只能看的到一小部分,在全国各地,许多大众看不到村落还有许多的"第一书记"正在攻破脱贫工作,致敬我们国的"第一书记们"!
希望大家在12月3日抽空去电影院支持这部正能量,让人民群众受益的电影!
这是一个不适合放在大屏幕的纪录片,却又是最应该放在大屏幕的纪录片。它毫不讲究如何拍出美感,但它所反映的,恰恰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事业。
2022/09/28 最近在看《大山的女儿》,原来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
从纪录片本身出发,有很多更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从这些基层英雄出发,所有星都给你们
看了很受感动,但是片尾出现薇娅直播间的时候,还是觉得很讽刺
这个题材本可以动人真实的展现,但这技法也太糙了,画面的堆砌,毫无节奏可言,说它是新闻专题片都算表扬他了。给题材三星,电影本身抱歉只能二星。
很庆幸在中国有好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奋斗在各个角落,我们只听过却没真正知道他们正在努力的、攻坚的工作与付出。他们值得被关注、被记录、被看到。虽然这部电影想尽可能多讲几个类型,东南西北,哪里都有脱贫攻坚第一书记的身影,可能时间有限,浅尝辄止。每一个都是很好的电影素材。
歌颂基层管理岗吃苦耐劳,工作苦、工作累、环境差的时候不能陪家人的时候,能不能顺便提一下回报。苦难多数时候并没有意义,谈奉献的时候,多谈谈回报,谈责任的时候多谈谈权利。别好处你都占了,然后说大家不努力,大家要像雷锋多学习。
扶贫路上太多的牺牲和艰难,真的是很正能量的片子,每个篇章都是感人的故事,片尾对牺牲的第一书记的致敬真的爆哭。
黑白与色彩之间的影调设计比较新颖
为这部纪录片能有打分贡献份力量!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年轻人少在网上无病呻吟,多了解世界的每一面
抢救一下,捞一捞良心电影
内容有点少,特色产业,通水电路
落后的东北,连第一书记的故事都显的那么过度渲染……
当然会有很多人觉得只是挂在嘴上的虚假口号,觉得是宣传工具。毕竟经历不同,毕竟相隔甚远,毕竟参差差异真实存在。但有一些人真的信仰坚定地用生命和全部的责任与热情在践行这些“任务”和“口号”。这些成果不应该被轻飘带过,所有的付出值得纪念和敬意。
终于把新闻片搬上大银幕了
首先先感谢B站的活动让我能有幸赶上全国首映。导演是个很真诚的人,包括出品人,那些为了脱贫攻坚战一线的书记们工作人员们,甚至献上生命的那些可爱的可敬的人们,你们很棒很伟大,感谢。
做书记真不是件容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