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所展现出的某些战争惨况和场景实在超出我的心理预期,我个人认为,波 兰是个比较矛盾和悲催的国家,好像任何一次世界性的战争都把它携裹在内,从未余下,因为地理位置处于交通要道,在欧洲不管任何国家的战争都是首先把它踩在脚下,轮番蹂躏,对它这种国家来说,在苏德夹缝里的日子太难过了。
本片主要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统治下的波兰, 一群年轻人渴望为了国家自由、民族独立而血洒疆场,在满腔热情的憧憬下,义无反顾投入战争,把民族自由的希望寄托在俄国人身上,以为战争是一场游戏,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凭着一腔热血发动起义,最后蜕变成冷酷的战士。
德军像碾死蚂蚁一样肆无忌惮的屠杀波 兰人和起义军,城市的一切都是混乱的,残破的、惨烈的,普通市民像在地狱里煎熬,唯一能够带给我安慰的是清纯的索菲亚在片中展现的不离不弃的爱情实在太美好了。
生活在德军阴影下的波 兰人民想尽一切办法反抗德军的统治,地下义军为此不惜牺牲生命,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民众在纳粹统治下的生活,在国家孤立无援的背景下,地下青年党在德军面前是那么的脆弱。
起义行动发生后,当史蒂芬绝望的看着德军毫无人性随意杀死无辜的民众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终于深刻认识到战争本身不是游戏、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可以一边恋爱一边打仗,只有拿起枪对着德军战斗。
而索菲亚是一个思想非常单纯的姑娘,在史蒂芬因目睹失去亲人而思想崩溃后,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和安全区之间,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一切,带着史蒂芬逃生。
起义军暂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打退了的德军展开了残酷的围剿, 影片至此的一场爆炸后从天而降的血雨和肉块残肢的场景,当血肉混合着弹片像倾盆大雨洒向他们的头上时,残忍可怖的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影片中所有人的精神受到过度刺激已经开始说胡话了,这是我所观过影片所能诠释的惨烈的新高度。
从下水道里逃到城市另一半的史蒂芬和索菲亚,看到这里战争好像没有发生一样,人们悠闲的在街上散步,这种感觉太荒诞了,但仇恨是掩盖不住的,在作为临时医院的修道院里,无法抑制的仇恨使人们屠杀德军俘虏。
史蒂芬为了复仇舍弃了美丽的索菲亚投入战争,与起义军里另一位漂亮女孩共同战斗,索菲亚发现后默默的替史蒂芬抱扎好伤口,噙着眼泪一个人回到医院去照顾孩子。
从拯救史蒂芬到医院救死扶伤再到临终前不离不弃地陪在孩子们身边,索菲亚身上具有的人性光辉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美丽的,渴望爱情,追寻自由,为捍卫这些不惜献出生命。
起义军建立最后的防线, 德军发动最后的围剿战,又是一场残酷的厮杀,场景真实得我都不忍诉说,结尾处堆积如上的尸体能够说明一切,只能说青春的热血在挥洒,昂扬的斗志在呐喊,年轻的身体在死去,无望的战斗在继续,选择毁灭后的生存,这才是影片隐藏的主题。
这是波兰民族残酷的浪漫主义。
这是一部战争电影 ,展现的人性将个人、家庭之爱提升到和爱国一样的高度,从而使影片达到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慢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慢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摸莫名其妙不见了,只剩下被惨烈衬托着的弥散的美。
当慢镜头停止的一瞬,现实扑面而来,浪漫灰飞湮灭。
身在华沙,学过俄语,略懂德语,在学波兰语,走访过波兰主要城市和博物馆。
看到了网上对波兰历史大量的道听途说、 自以为是的解读,忍不住写下此文。
按照电影的时间顺序,结合我的亲身认知,介绍这件在波兰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1944年华沙起义。
相信有很多内容是各种网上评论、百科等难以发现的,会引发读者新的思考。
同时,也对我看到的一些网上言论做fact check事实核查。
华沙起义博物馆,前身是一个发电厂所有的图片,都是我亲身拍摄。
文章很长,需要耐心阅读。
同时,我尽量给出维基百科的链接(有些没有中文版,只能选取英文版),可以阅读更多细节。
一、历史简介(如果不感兴趣,可以跳到第二章)波兰历史波兰民族自古崇尚自由精神。
这一点对于民族可谓有利有弊。
在16世纪时波兰立陶宛联邦面积曾达到100万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国家。
但当时波兰采用的是贵族民主制,国王权力被议会架空;同时议会里采用的是一票否决制。
因此,波兰人认为自己的民主体制是世界上最早的。
但是,在那个年代却不是好事,因为导致任何改革都会被否决,国家停滞不前。
其后果就是俄罗斯、普鲁士(后来的德国)、奥匈帝国在18世纪末三次瓜分波兰,最终在1795年被彻底灭国。
自此之后,波兰人展开了长达123年的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
可悲的是一战时,分属三个国家的波兰人被各自征召,甚至相互攻击。
幸运的是在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终于迎来了独立。
但是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二战在此爆发,被德国和苏联左右夹击而再次灭国。
波兰人在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而广大波兰人则分别加入了忠于波兰流亡政府的西方军团和苏联领导下的东方军团。
这场电影就发生在二战末期的1944年。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的地图,分界线就是维斯瓦河二战后波兰再次复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波兰摆脱了苏联的控制,1999年加入北约,2004年加入欧盟。
下图是我在华沙起义博物馆入口处拍摄的,也可谓是电影对于波兰民族精神描述的主旨。
而写这段话的Jan Stanislaw Jankowski(1882-1953)是二战时波兰政府代表,正是他批准了华沙起义。
战后以“联合德国反苏联”的罪名(相当于秦桧说岳飞联合金人反宋朝),被苏联逮捕并杀害(所谓十六人公审)。
华沙起义博物馆入口处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十六人公审的介绍从这个历史中可以看出,波兰的民族性特别强,因为历史上被周边的强邻欺负德国和俄罗斯的很惨,以至于在原始版本的国歌《波兰没有灭亡》中有“德国人、俄国人都无法阻挡长剑在手的我们”这样的歌词!
这点其实东欧很多国家都类似,而二战后的欧洲民族大迁移导致这里成为了单一民族国家,更加深了其民族性。
同时,波兰是一个极端虔诚的天主教国家。
以上这两点在电影中也反复出现了。
波兰与俄罗斯波兰与俄罗斯都是斯拉夫人,语言相似,也都喜欢伏特加和罗宋汤。
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相互的战争和仇杀,成为了死敌(我的感觉有点像中日)。
1610年曾经占领过莫斯科,今日红场上的雕像就是纪念当年带领俄罗斯人民起义反抗波兰统治的俄罗斯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
莫斯科红场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纪念碑之后,当然是俄罗斯的报复,直至1795年灭国。
随后,波兰人举行了多次反抗俄罗斯统治的华沙起义(1794、1830、1905年)均告失败(是的,华沙人有起义的传统)。
期间还发生了拿破仑的东征俄罗斯,当时波兰人把法国人视为解放者,因此成立波兰军团支持法军。
一战结束之后,凡尔赛和约让波兰复国,但并没有划清其边界。
随后两国都想扩张领土,爆发了波苏战争。
苏军一路攻打到华沙城下,却在维斯瓦河畔的华沙战役中被波军击败,最终签订里加和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两国都有非人道的事情出现,包括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
大约有1.6-2万名苏军士兵在战俘营死亡,以及平斯克惨案(35名犹太平民被波军集体屠杀)等。
当然,苏联一点也不手软。
所以,远不是有些人说的波兰单方面屠杀了十几万苏军战俘。
下图是我在二战爆发地格但斯克的二战博物馆中看到的说明,1937-1938年苏联在境内屠杀了20万波兰裔。
二战博物馆的苏联种族灭绝介绍二战时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1939年9月密谋再次瓜分了波兰。
而1940年在苏联占领区还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卡廷森林惨案,2万多名波兰人被苏联屠杀。
卡廷惨案 (2007)8.22007 / 波兰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安杰伊·瓦伊达 / 玛雅·奥丝塔泽斯卡 亚特·祖米卓斯基所以,在波兰人的版本中,二战的轴心国有四个国家:德、意、日、苏。
只是苏联后来与德国内讧而变节了。
下图是我在格但斯克的二战博物馆中看到的当时苏联的战争宣传海报。
二战博物馆中的苏联战争宣传海报二战之后波兰再复国,却在苏联掌控之下,直至苏联解体。
下图是华沙最高的建筑,建于1955年的科学文化宫,是“斯大林送给波兰民族的礼物”,而被波兰人认为是苏联统治的象征。
所以,几乎所有波兰人都非常讨厌它,甚至认为应该拆除。
华沙的科学文化宫时至今日,我身边没有一个波兰朋友表示喜欢俄罗斯,也没有见过俄罗斯人到波兰来,甚至我连俄语在这里都不敢公开讲。
波兰与德国从中世纪的条顿骑士团开始,波兰与德意志人就战争不断。
后来的普鲁士(德国的前身)参与了对波兰的三次瓜分和灭国。
二战前夕的1938年,波兰趁着德国欺负捷克斯洛伐克时,占领了有争议的切申地区。
但不久的1939年9月1日,德国在波兰北部波罗的海畔的格但斯克(德语称但泽,战前当地90%以上都是德意志人,是类似特别行政区的“自由市”)开始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
格但斯克老城区9月15日,苏联按照约定从东线进攻。
9月28日,德军占领华沙(维斯瓦河西岸)。
与此同时,苏军占领了维斯瓦河东岸。
两国以维斯瓦河为界,也就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那条大河。
这是波兰最重要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波罗的海,三个波兰最重要的城市都在沿岸:克拉科夫,华沙,格但斯克。
下图拍摄于维斯瓦河的西岸,那座桥就是电影结尾的镜头(那个镜头是在河东岸拍摄华沙的高楼大厦)。
华沙的维斯瓦河德国在波兰的二战罪行更加骇人听闻,譬如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下图是大门口,火车通过这里不断送人进入鬼门关。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口二战后重新划分边界,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的地区,而波兰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地区(类似于波兰整体向西移动了)。
所以,并不是有些网上言论,指波兰扩大了领土。
事实上,波兰的领土比二战前还缩小了20%。
只不过,波兰获得的是发达的德国领土,比割让给苏联的要更有价值。
变化如下图:
波兰二战前后的边界变化随后波兰与德国关系不断缓和。
至今波兰加入了北约和欧盟,两国的关系彻底变化,成为了盟友。
我身边的波兰朋友大多都表示喜欢德国,也常能见到德国人到波兰来。
二、电影情节做了这么多铺垫,接下来进入正题,随着电影情节,看看这场起义本身。
图片下的数字表示在电影中的时间点。
在开始之前,先看看整个电影情节发生的地点在华沙城内的位置和转移变化。
我相信拿着这张地图,应该更加容易理解了。
电影情节发生地点图开战之前开场这段字幕的意思,是1944年苏军已经逼近华沙,燃起了抗击德国统治的斗志。
3:00出现片名,Miasto的意思是城市。
3:10一开场,男主坐电车,德国人车厢很空,而波兰人车厢挤成一团。
牌子上用德文和波兰文写着“德国人专用”。
5:52在现实中,德国人当时在华沙对波兰人实施了各种压迫,电车隔离制度是其中一项。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电车等隔离压迫制度的描述随后,德国军官打完男主之后的话。
对于波兰人而言,他们确实很害怕俄罗斯人再来统治他们。
确实,相比德国人,俄国人在欧洲的名声更加可怕。
9:06
9:10男女主首次相遇的这条河,就是维斯瓦河。
17:27男主穿上亡父的波兰军装。
帽子上的徽章波兰的国徽,白鹰。
传说中波兰的建立者就是在一处白鹰筑巢的地方定居的。
18:15当时的起义军,大多都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年轻人,而真正的军人都已经战死或逃亡了。
把战争浪漫化,等待着他们的是地狱。
注意Gora手中拿着的是十字架,在波兰一切都是以上帝的名义。
19:43女主Biedronka的老爸位于社会顶层,是很有预见能力的,知道起义不靠谱。
21:27可是他儿子是个花花公子(后来他受不了战场的压力而自杀了),以为遥远的西方会提供实质援助,实际上只有一点空投物资。
不过这种想法在波兰也很普遍,认为自己跟俄罗斯人不一样,是信仰天主教、用拉丁字母的欧洲人。
21:34这是很重要的一幕,也是争论的焦点,到底为何苏军不过维斯瓦河帮助起义军。
7月29日,苏军已经抵达了维斯瓦河。
而当时起义军是忠于波兰流亡政府的。
21:43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有一段纪录片,采访了很多位起义军幸存者,都描述了当时他们乐观的情绪,以及父母们的担忧,与这段电影情节非常吻合。
下面节选一些。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想每个人都参与了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没有年轻人不加入的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爸爸知道了,他第一次亲吻了我的手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对着妈妈说:妈,我们3日之内就会获胜的啊起义开始起义爆发于1944年8月1日下午5点,被称为“W-hour”,可以看到所有人都是一大早来集合的,仿佛是去派对而不是打仗!
其军队称为波兰家乡军(Armia Krajowa),他们带的红白袖章是波兰国旗的颜色。
Wola是华沙西部的一个区。
28:38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W-Hour的说明在WOLA区,随后德国人进行了报复性大屠杀(见后)。
今日的WOLA博物馆,内有起义后WOLA大屠杀的记载下图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陈列的起义军官兵的袖章,上面还有姓名、军衔等信息。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陈列的官兵的袖章电影中可以看到还有不少女兵上阵。
起义军一共有3.8万人,其中4000名是妇女。
29:40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了她们。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纪念的被俘女战士们长官的训话中,很明显是对苏联人的不信任。
这些家乡军士兵结局大多都很悲惨,不是死于德国人的战场,就是战后苏联人的逮捕和迫害。
苏联控制的波兰政府曾禁止一切关于他们的资讯,想把他们从人们记忆中抹去。
30:31这里起义军解救的是一群受迫害最惨的犹太人。
他们的手臂上要带上“大卫之星”的袖章,即蓝色的六角形,以表明自己是犹太人。
在华沙起义的前一年,即1943年,华沙的犹太人也搞过一次起义,最终当然也是失败了。
33:29关于二战期间华沙犹太人的故事,推荐看这部电影。
钢琴家 (2002)9.32002 / 英国 法国 波兰 德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传记 战争 / 罗曼·波兰斯基 / 阿德里安·布罗迪 托马斯·克莱舒曼起义军一开始控制了华沙大部分地区,大家都很开心。
34:42下图是我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看到的照片,起义军正在雄赳赳气昂昂。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波兰家乡军照片白热化从8月4日开始,德国调动大军和重炮坦克等,进行了猛烈和残忍的攻击。
第一个开始密集交火的地点,应该是在著名的波瓦茲基墓园。
这里埋葬着许多波兰历史上的名人。
42:58相比德国人武装到牙齿的军火,起义军大多都是土制的枪和手榴弹,根本难以抗敌。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展出的起义军土制手榴弹男主在战斗中受了伤,躲到了一个楼上面,亲眼目睹了WOLA大屠杀,他心爱的妈妈和弟弟也在眼前被杀害了。
47:55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有一个专区,特别记述了这场WOLA大屠杀。
发生在8月5-7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六”。
有4万人被害,目的是恐吓起义军。
华沙起义博物馆内WOLA大屠杀区男主醒来时,已经在华沙的老城区(Stare Miasto)了。
这里是最早的华沙城,位于维斯瓦河畔西岸,众多古迹都在这里,包括皇宫。
48:51随着战事进行,德军的专业素质和军备让他们迅速占据上风。
于是,起义军采用下水道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
因此电影中多次出现了下水道的场景(见后)。
50:27我还去过当年起义军总部所在的大楼。
起义军总部所在的大楼德军采用焦土策略,用重炮摧毁起义军躲藏的建筑。
下图是电影中老城区爆炸的一瞬间。
这是华沙最繁华的地方,可以看到其密密麻麻的建筑、街道和人群。
54:41这是真实的情节。
这次对老城区的大轰炸,德国人出动了Karl巨炮,炮弹重达2.2吨,造成了正如电影中的人间炼狱。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的当时德军用巨炮轰击建筑女主此刻带着精神恍惚的男主想要钻出下水道,逃离老城区。
59:00女主冲德军火线的这一幕,也是取材自一个真实的场景,见下图。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真实的照片女主带着男主从老城区逃离,钻进了下水道。
结果还碰到了德军从出口向下水道仍手榴弹。
59:43在华沙起义博物馆里,专门搭建了一个模拟当时场景的“下水道”,让参观者可以体验起义军们的感受。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模拟下水道,大字写着:小心,德国人!
出来之后,已经到了Śródmieście区。
位于老城区的南侧。
这里暂时还是风平浪静,人们生活如常。
1:02:03这里广播提到的教堂,是位于老城区的圣十字圣殿,建于1682年,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
1:02:32女主一觉醒来发现男主不见了,于是踏上寻访之路,来到维斯瓦河边。
这里又是一个前线,不能通过。
此刻有个送信的童军,冒死冲过了火线,后来被女主发现被打死了。
1:12:11这个情节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了这个名叫Jerzy的英勇少年,遇害时只有12岁。
华沙起义博物馆展出的Jerzy事迹,以及他遇害时穿的衣服东岸见到了苏军的坦克。
繁华的华沙城在西‘岸而东岸是Praga,至今也不是很繁华。
1:12:19德军炸毁了维斯瓦河上的桥梁,华沙人无法撤退到Praga,而苏军更难以支援了。
当时苏军中有小股的波兰裔军队渡河支援,但帮助不大。
1:12:34这一段的是非曲直,有很多争论。
很多波兰人认为苏联人当时是隔岸观火,见死不救,让起义军去送死。
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专门有一个展厅来记录。
当时有一个隶属苏军的波兰旅,曾经数次想渡河,却因为德军的严密防守而失败了。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苏军渡河的记录女主的目的不是过河,而是找男主。
她冒死冲过火线,来到了之前有人跟她说男主可能出没的地方,Czerniaków(离我工作的地方不远)。
1:12:59女主来到了一处避难所。
旁人说的话,正是当年苏军臭名昭著的军纪,从东欧到中国东北都“领教”过了。
1:14:56人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起码如果是苏军能活命!
1:18:08另一边,男主和另一女友ML之后,又钻进了下水道。
1:26:09起义尾声进入9月,起义军已经弹尽粮绝,但仍然拒不投降。
1:32:14而上图中的这把手枪正是波兰当时生产的VIS Mk,当时被起义军将领们使用,说明这个电影制作的严谨!
华沙起义博物馆展出的VIS Mk手枪实物另一方面,德军的暴行愈演愈烈,包括屠杀战俘和医院里的伤员。
1:37:24以及把平民驱赶到坦克前面,延缓起义军的射击。
1:42:05电影中的是二战时德国的发明,哥利亚遥控炸弹(电线遥控小坦克)。
由于起义军反坦克武器很少,所以最有效的对付方法是切断它的电缆。
1:39:03当然,也是取材自真实的武器,华沙起义博物馆有展出。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展出的哥利亚实物这句临死前的台词点了电影主题。
1:48:50男女主九死一生逃过了维斯瓦河之后,回头看火海中的华沙城。
1:55:25片尾的今日维斯瓦河与华沙城。
红圈的建筑就是科学文化宫。
1:57:45现实中,10月2日起义军向德军投降。
下面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介绍。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起义军投降介绍三、后续的故事华沙城的毁灭与重建9月底,起义军知道已经没有胜利的可能性,决定投降。
10月2日与德军签订投降书。
起义的失败最终造成近20万的华沙人丧命,波兰起义军伤亡约4万人,其中1.5万人战死。
另外50万幸存者则遭纳粹驱逐家园。
下图是华沙起义博物馆外展示的遇害人员名单。
华沙起义博物馆外陈列的遇害者名单随后,为了报复不听话的波兰人,以及阻止其他欧洲城市的起义,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有系统的摧毁所有的建筑。
战前这座城市有130万人口,战后只剩下1000人!!!
这副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展示的战后华沙。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展示的战后华沙战后,波兰人按照流传下来的画作,在1948-1953年期间一砖一瓦精心重建了老城区!
1980年,华沙老城以“近乎完全复原13至20世纪历史景象的杰出范例”为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下图是我在老城中心拍摄的。
华沙老城皇宫广场
华沙老城与今日天际线
华沙老城区道路上记录着:老城区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遗产纪念华沙起义时至今日,每年的8月1日下午5点,即华沙起义爆发的W-Hour,华沙市区都会响起警报,并且在市中心有集会和纪念活动。
这是2023年的W-Hour,我在华沙某街头遇到的纪念活动。
2023年W-Hour华沙街头的纪念活动在平时,四处都可见纪念这次起义的雕塑、纪念碑等。
挑选一些如下。
华沙起义者纪念碑(Pomnik Powstańców Warszawy Batalionu AK)。
这张图正上方的船锚标志称为Kotwica(即锚),是当年波兰家乡军的军旗,也是抵抗纳粹的标志。
华沙起义者纪念碑街头的一个小纪念碑,纪念这里当年的一次战斗。
至今仍然有人来献花。
华沙街头的小纪念碑纪念华沙起义中牺牲的三位杰出女性的雕像。
华沙起义三女杰雕像最后是地标性的华沙起义纪念碑。
下图是纪念墙。
华沙起义纪念碑这部分表现的是从下水道里出来的战士。
华沙起义纪念碑这部分是战斗在城市废墟中的战士。
华沙起义纪念碑。
最后的话看完了这部电影,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想最后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无论出于什么理论或主义,发动战争都是当代文明不能接受的可耻行为,给人类带来的都只有苦难!
第一次看到《浴血华沙》的片段是在抖音里,街道经过坦克轰炸,支离破碎的尸块和密集的血雨从天而降,砸在劫后余生的人群身上,何等的恐怖和血腥,简直就是人间炼狱.男女主两人在街道上逃亡,四处都是慌慌张张的人,没有人知道哪里是绝对安全的,也没有平民敢收留地下党.原计划的二三日革命,和原来期待的苏军支援统统都成了泡影,波兰人的命运,在流亡政府的“遥控”下,开了个玩笑.攻坚战变成了防守战,先是打了个德军措手不及,但是接着得到的“报复”,是致命绝顶的.没有人想做亡国奴,那些热血青年,哪怕是偷偷逃离,也要投身于解救国运.但是年轻的孩子们不知道战争原来是这么残酷的,亲人在眼前被枪决,战友中了流弹哀嚎不已,高楼被夷为平地……人不再有太平的日子,可以端坐在桌子前用餐,他们得活在下水道里,缩着身子,颤颤巍巍,捂着耳朵,听外面一声接一声的轰炸.战争的残酷性还在于,同一个阵营里还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些人是爱国,要战争;有些人是不战争也是死,不如来闹革命,今天活下来,就是赚了.他们打了第一场仗,开始庆祝,但是却没考虑过死者亲属的感受,更没想着明天要面临什么.有的人想着要自由,有的人却还在靠着权利去谋取不该得到的东西,比如在给女主写完通行信,想要欺负女主的那个军官,禽兽无异.《浴血华沙》在勾勒战争的残酷性值得推崇,慌乱、死亡、恐惧,乱石堆,呼喊,逃窜,下水道,尸体堆,这些都可以让人视觉受到冲击.但是选择畸形的恋爱为线索,让整部电影有点掉价.在男主失去自主意识后,女主冒着炮火,将他从医院里救出,一路不离不弃,结果男主却一声不吭溜走,莫说是正常的情况下如此作为,就很说不过去,更何况是在战争里.他甚至连把像样的枪都没有.等和队伍会合以后,他也没有多出彩的表现,倒是和女二号来了一场床戏,对于女一号对他的付出只言片语也不提到.而女一号开始的柔韧劲和善良却贯穿了全篇,在命悬一线的下水道里,男人们都逃命了,她却留下来把婴儿带走,怀抱着孩子去了医院.最后撤退的时候,她选择了留下,最终丧命.男主呢?整个电影都像无用的木偶人,被推来搡去,实在是可悲,最终在触目惊心的尸体堆前,他咬着手枪,想要自杀,却毫无勇气.最终在德国人的高抬贵手下,他得以逃生,而彼岸又是被他抛弃的女主,看似团圆,实则心酸.这部电影,最高超的地方就是去描述残酷,一场一场来,绝不去勾勒战争中的浪漫,但是线索真的是差,没有崇高的信仰,也没有对终极胜利的极度渴望,得过且过,小胜则安.战争电影,譬如《敦刻尔克》的全民救援,和在撤离时部分军官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血战钢锯岭》主角从一个厌恶拿枪,上过军事法庭审判的人,却在战斗后对受伤战友冒险营救;《集结号》里掩护大部队撤退,不听号角不撤离的小队.这些电影无不是在战争中熠熠发光的人性闪光点……但是《浴血华沙》里只有嬉闹、冒险,恐怖,激情,慌张,不过这也是战争的本色吧.
每个民族都在自己历史最黑暗时期找到艺术源泉。
也许这是韩国和波兰电影越来越棒的原因。
韩国优秀电影一半是日据时期的,最优秀的波兰电影一半是二战期的。
奥斯卡如果全球评奖,我觉得过去5年这两个国家可以拿小一半。
电影 一大群90后俊男靓女 hardcore的作战还有sex镜头,演得很棒,而且肯献身,这点和韩国明星很像:)。
甚至有一辆很科幻的德军无人驾驶小坦克出现在电影里以为是穿越了,后来一查历史德军真装备了歌利亚无线遥控履带武器,70年后现在世界还没装备这玩意。
看电影觉得第一次摸枪的学生边谈恋爱边打觉得不太可能,一查历史上这仗真的是18岁上下的50,000充满理想的华沙男女学生打的。
武装起义持续了63天才向德军投降,几乎和淞沪会战一样长。
18,000名华沙年轻人战死,250,000名平民死亡,华沙夷为平地。
德军方面将与苏军作战的精税党卫军调入城内作战后依然损失了26,000人。
Bourgeois而又Bohemian的波兰男女生确实好看又能打。
只可惜残酷的现实碾碎了可爱的小清新,因为华沙一九四四年左右学生命运的本质是一群老恶棍:1)希特勒早说把华沙从地图抹掉,德军镇压起义摧毁了华沙全城。
2)斯大林本来就恨波兰,20年代他当政委率红军打到华沙附近失败,损失了几倍于波兰军队的30万人,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被波兰占了。
不过与中国教科书所说不同,苏军不算是坐山观虎斗,他们在华沙强弩之末了,在附近的普拉加刚差点赔了一个第八近卫坦克军。
苏军中的波兰集团军全力进攻华沙外围,红军也渡河了,过河的六个营红军死战不退全部阵亡。
苏军直到华沙起义被镇压后3个月以后才有能力再次1945年进攻华沙。
之后不用说可怜的波兰人民又被蹂躏了一番。
华沙起义的4年前斯大林对把波兰军官团、知识分子、公务员有组织的卡廷大屠杀。
3)英法其实也都是老流氓。
二战开战说保护波兰,结果德国入侵波兰他们就在坐在边境上看着。
蒙哥马利这个志大才疏的家伙后来空降上万伞兵到荷兰死了一大半,但不如投到华沙靠谱4)波兰流亡政府也不是什么小白兔,华沙起义最危急时候还在意识形态。
判断严重失误,贸然发动起义,不负责任把自己同胞送去死,回头赖毛子不救援。
苏军序列的波兰第一军渗透进华沙的时候,华沙抵抗军还缴了他们的械甚至还杀了波兰指挥官。
本片当然不会拍。
5)罗斯福当时真心还行,令艾森豪威尔空投物资,美军运输机油料耗尽飞不回去都降落在苏军的基地。
但来的实在太迟了。
韩国和波兰的美学,来源于悲剧。
而悲剧,来源两者都夹在于在两个强国之间难以自处。
波兰在过去300年历史上居然4次被德国和俄国瓜分灭国。
可怜的韩国一度被日本人都取消了本国语言,而只是营长的袁世凯在朝鲜时候应该是把朝鲜正牌王妃和她妹妹都给睡了。
反过来想想,天朝的抗日战争更是悲剧的体验。
拍出来的都是金陵十三钗之类的,更不敢睁眼大批抗战连续神剧垃圾在黄金档滚动播出。
总体来说不是电影太魔幻,就是我们生存的历史和现实太魔幻。
《浴血華沙》和《華沙間諜》這兩部電影要連在一起看。
前者為紀念華沙起義70周年而拍攝。
電影宏覌上打動人心的是華沙起義本身發生在納粹即將覆亡的1944年8月1日,蘇軍在蘇聯戰場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一路進攻德軍已扺華沙城下,此時,波蘭流亡政府命令反抗軍起義,卻遭到德軍血洗,戰死20多萬,華沙城85%夷為平地,而蘇軍隔河覌望,63天,拒施援手。
波蘭再次領略了蘇俄之邪惡。
的確,對西方而言,二戰伊始,便是蘇德瓜分波蘭,並且蘇軍的殘忍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不壓于納粹,納粹是種族滅絕,蘇俄是國族滅絕,瓜分波蘭後,蘇軍將波蘭2萬多軍官和知識分子集體屠殺于卡廷森林,且拒不承認,直到蘇俄解體,葉利欽時代檔案解密,卡廷慘案才得以曝光,布爾什維克的邪惡和納粹對比,不遑多讓!
正因為如此,波蘭在英國的流亡政府在面臨納粹戰略上行將就木之際,命令國內反抗軍起義,策應蘇軍對德國的進攻,是希望首都的主導權不要淪入蘇俄之手,然而,這樣的小算盤在冷酷的紅軍面前碎裂成泥,斯大林命令扺達波蘭城下維蘇瓦河畔的蘇軍停止進攻,借德軍之手滅掉不信共產主義的波蘭流亡政府軍隊。
并在戰後扶持共產政權控制波蘭乃至整個東歐,甚至成立華沙條約國軍事集團,和西方民主社會冷戰熱戰,波蘭和東歐陷于萬劫不復,直到1990年,蘇俄解體後,波蘭團結工會領導的民主政權經選舉上臺,50年後,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將波蘭總統旗、國璽、總統印、總統綬帶、1935年憲法正本這些波蘭共和國法統象徵送回波蘭,交給民選政府,宣告流亡政府完成使命。
而《華沙間諜》則是反應蘇德瓜分波蘭時,波蘭政府如何流落英國,國家銀行諸備如何輾轉萬里逃過德國洗劫。
在微覌上,《浴血華沙》打動我的有幾處,男主眼睜睜看著母親、弟弟慘死德軍之手,臨死關頭母親暗示兒子萬勿出聲!
男主自此處于創傷後症候群,失去運動及表達能力,而此時本是貴族小姐的女主毅然擔起保護男主的責任:「為了你,我要活下去!
」同樣,在殘酷的戰場上,當小隊被德軍狙擊,一名戰士受傷暴露于德軍射界,所有人猶豫要不要冒險去拖離傷員時,同樣是女主的貴族哥哥挺身而出,卻死于徳軍枪下。
有的事,知不可為而必須為,是緣于信仰、教養、個人價值觀。
古老歐洲,迄今分裂的傷口仍未癒合,蘇共占據的東歐,如捷克、波蘭和未受布爾什維克荼毒的西歐,不說英法,就說奧地利,人們生活的環境和氣質明顯區別。
布拉格和維也納,兩座偉大的城市,布拉格的臟亂,維也納的乾淨溫和不可以道里計。
华沙1945年解放的,1944年那次起义是华沙流亡政府为了赶在苏联人之前拿回政权,造成既成事实而发动的。
大白话,那根本不是准备充分的严肃的起义,那就是一场临时起意拿着人命搏权力的政治斗争。
斗争的结局是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抵抗以后,在被全歼前,抵抗军向德军投降了。
顺便一提,全歼华沙人的,是希特勒当时从党卫军残兵和后卫队调过去的乌合之众。
这帮子人顶着的是党卫军的盔,但是有不少都是刑事犯,逃兵,哈萨克,诸如此类的玩意。
大白话,那不是德国正规军,那是一支拿着枪,杀红了眼,没有军纪的部队。
而且当时因为俄国人离得不远,德军前线压力大,从一开始就下了先开枪后喊话的命令,只求赶尽杀绝,不求其他。
补充完这些个历史背景,再回头看导演为什么要把一开始拍成一群半大点的屁孩子的唱着歌跳着舞嘻嘻哈哈眉来眼去泡着妹子去起义。
懂什么叫讽刺么?
还壮烈的反抗斗争被导演拍坏了.....壮烈个毛线啊壮烈,蠢烈就是蠢烈。
那些个留言里说什么壮烈斗争的,都是和这群傻逼孩子一样的蠢,烈不烈的,另说。
还有喷傻逼大波波墙头草的,大波波和苏联的恩恩怨怨,碍着你意淫谁了?
人家大波波死的不是人?
脑子有病吧?
要不是我这里骂上瘾了停不下来,你们这种玩意我平时骂都懒得骂。
还有几个傻帽喷什么最后男女主角相会了,脱离现实,为了显示出自己有现实还逼格十足的拿起来“云播放快进看完”了。
看过来,傻X,那个云播放快进的傻X,快进的慢一点,数一数最后镜头里小岛上有几个影子。
秀智商下限,没见过你这样秀的这么出众的。
低端,底子,渣。
没错,就是说你呢。
顺便和几个同意见的抱个拳,虽然咱们在那几个慢镜头上有分歧,不过我真心觉得那个MTV式初吻拍的挺不错的,一开始还浪漫着呢,都青春着激情着呢,其实拍的我感觉不算突兀。
后面几个慢镜头确实有点多余。
画蛇添足。
不过那个强暴戏是只有我一个人喜欢么?
(⊙_⊙)你们不觉得这个强暴戏拍的张力十足么?
那姑娘那个样子看的真是心都碎了啊....这女主角选的,一级棒啊....
随便翻电影直播看到了这部片子,正巧娃也睡着了。
一群年轻人活力阳光且斗志昂扬,被鼓动着参加起义,为了爱国的心英雄的梦。
哪个男孩子还没有过当兵打仗的梦想。
似乎轻而易举便会赢得荣耀与光环。
男主草率的加入仪式,工厂里毫无纪律的部队,丝毫没有计划的进攻,这些都预示着起义注定是要失败的。
一次小小的胜利便让他们以为这就是战争的全部。
德军反攻开始,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堪一击。
无辜的市民也在裹挟之下血流成河。
战争的残酷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生死较量。
战场之外,凡波及处净成修罗场。
当男主执意要加入起义军,偷偷溜出家门的时候,给窗前的弟弟又跳了一段滑稽的舞蹈,像极了美丽心灵里的圭多,这时便预感永别在所难免,本以为是男主战死沙场,可不曾想却是母亲和弟弟被枪杀在眼前。
无力,愤怒,恐惧,仇恨几乎要把他摧毁。
影片最高光的一段就是女主穿越交战区把男主从另一端的医院带回“解放区”,爱情竟有如此魔力,穿越枪林弹雨,穿越炮火连天。
战争是上层人的游戏,苦难却是普通民众来承担。
影片带给人们太多的绝望,弟弟被当面枪杀,被抱着去围观战利品的小姑娘变成了漫天血雨,女主冒死抱到医院的小婴儿依然去世,所有的伙伴都不在了,最后只有男主一人孤零零的曾经的沙洲上,四周是冰冷的河水,断了的桥,还有火光冲天的城市,而影片的开始是一群少男少女在阳光明媚的河边游泳嬉戏,清澈的河水,洁白的沙洲,碧绿的河岸,多么强烈的对比,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选择起义。
纳粹的压迫,苏俄的压迫,可总归还是活着。
起义换回的上层权利是不是还多过个人自由。
历史终会铭记这些为了自由而英勇战斗过的人们。
女主角奔走在战火中寻找男友的画面有没有让你想起什么?
那是只有少年的恋爱才有的誓死与清澈。
象她说的,只要我们活着就好。
可是目睹了亲人被杀的男子就算能放得下国仇又怎么抛得下家恨?
就这样,卑微的小人物在战争的洪流中被冲刷着顺流翻滚,面目皆非。
看评论只能说我们中国人太聪明。
面对波兰在苏德夹缝中的一次壮烈反抗,看不到将心比心的同情,更多的是貌似聪明的指点,这份聪明也许忘了十四年的中国抗战,忘了那些同样“愚蠢”舍生的同胞。
或许他们真的以为是中国人自己打赢了抗战?
或许他们真的以为先烈们做出抗日决定的时候是“不打无把握之战”?
忽然又想到别处去了。
很多时候实在困惑,天下与小人物真的有关吗?
女主角说出那句“只要我们活着就好”究竟是没有觉悟还是更符合生命物种的本源?
写下这篇紊乱的文字时正是世界战乱又起的时候,乌克兰、以色列,战火蔓延在东欧与中东。
每一个人都不是真空中的存在,身边有族、有国。
可是那些世界的“伟大”与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这个世界真有一片土地,可以让世人逃离战火,让孩子不再离开母亲,让恋人不在硝烟中失散,是否你可以放下那些“伟大”?
每个人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热爱和平,这究竟是愚蠢还是险恶?
如果真是这样,那那些战争的追随者又是什么人?
希特勒发动二战时德国人民不是狂热的吗?
日本侵华时日本国民真的是无辜的吗?
匈牙利、捷克、波兰、爱莎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人民的阴影中难道没有前苏国民的骄傲吗?
这么想来,愈发觉得女主角说的那句“只要我们活着就好”似乎更加可贵——毕竟,对这个世界造成最大伤害的,永远都不是那些一心想逃离战争的人,而往往是那些艾国的人。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经转向大反攻阶段,在西线战场苏联红军奋勇杀敌,一路冲杀到波兰,眼看着很快就要杀进波兰首都华沙了,然而此时却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的没有想到的事情,就在苏联红军眼前近在咫尺的华沙城内竟然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反抗纳粹德国的起义。
按照道理来说,苏联红军此时应该和城内起义军里应外合一举击败德军才对,然而不知道为何苏联红军却一直袖手旁观,眼睁睁的看着起义军被德军扑灭。
虽然波兰在二战刚刚开始时就已经惨遭灭国,但波兰人一直没有放弃抵抗,虽然德国人对波兰实施了残酷的军管统治,但波兰的抵抗运动还是十分强大的。
流亡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利用战前构建的军事体系,组建了一直强大的抵抗运动网络,他们在波兰不仅拥有游击队,还有地下政府和地下立法议会。
当时的波兰八天属于纳粹德国,夜晚则属于人民。
后来波兰各地抵抗力量在波兰流亡政府的指使下进行改编,他们通过自行制造、黑市购买、盟军空投和挖出波兰军队溃败前的物资等方式获取了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枪和手榴弹等各类武器。
等到了1944年波兰国内军已经成了一支拥有40万人的部队。
后来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逆转了战局,随后苏军步步紧逼,德军则是节节败退,驻波兰的德军也开始被调往乌克兰方向抵抗苏军。
于是波兰流亡政府决定趁机起义,抢在苏联红军进入华沙之前赶走德军。
波兰人其实完全可以等到苏联军队打过来赶走德国人,然而因为波兰流亡政府对苏联并不信任,他们担心苏联进入波兰后,会趁机护持自己的势力控制波兰。
因此波兰人没有通知任何人就发起了起义。
波兰人认为德军兵败如山倒,战役会迅速取胜。
另外他们还还天真的认为德国人很快就会撤退,于是他们特意留下了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以方便德军撤退。
然而战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一开始波兰人很快就占领了华沙,但德国人的进攻很快就让波兰人知道了什么叫战争。
虽然波兰人抵抗很坚决,但因为缺乏统一的指挥也缺乏足够的经验,波兰起义军开始节节败退。
这时的苏联红军就在城外,但他们却始终不愿进城,首先波兰人的起义并没有通知苏联红军,起义的目的也是针对苏联的,最重要苏联红军派出前去了解起义情况的人也被波兰起义军直接送给了德国人。
苏联红军将领曾经派出红军人员试图与波流亡政府武装军队建立联系以利于协调行动,却被无情拒绝,起义日期及行动细则完全对红军隐瞒。
流亡政府武装无望准备投降而撤退时竞不告知同一战线还在苦撑的波工人党的武装人员,使其损失惨重。
华沙起义失败堪称下场悲惨的闹剧。
从这群年轻人的身上,看不出一场战争将要发生的前奏。
他们在明媚的日光下游泳,在青葱的草地上野餐,一边谈笑,一边迷情,推揉着,抚摸着,眼神交换着,不仅有荷尔蒙和爱意,还含混着零零散散的革命、理想、激情、仇恨这些东西。
也许我们小看了这些零碎的激情。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全世界的少年人看来都是一样。
他们今天可以在野餐地过家家似地宣誓加入伟大祖国的军队。
明天偷着母亲收拾好行脚,像离家出走似的逃出家门。
后天就看着昨天骑车载他飞驰的女同伴,炸死在废墟里。
恍惚间,和前不久上映的几枚《芳华》的片段,竟颇有些相像。
对于年轻人来说,战争在开始前,总是和鱼水交欢之前的肌亲一样充满浪漫,被企盼着来临。
谁又能苛责他们?
这就是力比多,爱一个人的爱、爱一个民族的爱、爱自由的爱,似乎是同一种爱。
特别因为波兰的天主教背景,十字架和修女影片中的在场,似乎更便于观众去理解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愚蠢情结。
再者,波兰民族的千年苦难,不断强盛,被吞灭,复国,强盛,又吞灭,又复国。
历史性地造就了波兰人在夹缝中挥霍生命的浪漫,转而又可以奋起为民族的尊严反抗到粉身碎骨的性格。
波兰人把他们的残酷浪漫主义带到了战争的诠释中。
他们穿着军装和母亲跳舞,他们踢着滑稽步逗家人欢笑还会敬个军礼。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吻,子弹就像长了上帝的眼睛避开了伟大的爱情。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
高速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高速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突然蒸发了,只剩下被电光石火衬托着的,空气中弥散的美。
当高速镜头戛然而止的一瞬,它们又重重跌回现实之中,灰飞湮灭。
作者很擅长这样的把戏。
苦难的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们最会诠释残酷的能力。
残酷之至的,是那个波兰起义军在一个街区庆祝胜利,须臾间不知引爆了什么炸碎了半个街区,在团团升起的黑云之后,天上便落下了倾盆血雨和肉雨的场景。
残忍可怖得令人侧目,又美丽之极让人目不转睛。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残忍的高度。
反战者总是宣扬要“做爱不要战争”,但那是来自战争之外的叫喊。
身处于战争漩涡眼中,留给波兰人的选择只有“要做爱也要战争”。
反抗是民族的骄傲和本能,如果再不去做爱,面对两大猛兽的撕掠中几乎为零的胜算,死也就白死了。
影片的节奏拿捏得很好,它挥斥了音乐的力量。
突然的炸响和枪声固然给人惊吓,但舒缓的音乐对节奏施加的延展性更大。
时来的奏鸣曲舒缓了节奏,增添了悲剧的空气,有时候又化为画内声音,比如,在弹痕遍布的楼道里厮杀,伴着炸开的血肉死亡四至之时,战斗的全程伴着不知哪个房间里传来的,不知是留声机还是广播的弦乐曲,音乐无处不在的规律性拎着暗处潜伏随时突降的死亡,反衬着战争的无妄,强化了节奏的韧性。
影片采取的视听基调,有种“去掉历史”的“游戏感”。
粗粝的、高反差高清晰度高动态范围的影调,发光可见的弹道,跟随视角长镜头,大量动作慢镜头蒙太奇,竟然还能见到一两段fps里才有的第一人称视角持枪镜头。
有时候突然感觉是在玩随意某一代的《使命召唤》类的游戏。
不知是为了贴近院线工业和观众喜好,好点燃肾上腺素,还是从过度诠释出发,为了突出战争中命如草芥,如游戏般,而有意为之呢?
虽然增强了残酷,但削弱了历史情境的辨识性。
总之不可明说,有点古怪。
镜头的视角默默表达了这群少年人对于死亡的态度。
被枪杀的战士,被炸死的平民,死则死矣,镜头不会再回来拍他们悲惨的尸体,好去渲染“沉重的生命”。
因为这群少年人的眼睛从来不会再看尸体第二遍。
镜头也不总去渲染濒死的痛苦,而只是交代血流如注已无可救,好给他们不要浪费时间,继续冲锋的理由。
反倒有时还“残忍”地表达了对轻易丧命的嘲弄,比如男主人公的突击队长被子弹打烂了半边脸,非要摘下头盔,转头对主人公说了两句莫名其妙的胡话,才突兀地死掉。
在紧随其后的情节中,在队长荒谬的死亡中突然掂量到自己性命的男主人公在枪林弹雨中奔逃,高速镜头又赋给了这个场景怪异的游戏性。
看来,对这群少年来说,他人的生命是轻的,在激情面前,分分秒就可以丢掉,典出去。
他们底子里是自私的,任一个人的死亡中,只有爱人的死亡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神经。
男主人只有亲眼见到母亲和弟弟被枪毙,才精神崩溃,即便如此镜头仍没有再看他们的尸体一眼。
就算是天上掉下血肉,女主人公在短暂的恐惧后也显出了坚韧的麻木,在血雨落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出去找他的爱人。
因此,这种自私的生命视角,决定了这是一场属于年轻人的激情澎湃,却又徒劳无益的起义。
决定了影片对历史的读解姿态。
这是一场有意义也无意义的起义。
如果不起义,华沙可能就不会几近屠城。
但这场少年人拉上全城陪葬的起义,用这些不足为道的生命换来了伟大的自尊和意气。
但自尊和勇气又意味着什么呢?
桥又在原处建起来了,城市又在原处建起来了,人口没了又有了,苏联人进来了又走了,社会主义进来了又走了。
如果没有起义,历史似乎也不会因此有所不同。
虽然影片最后的字幕称颂波兰青年的勇敢和波兰民族的坚韧。
但那个从废墟到繁华的叠化,和叠化显现出来的那个现代华沙漫长又沉静的空镜,似乎在说着不一样的道理。
它在说,在历史的沧海变幻面前,这个走向暗弱的民族的激情和抗争,永远是卑微和渺小的。
她的伟大不在于此,她的伟大在于,接受了激情和反抗必然的失败后,这个民族仍然能够收拾残破的山河,隐忍坚强地生存下去。
这场反抗可以不发生,波兰人民可以选择。
二战也可以不发生,但波兰人民无法选择。
像女主人公圈养的那只怪异的家鼠作为玩物,被紧握在女主人的掌心中无法挣脱。
显而易见,这就是波兰自身命运的暗喻。
但老鼠本身,卑劣却有着无尽的生命力。
在影片的尾声,绝望的男主人公不断呢喃着,“一起到河边去吧”。
没有人知道河边是不是代表着救赎,但必定代表着些许悔恨。
“河边”似乎只是一个虚幻的符码,是无指向的希望,希望的空壳。
它是影片首尾呼应的眼睛。
在影片的开端,男主人公在河中的沙渚邂逅了女主人公,那时候,所有的伙伴都在河边站着坐着看着笑着,没有离散,没有背叛,也没有明天。
最后,精疲力尽的男主人公再一次也在河中遇见了女主人公,那时河岸边一个人也已经没有了。
这种轻易相遇的渺小,让人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的《哭泣的草原》中一个恰好对位的场景,那个年老的母亲为了寻找战死儿子的尸体跑到河边,却发现儿子的尸体躺在对岸水边,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安哲要说的是历史不可承受之重,这本电影要说的却是激情不可承受之轻。
经住了战争洗礼的两个疯子相遇了。
上帝总会留下一两个疯子来见证毁灭。
选择毁灭后的生存,才是这本电影隐在的主题。
这就是波兰民族愚笨而残酷的浪漫主义。
不过,“引刀成一快”的年轻人总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成为历史本身,同样也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被历史掩埋。
在这一点上,确实全世界的年轻人可能都一样。
桥被炸了,八十年后又矗在原地。
战争虽然结束了,就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有几处超现实镜头还是很凌厉的,有些镜头则处理得太渣了;叙事被剪辑毁得体无完肤;配乐让人随时都要出戏;几乎谈不上场面调度,总之到处都是七零八碎与莫名其妙;妹子都很养眼;两星。
穿插的几段mv太出戏,最后一幕的切换颇多感慨。
勇于抗争的人们
剧情不剧情,战争不战争,而且还很夸张。
主演太美,战争太残酷
什么几把玩意!艹,一会战争一会鬼片一会又MV,傻逼!
观影四个字:散装动物!
导演拍了些趣味在残酷的战争里面
这样残酷的战争片我看的不算少,但是这几个镜头让人难忘。1.男主亲眼看见弟弟和母亲被杀2.满天落下的血雨和尸块3.成堆的裸体尸体有人吐槽里面的如MV的慢镜头,可是我觉得不错呢!脱离了现实,可谁愿意残酷的战争那就是现实?男主与那个爱慕他的女人的床戏,拍得很有意思,每个慢镜头都设计的很好看。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白瞎了。莫名其妙的慢镜头,比方那只碗。年轻人有冲劲,有理想,可是太天真。要人命的战争,在他们眼里是装逼的资本,很刺激,很好玩,男男女女在一起去打仗就好像去旅行去野营。
惨烈与华美的结合体
好几个美女
我想导演的信念应该是,战争让美好毁灭,而且是粗暴干脆的毁灭,不拖泥带水。ps:女主角的清纯美丽,为电影加了分。但是,莫名其妙的慢镜头和不知所以的配乐为电影减了分。
极尽惨烈
3.5 波兰起义(片中把重点放在青年平民游击队)在那个时间节点爆发,具有相当复杂的历史特殊性。但电影没有把前提和大背景铺陈好,连“河流与对岸”都只是做成(首先是)青春成长、(其次是)苏德双军的隐喻。所以整个片子看下来非常可惜,导演拥有构建真实战场调度的能力、漂亮的视听技巧,可以在丑陋和残酷中挖掘出美与浪漫。但剧本上是完全浅层面、无纵深感的,甚至带着丝丝狗血,无法细究。
7分
bjiff
战争,是一个吞噬血肉和灵魂的巨兽,无论你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都难以避免的被拖进去,尸骨无存。人性在里边湮灭,只剩下疯狂与麻木。有人为了自由,有人为了爱情,有人为了复仇,有人抱着一腔热血。但他们也都是愚昧的和狂热的,他们或许以为那是浪漫,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只有在清醒过来之后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愿人间不要再有战争。有人说这片子加入了很多浪漫,拉低了这部片子,有人说这部片子偏西方,因为让人看了觉得苏联人就在河边却不帮忙显得无情。我倒觉得加入一些浪漫很好,因为这片子里是以小兵,年轻人的视角看到的。而年轻人即使在战争中也依然保有一丝浪漫,带着爱情的渴望,带着一些美好的幻想,这正是十八岁的年纪该有的东西。而那也正代表着爱,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而主观视角必然带来偏颇。
598 革命如果按照请客吃饭的路数走会怎样,维斯瓦河边有答案。
如果波兰人是这么保卫自己的国家的,那就别怪德国人和俄罗斯人把它当作羔羊一样肆意屠宰了。一群娘娘腔的卫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