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见过一个开心的犹太人,能想到的形象都是刻板的大同小异:紧锁眉头,浓密的红色胡须和盖着地中海的小帽沿儿。
他们离群索居,永远不是主流,抑郁是时刻保持的,骨子里翻腾的抑郁不是年轻人抱本朦胧诗选就能轻易模仿的。
当一个犹太人跟你擦肩而过,肃杀之气袭面而来,你对他点头微笑,他给你来个苦笑。
Woody allen就是这么一个货色,生来就经受思考的苦刑。
你伤不起啊,如果一个少年在本该迷醉声色的年龄翻开了本大部头的书,他就已经走上了不归的小路,他会对超女嗤之以鼻,不信任何一种理论,充满批判的愤怒和对智力挑战的喜爱。
少年在路上异常孤立,遥望着两侧匆匆的人群,平行线似的与你一同沿着时间的轴线往前行进,有时会碰到一两个过客,往往是草草聊过两句就得分手道别,少年开始孤独,想着是不是将来有一天终究要混进匆匆人群里。
电影里用entropy(熵)来说明这种不可逆的情况,既然发生了,混乱只会加剧而不会平息。
如果将来我的后辈趁我不注意拿下我书架的一本李敖或是鲁迅的书,我一定会大声喝道:“你想好了吗?
你确定吗?
”这部电影简直是woody allen老年时回首的一声长叹,算是半个喜剧,但我在映幕前还是看的唏嘘不已,浑身肃栗。
我他妈还怎么展望未来,明早还如何起床。
Woody Allen对电影的认识从来就是文学的,延伸一下想象,叼着根烟在台灯下琢磨着自己的剧本,想法可能投影在一两个主演身上,但有时他觉得这不给力,然后开始痛苦的遣文造句,直接让演员对着观众开始大段的solo台词,玩得太写意了。
他从没有把电影当真,南方来的漂亮纯真妹子与离群索居的教授结婚,完全是精神恋爱的调调,女演员甚至得主动求爱,而且不是这一部电影,按图索骥他所有电影里女演员都会有这种与现实生活严重冲撞的桥段,从早期的annie hall到barcelona,。
我也能理解,导演肯定是孤独坏了,拍个电影就由他的性子来吧。
电影里临近尾声时有一段对白我摘录在下面,allen写到这儿一定长舒一口气,痛快,终于可以开始结尾了。
I am a profound and sensitive soul with an enormous grasp of human condition.It was inevitable you would eventually grow tired of being so grossly overmatched.Greatness isn't easy to live with even by someone of normal intelligence.我在这里大抵翻译一下:我有一个敏感但又深刻的灵魂,却不得不屈服于人类的常态。
不可避免的承受这种冲突带来的痛苦。
与我相处甚至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
话说完,他跟妹子的感情就结束了,妹子冲入滚滚红尘的同时一个伤不起的孤独角色重生了。
但是导演还是跟电影来了点希望,他提到了一个chance factor就是如果走运你还是可以遇到理解的同志,电影也就至此结束了。
如果你碰巧在上百篇影评里看到这儿的话,那就祝我好运吧!
导师办公室门口一直贴着一张海报,一个看起来很搞笑的人站在海报中间没有任何背景,看起来是一个standup comedy的show。
周五晚上我做完按摩路过洛克菲勒中心,又有好多人排队,我问他们在等什么,他们说“snl”。
今天早上我决定想去纽约的live show看一次现场,于是看了昨晚的the night show, 嘉宾是snl的前制作人larry david——也就是伪装成standup comedy的,贴在导师门口的,电影的主角。
我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伍迪艾伦的电影。
为了顺应所有的巧合,我看了这部电影。
在纽约有很多好处,其中一个就是对在纽约拍的电影都有了更多维度的兴趣,比如这个格兰特什么墓我发现他旁边还有一棵李鸿章吊念他而种的树和中文的碑,什么时候去拜访拜访。
也会更聚精会神地看唐人街有哪些店铺还在有哪些店铺已经不在了。
如果说纽约人是一个whole vibe,那我觉得我的土耳其导师身上就有这个气质:没有孩子,感情生活成谜,对我无语的的时候会说im too old, 别人对我无语的时候会帮我说thats a new gereation man.电影里的纽约人随时都有艳遇,随时为爱,艺术和私奔而准备。
我get不到这些,跟那些刻板印象里马不停蹄难以commitment的纽约人相比,我更害怕这个世界,在街上的遇到的那些人,我为他们的开心而开心难过而难过,我为他们祝福,但我我不信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很难追逐这些短暂的情缘。
一方面我和他一样无欲无求,只想自己呆着。
一方面,我又对世界有着很强的爱。
但我和他最像的一点是,我们都怕死,怕死可能也是我爱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依恋我可以抓住的所有一切:我的今生。
他的症状跟我是最像的,我们会突然从床上起来,吓得什么也干不了,心脏砰砰跳,有时候还很怕黑,要开着灯睡觉。
我因此给他打五颗星,因为每当我再心悸的时候我都可以想想,伍迪艾伦或者larry david说不定也跟我一样,我甚至还可以想想我生活在谁的屏幕里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合理通顺地跟着剧本往下读就好了。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我学会什么,我觉得我明白了陪伴有多么重要,一个人多特立独行也会需要同类的陪伴的。
不管是男主,导师还是我,我们都身体力行的寻找一个同路的人。
同时我也知道遗憾和悲伤是什么,知道为什么大家会对爱情失望。
但无论你多失望,这可能是你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了。
nothing in the world belongs to me, but my love is mine all mine.
这个电影的最后 鲍里斯说 你不得不承认 生活的大部分靠的是运气 无论是坏运气还是好运气 都无所谓 反正不由我决定 做好我自己就好 我想伍迪艾伦想说的是 生活里很多重要的事情 其实是偶然 必然中的偶然 运气 等待阿 我在等着 无论是什么运气 很开心鲍里斯最后找到了真正可以和他在一起的女人 那一个通灵师 他再次自杀未遂压在了一个遛狗的女人身上 就是后来和他在一起的女人 小女孩真的因为鲍里斯成长了很多 我确定小女孩还爱他 但这爱不是爱情的爱 对阿 这人世间有很多感情 爱情只是一种而已 小女孩告诉鲍里斯她遇到别人的时候 我很难过 我看到鲍里斯的表情 他明明难过 还是不说 他说他预见到了 真的 可是遇见到了也无法避免难过不是么 他说自己理解深刻敏感 对人类有宏观认知 可还是避免不了难过不是么 他自杀了2次 都没有成功 听起来像个笑话 其实是命运 每个人都有命运 我顺流而走 看看我的命运是什么 我会努力的 在生活中 在我的生活里 每一天 为我应该做的努力 然后 不忘记我的心 就这样 那么就这样 小女孩的妈妈被开放了天性 是这样么 伍迪艾伦让我了解艺术家的一方面 蛮有趣 也可以接受 也许我们最后都会因为某个偶然 了解到自己是怎样的人 就像那个小女孩的父亲 一直没有性趣 后来 他有了自己的第一次 对方是男人 你永远不知道 真正的自己是谁 或许在某个瞬间 就出来了 蛮神奇 爱情 无论他们怎么告诉你 无法征服一切 更别提无法持续了 最终我们少年对浪漫的愿望 会降低为 怎样都行 明白么 鲍里斯说
伍老师的电影看得不多,但每一部,都觉得有些不同寻常的意思,似乎他时刻都要把自己的任何一点想法安插到电影情节当中——他不停地思考,尽管上帝在微笑。
当年偶像和我聊伍先师的做派,常提到他和养女的故事,他之特立独行,并不见得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情爱可以压倒一切,不伦只是外在。
爱情与情爱,在理性的人类面前,从来不曾理性过,这大约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终极话题。
我们每天叨逼叨地过生活,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哲理和意见,但每逢现实,又往往避开自己过去的哲理和意见,做一些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事。
悖论因此而生,贯穿始终,影响我们的一生。
感情如此盲目,遇到或者邂逅,都是某种偶然的结果。
爱的萌发也多种多样,此一时彼一时,原先爱得死去活来,现在恨得咬牙切齿。
此前发疯地为异性而活,现在却要跟同性到荷兰完婚。
没有不变的真理,也没有永恒的价值观。
看透了人生,容易陷入虚无,看透了爱情,亦会发现这不过成年人的游戏。
老夫少妻,同性相吸,或者一王二后,说到底只是形式不同,本质却如此相似。
生活很荒诞。
牢骚发不完。
怎样都好: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似乎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没有传统的剧情模版,也没有陈词滥调的故事,虽然没有强冲突的情节,但一个个人物,一段段对话都看得人津津有味,希望有一天能完全看懂伍迪艾伦电影里的所有用典。
最喜欢女主妈妈这个角色的转变,最虔诚的基督教徒建立了三角家庭,还成为了色情摄影师,这人物简直太酷了!
虽然有点缺少铺垫,转折太硬,但whatever works.伍迪艾伦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魅力就是你总发现几句台词要么忍俊不禁,要么戳到心里:“做爱有什么意思呢?
不过是两个人像缝纫机似的,上上下下。
最后怎么样?
生更多孩子?
一直制造生命,目的是什么?
执行什么愚蠢的任务吗?
”“生活上的连贯性,可以让我少一些焦虑和不安,我喜欢生活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我从来都深信,爱情几乎是转瞬即逝的。
”“我有一颗深邃而敏感的心灵,我对人类的现实一览无遗,宇宙也在消亡,我们的关系咋就不能呢?
”“我结婚是因为我心中害怕。
”“难道每个生命都值得拯救吗?
”“宇宙中充斥着无意义的和盲目的机遇”“我曾经讨厌庆祝新年,人们都疯了似的玩乐,可是庆祝什么呢?
庆祝李坟墓又近了一步吗?
”“在每一个短暂的瞬间,一切皆有可能。
”“你这一生中更多的时间里是幸运的,比你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时间要多。
”
看了一眼海报就知道这将是我看过最棒的Woody电影,观影后我那该死的直觉又对了一次,没错,这是Woody把资本盈利等问题全都抛脑后,完全放开拍自己想拍的题材,没有知名演员,男主更是没有半点男一标配魅力的普通糟老头子,而正是这样的编排,成就了一个绝妙的文艺喜剧;男主是高手藏民间,凭着渊博的知识,高端学术背景,在纽约过着高尚的生活,然而中产梦寐以求的一切在他心里却打了问号,没有宗教信仰,却比任何人都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洞悉宇宙奥秘的世界观,更让他接近开悟,他的台词就像在演绎Woody Allen对人生的真实看法,在悲观中乐观的活着,有何不可?
生活就是这样,老天爷关了你一扇窗的时候,就给你开另一扇门,真正的神存在虚无,却又无处不在,岳母被女儿嫁给糟老头现实冲击的同时,又间接认识了老头朋友做了她的新男友从而被发掘了艺术天赋,做回真正的自己,更发展到三人行模式!
老岳父做了一辈子虔诚信徒,却是离上帝最远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心都逃避的人,最终还是一次偶然的酒吧相遇找到那个隐藏多年的自己!
喜剧的结尾也是很讽刺,第二次跳楼的糟老头子竟然砸到了一个单身女灵媒,不信命运的人遇到了一个可以预见命运的人,冥冥中的安排就像宇宙在开玩笑…宇宙的不确定性,存在的必然性,并不冲突,在经历过疯狂的人生后,才会发现其中的真理,可能这就是我们打败了其他无数个精子竞争者,从而拿到出世资格的原因吧?!
😄
要是男主由伍迪自己来演会是什么样。
我想虽然伍迪的话唠功底无人能敌,但是多少还是缺了一点点那种对全世界竖中指的愤青气质,总感觉伍迪看起来就有种说不上来的委屈样(也许)。
先说男主这个对全世界唱衰的老头,老头有点犬儒主义在身上,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文明的所有细枝末节(反正嘴上一直没闲着哈哈哈哈),他自己有一套办法独自对抗世界的无意义,看起来有点搞笑,而且显而易见的用处不大(之前都自杀一次了)。
但是就是这样的小老头,在和女主产生联系以后,虽然还是嘴硬,但是显而易见的对生活重新燃起热情了,怪不得说喜好独居者,非神即兽,就是因为生活琐事的羁绊,让我们偏离了两个极端(不过这两个极端常人独居也难以达到,最后导致的可能就是zisha)。
也许这就是犬儒主义的解脱之道,重要的其实不是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而是你怎么对待身边人。
女主对男主的懵懂爱情,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崇拜,这种崇拜导致了盲目的冲动,在这场荒谬的婚姻里女主得到的并不多,也许是习惯了听男主说那些她也不理解的专业词汇,习惯了男主那些听起来不同寻常的价值观,最后醒悟,和亨利在一起也算是圆满。
(又有谁能扛得住大超的诱惑呢哈哈哈哈哈哈) 最后是女主的爸妈,伍迪镜头下典型的被传统压抑的夫妻,最后在来到纽约以后唤醒被压抑的自己,基督教徒最后变成3p加同性恋,够荒缪但是也够现实。
伍迪·艾伦真的是老了。
看看剧情吧:一个21岁风华正茂的大姑娘爱上一个愤世嫉俗还瘸腿的糟老头还主动要求结婚?
老年人的性幻想。
当然,这也有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依据。
一个智力上过于突出的人往往因为过于敏感而在精神上很不安,一个单纯平和的年轻女子正是最好的缓和药剂。
她爱上的是他的无以伦比的天才智慧?
她最后爱上英俊帅小伙,正是因为在他的启蒙之下脑子变灵光了?
老年人在外表和精力上都不如年轻人了,看来只有智慧可以炫耀一下。
不奇怪,伍迪的电影没有不关于“危机”的。
年轻时候有不能接受现实的“青年危机”,人到中年时有人际关系的“中年危机”,现在七老八十了,该轮到“老年危机”了。
在“诚实袒露自我”这一点上,伍迪·艾伦堪称楷模。
不光只是这些。
那60年代开始就没换过的黑场字幕加黑胶唱片音乐的开场方式,交响乐的配乐。
女主角一定要爱看黑白老电影,并且在男主角的引导下开始听古典音乐。
还有,里面没有一个人使用电脑甚至手机,我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女主角的父母找她那么困难。
还用写信?
没人用E-mail吗?
当然,还有大家一目了然的,打上“伍迪·艾伦”标记的东西。
男主角一开场出现在咖啡馆跟人讨论哲学问题,满嘴学术词汇——拜托,伍迪,你自己数过多少次在自己的电影里用了这个开头吗?
还有,接下来,男主角马上对着镜头直接对观众说话了。
从《安妮·霍尔》开始,伍迪开创了这个影史上堪称经典的手法。
当时,面对镜头说话的是满头黑发的愤怒小青年伍迪·艾伦,可现在则是满头银发一脸褶子的大卫·戴维。
过去的先锋到如今已经是老掉牙的戏法,今昔对比,很难不让人产生“流光易逝”的感叹啊。
伍迪·艾伦的电影里经常会出现一个愤世嫉俗的天才,他充满了不安全感,怀疑生活的意义,并且很难相处,但却总有美丽的女人爱上他。
算起来,从“英国三部曲”到《午夜巴塞罗那》,这样直接代表伍迪的人物一直在各种人物内心徘徊,很有几年没有显露真身了,到了《怎样都行》,伍迪还是憋不住要把自己推到前台,对着观众说教一番,同一番理论唠叨了几十年,也就是因为你是伍迪·艾伦,观众才不嫌烦。
何况这回用了大卫·戴维来代替本人,更是无言地提醒观众:我们的伍迪已经老得无法亲自出演了。
可是,尽管这一套老戏法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疲倦的眼前,我们还是爱伍迪,因为他总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瓶子来装那点旧酒。
一个巧妙的创意点,是他每次都能成功抓住观众的原因。
上回是两个美女美女与西班牙帅哥的浪漫邂逅,这次则是“小姑娘爱上老大爷”的公开意淫。
好吧,我们承认你是天才,尽管你还是那个高IQ低EQ的聪明人,只会在电影里逃避琐碎的现实。
只有你,我们才会买这么一部老套电影的账,赏脸看一下。
还蛮想把老头的电影都追一下的 可惜我表达能力不够 无法写出他作品的精髓也可能是我理解能力和思想层面不够吧这是一部有点混乱的电影 老头留宿年轻女孩 后来结婚年轻女孩的妈妈来找她 和老头的2个朋友好了 于是三人同住年轻女孩的爸爸又来挽回爸爸 结果和gay好上了而年轻女孩爱上了其他人 老头想跳楼 第二次又失败结果砸到某有灵性的女性身上 她们又好了一部乱到不可能的戏 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可是老头的观点 还是聪明理智和见解独特有时候在想伍迪艾伦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拍出来的电影 感觉有点人格分裂 但又是个天才或许就像诗人一样 自己不疯哪来的巅峰之作
回来了。
一年看一部Woody Allen新作确实是赏心乐事,从Melinda and Melinda(2005)开始,中间经过四部以欧洲为背景的杰作,Woody Allen终于又回到美国纽约,拍成Whatever Works(2009)。
开宗明义提一下Melinda and Melinda是因为该片打开了悲剧与喜剧的讨论,之后的电影都透过传统戏剧模式活现出人存在的本质问题——命运、正义、美、爱与罪,不一而足。
Whatever Works呢,是比较简单直接了,跟Melinda and Melinda一样是悲喜剧。
片中主角Boris Yelnikoff白发苍苍,自诩天才,滔滔不绝大谈基督的教训和马克思的理论是好的,但忘却了人性本恶,现实的黑暗只教人叫嚷「Horror!
Horror!
」Boris拥抱厌世悲观的人生哲学,自杀不遂,抛开表面美好的一切,住在纽约衰败地区的小寓所里。
Boris遇到从南方来的笨头笨脑的妙龄女子Melodie,二人竟然结发为婚,一年来一切安好,但欢乐颂声远去,命运交响降临,Melodie保守右翼的父母来到美国,一方面拆散Boris及Melodie荒谬的婚姻,又撮合Melodie和英俊男演员Randy;另一方面Melodie的父母竟发现自我,女的成为「两性三人行」的艺术家,男的重寻同性倾向。
最后,Boris再次自杀不遂,但所有人在新年派对中团聚,似乎都找到一点点人生的爱与欢乐。
很明显,片中没有Woody Allen「欧洲时期」的女神Scarlett Johansson,但她的影子散落在男演员Randy、笨女孩Melodie和她的艺术家母亲身上了。
活地亚伦自己没有露面,但一概愤世嫉俗冷嘲热讽的对白都表明Boris根本就是他的忠实传声筒,而Boris第二次自杀时撞倒Helena,Helena竟是一个说预言的灵媒,不就是能预言但改变不了现实的特洛亚公主卡珊德拉(Cassandra)?
而我早认为Cassandra's dream(2007)中指涉的卡珊德拉不是戏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而是活地阿伦自己。
换句话说,Woody Allen透过Boris看见自己,戏中Boris又因Helena出现而拯救了自己,生生死死戏内戏外都是非常自恋的老头子Woody Allen装神弄鬼罢了。
Whatever Works中,Boris不时直接向说话大概是运用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诱发观众对人生作理性思考而非感情共鸣。
但正如电影中的Randy是一名男演员,曾演出爱尔兰剧作家奥卡西(Sean O'Casey)的悲喜剧《朱诺和孔雀》(Juno and the Paycock,可参Hitchcock1930年的电影版本),由是我更欣赏Woody Allen用一部以「危机,没有死亡」为基本模式的悲喜剧电影去呈现出人生的本质——片中有喜剧的基本元素,例如滑稽的平凡人物、社会政治的讽刺(针对美国的保守右翼)、机智的对白警句、幽默的情节、荒谬的人生经历,但一切又反讽地映照出人生的痛苦无望、思想危机及婚姻危机,不过,最终悲观的情绪又因为喜剧的表达和结局而得以缓和,甚至教人感到愉悦。
《朱诺和孔雀》的剧名指涉罗马的婚姻女神朱诺,不错,Whatever Works也是关于婚姻、男男女女的情与爱,但剧名也教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伊索寓言》故事《孔雀和朱诺》(Peacock and Juno) ——华丽的孔雀向朱诺抱怨自己没有夜莺美妙的歌声,朱诺对它说,各有各的命运,这是由命运之神所注定的;各有各的天赐,大家都很满意呢——Whatever Works可以说是关于命运,大概人生就是消极、可悲、荒谬,但正如Boris最终留下感言,劝说分享一点点爱与寻找欢乐,总算是无可奈何下的慰安。
可以吗?
可以吧,Whatever works……
Boris is kinda like woody himself, and woody's always a great story teller.like a mentor, gives me so much food 4 thought.
這是Woody Allen式的賀歲片呀。
伍迪艾伦的絮絮叨叨和瞎扯蛋……
1.生活不是理论,所以生活存在着许多的运气和偶然。2.人们过着世俗的人生,妥协、屈服、逃避等等都有源于对生活的恐惧和对自身天性懦弱的自知。3.畸恋、同性恋、3P恋、婚外恋什么“恋”都具备了。4.还是絮絮叨叨,笑死我了。
玩世不恭的loser,脑残没文化,懂点儿科普就号称天才,也就骗骗美国人,脑残货
上来就是连串台词,并打破第四面墙调侃观众,这很Woody Allen。愤世嫉俗老头拯救流浪傻白甜少女的开头,有些男性凝视与意淫的味道,所幸影片走向是《安妮霍尔》。女孩成长之后有了完整明晰的爱情观,这一次是从年龄到颜值都匹配的组合。其实影片的亮点在于打破爱情和欲望的枷锁,把人性从一些薄壳中剥离出来,寻求彻底的解放。家庭主妇华丽变身摩登女郎,闪光点被更多人发现;性取向觉醒的中年男人真的出乎意料;天才也没有孤独终老。你猜怎么着,新年的歌曲居然是《友谊地久天长》,甚至怀疑是贺岁片。贝多芬的交响曲和游离于社会中的天才老头,莫名绝配。
啊,能做到每一个人物都让人讨厌也是不易。小女孩一开始还是天真烂漫,后来也变得满嘴巴拉巴拉导演自己的私货,有一个躁郁症老头已经够受的了。破四墙变成一场说教,一场“总有女人爱上我”的臆想。这次不买账了。
典型woody allen作品,本子有着七十年代的气息(因为本来就是七十年代写完的),不过whatever works这句话说的真好,收下。
絮絮叨叨流水账,电影节奏不好。女主妈妈的转变最有趣。通过戏剧化夸张情节调侃知识分子阶级情调。打破第四堵墙。收尾还是woody allen老一套。漂亮又肤浅,疯狂随性的女性是wa电影里最具有统治性的性魅力的。借厌世物理天才之口大谈爱情哲学。以受创自嘲的被迫姿态面对无可逃避的生活和无处躲藏的爱情。
敏感老怪咖加一堆怪咖,这就是生活,伍迪艾伦的戏剧,高于生活的生活,人生就是各种怪异哲学,whatever works
一部一直在对着镜头说话的电影 罗嗦程度 令人发指! 陈词滥调。。。女主角很不错~~~~~ 老头子自言自语
伍迪艾伦选角失败的电影,女主轻浮做作的演技逼得我只想快进
我讨厌新年庆典每个人都拼死欢乐用那些卑微的方式庆祝着庆祝什么? 庆祝离死又更近了一步吗?这就是为什么我屡说不爽的原因,无论你能得到或给予怎样的爱,无论你能得到或给予怎样的幸福,无论道德标准如何,怎么样都行不要欺骗你自己 ,这对你的人性的独创性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干净又犀利。但再想想,又觉得很市侩。
Another typical Woody Allen ridiculous movie, with meaningless sermon on people's life.
星星不多是因为这片子实在太话痨,我脑筋转太慢跟不上。但是就我跟上的部分看,其实满强大:老愤青重生两次,次次撞大运,整天讲哲理;美少女头脑简单,但是相信直觉,幸福指数挺高;美少女她娘就是个奇葩,基本上也重生了;美少女她爹……被她娘打击到断背了。世界真奇妙,越看越好笑。
愤世嫉俗的犹太老年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结构化意淫。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毫无任何进化的萝莉情结。继中年危机后是老年焦虑,那些长篇大论、唠逼叨的人生感悟,似乎唯有在自动送上门来的各种花痴萝莉们的仰视下才能得以畅所欲言,而永无自信、亦无兴趣从心智成熟、阅历丰富的同龄女性那里获得认同。
whatever love you can get and give, whatever happiness you can filtch or provide, every temporary measure of grace -- whatever works
Woody Allen顯然知道自己是在自瀆,所以請Larry David扮演自己用於自瀆的鏡影。
老欢乐老讽刺的~~~woody allen还蛮会自嘲的,这老少配搭的估摸他自己后来都看得别扭。最后那段gay自发历程笑死我了,“你妈妈是女的吧”相当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