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点映的时候我比较疲惫,加上心情有点复杂,电影之外的事情也许又想得太多(拿了色纸谁不激动啊),所以脑袋就不太灵光,耳不聪眼不明,许多细节都被忽视了。
这次二刷,大概设备也比上一家好一些,至少屏幕看着舒服得多,让我真正感到了2.35:1带来的体验,背景的人声也更加清晰——开头那段《The Voice in My Heart》,我上回就没听出来背景音是有人声的。
总的来说,我越发觉得藤田厉害了。
kViN对于山田在Clannad番外的表现的评价,其实也可以拿到这里来。
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特别明显的风格,但是这种对于影片的把控能力,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出自新人监督之手。
不论是那些很明显带有山田风格的演出,还是一直在京阿尼的演出中承担重要角色的花语、剧情中有意无意地串起来TV中的角色和故事,甚至那些大概是铃木贵昭私货的历史梗,时代的变迁,人物的情感,如此之多的内容,藤田能像这样把它们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非常令人佩服。
花语我在点映的时候没注意到,其实两部分给了许多鲜花的特写镜头,京阿尼给花特写镜头十有八九是和这种花的花语有关系 ,但是我认不出那都是些什么花,更不知道花语是什么 ,所以只能知道这里演出给了我们一个探求人物内心世界的入口,具体怎么打开这个入口,只好另请高明了。
山田风格的演出实在太多,即使注意不到细节,A-part和蓝小鸟的相似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上次笑佬推测,根据staff表上的顺序 ,山田应该是负责B-part的,所以到底哪些是她做的,哪些是新人模仿她做的,很难判断。
TV的访谈里 太子说过,薇尔莉特表情会显得比较冷漠,所以通过她的脸来表现内心的变化比较困难;这次倒有神来一笔,泰勒说自己不识字,薇尔莉特感到她可怜,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少佐对自己的帮助,内心难免会泛起波澜——但是表情没有变化,反倒是胸前的胸针上的高光转了一圈。
实在是非常精彩,如果只是薇尔莉特脸上的表情变化,大家可能只是会觉得这是她可怜泰勒 ,不会想到这里和她的身世以及少佐有关,胸针上泛起了涟漪,熟悉TV剧情的人立刻就会想到这一层了。
说到TV剧情,我现在回头想想,总觉得似乎有些消失的味道。
虽然TV的内容是消失本身剧情的关键,而在紫外传中其实和主线剧情没啥关系,但除了作为粉丝彩蛋的乐趣之外,它也承担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功能。
我看出来的地方是,睡前故事薇尔莉特给艾米讲她在天文台打字期间听到的星座的故事,画面则给到了窗格里的满天繁星,这大概是在利用窗格和星星,表现身处牢笼之中的艾米内心对于自由的向往吧。
露库莉娅的出现本身虽然短暂,但是却引出了新时代女性的命运:不再是嫁了人被关在家里相夫教子,而是可以继续从事工作——这是艾米牺牲掉的幸福,也是她留给泰勒的幸福。
除了第3话露库莉娅和第6话天文台,第2话艾丽卡要写小说,第4话爱丽丝说要成为最出色的人偶,4.5话帮助薇尔莉特写歌词的罗兰老头,第5话的情书,都在影片中出现了。
少佐的故事当然不必说,第7话、第10话和第11话可能也提到了,不过我还没发现。
相比于中二病剧场版的那些彩蛋,这次的利用方式感觉似乎更高明了一些。
这次人物关系和剧情变化,我觉得我也理顺了一些。
在我看来A-part不是个励志故事,而是艾米怎样彻底地丢掉过去,抛弃了自己一切的梦想和向往,换取泰勒在新时代自由选择自己幸福权利的悲剧。
看到有人提到在上学路上跑步那段,再一看发现,狂奔中的艾米,在薇尔莉特说她们哪里也去不了之后,慢慢地把想要触摸茂密的枝叶中漏下的一点阳光的手,放了下来;与薇尔莉特告别之后,面对着铁门外洒满阳光的世界,艾米也转身回到了阴暗的学校当中;甚至之后给她的打开窗户的镜头,也是一个从屋内看向窗外的视角——泰勒处在外面的广阔世界中,她只能在狭小的屋子里,想象妹妹幸福的生活。
薇尔莉特改变不了什么,贵族门阀和时代局限都不是她能抗争的事情,她能做的只有陪在艾米身边,向艾米传递外面的消息,让她在不幸之中,留存那么一丝希望。
这大概也是“书信”的意义了。
元媛舞会是艾米成长的仪式,舞会前她还会像小孩子一样跳到薇尔莉特身上,而在舞会中,最后一次抬头仰望了穹顶上自由翱翔的小鸟,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仅有的一点对于未来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抵抗,把希望寄托在薇尔莉特身上,然后全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本尼迪克特在外传中变成了相当有血有肉的人物,一登场就是一句无精打采的“邮便desu”,不情愿地带着泰勒去送信,却因为泰勒一句“邮递员是为大家传递幸福的人”,找到了这种他认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工作的意义。
时代感是外传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
女性解放、技术发展,电灯亮了,电话通了,B-part处处都有这种时代在进步的影子。
这样的做法,既增加了影片的厚度,又为生活在旧时代的艾米的无奈、生活在新时代的泰勒的幸运,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铃木贵昭的历史梗大概还不止乳髪和玫瑰战争,我想后续应该会有更多的大佬把它们扒出来。
有些人可能觉得,外传本身或者扩展到整个京都动画的作品,缺少批判性,没有悲剧色彩——换句话说,不够深刻。
我觉得其实外传是个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的例子。
鲁迅写《药》,烈士夏瑜的坟墓上多了个花圈,笑闹着看杀头还要去用馒头蘸人血治病的愚昧国民,怎么会给烈士献花呢?
鲁迅自己说,这当然不可能,但在作品里,这是给悲剧添了一抹亮色。
外传本身当然不会有《药》那种批判性,但是A-part和B-part两个略显突兀、缺乏合理性的结尾,我觉得正是这样一种手法。
艾米把自己关进笼子里,接受自己无法逃脱的凄惨命运,唯有把兰开斯特过来说一句我不在乎出身,只想跟你交朋友,才能让人觉得艾米此后的生活不会那么灰暗;步伐优雅仪态端庄,裹了一身严严实实的黑衣的艾米,只有以非常不符合贵妇身份的白色睡裙跑出家门去对着群山大喊大叫,才能让观众觉得,妹妹的来信把时代进步的幸福带到了她的身边,她也要摆脱枷锁,追求自己的解放了。
这当然都是在主线剧情的框架下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我觉得这正是京都式的亚撒西。
不是不够深刻,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在看清了时代、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也要给自己、给他人以温柔和希望。
所谓的“如春风般温暖”,大概正是如此吧。
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 这部电影太任性了,这完全就是一部粉丝向电影,京阿尼用整部影片把最真实的情感传达给你。
这部电影的前多半部分精致又唯美,但如果不是粉丝的话却很难被触动到。
后半部分用一个爱别离的故事,却不知有没有把想说的话传达给你?
影片最终的staff的名单上那些熟悉的名字或许更能激起你的心底涟漪。
“紫罗兰”这个电影,它来自刚刚遭过一场烈火劫难的日本“京阿尼”动画公司。
所以呢,创作这个电影的有一些主创,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他们的作品依然在陪伴我们。
伟大的动画片,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这两个字。
姐姐为我放弃了名字,她希望我拥有选择的权利,于是我成为想成为的邮递员,再站到她面前去呼唤她为我放弃的名字,这才是这封信里的爱意,也是成长的意义。
书信这个载体是我从小就很偏执的东西,小学语文课讲写信的时候我是最认真的,每次路上看到信箱我都倍感亲切,这也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写信寄明信片的原因。
书信没有被电气时代所取代,我也希望未来不会被任何更先进的通讯技术淘汰,因为书信不像时事通讯对话一样直白,简洁。
更多的是婉转的将自己复杂的思念传递出去,而感情需要“从前慢”这样的过程去沉淀。
最后,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
其一 某种程度上讲这部是老京阿尼的遗作。。
因为夏天发生了令人痛心的事情 当时外传刚刚做好 所以后来在大家一致同意下 staff表是京阿尼全体员工名单 可以把这部理解为KA Crew的全部心血了 仅仅几周票房就到了8e也是反应了观众们的支持其二 这部作品里强调了「新时代」 已经距离大战结束过去一年→四年 “那座建筑物是在搞什么啊 不会有害吧?
”→“那座建筑物什么时候能建好啊!
” 街道上电灯开始投入使用 而乘坐电梯这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细节也是在反映那个百年以前的技术变革的时代写照其三 与之对应的 新技术新思潮就会改变着原有的一切 这次的重点在于邮差——传递幸福 但其实连「信」本身在今日看来都是尘封于历史长河中的过去了其四 因为前面提到女校 我想起了轻音剧场版ED里面致敬的作品『纯真』总之婚后的伊莎贝拉 只有维持着矜持保守 失去了青春与活力 在校时的她也是被身份所束缚 当她被薇尔莉特牵手跑向学校时 两人也想逃离这一切去寻找自由 但是很快就意识到:那不行的 而旧时代自动手记人形只有通过结婚来结束职业 但现在这已不是唯一 各自在追寻着各自的「花道」 这部分写得还是蛮深刻的其五 毕竟前面提到了新时代 也是到今天看了这部描绘百年前世界的作品 才感受到我们现在二十年代的开头 应当以这种蓬勃发展之态 一切向前看 而另一方面 京阿尼这部作品也反映出新的水准与高度 甚至可以说是京阿尼剧场版里大场面做得最恢宏的了 即便那场灾难带走太多太多 但我最爱的京阿尼还会继续走下去的 带着大家的全部意志 虽浴火 必重生!
很可惜并不是在影院中欣赏这部二次元“圣经” 反而是拖了许久才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
京紫外传是TV版剧情的承接,但和主线关系不大,但还是不推荐没看过TV版来看外传,这样很难体会到薇尔莉特·伊芙加登的感情,难以深入明白她和伊莎贝拉为何相似,只有了解了薇尔莉特的生世 经历,才更能明白她对心爱之人少佐的感情。
外传中也会有很多细节来照应TV版剧情和薇尔莉特的“爱”。
温柔却空洞的评价并非无的放矢,剧情有点单一,的确感动,但又有所欠缺,毕竟是京阿尼复苏的第一部作品,京阿尼还是贯彻了“爱”的主题,京阿尼也传述于我们烈火是焚不尽“爱”的。
配乐作画的顶尖水平大大弥补了剧情的欠缺,湛蓝的天空,云彩点缀在蓝色的幕布上缓缓舒展;
海面水波荡漾,飞溅的水花缓缓滚动,一道道涟漪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明亮;翱翔的海鸟斜掠,营造身临其境真实感;
细致作画光斑照射过树荫,整片树林映入眼帘,在光影的渲染下生机盎然……画面效果一再秉承了京阿尼的魅力。
薇尔莉特受到王室委托,担任王室女儿伊莎贝拉的教育员,伊莎贝拉在这个与牢笼般的贵族女校中学习,她的举止并不像薇尔莉特般端庄文雅,Violet在委托的三个月中像一个骑士般守护在伊莎贝拉旁,帮助她成为一个真正的王室千金。
起初,伊莎贝拉与他人难以相处,拒绝与别人靠得太近,当她知晓了薇妹的身世后,才一步步敞开了心扉,与Violet成为了“好朋友”。
委托结束
与薇尔莉特告别在王室没有找上她之前,伊莎贝拉曾过的“穷苦”,即使如此,她还是过的自由。
当她看到没人要的女孩时,伊莎贝拉没有抛弃她,反而决定将女孩收作妹妹。
这是复仇,我只能这样勉强活着,本来这孩子也会同样不幸,但是,我偏要让她获得幸福。
一无所有的我,要让她获得选择未来的权力。
当王室找上她时,伊莎贝拉明白,她只凭自己是给不了泰勒幸福的。
于是被迫与泰勒分离,天各一方,无法见面。
伊莎贝拉的感情
伊莎贝拉留下了艾米·巴特莱特这个名字,这也是仅属于泰勒·巴特莱特一人的名字。
薇尔莉特她的单纯、纯粹有着治愈他人的能力。
伊莎贝拉向往着自由,她向往着薇尔莉特那般想去哪就去哪如同鸟儿一样的生活,当看见翱翔于天空的鸟儿,她的一举一动总会将渴望自由却难以自由的压抑悄然流露。
“幸福”与TV版不同,外传着手点并不是完全在“爱”与自动手记人偶之上,还描述了邮递员与“幸福”。
当贝内迪克特问泰勒为什么想成为邮递员,泰勒答道:因为邮递员给大家送去的,就是幸福。
三年前,贝内迪克特将艾米和薇尔莉特的信送到了泰勒手中。
贝内迪克特因此她始终铭记着姐姐艾米,这封简单的信,给泰勒带来了幸福。
这个“魔法咒语”让这份沉重的幸福,不会消散。
所以泰勒向往成为一名邮递员,亲手将信件传达到艾米手中,为他人,为艾米,也为自己传递幸福。
贝内迪克特也曾在薇尔莉特拜托他将信送到完全不知信息的伊莎贝拉那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送达的。
这也与TV版4.5话中那位老邮递员与薇尔莉特说的一样。
这也便是贝内迪克特接下这个困难任务的原因。
在信件送达后,亲眼见证了伊莎贝拉(艾米)收到信后的感动,她在这封信中的到了许久未出现的幸福。
于是贝内迪克特在返回时才以泰勒的这句话来回应她,也是再次提及邮递员所凸显的主题——“希望”
片尾茅原实里演唱的《エイミー》,制作staff的名字一个个出现,有的人已经不在了,他们将爱表达在这部作品中,传达到我们身上,这份爱永远不会消散。
而京都动画也会如同薇尔莉特一样,在经历惨痛的伤痛、失去后,仍在用动画继续传递平凡的美好。
这部紫罗兰外传是在七月十八日大火之前就已经完成的成片,庆幸得以保存并且上映;因此我想说,与其在不断挑剔它剧情的薄弱,不如好好的享受吧,享受京阿尼式的感动,享受它完美的音乐和画面,享受京阿尼带给你的治愈。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吧,京阿尼以最京都的方式来给你们传播爱,毕竟谁也说不好未来一年五年乃至十年,我们还有机会看到最纯正的京都脸吗?
希望温暖与真情能够永世长存。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没有看过之前的番,所以说实话看睡着了,但自从看过番来补剧场版后,让人心中真的很温暖。
电影中的画面一如既往的,难以用语言形容地美,真的几乎可以做到每帧都能当作壁纸。
剧情不曲折,或许也的确像这种平平淡淡的,才更能展现平凡的温情,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得细腻与善良,他们可能并不完美,但都有着善良的一面,并始终以善良之面待人。
紫罗兰永世长存
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两个字。
自动手记人偶的意义:在于传达收信者和传信者之间的思念。
不管身在何方,请呼唤我的名字。
因为这是我们的羁绊。
愿这不断编制的心意,有一日传达于你, call me mame我会乘着魔法去见你,再次相遇,call me name我爱你,深爱着你。
薇尔列特赛高!
这不就是全能嘛啊。
战斗力超群、会写信会送信、还可以做家庭教师会礼仪。
妹妹好可爱(ɔˆ ³(ˆ⌣ˆc)头发是真的多。
是个精力旺盛的可爱小孩啊。
不识字还能那么远坐船找过来也是不容易。
美男师傅也是厉害。
之前看动漫那么多集,怎么没有发现他鞋跟比薇尔列特还高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都是弹幕转移我的注意力了。
这回才发现,邮递员小哥穿的高跟长筒靴,小腿肚上有波浪,衬衫还有露背嘿嘿会打扮,可惜就是几年都一套衣服没换过。
话说,京阿尼的风景也太棒了。
女校的林荫道里阳光穿过树叶,屋顶看星河璀璨,艾米姐姐的后花园,雨落在地砖上一点点打湿地面。
好多好多细节,都好美啊当然最美的还是薇尔列特哈哈哈只是想给娱乐时间做个记录总结,怎么这么难,尝试哈了十几排了都说没到140怎么感觉之前记录小说和电影没有这么费劲啊
剧场版和番剧的风格和制作都非常相似,说好听点叫“还是内味”,说难听点叫“缺点全都没改”。
原本被诟病的节奏慢没起伏的缺点在剧场版里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本就是单元剧的分散剧情在剧场版里没有给一个总结或是结合,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加长版的一集,没有一部电影应有的质感。
番剧中华丽的画面风格被保留了下来,熟悉的音乐也没有更改,音画效果上来说令人非常享受。
抛开这些硬技术的表现力,电影在台词和分镜还有节奏的处理上毫无亮点,整部电影所有场景基本上都是两个人在聊天,情感和表演很少,剧情推动非常缓慢且平直,这使得人物关系的培养非常平淡,对后来剧情矛盾的展现还有情感泪点的爆发都造成了致命打击。
原本小故事穿插着大主线的番剧故事在剧场版里也没有得到延续,主角一行人沦为工具人,没有在故事里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个人塑造完全被抛弃,琐碎的杂事倒是一个接一个不停。
对于有原作加成的观众来说电影不会减分但也没有任何加分,路人观众则是完完全全被抛弃掉完全进入不了状态。
电影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整体合起来还能算是一个不错的整体,但分开单独看来割裂感还是蛮明显的。
剧情上的一些小瑕疵对人物情感的塑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人物行事的动机说服力不够强。
看完电影后对于女一女二的友情还有女二和妹妹的亲情两条主线情感的感觉很平淡。
她们的感情很深吗?
好像也就那么回事,毕竟分开了也不寻找联系一下,是社会阶级的差异吗?
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吗?
是战争过后的社会发展导致吗?
不知道,反正电影也没讲。
这份嘴上说着“你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物”,又不做出任何作为的角色,甚至不如番剧里某些短故事里的人物塑造感人。
很多人看完电影都被感动了,但说实话,感动大家的,究竟是故事本身,还是结尾staff名单里的一个个人名?
虎头蛇尾,冲着薇尔莉特看的结果居然橘里橘气。
露背白衬衫高跟鞋邮递员小哥 熊玩偶 双马尾
画面非常美。故事很淡,但情绪随着风卷入云中,融入雨中,落向大地,又蒸腾入天空,伴随着正在逐渐升高的艾菲尔铁塔,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变化讯息。时代变革之际,总让人既带着对过往生活的怀恋,又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有一点坚持和不舍,有一点不安,在变换不息的时空中,这种时刻中人的心情最可描写。这篇故事写女孩子之间的情感,但亦描绘了电气时代来临前,信件和信使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桥梁的意义。或许吧,真正的爱,无需密切接触的物理距离,只要有强烈的愿望,只要呼唤对方的名字,就一定能在心中感受到对方的存在。风起的时候,或许一份无形的惦念,就这样忽然闪现,又随风而逝。
制作精良,舒服。
这也能叫电影吗?这个故事虽然水,但和大部分很水的故事不同,这是一个即使改到五分钟短片都不会好看的故事。故事最基本的,是有一个人物渴望、追求、遇到困难、做出选择的形态,这部片子里居然连这个都没有,对,是根本没有,而不是没处理好。无法想象一个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剧本,然后让大家花费心血用漂亮的画面来呈现,如果这是一个单纯为了圈钱的粗制滥造的片子倒还更好理解。一星加给画面。
①看到最后才发现监督不是太了,一众女性主创确实有不一样的视角,但是演出总体感觉偏平淡了。②结尾职业表字幕给出了好多已经离去的工作人员,一路走好。(2019-01-13)
最后看着滚动的staff表中熟悉的名字,还是差点哭了出来
看的我想睡觉
“可以永远不离开我吗?”那一秒鸽群刷地飞过,下一秒我的眼泪哗地下来了……有些事,不是说永远就可以永远的啊……片尾字幕再次崩溃哭……除了两位到点离场的观众外,字幕滚完前全场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泰勒,你的花听到了姐姐的呼唤,你听到了吗?届きますように, 届きますように...
点映 苍白无力的剧情,浪费制作水准,实在不能称之为好动画,京阿尼老毛病
除了画面一无是处
实话实话,这个故事真的算不上有多好看,但是京都动画还是能让这部片子看起来不枯燥,甚至能调动起观众的感情,赚一把感动的热泪。但看过之后依然觉得可惜,这些年来,京都空有一身本事,却始终没有好故事,好怀念当年的全金属狂潮,凉宫春日……
5星
粉丝向
没有get到任何一个点。。前面澡都一起洗了觉都一起睡了居然不是搞姬??Amy以前这么好一块T的料子,后面成了什么贵族女什么伯爵夫人,真的迷之走向。
冲着京阿尼来看的,以前也从来没有看过京阿尼的作品,反而是去年的那场大火让我知道了这家动画公司。大光明的千人厅,带映后互动,茅原实里也来了。现场挤满了人,气氛也非常不错,符合日影观影的一贯氛围,还来了很多穿着萝莉装的小姐姐,挺漂亮的。只是电影根据轻小说改编,虽然画面和配乐都挺美的,但是整个故事过于清汤寡水,所以食之无味啊,我的注意力反而被一个全程嗑瓜子的中年妇女吸引过去了。其实写信这个题材我还是很有兴趣的,以前也交过一些笔友,也热衷于书写,而电影所展现的内容还是太简单了一些,可能毕竟是外传吧。同时本片也反映了日本人对欧洲上流社会的一种想象,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日本人想要脱亚入欧这种心理的投射吧。
看完觉得就当再次募捐了…为了逝者加一星,但是真的数度昏睡过去,又被泰勒小妹妹吵醒…
鐵手少女的洗浴騷的遠超預期;郵差少年的鞋子騷的不明所以。演出水準即使放在TV動畫之列都是太嫌保守,每一幕畫面都只有一個事物/焦點物在移動,全然浪費了作畫這般複雜線條,畫面屢屢顯得太「空」。旁白文案依舊四流,音樂眼淚塞的再滿都救不得,只能重新體會新海誠的了得。
我本来应该是个和京阿尼全无交集的人。
半成品一样的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