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就想过如果自己在车上会怎么做,一直想到现在。
第一选择的自然是救人,可是如果把这个念头停留在脑子里想一想呢?
如果自己开始权衡起利弊呢?
我还会救人吗?
会吗?
不会吗?
我想了想觉得还是会的,毕竟影片里的两个毛贼实在太水,包括手中的凶器(小水果刀的设计大概就是为了突出车内人的懦弱吧)可这并不能抚慰我的内心,那样的话行暴的人换成几个全副武装的流浪兵呢?
会吗?
不会吗?
我想倘若自己再冲动一些,不给自己思考的机会,拿命给良心交代,也不会留太多后悔的机会。
但万一我在第一秒真的犹豫了呢?
我还会这样做吗?
如果驾驶员是那个原本要来开车的大妈,而且凑巧她的人品并不怎样,白眼示客的话呢?
哎呀,当怂包的几率不知不觉增大了。
算来算去我发现自己和车上的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拿天平比喻的话,一面是你要行动会遇到的风险,另一面是你的良心。
风险可以无止境,但我的良心,总有跟不上的时候。
深思这种问题总会让我自己不寒而栗。
这部片子是很久以前看的了,当时只觉得一位女大巴司机在偏僻路途上的遭遇了那些事却把一车冷漠围观的人带向死亡有点小题大做。
近日看到日本有个综艺,让人在日本、中国、英国等六、七个国家假装把一袋橙子散落在地,看在20次中各国有多少次会有人帮忙拾捡,结果中国以1次排在最后。
才惊觉,近年来“冷漠症”已成了中国社会的通病。
看到有人跳楼,下面有人高喊“快跳”;有人跳河,数千人围观;有人被撞,无人施救。
冷漠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老人摔倒已无人敢扶的社会,今天你冷漠围观别人,他日你可能就是那个被冷漠围观的人。
原来是2001年的电影.在今天,2010年8月19日才来看,影片的说教能力大大下降了.因为,现在的我们,早已被"铁石心肠"了.这样的故事听太多了.更让人痛心,更让人难以接受,更惨绝人寰的,或许都听过了.痛心过了.道德是什么?现在的道德,最最最起码要在保己的基础上才能谈.不悲哀,这已经是最慈祥的说法了.现在,还有舍己救人?还有拔刀相助?太稀有了.谁敢啊?谁愿意呀?现在连"扶"一把,我们都不敢啊.不然,怎么一女子晕倒在地30分钟的无人理会呢?不要太责怪现代人的无良,认清淡薄.社会使之然啊.我们也是"被"无情的.不是在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现在生活压力大,物价高,政治腐败......对于很多无理荒唐的事情,我们迫不得已地宽容了.就像最近的舟曲泥石流,"啊?才死了不到两千人啊......."是啊,又是汶川地震,又是玉树地震.死亡的数字似乎成了衡量我们眼泪的流量了.8月15日,全国严肃地举行哀悼日的形式,8月16日,不少年轻男女,或者社会人士都高高兴兴地过七夕情人节去了.我们都麻木了.如果当时我也在44路车上.我应该也只会做一个看客.最后跟其他看客同归于尽.年轻人最初的多嘴,接着多事,换得最后的侥幸.女司机开始的隐忍,接着被蹂躏,痛哭之后选择了整车人跟她的耻辱一同坠崖.乘客自始至终都是看客.却也是最后惨剧的始作俑者,到最后惨剧的参与者.他们都是被悲剧的,又是自找悲剧的.两个劫匪,哪怕他们再泯灭人性,丧心病狂,整车人的力量足以制服他们吧?年轻人的轻率,让他捱了一刀,却避了一劫.而车上的人,也并不全是麻木不仁.一男子不是立刻站起来想要给予帮助吗?只是他的太太制止了,他也顺从了.大家都一致认为最有意思的就是最后一幕.年轻人笑了.不至于是幸灾乐祸,最起码是为自己小小的牺牲得到了莫大的回报的欣慰.他无良吗?不,太正常不过了.他伟大吗?不,他也很平凡.死了那么多人,他却急着为自己的侥幸生存而欣喜.11分钟,这短片没有把人美化,也不至于把人丑化.就像是当时事件的录像.真实.
我来装下大尾巴狼:1.人是有动物属性的,自私和冷漠来自于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不必过于苛责。
需要用人性之光激励、指引。
2.群体下个体自我意识和责任淡化。
如,纳粹下普通民众都会变成刽子手,如文革中人人都信反智宣传。
需要培养独立之精神。
3.路人皆不上网,网民皆不上路。
其实网民和路人都是一群人,把网上只会骂人充高尚的网民放在公交车上大多也是一个样。
4.独自等待挺好看。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订阅号“楷威映画记(kaiweimovie)”陈旧不一定是贬义词,陈旧的也不一定就丧失意义。
对一部文艺作品来说,陈旧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种被肯定的前提。
伍士贤的作品《车四十四》是不到十二分锺的短片。
片头的字幕里告诉观众,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一上来,看到这句话,很平常,没有看到影片全貌,也不知道说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而影片结束的时刻,再度想起这句话,纔明白暸真实背后的残酷与悲观。
我们说影片涉及暸人性,其实是做作的。
涉及到人的电影大部分都是人性的题材,那么好像是在说,抛弃娱乐和商业片,艺术电影就都是人性的吗,也不尽然。
《车四十四》的确是关乎人性的,没有更好的词语适合它描写的主题,短片的某种特性也使得主题直接、纯粹。
对于人性,有多种表现的形式,而质疑,是其中最具力量的。
把人放在特定的空间里,就是暂时的社会环境,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个社会空间在这里诞生。
彼此互不相识,没有言语。
年轻的男子上来和女司机搭讪了两句,简单的戏剧铺垫是必要的。
男子这一角色的出现,是对人性最小范围的认可,代表一类人,而他的不能成功的解救被强奸的女司机,又表现出了正义一方力量的脆弱。
看似导演为了给人性的丑恶留有余地,其实进一步表明了善良和正义一方的虚弱。
在面对两个劫持者,每个人,都没有反抗,为了不想给自己惹麻烦,交出钱是明智的选择。
人反抗罪恶势力的能力几乎丧失,这里包括着惊恐,无奈,无所谓等心态,最后都表现为相同的妥协。
而穿白衣的罪犯把女司机拉出去的时候,估计有些人已经明白将要发生的故事。
表现出的回应就是集体观望,在罪恶面前从摆手妥协,到袖手旁观。
为了自己免受灾祸,都没有反抗,更不会为了一个和自己不相干的人,付出代价。
在这个短片里囊括了很多节奏,男子登车时的前奏,歹徒登车时的冲突与转折,还有接下来的意外:解救女司机的男子被女司机赶出车外。
剧中的男子和观众都会对此有些不解,男子所说的话也是观众想问的问题。
为什么解救你的人,要被赶走。
影片到这,结束的意味已经逼近,可总有什么没有解决的。
而女司机的行为解答了一切,她用同归于尽的方式给出一个恼怒的答案,同时,让人明白,将男子赶下车,恰恰是对他的回报。
不愿付出代价的人们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话,估计也能从故事的安排上找出哪些是真实的背景,哪些是导演的虚构,也许正是女司机的解决方式。
那么男子的付出与虚弱,女司机愤怒了解,构成了拷问、质疑,以及相应的个人态度。
导演也学无力改变什么的,但至少,让观看影片的人,明白自身的社会身份,总是难逃人性的课题。
2018年10月底,重庆的一个公交车冲入了大江中,一共15人,13人已经确认了死亡。
几天后的今天,找到了车内的黑匣子,并且还原了事情的经过。
车内的一位女乘客因为自己坐过了站,对司机大打出手,导致司机在还手的过程中车辆失去了控制,直直的朝着桥边缘撞了过去。
想到了这部影片《车四十四》,同样是公交车,同样是全车身亡,也同样的是乘客的冷漠。
女乘客和司机大打出手,这二人自然是要承担最大的错误,但是车上的其他乘客就一点错都没有吗?
没有人阻止他们之间的争吵,没有人多说一句,实际上,也是大家的冷漠害了所有人。
在《车四十四》中,女司机被拉下车强暴,车内乘客只有一人站出来与劫匪对抗,剩余人担心自己的安危的同时,也看热闹似的站起来。
在别人发生了意外时,你是选择伸出手去帮他一把,还是要做那个冷眼旁观的路人。
这个问题原来从17年前,就已经给过我们警示,但依旧那么多人学不会。
今天才知道车四十四这部短片,还是老师讲到场面调度的时候,当成反例来讲的。
“你们大伙儿给挑挑毛病,之后我们来讲这片子在场面调度上有多傻逼。
”于是就跟着老师一起挑起骨头来了题材对于当今的大众来说已经屡见不鲜了,故事背景也是非常朴实。
色调处理、故事铺陈都不错,看到豆瓣上一众的评论都是在探讨影片深度主题的,从深度上来说,得奖众多不无道理。
第一场戏得表现时间地点气氛,也大概定下了影片的基调。
固定镜头,雾霾的路上一辆公车疾驶着。
紧接着的是一个车轮急速转动的镜头,初看时觉得这个镜头很新奇,很酷炫。
接着是身穿红大衣的女司机百无聊赖的开着车,穿红大衣是不是有性格刚烈的用意呢?
切几个镜头表现车内环境,再给几个次要的配角露个脸,该有的信息量看起来都有了。
按老师说的,第二个镜头多余了,直接剪掉对于整部影片完全不影响不说,还要把摄像机固定在车外,多难拍。
一点就觉得超有道理,醍醐灌顶之感,遂记笔记。
然后镜头一切,男主角蹲路边等车中。
用了一个旋转镜头来表现,被老师说是花里胡哨的镜头形式感反而破坏了这种孤独的表现,还不如用固定镜头呢。
上车时的摇镜还是跟人物上车方向反着来。
想了想,觉得两种皆可,旋转镜头也表现人物与空旷的环境的关系,反着来先表现司机的反应也无不可,遂保留意见。
中间司机与男青年聊天的那一段,老师的说法是可以全都不要的。
再去掉那些信息量少的镜头,至少可以节省一半的播放时间。
个人觉得并非如此,聊天那一段戏可以揭示两人的性格特点,让主角二人交流更密切,后来男青年对女司机遭遇的义愤填膺也不至于太牵强。
“特么的等车不抽烟一上车就抽这不是傻逼嘛!
”。。。。
简直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会用细节刻画电影的好导演,大概在前面等车的时候可以通过烟蒂、手表或者车来时演员的姿态无形中塑造【等的久】这个事件吧。
不知道有没人注意到,劫匪来之前有一个镜头出现了小狗和44,还持续挺久的,而且劫匪揍老人家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镜头是反打看到了公车上写着老弱病残专座,我觉得这个的细节处理可圈可点。
不过劫匪抢劫时主角一点儿脸都没露,连个主观镜头都没有,有点点牵强。
还有觉得演员的神态动作都没把握好,下车救人前的表情,还有最后众说纷纭的一抹微笑,等等等等,感觉与导演的初衷可能并不同。。。。
显而易见不足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女司机寻死决定时盯着那个小狗,带着血成为警察手里的证物会不会更呼应?
比如片名的四十四号车,在短片里面出现的力度很小,多几个明显的镜头甚至特写会不会更好?
比如主角被赶下车之后,来了两三辆车都走了,再来一辆才上车会不会更能表现之前真的等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虽然老师说很多的镜头是冗长而无用的,甚至破坏了美感,又看到豆瓣上有些影评把镜头的运用当成可圈可点之处来评价,作为学生,我自然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觉得两种说法都讲得通,不敢妄言。
片子11分钟,对于短片来说算长了。
我想,就是因为有老师所谓的冗长镜头存在,反而更加具有导演的风格化与纪实短片的真实感也说不定。
听到的声音多了,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事情都可以变得模棱两可。
这样做很棒,那样做臻于完美,但是前者可能风格强烈独特更容易引起争议呢所以他人的话适当听下,独立思考才行。
罗里吧嗦一大堆共勉共勉啦(*´∀`*) 还有龚蓓苾真的好顺眼啊
“各家自扫门前雪”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思想,可当危险降临在自己身上时,难道就没人选择不关己事,选择隐忍了吗?
一辆小车,一段人生,自己是那始作俑者,也将是那品尝苦果者。
影片没有华丽的背景,出众的演员。
有的只是一条平坦的小路,一位普通到不行的小人物(男主角),然而正是这样的平凡,然人觉得更加真实,更加能打动人,似乎这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影片的几个镜头片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女司机被拉下车,全车人都很冷漠,这时一个特写镜头拍摄男主角,男主人公的疑惑神情清楚的展现给受众,同时他反问道:“怎么都坐着”这不仅是在问车上的人,更多的是对受众的一种投射,叩响起受众的心弦,给受众留下思考。
说完话,男主人公迅速准备冲出去救人,但他到车门的那一刹那突然停下来,又一特写镜头,男主人公望向车内的乘客,眉毛紧锁,心中充满愤怒同时也有一丝担心与害怕,毕竟寡不敌众,事实上也如此,但他还是毅然的冲向抢劫犯,一丝神圣的光辉笼罩着他。
在他殊死搏斗时,车窗外用移镜头拍摄车内人,离的很近,似乎就是每一位观众用自己的眼睛去洞察着乘客,一种人性的的冷漠更加冲击观众的内心。
道具除了一辆44路公车,还有唯一的一支点头的狗来升华影片主题。
司机被强暴之后回到车内,全车人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她,透露出的是鄙视的神情。
无助的司机只能趴在方向盘上哭泣,但抬头却发现面对自己的事一条玩具狗正对着自己点头,似乎也在嘲笑她,本来就对全车人有种怨恨,看到玩具狗便更增加了自己的怒火。
玩具狗是人性冷漠的再现,同时也推动了影片的发展,为后来44路车失事埋下伏笔。
影片的主题是深刻的,导演用了以大见小的手法,从反面彰显了人性的冷漠是当今社会得一大悲哀,同时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事实真相进行透彻的揭露与批判,人性的冷某不仅会对他人有所伤害,对自己同样是一种威胁。
男主人公一个人冲下车去救司机但被刺伤,全车人肯定在心里想他是一个傻瓜,救了人还被赶下车,巧妙地设悬以及后来他是唯一的幸存者更加升华了主旨,一与多的对比同样是生与死的对比,是正义与怯懦的对比!
小人物的生活折射了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到底是司机害死了乘客,还是乘客自己酿成的悲剧?
结果很鲜明,人性的冷漠才是正真的凶手!
提起“漂亮的女司机”大概很多人都可以条件反射般想起一个在网络上见过千百次的故事以及被猫扑众bt出来的版本。
它确实已经不怎么新鲜,对于《车四十四》这部短片,很多人也是只闻其名,不曾得见。
包括目前这个版本也是画质糟糕,只能开小窗口观看——在很多人看来已经不需要看这短片,因为故事早被说得烂透了。
伍仕贤在《车四十四》依然先亮出“以真人真事改编”的字幕,说实话即使到今天在报纸上隔个几天总是能见着类似谴责麻木看客的报道,真要一一讲来实在是太多。
有人说这种阴暗面的东西啥地方没有,我倒还不至于看完就要高喊:觉醒吧,道德!
因为有种力量叫时间,和很多人一样,时间长了,最初看到故事的愤怒冲动已经慢慢消散。
有人说短片并不好拍,《车四十四》属于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的那一种,突出了女司机和年轻人的形象,把时间压缩得更紧。
抛开流传故事的干扰,可以看到女司机在歹徒抢钱的时候也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乘客快点把钱给歹徒;而年轻人的出场也不像什么文质彬彬或者老实巴交,倒像个多嘴的男子。
看完短片众人的争论焦点在于男主角最后的表情。
说实话我对吴超(扮演男青年)的感觉一直不甚良好,尤其是他在王全安的《月蚀》里总感觉神神叨叨,远不如余男的光芒闪人。
扯远了,这也是短片和流传的故事稍微不同的地方。
此外还有歹徒生死、乘客的其他反映,短片也都有所不同,出于很多考虑我分不清隐约不畅是否只是因为听过故事在前,没听过故事的人是否能多些愤怒?!
大概导演所希望的也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故事的重点放在了那群无动于衷的乘客,短片亦是如此。
固定镜头远远看着强暴现场和倒在地上的年轻人,然后扫了下车上一干乘客。
这透彻心骨的冷漠啊。
地址:http://static.zed.cbc.ca/users/k/Kal/files/2_Buss44.mov
小伙子笑了,他等了2小时的44路终于来了,车上有善良、惊艳的女司机,也有老实、憨厚的农民,还有一直在嘀嘀咕咕的农妇,当然也有上山落草的刀客。
刀客抢了钱,不知哪来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优越感引起了他的性欲,他脱下女司机,在众人的围观中,做了一次真正的山大王。
小伙子在惊恐与本能中冲向了刀锋,像他祖祖辈辈在茶余饭后说的英雄。
女司机苍老了百岁,她抛弃了行狭仗义的负伤少侠,像头绝不让人找到尸体的鹰,开车绝尘而去。
警察例行公事的嘟囔着,”44路,交通事故,人死绝了“路过的负伤少侠似是受到了祖上仙灵的感召,他笑了,如此灿烂,同他等到公交车时一般。
这是一个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于传统的故事,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1.6.19观《车四十四》http://hi.baidu.com/%E4%B9%943%E5%B0%91/blog/item/15b6c6ed21cb753e63d09f38.html
题材五星,剧本扣一星,演绎扣一星,最后的笑扣一星
叫我是那女司机也这么干!
好好的故事拍成这样 有点难过
看到最后,忽然想起片头的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心头不由一紧...
禁是有道理的,倒不是说立场邪恶,而是因为其极度暧昧的立场而邪恶。再仔细一想,不过是将复杂的人性与道德问题拉入了一个片面的维度,再对其进行诡辩的产物罢了。任何企图使用文字分析影片究竟阐述了什么样的“道德/人性问题”的行为恰恰陷入了影片所刻意设置的圈套,也是其创作者乐于看见的。
短片就是贵在揭露真实。
小时候我问我妈泉州出过明星吗,我妈说龚蓓苾,还演了一部叫车四十四的得了国际大奖,但一直没看。我心里想,泉州肯定出不了什么大明星。哈哈哈哈好好笑啊。刚刚突然想起来,连着独自等待一起看了,确实,不像我妈会看的片子。放给其他人拍,肯定要走走现实主义道路博同情,直接一车撞死,多痛快。
对故事太熟了吧,电影基本没有悬念与意外。
唉,女司机刚烈啊!暴政与中国人处境的预言……
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短片,仅仅十一分钟浓缩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值得一看
杜撰的还真人真事改编,拍好了就去美国参展,什么成分一览无遗
要说多精彩?没有...各种地摊文里面的故事不过,结合最近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再看,感触颇多
早在此片拍摄前已有情节与之相似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短片开头说“以真人真事改编”,但并未查到此故事的可靠原型,后来内地拍的《八月十五》同样取材于该故事;男主上车后抽烟的要求居然得到了女主许可(通过其他镜头能看到车上有禁止吸烟的标识);男主上车后强行与女主尬聊,是为了凑影片时长,还是想说明后来男主挺身而出只因为对女主有好感;俩劫匪拿把小水果刀就敢抢大巴车够搞的,带过那种小工具刀坐车的乘客应该不少吧;有个乘客不肯给劫匪钱,本以为接下来他会有啥反抗的举动,结果却坐原地让人当沙包打,不配合又不反抗,真是找打;男主得知全车人遇难后的那一笑很诡异,看不懂导演的用意;起初乘客受害时女主要求大家配合,当自己受害时又怨恨乘客不帮忙?最后劫匪已不在车上,她害死整车的受害者和见证者,没人能去报警了,正好帮劫匪灭了口。
死了一群畜生(司机除外),为什么不能笑?
龚蓓苾被强奸之后只是一副失恋般或者被欺负而不是被残害的伤心表情,更别说男主的态度,不够真实和严肃的演出,对于这样一个悲惨的事件,让人很不舒服。导演的态度在哪里?男主最后一笑的冷嘲?没有批判,没有关怀。所谓客观视角?我看出的是导演的冷漠(嘲)和不严肃。
没想还到能在木心先生的小说,《一车十八人》,里看到类似的情节,取名的含义不同却也是相似。查了一下原型事件是1999年,但也没查到先生什么时候写的,或许也是这事件里的灵感?
2002年美国弗罗里达电影节最佳短片。虽然看到中间我就猜中了结局,但还是为每一个群众性伤害事件伤心。有个围观理论,说在一群人围观时,更加不会有人去营救受害者,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别人”的责任,期待着其他人出手相助。在线观看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
因為重慶萬州22路巴士墜江事件而知道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這部微電影。事件發生在20多年前,與萬州的此次事件有本質不同。片子中的乘客之冷漠已經到了完全麻木與無情之地步,而萬州的事故,更多的還是由於不講理的乘客與司機之間發生的口角導致。
拍的是真一般 牛掰的是人家女司机。。。
浪费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