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E(副总统)》,2018年 观感:拼凑而成的半虚构历史有好几个朋友推荐了这部电影,而且还被提名了多项奥斯卡奖(成为历史上被提名最佳电影的最具争议的电影),又是关于小布什政府和伊拉克战争的,因此就看了一下。
看完后大失所望,而且很吃惊:这样水平的电影居然还被提名奥斯卡。
可见美国政治分化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完全屁股决定脑袋。
说这部电影好的,一定是普通民主党(包括整个好莱坞)和反伊战的人。
说电影不好的,就是大部分的共和党以及稍微对历史还有点了解和尊重的人。
1、 这部电影非常奇特,又是历史重构(reconstruction),又像纪录片,但里面包含大量的想象,其实就是历史虚构。
可以归类为historical fiction,而且是政治立场驱动的historical fiction,为了达到特定的预设结果,要安排一些特定的场景与对话,纪录片形式是不足够的,于是加上历史想象。
由于应用了演员,又不得不把所有有演员参与的历史人物的印象影响重构——例如鲍威尔的联合国讲话;小布什在航空母舰上宣布伊战圆满结束,这些场景全部用影片中的演员按照真实情况重构一遍,然后配上低清效果。
为了虚构一小部分,就要重构所有相关历史,我觉得可能达到历史题材电影的一个新的高峰。
其效果就是让不熟悉这段历史,不熟悉电影手法的人完全没有办法辨别这个片子什么地方是纪录片,什么地方是真实的,它把历史和虚构用我所没有见过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在政治宣传领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2、 电影的人物刻画一方面是一边倒的,另一方面是非常不完整的。
比如小布什的刻画,就摘取了他参加父亲酒会里喝醉的一幕,显然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场景来给观众形成印象是一个不靠谱的浪子。
Rumsfeld这个人物的想象非常模糊,他是什么背景?
干什么的?
什么性格?
都没有交代,观众有印象的可能就是两个场景,一个是他对国会实习生的讲话,一副政客嘴脸,一个就是当Cheney问及他“我们信仰什么”是他嘲笑的关上门并大笑不止,表明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犬儒主义者和政客。
这是非常粗糙地矮化。
对于z主角Dick Cheney,不知道作者/导演要塑造一个什么人物?
Cheney到底是个什么性格?
他到底是一个极度热爱家庭的温情父亲和丈夫(跌落至谷底但可以被爱唤醒的有责任感的男人,又深深热爱自己两个女儿的父亲),还是一个精于心机非常冷漠的大政客?
大关注的是什么?
金钱?
权力?
某种特定政治信仰?
对这个人的描述非常的模糊,看完电影你除了认为他独揽大权,和美国发动伊战有直接关系之外,看不出其他的。
这个电影的人物刻画如此薄弱,原因也在于一两个小时的重构叙事影片是没有办法把人物性格背景展示出来的(但纪录片通过旁白和访谈却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为什么电影要拍成重构的叙事影片而非纪录片?
因为它要塑造、构造特定场景的对话和互动,而这些互动可能是虚构和想象的。
为了部分的虚构而牺牲了历史叙事的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
3、 这个电影在历史问题上槽点实在太多,多得没有办法一一道来。
我只是这个电影对历史的叙述非常、非常、非常的不完整,只抓取了整个大事件中极小的个别事件,以非常跳跃、非连贯、缺乏逻辑、发散的方式牵强的串在一起,引导观众接受某种作者/导演认定的结论。
这个结论大致是:1)美国政府编造了证据,对伊拉克这个主权国发动了攻击并颠覆了政权;2)Dick Cheney及其幕僚策划了对伊战争以及其他对一些政策举动(包括酷刑及关塔那摩)。
他们(而非小布什)对此要负主要或全部责任;3)Dick Cheney攻打伊拉克是有预谋的,并且和他在Haliburton的任职有关。
4)攻打伊拉克造成了人命伤亡,并催生了ISIS;就这么几个主要结论,把非常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粗暴的呈现出来,在一些非常重大、关键的地方仅做暗示,但因为自己的证据不足,又不敢做实。
例如,止于指控说Cheney就是为了Haliburton等能源公司的利益攻打伊拉克的,这是美国伊战最大最主要的阴谋论,但电影止于把这个说出来,只提到了Haliburton在伊战后希望争取项目,以及股价上涨。
还有就是暗示说Dick Cheney早在911当天就在酝酿某种阴谋(例如扩大行政权力甚至具体到攻打伊拉克),但又不敢这么说出来,让读者如此联想。
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很容易受到电影的暗示所引导,得出导演希望得到的结论。
这种对如此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的草率和非专业实在让人震惊,而且考虑到电影潜在的影响力,只能说极度不负责任。
可见在美国的政治环境下,为了获取本党的政治目的,一切手段都可以应用,我只能说这种片子可能比戈培尔的宣传片还有力。
相比这部片子,之前Michael Moore的片子就是小儿科了。
4、 伊拉克战争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
这部电影把当时非常复杂的背景环境基本都忽略了,只强调一条线索(即萨达姆和基地组织/911的关系),试图说明Cheney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就是依靠的这一条。
这个并不是当时的历史情况。
在2002-2003年,我在国外,通过主流新闻报道非常投入的跟进了整个事件我凭借记忆简单概括当时的场景:1) 美国在911后确实被伊斯兰恐怖主义彻底震撼,作为全球军事、政治、经济的老大,怎么能忍受曼哈顿的两栋地标大楼被恐怖主义炸掉而束手无策?
全国上下都希望惩罚真凶,并且残酷打击所有庇护恐怖主义分子的个人、机构/团体和国家。
这是本世纪初美国总体的情绪和立场,不退回到2001-2003年那个历史时点是不能理解的。
公众总体上支持一切反恐的举措。
这和美国发动越南时有很大的区别。
美国老百姓不是都能理解远在亚洲、和自己无关的代理战争。
但恐怖主义在美国本土发生了,对伊斯兰又十分恐惧,对反恐是非常支持的。
2) 美国很快就知道911的真凶是基地组织,并且发现基地组织由阿富汗的塔利班庇护,在向塔利班要求交出本拉登未果后,就决定攻打阿富汗。
对于美国来说,基地组织是一个跨国的准地下网络,很难打击。
但阿富汗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美国政府不能对911的后果无作为,必须对谁发动打击,结果瞄准了阿富汗。
但在初期,对911的主谋是谁肯定是有讨论的,这部电影所做的事情是放大了对伊拉克的猜测:专门说Cheney怀疑伊拉克,好像Cheney早有预谋,故意要往伊拉克身上引。
实际上很多中东国家都是嫌疑。
包括大多劫机者来自的沙特阿拉伯。
这就是导演引导的手法。
3) 美国很快就打败了阿富汗塔利班,但发现本拉登逃跑了,还没有抓住。
这就说明抓911真凶的事业还没有成功(直到奥巴马第一任后期,本拉登才在巴基斯坦被美国特种部队奇袭击毙),反恐战争没有目标了,没有“抓手”了,这时当然要寻找新的目标,让反恐事业得以前进4) 伊拉克很快就成为反恐的新目标,因为i) 伊拉克有进攻科威特的往绩,在第一次海湾战争被击败,但老布什手下留情,放了萨达姆一马。
ii) 伊拉克和美国及以色列关系非常紧张,大家还记得飞毛腿和爱国者对抗的故事吧。
萨达姆希望将自己打造成阿拉伯民族英雄,独立代表中东和美国对抗。
美国早就想把他除掉iii) 共和党的一群主要都是犹太人的智囊/知识分子——新保守主义者(neo-Conservatives)一直都有一个独立的议程,即希望美国借军事/政治力量,在中东推动民主国家。
一方面可以推动西方的lib dem体制及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还有一个潜意识即保护以色列。
之前,一般都认为neo-Conservative是劫持并利用了小布什政府实现自己目标的小团体的。
2002年,小布什提出的美国先发制人之布什主义(Bush Doctrine)即被认为是neo-Conservatives的主张。
Paul Wolfowitz是neo-Conservatives白宫里的代表。
但大家可以注意到,这部电影对neo-Conservative几乎只字未提!
Wolfowitz(也是犹太人)整个就是一个边缘人物。
我认为这是希望淡化一切其他对布什的影响因素,将其全部摊到Cheney身上。
另外民主党的base是犹太人,对于处理压倒性为犹太人背景的neo-Conservaitve处理上要比较谨慎。
这是制片者的考虑iv) 布什自称是一个再生的基督徒(born-again Christian)。
道德和正义在他任内的话语体系里非常重要。
他的行为是有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维度的,包括支持了neo-Conservatives。
仅仅用地缘政治(甚至简化到若干美国能源或军工企业的经济利益)来判断布什及其政府的行为是不对的。
v) 萨达姆被各国(包括法、德、俄、中)普遍认为或怀疑在偷偷进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研发,并拥有储备,虽然伊拉克宣称武器均已销毁,大家没有对此直接证据,只能怀疑。
但各国八九不离十基本都认为伊拉克肯定多少有大规模杀伤武器。
当时的顾虑并不是伊拉克会使用这些武器,而是会出于经济或其他目的把这些武器销售给国际恐怖主义。
这种可能性肯定是不能排除的。
vi) 最初,美国是通过联合国要求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检查。
萨达姆一直不予配合,并对国际组织提供的要求和熟视无睹(关注当时新闻的人应该还记得伊拉克政府的强硬以及他们出来发表强硬措辞、开战后瞬间逃跑的那个外交部长)。
在伊拉克持续反复不配合联合国的调查行动,发表强硬措辞,漠视通牒后,美国即联合盟国发动了进攻。
这是美国对伊战争的主要契机。
没有萨达姆的嘴硬,美国当时不能开展。
事后我们发现,萨达姆就像打阿拉伯英雄,就是逞能,开战很快就落败。
他根本没有抵御美国的实力。
当时看(在2003年那个时点),他的行为极度不理智,只能用莫名其妙来形容。
vii) 美国既然打下了伊拉克,全球都相信很快就会发现大规模杀伤武器。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居然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武器!!
当时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美国最主要的盟友)绝对是傻了眼了。
他们做梦也无法理解伊拉克居然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同时萨达姆如此强硬的拒绝配合联合国进行检查。
如果你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你配合调查不就完了么?
萨达姆的嘴硬和理性葬送了自己,也让美国和英国完全完全的错误估计。
当时美国提供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证据非常弱,基本拼凑而成,并且让鲍威尔用自己的人品人格担保去联合国讲话,这些都是事实。
美国政府认为,打下了伊拉克自然就会找到这些武器。
早些时候的证据也不重要了,结果居然没找到这些武器!
因此,说Cheney和Rumsfeld早就知道伊拉克没有这种武器而硬是发动战争是不成立的。
我印象中电影也不敢做这种暗示。
viii) 电影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希望说明:Cheney等人虚构了萨达姆和基地组织/911的关系,籍此说服美国人支持攻打伊拉克。
这个和当时的情况是不符的。
当时美国民众反恐心切,基本指哪儿打哪儿,根本不是要引导的重点,重点是说服美国国内的政治军事精英以及国际社会,特别是安理会、西方以及愿意当美国盟友的“新兴国家”(主要为东欧国家)。
当时熟悉中东政治的人都知道,萨达姆是一个世俗政权,靠个人权威对伊拉克的多宗派(什叶、逊尼派)、多民族(阿拉伯人、库德人)等进行统治,属于传统的世俗威权主义。
他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代表,不是原教旨伊斯兰的代表。
他和基地组织这种伊斯兰恐怖主义没什么关系。
甚至,萨达姆作为世俗政权,可能还是原教旨主义反对的对象。
但问题是:不能排除他们有出于利益考虑的联系,如果有联系,万一伊拉克把大规模杀伤武器卖给基地组织或其他恐怖主义组织怎么办?
如果设想他拥有这样的武器,同时他又如此反美,“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他把武器卖给基地组织大概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事情吧?
回到911后的本世纪初,在对恐怖主义的巨大恐惧下,有这种联想就足够了。
同时萨达姆拒绝充分配合联合国对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调查!
这就让人们愿意支持打倒萨达姆,尽管他们不一定认为萨达姆和911有直接联系。
这就是说服精英们的真正理由。
ix) 有了上面这种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在未来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作为基础,鼓动对伊战争的话语实际上落在了对萨达姆政权的描述上。
我记得当时美国盟友英国首相布莱尔就把主要时间花在对萨达姆的描述上。
这是一个专制的屠戮自己百姓的专制者。
从人道主义干预的角度,就应该打倒萨达姆。
这是为了帮助伊拉克人民。
让伊拉克获得民主。
这是当时支持对伊战争的非常重要的依据与叙事。
因此,对伊战争发生,西方社会非常关注伊拉克老百姓对战争的举动(例如是否积极的推翻萨达姆雕像),以及民主机制在伊拉克的建立。
这是他们评价这场战争是否为正义战的依据。
在这个角度上,反对者的理据是伊拉克没有发生这种人道主义干预的具体事件,就此进攻一个主权国家是不对的;另外伊拉克在战后陷入内乱,民主难以落地,ISIS崛起,都是在事后证明这场战争非正义战、应当予以批判的原因。
首先,不能抛开911后的美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心态、脱离历史语境去探讨伊拉克战争。
其次,发动战争是各种力量聚合的结果,比如美国民众希望寻找一个抓手,解决给911报仇的问题;人们恐惧萨达姆在未来与基地组织联手打击美国;新保守主义者希望在中东推动民主;西方水对萨达姆政权的普遍憎恶,等等。
把这些因素全部忽略,说成是Cheney早已酝酿的个人阴谋,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的捏造。
5、 上面展我开写了许多,旨在说明这部片子多么的不严谨,它不是客观呈现,而是戏剧化的曲解历史,以达到某种针对现实政治的目标——包括反对共和党、反对Trump(包括将Trump对待伊朗的态度和Cheney对待伊拉克的态度联系起来,以及批判Trump扩大总统行政权力的做法)等。。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的历史价值。
除了Christian Bale的精彩演出外,我认为也没有电影价值。
里面跳跃式的叙事让人非常崩溃。
还有其中加插一段Cheney不再介入政治而“养老”的剧情简直就是莫名其妙,不知道想说什么。
6、 基于美国左翼反共和党、反Trump的强烈立场,在左翼主导的好莱坞,这部片子居然被多项提名到奥斯卡了。
我觉得为这种片子捧场的人——除非是确实不了解历史的——和为戈培尔宣传片捧场的纳粹并没有本质区别。
而对导演,只能说,要么是不诚实,要么是无知。
迪克·切尼号称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副总统,他也是现任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的效仿对象。
布什当政八年时间里,表面上切尼是美国的二号人物,但实际上小布什总统(George W. Bush)的很多决定,包括阿富汗战争、入侵伊拉克等都是由他定夺的。
切尼本人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矛盾体。
他一直都是保守党派,曾为尼克松、福特、老布什政府做过幕僚,后进入哈利伯顿公司当了几年CEO,然后和小布什一起入主白宫;但他对于同性恋婚姻却持支持态度,因为他的女儿是一名女同性恋。
此外,切尼五次拖延不愿去越战战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主战鹰派。
亚当·迈凯说:“我一直觉得切尼是个有意思的人物,很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在驱动他、他到底信仰什么。
所以我们就做了深挖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切尼堪称是美国现代史上最有权力的政治人物,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国现在的国际地位,而他为了攫取权力所采取的方式也令人瞠目结舌。
” 本片一定程度上在调用《大空头》(The Big Short)的拍摄手法,导演亚当·迈凯(Adam McKay)把迪克 切尼的一生平铺起来,把这位传奇的副总统的人生阶段都立下节点,最后打破了第四面墙,安排了一个最大驱动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我,保护好自己的家庭。
多角度蒙太奇剪辑,要政权的博弈和河边钓鱼做了类比,事实上,鱼和人无非都是置于两端的利益体,鱼竿象征着权利,左右一寸都是博弈。
克里斯蒂安 贝尔的表演是极其传神的,老戏骨就是老戏骨,整场就看他一直高度还原着带着看。
先说说优点,这部电影里面从尼克松时代拍到奥巴马时代,里面随便挑出一处都是事关美国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的时刻,有兴趣的人看看哪些官员可以想得起来,有一种找历史彩蛋的感觉。
比如一开始的尼克松和基辛格密谈轰炸柬埔寨,原因是尼克松声称要从越战退出,但是为了震慑北越,又秘密决定轰炸柬埔寨,如果被暴露出来,就是尼克松的丑闻,当然也反映出电影里拉姆斯菲尔德和切尼所说的,决定千万里外的事情。
还有斯卡利亚大法官,此位是著名保守派大法官,小布什和戈尔二人因为选票问题僵持不下时,最高法院支持了小布什,这也是到现在一直被吐槽的点,当然对于美国不熟悉的我们来说,很多点并不容易get到。
其次是演员演技基本都在线,贝尔毁容式表演不提了,总是一副佝偻的样子但眼睛里藏着城府,值得一座奥斯卡奖。
山姆的小布什其实不是很像,但是演出了小布什的沙雕内涵,特别是小布什那种眯着眼睛没有聚焦的沙雕眼神完美复刻。
其他配角的演技也都非常在线,拉姆斯菲尔德的内在阴狠,鲍威尔的面无表情里又在说宝宝心里苦,赖斯的目光仿佛在喊看有个反贼,每场群像戏都很出彩。
然后再说下缺点,这部电影被我称作伪纪录片,因为它看起来并不想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把切尼的一长段生活都像纪录片一样叙述下来,不过是用了蒙太奇手段以及交叉叙事插入了其他内容,但这样让整部电影支离破碎,其他线都非常短而且与切尼的联系完全就是导演通过蒙太奇强加上去的,导演的暗示太过用力以至于削弱了本来可以有的说服力。
同时导演的意识形态化太过明显,似乎所有一切问题都是一个人的错,片尾彩蛋讽刺了川粉,但这些讽刺和谴责多多少少都是在重复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等人就是一群贪财贪权的无良人士,而欠缺深度,以至于很多人物都有失真,例如著名的鲍威尔掏出“洗衣粉”以及看起来毫无还手之力的基辛格等等都并不完全符合历史。
此外,电影节版本的翻译也略有遗憾,例如把幕僚长翻译成参谋长,虽然幕僚也具有参谋的性质,但参谋长在中文语境内是一个军事名词,又比如提到兰利市的情报来源,其实兰利是CIA的所在地,所谓兰利的情报来源就是指CIA提供的情报,翻译所指让人不知所云。
从历史角度,这片把众多责任一股脑推到切尼个人的野心和阴谋。
当然,按照美国媒体的德行,最后给了切尼1分钟的独白让他自我辩解。
不过通过前面各种电影技巧的引导,只会增加观众的感觉:切尼毫无道德底线坏的理直气壮。
但是从美剧治国的角度,电影把美国政商旋转门,政客如何操控民意等等揭露的淋漓尽致。
挺好。
2019年4月11日,因为厄瓜多尔最高领导人的更换,阿桑奇失去了长达七年的政治庇护,在英国伦敦被捕。
英国警方的这种举动不免让人怀疑是同美国政府的某种交易,因为美国政府对阿桑奇早已发出通缉,欲除之而后快。
整个逮捕行动的场面十分难看,阿桑奇整个人近乎被抬出来,斯文扫地。
为什么美国政府这么想要抓住阿桑奇呢?
就在阿桑奇被捕当日,美国司法部披露了2018年3月对阿桑奇的诉状,案由是“伙同曼宁,阴谋窃取并发布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机密文件”。
这份诉状有7页纸,比较详细地描述了2010年1月和5月,曼宁伙同阿桑奇,利用工作机会,通过破解高阶用户密码等方式,下载了9万份阿富汗行动档案,40万份伊拉克行动档案,800份关塔那摩海军基地黑狱文件,以及250000份美国国务院内部电报文件。
简而言之,阿桑奇惹恼美国政府的缘由就是在互联网上公开披露了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种种无法见人的丑闻和恶行,给美国的外交和内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两场战争会带有这么多不可告人的丑闻?
美国政府又为什么要发动这两场战争呢?
这一切的答案,你都可以在《副总统》中找到。
并且你会见识到一个把这一切都扭在一起的一个关键人物:迪克·切尼,一个注定会因为自己的作为而在美国史以及世界史上留下巨大阴影的人。
作为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旁观者,我必须说,在当时,因为年纪和视野的原因,我对这两场战争的认识是极为有限并充满偏差的。
事情的起因可以归于911事件。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大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贸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导致其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这件事震惊世界,并彻底改变了美国。
关于这件事的详细情况,可以参看报告文学《巨塔杀机》。
在诸多的影响中,最为直接的可能就是阿富汗战争。
这是一场美国对911事件的始作俑者基地组织及其同盟塔利班的报复战争,旨在消灭这些恐怖分子。
虽然这其中也充满了很多不确切的因素,不过总得来看,这场战争至少师出有名。
另一场针对伊拉克的战争则显得极为牵强。
美国宣称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和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勾结,以此为理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
然而结果呢?
全世界都看见了,美军并没有从伊拉克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不过是个子虚乌有的借口而已。
战争浪费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并且造成了士兵的伤亡、当地百姓的苦难和政治生态的崩塌。
后面还被爆出了虐囚、酷刑等丧心病狂的连带效应。
什么样的人,可以将美国政府操控至这样的地步?
电影从迪克切尼的青年开始讲起。
一个喝得烂醉的切尼,开着车,被交警拦停。
这既是对切尼青年时代的一个侧写,也是一个暗喻。
一个失去理智的人驾驶着一辆性能优异的机器,有多危险?
在电影的后面我们就能看到。
从电影的叙事来看,切尼是被妻子拯救了。
当时从耶鲁退学,干着一份零工,整日烂醉如泥的切尼是在妻子的一番话语下决定做出改变去做一份正经工作。
在电影的范围内,这样的一种转变是合理的。
因为切尼的妻子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权力的迷恋和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足以影响当时的切尼的。
作为一种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这是合理的,但是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第一个不满的点。
它将切尼人生中一些重要得转折表现地太肤浅了。
合理,但不够令人信服。
事实上,我相信导演是想将这一对夫妻塑造成《纸牌屋》的主角下木夫妇那样的一对人物,但是他过于轻浮地展示了人性,甚至过度利用了小聪明,这让电影里的切尼夫妻空有着下木夫妇的气质但没有其灵魂。
最过分的一场是切尼夫妇两人在床上念着《理查三世》的台词。
虽然在电影的一开始,导演就告诉我们他已经进了最大的力气来还原人物内心了,但他还是借电影中叙事者的嘴说出了他实在无法想象两个人那晚究竟说了什么。
于是他非常聪明地化用了莎士比亚的台词,挪用到两人身上。
演员在床上如生活中的夫妻一样,说的却是非常戏剧化的台词。
的确,这一幕是相当有趣的,这种解构,也的确让我们了解了在这场戏中,夫妻二人一定对权力和未来的设想聊了很多,加深了人物的形象。
但是合适吗?
虽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但如果总在这种人物转变的关键时刻耍小聪明,讽刺是有了,喜剧也有了,但也都只剩下一堆符号而已。
可感知的人,消失了。
来看看《纸牌屋》里是怎么处理的吧。
《纸牌屋》里有许多这样的情节,下木夫妇二人面临政治上的挑战和机遇,两人需要一场对话来揭示他们内心的某种深邃的转变。
最简单地,导演只需要设计两个人在深夜的窗口共吸一支烟的场景,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戏剧任务。
通过吸烟点烟等视觉动作来展现两人既是夫妻又如盟友一样的关系,又在看似日常闲聊的对话文本中互相交流着他们对政治的计划和想法。
简单,高效,同时又有着不可思议的触动,使人既看到了两人的情感温存,又对二人内心的邪恶恐惧到兴奋。
类似这样的设计在剧中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剧里塑造的人物会一个个都如此鲜明深刻。
与之相比,我不得不说,《理查三世》这个小聪明卖弄的并不高级,甚至有削弱人物之嫌。
导演极力想展现切尼一步步从底层党员变成美国政治大权的实际操控者后的那种转变。
但是这种转变的呈现是需要人性和政治作底的。
可惜的是,导演先是在展现人性的关键节点耍了聪明,又在展现政治的时候过于简单。
不能说这种简单完全不好。
因为政治的复杂性,导演选择了这种类似讽刺漫画式的几个段落来展现切尼弄权的过程,其实也是能颇为鲜明清晰地说明的。
但是如果把这种局部的鲜明放到整体里去看,不免发现整个过程显得儿戏。
政治儿戏化也是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这极大地削弱了讽刺电影的现实根基,让讽刺的段落也有些笑劲不足。
、这部电影因为这两点,变得零碎,仿佛只剩下一个又一个段子的合集。
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玩弄权力的人的变化,但是我们对他为何如此概念模糊。
虽然贝尔在电影里的表演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切尼身上的矛盾性也耐人寻味——包括他和妻子如此保守却又深爱着自己的同性恋女儿,给与她极大地支持——但依旧无法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
我认为这和导演过于沉醉于自己那种嬉皮感的讽刺语调是极大相关的,在不停地抖落自己的机智段子中,他把一个人物切成了可拼贴的碎片,仿佛他想要将电影呈现的,并不是普通的观众,而是当代艺术展览馆。
这也是很多现代的导演最大的弊病,在电影里过于强烈地享受于自以为是的趣味,而忘了去建立和观众共同的感受基础。
虽是如此,仍然值得称赞导演在拼贴素材和视听剪辑上行云流水的功力。
整部电影在大量的断奏和变奏里依然保持着节奏总体上的和谐,观影时的那种畅快感是很棒的。
总的来说,《副总统》为我们引入了一个改变了美国的重要人物。
如果你对历史和战争感兴趣,你也许会在看完电影后继续思考和研究这个人物和他所导致的战争对这个世界的影响。
对于那些并不关心政治的人而言,这部电影用精彩的符号拼贴和明快的叙事节奏带来了足够的娱乐效果。
真相真的像电影里那么残酷吗?
真相也许只会比电影里呈现的更为残酷。
本文同时发表于我的公众号“沉睡的螺旋”。
欢迎扫码关注阅读更多影评。
《大空头》的导演Adam Mackay将他的讽刺对象从华尔街转向了白宫,要说这个世界上影视素材最容易找的地方,大概不外乎这两个吧。
Adam Mckay惯用的交叉剪辑在本片依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最初沉迷酒精的颓废青年和最终手握无上权力的副总统对接在一起,让人意识到“获取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大概是一种天赋。
中年切尼在葬礼结束时,警告涉嫌杀害了妻子的岳父从此远离他的妻子和孩子;对接的是一边吃着烤面包一边风淡云轻地下达逮捕名单的切尼——政治没有是非、生死,那是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才会考虑的事情。
成为了副总统的切尼站在办公室门前,关着灯凝视屋里的一切,与此同时镜头剪辑到了生活中爱着妻子和女儿们的切尼,在电话里教妻子如何做奶油意大利面。
政治家从来都是矛盾且复杂的,这一点在切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他们表现得很有人性,他们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家庭,更懂得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在他们的世界里,又从不存在是非曲直、黑白善恶,一切都在一团团混沌中无法辨别。
一小时三十二分钟开始,表现切尼决定攻打伊拉克时的一段多重交叉剪辑很是精彩:焦点小组直击人心的对伊拉克武装力量的恐惧、支持切尼立场的政客(比如迈克彭斯和希拉里)发表赞同意见、媒体对公众的舆论导向……穿插进毫无意义的搞笑视频,并最终落脚在一档真人秀的台词“酋长发话了”。
本应最为紧张严肃的战争前夕,与不合时宜的荒诞幽默结合在一起——严肃的事件往往出自不那么严肃的决定。
电影对于各种明嘲暗讽更是乐此不疲,也充分说明了政治和儿戏有时仿佛一母同胞。
影片在第一小时三十分钟左右,餐厅服务员为切尼等人念了一系列菜名:敌方战斗人员、非常规引渡、战争权力法案、统一行政理论……接着切尼说:"we'll have them all"。
权力、更多的权力、挑战宪法底线的权力,这是一个政治家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之后镜头切换到谈笑风生间做出攻打伊拉克的决定的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等人,讽刺政治的“轻浮”意味更加明显。
以及电影在第48分钟打出演员表,故事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暖气氛里“结束”——虽然在《大空头》的片尾已经用过类似的手法,但它依旧足够讽刺,没有哪个政治家会声称自己不爱家庭,但权力和欲望才是如水和空气一般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东西。
再比如,借用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白让切尼与妻子在决定出任副总统的前夜互诉衷肠,慷慨激昂发自肺腑——镜头一转,其实只有一句“我们按计划进行”,文学作品的渲染和描写,又何以让人们揣测出一个阴险狡猾的政治家复杂又深不可测的内心独白?
切尼在电影中经常以背影、在人群中虚化的方式出现,出席各种重要会议、公共场合,镜头往往在人群里扫过一圈,才会聚焦在切尼身上;他从不参与无意义的讨论和针锋相对,几乎不与人争论——他会直接下结论,以及下达命令。
戈尔撤销败选声明时,在嘈杂地表达愤怒与不满的政客里,切尼默默出画;接着,最高法院作出不准许佛州重新计票的裁决。
“当心安静的人,因为别人说话的时候他在看,别人行动的时候他在计划,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出击。
”用这段话形容切尼无疑是最为贴切的。
但这部电影的缺陷依旧不少。
一部传记电影,既然要铺垫,既然要细致,迪克切尼大学期间酒驾被抓、被耶鲁开除、在电力公司当电工——和维基百科第一段完美契合——这样婆婆妈妈的家长里短都不惜花费篇幅,而他在老布什当选总统时出任国防部长期间的内容只有一句话带过——何况这位老哥对海湾战争没少发挥作用。
比起《大空头》最后美国的金融帝国轰然倒塌,与几路提前洞悉事实的“局外人”相互对应而形成的一言难尽的讽刺,《副总统》的后面部分,从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开始,剧情更像是流水账,按照时间轴机械地平铺直叙,讽刺的风格并没有贯穿始终。
其实没有必要塞那么多内容的,毕竟这不是一部迪克切尼的纪录片,讽刺才是这部电影的最主要目的。
不过电影最后切尼的电视录像倒是挺有意思,还不忘讽刺一把选民:“是你们选择了我,而我只是做了你们希望我做的。
”不是政客把民众当成傻子,实在是政治这种只能暗潮涌动的东西,生活在阳光下的民众们是不可能玩儿明白的。
这部传记式的讽刺电影,似乎更倾向于对切尼一个人的讽刺。
但我们都知道,一个政治家做不出一件不光彩的事,一淌政治的浑水也不是一个人能踩出来的,只往一个脑袋上扣伊拉克战争的屎盆子有点过于可爱。
科林鲍威尔、保罗沃尔福威茨、苏珊赖斯、希拉里、奥巴马政府……洗白得如此干净利落,小布什为总统扩权也没少出力,而在电影里他完全成为了一个任由切尼摆布的傻子和傀儡。
不怕说得再偏激点儿,从第一颗炸弹落在伊拉克的土地上开始,凡是坐在白宫里的人谁都别想跑。
我想应该不止我一个人记得,2003年联合国安理会,时任国务卿的科林鲍威尔是如何拿着一袋“洗衣粉”向全世界公布,美国找到了伊拉克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养肥了ISIS这条毒蛇的奥巴马政府对于恐怖主义更加难辞其咎……试图在政客里强行以“好坏”和“善恶”进行区分的做法——不论是不是出于影视剧情改编的需要——都相当的愚蠢幼稚。
我不是说所有的政客,我是说政治本身就是bullshit。
政客是“好人”么?
他们多么肮脏的事情都做的出来;他们是“坏人”么?
你何时见过他们做过“坏事”。
这条标准适用于任何一个政客,而不仅仅是对于切尼而言。
唯一心疼的是贝尔,他在《大空头》里几乎没穿过鞋,边听重金属边计算房贷违规率,天天活得像个神经病说话还结巴;在《副总统》里,他大概胖成了两个贝尔,后来还秃顶,如果不是看了演员表,第一眼真的没有认出来——所以Mackay什么时候才能放过贝尔?
在自毁形象方面,贝尔也算是和小李不分上下了,拿到小金人之前,多半也是会乐此不疲地折腾自己的身体的。
政治讽刺对奥斯卡而言似乎并不怎么讨好,或许是讽刺看起来没有直接抨击那么简单粗暴,换句话说抨击力度没那么强,显得有些心虚气短。
但其实讽刺有时候比直接的抨击更具打击性和毁灭性,不过Adam Mckay的功力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而已。
我们喜欢政治题材的电影,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不可能玩儿得明白,但通过电影,至少我们可以短暂地过过瘾。
本片刻画了美国战后两个大鹰派Dick Cheney和Donald Rumsfeld。
也记录了美国盛极而衰的历史。
有趣,但深度不够。
导演在片头也做了免责声明,表示Cheney太神秘,资料不好挖。
片中对小布什的刻画还是蛮有意思的。
不过正如其他人物一样,制作团队让我感觉他们在迎合大众的刻板印象而不是相反。
当然,Bush,Rumsfeld等作为次要人物,这么处理情有可原。
但很不幸的让这部电影失去了那种纪录片的质感。
剪接和镜头,本片明显是沿着导演前作《大空头》的套路,但是略显脸谱化的人物让其看起来更像是一份美国左派的政治檄文。
盗用一下Noam Chomsky的书名作为本文的标题,感觉它代表了导演是想表达但没说到位的那点意思。
今天介绍美国电影《副总统》。
片名Vice / Cheney / Backseat (2018),别名为副不仁(港/台) / 位居次席。
本片导演亚当·迈凯Adam McKay最成功的作品就是《大空头》了,凭着其伪纪录片和抖机灵的叙事风格,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揶揄了金融业后,亚当·迈凯将目光瞄准最具争议的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用同样伪纪录片的方式和机灵感十足的叙事风格,给迪克·切尼拍摄了一部有趣另类的传记片。
大家对副总统的印象一般就是那个在任期内总统突然挂了、弹劾了接任总统的人,也没啥实权,大部分时间都是做个吉祥物。
比如《纸牌屋》里的人就会曲线救国,绕过选举等一系列繁琐过程直接当上了总统。
当大家都在死盯着总统的一举一动时,副总统似乎并不那么引人注目。
因此有关副总统题材的影视剧一般也以喜剧为主。
比如美剧《副总统》,这部《副总统》,都带着喜剧标签。
俗话说的好“当官要当副,穿衣要穿布”,美国人没有听过这种顺口溜,但在政客职业生涯中肯定也悟出了这个道理。
尽管是个副职,迪克·切尼可是号称美国史上最有权势的副总统。
在小布什执政的八年时间里,切尼作为副总统主导了很多决定,搅得世界一片混乱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监狱虐囚事件、棱镜门等,都是他的杰作。
而在台前的小布什则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整天忙着闹笑话。
迪克·切尼职业生涯一直泡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做过尼克松、福特、老布什的幕僚,当过哈利伯顿公司CEO,又和小布什一起主宰白宫,可谓是地球村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电影《副总统》用一种极不正经的方式展现这位政客的从政经历,满足人们偷窥高层的心理,不时地加入一些插科打诨的对白,通过旁白和演员自白打破第四面墙,让观众们感受到一位活在自己身边的副总统。
饰演迪克·切尼的是著名橡皮人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五六十斤的体重在他这里完全不成问题,他可以增重胖成两百斤的胖子,也能瘦成一百斤的瘦子,完全不依靠化妆完成造型变幻。
因为这部《副总统》网上也有了一个段子,当有人说自己像克里斯蒂安·贝尔时,记得多问一句,是哪部电影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迪克·切尼在片中像是一只能够只手遮天的恶龙,总统在他面前也只是个啥也不懂的新兵蛋子。
全世界的安宁或混乱全部由这几个人在一栋矮房子内决定,而主导决定方向的就是这个副总统。
迪克利查找法律漏洞,组建效忠自己的团队,摇身一变成了全美国的地下总统。
这样的设定自然非常带感,但过于阴谋论,让勾心斗角的政治题材电影变成了一部爽片,原本逼格很高的电影现在变得像一出闹剧。
用喜剧阳光的方式表现黑暗的吃人政治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只不过影片表现过程过于轻佻。
戏谑政客种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时,影片还怀着一颗拯救苍生的心,可惜力不从心,让观众觉得总差了一口气。
政治娱乐化,娱乐阴谋化。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据称佳评甚多,但观之不觉特别“好看”。
Bale演得有“胖感”,人物处理熨帖,但也谈不上格外出彩。
感觉大家对他都有无脑夸赞的压力,一旦涉及体重变化就更加如此。
其实体重变化只是幕后的故事,一切难道不是应当以电影本身作为评判依据么?
影片极尽戏谑之能事,相应的片中角色几乎全都小丑化了。
拉姆斯菲尔德形象偶尔会接近“相似”,但喜剧演员的底色仍然不时渗出,这大概不是太好的事。
拉总毕竟是能拿已知未知玩上半天文字游戏的人哪。
小布什的让权处理成了卖拐,同样流于轻易。
众人之中,唯切尼的妻子像个正面励志的故事,颇违和。
切尼夫妇莎翁对话的“床戏”有点妙,是(态度不够端正的)知识分子式的脑洞。
全片类似于在邀请观众一起玩一个知识分子气的游戏,是一出笑点过于书卷气以至于基本笑不太出来的滑稽戏,看过之后也基本没留下什么可堪回味。
众星云集,连Watts也来轧个小角色,这就有点狂欢意味了。
在争议声中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狂欢仍在继续。
话说美国流行文化传统中,左翼多出娘炮嬉皮士,右翼则多出铁腕阴谋家。
在这样的传统之下,大家审美的时候既有效率又有质量。
出口民调中如果能来个性格测试,不知是否可以发现性格和立场间的关联。
老米的强大在于一直有人说真话,小布什那场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无端摧毁一个主权国家,简直是米国霸权帝国主义的极品之作,是造成中东乱局的罪魁祸首。
各个美国公司在战争之后赚得盆满钵满,那才是战争的目的。
这种千年老大的思想我们中国人民不想对抗,不愿对抗,但也不怕对抗,中国是汪洋大海,狂风暴雨后,依然在那里。
美国的所谓民主,所谓的政府不过是财团,富豪,社会精英的傀儡,哪里是真正的民选总统,一切的内外政策不过是幕后老板的意识体现而已。
回到电影本身,把切尼描述成美国的影子总统,甚至于凌驾于小布什之上,这个角度很新颖,也但不太很真实,贝尔真是一个橡皮人,可肥可瘦,为了角色而生,拼得不是一般,太敬业了吧。
最后十分钟的剪辑让三星上升成四星品质 但是大空头的张力不再 变得松散 戏谑变成drama 所以说成功也不是这么好复制 但最可怜是Bale 认真比对过了 这个切尼比波西米亚狂想曲要入木三分地多得多得多。
青年切尼的失败与尴尬,中年切尼的谨慎与狡诈,还有晚年切尼举手投足中的淡定从容以及贯穿他一生的对权力的迷恋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切尼在第一次接触权力,意识到权力究竟能做到什么时眼神中展现出的向往与多年后大权在握时眼中那股依然存在且愈来愈强的贪欲令人兴奋又着迷,而当贝尔用他那双增胖后几乎看不清的眼睛凝视着镜头为自己进行辩护时,我看见了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演员
有些地方剪辑生硬,但全片还不错,可以一看。旁边的老爷爷跟我们一样坐到了片尾字幕结束,他的感触应该更多吧。看完其实有点郁,和大空头观后差不多。
片尾比较让人深思
嘲讽的旁白语调、评论式的配乐用法、穿插其中的档案影像,一切都指向迈克尔摩尔。但以戏谑的口吻和肤浅的事件流水账来写一部缺少第三幕的《麦克白》,怎么可能会深刻……姑且先不讨论其臆想的“传记”内容,它把《阿甘正传》式做旧、伪造的历史影像和真实档案混杂在一起使用的做法才是真正可怕,低端黑的内容消解了自身的批判性,结尾直接指向川普,更是连最后一点遮羞布都被扯掉了。
补记,希望新任vice守好规矩,虽然眼见不太可能
要政局真都这么儿戏混乱,这世界该多简单。
可能因为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所以对于中间种种玩票式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不感兴趣,还不如严肃地去构建这个过程。过半的时候睡着。Bale和AA的表演超过预期的出色。
同意Roger Ebert的影评人讲的,好的政治片儿会激发人们的探讨,而烂的政治片儿则像无聊的课堂灌输,这部片儿恰是后者,还是不怎么好的college里的lecture。可惜了贝尔与Amy Adams.
很传统的传记片,没有大空头惊喜,但结构建构得很有想法,叙事张力不弱,表演高级,感觉这次贝尔拿影帝概率不小。(PS:个人还是对政治片不感冒啊摔)
整两小时的PPT,还嫌民众爱看速度与激情?这个导演真够无聊的
有一定偏见,但不妨碍拍摄角度的好。
7.5分。作为纪录片或者传记片来说,可能堪堪及格,但作为剧情电影来说就非常抓人了。导演毫不忌讳民主党的身份,把一个在暗地里操纵美国的鹰隼强人刻画得淋漓尽致。 Christian Bale再次贡献了精彩的表演,的确值得上一个奥斯卡提名。碰上有牙叔光环加成的马雷克真是可惜了~~~最终彩蛋很有意思~~
哈哈哈哈小布什是真傻~
电影本身非常好看,也非常informative,最大的问题是把大部分责任归咎到一个人身上的做法毕竟是懒惰和肤浅的。
像自由党劫持了Times之后用一整期的版面把众人吃十次饭后谈论的政治搞笑本子做成了年度专题,正剧式剪辑被不时插入的伪纪实手法搞成了四不像,戏说批判倾向要是强到这份上的话不如多看两遍In the Loop还更轻松.......
你方唱罢我登台···彩蛋总结的很好,去看速度与激情吧。7.7/10
绝了,这部电影的立场和电影里拍出来的切尼一样单薄片面,以自以为是的素材就概括了布什政权所谓的权力中心。更好笑的是在结尾彩蛋还有用自由主义标榜自己一通。没打一星是能看出来在拍摄和剪辑上的真的用了些花哨心思的。
没去年狗叔的震撼,今年影帝会给贝尔吗?
什么时候能看到各位脱口秀的主持来演一部川普的传记 估计和这个出来的效果差不多 @ UGC Ciné Cité Les Ha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