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
Apollo 10 1/2: A Space Age Childhood,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十又二分之一: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10号半:我要上太空,阿波罗10号半:男儿当升空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米洛·科伊,杰克·布莱克,李·埃迪,比尔·怀斯,娜塔莉·拉莫罗,乔什·维金斯,塞缪尔·戴维斯,杰西卡·布里恩·科恩,玛德琳·吉尔博特,扎克瑞·莱维,格伦·鲍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结合两种视角,相辅相成地讲述了 1969 年夏天人类首次登月的故事,影片既跟随宇航员及任务控制中心庆祝胜利时刻,也通过一名孩子的眼睛去见证历史,这个孩子在德州休斯敦长大,并有属于他自己的太空梦想。《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的灵感来自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人理查德·林克莱特本人..详细 >
这部影片对于美国人,可以想成《岁月神偷》对香港人,《阳光姐妹淘》对韩国人,是独属于那个地方一代人的时光。但我体会不了。
意外的有趣 果然一直还差60年 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的鼻祖
童年回忆录
看着比较费劲儿
名导采用动画渲染技术,写了一位少年登月的故事。片子通过孩子的视角记录下60年代NASA家属的日常生活,有很多文化符号,是个很好的怀念,但是咱们看来应该是无感的。我的观感认为这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当孩子睡着时他就登上了太空,像是梦中的幻境。结尾的字幕可能为他正了名。希望咱们国家的㊙️密也有解密的一天吧…
全程快进看的
楠
一度,我以为导演写了篇散文,然后心想,不如配上些画面?
虽然我是导演的粉丝,但是这部电影全程看的都很无趣
重构那些无所事事的夏天
比起父母,孩子们看登月直播兴致缺缺,Stan昏昏欲睡。最有趣的地方就在这了,比起见证某个宏大的历史时刻,那些吉光片羽的游戏往事才更有趣,但历史时刻又以似真似幻的形态凝聚在成长记忆里,这才成为能够回顾整个童年时代的线索,瞬间定格、发散成永恒。
近几年最佳!
其实是美国版《阳关灿烂的日子》。怀念的是同一批人同一个世代,被怀念的也是同一批。怀念的是两种不同的自由。不知道有没有苏联版本的。
风云变幻,群星闪耀时,怀旧情怀最为动人。真好奇半个世纪后的作品会如何讲述今天!
一个60-70年代孩童视角下美国社会的拼图,可以感受到当时狂热的社会情绪,从童年回忆和孩子的航天梦两个视角出发,虚实结合,对自己的童年时光做了一个全面的还原,各种生活点滴的回忆中最闪闪发光的就是登月第一人那个梦想吧,看完更让我坚信电影就是造梦的艺术,真美好。(8.5/10)
林克莱特擅长在长时段的生活里攫取重要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碎片,以吸引观众的叙事方式连接。动画的形式重回60年代,比真人电影更能体现时代记忆的特点。登月、越战、冷战,普通人对当下快速变化的快速适应,电视、音乐等流行文化的席卷,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想象。自传体回望式的自我叙述,过去的日常生活作为登月秘密活动的超长插叙,还原时代背景和氛围,日常生活与宏大国家事件紧密结合,将最终历史性的阿波罗11号登月事件作为重磅,与个人视角重叠,再次说明登月的时代意义。
这美国人是有多怀念那个黄金年代啊,美国小孩回忆没啥共鸣
即便年代和国家天差地别,但我仿佛还是亲身经历了一趟那样的童年。平淡无奇的剧情里,其实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有趣细节。最终让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质感的,还是 Richard Linklater 无可比拟的细腻和诗意啊~
私人情感记忆以及流行文化元素和宏大的历史纪事重叠交错,登月的平行剪辑映照出深处沉睡的童年幻想。当下疫情的我们又何不是如此,以宇宙的体量只不过是蜉蝣之姿,却是我们日后回想起来难捱的日日夜夜。
动画的风格色彩比同画面感的《欧陆决战》柔和许多,没有动画帧数的不流畅感,可能就是真人滤镜效果。全程平直的旁白回忆,却透出强烈的时代记忆印象,每每忍俊不禁。就是隔着不同文化背景也很容易懂他们,因为少年不分彼此。喧哗兴奋对什么都好奇,恰巧赶上了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可能与不可能在我们年纪尚小的时候是不知道分辨的。于是记忆就有了另外一层梦幻的色彩,模糊了发生或者没有发生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