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让我深陷其中一个星期,心情像蒙上了灰,我想去擦亮,但是不舍得,我终于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只想去感受,去看自己如何虐的自己,看到了,慢慢的走了出来,一片豁然明朗。
我知道这个星期我把我的宝贝找了回来。
每个人都是剧中的宝贝,也都是刘志,一句,我是刘志啊,你一直追着不放的人啊,看到刘志这一段,我的眼泪没有停下来,他就是在说,我终于看见你了,请你认出我来吧,我醒了。
这部电影表述的有太多,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的我们,往往把灵魂丢在了后面,即便宝贝一直在,因为被繁琐的思想,物质的生活,让你一直盲目奔跑,丢了宝贝确不自知,爱情,你是否也丢失了你的宝贝,也许一世也不自知,生活,是否丢失了你的宝贝,浑浑噩噩不自知。
通过《恋爱中的宝贝》这部电影,尤其是女主角宝贝的爱情经历,我们将挖掘她爱情觉醒的内在动力。
让我们首先从宝贝这个独特的角色谈起。
电影中的宝贝,和其他女性看起来有些不一样,宝贝认为自己是星星的化身,而不属于人世,这似乎赋予了她追求完全自由的理由和力量。
影片的开始是几时的宝贝在念自己的作文《我的出生》,通过作文宝贝向我们讲述了她神奇的身世,她是颗落到垃圾堆里的星星,被妈妈捡到的。
影片随后也正是着力地营造这种神话氛围。
不管是垃圾堆里婴儿身下的黄光,与刘志交流时的腹语,还是从高楼上坠下后的毫发无伤,都让“宝贝”带有某种神话色彩,这与《辉夜姬物语》中的辉夜姬有类似之处。
正是这种“非人类”的、神经质的定位,使宝贝能够超越于芸芸众生之上,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生活。
然而,看起来“逍遥”的宝贝也有自己的烦恼。
影片开头就是城市拆迁的场景,小女孩宝贝无助地固守在孤立无援的房子里,吊车冷酷无情地将屋顶揭去,往昔栖息的温馨家园在推土机不动声色而又坚决的行动中纷纷瓦解坍塌。
尘土飞扬中的小女孩宝贝惊魂未定的尖叫,而世界已经在刹那间翻天覆地,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立交桥像章鱼的手爪一样伸展开来。
这是一幅在机械化、工业化推动下的城市化进程的经典场景,影片用干脆利索的剪接和恰倒好处的特技衬托出宝贝在机械丛林里的脆弱和渺小,工业化的快节奏使这种渺小的自我更显得迷惘和恐惧。
李少红在该片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一个灵魂遭遇的故事,一次和自己精神的对话。
我们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曾经轰轰烈烈的历史迅速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我们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现代化生活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是怎样的?这就是‘宝贝’这个人物肖像的构思。
“以上是宝贝这个角色的基调。
那么,影片中宝贝的爱情是如何发生的?
宝贝事实上早在中学时期就与刘志相遇了,青涩的宝贝骑着单车不停看着同样骑着单车的青年刘志,眼里满是好奇与雀跃。
接着,她的跟踪被横闯过来的大车截断了,宝贝撞上了公车(暗示)。
紧接着的镜头切到宝贝飞奔回家中,发现自己初潮。
月经对女性的影响在波伏娃的作品中提到过很多次:“少女到了十六岁就经历了种种难以忍受的考验,像是青春期、月经、初次意识到性、初次经历身心欲望骚荡、初次的激亢、恐惧、反感,以及暧昧的经验等,她将这些经历一一隐藏在心中;她学会了小心翼翼保守这些祕密。
”看见刘志——撞上大车——发现初潮,这三组紧密相扣的蒙太奇可以被解读为:与刘志的相遇唤醒了宝贝初开的情窦,在宝贝内心引起如同车祸一般剧烈的振动,最终以由月经初潮作为象征的爱与性萌动的象征结束这场短暂的相遇。
之后,“恋爱中的宝贝”这个电影标题才浮现,影片正式开始。
如果说学生时代与刘志偶然短暂第相遇是一种爱情的芽头和铺垫,宝贝爱情真正的萌动则发生在对刘志录像的观看中。
影片中,宝贝捡到了刘志那盘破损的描述了在他无爱的婚姻之外关于“真爱”的残破梦想的录像带后,录像带里刘志的厌弃物质化生活和虚无的婚姻、渴望一场当街击倒的爱情的自述,与现实里刘志和妻子琐碎庸俗的生活交替出现,形成辛辣尖锐的讽刺对比。
而期间不时穿插宝贝修复、观看录像带和宝贝对刘志夫妇的窥看的影像,暗示着宝贝逐渐爱上刘志,即将闯入刘志的生活。
宝贝一反传统两性情爱关系建构的男主女客的单向动力模式,依凭生命内在的原始野性,闯入刘志家中,展开真诚、主动、大胆的爱情追求,彻底瓦解了刘志与其妻子貌合神离的婚姻生活。
不过,在宝贝疯狂追逐着刘志说“我要带你去个地方”后,初次见到宝贝的刘志此时并没有回应宝贝的感情。
影片在这里插入了几段较为细碎的片段。
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片段是宝贝与老教授的相遇。
古板得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老教授蛰伏在他书房的文学世界中,同时沉浸在他的精神之恋里。
宝贝闯入老教授的家里,立刻主动融进了老教授的世界。
他的大书架以及他念叨的一大串文学大师的名字一起,指涉着一个非物质、非现实的彼岸世界,一个理想化的、精神建构的世界——— 也是与凡俗的现实相抵牾的艺术和美的时空。
此时的宝贝说出了“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教授听闻,立刻在投射下的光辉中倒下死去。
这句话,即是宝贝对刘志说的,亦是老教授对暗恋的人说的。
说出的话,代表宝贝在内心里接受了这个世界,并认同它的精神价值。
也说明宝贝读懂了教授的精神世界和教授的爱情。
也许教授一直在等待着这份理解,现在他等到了,于是欣然赴死。
在老教授火化的耀眼火焰光之下,宝贝和刘志终于四目相对而牵手。
至此,宝贝爱情的萌动阶段结束。
在了解大致剧情后,我们回过头来探讨:宝贝的爱情对宝贝而言是怎样的存在?
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中谈到五四时期女作家创作中的“爱”时说到:“不过,五四时代的历史变革毕竟赋予女性一种弱者的自觉,如果不是性别自觉......像历史上一切弱者群体一样,她们也往往易于接受一种更适合弱者利益的、不带侵泡性的信念或哲学来抵抗、削弱、控制乃至消除强者的侵犯性和权威。
于是在涌入中国的大量外国思潮中,女作家事先选取的便是基督教文化中爱的观念与泰戈尔爱的哲学的混合体。
这一混合体逐渐衍化为弱者——女性自己的一种哲学和信念。
它发挥着削弱男性侵犯性权威的功能,又容得女性以某种方式寄身其中。
在冰心笔下,爱成为解释世界的一重密码,这种密码必然置编男性统治的历史、世界。
果然,在由这一密码编定的文学国度里,我们看到一个不能说是女性,但显然是非男性的世界,这世界的主人不是父亲、不是弑父者,而是童心、自然、母亲以及无冕之王——爱......在这一意义上,爱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观念或情感主题,它是一种更有悲悯性的、弱者的、反抗侵犯的文化的萌芽。
它的目的旨在为包括女性在内的弱者——被统治者提供生存的文化依据。
这便是爱之所以会成为女性意识充分觉醒之前的女作家们热衷的主题的原因之一,也是“爱”这一笼统的字眼所包含的时代历史意义。
而且它与逆子们反封建的斗争完全合一。
”我们借用戴锦华老师的理论:与老教授在书房建构自己的理想化精神世界用来永留自己的纯真爱情,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中留存一间古老得蒙灰的屋子来抵抗物质世界的侵袭十分类似地,爱情是宝贝用来反抗她最惧怕的东西即难以反抗的、灾难一般迅速的现代化(影片中呈现为拆迁的废墟、拔地而起的高楼和宝贝的哭喊尖叫,以及灯红酒绿、摩登高雅的另一方面是被污染的环境和这样环境里成长的异化了的人:泛着泡沫的黑色的工业废水、锈渍斑斑的输油管道、颟预漠然的面孔、暴戾凶悍的儿童……)的武器。
带着神话色彩的宝贝固然可以半自由半疯癫地在世界里“飞行”,但是在世界的趋势面前她却处于绝对的弱者地位,她却无力阻止现代化对社会、对人心造成的种种伤害。
她将这份弱者的希望诉诸爱情,于是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见:与刘志相爱后,机械冰冷的家庭里出现了宝贝的笑脸、飞舞的果蔬、可口的家庭饭菜、热闹的春晚氛围(至少从宝贝的视角来看)。
工地上的冒险也变得有惊无险,从高楼的钢架坠落,掉入的竟然是塑料垃圾堆成的大床,他们在大床上欢跃、性爱。
在宝贝的爱情中,现代化的侵略性被短暂地消解了,在他们相爱的时刻,重要的东西不再是钢筋水泥、婚姻家庭、打工上班、摩登高雅、灯红酒绿,这些东西都聚合塌缩成他们身下躺的塑料床,而床上,只有他们彼此交合的他们二人。
(虽然这份圆融迅速就被打破了)
花了3天时间,断断续续把这个电影看完了,故事情节零散,混乱和晕眩的灯光一直不断的出现在影片里。
唯一的感觉,周迅把李少红所要表达出来的那个脱离了现实社会,一直活在自己纯净世界里的宝贝,诠释的非常好。
这一系列的对追寻爱的那种心理变化,以及到最后为了证明自己干净和清白的,用刀剖开自己的腹部来结束自己,让自己回归到真正意义里的一直所追寻的纯净世界里。
这部电影就像直接投射着我的内心,童年的不安全感导致更加自我,更加执着于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人,又或者说寻找自己,肆无忌惮地寻找来源于内心净土的渴求,目空一切地,比任何重要都重要,狂欢很闪耀,不是奢靡浮华的狂欢,是只是狂欢的狂欢,不是凑合和滥竽充数的,是真真正正地完全契合,只属于她的,她以为她找到了,但是不会的,即使想法相同的两个人,也终究不是一体……于是,她孕育了一个完美爱人,因为外界的爱都远远不够,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像黑洞,永远无法充满,现在她要亲手捧出这份最真挚最浓烈的爱了……李少红对意识和情感得拿捏真厉害,直接却不夸张,浓烈的情绪喷涌而现在眼前。
终于看了Jue的《恋爱中的宝贝》,典型的迅式电影。
很早以前,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周迅失恋最痛苦那段时间里拍摄的,所以每次看到电影里的她就会好心疼。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好几年前看周迅的一个访谈节目,记得的画面就是她快乐的微笑着飞翔的场景,那个沉浸在自己的爱中却不知是真实的梦境还是现实的假象的宝贝。
记得她说她喜欢黑色她喜欢躲在书桌下面好似安全的感觉,可一切因为有了大齐以后变得阳光起来。
喜欢那样朝气的Jue,生活可以不再是一杯固定的饮料,可以不再是必须穿黑色的衣服,可以不再是不爱吃什么就一定不吃不喜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就一定不去碰,原来快乐也可以存在于不断变化之中。
宝贝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就像我在豆瓣评论里看到说她爱的只是那部DV录像里的刘志而不是那个朝夕相处和她生活认识相爱的刘志。
其实有时候会喜欢这样封闭的世界,没有人可以走近,不去交谈不去接近不去问候不去寒暄不去回应,只有自己。
想做什么就去做,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就去营造那样的环境,喜欢什么样的故事就去编,喜欢什么样的人就去亲近去认识。
一个人哭也好害怕也好笑也好失措也好,总是会有一个人可以知道你在想些什么梦些什么知道你看到的是什么,即使你不说你不要求你不索取,他也会给你也会倾听也会懂可是他不会否定你揭穿你只会保护你,即使你最后以剖腹的方式死在了他面前只为向他证明你有个他在这里。
有点荒唐有点超现实有点幻想主义了。
在那样一个6,70年代里是不是也只有生活在超现实里才能体会到飘渺的快乐。
宝贝喜欢刘志,因为他们一样曾在小时候做过同样的梦,飞翔。
宝贝以为他们真的可以一起飞起来以为真的有连心痣,宝贝把儿时纯真的幻想带进了自己的成长,所以才会感到和生活脱节,害怕,逃离。
宝贝小时候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顺口一说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然后宝贝就开始臆想自己的出生。
记得小时候妈妈也告诉我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哎明知道是骗人的,何必纠结在那样的搪塞里。
今天看书看到一篇养壶之说,颇感不错。
瓷壶的粗糙凹凸在自己的抚摸和浸泡中变得了圆滑,不知道是真的平润了还是因为习惯了,养出来的好壶,泡的茶水也格外中意和喜欢。
它说生活里追求的愈多失去的自然愈多。
人生的道理好像也不过如此,平平仄仄的生活,总是需要你用心对待才会得到收获。
记得电影里的那个画面,卫生间里的沙滩,来自马尔代夫的马桶,冲水的声音像海浪。
做城市里的那个宝贝,何乐而不为。
2009.5.7
有人说,诗读不懂就对了。
艺术这东西越不懂,就越见高深。
《恋爱中的宝贝》应该列在此类。
《宝贝》是04年情人节推出的影片,在事先没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宝贝》一定是让坐在电影院里携手看电影的情侣们大跌眼镜了。
看到网上有对于该片的类型说明:爱情/魔幻/现代。
这的确也能概括出该片的一个主要特征。
按照该片的美术指导叶锦添的说法还应该加上一条“超现实”。
可能因为选择在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放映,所有的人对它的期待是一出彻头彻尾的爱情剧,结果超出想象是,莫名其妙的情爱故事里时时跳出些惊悚的情节。
但和同期推出的几部影片如《大城小事》、《花好月圆》等六七部影片来讲,我觉得《宝贝》还不能算太坏的影片,至少它能算是导演李少红的一次尝试和挑战。
熟悉李少红是从她的《大明宫词》开始,很多评论者对它的莎士比亚式的台词表示不满,而我却是恰恰受到了它那些优美台词的蛊惑。
第六代导演要还原生活的本相,第五代导演还保留了一份理想主义的色彩。
也许我更倾向于电影是作为生活的弥补而存在,唯美的艺术是必须的,并不等于我们会让唯美覆盖了生活本来的意义。
我得承认我并不是太喜欢贾樟柯的影片,他拖沓冗长并随意的叙事就让我受不了。
电影为什么非要说一个故事,也是我不能理解的概念。
我觉得电影可以不必以情节取胜,说故事说得最好的好莱坞,获得的最大票房并不能代表它们都是艺术的精品。
以情节取胜的影片有时更容易陷入恶俗的窠穴。
好莱坞设计的情节套路还不足以让观众们厌倦吗?
真正的艺术品没必要刻意地拒绝大众的口味,更不必迎合。
看不懂,不算一部影片太糟糕的缺点,我想一个导演创作了一个看不懂的影片,至少说明他在制作一个自己的艺术品。
看不懂的影片也不少,比如《2046》,比如《桃色》,都是属于故弄玄虚的姿态,这姿态有时也是可敬的。
看完《宝贝》,让我最感触的是现代人的不安全意识。
通过宝贝的精神病的症候集中表现出来的,宝贝的精神危机影片一直穿插、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这里动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女主角的梦境中不断的出现被人追赶,房屋拆卸、屋顶被掀,无处藏身,一只黑猫幽灵般的袭击过来。
这些意象虽然不新鲜,但也足够真实和恐怖,只是这些恐怖的意念被影片集中放大了。
精神危机的症候也表现在男主人公身上,独自在海边度假,对着摄像头表白自己的心事,一些从来不曾跟人分享的秘密。
在生活中,他常常背叛自己作为丈夫的角色,无法对妻子做到忠诚,可他最终也发现他的妻子也没有对他忠诚,而背叛他的恰恰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宝贝说她爱过一个人,那个人已经在她的身体里。
她为了证实这一点,留给观众最后的恐怖镜头,男主角夜里发现地下一摊血和不远处剖腹的宝贝奄奄一息,以及宝贝远去的灵魂,影片在此时戛然而止。
最后要说的《宝贝》被评为十年青春烂片之一,足以说明它给所有对情爱和青春有所期待的人构成了某种挑战和威胁。
《宝贝》超出了我们的“阅读期待”,像一个不会出牌的新手,让人觉得高深莫测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出什么牌,总之不符合常人的逻辑,但也自有他的可爱之处。
你需要什么?
你能享用什么?
你拥有什么?
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能掌控什么?
我知道你已经厌倦了八卦杂志上的所谓爱情倾向测试、最佳伴侣测试,也知道你已经习惯了在一个你认为最符合你个人情况的选项上打个勾,一旦面对开放式的问题就心升厌倦。
但想一下以上问题,然后告诉我,你还是你吗?
一定开始骂我了。
大脑是不是出问题了?
我不是我是谁?
别又是《苏菲的世界》那一套。
少跟我玩虚的!
其实我问的是,你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坚守自己,不被同族同化,不被异类异化?
也许你真的是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人,不会轻易被他人动摇。
那你在用HTC、PSP、iPhone4/iPad吗?
在看昕薇、GQ、一财周刊、凤凰卫视吗?
在上微博、优库、豆瓣,用MSN和QQ吗?
如果不考虑金钱问题,让你重新选择一次自己的生活,那些东西还是你生活的必需品吗?
听听刘志的话吧:“这房子太大太空了,它哪像个家啊?
起码要有个窗帘吧,嗯……要沙发、书桌、电视。
家嘛,总得有个厨房吧,冰箱、洗衣机。
再安一部电话,带传真的。
电脑桌还没买呢。
最重要的,要有张大床……”可以说刘志就是卡夫卡笔下的现代人的化身,一个让人羡慕的大城市白领,有家,有老婆,有女友,有哥们,有自己的小秘密,有自己的video日记,对着镜头袒露自己的心事。
用任何一种眼光审视刘志,他都是现代社会的成功者,他的成功是唯物主义的,他拥有的一些是实实在在的。
然而一盘偶然失落的video日记打碎了一切,被老婆赶出家门,发觉哥们和老婆其实有一腿,老爸老妈都开始闹离婚,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直至有一天,神秘的宝贝走入他的生活。
宝贝出生于一个变动的年代,更准确地说,是工业化大行其道、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年代。
现代化是一条钢铁的标准,一切以现代之名便可畅行无阻,曾经的“家”在宝贝的惊叫声中分崩离析,钢铁巨臂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屋梁吊起,从此宝贝在这个世界中再无处可以遮风避雨。
从此宝贝真正成为了一个自觉拒绝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生命,现实中变成了自我与非我强烈冲突的中心,她不是“人”,而是“宝贝”,是人类中的异类。
前者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后者暗示自我封闭的空间中原生态的生命。
她对扭曲的社会感到恐惧,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的,甚至被剥夺了追问自己生命来源的权利。
“妈妈,我从哪来的?
”没有回答,只有搪塞,甚至是欺骗:“你啊,你是妈妈从垃圾箱里捡来的。
”生命的追问从一开始最浅层次的生理追问就陷入死循环,生之源的神圣被当作污秽,本该显现的真理被有意遮蔽,多数人在社会的同谋中忘却了追问,留给追问者的只有困惑与无奈。
刘志走近宝贝,无意中将宝贝推上了生已注定的死亡列车。
他们爱了,梦幻般一尘不染。
他们从钢筋混凝土大厦间坠落,在柔软的金色大床上缠绵,宝贝说他们注定会在一起。
或许,但清晨迎接他们的,是建筑工人窥私的目光。
宝贝对刘志的爱是无理由的,却是真诚、透明、无中介的,刘志对宝贝的爱是说不清的,掺杂着好奇、梦想和对自我的记忆。
最初的冲突,来自刘志对“家”的物质要求,可他所谓的“居家必需”在宝贝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是多余的,是外在的侵入。
对固守自己的宝贝来说,离开是惟一的选择。
她在一群轮椅篮球队员那里找到了同道者,因为他们和宝贝一样并非社会的常态,只是社会的异类,宝贝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自我修复。
在刘志寻找宝贝的过程,也是刘志寻找自己的过程,他在飞机上看见飞翔的宝贝,其实是童年梦想飞行的自己,那一刻,真正的对等的理解形成了。
他们在清朗的明月下热吻,海水轻抚细沙,一切宛若仙境。
然而,这里只是人间,保安手中的电筒就是社会搜寻异类的目光,正如梅洛-庞蒂所言,这种目光将对象物化。
社会在将属我的归类,将非我的整合,剩余的置之社会之外,将其丢弃。
宝贝最后一次崩溃了,刘志的理解与爱已经无法挽回。
社会是最大的强权,人只是被规定功能的棋子。
她要生一个清白的孩子,只是希望一个不被污染的灵魂能够自我救赎。
她一遍一遍地清洗自己的身体,她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清白。
她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是黑猫依然在一旁伺机而动。
猫从宝贝一出生就伴随其左右,那是社会归化的努力,是社会整合的强权,是宝贝无法逃避的宿敌。
刘志为他们的小家装上窗帘,这里成了宝贝的庇护所,在这里她打死了猫。
猫之死注定了宝贝的死亡,她要向整个世界证明孩子的存在与孩子的清白,她剖开了自己的腹部。
有人或许抱怨影片魔幻与现实交错的手法,但其实这正是世界的本然,自我的世界是无规则的,他人的世界是有规则的,我们共处的社会你是无力反抗的。
一个坚守自我的被社会视为异类的灵魂注定要被现代化的铁锤击碎。
她把异类称为宝贝,我们把异类称为精神病患者。
看到了吗?
在影院中抱怨的我们其实也是那只猫的共谋者。
没看懂 你还力荐!PAI飞就是因为我没看明白 所以大家都去看看吧说实话俺看完就一感觉 迷茫咧片子 我咋就没看懂呢一开始就知道周迅在里面演的个叫宝贝的女孩 造型还不错就去看了 可怜啊 那会儿我正要考试呢 被这片子搞晕了改变的是 我开始很喜欢 用宝贝 这个称呼来折磨身边的友儿有人说我疯了 我想我比宝贝活的明白点儿 仅此而已对了 我还有好父母 知道了我为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去看吧很喜欢黄觉啊 像风一样离去里就很喜欢他而且最初的时候还把他当乔峰了 晕我看过他们聚会时的片段 很喜欢那个周迅戴着假发 挽着黄觉一直胳膊转圈的感觉 眼珠子转的很是机灵那个时候 我觉得 她就是宝贝
一个浪漫自由,澄澈纯真,幽魂般在世界飘荡;一个在现实世界的虚情假意中穿梭,在觥筹交错的应酬场中徘徊,在灯红酒绿的酒吧中寻觅情欲的激荡。
有一天他们相遇了,他们的快乐似喷涌而出的气泡水,一蹦三尺高,能在月亮旁穿行。
他们坠落又跃起,剧烈的快乐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有彼此,于是他们拥吻,交欢,她抚摸着他的脸。
偌大的废弃工厂,他要家,重复曾经的循规蹈矩;她向往自由,害怕被那只“大猫”吞掉。
她离开了他,飞到天上去。
他们又在篮球场上相遇,他们听着海浪的声响找寻人诞生的秘密,却被那晃眼的手电筒吹破了平静。
人从哪里来,大人不会告诉孩子真相,她知道了真相,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存在的孩子,在她的心里,亦如同那只不存在的大猫。
后来,她死了,连同她的灵魂,离开了他。
这部电影有着太多的隐喻,关乎情爱、生命、人性,看似荒诞杂乱的镜头,隐藏着一对男女的心理变化,和一段情感从产生到消逝的过程。
突然想写一篇文章,冠以名为“我的电影理念”。
吾爱电影已经很多年了,从小每周六晚上抱着枕头按时守着中央六套的佳片有约已成为我空余时间的一大乐趣,乐此不疲。
到现在热情热情不减,基本保持一周12部的速度,吞噬着电影领域丰厚的精神食粮。
兹于我的观影开始的比较早,历史也已不算太短,但从来没有想要耍耍文笔来秀秀自己的观影,一来务实,对于电影一直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观摩,接受来的比表达重要;二来自知,觉这类事是力有所余才能做的,对笔者的要求也很高。
“理念”也一词甚是庞大,我所有的只是肢零破碎的感觉与稍有轮廓的原则,实在是相差太远了。
但想写这篇文章并非是我恣意妄为,而确事出有因,想顺应一下当下是根葱就敢给自己立传写家谱与人参扯近乎的自娱自乐精神,动了“凡心”。
近来看了部2004年的“老片”,《恋爱中的宝贝》,李少红导演的,号称爱情魔幻片。
冲的是里面男主角黄觉去的,被他在《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所吸引,加上“旁敲侧击”的到处百度,google,优酷了一下他,感觉确实担得起李少红对他“身上有被生活碾过的痕迹,但仍能看到亮光点”的评价,撇去与才女老徐徐静蕾的绯闻不谈,在记者,媒体大众面前真实坦率的独树一帜让我眼前一亮。
看完之后感觉很不错,流畅,起码这一个半小时中我一次都没按快进或是不耐其烦的往后看结局,可能之前没见过这类的电影,虽说不是大气磅礴,但也有很多不乏其陈的亮点,特别是对男女主人公恋爱甜蜜时期所发生事情的抽象表现手法,弱化了细节,凸显了氛围感,在国内影片中很少见到,为了表彰一下这个特点并给国产电影打打气,给了5星。
按说主角的表演虽不说成熟但也见纯真,音乐,影质都算不错,很好的表现了80后这个特色群体恋爱的神经质,倒也很符合实况,没理由说它差呀!
可我看到的竟是满目的1星,2星。
这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呢?
仔细看了看,都是在下面抱怨看不懂,真好意思!
就这一简单艺术化表现手法都看不懂还在这写影评,像我早就在那夹起尾巴了。
可人家不,看不懂不是想着弄懂,而是急着批评,好像为了批评而批评的,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满目皆以的都是这样的论调,什么陈坤在里面的角色如同鸡肋,牵强附会佛罗伊德的理论等等,一派学究腔调,何必!
与其相应对比是之前在奥斯卡上勇夺最佳女主角的《朗读者》,这部片我也看了,把我郁闷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中国的传统理论它的前半段就是一色情片,而且在我看来很多场面都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也邋遢了后面的剧情描绘,没有很好的丰满女主角的人物性格,搞得海伦隐瞒自己文盲的真相这一情节设定来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
虽说不是很差吧,但也不算上乘之作,给个奥斯卡奖我看也是美国电影最近不景气,矮子里拔长子。
可一看豆瓣,哎…..全是赞扬之词,什么为艺术献身啦,什么尊严与荒谬啦,巴拉巴拉乱七八糟的一大堆,尽是好词,5星4星比比皆是。
奥斯卡叔叔魅力真大,或是说美国片魅力真大!
喜欢看电影的算不上是知识份子,那也算知识爱好份子吧,能让这些人没了自己的主见,光看出生就下定论,你是国内出的,我就有那个资本对你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整个是一个地主婆挑丫鬟的干活,看什么都是错!
国外的就不一样了,人家可是电影大国啊,出生就放那了,贵族!
于是乎,于是乎。
特别是对那些得了奖的,就更是褒词满篇,靠着大墙说话,你要反驳我,好,你先推墙去吧。
看国产片没看懂,骂导演“乱七八糟,你说什么呢”,看外国片没看懂,这叫一个艺术,这叫一个深刻,大师就是大师。
你这不是在欺负人嘛!
这个国产片和外国片改为非大师和大师同样试用。
怪不得吓得很多创作方没敢先让影片上市外面溜圈先得个奖封住你们的嘴。
有的人要攻击我了,你那部什么《恋爱中的宝贝》只能看一遍,图图新鲜,看第二遍第三遍,没了新鲜感还剩什么?
我还真看了第二遍,确实还真没了第一遍的灵气与惊喜。
于是有人说了由此可见这部片子思想性还是不深的吧。
对,可这又何妨呢,就像美女有很多种,有一种叫第一眼美女,漂一眼把你迷的魂飞魄散,细看不过如此,又不和人家过一辈子。
至于思想的深不深就更是不是必要条件了,到处都是像《蓝》《红》《白》这样的鸿沟我看也没有多少人会爱看片子了。
活着已够累的了。
有一点必须陈清,我上述所针对的都是好片子的判定,而非经典片。
经典经典,就要白看不厌,同时供着让后世揣摩学习。
就是因为这些人“珠玉”在前晃啊晃着,我也就大胆的滋生起想要以我的名义大大的书写“我的电影理念”这巨作了,同志们祝愿我在被这帽子压死之前写完吧。
哦,还是别祝愿我写完了,万一变成个滑稽乱跳的小丑让人笑。
没想到在新世纪初有那么些魔怔而诡奇的探索,笨拙,却也生猛,毕竟这种带有毛边的试验性故事,现在都不多见。在刘志茫然的精神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失魂的宝贝,两个人都想飞,这个大多人幻想的极致,被他们诠释得轻灵迷幻,像是在工地,凭空飞出了一个情趣的乐园。她从幼时对性的迷惑开始,患得患失地构建了意识的领地,高兴时飘飞的果蔬与惊恐时轰炸的家私,全线压着神经,难怪周迅演完许久未能抽离。她独特的纤敏与水灵,看过就难以忘怀。黄觉俊朗下的性感会在月下涨潮,湿漉漉地谈第一次梦遗,赤身与周迅缠绵,甚至在那时就能说失眠会彻夜看HBO,都很有迷光。那年陈坤稚嫩得如同刘烨,而廖凡青涩出陈奕迅的感觉。三星半。
虽然是周迅的片,但是故事很差,完全不会讲故事
虽然剧情很普通 但是里面的画面感觉个人还是很喜欢
想装酷,却极其做作。
黄觉 / 周迅 / 陈坤 / 廖凡 / 李小冉。卡司不可为不大,可依然没能把黄觉捧红
这部影片中,宝贝有一段独白: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到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你会碰到蛇,还有猫。你会害怕,真的会很害怕。但是在路上也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亮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还会有一种声音,他老是罩着我,是
文艺得不怎么样好么 看着闹心。
其实没怎么看懂,就觉得那女的是个神经病,那男的挺命苦。
看完之后你就找不着云了
我和她有故事
李少红的片子。。连走意识流都别具一格。。美!!!
导演竟然是李少红。没有看懂就叫它意识流吧。怎么就说这是周迅演技最好的电影呢???
21世纪初国产都市知识分子鬼畜片的味儿太冲,李少红没机会正儿八经拍部恐怖片真的好可惜,觉宝原来04年已经开始秃头了(
装。。。不过周迅还是周迅
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看到李少红+郑重+叶锦添这个组合就开始做心理准备,看完了还是觉得准备不充分……开头五分钟就感到了强烈的不适感……看到大明宫词的人马全部宫装变时装的感觉还真是猎奇……四星纯粹是给周迅+陈坤+黄觉的
黄觉很帅,阴天一个人在家看觉得好莫名奇妙,还有点渗人,有人说跟艾米丽像,实在不觉得,看艾米丽的时候明明是幸福又温暖的。当时的周迅眼睛还是年轻的,现在不行了
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到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你会碰到蛇,还有猫。你会害怕,真的会很害怕。但是在路上也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亮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
里面对工厂得回忆跟我一样.得到不如失去
情人节,和某潘一起去看的,那时她还是和我一起过节的,结果发现那里是应景的爱情文艺片,根本就是恐怖片嘛,晕倒,还是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