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日本动画电影《百日红》根据杉浦日向子的作品改编的,讲述江户时代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和他同是浮世绘师的女儿阿荣的故事。
虽然故事平淡偶有神怪故事打酱油,叙事还有些松散零碎,但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动画电影的,浮世绘师脑中的极乐世界通过电影展示出来,一个人可以专注自己的爱好并且坚持下去,这才是重点吧。
葛饰北斋是活跃于江户时代后期的一位浮世绘画师。
提及北斋,就想到以描写远处可见的富士山前汹涌澎湃的波涛的“神奈川冲浪里” 和“凯风快晴”为代表的“富士三十六景”的风景版画。
老爷子活到九十岁,在他临终之际还和女儿阿荣说,如果再让他活个十年,哪怕是五年也够了,他就可以堪称真画工。
可见他对绘画事业的热衷,一个对自己爱好有着坚持不懈精神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以女儿阿荣为视角,电影中展示了这位浮世绘大师的日常生活,即使名声响亮,却仍住在脏乱破旧的房子里,跟同是浮世绘师的女儿阿荣、游手好闲的弟子善次郎,一块过着贫穷的日子。
日子虽然清贫,但总是快乐的,因为有最喜欢的事情陪伴。
据说北斋少年颠沛,习惯于流浪生活,他有迁居的癖好,一生中大约迁居九十三回。
生活无定,中年丧妻,小女儿早夭,晚年再遭火灾,毁去了他几十年的画稿与心血,使他饱尝了人世炎凉。
但他对于艺术却从未动摇。
一生所作大量插图、画谱、版画和漫画(据说有三千多幅),显示了他在浮世绘创作上的杰出成就。
他自号“画狂人”,直至90岁去世留下了数量巨大的作品。
通过多产的作画活动,他追求的主题既有自然,也有人间生活、鬼怪世界。
他将进入其见闻的包罗万象的事物的本质,作为一种“动态”来理解,以超常的机智和富有戏剧性的想象力来把握和表现这样变幻莫测的现象。
阿荣对火灾有强烈的执着,她觉得火光四起的时候兼具了恐惧与美,火花烧起来很美很美。
动画里阿荣和妹妹的感情也是一条支线,盲眼体弱多病的妹妹和阿荣还是很像的,阿荣和她在一起才露出久违的微笑,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亲情关系点点滴滴流露出来,最后尽在阿荣的画中,百日红花海旁边戏水的天真女孩是那么生动活泼,仿佛她从未离去。
北斋去看生病的女儿,小女孩柔软的小手抚摸父亲的脸,莫名的感动,父亲在她夭折后说了句,这孩子的眼睛和生命都被我夺去了,意味深长,一个人的才华是上天赋予的,每个人都应该是平均的,如果你拥有太多,就意味着要从别人身上拿走。
北斋老爷子似乎对于亲情的羁绊毕竟缘浅,我觉得也是因为太过于执着于自己的爱好造成的。
即便生活困顿,他们还是继续为自己爱好的事物贡献生命。
透过浮世绘师的眼与手,最真实的江户风情即将呈现在你的面前。
那时候没有相机,如果没有这些画师,很多风土人情都无法表现给后人看。
无论是半夜脖子会伸长的艺妓花魁还是妖怪画出来作祟,亦或者是鬼火、百鬼夜行,对各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充满好奇的北斋老爷子都把这些当成了素材,我们也在他的画中领略了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看电影的时候就看到弹幕说BGM和电影很不相称,恰恰相反,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BGM的,一开场就有一段鼓点很躁动的音乐配合女主开阔的视角展现给我们江户时代的繁华。
尤其喜欢椎名林檎的主题曲,江户古风和轻摇滚的碰撞,这让我想到了《花魁》中椎名林檎的那首歌,妖异而乖虐。
现实的平淡都要靠神乎其神的故事点缀,而浮世绘师们眼中的世界更是微妙而神奇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各类题材的好作品呈现出来呢?
最后想说说画风,电影的画风是相对日本漫画来说比较写实的,本身用动画片的形式来表达历史传记形式的内容就很创新了,导演曾拍过《河童之夏》《蜡笔小新》(惊呼女主的眉毛为啥那么眼熟,原来…),声优也用了松重丰、杏、滨田岳、高良健吾这样的明星,可谓是用心良苦,据说日本的票房不是很乐观,要说这样的故事更适合拍成一集一集的TV版吧。
<图片1>作者:别花人<图片2>『花落花开,花落花又开,百日红。
』既是漫画家,也是学者的杉浦日向子在自己的作品《百日红》第一卷里,曾经引用江户时代歌人加贺千代女的诗句,解释这部漫画名字的由来。
百日红这种花,也被叫做紫薇。
与那些朝开暮落的寻常花卉不同,它『不将颜色托春风』、『不占园中最上春』,直要等待梅雨过后,才恣意盛开,一开便是一百多天。
繁茂到压弯树枝的锦簇花团,在一整个夏天里,不断地绽放,不断地凋谢,然后再不断地绽放,纵是已经晓迎秋露,仍在吐露一枝新。
人常言『花无百日红』,可是紫薇,偏就要『长放半年花』。
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在杉浦日向子眼里,浑似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
北斋19岁便开始发表作品,直到知天命之年方才成为风靡一世的著名画家,这不正是迟开的紫薇花吗?
北斋一生创作作品超过三万幅,跨越各个画派、题材,才华却不见丝毫缩减,晚年仍然积极学习西方传来的技巧,直至临终犹在感叹『只要再活五年,就能成为真正的画师了』,如此旺盛的创作生命和创作欲望,不正是毫不吝惜地挥洒花雨、却仍然常开不败的百日红吗?
光是这一个标题,便充分体现了作者杉浦日向子独到的感性,以及对北斋深沉的敬爱与理解。
能够想出这样一个标题的作者,描绘出的北斋,怎么可能不贴近史实,又怎么可能不魅力十足?
<图片3>2015年,《百日红》被PRODUCTION I.G.改编成动画电影。
由知名动画导演原惠一执导的这部作品,上映之后获得了日本海内外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并在蒙特利尔、安锡、锡切斯等多个奇幻、动画电影节获得奖项。
那么《百日红》的魅力究竟何在?
如果你还没有观看过这部电影,或许通过这篇拙文,多少也会有所体会。
<图片4>《百日红》描写北斋,却将焦点聚集在了他的女儿阿荣身上。
和父亲同为浮世绘画家的阿荣,相貌丑陋,待人冷淡,不善言辞,就算对身为巨匠的父亲也不会表露出敬意。
作品正是通过这样的她的双眼,反映出了一个褪去光环的北斋——或者,用作品中阿荣的叫法,铁藏。
他性格乖僻固执,酷好女色,对家人鲜少表达过关心……除了一手绝妙的画技之外,几乎就是一个无一可取的怪老头。
漫画以这对性格酷似的父女为主轴,通过一个个或平淡如水却又不可思议的故事,展现这两位江户画家的创作和生活。
原作中彼此独立、互无干涉的短篇,在电影中通过铁藏先天失明的女儿阿犹这条似有似无的主线串联。
疼爱妹妹的阿荣对因为畏惧死亡而疏远多病的阿荣的铁藏的轻蔑不满,以及阿荣作为浮世绘画家对父亲的才能抱持的复杂情感,被原惠一导演用不疾不徐的步调娓娓道来,直到最终抵达和解。
<图片5>《百日红》原作者杉浦日向子在身为漫画家的同时,也是一位江户风俗研究家。
在她严密的考据和精细的描写下,一个繁荣喧嚣的化政时代跃然纸上。
得益于以注重细节、贴近现实著称的原惠一导演,动画虽然在考据方面出现了原作中没有的瑕疵,但在整体上尽最大限度还原了杉浦笔下的江户的真实感。
动画以百日红绽放的夏天开始,经过季节变迁,花开花落,又以夏天结束。
在动画原创的情节中,阿荣几度带着盲眼的妹妹阿犹走到街头。
目不能视的阿犹用继承自父亲的敏锐感性,在脑海中构建出了这座城市的春夏秋冬。
与此同时,原本只能坐在屏幕前视听的观众,彷佛也跟着阿犹一起,感受到了江户时代四季的气息和感触。
如此逆用阿犹的盲眼,不可不谓神来之笔。
<图片6>原惠一素来被认为风格比起动画更接近真人作品,再加上在制作这部《百日红》之前,他又挑战了自己的第一部真人电影;因此,在这部从真人电影回归动画电影的作品里,原惠一有意识地强调了『只有动画才能实现』的独特表现,充分地结合了自己写实的作风和动画的夸张。
譬如电影中阿荣和阿犹姊妹乘船在浪头颠簸时,便进入了北斋名作《神奈川沖浪里》的场景;阿荣在深夜奔出家门观看火灾的场景,则让人联想到她笔下对火光和阴影超越时代的真实描绘。
如此将电影中描绘的场景和浮世绘的画作无缝结合,只有动画这一体裁,才能实现。
另外,电影中也出现了北斋绘制《大达摩绘》和《北斋漫画》等作品的场景。
如此流芳百世的名画,在剧中却被一笔带过,或许也体现了北斋的性情。
《百日红》原作在通过写实的笔触还原北斋父女形象的同时,还加入了奇幻鬼怪作为调味料,电影也充分运用了动画的优势,将江户城描绘得亦真亦幻。
画家们的匠心,能招来呼风唤雨的神龙进入画中;太过写实的地狱图,会让画主的妻子被魑魅魍魉摄去心魂;肃穆逼人的菩萨像,震慑不了毫无信仰的淫僧,却在男娼的梦里现出了庄严宝相……这些夸张离奇的描写,结合百姓笃信神佛的时代背景,倒也有着强烈的说服力:以北斋父女臻于神鬼之境的才能,能引出人心中的神魔,大概也不算虚幻吧。
遗憾的是,《百日红》原作者杉浦日向子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因患病封笔,并且最终在2005年病故。
然而她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创作的作品却没有因为她的辞世而失去生命力。
在原作者去世十年后方才问世的这部电影,没有辱没原作。
杉浦日向子也正如她所培育的这株《百日红》,在身后仍然『新花续放枝』。
今天本来是想看完《空想新子和千年的魔法》接着看《在这世界的角落》的,结果没想到自己下载的资源是另一部同名真人电影,在网上看了一通也没找到,沮丧之余把《百日红》当做候补给看了,没想到竟然觉得超好看,非常喜欢,想起了《混沌武士》。
翻了翻评论都说觉得配乐出戏,我觉得《百日红》的音乐真的超棒。
《百日红》这部电影是在去年听说的,当时就很想看。
刚刚恰巧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百日红就是紫薇的别名。
在网易云上搜了半天,只找到一个片尾曲的音乐原声,也是本片的主题曲,名字叫《想看到尽头(最果てが见たい)》,一个叫椎名林檎的歌手唱的,很厉害的样子,回头多听一些看看。
片中配乐好像各种风格都有,交响乐比较多?
音乐方面我不太懂,感觉听到了很多管弦乐器的声音,影片中的音乐该高亢的时候高亢,该低沉的时候低沉,绝对是对剧情和画面起了正向作用的,有几处配乐简直绝妙,反正我是很喜欢。
《百日红》里的画面也超美的,景色细腻,建筑逼真,光影、人物画得特别美,尤其是女主接手帕的那个画面我真是被惊到,反复看了几次(粗眉毛哈哈),妹妹也好看,像是精灵一样。
花魁的脖颈更是美得不像话,男妓也好看,还差点开车哈哈哈。
剧情的话,确实四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是最后所有的碎片都连起来了啊,妹妹那里触动很大,而且这个电影就是有点奇幻色彩,我觉得这样的剧情刚刚合适。
没有强行感情线,没有强行催泪,女主失恋那里的音乐和画面太好看了,最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真是酷,看着很舒服呢。
话说,这个也算时代剧吧?
哦哦,忘了说最开始的画龙,桥上的风景,还有那个河面上的《神奈川冲浪里》。
真是羡慕会画画的人呐。
总之就是特别喜欢。
如果不是看了《百日红》,大概不会认识葛饰应为。
前几天看了微博有人推荐这部动画,说是关于江户时代日本浮世绘画师的故事。
吸引我的是转发中的一句话:为什么他们总是能把这种快要消失的技艺,拍得这样吸引人。
之前对日本浮世绘没什么了解,而促使我愿意去看的原因,也只是想看看到底是怎样吸引人。
整个动画的故事说得零散琐碎。
江户的风貌人情,性格迥异的浮世绘画师都,通过阿荣的眼睛一一展现。
彼时葛饰北斋和他的弟子一同生活在一间阴暗的小屋中,而阿荣为了照顾父亲,也与两个大男人同食同寝,几乎模糊了性别。
这也令她全然继承了父亲冷硬坚韧的一面,集中体现在了对画技执着至烈火焚身的信念上。
她的创作热情像是一把放出去无法回收的火。
她想方设法画好所有的东西,任何事物都要超出他人。
春 画不够吸引人,她就去寻了男妓体味个中滋味。
打败了父亲的弟子不够,她甚至有挑战父亲的意志——所以江户大火时,她站在人群的最前方目不转睛地看着火焰燃烧,又将这股烈火体现在了地狱图景中。
画中喷薄而出的热烈和激情,甚至让收藏家的夫人产生幻觉。
焦头烂额之际,她父亲看过一眼草稿,漫不经心地说道:“你啊,只顾自己画得痛快,却不懂得收尾。
”夜半时分,他们三人携笔月下,前往收藏家府邸。
葛饰北斋轻描淡写,寥寥数笔间佛光降临,普渡炼狱众生,将喷薄而出的热情缓缓拢于佛祖掌心,结束了。
骄傲如阿荣,也不由得赞叹一声,果然还是比不上他。
而她对父亲的挑衅情绪却并不纯粹,其中固然有同样身为画师在技艺一途的追求,更多的却像是一个赌气的倔强女儿去挑衅父亲的权威。
葛饰北斋是个好的画师,好的老师,好的精神向导,却远远不是一个好的父亲。
面对病弱的二女儿阿尤,他惧怕衰弱与疾病也将自己一并吞噬,不闻、不问、不管。
阿荣努力地在妹妹和父亲之间奔波,试图弥补家庭中的巨大罅隙。
百般努力下,父亲终于去看望了一次阿尤,却又送了二女儿一副钟馗斩鬼图,其中厌恶嫌弃之情连目盲的女儿都能感受到。
阿荣对这样的父亲心有怨怼,却又不自觉地回护。
她带着自己的妹妹四处游玩,反复对妹妹说,父亲是爱你的。
妹妹和玩伴在雪中奔跑时,她又想起自己小时候和父亲雪天里一起速写的样子。
开心的玩耍的妹妹,和用冻僵的手指挥舞着画笔的自己,到底是谁更幸运,谁又更不幸呢。
可是就在不久之后,妹妹就因病去世了。
画要画下去,日子也还是要过下去。
画师终究是人,柴米油盐,七情六欲,是生存,也是生活。
点点滴滴汇聚成经历与画力。
于是他父亲说,你该有自己的风格了。
品尝过爱情的苦涩,aiyu的缠绵与失去亲人之痛的阿荣,终于收敛心中的烈火,画出了一副恬然温柔的阿尤观鱼图,从此走上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动画明面上的主人公是葛饰北斋的女儿阿荣。
动画片断断续续地讲述了阿荣作为一个浮世绘画师的成长经历,同时也描述了她身边形形色色的浮世绘画师。
但是剧中主角阿荣的形象,更像是父亲光辉下的一个投影,固然有自己的形态,光芒却来自于身后。
也是到了后来她结婚离开父亲,才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历史上的阿荣,画名葛饰应为,被称为江户时期的伦勃朗,其作品也被赞誉为光之浮世绘。
特意去找了她的作品来看,真的很美。
附图是葛饰应为的夜樱美人图。
葛饰应为 夜樱美人图
最近看了一部動漫電影,「百日紅」,很是不錯。
本來想寫一篇劇評的,後來在網上读到一個叫陸坡的人寫了一篇,料想我寫的話,也大概如此,無甚新意了。
这部动漫改编自杉浦日向子的同名漫画,原著作者是一位早逝的江戶風俗研究專家,她以漫画的形式来描绘江户时代的风俗人情。
不论从漫画本身的浮世绘技法,还是杉浦其人其貌,甚至包括她逝於47岁的壮年年纪,坊间人称她简直是从江戶時代直接穿越而来的。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百日的红花本身就有丰饶与盛极的意味,背后自然是凋零与死亡,或许杉浦在冥冥中已经感到这灿烂妖娆的人生如同浮世绘的斑斓色彩,死亡才是生命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筆。
<图片2><图片3>
<图片6>
阿荣姐妹泛舟川上片单中刚好有这部电影,第一眼就被画风吸引,影片简介提了一个关键词,江户时代的风土人情群像,出于了解江户时代的目的,于是便点开了电影来看。
一周目一头雾水,啊原来是讲画师的故事啊。
然后看到阿荣阿犹两姐妹泛舟河上涌起的白浪,觉得是很眼熟的浮世绘作品,片尾的字幕无声叙述着主人公的结局,赤裸裸的人物传记即视感。
回头一搜,啊葛饰北斋。
才注意到这是一部传记类作品。
整个影片叙事风格很日式了,清清淡淡,波澜不惊。
剧情线索并不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事业线,感情线两部分。
事业方面,故事以插叙的方式,记述了阿荣童年在父亲的指导下习画,为父亲代笔,模仿父亲,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直到成为独立画师。
印象深刻的一处是,期间为了画出比父亲门徒所做春画还要好的作品,虽然非常的害羞,但依然义无反顾找到了男妓,身体力行寻找同侪评价其画作时提到的女性魅力以弥补不足。
至于感情方面则分为亲情跟爱情两个部分,最动人的地方在个人看来,是影片对于亲情的描写。
影片刻画亲情,一方面阿荣和阿犹之间深深羁绊的姐妹深情,另一方面不善表达的画师父亲与病魔缠身的女儿之间的父女之情。
影片当中,别扭父亲终于好不容易主动去探望一次生病的阿犹。
小女儿睁着失明的双目,双手轻抚上父亲的面庞,父亲心灵大受触动。
那一刻,父亲一定是感受到了阿犹的小手的柔软。
周围的一切事物仿佛突然消失,就像五感尽失只剩脸上的触感。
虽然花无百日好,父亲的最后努力依然没能挽留住阿犹生命的消失,但至少阿犹离开之际,给父亲留下了一朵,凋谢的山茶花。
除去亲情部分的描述,影片还提到了阿荣的爱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作品当中,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人的单恋。
譬如阿荣单恋师兄。
譬如父亲的小友单恋阿荣。
不做赘述。
除去事业线与感情线,从交织其中的故事线的角度而言,整个影片的故事,是以单元的形式存在。
几乎每个故事都隐隐约约带有鬼怪色彩,不失为一大看点。
而这种手法,则存在着叙事零落的风险,所以观影时建议心态轻松,可能有催眠之奇效。
最后再说回第一眼就非常吸引我的画风,整个影片看来,用色复古厚重,避免了非常花哨的色彩,使得整个影片的气质呈现出了一种沉静之感。
人物线条简洁繁复并存,有些细腻的细节刻画,特别是对于艺伎,无论男伎是还是女伎,都展现了超乎寻常的惊艳。
对于场景的塑造,无论是人来人往的木桥、街道还是熙熙攘攘的市集,用心程度可见一斑,无愧称之为江户时代民俗画卷。
电影之外分割线--●关于片名(以下内容整理自艺术新闻微信公众号,仅供自用,勿改勿二传。
)百日红,即紫薇花。
它与电影的主旨并无直接相关。
得名之由,是因为从原著作者杉浦日向子的家中到车站的路途上总是开满了这种花。
江户时代的俳句作家加贺千代女有诗云:“花落花开,花开花落,百日红。
” (散れば咲き散れば咲きして百日紅。
)在影片中,百日红露正脸只一次。
阿荣看到庭院中百日红开放的时候,感叹道:“欣然凋谢,努力开放,漫长的祭典要开始了。
”杉浦女士本人则对这一命名解释道:“当梅雨期终了之时,百日红花便犹如信号一般,瞬间全面绽放……热热闹闹地散落,茂茂盛盛地开放,犹如一场为时百日直至秋天的盛典,一场为时相当长久的盛典。
百日红的繁盛花事,恰如江户浮世绘画师的形象,故以此作为本书的标题。
”●关于浮世绘(以下内容整理自维基百科)“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
此处借指当时人们所处的现世。
因此浮世绘即描绘世间风情的画作。
兴起于17世纪后期,随着町人思想与文化的崛起逐渐盛行。
相传刺绣工人出身的画师菱川师宣是浮世绘的始祖。
浮世绘涉及题材极其广泛,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几乎是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百日红》这部影片中主要出现的浮世绘类型有美人图,役者绘,春画等。
浮世绘的制作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绘制原图,雕刻墨板,选定色彩,雕刻色板,刷版。
●非完全考证致敬对照
片尾彩蛋
▲ 影片《百日红》根据作者杉浦日向子连载于1983-1987年的漫画的同名原作改编。
影片中出镜率超高的两国桥
葛饰北斋 神奈川沖浪里(P.S.沖在日文里有外海、海湾的含义)
格子窗外的吉原夜景
▲ 葛饰应为,《夜樱美人图》
执画笔思索的阿荣
葛饰应为 吉原格子先之图
葛饰北斋 从御厩川岸看両國橋夕陽
悠然的节奏下缓缓推开另一个角度的北斋先生,本人对他的了解其实仅限于那副冲浪图,毕竟经常能在各个地方看到,朋友的壁纸,餐馆的墙面,或是随手点开陌生人的微博背景图 电影中对于先生的甚少,没有对于他的艺术水平深究,也没有对他的人物生平过多的刻画,寥寥几笔告诉我们他是个爱画之人,而侧面也从脏乱的居室和胡渣更能印证是一个不羁的性格。
总体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女儿身上,用女儿来推进剧情,而后让我们在女儿身上看到倒影, 剧情上略显粗浅无力,中途插入的怪奇故事加入了些悬疑紧张气氛,颇有调味的气息,不过缺少了些关联性,本可以将故事的趣味性提高,在这显得有些繁杂了,或许用不搭来形容更好一些。
若是想表达先生对奇闻异事的好奇的话,这表达方式未免有些拙劣了 画面的美感有种沉浸的享受,跟泡温泉一样。
历史还原也是体验到江户时代的的各种建筑和氛围,这应该也是我给四星的理由之一,电影中的主次分明,对电影中出现的画作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在该细腻笔锋的地方都做了很好的处理 总体来说这不能作为一部描写先生的电影,但却是一部很让人好奇的电影,让我更加好奇先生他这个人,他的画,先生在电影中看似冷淡的背后,藏着细腻的关心,看到妻子在放生祈福,回到家画下钟馗画而送去,他其实并非不疼爱小女儿,而是看到小女儿被病痛折磨却无能为力的样子所无法承受,心底的感情隐喻压抑抗拒 。
如同回忆一般的讲述方式,细微的琐碎更像是我们回忆时出现的穿插,平静而悠然,两姐妹的深厚情谊更是让人动容。
一花一世界,整部电影恰似浮世一场梦。
<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图片14><图片15><图片16><图片17><图片18><图片19><图片20>
整部电影是由好几个小故事连缀而成,有的人觉得这样一来电影结构松散,没有核心;而我却恰恰喜欢这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正如浮世绘一般,只记录一刹那的情形,此后过往再不挂心。
于百般克制之中,抓住一瞬间的爆发,譬如翻腾的海浪,譬如一鳞一爪的巨龙,譬如看似冷漠的父亲亲手绘制的钟馗,譬如扮作小贩为阿尤放生祈福的父亲。
身为当时最出色的画家,他们看中的不正是瞬间的感触吗?
不论是巨幅的龙,还是袖珍的鸟,纠缠的人,亦或是看金鱼的小女孩,都是长久等待、细心观察后的一挥而就;此前种种,皆为铺垫,无需细说;此后种种,皆为尾声,不说也罢。
本片默认观众们都对葛饰北斋极其了解么,如果不是的话,光靠这里面几个小故事,真没能展现出来。
叙事散漫到了不知道怎么说的程度。
把浮世绘直接融入到动画之中还是很好的点子,神奈川海浪那儿挺漂亮的。
至于配乐,相信大多数人也感觉到了无比的怪异和不合拍。
故事线还是太松散了,导演压根没搞清重点是什么,几个勾勒人物性格的细节还不错,独立拿出来很受用,整篇相对看却很累赘。
浮世绘大师的女儿视角,只属于日本人的动画,配乐中不管是和画风略有反差的摇滚乐还是结尾的椎名林檎,都让人非常舒服,相对于日本人,我们真的不会发挥自己的长处。
3.5 几个小故事都很有趣,写实温情和魔幻神怪都好。但故事串联不用心,整体感不足。匠人之心还是很戳,情怀是有的。
有极乐吗?有地狱吗?
散!主演声优选错了 找个专业声优吧 更适合拍成剧 音乐是最亮点 以上!
3,作为完全不了解影片背景的观众,极简画风是不俗美学选择,但音乐用得还是相当俗气、故事线不仅松散,而且只聚焦在几件性格不很分明小事上,却要勾勒传奇人物的一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在和妹妹相关的几段故事,清新脱俗,让人难忘乃至动容,还算是好看。
以传记片而言,细腻而又生动。从女儿视角拼贴出北斋非大师的另一面。几段往事便勾勒出半生脾性,原作和编剧都很厉害呀。
可以拿到TVB去放,加上粤语配音
试图还原幕末江户父女画师的日常:作画/亲情/琐事/怪谈…人物穿梭于各种美美的浮世绘场景,情绪刻意轻描淡写似把常人的喜怒哀乐全都寄予画作…未嫁前为画好春宫去喝伪娘花酒,服!片中其他画师: 池田善次郎(渓斎英泉),歌川国直,岩窪初五郎(魚屋北渓)…漫画里的井上政女(葛飾北明)应该是被删了
关于大师的小品级动画,人设太丑爱不起来啊,特别是阿荣那2撇鬓角,始终觉得像络腮胡
阿荣弄坏了画之后给北斋代笔,一天之内飞龙带来灵感;画家灵视高能看见鬼;阿荣喜欢看救火,用抽水车作古代消防车;头和手的灵在夜晚飞出却被蚊帐困住;为了能让对方给自己看鬼,编了个自己双手也有鬼的故事;画地狱图最后别忘了画菩萨;骷髅树;花街嫖相公,晚上却想着大佛走路踩着人;没有性经验画不了本子;阿犹长的像白龙,却在下雪天玩龙猫的把戏;被剪了飞羽的鸟拿来放生,回头就可能被抓住;北斋害怕病魔而不敢见孩子;阿犹的鬼跟在看不见鬼的善次郎身后。日常作画非常优秀,几乎能体验到切身的触感。
故事很松散也不够惊喜
故事散得不成样子 片段拎出来是不错 但是山茶和紫薇头尾对不上
故事过于松散和随意,给人一种散漫的感觉,画风好有什么用,又撑不起来整片。
1.原惠一主要作品。2.葛饰北斋与女儿。情爱的萌发与春宫图的涉足。3.日本桥,吉原,花魁,盲眼,恶魔与梦境,天堂与地狱。
确实有点散,但是画面还是挺美的,最后一张阿犹的画,阿荣画得尤为好,这或许就是她突破父亲的阴影,最终成长吧!鬼怪的故事倒也有趣。
日本浮世绘画家的一个概况讲述,神怪的超现实部分是彰显想象力的部分,典型的东方魔幻主义。相比《辉夜姬物语》差一截,打动我的是情怀。
画风赞,制作精良,对江户时期的还原很有意思。
日本动漫的源远流长,看起来真可以追溯到江户了。这片跟铁炮娘有相同的人文气息,总觉得有点怀旧的伤感。今年来日本动漫风格的逐渐平淡,莫非也预示着时代变化下的衰败。
勉强及格。散淡江户风,一块儿是有时代感也表示画家创作时心境的怪谈,一块儿是以盲眼妹妹为核心的家庭修复,此外还加了些零零碎碎的其它内容,总之比较散。水画的很好,暗调的场景画的不好。
细腻,不只是在画工上,是在感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