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逝去的质感犹如长流水般触手可及。
这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在思考时光、思考生命,连邻居张大妈有时也会像诗人一样感叹:“时光飞逝,生命如歌。
”但有几个人能确切地表达出对这一切的体悟呢?
导演们的伟大之处即在于此:虽然一些抽象的情节像哲学命题一样难懂,但你确乎可以体会到导演们要传达的东西。
你可能无法用语言表达它的内涵,但你会莫名地感觉到就是那么一回事情,那纷杂,那荒谬,那肆意,那神来一笔,正是你想要的,也正是你拥有的人生。
暑假里和初中同学聚会,惊异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身边曾有着这么多帅哥美女。
男同学们一个个高高大大,再不是从前不修边幅的小子了。
会给女生让座,会给同桌敬酒,会深情地唱起《朋友》,会在离别的时候哽咽… gentle得塌糊涂,也算个个一表人才。
3.5「一個聲音聽起來像50歲的人,打給人家說:『我是他6歲的姪子』」奈沙馬蘭的片,就算並非每次成果都能如大家所願,但他都能解構特定的題材,並玩這個概念變成他想要的樣子。
所以「當一群人困在一個時間運行跟外界不同,並且加速老化的空間」來探討「時間、年齡跟人生」這較為抽象的概念,就已經讓人非常期待了。
很明顯的,導演這次就是想玩一個精神時光屋的概念,探究時間與人生的相對關係。
在「半小時等於一年,一天將近50年」的空間,可見大人與小孩的應對態度是不同的,而當小孩急速成長的情況之下,價值觀與腦中思維的變化也隨之更加成熟。
奈沙馬蘭試圖營造一個假想的空間與一群有疾病的人類,我們觀眾(以及導演本人)都像是片中那些華倫藥廠的科學家們,觀賞著這群白老鼠們,而反思是否能夠犧牲一小部分的人而成就更偉大的目標、宛如小型社會各式各樣人種的各式辯證以及面對生老病死飛快的來臨,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吐槽一下,揭露幕後黑手那邊,某部分來說真的蠻廢到笑的,最後的GE也有點解釋太多,留白多一點感覺會更有韻味吧)可以想像本片會如此兩極的部分原因可能在於拋開上述本質,其實本片算是無血腥但帶有點獵奇版本的虐殺片。
所以除了主角一家四口以外,其他全都是雜魚,無法進行有效用的角色成長,就算拋開一切,連主角一家「感情修補」這條線也相對薄弱了許多。
所幸這一批實力堅強的演員群完美的撐起了這露天群像劇,而且崔特跟麥黛絲兩位角色分別有三代年紀變化的選角,相似度驚人到真的感覺有時間的變化(但我必須得說,醫生真的很雷,擊殺率比救人率還高吧,然後湯瑪遜麥肯錫的戲份很多,這點給予很高的讚賞)而這部最值得被讚賞的絕對是精準調度的攝影跟音效。
利用鏡頭調度來讓觀眾「實際直視」時間流逝,或者利用來了解事件當下這些人所做出的反應與討論。
時而旋轉,時而平移卻左右擺盪,像是觀看時間線的走向一般,無法回頭。
最喜歡的是媽媽發現自己一邊耳朵已經聽不到的那顆鏡頭,契合左右擺盪與有/無聲的設置,不用任何解釋就能一目了然。
「看似畢生的時間卻在彈指間即瞬消失殆盡」P.S.看到奈沙馬蘭自己客串渡假村駕駛還幫忙監視回報這群人的動向,有種創作者在玩弄自己故事走向的惡趣味,你們的自由意志呢?
(抱歉 洛基中毒
近几年看的最喜欢、最优秀的一部悬疑惊悚片。
身为一个悬疑惊悚片爱好者,一直期待着有新颖的、好的悬疑惊悚片出现。
爱好悬疑惊悚片,是因为直面恐惧是一件特别刺激、特别酷的事情。
好的悬疑惊悚片一定是有主题、有思想、且有正能量的,这部片子就很好的做到了。
在我看来主题有三个:一是亲情、爱情、友情的珍贵;二是人们和时间的赛跑和对抗,人在时光飞逝中如何乐观、坚强且从容;三是体现真正可怕的不是大自然的残忍,而是人心,人类为了科学欲望不择一切手段。
因为是和大自然有关的题材,影片的风景画面实在是太美了,音乐配乐也很优美,片尾曲特别好听。
看到最后心里真的有很多感动,好像我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这一切,最后成功逃生并释然。
老去 (2021)6.42021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恐怖 / M·奈特·沙马兰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薇姬·克里普斯
我看过的第1372部电影,《老去》我给6.1分。
沙马兰自编自导,沙马兰这次拿出的故事很吸引人,《老去》能让你一直看完。
影片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表现,但108分钟的片长,确实显得拖沓,影片节奏也因此趋于缓慢,降低了惊悚感。
《老去》存在的不足之处确实很多,但胜在影片故事本身的原创性很强,在悬疑惊悚类型电影中,还是值得一提的作品。
《老去》是擅做恐怖电影的印度裔导演 M·奈特·沙马兰今年的新作,提起M·奈特·沙马兰,大多数恐怖惊悚片爱好者都熟稔他的经典作品《第六感》,《分裂》。
M·奈特·沙马兰说他拍摄此片的灵感来自于法国漫画家Pierre Oscar Levy和Frederik Peeters创作的图画小说《沙堡》(Sandcastle)。
《沙堡》的故事里有13个人被囚禁在一个秘密的海滩上,海滩上的时间与正常的世界里的时间流失速度不同,危机四伏,死亡如影随形。
电影的开头,一家四口——一对年轻的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子女一起来到一个如天堂般美丽的海岛度假。
度假酒店的经理和服务人员对他们热情招待,他们相信这会是一堂完美的散伙旅行。
妻子在偶然中,从网络上得知了这个没有名气的度假酒店,妻子言语间流露出来的惊喜似乎还暗示着这个如同完美天堂一般的度假酒店价格低廉。
镜头多次给到了酒店的logo,接驳的班车和入口的门牌,总是倾斜像睥睨的镜头语言预示了这个酒店有问题。
经理会轮流来到每桌游客面前,询问和答疑,瞳间距稍微有些宽的大堂经理美得像一个完美的人工智能,为每一位到达的宾客根据他们的喜好捧上一杯鸡尾酒。
到达酒店的第一天夜里,两人就争吵得不可开交,紧闭的厚重的实木木门外,两个孩子紧紧拥抱着彼此,对父母的争吵不知所措。
从夫妻俩短暂地争吵中,观众们得知,原来他们想在正式分居之前带着孩子们进行一趟最后的全家四口的完美旅行。
争吵过后的第二天,经理热忱推荐了这家人去一个隐蔽的私人海滩度过完美的一天。
同样被经理安利的还有两外两对夫妻,一对儿妻子是非裔的心理学家,丈夫是亚裔的护士;另外一对妻子是骨瘦如柴,喜欢凹造型,但因为长期结石而缺钙的网红,中年丈夫是典型的共和党,心脏外科医生,同行的还有一只狗,他们的女儿和丈夫的妈妈。
这片私人海滩被环形的巨石环绕,鬼斧神工,景色非凡。
众人在沙滩上遇见了黑人说唱歌手斯坦,紧接着怪事接二连三。
他们先是在海水中发现了一具女尸,接近着母亲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们在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成长,心脏外科医生的母亲和狗很快地死亡……
这些行业精英们,没花太多时间就弄明白了这片海滩的诡异之处。
这里时间流逝得更快,每个人都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衰老着。
如果不赶紧离开,他们每个人的生命将会一天之内结束。
但是,所有所有可以离开的路都被某种奇怪的力量堵死了,手机也完全没有信号。
和所有描写封闭空间内的惊悚故事一样,这些人很快陷入了歇斯底里。
白人医生攻击了黑人说唱歌手斯坦,并毫无理由地认为斯坦应当为所有的事故负责。
黑人心理学家则警惕地旁观着心脏外科医生,脸上写满了惊恐和恐惧。
亚裔的护士虽然只是护士,但是他表现出了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
当主角一家的妈妈体内的肿瘤疯长,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办的时候,亚裔护士几乎是教科书般地指导了医生,在哪里下刀,下刀多深,最后成功地摘除了肿瘤。
当大家发现进入海滩的出口无法通过,他为了取得给妻子治疗癫痫的药物毅然地决定游泳逃出海滩。
亚裔护士似乎有一个心理问题,他很在意其他人记不住自己的名字。
这可能源自他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频频被忽视。
亚裔护士的非裔心理学家妻子患有癫痫,她在理解了海滩加速人们的衰老和使人疯狂之后,首先提出了一个理论就是这一切不是偶然的,而是人为的,他们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是有原因的。
有点像《电锯惊魂》和《心慌方》了。
非裔心理学家根据这个推测提出了一个提议: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来历,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酒店,自己是怎么发现这个酒店的。
但是被恐惧包围的众人根本没把心理学家的话当回事,共和党心脏外科医生更是粗暴地打断她,态度轻蔑。
心脏科医生也有很严重的病症,他的情绪非常不稳定,有很严重的暴力倾向,他非常自恋但是似乎能力却并没有很出众。
在为主角家庭的妈妈手术时,言辞闪烁,需要靠亚裔护士的执导下刀,并且在下刀前因为过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某种似乎曾经有过的应激反应。
看到这里,我大概已经猜到了这是一场实验了。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太多的惊悚画面,基本全靠叙事,这符合导演一贯的风格。
唯一一个称得上cult的镜头是医生的网红妻子因为长期缺钙导致了衰老以后脊柱弯曲,她因为无法正视自己丑陋的外表躲在漆黑的山洞里,她举起石头砸向看见她的“孩子”却因为重心不稳砸碎了自己的骨头。
可是在这里时间流逝地太快了,她还没有来得及感受痛苦,骨头已经已错误的位置愈合。
她爬行着前进,身上因为缺钙而疏松脆弱的骨头不断断裂,然后愈合。
因为种种原因,在场的人很快死得差不多了。
夜幕降临,仅仅剩下开头的那一家四口。
年迈的母亲一只耳朵失聪了,另一只耳朵也有点背,年老的父亲则几乎丧失了全部的视力。
他们俩相依坐在海边的篝火旁,老头说:咱们俩是不是吵架来着,因为什么来着?
老太太说:不记得了啊,但是我现在只想和你在一起。
老头说:咱们是不是还想离开这个海滩来着?
为什么啊,这里多么的美啊。
在那一刻,他们握着了彼此的手,找回了曾经的爱,忘记了所有的背叛出轨痛苦,放下了不信任,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我以为电影的这个画面已经可以道出电影除了本身故事线以外的另一层更加深邃的内核,在短短两天内身体就经历了普通人一辈子的衰老的确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但是放置在宇宙尺度或者自然尺度之间,人的一生难道不是本来就微小而且短暂如瞬间的么?
当这短暂微小的生命结束,曾经的爱,曾经的恨,都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有任何人记得。
唯有在这短暂又微笑的生命中,轻轻握住所爱之人的手,去聆听,去观看,获得幸福,保持平静,才似乎有那么一点意义。
网红和白人外科医生在这部电影中的形象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反例,追逐名利、虚伪和庸俗,最后一个比一个死的惨。
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在黎明前,父母都去世了。
恍如隔世,前一天还是6岁和11岁的兄妹,一夜之间已经年过了知天命之年。
弟弟问:我们还要继续寻找离开这片海滩的路吗?
姐姐点了点头,然后说:在那之前,让我们来造一个沙堡吧。
再坚固复杂宏大雄伟的沙堡,经过潮起潮落又会重新变成一片散沙。
姐弟二人开心地玩起了沙子。
“大人们也可以像我们这样开心地玩沙子吗?
还是我们可以只是因为我们昨天还是孩子?
”为什么成年人不能快快乐乐地玩沙子呢?
这个问题可比电影最后真正的反转留给人的思考多多了。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片子拍的很不深刻。
但是莫名让我总是联想到海德格的时间哲学,首先是特殊的“时间境遇”,海总是说他的时间不是流俗的时间,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才能进入到他的时间之中,“在之中”的时间其实被电影玩得明明白白,那是一种普通人解释不了的时间,但是普通人们却统统“被这种时间”解释了,电影强行打开了“时间”的哲学现象,这种现象是我们很难理解,也常常忽略的东西。
我们可以理解为存在之为存在。
是的,我们不理解存在。
各个角色的背景也值得主义,有医生护士,有精算师,有“美人”(自以为美的人造美,后面详谈),有艺术家,有老人,有小盆友。
他们其实可以理解为各个特殊化的学术领域(海格批判的对象之一)。
医护人员代表了自然科学,人类学,生物学这一范畴,精算师代表了数学,乃至实证科学的范畴,美人代表了美学,宗教乃至社会学以及政治范畴,艺术家代表了。。。
虚无?
老人可以看作人类的实证经验历史,小孩可以理解为一切的还原。
他们其实可以算人类的缩影,偶然的机遇被带入到特殊时间的展开境遇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人之死,莫名其妙死掉的工具人妹纸,带入了莫名恐惧,然后作为生物学自然科学一派的医生先奔溃了。
其实加速了的时间还是时间,时间并没有变化,只是这种特殊的时间让人“距离死亡更近”了,然后就是一连串的“他人的死亡”被带入到境遇之中,人类面对的一切都只是生活中必然发生的日常,但是当这种日常加速出现的时候,时间和死亡这两个现象被十分强烈地强调了,这是日常沉沦的人类不能接受的,这对普通人来说非常恐怖。
接下来人类的实证经验积累(老人)挂掉了,人类自以为是的美学也奔溃了(仔细分析台词猜测那个爱美的女人实际上是医美的产物,她一个人身上背负的要素就够多了,这也是电影不够精细的地方之一。
想要表达的东西超越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啊。
),然后数学瞎了,哦不,精算师瞎了。
海有说过数学是一种非常狭隘的东西,我猜终极的数学很可能就是盲目。
做博物馆策划工作的妻子最后也有点痴呆了,所以历史并不牢靠啊,这里的历史指的是存在者层面的历史哦。
唯一坚挺的还是时间,时间,时间。
甚至沙滩上的黄金首饰终于还是埋没在海浪的冲刷之中了,是的,价值体系也奔溃了。
两兄妹似乎释然的时候,反而找到了“解开”问题的钥匙,那就是回问本真,回到过去,孩童时代盆友留下的信息让兄妹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但是这个所谓的答案是瞎扯的,其实是为了应付“存在者”层面的观众的,随便瞎扯一个什么观察者医学实验,成功地让电影迎合了商业科幻片口味,也给了直面“死亡与真理的深渊”的人们(主要还是观众老爷们)一个喘息的借口。
让我们从恐怖的本真中脱离出来,重新回到沉沦的人间吧,这里的秩序跟时间规则还是熟悉的模样,一天有24小时,我们的社会有警察执法,把该死的搞“存在与时间”的人定性为“邪恶的反人类实验”抓起来吧。
我觉得还蛮可怕的,第一层可怕是电影的主题非常可怕,它就是时间,就是衰老,就是畏本身。
第二层可怕是很多人依旧惧怕这类问题,转而期待电影可以讲诉生活,家庭,时光变迁,成长,救赎的内容。
(参阅你们自己的影评),可怕的是我们任然沉沦,暂时的唤醒没有改变什么。
第三层可怕是结局瞎扯,硬着头皮给观众们一个“交代”,迎合市场,迎合资本都可以理解,但这是一种让“可能性”自杀的方式,呼唤本身自杀了,就像复活了海德格尔然后再杀了他,然后告诉他闭嘴吧,时代不需要你!
第四层可怕是,我们不知道可怕为何物,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害怕,可怕在潜移默化的曲解中变形,而我们却不愿意知道。
如果我们说遮蔽和沉沦,绝对不是在自我批判,这根本就是我们本来的存在结构,就像本真离不开非本真,谬误是真理的一部分一样,我们很可能永远困在这样的生存情态中直至死去。
如果说我们因为电影潦草应付的结尾给电影打低分的话,那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理解至多也只能给一颗星。
一、设定本片是很典型的围绕一个“点子”,或者说“设定”,然后生发出一个故事的电影类型。
因此,这个核心设定也即成为电影的最大看点,也就是所谓的“高概念”。
设定描绘的成败往往决定了电影的成败。
而凡是这类电影,观众都会非常敏感地在意其中的合理性,但我要首先声明一点:这是一部超现实题材的电影,我们不能用现实中的物理学等来评判电影中的设定是否合理,否则几乎所有的科幻片、恐怖片都没法看了。
这类电影中设定的bug,只能从故事发展、人物行为的逻辑是否自洽的角度来找。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片的设定是否OK。
首先,我们根据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台词,罗列出以下事实,这里只根据电影本身提供的信息,至于场外的访谈、花絮等不作考虑:1、在某个小岛(台词中提及)上存在一片沙滩,沙滩被奇特的岩石峭壁所包围,前往沙滩的路径只有一条狭窄的“一线天”峡谷。
这些岩石(片中通过科幻作家的笔记给出了一个猜想,但起决定性指示意义的是片尾实验室中,放在玻璃柜中的岩石标本)具有一些神奇的力量,我们暂时将这种力量称为【辐射】。
2、【辐射】的作用有一定范围,我们暂时称之为【领域】。
【领域】覆盖陆海空,电影中用三条人命和几次晕倒说明了人一旦到达【领域】边缘,就会休克失去意识,在平地上会走回沙滩后晕倒(这里我觉得手法处理不好,刻意不给镜头非常容易误导观众,如果不注意台词,感觉跟瞬移回来一样),而在游在海里或者往上爬到岩壁上晕倒后就只有死路一条。
根据医生Charles的描述,这种感觉就像从深海中浮起,脑压升高。
根据护士Jarin的推理,从【领域】中离开,就像从深海中快速回到水面,身体无法适应,除非花上8-10个小时,走一步停一步慢慢离开,让身体有个缓冲期,可惜片中没人有机会尝试这种方式。
3、【辐射】力量最直观的表现,是使附近的生物体(对植物是否有效存疑),包括动物(宠物狗,附近的海域没有鱼,最后姐弟俩脱离岩石作用区域后鱼群重新出现)老化的速度加快。
同时,其他同类表现还有:伤口愈合、怀孕产子、尸体腐化,还有最重要的人体病症的发展速度加快(包括铁锈造成的破伤风现象)。
但吃喝拉撒睡基本不受影响(不然电影也没法拍了)。
头发、指甲不会生长,片中给出了解释。
4、速度加快程度,按照电影中描述(一方面是沙滩上众人估算,另外片尾医药公司工作人员也给出同样的结论,可以认为相当准确),30分钟约=1年,即1秒约=5小时,1分钟约=12天。
沙滩上的一天大约为48年,意味着除了青少年基本上很难能挺过24个小时。
5、儿童长大,由于身体质量增加,所以需要补充大量食物(电影出至少出现了3次孩子们喊饿和进食的镜头,而且有一个小细节,弟弟Trent和女孩Kara发生关系后,Trent明确表示不饿,但Kara由于怀孕需要孕育婴儿而喊饿吃东西),但成年人变老后体重不变,所以不需要大量进食。
也就是说,片中的老化过程考虑到了朴素的质量守恒原理,但没有考虑能量守恒。
6、同理,婴儿由于长大过程中需要大量食物(小孩刚出生一段时间是长大最快的),但婴儿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进食能力,因此无法获取长大需要的质量,因此快速死去(前面计算过1分钟=12天)。
7、生理年龄的增加,虽然不会带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儿童的大脑发育不全,荷尔蒙分泌缺失,老化会改变这些,从而进一步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许多东西是不需要通过刻意教学就能掌握的,否则原始人老祖宗如何能繁衍到今天。
电影中通过台词和人物行为证实了这一点。
8、【辐射】可以被附近的珊瑚屏蔽,因此通过珊瑚中间的空洞可以顺利离开【领域】。
以上是大自然的造物,接下来我们来看故事背后的推手,WARRENWARREN医药公司如何利用【领域】和【辐射】的作用,达成自己的目的,依然罗列片中事实:1、【领域】及【辐射】的作用被WARRENWARREN医药公司的一个科考队在偶然间发现,该科考队成员的下场应该比较凄惨,片尾有一面纪念墙,用了“LOST”一词来定义科考队,成员名字都被刻在墙上,这是啥意思大家都清楚。
2、可能是科考队有个别成员侥幸逃脱(通过珊瑚?
),也可能是科考队全军覆没后引起WARRENWARREN公司的注意,派出了有所准备的新科考队,不管原因如何,WARRENWARREN公司研究并掌握了【领域】和【辐射】的秘密,并将这个秘密留在了公司内部,决定用来实验新药,将本来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验过程压缩至一天内。
这里忍不住想吐槽,你发现了一个这么nb的地方,居然只想到这么一点用处,而且还做的辣么失败……3、WARRENWARREN公司采取了欺骗无辜群众的方式来获取实验对象,其过程如下:在药店发票上搞抽奖活动(精准定位病患受众群体)——根据病患上网填写联系方式筛选进一步筛选对象——后与其取得联系并告知其获奖——安排专车和包机将病患接到度假村——入住期间通过饮食将新药送入实验对象体内——经理私下告知其有一片美丽海滩并让其保密——专车送至海滩入口告知其进入方式——诱导对象进入海滩后通过望远设备全程观察录像——确认实验对象全部死亡后清理其房间和个人物品——通过分析观察录像结果得出新药效果结论。
4、由于尸体会在6年内(沙滩时间3小时)变成白骨,白骨又在30年左右(沙滩时间15小时)化为灰尘,所以沙滩上不会有任何尸体留存,但非生物不受影响,因此后来进入沙滩的人能够发现前人留下的个人物品,绝大多数个人物品会在涨潮时被冲入大海(片中有镜头明示),少数会被沙子掩埋。
5、上述模式,WARRENWARREN公司已经进行了73次,除了这次失手以外,之前也发生了意外(片尾导演扮演的司机在电话里交谈中透露),说明这个套路的事故率不低。
6、尽管这种实验模式不太靠谱(片尾度假村经理原话,实验出结论的情况不多,所以最后癫痫特效药成功的时候专门请了人发言),但也的确为WARRENWARREN公司带来了不菲的利益,在保险公司工作的父亲Guy开头在酒店的话表明WARRENWARREN公司现在发展势头非常不错。
以上就是电影的全部设定内容,和其他沙马兰的电影一样,非常完整有序,能交代的尽可能都有交代,别管是否合理,至少态度摆在这,这也是我比较喜欢沙马兰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比起许多挖坑不填的导演要强太多。
那么,这个设定是否有bug呢,个人看法,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首先,自然方面的设定基本是圆满的,解释了来源、原理,以及为什么出不去,老去的各种表现也尽量给出了直接的镜头(除了在一线天失去意识跑回沙滩这一点)。
同时,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全部做到了有交代,不论其合理性如何,只此态度已经超过了许多挖坑不填,美其名曰留白的悬念电影。
其次,要说问题也是有的,比如既然尸体腐化会加速,那食物为什么不会?
肉类食物本质上也是一种“尸体”。
当然也可以勉强说素食不会,因为片中确实没有出现过鸡腿这种东西(包括一个镜头出现食物保险袋上,也只有饼干、意面、三明治和糖果)。
然后,电影中最大的bug,其实出现在后面的人工部分,也就是WARRENWARREN公司的窒息操作上。
这里有许多的不合理之处,第一是黑店如何不被曝光,要知道,这个度假村的所作所为,本质上和开一家人肉包子铺没有什么两样,这73拨人里面,哪怕有2家被证明最后出现在度假村里,警方必然会怀疑然后进一步发现度假村里的猫腻。
而要证明这一点也并不难,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去度假发社交媒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你能清空游客的个人物品,但无法清空他的社交账号。
更不用说,在出行前和家人朋友的交流(片尾可以看到姐弟俩是有个姑姑的),哪怕提及一句去了XX度假村,最后也会有人找上门来。
而且从电影中可以看出,WARRENWARREN公司也就是个药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侦察能力,比如司机小哥看了1分半就走了,这还是在之前刚出过意外的情况下,话说你多看5分钟会死吗?
最后被姐弟俩找上门来,也没有任何的反制措施和备案,这些都能看出WARRENWARREN公司的组织工作非常松弛,能够骗到第73轮真的是一个不太合理的奇迹。
第二,许多病症的对症药是需要长期服用的,哪有喝一次或者几次就能管几十年的药,这种实验模式就很离谱,再说,母亲Prisca的肿瘤难道也是靠一剂药能治好的?
最后一个简陋的手术就搞定了,这能实验出个啥?
最后,不合理之处都出现在人工组织部分的原因,我猜可能是因为前面的自然设定毕竟是改编自图画小说,而后面的设定是编导自己强行加的,难免会有些生硬。
二、人物接下来盘点一下沙滩上的角色们,本片场景单一,并且是群戏,没有通常意义的男女主角,剧情和主题全靠这些人物推动和阐释,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想表达的东西。
一共分为4拨,12人1狗,括号内是演员的出生年份,尽管一般电影中演员实际年纪和角色年纪往往差距很大,但在本片中我觉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片中人物来到沙滩时的年纪基本上和演员年纪相符:【主角一家】父亲 Guy(1978):按演员年纪推算,到沙滩上约40岁出头,没有明显疾病,老年后视力退化严重,最后死于70-80岁之间。
职业是保险公司精算师,喜欢用数据、概率分析问题,片中出现至少3次相关的台词。
Guy其实是一个普通人,总是喜欢关注未来,忽视了妻子当下的感受,在偶然发现妻子出轨后,甚至害怕摊牌后对家庭造成伤害,优柔寡断,在沙滩上欲言又止。
他是个典型的理工科直男,一辈子都不能体会女人的小心思,也不明白妻子为什么问自己在看什么书,但同时,他深爱着自己的家庭,善良正直,在妻子患病倒下的时候,迅速做出决断,克服了性格中的弱点,这是第一次,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家人,这是第二次,死前望着大海顿悟人生,这是第三次,最终实现了一个普通人的转变和升华,在一天之内走过了原本一生的道路,人物弧光完美。
最后他和妻子两人互诉衷肠、相依相伴、平静逝去的场景可以说是本片最感人的一幕。
母亲 Prisca(1983):按演员年纪推算,到沙滩时约37、8岁,患有良性肿瘤,老化过程中肿瘤变大恶化,同时丧失了半边听力,最后死于65-75岁之间,考虑到接受过大手术,也比较合理。
在博物馆工作,用专业技能判断出尸体腐化需要的时间,并进一步算出了老去的速率。
Prisca也是女性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类型,婚后枯燥的家庭生活导致其对婚姻产生厌倦,这时一个意外的肿瘤让她的心态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虽然嘴上不在意,但内心十分害怕,这种害怕又转化为对及时享受人生的动力,于是开始出轨,并下决心离开丈夫,出轨和抛弃家庭的负罪感与疾病带来的生存压力共同作用,让她变得格外敏感和憔悴。
手术后,经过过一次死亡的她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最后俯身为丈夫挡刀的举动既是一种赎罪,也是发自内心。
另外,她在沙滩上看的书是《a dangerous liaison》,作者是carole seymour jones。
女儿 Maddox:到沙滩时11岁,最终逃出生天时应该在55-60岁左右。
作为本片颜值担当,Maddox在刻画上反而是相当弱的一个角色,既没有体现出姐姐这一身份的作用,也没有对剧情的推动产生太多实质性影响。
更多的时候,都是处在一个穿针引线的导游地位上,或是父母情感的附庸,游离于各个场景,唯一一次内心戏爆发还被jarlin的尸体打断,你可以试想把这个人物拿掉之后,对于本片故事推进有任何影响么。
儿子 Trent:6岁,最终逃出生天时应该在50-55岁左右。
绝对的VIP,“真主角”待遇。
虽然才6岁,但却是突破WARRENWARREN公司阴谋的第一人。
和度假村经理侄子交朋友,获取珊瑚这一重要信息的是他,最后逃脱前记得带上科幻作家笔记本的也是他,记忆力好记得每个人姓名和职业(侧面给观众信息),最后能找到警察的还是他。
同时还有诸多优点,比如:一炮即中,生育能力极佳(误),对人有情有义,表示要娶Kara并且不会离婚(父母给一个6岁小孩的阴影,非常真实),说姐姐是最好的朋友,最后在珊瑚里不离不弃。
主角一家人是由于母亲Prisca的肿瘤被骗到沙滩(由此也可以看出WARRENWARREN公司的凶残,为了1个实验对象,不惜牺牲其他3名无辜者,其中还有2个孩子),承担了影片的主要视角,背景也交代的最完整,影片想表达的大部分思想都体现在了他们身上。
【医生一家】医生 Charles(1967):按演员年纪推算,到沙滩上约50岁出头,患有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症(片尾有台词提到他是violent schizophrenic patients),死于破伤风感染,大约70岁左右。
职业是外科主任医师,在美国电影中,这是一个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很高的角色。
这也是一个很有内容的角色,首先他在沙滩上身份最多,儿子、丈夫和父亲;其次他的专业技能在剧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判断小孩年纪、手术取瘤),开始的时候大家也不自觉地对医生产生依赖(让人想起《LOST》);最后,他还承担了某种意义上反派boss的角色,是电影中惊悚元素之一。
他的精神疾病在电影中明示是由工作压力大而引起,随着老化而越来越严重,他一紧张就碎碎念的马龙白兰度和杰克尼克尔森合演的电影,来源于导演父亲的亲身经历。
Charles作为白人精英,一是总说错亚裔jarlin的名字,二是在刚到沙滩的时候看到黑人歌手,让妻子把营地扎远些,个人认为这是明显的种族歧视暗示,要知道导演也是有色人种。
妻子 Chrystal(1987):按演员年纪推算,到沙滩上时约33岁左右,患有缺钙症(calcium deficiency),死于50-55岁左右,而且死前全身骨骼因长年缺钙反复骨折又快速愈合,变得不成人形,大概是死得最惨的一个。
职业不明,不过根据演员身份,也可以大概推断出是模特一类,或者是嫁给医生后养尊处优,变成全职太太也很合理。
老化对于女人来说最难承受的就是青春和容颜的消逝,因此必定会安排一个这样的角色。
剧中虽有些爱慕虚荣和华而不实,比如女儿怀孕后惊慌失措跑掉,到也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但最在意外貌的人死于最丑陋的模样,是非常直白的比喻和嘲讽。
老妈 Agnes(1945):按演员年纪推算,到沙滩上时约75岁左右,死于81岁左右,没有明显的病症,只说心脏不适,疑似死于心衰。
养的狗随后不久死亡,因为狗的寿命只有十几年。
戏份很少,在剧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出第一个小高潮,揭示设定。
几句台词透露出对儿子的了解、信任和自豪,让儿子去帮助他人,说明她虽然知道儿子的压力,却反而会加大这种压力。
女儿 Kara:到沙滩上时约6岁,死于20-30岁之间。
属于工具人,一是完善了怀孕产子这一设定,二是告诉观众爬是爬不出去的,三是通过台词增添了悲剧和绝望的色彩。
【亚非裔夫妻】丈夫 Jarin(1970):按演员年纪推算,到沙滩上约45岁左右(这里推测角色年龄应该比演员略小),亚裔,无明显病症,游泳时休克然后溺死,死时应该接近60岁。
职业是护士。
Jarin被塑造得非常高大上,我愿称之为沙滩人类之光,让我们看看他有什么表现:关心妻子,夫妻感情不错,对有癫痫症的妻子没有任何嫌弃和不耐,最后惦记妻子的药才冒险游泳导致身亡;处变不惊,不论发生什么事都非常镇定,是所有人中唯一没有失掉方寸的人,并且不断分析研究出去的办法;正直友善,第一个要走回去找救援,这时候距离他进沙滩才几分钟,第一个挺身而出为黑人歌手挡刀并关心其伤势,手术接生一个不落下;风趣幽默,能够与小孩逗趣交流,与妻子打趣开玩笑;智慧理性,各种头脑风暴总能参与,分析得出走出去的方法,提出用手挡住伤口取出肿瘤。
妻子 Patricia(1976):按演员年纪推算,到沙滩上约45岁左右,非裔,患有癫痫,8小时17分后(16年半)癫痫发病而死,死时约60出头。
职业是心理医生。
死前提到老了以后才发现和自己姐姐争吵是多么的无谓,也算点题。
【歌手和情人】歌手 Mid-Sized Sedan:演员年龄不详,看外表大约30岁左右,非裔,患有某种血栓疾病,来小岛度假修禅,最后被医生杀死。
需要注意的是,Mid-Sized Sedan是当天日出时到的沙滩,并不是前一天待了一整晚,电影中镜头交代的很明确,也就比其他人早3-4个小时最多,换算下来也就6-8年时间,看不出来很正常。
根据他的台词,他的父母是律师和牙医,可以说家庭环境优渥,自己又是搞艺术的,而且应该小有成就(Maddox一眼就认出来了),但就因为是黑人,所以被医生无故怀疑并袭击,最后死的冤枉,还贡献了一句“这是他们第一次希望自己是黑人”的台词,这角色的作用也无需多说了。
情人:演员年龄不详,大约20多岁吧,患有渐冻症,没在沙滩待一会就因为游泳时休克溺死。
开头卖了一波福利,后面用自己的尸体完善了一波设定,属于无名字无台词的纯工具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第73批真正的实验对象,只有Prisca的肿瘤、Charles的精神病、Chrystal的缺钙、Patricia的癫痫、Mid-Sized Sedan的血栓病、无名女的渐冻症,刚好6人占所有人的一半,其中实验获得成功的只有Patricia的癫痫。
效率真的不高呢……三、伏笔电影剧本完成度很高,几乎没有闲言废语,哪怕是一句不经意的对话也往往意有所指,或前后呼应,有些上面已经提到过,这里再罗列一些:1、开头主角一家去度假村大巴上的对话,几乎全是暗示,母亲说:“你再长大一点唱歌会更好听”,儿子问:“多大的小孩才能潜水”,父亲回答:“你还太小”,母亲补充:“别着急赶时间,看看窗外的风景多美”(这句话几乎可以作为全片主题)。
2、父亲Guy到酒店,说度假村一定和WARRENWARREN公司有关,并且说他供职的保险公司现在越来越喜欢和WARRENWARREN公司合作,表明WARRENWARREN公司正在蒸蒸日上。
3、刚来到度假村时,美女服务员送上的饮料,以及Patricia癫痫发作后,服务员过来问是否需要饮料,表明居住期间实验对象的饮食是被“加料”的。
4、司机会问他们是否把护照锁在保险柜里,表面是关心他们护照安全,实际是为了后面灭迹做铺垫。
5、沙滩入口处有“自然保护区”“进入会被起诉”的牌子,表明WARRENWARREN公司将沙滩附近全部封闭,避免了普通人误闯。
6、父亲Guy很奇怪为什么要送他们大量食物,表示有些浪费,司机解释说“小孩子食量很大,而且你们有3个”,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懂了。
7、Trent注意到沙滩里的水域和外面不同,没有鱼,表明了这片区域与外界不同,同时呼应了最后他们逃出后鱼群重新出现。
8、Mid-Sized Sedan说跟他一起来的无名美女“游得很远”,暗示了她真正的死因。
9、Prisca注意到女儿从沙子里捡到生锈的刀,告诉她快点扔掉,不然会被割伤和感染,呼应了后面她用这把刀实现反杀。
10、镜头多次出现对面悬崖上的反光,后面我们知道那些都是摄像机镜头。
四、反转虽然说反转并不是沙马兰电影的专利,但却是他的特色。
从《第六感》开始,除了两部大制作,他的电影在结尾都会有一个反转情节。
一个好的反转,个人认为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意料以外,情理之中。
既不能让人轻易想到,也不能天马行空,为了反转而反转。
一个成功的典型就是《第六感》。
2、要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这样说可能略显矛盾,但一个好的反转结尾,前提必须是即时拿掉这个反转,前面也依然讲述了一个完整、动人的好故事,如果前面拍得味同嚼蜡,想只靠一个反转结尾来实现逆转,是不可能的。
一个反面典型就是《神秘村》。
回到本片中,对于这样一个结尾,我认为是失败的。
“老去”这一概念,从预告片乃至标题,都已经剧透干净了,只是噱头而非悬念,而本片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人为什么会被送到沙滩上,度假村在背后充当了什么角色。
而这一悬念偏偏并不难猜,因为一是可能性有限,无非是人体实验或者变态权贵看戏这些,二是片中给的线索实在太多,哪怕是没有上帝视角的剧中人物,也已经发现了“来的人都有疾病”和“对面有摄像机观察我们”这两个重要核心信息,剩下的只是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如果再给他们点时间思考,真相就在眼前。
所以这一结尾与其说是“反转”,到不如说是“揭秘”。
尽管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但就像魔术被揭秘后那样,让人感到不过如此和索然无味。
没有惊喜,自然就不会有好的观看体验,绝大多数观众对这个结尾失望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说回来,本片满足了我上面写的第二点,抛开这个结尾不提,影片的前半部分质量不错,完成度也高,这一点和《神秘村》正好形成了反差和互补,如果《老去》有一个《神秘村》那样的惊喜结尾,如果《神秘村》前面的部分能够像《老去》这样拍的有趣,我想这两部电影都会有一个不小的提升。
五、其他1、沙马兰是个人一直比较喜欢的一个导演,本片依然集中了他的特色和优点,包括奇特的运镜、诡异的氛围、完善的设定和一个猎奇又不失人情味的故事,带给人别样的美感。
如果让我给他的几部低成本悬疑作品排个序的话:第一档《第六感》,其次《不死劫》三部曲,然后是《神秘村》和《老去》,再然后是《水中妖》、《探访惊魂》和《天兆》,最烂的当然是《灭顶之灾》。
2、沙马兰说本片受到了疫情的启发,沙滩上的遭遇很像疫情的不确定性和被隔离出不去的感受,以及对感染和死亡的恐惧。
恕我直言,并没有感受到。
电影《老去》里面的沙滩,是绝大部分普通人一辈子也走不出的牢笼,电影把时间放快,让各种职业的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在时间都推移下,丑恶与欲望的一面彰显的淋漓尽致,幕后黑手制造公司,比喻为食物链顶端的一小撮人,他们知道沙滩的秘密,并操控这一切,故事是以揭穿食物链顶端这一小撮人的丑恶嘴脸结局,大快人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也只是普通人,不管怎么挣扎,依旧很难走出已经被“设计好”的一生,比如穷人的孩子,大多还是穷人,虽然说你有机会成为富人,但那也只是九牛一毛,因为你从小到大的见识,在潜意识里面,就给你的性格形成的牢笼,这种性格的牢笼,又一点一点的影响你为人处事,除非你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挣脱这种束缚,就像电影里面的找到那个珊瑚洞口,并经历万难,逃出生天,有时候我在想,为何国内很少这么意味深远的电影,难道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大家就没有耐心的去品味人生中的点点滴滴,没有认真从全局去审视人的一生,每天都在想着往“钱”冲,向厚赚,值得深思
近几年看的最喜欢、最优秀的一部片子。
身为一个悬疑惊悚片爱好者,一直期待着有新颖的、好的悬疑惊悚片出现。
爱好悬疑惊悚片,是因为直面恐惧是一件特别刺激、特别酷的事情。
好的悬疑惊悚片一定是有主题、有思想、且有正能量的,这部片子就很好的做到了。
在我看来主题有三个:一是亲情、爱情、友情的珍贵;二是人们和时间的赛跑和对抗,人在时光飞逝中如何乐观、坚强且从容;三是体现真正可怕的不是大自然的残忍,而是人心,人类为了科学欲望不择一切手段。
因为是和大自然有关的题材,影片的风景画面实在是太美了,音乐配乐也很优美。
看到最后心里真的有很多感动,看完这部电影就像看完一个世界,因为这部电影涵盖的内容极广,它的力量是如此庞大。
我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这一切,最后成功逃生并释然。
老去 (2021)6.42021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恐怖 / M·奈特·沙马兰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薇姬·克里普斯
部分演员演技优秀,设定可以接受,其余的……台词傻里傻气,很多细节没有逻辑可言,用镜头调动情感的做法太突兀。
如果这个设定被用在90年代风格小成本独立电影上可能会好些,可惜导演是骨子里的装逼犯。
海报、片名和预告片很有吸引力,因为有沙滩的悠闲、艳丽和时间加速的恐惧作为对比,但导演没有利用好这个主题或是以为自己利用好了这个主题。
谁谁谁死了,尸体腐烂了,但你从来看不到尸体的全貌,甚至本来应该让人咬牙切齿的手术场面一滴血也没有。
那个发狂的老太太的骨骼扭曲成一团毛线的样子还算酷(虽然不合逻辑),但对比起阴风阵阵算是小巫见大巫。
这些“恐怖”元素我估计8岁以上的人都不会被吓到。
沙滩可能很美,但是导演没有用心让你感受它的美,片子整体色调不够鲜艳,人物和风景融合的不够到位,甚至不如食人鱼3D。
没能营造好这个惊悚的氛围,至少能通过对话让观众共情?
没戏。
大部分对话像是精神病院的日常。
那个莫名其妙的rapper的名字是整个片子最大的笑点。
他的台词和反应其实和主角的小孩子没有什么不一样,以致我一度怀疑他也是在沙滩变老的,但是他又是有名rapper。
而且他是什么时候被送进来的?
为什么活了一整天?
然后是莫名其妙的夫妇,女的劈腿得病闹离婚。
吊了你一个小时的胃口然后给你一个中国电视剧式的经典套路。
片子里的每个人都有体面的职业,但是人人都像出工不出力的领导一样,反应迟钝,优柔寡断,死的时候激不起你任何的情感波澜。
哦,最先挂彩的一只狗甚至连活着的时候的画面都没两个。
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个一夜间不止身体,说话方式和思考模式都变老成了的小孩。
我就不想说有多少细节经不起推敲了,沙滩对每个人的时间作用都不一样,昏迷之后的自动传送,肿瘤长得跟西瓜一样等等。
沙滩上的刀战本该是紧张度的高潮,我却在大笑,你俩又不是在衣柜里打架。
在怀着被猴耍的心情看到接近结尾时导演出镜了,我有一丝丝期待着类似于打破第四面墙的展开。
但是导演只是想装逼式地给观众一个“惊喜”,哈哈爷是反派。
然后就是乏善可陈的结局。
本片可能是我看过的一般电影里最烂的一部,因为导演把一个不错的想法变成了一滩驴尿。
笑死!像极了旅行团把你关在购物点,白白浪费你的生命……
【2021.55】浑浑噩噩就老了,喜欢这种逃不出去又超越生理极限的设定
最后二十分钟败笔
如果停在男主与小时候玩伴的对视,没有这么多解释,可能就更加完美了
清澈的彼岸。我们在明亮的空间当中谈论彼此//覆盖着岩石与沙砾的海滩:惊吓的叫喊混杂着浪潮与风声——眩晕的调度场,一种被景别吞没前的悲哀,目睹着摄影机跃过绝望的脸。世界不再有一个神秘的开端;陌异的他聆听着被一缕阳光从容剥开的爱。而画外的声响仍在祈求被目光所穿透。
父母渐渐老去的那段,电影差了一口气,没有赚下眼泪来。还有最后小朋友见到“老”朋友,本来渲染的要动感情,结果一个镜头切走了。哎,沙马兰的导演功力还是查了那么一点点啊。
神乎其技的调度!那几次360度、平移和跟拍长镜头运动看得起了好几层鸡皮疙瘩。摒弃CG电脑特效回归传统电影技艺,仅通过充满未知的调度方式把人类面临衰老的不同情感层面全部展现出来(从惊悚/惊吓到浪漫动人时刻),事件主体常被阻隔到镜头之外,用角色反应镜头去放大观众想象。主题上则是对《探访惊魂》做了一次全面升级。(最后两场戏有点废,感觉是硬加上去的,结束在和男孩的对视就挺好
概念真的很棒,逻辑也的确存在漏洞,两相比较我还是更愿意给沙马兰赞赏多一些些。
千万不要观看此片!刚刚我看完这部电影,发现自己老了三岁半。幕后黑手沙马兰。 沙马兰真的拍出了一转身你身边的人就老了的恐惧。真正的恐惧不是看到自己变老,而是在某一瞬间突然看到你最熟悉最亲近的人脸上的皱纹。
想法挺好,可是细节经不起推敲。
好好看,这么个高概念强设定的疯批故事,被拍的好有魅力,赏心悦目,调度的太舒服了,片尾曲一出竟然有点感动.
就有点蠢…文戏真得有点无语…概念不错,摄影也不错,执行差点儿意思…肯定不是沙马兰最佳了…
喜欢选角。拍的还行吧,这个题材可以有更大的发挥和更深度的挖掘。不过目前只停留在这片浅滩的呈现也不错。
脑洞还是大的,虽然有很多bug,但是别杠就不影响观影。如果我去到这样一个海岛,是不是就认了呢?
点子不错,但是本身却很无聊
最后制药公司利用海滩地质特殊性质开展非人道实验的设计,将这个故事由恐怖变为一种科幻惊悚,从而与斯蒂芬·金喜欢写的那些超自然力干涉的故事区分开来,例如《高草丛中》。当然这个处理非常见仁见智,也许确实让神秘感打折了,但也抛出了电车问题和一个照应开头的小孩间通信的泪点。核心设定是细胞程序性凋亡加速,而非时间流速变快。但拍摄过程中有时会弄混两者。另外,只是细胞代谢加速不能实现里面的一些场景,而严格对时间轴也比较困难。排除这些无伤大雅的问题,就这个点子而言很有意思。其实现实就是这片沙滩,而人都会死亡。但我们却好像有许多时间。真是个矛盾的想法。另外,忒休斯之船在沙滩背景下的演绎没有更出彩,是个缺憾。最后,不由得想看一个在这样快速流逝下持续生活的、封闭的、百年孤独式家族故事,沙滩可以换成一颗外星球。
沙马兰每次都是靠超凡的点子取胜,但电影本身实在够无聊,每次都是。沙滩生孩子那个长镜头是可以的。马龙白兰度和尼科尔森合作的那部电影叫《大峡谷》,好像没资源
看这片名就觉得很惊悚了
沙马兰是一位出色的影像作者,在空间调度和节奏把控方面几乎无可指摘,但是他也是一个有点差劲的剧作者,剧情方面设置感太强,很机械、很功能,尤其是结局,导演对人性阴暗的想象力未免太弱了,不如把批判性掐掉,拍纯粹的惊悚片不好吗?毕竟,老去本来就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这都能圆得过去,算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