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6.5影评:王丹同学上学时候喜欢上了一个又帅又有钱的男人,被搞怀孕了,对方不承认,说这个孩子不一定是他的,愤怒的王丹给了男人一砖头,男人头破血流,直接倒地,她以为把男人打死了,就跑了。
跑到一个小城市,隐姓埋名18年,干着洗脚妹的工作,跟足疗店的店老板好,其实老板只想白玩她,一提结婚就躲。
王丹同学最后把足疗店老板逼急了,老板找个老太太扮演他母亲把王丹说了一顿,让她断了结婚的念头,最后被王丹发现被骗,愤然离职了。
王丹一直抚养的弟弟就是她自己的儿子,她18岁的“弟弟”在她的精心抚养下,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又把他的女朋友搞怀孕了,躲起来。
就跟当年那个男孩一样。
最终她意识到弟弟的无能,不在帮他干这个干那个的。
把这18年的积蓄8万块钱给他,让他出去闯荡一番。
让我说,就她弟弟现在这个水平,只能把8万块钱花光了再回来,或者苟活在外面。
送走弟弟,她回到老家去自首了,原来那个人根本就没有死,也没有报案,等于她没有犯罪。
她的家人也找了她18年。
是一个悲剧,悲的是王丹的宝贝儿子,大概率最幸福的时光就是18岁之前,没有生存能力的人一个,在社会上游荡,最终会走向哪里,可想而知。
也好,王丹的不此而别,只有不主动找她弟弟,在死前看不到,把一个无生存能力的人推向社会是有多么的残忍一幕。
对足浴店上班的妹子特写, 金华想找个有钱的,回去相亲的经历, 以及她吐槽怕胖子压死, 非常贴切的想法和语言. 姐姐被足浴店老板哄骗, 说明底层人还是斗不过那些有生意头脑的人. 老太太想让姐姐嫁给瘫痪的儿子, 显露出人的劣根性. 弟弟(儿子)少不更事, 在姐姐(母亲)的影响下最终决定承担起责任去找静. 静的成长与日日打麻将的妈妈脱不了干系, 原生家庭的环境太重要了. 最后的反转交代了她为什么对弟弟像儿子一样, 钱不能存自己卡里, 要金华帮忙. 为什么说自己皮肤过敏要戴口罩, 是怕人认出来. 当初她"杀"死那个陈阙生没有承担起责任, 对比最后自己的弟弟(儿子)用于承担责任, 也算是成功的教育了. 对于女性, 在整个片中都是弱势的, 很贴近现实生活, 也是导演要表达的吧, 很成功, 作为八零后看了特别有感触.
电影拍的很不错,演员演的很好,故事情节挺吸引人往下看的,可以说拍的很贴合生活,特别是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拍出了这群人生活的不容易,同时还有同事朋友间的情谊,也有形形色色的人,被欺骗被别人需要。
感觉挺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希望咱们国家有更多优秀的导演拍出更多好看的作品,更多不输国外的电影有一点没弄明白,小东是王丹的孩子,小东19岁,王丹32岁,家人找了她19年,也就是说她怀孕的时候是13岁,是这样的吗?
看到很多评论提到,认为蓉姐像是工具人。
我猜测可能是没有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过吧,这种不说只做,照顾家里,显得没有自己人生的女性,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有太多了。
我出生在农村,一生下来爸妈就带着我到武汉打工,也就说是农民工家庭,在汉阳区某个小巷里租了一个房子。
当时服装加工业发达,尤其是背靠附近的国棉一厂,大大小小的服装加工的作坊,以及这些作坊里容纳的年轻男女。
男性一般在更大的工厂里上班,小作坊里大多是女性,在挑高层的阁楼里睡觉,下面就是服装加工的地方,老板老板娘一家跟着一起吃住工作。
除开作坊外,也有像我爸妈这样夫妻一起租房的,租个小房间,大多是没有带小孩的,我算是当中特别的从小跟着爸妈一起长大的。
我邻居有一户姓丁的家庭,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妻子话不多,老公爱喝酒容易脾气上头,儿子很帅气成绩也很好。
有一天晚上老公酒喝多了在家里发酒疯,一时气头,拿着菜刀把自己的左手从腕部砍断了。
邻居左右赶紧送他去医院,据说接了好几条手筋。
我爸妈不让我去看现场,后来对方一家还是平静地过着日子,妻子也和往常差不多。
那时上厕所要去公厕,昏黄的白炽灯,我总是很害怕,晚上看见邻居上厕所会一起跟着去。
有一次跟着家里开了小作坊的邻居老板娘一起去,厕所里面有一个很年轻的女生在哭,我和老板娘回来之后。
老板娘和我妈说起,说肯定是被欺负了。
我小学最好的朋友比我大一岁,是附近的小伙伴。
爸妈经常整晚不在家她一个人,非常白净漂亮,也非常懂事会做家务,成绩也很好,小学毕业不读了去附近的足疗店上班。
我和她还有另外一个开很大服装厂的女孩玩的好,有一天我们一起去那家足疗店看她,她坐在靠近店门口的足疗床上和同事聊天,十三岁的小女生,已经穿上了很成熟漂亮的凉鞋。
所以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除了结尾的部分,确实是很带入,也为此加了一颗星(结尾之前的部分)
近日看了电影《一江春水》,故事很简单,东北小县城戏校的一位小女生,爱上同学,怀孕了,男生不认账,女生板砖拍死情人。
不愿把青春年华虚掷在高墙内,从此闯荡江湖,隐姓埋名,拼体力吃饭,十四岁开始养活自己和弟弟,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影片开始,主人公三十二岁了(年龄应该在三十六七岁,如果是三十二岁,不可能在她十三岁从家里偷走弟弟。
根据故事情节,推断母子关系应该恰当。
),姐弟俩相依为命,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平淡无奇,似乎没什么可说的。
弟弟快十九岁了,青春期自然也恋爱了,好像一个轮回,这次对方是女生,不到十八岁,怀上了,问题摆上台面。
二十一世纪了,女孩也就稳练些。
她问:晚上睡不着你想什么?
为什么在这里?
为什么过着这种生活?
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活法?
有没有想过为自己活?
影片拍摄地是鄂西北郧县,鄂豫陕交界,犄角旮旯。
影片震撼人心的是展现了下层劳动者的心酸生活,这里有渴望每天洗十二双臭脚的洗脚妹,绞尽脑计谋求生存的小老板,嫁不出去求人包养、甘当小三的油脂女人,担心死了没人照顾瘫痪儿子的老阿婆,被劳动摧残的脖歪、腿跛的养殖户,在桥墩周围唱卡拉OK、打麻将消磨时光的穷人,跑步赶路的外卖小哥……影片不缺温馨和感人,教弟弟煮饭,给弟弟洗脚、按摩,甚至有点感慨,说人生就像洗脚,刚下脚烫得厉害,慢慢就习惯了。
弟弟出门前真诚地给姐姐煮一次饭、洗一次脚,场面催人泪下。
文艺是个良心活儿,给穷人和他们无助的生活奔走呼吁是职责所在。
当下的文学净是溢美之词、富贵之相,有篇小说,写一位空巢老人,突发眩晕,找人帮忙,想了一圈:儿子清华博士出国了,女儿北大高材生留京,外甥陪领导下乡,学生当经理开会,小老乡当老师正上课,老同事轻声哄孙子睡觉,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很有感慨。
哪里有空巢老人难处,简直是摆阔,无病呻吟到肉麻,令大多中国人读后自惭形秽!
我有个建议,请官员看看这部电影,当作认识国情的生动教材。
我很想大声疾呼,穷人太多,不是你们报告中写得那么自信。
总理说得好,我们有六亿人月收入一千元,不要乐观。
看完《一江春水》,心情沉重,还有那么一丝轻松。
如果说生活是一把锉骨刀,那么剧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在承受着它。
在锉骨刀下,她们改变自我的外壳,保护所剩无多且脆弱的核心。
我能感觉到故事里传来的那种缓慢而又深重的钝痛。
痛感来源于无声的反抗,卑微的坚持,以及绝望却牢牢握紧之爱。
在过去,我们谈到小人物,常常会奢望他们具有极其戏剧性的冲突,奢望他们在苦难之后的文学性瞬间。
但绝大多数时候,对普通人来说,只不过是一次怀孕的玩笑(或不是玩笑),或者是从钱包里拿走三百块钱那样细小的事,就足以震动整个生活的根基。
她们所经历的选择,以及要实现的梦想,无非也是该怎么活下去。
整部电影的叙事非常缓慢,缓慢得如同影片里那条在白天和黑夜里都出现过的河流,这是一江春水,也是一江哀愁,还是影片英文名里提及的一江救赎。
我非常喜欢故事里埋藏住的另一个主题——关于欺骗。
你会发现,姐姐所在乎和不在乎的每一个人,都有过欺骗她之事,这些欺骗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令人感叹。
而她面对欺骗的时候大多沉默,很少的细节里才能看到她的动摇和压抑的愤怒,你开始会觉得,只有她才是真诚的,会有叹服,她这瘦弱的身体里何以有这如此巨大的能量。
直到最后,她才是那个撒下最大的谎,背负着最沉重的枷锁的人。
然而,在真实的世界里,她很难有最后的救赎,那个人也很可能真的被她杀死。
大多数有着相同故事的人,他们的人生的意义早就会结束了。
而这,也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虽然我号称自己是“心理健康从业者”,但是对我个人来说最最therapeutic的事情不是therapy,而是电影。
本片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部令人又哭又笑、卸下防备、若有所思、心情复杂仿佛做了场心理咨询的好电影。
前半部分虽然暗藏了许多伏笔,但是不开上帝视角来看的话,真的蛮日常、蛮波澜不惊的。
然而从影片中段揭露老太太的真相开始,到女主角在公园里歌唱,再到主人公们在影片下半部的一个个选择,我的眼泪就没停过。
如果说影片前半段展示的是戴着面具生活的大家,那么从女主角闯入老太太的真实生活这一刻起,所有人都开始逐渐卸下伪装,展露真实的自我。
导演的拍摄手法真的细腻又克制。
人生真的很苦,尤其是家里有病人要伺候时,心里有秘密时,爱人与自己不同步时,面对亲友不得不戴上各种面具时......但是人生的快乐又是如此简单,给姐姐打一盆洗脚水,对动手动脚的老板说不,丢掉口罩不再惧怕紫外线,对着他人一股脑说出憋了很久的话:无论是做出某种选择,亦或是选择“不做选择”,决定权都在自己手里不是么?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如此真实,仿佛他们就是我身边的亲友一样。
但我尤其想感谢导演和演员塑造了金花这一角色,因为她是为数不多从头到尾都活得相对真实鲜活的人物。
每次看到金花我都会感到莫名的心安,有她出现的画面仿佛有音符流动。
她让我想起了无数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我们有着小小的欲望、小小的自私,也有小小的善良和和小小的知足。
结尾其实很难不令人联想到《Call Me By Your Name》。
但是噼里啪啦的柴火声,真的格外动人。
那是生命燃烧的声音。
余华曾经调侃道,他和莫言的书可以互为解释,说《活着》就是《生死疲劳》,《生死疲劳》就是《活着》。
我想,就以这句话作为本片的注脚,再合适不过了吧。
每一个华丽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所有的微笑都是背后无数的千疮百孔的支持,很多时候,流落在街头五颜六色灯区的人,有几个是容易的?
保持自己,保持初心,没有经历过相同的坎坷之路,不要出言不逊。
相同的事件有发生在自己身边,到底该怎么办?
真实的底层社会生活。
没有人能照顾谁一辈子,没有人能和谁一辈子,所以相聚的时候就开心一点,珍惜一点离开的时候,就潇洒一点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十分富有生活气息,极具魅力的一部女性题材电影,基本看不到演员表演痕迹。
导演真的牛,用非常日常和真实的主角生活折射出了很深刻的社会中女性群像,比那种刻意的片子强一百倍!
看着主角们,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那隐藏的不知名的不可名状形容的东西。
虽然我的生活跟蓉姐有很多天差地别,但我共鸣了,情感达到了共通。
而且导演全程点到为止、看破不说破,把日常生活那种平静展示的淋漓尽致,我简直佛了,还顺带揭开了生活的本质,牛逼plus!
男性以缺席姿态,却影响了女性一生生活中有多少女人,是这样度过了一生
刚刚结束的情人档只是噩梦的开始,如果仔细捋一遍从2月末到五一挡的院线排期,你会发现除了少部分国产和引进片值得留意外,别的几乎很难勾起人买票的兴趣。
虽然在之前的2022新片盘点中,我为大家梳理出一些值得期待的作品,但这类电影要么档期还没公布,要么正处于后期制作阶段,要么即便院线贴片预告明明提前2年公布,但成片就是死活放不出来。
诸多不确定因素,让人难免对今年国产片的质量产生动摇。
开年大面积踩雷以来,一些“现象级”大片赚足了吆喝,但观众却发现实际观感和宣传的有所区别,这时候,一些小成本电影或许可以成为我们考察国产片的另一种方式。
惊喜停留在刚刚过去的1月,高启盛执导的《一江春水》就是这样一部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电影。
影片短暂登陆过内地院线,不过很快就因为排期不足成为当月冷门。
上映9天仅109万的票房(最终票房225万),除了让人感叹中国文艺片市场的举步维艰,也让人再次领教到“冷门”题材在追求流量的环境中面临的困境。
但只要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将它定义为“冷门”,相反,它意外贴近我们的生活。
《一江春水》参加过first青年影展,并在影展拿到过最佳演员,题材上看,称它是另一版“我的姐姐”完全没在夸张。
故事被放置在湖北十堰的一个小县城,被称作蓉姐的女人在这里和弟弟一起生活,弟弟今年19岁,却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方方面面都需要蓉姐照料。
蓉姐在一个不算景气的洗脚店工作,工资不多,就是在这样拮据的条件下,她必须一个人独自抚养弟弟。
但蓉姐从不抱怨,她唯一的念想是盼着弟弟好好读书,将来能上一个好大学。
然而事与愿违,弟弟不但不专心念书,还在早恋期不小心“搞大”了女友的肚子。
更祸不单行的是,见蓉姐长期单身,邻居田姨也热情地将儿子推销上门,要蓉姐好好考虑。
可等到蓉姐偶然的一次登门拜访,才发现了田姨的秘密:原来,所谓的“天之骄子”不过是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老母因为年纪渐长,加上被查出老年痴呆,已无力再照顾失能小孩,遂出此下策。
虽然手段卑劣(因为这几乎是想用说媒的方式,让蓉姐成为服侍她儿子的“保姆”),但结合田姨的实际情况,倒也算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尽管,这样的可怜,不应该以牺牲蓉姐的个人幸福为代价。
如果说这件事还不足以反映女性在现实中遭遇的不公正对待,那蓉姐遭遇的二次诈骗,则直接挑明了女性在现实中的被动地位。
这次追求她的是其打工所在洗脚店的老版,为了成功追到蓉姐,对方甚至有模有样安排了一次相亲。
可鬼使神差,又一次意外邂逅,让蓉姐发现相亲中遇到的“丈母娘”,不过是老板花100块雇来的演员。
不光自己遭遇离奇的感情欺诈,和蓉姐一道前来打工的姐妹也有类似经历:对方原本打算和老家一个男人相亲,不料却撞见对方脚踏三只船的糗事。
男人的心猿意马让女人们吃尽苦头,她们渴望找到知心伴侣,然而迎接她们的不是花心大萝卜,就是需要自己擦屁股的残障人士……爱情对这部分女人而言是一份奢侈的幻想,她们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利用、被算计的一方。
更让人寒心的还有男人对待外出务工女子的态度。
洗脚店老板因为真相败露,只能眼睁睁看蓉姐辞职时,曾气急败坏地说:“要不是老子当初收留你,你早做鸡去了。
”话语背后的逻辑一目了然,女性依旧被视作是一种交易或换取利益的工具,差别无非是自己占为己有,或让皮条客赚个盆满钵满。
《一江春水》中的蓉姐有着非常浓烈的悲剧色彩,如果说生活经验尚且能帮助她识别人性的好坏,那在和弟弟相处的关系中,她则成为无法拒绝的一方。
基于血缘纽带的关系,她不得不无条件为对方的成长倾尽所有。
成全弟弟的未来过程中,她却搭进去了自己的人生,更悲剧的是,未来也并未按照她预期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部带有犯罪元素的电影,影片就连犯罪背后的深层矛盾都统统指向女人的不幸。
弟弟出走寻找分手的前女友后,蓉姐忽然决定打道回府,回老家自首。
在广阔的辽北雪原,蓉姐第一次卸下伪装,让观众看到了她的真面目:她本是一个东北戏班的梨园花旦,因为和戏团团长的儿子早恋,不慎怀孕在身,不料对方拒绝承担责任,一气之下的蓉姐“杀”掉对方,带私生子南逃。
至此,弟弟的身世得以揭晓。
他才不是什么蓉姐的“弟弟”,而是当初蓉姐和团长儿子的私生子,影片没有明说蓉姐来到十堰的具体时间,不过能让一个东北女人改换一口地道的湖北乡音,想必一定要在当地生活多年。
而蓉姐身上不经意流露的细节——从出门喜欢戴口罩,到不喜欢吃东北饺子——又无一不是对其早年经历和杀人案的投射。
之所以不喜欢吃饺子,是因为当年和戏团团长儿子早恋时,对方就喜欢喂她饺子;而以身体不适为由佩戴的口罩,自然是避免惹人注意套上的伪装。
当蓉姐被告知当年的受害人并未被杀死,她才得以卸下常年携带的口罩。
真相令她重拾做回自己的机会,然而无论是她和儿子间的关系,还是她自己的人生,均随着这场谋杀未遂的“悬案”给永久改变。
为了拍好这个故事,导演曾坚持每天给女主每月不足一千的生活费,目的就是要她体验四线城市打工人群的生活状态。
无论从朴素的饭菜,还是人物的精神状态,在真实性的打磨上,《一江春水》都做到了它力所能及的最佳。
和票房8.6亿的《我的姐姐》相比,排期低于0.1%的《一江春水》似乎注定只是票房大战中昙花一现的浪花。
而仅仅是为了这昙花一现,高启盛就垫进去了自己的全部资产。
导演说,起初打算用自己的钱来拍这部电影时,周边的人都很反对,一来自己不怎么能挣钱,二来自己也缺少打入圈内的人脉和渠道。
高启盛习惯将自己形容为影视圈外的边缘人:“我曾经一度觉得,自己不是属于这个圈子的。
”省吃俭用数年,电影的预算总算被他抠了出来,又是几次筛选和复排过后,才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成片。
>>>导演和主创在映后交流和《爱情神话》对女性题材蜻蜓点水的轻盈相比,《一江春水》无疑扎得更深,因而带来的思辨性也明显更高。
在方言电影业已成为小众的当下,高启盛依然坚持用地方语言书写当代女性的困境,这需要一点勇气,更需要一点良知。
也许他的下部电影已是若干年后,但当提起2022年的国产片,我会说,它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剧情堆砌是实力体现,也是文本能力不足的表现,或许做减法太难,取舍太难,是有趣的叙事,多一星给女主
前面虽然有些线索但转场到自首那里还是太突兀了
看完出乎意料的喜欢,尤其是前面隐忍的生活流中苦难里的幽默。女主的演技惊人。这片子排片也太少了吧,想看的要抓紧
全片镜头一直在跟随独自抚养“弟弟”的底层女主,冷静克制,代入感强。结局的反转把两代人的悲剧串联起来,形成了女主自我救赎的故事。剧本仍有提升空间,胜在几个女性角色,底层女性的生活被真实地铺陈开来,李妍锡的演技更是锦上添花
谢谢导演,厌男情绪高涨,通篇坏男人和蠢女人😅这就是男导演拍女性题材吗?冲动愚蠢隐忍拜金…雀石看得人血往脑壳上涌,(还好影院没砖头)
最后结局消释了前面所有的平淡,更增添了更多细节和趣味。也希望有更多的创作者聚焦于小县城的故事。以2020年看的电影《日光之下》的预期来看这部电影,一部是讲朝鲜族,一部是武汉话电影,基本达到预期,女主的两次开腔唱戏,都让人印象颇深,导演善于捕捉琐碎的细节,两次泡脚。本以为是《我的姐姐》,看到最后竟是《血观音》式的关系,最后女主望着火堆流泪是借鉴call me by your name?片尾结束还有火苗的声音挺舒服的。2022院线04,评分:7.0/10。
演技很尴尬,剧情很无聊
偏家常和流水账,其实意图是塑造人物,进而代表女主这一类人。也猜到了人物关系和《山上的孩子》类似。
可能是剧组穷去不了全国各地取景,导致影片有个奇怪的点,就是设定与取景地不符,人物设定应该是武汉,但取景地是十堰,最后回家的地方应该是东北,但取景地是神农架,但这不重要,因为开场武汉话出来我就沉浸进去了。影片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描摹,田阿姨照顾瘫痪的儿子活得不人不鬼,蓉姐被两个男人的谎言欺骗,静看似主动却也不得不选择逃离,女性要么被困在此地,要么逃往别处,无论哪种方式她们都没有办法活出自我。结尾的反转看似突兀但其实早有铺垫,相差十几岁的姐弟,不爱吃的东北饺子,以金花的名义存钱,都暗示了蓉姐的身份,她曾经是静,后来又活成了田阿姨,其实结尾还有一个被困在家乡十九年的姐姐。通过这些不同女性的命运,影片道出了一个无比悲哀残酷的现实:不论女性如何选择都殊途同归,因为社会不需要她们活出自我。
实打实的剧情片,一个按脚小妹的人物小传,讲她的爱情、姐妹情、姐弟情以及一点点原生家庭,平凡平静中原来在结局等着一个波涛汹涌的反转。有些苦难可以自己担,但原来还有很多的苦难啊,她本可以不用自己一个人担。
不太行,说角色前史有多么无法直视,但拍得太难看了,还不如最后兜个姐弟变母子的梗,结果也蹭不上,女主13岁生孩子了?走的是青年导演路子,但想象力又是中年人的老套思路。拍现实题材拍成狗血片,是挺中国特色的。
结尾的转折确实是个冒险,因为这种陡峭的发力不止是剧情上的,也是技法上的。它的戏剧性容易冲淡之前生活流打下的扎实根基,李玉的《红颜》,女主的母亲,也给过类似的哭泣特写,所以把表达收束于这么一个“安藤樱”表情,基本上就是省事潦草地把影片划向了女性主义那一块。这种思路和深度力度无关,反而让人觉得想当然和标签化。
表演写在了脸上,不会表演写在了脸上。没有才华就不要浪费资源了。
不能说难看,但通篇男性视角的女性题材很让人下头
底层女性视角看电影,这电影拍得真不错,女性的坚韧淋漓尽致,不过构图画面差了一点
导演有意做减法,也是活得明白的人,对电影有自己的“癖好”(此处用意为褒义)和理解。人物都立得住,因为很少有浮夸的演技,还有电影叙事。真正的故事是从茫茫大雪开始的,人物前史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口罩和饺子的伏笔由暗转明,浮出水面。电影里的女性人物各自成一派,各有自己的道路和活法。姐姐出场后,电影中的人都愈发成了环境里的动物,情景交融,合二为一,一切景语皆为人内在语言的外化。所谓一江春水,私以为,电影里最明显的是片尾女主角眼里溢出的液体。情感流动了,春水活起来。四星
如果只有前面在武汉那段,就觉得是一部描述中国普通人的故事的作品,画面一转到东北时我以为主角做梦了。前面的那些沉重顿时不真实了,她变成了个风尘仆仆的侠女!!!
所有的困境,全都是靠聊天聊出来的
#🍋观影# 前面一小时都很好,白描,充满真实感和韧劲。弟弟的故事讲完之后,就甭盘了,结尾更是莫名其妙。在湖北唱评剧《刘巧儿》,有点违和。
nice dots. 如果能再克制一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