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战争,就是要敢于豁出去一点,敢于争取一点印度电影《真雄起》,二月份上映国内当然只能等待xx见,目前至少有三个版本的熟肉,有兴趣的人可以do it by yourself。
印度电影动辄两个半小时自己是有点吃不消的,说实话,如果不是影片上映前就已经被各种噱头所吸引,就算是差三分钟两个小时的电影,自己很可能一会徘徊踟蹰良久,最终可能也没有看。
终于,自己在五一小长假之前的另外一个小假期里面,和某人躺在卧室,投影在天花板上看完了这部对于印度来说诸多破天荒的商业电影。
首先,对于看过很多印度电影的人来说,这部作品的方方面面都是成熟的“宝莱坞”味道和痕迹浓重的商业作品,在这里要说下自己的了解,很多国内的观众不太接受宝莱坞程式化的电影流水线作品,对于突兀的唱段和舞台声光电从来都没有适应过,不过,印度本土很多观众还是很买账的,个人觉得某个大洲上拥有自己的电影模式,而宝莱坞模式作为印度影视行业的标签式存在,自有其存在的原因和道理,有市场,有观众,就会一直存在。
导演编剧的第一个勇敢之处在于,石破天惊第一次就做了一个高起点的尝试,不是独立作品,不是小制作作品,运用成熟的在国内拥有最大受众的宝莱坞商业片模式去讲这个题材的故事,可见其野心和抱负绝非说说而已,当然事实证明收效也显著。
个人觉得这样的题材在“全家欢”模式的作品中去演绎,更加突出了这个议题的普遍性和普通性,“去特殊性”一直是这个议题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没有什么值得去侧目而视,普通人要喝水吃饭谈恋爱,他们也要吃饭喝水谈恋爱,这种问题,本来就是最正常最根本的一种情感,却一次次的被特殊化被异类化本来就是一个悖论。
导演编剧第二个勇敢之处在于,没有找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实际上主演之一去年因为《调音师》可以说在中国甚至都有大批观众知晓,而其他的演员也很多是熟脸,要说编剧导演的勇敢,也要说演员的勇敢和不落窠臼,事实证明,演员的演绎完全是具有说服力的,在这里自己插一句,对于不同性.向的演员去演绎另外性.向的角色,个人觉得,只要演技过关,观众买账,无可厚非,当然如果“被迫营业”痕迹太重的话,那就duck不必强人所难了。
看这部电影过程中,某人和自己的讨论更多的还是关于某些泛zhengzhi化的论题,比如说,印度的种.姓问题依旧严重就算是这个议题的讨论也是空中楼阁,比如说,印度现在的发展还不足以适合去讨论这个议题,诸如此类,个人除了将其扔出去之外,还想说一下,改变总是好的,石破天惊的,大刀阔斧的,摧枯拉朽的,天翻地覆的,改变,永远是让人快乐的,当然会有问题,当然会有隐忧,但是你都说了什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一潭死水甚至是破铜烂铁在其中都红的红绿的绿也算是进步么?
回到故事。
“所以,你的荷尔蒙就是爱情,我的荷尔蒙就是疾病?
”这是男主之一在面对母亲建议其去看医生时候的话语,同样的情感传递激素,谁定义了好的坏的。
“我虽然还不理解你,但是我不能阻挡你去过充实的生活,不能阻挡你的幸福”男主之一的父亲在送二人去火车站时候的话语。
“你可以装一个晚上,然后呢,一辈子么”当男主之一希望通过类似于“形hun”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另一个男主的话语,(身边认识的人也有选择这条路的,但是如同走钢索,随时可能万劫不复,看着他们也许他们有自己的快乐吧)。
除此之外,一众配角也恰如其分的充当了传统宝莱坞电影中夸张,却又让人忍俊不禁的存在,而这部电影中的细节中的幽默也俯拾即是。
总得来说,不是说大胆的迈出了这一部这个国家的这个议题就万事大吉了,但是这种尝试,这种讲这个议题放入主流商业片中的尝试,是勇敢的,也是十分恰当的,诚然整部影片对于议题的探讨流于表面没有深刻没有深度,但是,雨过必湿田,风过必留痕,这样欢快的,幽默的,无厘头的,电影的宝莱坞式的讲故事,什么,你不想听这样的事情?
那就跳着舞唱着歌告诉你,什么?
你觉得惊世骇俗,那就跳舞唱歌吧,什么?
你觉得不妥当?
那就跳舞唱歌吧,个人来说,看多了“苦大仇深”的故事,肤浅的甚至有些“贱兮兮”的讲故事甚至有些填鸭式的宣讲观点的做法,也会让人耳目一新吧,期待印度在这个议题上有更加多的好的新的作品出现,个人评分8.2分,推荐指数四星。
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
看完了这部印度LGBT群体里程碑意义上的电影:《真雄起》,还可以,真正纯粹的应该爱情是两个灵魂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无关于性别,无关乎种族,无关乎肤色,无关乎职业,爱情无罪,有罪的是人心和偏见,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每个人都值得最好的遇见和相守,真爱无言,真情永在!
这部电影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为印度的LGBT群体代言和呐喊,《调音师》男主角阿尤斯曼·库拉纳真的是太厉害了,有颜值有才华,会唱会演,太牛了!
1.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是,现代印地语口语中的外来语(英语)单词还挺多,就是不知道有没有日韩那么夸张。
这算是官方语言间的互相交融呢,还是对传统印地语的某种侵犯和改造?2.女性人物在男同电影中的单调性(或者说工具人特征)历来被诟病。
妈妈,婶婶,堂妹,假未婚妻,四个女性人物中对最后一位交代仍然很少。
作为脚本推动者,同时也是让男主成为完美受害者的配角,最后男主们因为法律的进步而免于囹圄的同时却被🚓逮捕,无法不令人多想。
3.很多片段被发展中国家中的同性恋群体生存境况的相似度逗笑。
比如说男主老妈哄他结婚说给他在德里买房;又比如老爸把这些问题归咎于男主离开家乡去了大城市;类似形婚的假结婚;棍棒教育和依赖于地方信仰对性取向的改造和重生等等。
也只有中产和婆罗门有这样的底气4.作为一部披上商业喜剧伪装的伪出柜片和普法主旋律电影,讲述同性恋群体于家庭、婚恋矛盾时仍缺少了很多关键视角。
小到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悲伤-接受的简单阶段;中到彩礼嫁妆,婚前性行为,翁婿婆媳关系;大到种姓、阶级、信仰矛盾。
有些蜻蜓点水,有些故意不谈,在暗示中把更多戏份放在父权家长制下兄弟-妯娌间的更为大众接受的家长里短上。
5.作为🇮🇳第一部上映的院线同性恋主线商业电影,取得的成绩很值得鼓掌,同时也很羡慕。
看之前期待度还挺高,但实际上纯粹作为一部电影来讲并不是很高明——当嬉笑怒骂缺少足够可以支撑的精准痛点、严密故事和恰当调度,说教的尴尬溢出屏幕。
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有这样的作品,确实相当优秀,包括演员和观众。
6.同性性行为去罪化只是迈出的第一步,离同婚合法化和反歧视反治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目前来看🇮🇳仍然走在有希望的路上,即使同时还有众多尖锐的社会矛盾,沉疴与枷锁。
希望还是在人民。
印度电影的脑洞一直很大!
在《我的个神啊》里,居然透过一个外星人的视角,去观察印度五花八门的宗教隔阂,而在《起跑线》中,又让出身中产的父亲,为了一个名校配额,一会装富、一会扮穷,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但这种脑洞大开的背后,恰恰隐藏着印度电影屡屡出奇制胜的秘诀:从现实中挖掘欢乐、从欢乐中探究现实。
因此,印度电影总能让你在笑过之后,体验到接地气的犀利,并陷入深深的思索。
最近,又有一部这样的现实题材佳作上线了——《真雄起》,目前豆瓣得分7.7。
《真雄起》名义上是《雄起》的续作,但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男一号都是阿尤斯曼·库拉纳,这个名字可能让你觉得有点陌生,但若说他就是《调音师》里的男主角,你可能就马上想起来了吧!
阿尤斯曼扮演的卡迪克与自己的同性爱人哈曼一起生活在德里,他们相亲相爱、感情甚笃,但由于印度保守的环境,两人一直没有向各自的父母公开这段关系,哈曼甚至都还没出柜。
随后,因为帮助好友私奔,卡迪克与哈曼遭到了对方家族中人的追杀,情急之下,他们只得坐上了回哈曼老家的火车,顺便参加他堂姐的婚礼。
卡迪克希望借由这次机会,让哈曼正式向家人出柜,但懦弱的哈曼表示不同意。
无奈下,卡迪克只得以好友的身份,与哈曼的家人碰了面。
然而,迎亲的列车上,情难自禁的他们,忍不住相拥热吻了起来,恰巧被哈曼的老父亲给看见了,隐藏的恋情就这样瞬间曝光......
显然,这是一部探讨同性恋禁忌的喜剧。
片中,印度人发挥了他们一贯的诙谐、幽默本性,制造了大量的笑料,尤其是哈曼与父母争论该不该同性恋的那幕,简直令人捧腹不已,一个梗在三人之间来回传递,真是既滑稽又充满朴实的生活气息,玩得非常溜!
但在欢乐背后,却是令人透不过气的沉重现实——这一家三口,都在世俗礼教的约束下,失去了选择爱人的自由,父母放弃了各自的爱人,遵从了包办婚姻,而哈曼不得不一直伪装异性恋。
而相对于父母来说,身为同志的哈曼遭遇的环境压力更大,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同性恋是对信仰的大不敬,而在法律法规里,《刑法》第377条还将同性恋入了刑,这就是为什么哈曼迟迟不愿出柜、也是为什么哈曼的父亲在发现儿子和男人接吻后,先是震惊、后是呕吐、最后晕倒至差点发作心脏病、
更是为什么当卡迪克在婚礼上公开吻哈曼后,叔叔赶紧用衣服遮住了他们的头,并开始就地编谎言、谎言编得一塌糊涂,家人还都选择了相信。
因为,同性恋在印度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到让人惧怕,并无法接受的现实。
近十几年,印度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很多风俗旧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如种姓、女权都有了长足的改善,但唯独同性恋始终没有定论,先是无罪化、2013年又重新入刑,直到2018年9月6日,宣判同性恋有罪的第377条才被再次推翻。
这种反反复复,体现了印度作为文明古国在面对现代文明时的踟蹰与纠结,更显示了要在印度推行同性恋合法化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而这种艰难也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了影片中。
从父母到亲戚全都极力反对哈曼的同性恋情,父亲不惜假扮自杀以挟哈曼与卡迪克断绝关系,堂姐则甚至因为哈曼是同性恋,还遭到了亲家退婚的处罚,真是堪比连坐。
而与此同时,影片本身的主旨,也不敢大肆地探讨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而只是将其与包办婚姻、种姓婚姻捆绑一起,以类比的方式,将“人有自主选择伴侣的权利”为论据,去迂回地支持卡迪克与哈曼的恋情。
影片的结尾,随着第377条被推翻,所有曾经反对这段同性恋情的人,突然间都变得开明起来,卡迪克与哈曼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皆大欢喜的处理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或者说当下的现实面前,影片也无力给故事一个认真的喜剧收尾。
如此处理,使得其对同性恋的探讨度,远不及2015年出品的《阿里格尔》,后者不仅直白地主张同性恋的自然存在,还大胆地以悲剧收场,抨击了印度国内的不包容。
当然,《阿里格尔》是一部非主流作品,目标也是各大电影节,而《真雄起》则是一部针对国内市场的商业电影。
无独有偶,被誉为“印度首部同性商业电影”的影片《遇见女孩的感觉》中,也是将男人可以下厨、穆斯林可以爱印度教徒等话题、做编剧也能实现个人价值等话题结合一体,从“人有权利选择做自己”为出发点,辗转合理化女主角的同性恋情,最后实现大团圆。
《遇见女孩的感觉》可见,同性恋在印度的接受度还是相当低的,而商业电影出于票房的考虑,只能选择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了。
但从乐观的角度来讲,主流商业电影敢于拍同性题材,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而此次拍摄,政府方面也表示了大力支持,不仅让影片顺利过审,连男男接吻的镜头也都全部绿灯放行。
因而,不论民间态度如何,同性恋合法化起码在政治层面已经形成了正确性态势。
主演阿尤斯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很高兴能出演这部电影,他还谈到了片中的吻戏,那段戏码一共拍了三次,“(但)我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觉得不同。
作为演员应该做好各种准备,跟一个男人接吻显然是不同的体验。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
影片的最后,没有飘起象征同性恋的彩虹旗,而是让卡迪克与哈曼大方地跳起了传统印度歌舞,彰显了宝莱坞电影,在引导社会话题方向的领导力,而我也相信,明天的印度将更包容。
想看更多印度电影评论,请关注公号:Indianmovie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不是「517吃货节」,而是「517国际不再恐同日」。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中删除,是这个纪念日的由来。
去病化三十年后的今天,性少数群体依旧要气愤而无奈的诘问「你的荷尔蒙是爱,我的就是病?
」。
这句台词来自印度影片《真雄起》,故事很简单,一对生活在德里的同性恋人卡迪克和阿曼,回到阿曼的故乡参加堂妹的婚礼,两人在迎亲列车上热吻被父亲撞见。
父亲从此把卡迪克视为病毒,想尽办法拆散两人,甚至假意自杀威胁,被迫使阿曼答应父母的包办婚姻,父母迅速为阿曼操办婚礼。
于此同时,印度最高法院正在就同性恋是否为犯罪进行着辩论,裁决的时间正是婚礼的第二天……《印度刑法》第377条,同性性交被定为刑事犯罪。
这是英国殖民时代的法律,从1861年实施至今,条文明令禁止「与任何男女或动物进行违反自然的性交」,最高可判处有期徒刑10年。
印度最高法院5位法官所组成的合议庭,在2018年9月6日裁定,无论是同性恋或异性恋,两个能决定自己性行为的成年人两厢情愿的非自然性行为,正式从印度刑法第377条中除罪。
同性性行为被裁定为合法之后,印度同志平权人士在街头庆祝。
(图片来自AFP)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米斯拉(Dipak Misra)和法官康维克尔(A M Khanwilkar)认为,一个人的性取向是天生自然的,基于性取向的歧视是对基本权利的侵犯;另一位法官纳里曼(R F Nariman)则说,同性恋者有权利活得有尊严且不被羞辱;合议庭中唯一的女法官马洛特拉(Indu Malhotra)认为,历史应对延迟保障LGBT社群成员的权利道歉。
《真雄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据闻这部影片在印度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它和我们印象中的印度电影没什么两样,唱歌、跳舞、被阻拦的爱情,唯一不同的是爱情的主角是两名男性。
对于看惯了欧美影视剧的我们来说,同性恋并不是新鲜事,性少数群体逐渐被好莱坞主流文化所接受。
《真雄起》的历史意义并不在于电影有多么好看,票房是否大卖,而在于它是印度宝莱坞所制作的主流商业大片。
主流商业大片的意思是,由大公司制作、大卡司参演、大规模放映。
制作公司T-Series是宝莱坞Top3的电影公司;男主角阿尤斯曼·库拉纳是爆款影片《调音师》的男主角,帅掉渣,人称印度彭于晏;影片2020年2月21日在印度国内大规模上映,部分欧美国家同步上映,Amazon进行流媒体发行(感谢流媒体发行商,滋养我朝影视爱好者),当然还是有一些国家拒绝引进。
主流商业大片意味着影片的合法性——即通过审查——以及在主流文化市场上的大规模曝光,这使得同性恋议题不再藏于暗处,它使得同性恋以及性少数群体被看见,它迫使主流文化不再对性少数问题视而不见。
被看见,才能够被了解,被了解才能够去除污名。
平权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投入与付出,才能换来将来的希望。
Love is LOVE.
Love whoever the fxxk you want.
同性话题放在国内,似乎还是个禁忌区域。
特别是父母一代,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方式的结合...想来同性在国内这条路,还是漫漫长征,
可全球另一个仅次我们人口的印度,有一部同性的电影,不仅获得印度“龙标”公映许可证,片中关于男男接吻的镜头也全部绿灯通过...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佩服!
真雄起豆瓣:7.7
2018年,印度。
卡迪克和哈曼是一对同志恋人,和很多接受不了同性恋的家庭相同,卡迪克铁匠的父亲不同意他出柜,惨遭父亲殴打还把卡迪克扫地出门。
而哈曼却迟迟没有和自己的精英父亲坦白。
这天,哈曼的表姐结婚,父母让哈曼回乡参加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能把自己介绍给他的家人,跟着他一起踏上了回乡的火车...谁知真情难耐,两人在火车上情不自禁的拥吻被父亲看见,差点心脏病发,但即使如此父亲并不承认儿子同性恋,他刻意回避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父亲对哈曼说:离那小子远一点,这是不对的。
他们甚至想用一桩包办婚姻强行拆散这对同性恋人。
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2018年9月,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该片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
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男主角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是《调音师》里那个装盲的男主角。
在该片中他身披彩虹旗、高喊“同性恋是无法治愈的,他不会传染...”那一刻他半裸着上身,“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魅力无限,让人合不拢腿。
其实该片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为LGBT这个群体发声,正是因为两种观念的碰撞,有了很多火花。
比如,父亲为了哈曼去除同性恋的恶习,让儿子重生,那个同性恋的儿子死了,新生的儿子就会喜欢女生。
但即使这样掩耳盗铃的行为,也无法治愈儿子的同性恋。
就像卡迪克告诉哈曼的:如果你陷入了父母给你的牢笼,妥协的接受了他们所谓为你好的包办婚姻,你就是愚弄父母,你父母也是愚弄社会,而这种陷阱,一步步的牢笼,等到40岁,会发现自己才是被愚弄的人。
一开始不理解的父母,在卡迪克和哈曼一次又一次的感化下,开始认识到让儿子和不爱的女生结婚,最后的结果是,强迫他过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变成一个不快乐的人...
卡迪克说:我的性向,是我的性向,与你无关。
同性恋者,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相爱,从未牵扯到任何人,也不曾伤害谁,为什么每每推行,却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
这成为这个群体,不断发声的另一个原因。
而该片必定开启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
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爱应该是两个灵魂之间的碰撞,它从不应该固定在任何性别形式上。
电影最后卡迪克说: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或性别,必须消除强加给我们心的限制,和爱的人在一起,为了我们的爱。
而这种商业形式,会让更多人看见同性电影,这样才会让LGBT群体正常的活在阳光下,得到更多人的包容和理解。
对于LGBT群体,也许在不久以后。
将会开启另一个新的世界。
首发公众号#大壮杂谈影视
看了一些观点,有些观点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深刻性,过于肤浅流于形式,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未免有些委曲求全。
这部电影显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其中的“喊口号“之嫌等,但是我认为作为宝莱坞第一部主流的商业同志片,它的优点绝对是大于它的不足的。
首先它融合了宝莱坞的叙事风格。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敏感话题,它融入了印度电影独有的歌舞和喜剧效果,将这同性恋这件事以较为幽默轻松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使得观众不至于产生排斥心理,没有对两位男主进行冗长的介绍恰恰是凸显了两位男主所代表的平凡普通的身份,同性恋者也很普通很常见。
其次它讲述了印度特色化的故事,导演和编剧的设置别有用心,有一个情节我特别清楚,就是男主爸妈的单独场面,他们回忆起自己的婚姻和爱情。
这就将印度的包办婚姻的无奈和对两位男主对爱情的追求结合了起来。
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自己的生活,这也显示出了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爱。
利用了这样的一个情节设置为全体服务,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巧妙地一个点,同时这也显示出影片制作者在认真的思考问题,而不是片面的喊口号。
在传统观念如此盛行的一个国家这样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最后是它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应印度去年同行去罪化而生,恰巧两天前就是这部影片的诞生一周年。
其实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透过这部影片也能让我们更加的了解印度这样的一个国家,起到文化交流的意义,印度社会也具有包容的一面。
毕竟考虑到电影和去罪化的时间间隔和印度宗教国家的基本国情。
这样的大胆尝试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结语:主演阿鱼在ins上纪念这一周年说,我们可以通过影院屏幕使得一些禁忌的话题不断被提出和解决以从来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
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让一些禁忌的话题正常化,并且为社会带来建设性的改变。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妨更多的注视着这样一种进步的力量,共同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发展。
“印度”“同性”这两个关键词够不够爆炸?
不过,近几年绝大多数印度电影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圆滑了许多,够看但不够精彩,同时近几年全世界同性电影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或政治正确,但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就不一样了。
导演态度还是可以的,但刻意回避或淡化了同性的阻力和问题,可以把本片看成是一种同性轻喜剧片,重点在喜剧,是对市场的一次投石问路,不过这种类型的片子还是德国做的好。
回到电影本身,我说制片人能不能管管这个导演,前40分钟绝对花了电影80%的预算(主要花费集中在调度、场景上),导致紧接着剧情全靠嘴来推进,陷入说教模式,还换了低成本场景和拍摄方式,要知道,观众是最讨厌说教的,尤其在喜剧片中。
所以后面自然而然就跨了。
其实国内是可以做的,编剧利用技巧回避审查方面的问题,因为亚文化团体早已就对女女CP或男男CP如饥似渴了,腐女市场相当之大,近几年综艺和剧参料挺多。
只可惜,相当一部分没有战斗力的伪文艺团体只会自怜自艾、孤芳自赏,(没有战斗力又不团结那就真没办法了)完全没有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要知道,任何权力(尤其是话语权)、市场,都不是等着赏赐而来的,只有靠自己争取,为之战斗。
然而实际情况比这还差,毕竟大部分还混迹在消费主义和996泥潭了。
偶尔在不见天日的泥潭憋坏了,吐出泛着浑浊的泡泡,那不是才华,那只是生存本能。
即便这样,也比那些沽名钓誉和政治正确的人好。
2018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推翻实施已久的《刑法》377条,在印度同性恋性行为不再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作为宝莱坞第一部在印度大规模公映的主流同性题材电影,《真雄起》继承了宝莱坞电影一如既往的喜剧和歌舞风格,以一种更加诙谐的方式展现出印度社会的同性恋群体和父母之间的家庭关系状态与出柜的艰辛,与此同时,电影也花了不少笔墨地描写和展示了卡迪克和哈曼两个人真挚的爱情。
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影响下出柜的艰难卡迪克和哈曼出生的家庭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传统观念,这一点并没有因为卡迪克的父亲是铁匠哈曼的父亲是科学家而有什么不同。
受制于传统观念和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当哈曼回家向父母出柜时,父母并不能理解这种爱,并自然而然地把这种陌生的爱看作是一种“病态”,并试图幻想通过“法术”让哈曼“重获新生”。
而当时印度《刑法》377条的规定,无疑给这样的情况雪上加霜。
一边想要不忤逆父母,一边又想和自己真正爱的人在一起,让哈曼左右为难。
提升自我认同,才能坚持做自己自我认同,是作为一个同性恋非常重要的品质。
正如卡迪克在电影里所说,“我的性取向是我自己的性取向,不是你的性取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人正因为差异,才会有感情,才懂得珍惜与包容。
卡迪克是一个自我认同感很强的人,所以他才会为哈曼和自己发声,所以他才勇于去面对非难与质疑。
相比之下,哈曼处于寻找自我认同的阶段,从听从父母准备结婚到最后下定决心和卡迪克在一起,可以看出,只有有了足够的自我认同,才能坚持做自己,才有机会去说服别人。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游戏,叫《生而为同》(A Gay's Life),里面的许多选项都与自我认同有关,你有可能有足够勇气向他人出柜,也有可能因为缺乏自我认同,而被迫承受一次又一次的“矫正治疗”。
别让现在的选择成为终身的遗憾这不是一场游戏,也不是拍电影。
从新婚夜起你就会感到难受,你能够确保假装一辈子吗?
你能演好忠诚的丈夫吗?
……我们没有多少机会能当一次英雄,现在你来决定要成为谁?
在这个故事里,当英雄还是路人?
这是卡迪克在得知哈曼选择结婚后对他说的话。
虽然哈曼认为和库苏只是形婚,但毕竟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一旦选择了结婚,一切都有无限变数,结果肯定不会有当初想的那么美好,一切都只会变成遗憾。
所以,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坚持做自己,和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不能结婚,还是妥协成婚,让双方都成为受害者?
人生只有一次,你的人生终究是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才是答案。
我们会一直奔跑,为了我们的爱卡迪克对哈曼的爱,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就算是挨哈曼父亲的打,也没有后退。
虽然他曾有所犹豫,但他最终明白,自己的爱要靠自己争取,自己去追。
而哈曼对卡迪克的爱,就算没有那么勇敢,但依然真挚而深沉。
他愿意为了保护卡迪克而选择成婚,用自己的未来换自己所爱之人的生命,也算是一种深沉的爱吧。
两个人为爱情的奔跑,是背后千千万万同性恋群体为爱坚守的缩影。
为了守护他们的爱,为了让他们的爱能见到光明,他们奔跑着,他们努力着。
从历史到现实,为同性群体争取平等权利的每一步都不易印度《刑法》377条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
1861年《印度刑法典》通过引入英国的法律体系,在第16章377条中将同性恋性行为列为“违反自然定律的性行为”,违反此条者将被判最高10年的有期徒刑。
2001年,印度国内开始走上了“反刑法377条”的道路,但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
2009年,德里高等法院曾以“违反人权”为由,判决《刑法》377条无效,同性性行为合法化,同性恋群体曾迎来短暂的曙光。
然而,2013年印度最高法院推翻了德里高等法院的裁决,判定《刑法》377条依然有效。
2016年,“反刑法377条”活动团体向最高法院递交请愿书,希望最高法院重审《刑法》377条。
2018年7月11日,印度政府向最高法院表明对《刑法》377条的立场,表示政府不挑战废除该条文的诉求,而是服从最高法院的判决。
同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推翻实施已久的《刑法》377条,在印度同性恋性行为不再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印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迪帕克·米斯拉表示:“将同性性行为定为犯罪是不合理、武断且明显违宪的。
”另一法官英杜·马尔霍特拉表示:“历史欠LGBT群体一个道歉。
”与此同时,在这部电影中,卡迪克和哈曼在公共场合时从没有牵过手或者接吻过,而是以兄弟式的拥抱鼓励彼此,这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们说,爱不应该越界他们是没有爱过的人就像一群傻瓜不能理解世界的颜色他们以为懂得我们但是不是的我们也许会结束,但激情永远燃烧着爱的灰烬会散发光和热我们朦胧对视到永远那是幸福的憧憬爱不会被扑灭不会被恐惧驱赶灰烬会散发光和热会从痛苦中生根发芽让我们更坚强面对每一场风暴不管刀斧有多么残酷都不会斩断爱的根苗爱是战役也是幸福我们总有办法在一起因为心是无法控制的我不管人们说什么我们为爱奔跑着,就像莱拉去追逐朱丽叶,就像玛吉努去追逐罗密欧。
我们需要解除心中的束缚,才能跟爱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
睁开眼看看那些我们可能不太注意的周边国家,思想已经开始试着去接受不一样的进步了吧。
连印度都有如此幽默又包容的电影,中国呢?今年的同性婚姻法案又没搞头了吧!说个笑话,《寻找罗麦》是中国大陆第一部进院线的同志电影!
同性之爱 跨越阶级之爱 对自己的爱 错失的爱 包办婚姻和最高法释法
哈哈哈,真好看,雄起!
题材选取还挺大胆的 没想到被印度走在我们前面 我们这边几乎没有能公映的
片子不错 翻译太烂,翻译就不能多翻翻词典吗
有意思
C|鼓掌鼓掌。一星给男主,一星给印度。
题材可以,但这拍的什么鬼?
我们每天都在奋战,但是最激烈最残酷的战斗却是同我们最深爱的家人。同性题材不少见,但是出现在宗教禁锢异常严格的印度,让人不由侧目。
印度拍这个同性题材挺吸引人,拍得一般吧。如果没有歌舞就真的更好了。
2018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刑法》第377条无效,同性恋性行为不再被视为犯罪行为。我们为爱奔跑着,就像莱拉去追逐朱丽叶,就像玛吉努去追逐罗密欧。我们需要解除心中的束缚,才能跟爱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三星半!里面一些喜剧情节很好笑!哈哈哈哈!
印度电影其实真心不错,至少这个题材现在是热门,又是轻松愉快的喜剧,适合周末傻傻的看着大笑。在火车上载歌载舞庆祝结婚…这种事不可能在中国看到,情节过于真实,我没办法不笑。
一丢丢搞笑 别说啥里程碑了 没啥内涵的一部 真的是一点都没有。
不敢恭维。。。。。
不好
能理解这片的历史地位,但剧情实在不好看啊……男主长得太像骚当
3.5,印度家族包办婚姻和恋爱自由取向自由的对抗,加上印度法律的修改的事实,又非日常具有现实意义。有些地方吵的像是闹剧,一言不合开跳舞,想和印度人蹦迪~男主真的是太帅了,身材也很好!最近泰国耽美剧,越南同志电影,印度同志合家欢的高密度输出,亚洲各国各地都在超越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