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冯梦龙,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还有“二拍”我一时都想不起来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更想不起作者是凌濛初,对不起文学和历史老师。
打虎、剿倭、清匪。
怎么都想到周处除三害。
有点戏剧化,传奇化了。
这三件事,即使历史有过,也被大大美化了,我觉得不如写点更朴实地气的事。
如果你想传奇化,就拍得更动作片一点,奇幻一点。
或者可以讲讲冯梦龙的爱情,老人家也可以谈情的,是不?
居然不提及“三言”,太奇怪了。
很难想象让一个歌唱家来演一个历史人物。
那种风骨一点没体现出来。
冯梦龙传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把古代文人的人生追求阐述地淋漓尽致,即立德、立言、立功。
明代王阳明之所以一直备受推崇,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把立德立言立功都做到了极致。
冯梦龙,苏州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他的作品有近3000多万字,尤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著述创造了中国通俗文学的新高度。
除了艺术方面的造诣,冯梦龙也以其在福建寿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为后世称颂。
制冰机:http://www.bihuoniu.com/
看完隔壁的《兹山鱼谱》感慨万分,何以我们守着金山银山,裹手裹脚,却让邻居发了大财。
看了《冯梦龙传奇》,心下十足安慰。
古色古香,尽在言与不言中。
先生所求有三,立德立言立功。
立言:三千多万字著述,厉害啊!
虽然年少时曾被类似于苏小妹等论述骗得团团转,依然为三千万字感叹不已,千古奇人。
立德:电影开头是团圆佳节,祭月走月之俗。
先生任县令期间,团圆佳节思乡犯难,孤苦伶仃之际,拒了一位自荐枕席,愿做过路妻妾之女子。
言之花甲之年,不愿伤害家人。
嗯,很好!
小女子唯好这点私德而已,很好。
立功:招安山匪,除虎患,抗倭寇,修河堤,建学堂,废溺女婴恶俗……等等等等。
看到电影下的一篇评论说您沽名钓誉,我呸!!!
最好笑的是设关隘抗倭见成效,属下几人要请冯县令吃饭。
席间老板拿着几本书上来,被属下几番阻挡。
我还以为冯梦龙粉丝到了,要签字呢(追星思维害我……)。
结果,老板呈上来的是几本账册,原来这几个公务员年年吃饭不给钱,已欠下文银200余两,人家来他们新老板这儿讨债啦。
跟老冯同时无语……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这个片子当然不值得打5星,但是它的立意,他要传达的价值观、人生观,在今天这个仙侠鬼怪、无病呻吟的文化娱乐市场环境下简直就是一束耀眼的夺目的光芒啊,这样的片子在最近几年简直就是沧海一粟,诚然电影电视需要娱乐化,但教育和开启明智的功能其实更为重要,它其实可以起到引领一代人精神风貌、开启明智的作用,只是希望这种立意高远、弘扬正气的电影越来越多。
早年看国产历史剧《大明王朝1655》,里头的海瑞与官场斗、与权谋斗,与民间疾苦斗,便联想到冯梦龙。
都是怀揣理想走上仕途,随后便要迎接一场又一场的明争暗斗,拿智慧去博弈,以勇气来应对冷酷陷阱,一步步实现清政廉明的夙愿。
这便是《冯梦龙传奇》给予后人的正能量启示,亦是这部电影与诸多图名图利的所谓“商业大片”最鲜明的区分。
可以说,冯梦龙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奇人”,从前看他的《警世恒言》,很惊讶这是从政之人写出来的故事,故事接的是地气,用写实取代说教,流淌一股子正气。
《冯梦龙传奇》亦是一样脚踏实地的作品,截取了冯公至寿宁县执政的一系列政绩,明里说的是抗倭寇、收服悍匪,及灭虎患,彰显“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风骨与豪情;暗里讲的却是“转念”与“执念”的问题,这大抵才是做一个清官最闪亮的政治智慧。
冯梦龙有执念,本着造福民众之心往仕途走,直至57岁高龄才补为贡生,四年后至寿宁知县任职。
电影将这样一位文官做出了独特的趣味性,他带着六箱家乡的蛮石走马上任,只为让百姓放下心中块垒,莫担心他要来搜刮民脂。
满腹经纶令其“嘴炮无敌”,将各方势力巧妙平衡。
甚至还用了西方国家的那一套,让触犯法律的人做义工,完成最好的赎罪。
他更懂得如何让他人转念,即便还处于伏案疾书的阶段,便已经用他的剧作、小说及诗篇广播意志,为读者植入善念,由此收罗了大批粉丝,早早打下了民间基础;于是长年持刀杀人越货的匪徒李长蛟转了念,放下对官员的仇恨,将牢笼用来擒虎,将屠刀转向了倭寇,兼因他是冯梦龙的“迷弟”。
一直质疑冯梦龙为官能力的戴营也为其而转念,先前因看轻冯梦龙是一介书生,认为放在险恶环境里无法独挡一面,甚至悄悄上呈了弹劾书;而后作为作为一名“跟随者”,见证了冯公的胆色、魄力,和才智,方心服口服,对之死心塌地。
除此之外,影片另有两大亮点不容忽视,一是把一个带有浓厚政治意味的故事拍得文艺而深情,牢牢把握住冯梦龙的“文人”气息,没有做成那种浓墨重彩的火爆戏码,更将尔舆我诈放到一边,专注于就事论事,正邪较量也是坦荡而细腻;二是冯梦龙的扮演者阎维文表演尤其出色,人物原型的学究气、热血本质,面对儿女情长时温柔的回拒,及拿起弓箭走出城门迎战倭寇的忠勇,层次分明且有张力,将“刚柔并济”全释得丝丝入扣。
毫无疑问,这部戏将冯梦龙塑造成了一个标准的“绅士”官员,绅士重在气度与学识,更重在品格。
这个“品”,便是让众人认可的“千章绿树绕佳城,一片青山开寿域”。
最后一场高潮戏,寿宁县内听闻倭寇攻城,百姓纷纷逃亡,唯冯梦龙只身执弓箭反向而行,要去守城;身后从下属到热血民众,人愈聚愈多,在荡气回肠的配乐中完成了最精彩的电影章节。
所谓的“绅士”,大抵便是将知性的唯美释放,为大银幕注入一股浓浓艺术范的清流。
冯梦龙,一代大儒,感人至深。
这部片子,说的是明代冯梦龙在福建寿宁做县令的一些故事。
冯氏所思所为,看过如沐春风。
冯氏考科举屡次不中,在家著书立说,著作等身,天下闻名。
思念三境界,被举荐任寿宁县令。
舟车劳顿,草草到位。
所见市井凋敝,民不聊生。
寿宁三大患:倭寇、虎患、匪患。
冯大人单身一人上深山访山寇,欲邀其助力除虎、剿倭。
贼子有未泯之良心,被感化招安,后捉虎有功,剿倭得力,为民除害。
冯氏又以爱民之心立性善之法,化民除恶,整理民俗,弘扬公德。
又断绝官患,还民清明,治县“成绩显然”。
故事真假在其次,艺术剧之情境惹人遐想。
其中人物之淳朴真切,自由自在,公堂向民开,大人解民忧。
上下通畅,往来有常,其乐融融。
冯氏个人修为颇高,看尽千古社会之故事,深入人心民情之滋味,了然草民之姿态,为其小,成其大,境界高远。
恰如那昆曲,声腔虽只在咿咿呀呀之数调,然听去却有无穷变化的魅力。
庭院落雪,瞻之悠悠。
冯氏,大人也。
1 人生的境界不同,觉悟不同,追求自然也不同。
为了自己努力奋斗是第一层境界,为身边人,亲朋好友造福是第二重境界,为黎民百姓天下苍生造福,是第三层境界。
2 视金钱如粪土,不是矫揉造作。
是境界不同追求不同。
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天天追求财富积累的人,不能理解,夏虫不可语冰。
范伟说,群众里面有坏人啊。
这话是托辞。
毛泽东说,有些同志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但是却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
现在很多朋友,喜欢一句话——做个俗人,酒色财气。
俗人有俗人的快乐,其实大多数人确实是俗人。
又不违背法律,不妨碍别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但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说这话可以理解,人上了三十岁,受过高等教育,人生阅历也有了,还是天天追求酒色财气,不免有些庸俗,活的有些糊涂。
3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冯梦龙一生的追求吧。
生活中遇到出类拔萃,超凡脱俗的人,古人形容惊为天人,正因为他理想远大,境界高远。
当然啦,也要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用自己得双手劳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际行动,最难,也最有趣。
我说,说来说去,还在于人生的境界。
人们常说,早知道如此,当初我肯定怎么怎么样了。
要是当时多买两套房子该多好。
要是上学好好学习多好。
要是当时对对象好一点多好。
这叫做——遗憾。
别说回到当初,就说现在,当初你也不知道未来的现在是这样的情况,同样的,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未来是怎么个情况。
而且有趣的是,我们总以为过去的事很简单,当初好好学习就好了,你现在咋不好好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来,现在学日语学俄语,每天坚持一小时你试试,能不能做得到。
所以要坦然接受自己,过去的自己有过去的难处。
过去的就过去的。
现在才是人生的真谛。
烦恼,就是看不开。
看开了,也就没有烦恼了。
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好的古装剧了,这剧是2017年出的,我却一点都不知道。
这些年古装烂剧欺行霸市,良心好剧无人问津,实在是太可惜太可悲太可笑了。
整部剧的场景设置古色古香,特别是冯梦龙住的地方,和那个厨房的设置,到处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我都怀疑导演是穿越回明代了。
人物造型古意盎然,现在的很多古装剧,服装要么是花花绿绿的公子小姐装,要么是破破烂烂的乞丐装。
所谓的古装,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极少有平民装的,看着就让人出戏。
这剧的人物古装造型,颜色看着既舒服,服装尺寸又贴身,更没有奇装异服,很有九十年代水浒传中的感觉,可以说是神还原了古人的装扮。
还有这剧中的风景,到处都是一片青山绿水,一看就没有受到现代化的影响,着实让人为之神往。
剧中还有两场中秋赏月的场景,感觉古人赏月跟今人大有不同,既比今人隆重,也比今人典雅。
剧中多次出现昆曲表演,那幽幽雅雅的唱腔,听着就让人心醉。
剧情方面也很棒,冯梦龙上任之后,既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也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举措,更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
全程剧情演进,都是不紧不慢的,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冯梦龙执政四年间的功绩娓娓道来。
整个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冲突,看似波澜不惊,却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既实在又深刻。
尤其是冯梦龙和戴县丞,在看到老翁分水之后,两人之间的见解分歧。
冯梦龙认为如果老百姓都能互帮互助的自治,天下将太平的多。
而戴县丞认为,如果老百姓都能自治了,那要这些当官的有什么用。
这实际上是两种执政理念之间的分歧,即民众、社稷、君王之间孰轻孰重的问题。
阎维文老师是以唱歌出名的,我没见他演过什么戏。
他在这剧中演的是六十多岁的老县令冯梦龙,在剧中的表演张驰有度。
他一个当兵出身的文艺兵,演起古装戏来,毫无违和感。
他不光歌唱的好,演起戏来也这么棒,真是让人觉得很意外。
👍👍👍
我对冯梦龙之粗浅了解源于其闻名于世的“三言两拍”,回想全片,既名为冯梦龙传奇,便杜撰与史事相掺,又细看片首出品名目,有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便明白有教导开悟之意愿,但全片内容丰富,细节考究,诗文辞藻充沛,画面较为精美,不失为一部佳作。
冯梦龙做官之事,有猛虎之事,倭寇进犯之事,美人以身相许,或为安插拼凑,但整体顺畅,较为合情合理,观者不出戏足矣。
全片涉及诸多细节,但都点到为止,各位观者勿急于苛求导演制片,如同看戏一般,执一马鞭便是跨山涉水,一骑绝尘,时间有限,很多时候需要观者自行体悟,方可更好领略其中精彩。
人讲天时,地利,人和。
冯梦龙做县令,六十余岁,从姑苏大城下至穷乡僻壤,在寿宁无亲无故一待便是四载,不能算是逢时。
地方穷苦,既无特产,又无产业,农业落后,教育匮乏,不能算是地利。
地方原有本土官吏留守,法务(衙门),财务抱团关联,也有握权的想法,不能算是人和。
打开眼界,纵观时局,冯梦龙之行,便是我们当下许多干部下乡“扶贫攻坚”的境遇啊!
若再加上地方民心不齐,上级有私心出手阻压,实在前路坎坷。
以此观“冯梦龙”之四载,功成身退,实属不易。
冯梦龙看似书生懦气,实则有大智慧于身,看其行事举止,个人觉得十分精巧妙思。
比如放低姿态,但不失地位。
比如看似阻止,实则允许。
比如洁身自好,不留把柄。
很多人觉得什么两袖清风是不可行的,洁身自好是理想化的,实则不然,这实际上是为官为人最好的自我保护。
人若犯戒,则没有下限,则失去了正义对自身的保护,真若是被人使了手段,也是哑巴吃黄连。
重逢高大全。
冯梦龙六十岁了,还是考取不了功名,但是他的作品已经早就流传四方,洛阳为之纸贵了。
所以,被推荐当了个县官。
穷乡僻壤出刁民,那里既有虎患,有土匪,也有倭寇侵扰,更糟糕的还是贫穷与无知。
冯梦龙去了呢,坚持大公无私,改变思路解决问题。
首先是收罗土匪,让他设计捕虎笼,抓了虎王,还收编土匪,抗击倭寇。
不过看到这里我就想到“周处除三害”(到底冯梦龙有没有这样的作为,还是编剧的套用?
)。
其次是保护地方商人的利益,不被侵犯(感觉冯梦龙在经济方面做的不够)。
最后是兴学,去弊(比如禁溺杀女婴)。
因为大公无私,他赢得了民众的拥戴,甚至手下人(自以为有功名,不甘身居其下)的尊敬。
这样一来冯梦龙也就立功立名甚至立德都全了。
感觉还是有很多问题,但是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应该是很好的教育片。
17.11.11 A
一身正气,一腔热血
从电影技巧来说是一般 故事性也略简单 但是这种并不意外的故事 以及表现的气节现在作品少见 不乏思考和感动
对人物传记类型的电影很感兴趣 然而成品总是太差劲
我的天呐,真的是阎维文!晚会歌手要组团出道了嘛?!竟然觉得还不错。
小电影,还不错,几个配角性格蛮鲜明。
做为一部电影,实在是提不起神来看。
只知道冯梦龙是文学家,没想到冯梦龙还有这段为官爱民的故事
比一般国产片质量要好很多,虽然故事不是太吸引人。
还行,有点像包青天了
鼓励
薄市长记得回大连吖!
文美,人好。
电视剧的感觉,寿宁为官四年 冯梦龙做了不少的好事,百姓的父母官
非常没有意思的一部片子
不错,非常好看的片子
当今的时代,能拍这样一部片子不错了。可以看得出编导对冯梦龙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也是基本看过冯梦龙写的《寿宁待志》,电影需要,做了一些戏剧加工,也可以理解。算是难得一部正面反映明代的电影
主演居然是阎维文……作为人物传记片,人物没有立起来,故事太零碎,可看性不足
如果真的爱民,几个挑夫算不算民?下雨天山路艰险,赶这半天时间又能做些什么。看到土匪头子跟他对诗就忍不下去了,试想恐怖分子会因为你写了畅销小说就放你一马任你驱使????????
朴实、平淡,摄影还不错,情节一般。拍摄地寿宁,
立言之后,冯梦龙的立功之举,试图探求为官之道。叙述朴实无华,形象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