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好演技还真能让人把闷片看完,其实这部片子讲的还是蛮简单的吧,只有偏执的天才才能成功无法和人沟通的疯子才能做出最受世人欢迎的产品,是因为他真正想说的话都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天才,大概是天生的,解释不了,人就是想法比你高一等快一档,所以只能来说说性格成因了。
为毛偏执?
起源在于片子里大约三处提到了父子关系,奇怪很少看到评论里说到这个大概这个被收养又被“退货”(惨啊,当时人家还是个宝宝好不好?
)的惨痛经历,造成了他万事务必求完美(实在没有安全感啊)以及难以柔和的和身边人交流的低情商、偏执性格。
对应于这段父子关系的往上是那个卖汽水的BOSS,两人之间有那么一点类似父子的纠结感,这个老板也曾把他赶出苹果公司,不知道现实中是否如此,(我对老乔的事迹一无所知,纯是因为法鲨来看这电影。
)往下自然就是丽莎了,这个小女孩几乎成了这部电影的灵魂,第一幕混蛋老爸的表演,丽莎说“原来我的名字是根据电脑命名的”时候,莫名想到“充值送的”--看得人真想跳出来扇法鲨两个大嘴巴。
此时主角情感上的外强中干已经显示出来了,最终的缴械投降那是必然的。
总之法鲨演起这种某一方面色厉内荏的混蛋来真是得心应手。
另外就是肥温了,两个人互飙演技,虽然肥温演技简直比法鲨更让我放心,但看之前还免不了想这段关系不好演啊,可不能演出暧昧感那就完蛋了,可是又要足够亲密才行啊,也不能整成一个毫无魅力的男人婆什么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总之看完了,对乔帮主和苹果历史算有了些小了解,一个不善和人沟通的疯子做出了最受欢迎的产品的故事,他咄咄逼人张狂无理,却也心怀温柔,这就是他和世界的最佳沟通方式。
自己不会说"哈喽",那就让电脑说我这就是典型的不明觉厉吧。
我男神法鲨似乎从来没怎么演过牛气哄哄金手指随便开的大帅挂比,一直都是拧巴别扭得让人又爱又恨,看到他就内心咬小手绢的那种。
《伊甸湖》里被熊孩子搞死的英国男人,《普罗米修斯》里贱的就剩头了的机器人,《frank》里洗澡拉屎都得时刻带着头盔的怪胎天才歌手,《危险方法》里和治病治到床上的卡尔•荣格,重启的X战警系列中中二得不忍直视的老万,《西部慢调》里拐走了正直少年小女票的老司机,当然还有这部,jobs。
在看这部片之前我看过一些早年拍的乔帮主传记片段,演员外形非常像本人,但是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形聚而神散。
当然当年那部片子好像也口碑不算很好。
其实名人传记片和原著改编片有一处相似的地方就是如何在基于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刻而不落俗套的改编,在我数量甚少的观影经历中我觉得有几部名人传记片做的是非常棒的,林肯,烛台背后和这部jobs。
这部片子用了个非常聪明的办法来塑造jobs这个人,三个横截面的选取非常巧妙,他一生中重要的三次发布会(MAC,NEXT,IMAC)开场前,强烈的戏剧冲突都凝聚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丝毫没有仓促之感,多条线索的穿插和平行有如莎剧。
编剧能凭之捧得金球奖也是实至名归。
并且本片不落俗套的,给乔布斯辉煌发布会的镜头非常吝啬,影片的着墨点不在聚光灯下被大众熟知的苹果CEO,远见卓识行动力高的领导者,它给jobs以血肉,浓墨重彩的是这个人本身形象的塑造:steve jobs,他是不世出的天才,狂躁的暴君,追求完美的偏执狂,却又是失败的父亲,和有着悲惨童年的,寂寞的,而孤单的男人。
影片中除jobs外还有四个重要人物,他的女儿lisa,知己Joanna huffman,伯乐john sculley和创业伙伴steve wozniak.在与他们的互动里jobs扮演着他人生中的四个不同角色,父亲,爱人,儿子和朋友。
这四条线索的相互交缠和平行,组成了本片中睿智精明,偏执疯狂,理智与情感交融的,steve jobs。
父亲——与女儿lisa,影片中的三次事件体现了他对这一角色的转换和矛盾,从一开始的拒绝,到犹豫,再到最后的坦诚。
这应该算是影片的主线,并且感情处理的很外露,父女之间相似的性格,小时候的Lisa抱住Steve小声跟他说“我想和你一起住”,Steve把Lisa画在Macprint上的抽象画打印了下来随身保存,还有父女俩对“Lisa”这个名字的争执,年轻的jobs极力否认他以女儿的名字命名了电脑,年长的jobs在天台(真是个好地方)上终于和姑娘坦白,闺女啊,你造不,lisa是我办公室后面那台电脑,我就是用你名字给它取得名啊!
1998年的iMAC发布会上,闪光灯跳跃的白光映在少女的脸上,影片最终定格在jobs走向lisa的画面,我注意到在画面的左侧是一扇没关的门,那么jobs仅仅是过来关着门,还是把lisa介绍给全世界,大家自己脑补吧。
爱人——与joanna。
影片似乎刻意地给jobs和joanna之间营造暧昧的氛围,第一场mac发布会前法鲨跪在温斯莱特面前,两个人同框的画面真是偶像剧指数一路飙高,还有那句,“这是你跟我之间的事”,我下意识几乎以为jobs和joanna两人是一对,原配带着女儿来找他们俩撕逼了= =还有jobs开玩笑地问joanna“咱俩怎么还没睡过?
”后者严肃地回了他,“我们又不是在谈恋爱”(喂你们俩真的好像在谈恋爱啊!!
隐形虐狗!
)之后的情节中joanna提到了一个词,work wife,我觉得用“工作伴侣”来形容这两个人的感情都不能表现出那种羁绊:心灵相通的知己,共进退的伙伴,无论人生还是职场的不离不弃。
iMC发布会前joanna让jobs与lisa和好服软,她歇斯底里地说,steve,我这20年来,时刻感觉自己是个共犯。
我有多爱你你也知道,你跟Lisa,是你身上所有的完美里最失败的。
Joanna把steve当做她最完美的艺术品,两个完美主义者的柏拉图爱情,牵挂与陪伴,不同于我们普通人之间寻常的情情爱爱,颇有点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意味吧。
儿子——与john sculley。
在第一场发布会前john就对jobs说,andy(程序猿款)提醒我,扮演你的家长角色(parenting you)是很危险的事,影片中steve和John的关系发展也和人生中与家长的相处轨迹类似,初露锋芒,急切想证明自己;叛逆期与家长的观念失调,愤而出走;历经世事磨练,海阔天空地互相妥协。
有意思的是,sculley在片中一直提到多次jobs被领养的经历,知道最后他们在iMAC发布会前,jobs急着见女儿的时候,他才告诉sculley实情。
“受过大学教育,生活优渥,天主教徒。
”Steve jobs 看着 John sculley,或许john,是steve一直看作亦师亦父的人吧。
倍感唏嘘,当sculley和jobs说他应该去见见他的生父,也就是当年他们谈生意的那家饭馆的老板的时候,jobs说,“不了,我担心他会找个理由告我。
”朋友——与车库基友steve wozniak。
同样的名字却有不同的理念和人生,“在发布会上对苹果Ⅱ团队的感谢”是woz贯穿全片的对jobs的请求,其实这反映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观点:woz想要开放的,用户主宰的,脚踏实地的产品,也是他作为实干主义者的态度,而jobs,作为独裁者,他的产品是end-to-end,闭环式的终端,这也使他成为所谓,艺术家中的暴君吧。
影片在两人就此观点的争执中构建出jobs对于产品,或者说他的作品的认识,在这一个线索中,steve jobs身上“偏执的天才”特性表露无遗。
不过走出会场的woz最后还是折了回来,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和解吧。
总体而言,法鲨和凯特的演技无可挑剔(分别提名奥斯卡影帝和女配),每位演员的表演都拿捏得当,整体的调度等等都是优秀标准之上的奥斯卡影片。
期待它能在斩获大奖。
(纯粹是粉丝私心,摸着我的胸说,小李在荒野猎人中实在是太尼玛拼了,不给小金人简直就不厚道)再一次回顾片尾那首歌吧,Grew UP At Midnight.We grew up at midnightWe were only kids then.
索金的嘴炮,和昆汀的嘴炮,都看不够。
法鲨每次和人对飙台词时,我都能体会到犹如全身spa的酸爽,即使索金明显跟芬奇的剪辑节奏和风格比较配。
但不喜欢最后给乔布斯往回凿补的那些段落(不知道和真实相差多远),想要让作为合作伙伴、父亲、朋友的他多点人情味,简直像是在强行证明Woz的那句话:你可以同时做一个天才和好人的。
but天才+好人=圣人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半夜失眠,为了确认明天的奥斯卡你李到底是否可以拿的到,我去观摩了你李唯一的对手法鲨的《史蒂夫 乔布斯传》,看完后真的顿感今年的奥斯卡的确是个灾年,你李的这个奖应该是瓷实了,122分钟的片子如果要用6个字形容,那就是逼叨叨逼叨叨!
全片就讲了乔布斯3次产品发布会前10分钟的故事,在这十分钟里,他会依次和自己的前妻逼叨叨,和合伙人逼叨叨,和自己的老板逼叨叨,和记者逼叨叨,和下属逼叨叨,和女儿逼叨叨,和所有人逼叨叨!
重点是他妈的三次发布会之前出来的永远就是这几个人!!!
每次乔布斯快要上台了,这些人就依次开始跟他说心里话了(开完发布会再讨论再吵架再撕逼再骂人难道就不行了吗?
)然后重复三遍,啊!
我快疯了……我强忍着我的右手告诉它别点快进,仔细听下台词,结果最后半个小时还是没忍住的快进完了,真是令人不悦的观影感受,同样是讲偏执狂反社会人格天才富豪的故事,把它和《社交网络》做比较的话,他们的差别是,一个讲的是死人的故事,一个讲的是活人的故事,而他们的差距是,《社交网络》和《史蒂夫乔布斯》中间隔着10个大卫芬奇!
最后提前预祝你李获得奥斯卡影帝。
(如果明天是法鲨,那么我就对他粉转路人)
“Two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llies win the war and this.”“二十世纪最无与伦比的两件事:同盟国获胜和这个。
”在IMac的发布会前夕乔布斯整理着领结无不意气风发,尽管刚从私生女赡养的声泪俱下控诉中得以脱身。
“Because artists lead and hacks ask for a show of hands.”“因为艺术家引领时代,而庸才只会举手表决。
”那个被逐出公司的目中无人的天才,伴随着会议室落地窗外肆虐暴雨声的氛围合奏,也会流露出一霎脆弱的神色。
有时候电影给我们的感受仿佛才是音画转隐去,主题曲响起,漆黑的背景上字幕上升,那一刻关乎一切的实质。
那种极度情绪化的终曲情绪在脑海中褪去后,慢慢拆解了那些自我本我,环境配乐,风华绝代的脸孔,这个问题,一部电影的本质或者是什么造就了它才会给出答案。
史蒂夫•乔布斯就是一颗自负的恒星,亿万光年外所见的光与热的伟业,始作俑者日复一日地自转,而无论是其无名信徒,还是真正在其生命中不可缺席者,排斥,厌恶,百感交集,都不过是环绕恒星,以无限接近永恒的时长公转的小行星,一旦试图逃离力场,更反被深深吸引。
伟大的必然卑鄙,而坦诚者必然尖酸。
肾上腺素和肉体和光晕糅杂成了商业动作片,那么对于一部文艺传记片,取材于一位作古不久人物的传记,以三幕式完成在冗长的文字间提炼的冲突,无疑是索尔金的对白,雕塑了它。
索尔金多年的话剧经验打造了六年前大热的扎克伯格传记《社交网络》,同样以闪回和大量对话表现,这部乔布斯传,失去了场景的转换渲染,将其简缩到只是十余年间,三段后台,舞台反复切换,可想而知会得到爱恨两级的观感评论。
爱也文字,恨也文字。
赞赏的人群深爱台词中的人性交锋,字字珠玑,而鄙夷者最深恶痛绝的莫过枯燥又快速的对白。
剧本将表现乔布斯这位科技教父的情节聚焦在三次重要转折点的产品发布会:Mac、NeXT和iMac,和六个与他息息相关的人物身上:助手乔安娜,CEO 约翰,私生女丽萨,另一位苹果之父沃兹尼亚克,工程师安迪和乔布斯女儿的母亲克里斯安。
说得直白点儿,一百二十分钟的电影就是描写他在三场发布会的后台如何与这六个角色争吵。
音乐是这单调元素中的一针肾上腺素,在八十年代的场景中,它是深浅有致的交响乐,九十年代它是韵律弹跳错落的电子乐,正像乔布斯为我们留下的遗产,永远心怀未来,去想那些不可能的事。
结局的画面在乔布斯和丽萨的对视中混合着越来越响的《Grew At Midnight》渐隐,曾经那不愿意被称为是父亲的男人如今剪去了不羁的长发,满头银丝,他说,我要把几百首音乐放进你的口袋里。
十年前,两个人都词不达意,心不在焉地讨论女孩听着的歌曲也仿佛才是昨天的事。
“谁让我们一夜长大我们曾经也只是一个孩子热爱这世间的所有尽我们最大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却猜不透也害怕承受那些失去也难以知晓你有多在乎我的付出这即是人性中最奇怪也是最脆弱的的部分”好莱坞式的音乐煽情,却使这个冷硬天才的形象变得柔软,三段中的每一次,发布会坐席中引燃的如雷掌声与人声鼎沸,那才是唯一治愈陷入人世纠纷的他的良药。
沃兹尼亚克的不甘是他的心结。
乔布斯对与技术或设计一无所知却能独揽大局,对于幕后辛勤,漠然到连跨越十多年对一声致谢的请求都能视若无睹。
他可以道出一声老朋友,内心却始终无法释怀。
可乔布斯把自己喻为小泽征尔。
工程师,设计师是乐手,他们编织华章,然而指挥家懂得如何挽大厦之将倾,如何快步走在时代之前。
乔布斯用1984来作为搭建观众与Mac联结桥梁的引子,被CEO约翰从大众接受的商人心态嗤之以鼻的广告背后,奥威尔在时代之前深怀悲悯地担忧过文化被禁锢,信息被控制,真相被隐瞒,科技将世界塑造为无孔不入的极权统治。
而乔布斯却用全封闭的端对端系统一意孤行,站在那个互联网混沌初开的时代节点,背离大多数产品设计者坚守的用户主导立场,暴君一般立下了使苹果与众不同的标杆。
他是指挥家,他是创世纪,他成了神。
这也让芸芸众生在生活起居已变得离不开苹果产品的同时,窥探这位已逝者的生平,他的私生活成了一种追忆的寄托,一种不那么低俗的好奇。
观众乐意看到的,在天才的高领毛衣下,一位失败的父亲,一个对弃婴身份耿耿于怀的孩子,一个洞悉人心却知之甚少的领袖。
难能可贵的是法斯宾德对乔布斯这个角色的塑造,不仅再一次展示了一个好演员可以如何一人千面,声线多变,其不以外形肖似引人入戏的表演层次也让先前多部靠化妆取胜的传记片相形见绌了。
赞美好莱坞,赞美乔布斯,赞美索尔金,和法斯宾德。
被金球奖和奥斯卡狂轰滥炸之后,决定看一下这位传奇人物的传记片。
真的十分传记,如果看书我会觉得"嗯,挺忠实的",具有天才所具备的一切好的和坏的因素。
但是对于电影,争吵部分占到五分之四,剩下的也是争吵间或的沉默,虽然主人公偶有感悟,但远远没有争吵深刻。
片中选的这三个片段采用的居然是完全一样的拍摄手法和套路,仿佛完全陷入数字、野心、命令、争吵和执行的死循环中,人性化部分少之又少,毫无疑问会把活生生的人逼疯、逼病。
整部影片平平淡淡,没有大的冲突,虽然乔布斯一直处于各种争吵冲突之中,但是没有推动故事发展层面上的冲突。
法鲨和凯特的表演的确不凡,但是如果这部片子的主角不是乔布斯,而是其他什么不十分有名的人物,这部片子也许会被批的体无完肤。
(也许这就是膜拜的效应吧。
)只能说《乔布斯》作为传记不错,但是作为电影还是算了吧。
个人观影感受不佳。
本打算看看导演如何完美呈现耳熟能详的“现实扭曲力” 结果准备发布会 嘴炮 贯穿始终,完全是个自私跋扈 時才自傲 的烂人啊能表现人物性格的部分 用闪回处理,发布会的准备部分占了整部电影的好大比重,会不会太挤了?
开始质疑影片的结构了。
目中无人 控制欲极强 可能乔布斯真实生活就是这样,但看过之后还是觉得打破了之前对这位伟大的人物的所有幻想(即使真是这样,也好不情愿。
) 记得有看到过一篇文章说过,年老的美国国父 华盛顿 嘴里植入的牙齿都是从黑人的口腔中拔的。
这可能涉及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等一些其他的事,但 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啊!
可能被天朝 伟人样样好 的主旋律带坏了,伟人也会有很多不堪,甚至有性格缺陷,这部影片表现了这个部分,残酷地揭示了真相,有时候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真相。
不过,原本想象中的乔布斯是有着伟人超凡的气质,结果等来了个小太保,指手画脚,毫无风度,还是有些失望,一直在想是不是在故意黑他。。。
真实诠释没有错,但希望考虑观众的胃口,除非你能像乔布斯一样创造需求,显然这部影片没有做到!
剧作不是纪录片,应该多为观众考虑,私以为完全呈现真实不是好的艺术,艺术是加工而成的,完美的加工成就完美的艺术。
相信我,从一个广告人的角度,从《饥饿游戏2》开始,你就会觉得,这个故事从原著作者开始,对传媒和广告行业就是不友善的,坦白的说,是极具讽刺性的。
那么对于乔布斯,从用户的角度,当然都被他的产品彻底改变了生活,例如:此时此刻,小玄儿正在MacBook上敲击键盘,为了写文不被打断iPhone6被束之高阁。
然而,从前广告代理公司的客户部人员来讲,我们可不希望客户张口闭口就提乔布斯同志的丰功伟业和行为方式。
因为,这意味跟你合作的将不是一个“正常人”。
<图片1>前两天跟人谈起这部影片,前同事说有句话叫:“原谅天才!
”,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讲,我觉得更贴切的应该是:“原谅偏执狂!
”。
影片中,由去年《采访》一片,调侃了金三胖,而导致东家SONY被骇客攻击,一时间提高了关注度的喜剧演员:塞斯·罗根,出演了史蒂芬.乔布斯的早期共同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奇。
经由《社交网络》编剧:阿伦·索尔金改变的剧本,充满了大量的点睛台词。
其中一段两人对峙,史蒂夫·沃兹尼亚奇提到:“你不是工程师,你看不懂代码,你也不是设计师,你到底做了什么?
”,而鲨法饰演的史蒂芬.乔布斯回答:“我是一名指挥者,如果你是专业人才,那么你的座位就在那里,你是可能是最好的音乐家,而我指挥演奏整个乐章。
”,这是两个人在即将举行发布会的歌剧院舞台下,空无一人的乐池里,完成一段的对话。
由此可窥见一斑,影片就是靠着这样的对话,建立起对于史蒂芬.乔布斯的整个人物肖像和性格描绘的。
该片公映不久,就被业界评价为“后台三幕剧。
”,真的是再贴切不过。
相信去年看过《鸟人》的朋友们,应该对本片的接受程度更大。
演员们两两一双的,在杂而不乱的后台、七拐八弯的楼梯、简易却明亮的化妆间里,不厌其烦的对话、争执、哀求、嚎叫、退让,全片看下来,主要演员只有7名,一个乔布斯,加上三男、三女。
围绕在史蒂芬.乔布斯身边打转的三位女性,分别是:他女儿的母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一直没有结婚。
还有他开始并不承认的,自己的女儿丽莎。
当然少不了与他形影不离的战友:主管市场宣传的乔安娜·霍夫曼,由凯特·温丝莱特饰演。
乔布斯与苹果广宣人员的亲密性,随时更改和调整的宣传策略,从来都是业界出了名的。
另外,还有三位男性,是专门负责跟他吵架的:共同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奇。
前百事老板,后开除了乔布斯的苹果老板:约翰·斯卡利,当然众所周知,后来他自己也被苹果开除了。
还有一位,名叫安迪的倒霉工程师。
一部电影:一位男主角,六位配角,三段故事。
聚焦乔布斯三款关键性产品,发布会前夕的后台琐事,解开他人生的私密故事和个人回忆。
1984年,苹果第一台个人电脑Macintosh发布会。
1988年,乔布斯创立的NeXT发布Black Cube。
1998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再次推出iMac个人电脑。
邪恶的导演:煽动情绪,拒绝高潮影片这样的处理方式,固然会让来看传记片的观众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2013年已经有了一部常规意义上的故事片,由《蝴蝶效应》的男主角出演。
而这一次在导演:丹尼·鲍尔的指导下,这位被誉为:希区柯克、库布里克和昆汀·塔伦蒂诺混合体的人物,以《猜火车》《惊变28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闻名,后者还让他捧回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他擅长的后现代视听风格,放在这部《史蒂芬.乔布斯》里,确实是再合适不过。
创新本来就是个意识形态的东西,更何况,乔布斯先生不只是在创新,而是在创造未来。
乔布斯的产品是看得到,而他眼中的未来却是众人都看不到的。
如何让影片带领观众,一起感受乔布斯脑子里想法,他的固执,他的信心,他的未来,都在从哪里出发,又去向哪里,这是导演的难题。
而导演:丹尼·鲍尔尝试了一种方式,就是在现实的场景下,把乔布斯心里徘徊的回忆、流淌的未来,跟当下交织在一起。
在不断的人物对话中,一切争吵的来源,都有过去的溯源,但是对于回忆,点到为止。
更多的是,当下人物的不同观点,以凸显乔布斯的自我,偏执的性格。
关于过去的闪回,导演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就已经轻车熟路了。
而影片的妙笔,要算是对未来的欲言又止。
每一次,同六位配角中,至少五位吵过架之后,(前两次少一位是因为女儿的年纪还小,不能跟他对骂),乔布斯会来到,发布会现场的巨大荧幕背后。
画面里呈现的发布会现场,无论是人浪的此起彼伏,双脚跺地的欢呼,还是声光电的造势,以及巨幕投影下,在云端的NeXT、苹果LOGO下的Think different,无不令人感觉,看到了未来的方向,再加上三款产品的发布宣传片,那些人类的创举和伟人的影像重现,无不带领人们憧憬着无限的未来。
每当乔布斯,在这样的烘托下,走上舞台,这个段落就会被跳转结束。
这就如同电视机里,撩人的脱衣舞女郎刚刚丢下最后一件衫,家里就停电了一样。
之后你能再次从头开始,跟随乔布斯一起,再同五个人,甚至六个人,依次过招吵架闯关成功之后,才好不容易又迎来了登上舞台的制高点,面向观众,宣布即将改变世界的时刻来临,而突然间,又被打回原形,一切再一次重头来过。
导演就这样不断的折磨着观众,而观众们也都贱贱的跟着一次又一次的期待。
原因很简单,每一次乔布斯发布的产品和他坚持的理念,都会深深的吸引你。
而他突破的重重阻碍,无论是亲人之间的问题,还是技术上的难题,还是同事间的争执。
你都能被他危机下的巧言善辩吸引,想看他如何同全世界战斗,只为了让个人电脑成为艺术,成为个人服务的智能终端。
影片唯一令观众尝到一点点甜头的,就是第三幕开篇的发布会预演,让大家重回了1998年,看到乔布斯是如何让最新的iMac say hello again的,之后又进入到了逐一争吵的死循环。
而影片最后,他终于跟长大的女儿吵了最后一架,从楼梯间到天台停车场,这一次,当他的个人电脑,可以第一次成功的推向市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他更关心的,转为了与女儿多年间的心结。
这位当别人跟他说,放松一下,他还要反问别人为什么的男人。
第一次发现,一直在追赶未来的人,也需要同过去和解。
这一次,当他走上舞台,无数的闪光灯亮起,映射在玻璃材质的天花板装饰上,面对无数满心期待的观众,面对这条通向未来的道路,他选择回头,看向他的女儿:丽莎。
此时在丽莎的眼里,也闪动着同样的光辉,这一刻,她的眼里除了未来,还有她的父亲,那个会带领自己走向未来的人。
而此刻的观众,也被从一再追逐未来的思路上,迫切追求辉煌一刻的欲望中解脱,回归了温和的亲情。
乔布斯作为一个人,他是苛刻的,但他终归不是神,所以导演最后的处理,也只是把他人格化了。
虽然前三幕的争吵中,已经把他黑的不行了,但是最后,还是给了他一个找回父亲身份的完美结局。
你永远不可能另所有人都满意,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但也是让所有人都纠结的问题。
而乔布斯早就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要做好产品,就放弃做好人。
这也是大自然的守恒定律:有得就有失,有失才有得。
尖锐的编剧:有铺垫,才有效果科技改变生活,是一条事实,而科技如何改变生活,是影片需要呈现给观众的感受。
开篇:黑白的素材中,还在介绍着也许这个黑色屏幕上,闪着光标和英文字母的机器,将来会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而具体如何关联社交生活,人们还无法形容出来。
这样的对话,放在现今,对如果没了电脑,几乎要无聊致死的人类来说,真的是无比唏嘘。
这是影片放在开篇的铺垫。
编剧在剧情的设置,人物对白的设计之间,冗长的对话,让观众不觉疲倦的,是他每隔一段时间的,神来之笔。
例如:乔布斯面对耍赖的女儿,讲出:有些人总是嚷嚷着自己要什么,却从来听不进去别人的话。
这样的“批评”之词,放在影片的第二幕,让刚刚领略了第一幕中,为了让电脑:Say Hello 的乔布斯,面对工程师一顿咆哮和怒吼的铺垫之后,另观众都感受到了他这句对白的戏剧性,大多无奈的苦笑。
还有早期合伙人最后那句:你明明可以在是一个天才的同时,又做一个好人,可惜你的产品,永远比你的人要好。
而乔布斯听后,第一反应回答,没错,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不同。
就这样,再一次讽刺了自己的创业伙伴。
这样的话从乔布斯的嘴里说出来,如同利剑一样,不断的砍在对手身上,让争吵不乏味,对话不空泛,每一句都有着力点,围绕着乔布斯的产品理念,未来目标,亲情联系。
最后,通过乔布斯对自己的成长回忆,而铺垫了他后来更加看重女儿跟自己关系的结尾。
这样的处理不禁令人遐想,这个被人收养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亲生父母的关爱,所以他更渴望一个机器,可以尽可能的友善,贴心,甚至还要有感情说你好,来帮助人类做事情。
他就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希望机器人可以方便美观,功能强大,还要有感情,对人有关爱,背后的深意令人心痛。
而他就是这样看不惯丑陋的机器,为人类添麻烦的设备,看着女儿从9岁起,挂到19岁的随身听,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了,最后他说是为了女儿,要创造一款随身听,可以在她的口袋里,放几百首歌,后来人们就有了iPod。
这些都是编剧一点点铺垫的效果,还有那句一直在强调的:我们是电脑公司,我们从不延缓开始。
一直到第三幕,他的女儿问他,你要迟到了,你必须走了。
而他说出那句,那个不重要,我现在更在意你。
编剧将乔布斯的事业阶段,都有效跟生活串联在一起,让一切不可分割,相互推进,逻辑暗藏其中,即便是不了解乔布斯生平的人,也不会觉得跳脱。
总之,每一次吵架,他都会赢就对了。
就像他看着工程师给他找到的,第39张放在笔记本屏幕上的壁纸,一条跟前38条没有太大区别的鲨鱼一样,在乔布斯的眼中,这只就是不一样!
你还拿他没办法!
看得观众的感同身受。
流畅的摄影:光影下的气氛烘托影片与《鸟人》的拍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多片段也是一镜到底,或者同一个场景下,切分剪辑。
快节奏的跳切画面和流畅的镜头运动相互穿插,中间还不时闪动着乔布斯的特写,并夹杂着宣传片宏大的幕布背景,整部影片都在营造气氛,让观众跟着乔布斯披荆斩棘,始终感觉,走进未来的那一刻,就在下一秒。
点睛的配乐:三个层次的递进影片的第一幕,相对安静,重点是人声。
从乔布斯、乔安娜、工程师安迪,三个人围在幕布前,背对着观众,窸窸窣窣的争执问题开始。
一直到后面的为难乔安娜、恐吓安迪、跟妻子吵翻、连女儿的询问也要否定、外加被老板约翰皮笑肉不笑的恭维之后,一切才刚刚拉开序幕。
而进入第二幕,上来就是歌剧开场,一切都在乔布斯这个指挥家的把握之中。
来到第三幕,再次回到苹果的乔布斯,这一次更加释然了,彻底放开,影片中的配乐开始变得像《星际穿越》一样,如诗般的讲述父女情与无限的未来,还有充满科技感的电子乐,配合镜头里的光影闪动,似乎预示着触屏点击的未来。
鲨法式的乔布斯与最佳女配角凯特·温丝莱特影片在因为高片酬问题,而与大卫.芬奇失之交臂以后,也是在几经更换男演员的情况下,最后落到了迈克尔·法斯宾德的头上,而他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也许是出于自信,我相信他与乔布斯气质最相似的,和最能说服人的部分,就是他演绎的高度自信感。
那种张嘴就可以跟任何人骂架的盛气凌人,令观众立马乖乖就范了,这个家伙就是乔布斯附体。
他只是在演绎一个,不断提出要求,不断跟人争辩,不断完善产品,并自我完善的人,恰好谈论是科技、是电脑、是苹果、是未来,又穿着黑T恤、牛仔裤、旅游鞋,所以令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把他和乔布斯画上了等号。
而凯特·温丝莱特这一次饰演的乔布斯左右手,这个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几乎是坐实了的。
英文中对配角的原词是Best supporting actor/actress,这里面支持和辅助的含义更多,相对于配角的意义更重一些。
而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乔安娜,就是一直支持着乔布斯,理解他,包容他,照顾他的人。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事无巨细。
她这次没有饰演女强人,也不是女反派,而是一个辅助着,有时还被乔布斯耍的团团转,被敷衍。
而影片的三幕剧,跨越了十几年,她从干练的短发,贴身的职业装,到最后妇人般的波浪,宽松的毛线长袍,令她自然的流露出,三个阶段不同的气质。
她对于乔布斯,更像一个无形的制衡,让他在事业和家庭上不脱轨,又尽可能的去满足他的任性。
随着乔布斯最后化解了父女关系,乔安娜就默默的从镜头里消失了,但是你不会忘记这个有些古板,有些温情,也会蛮横撒泼的女性市场总监。
无论是否为苹果粉,无论是否了解乔布斯,这部电影都会给你惊喜。
无论是叙事方式,犀利对白,还是角色表演,都会带领你感受一种特别的体验。
同样作为苹果用户,经历了iPod和iPhone两个巅峰时代(小时候买不起iMac),不可否认,乔布斯不惜一切代价,用科技,推进了人们生活的变革。
而作为一个前广告人,喜欢这部电影的同时,也很喜欢苹果发布会上的广告宣传片,无论是素材还是文案,都是蛊惑人心的典范,特此拿来跟大家共赏。
1984年,苹果 Macintosh 宣传片:你将看到,为什么1984年不再是1984年。
http://v.qq.com/boke/page/j/0/d/j0167bzeppd.html1998年,苹果 Think Different 广告:向那些疯狂的人们致敬。
http://v.qq.com/boke/page/t/0/2/t0129xuoue2.html豆瓣限制,先把链接放这里吧。
2015年11月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乔布斯整部片子看下来最大的亮点就是偏执,他认定了的事情就是这样:“发布会现场不能有任何指示灯”,“发布会不可以延迟”,“我们的产品不能为了去兼容其他的产品而做调整”,“这不是我想要的大鲨鱼!
”,“Apple Ⅱ是垃圾”。
他不在乎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感受,他只想做到他想要的东西。
其实在片子中,有三个地方让我感触比较深第一个是乔布斯承认自己错了。
人能够认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往往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固执,承认错误会让人产生局促、不安、流汗、心慌等症状,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们,当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时候,大部分都会选择哭。
纵观全局下来,乔布斯面对问题的时候,他选择的是承认,我错了,对这一块我确实没有考虑清楚,我忽视了某一些部分才会导致这样的结局。
他承认错误也不是全盘接受的承认错误,即使到了最后第一次离开苹果的时候,到后来成立了NeXT,他依然坚信,当时会出错,完全是因为整个公司策略错误,为什么要为了赚钱而放弃做一款更好的产品。
第二个是坚持一件事情。
这部分就多的去了,包括开始讲到的要准点开始,我的产品就是这个样子,我不想做兼容性强的产品。
包括后来讽刺苹果做掌上电脑,东西做的大众了,做的人人都能做了,就没人想要了。
Mac这个产品一定能成功,iMac上的那条大鲨鱼!
很多人都会在生活中做或多或少的妥协,包括影片中联合创始人几次提到,你为什么就是不能感谢一下Apple Ⅱ团队,你如果不能感谢整个团队,至少感谢一下几个核心人物吧。
看影片进展的时候我甚至一度在想,乔布斯会妥协吗?
不,垃圾就是垃圾,表扬垃圾是对优质产品的侮辱,凭什么垃圾可以和优质产品同时摆在台面上。
这种事情就像你在家吃饭,你妈妈给你端上来的是一般垃圾和一般丰盛的饭菜,虽然大多数人可能表面上会隐忍不发,但是大家都会在心中默念:卧槽,这是要干嘛。
第三个是退让。
片子中从头到尾,大家都觉得乔布斯是一个大写的渣男,不承认自己的女儿,不给自己女儿的母亲生活费(给的太少),当中羞辱同自己一起工作的人,换了39条鲨鱼。
但是反过来说,最后生活费乔布斯还是给了,我不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一开始拒绝,大概是从一开始他就觉得这个孩子的母亲没有任何能力能够抚养好这个孩子,但又不能从内心否定,这个孩子真的可能是个天才,所以选择退让,希望钱能够给她们带来还算不错的生活。
换了39条鲨鱼。
我没有想到他竟然能忍到让手下工作人员换了39次,这就好比你去买衣服,你要的是M码,但是售货员拿了38次L码给你,L码能穿吗?
能穿。
但这是最适合你的M码吗?
不是。
乔布斯最让人觉得强大的是他能够识人,我又想到去年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爆裂鼓手》,乐队指导就是偏执到,我就是知道谁合适谁不合适,没办法,在我擅长的领域里面,我不是针对谁。
当乔布斯认定了一个人以后,他能够接受好吧,你改38次,起码我知道你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在39次的时候取得成功,当你取得成功以后请好好回想,为什么是第39词,为什么不能是第一次,或者至少在前五次就完成任务?
识人是一点,退让是一点。
如果当他们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总要给世人一点生存空间。
如果人人都和乔布斯一样,那还要他干嘛。
今天准备回家二刷,法鲨帅气的脸,能支撑我再多看几次。
《史蒂夫.乔布斯》是一部货不对版的电影,这不是乔帮主的个人传记片,而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大混蛋的辩论秀,但它非常精彩。
这感觉就像,网购了一件Zara连衣裙,可兴冲冲地打开快递盒子时,发现盒子里装的是一套美翻了的维密内衣,呃,虽然只能遮三个点,但是美翻了。
乔帮主如果在世也会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不管真相如何,这部电影和乔布斯本人一样,rather be anything but ordinary.如果一个果粉,想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乔帮主从车库发家的个人奋斗史,那他一定会破口大骂的。
实际上,影片只演了三场产品发布会,分别是1984年苹果第一台mac电脑、1988年乔布斯创立的NeXT发布的BlackCube,和1998年的imac。
非但如此,观众甚至连发布会的高潮都看不到,只看到发布会开场前都有人轮流来找乔布斯吵架,人并不多,只有六位。
法鲨(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乔布斯,金句频出,舌战群儒,嘴炮连绵不绝地向对方辩友轰去,如果他来奇葩说,马薇薇、黄致中可能首轮就会被淘汰。
但每一次争吵,都有其根源,导演会在密集对话之中穿插闪回讲述历史,对乔布斯和身边人的恩怨点到为止。
就在机关枪般对白的推进下,乔布斯强烈的个人性格呼之欲出。
在这里,必须要赞扬法鲨的演技,法鲨和乔布斯的外形相去甚远,感谢导演没有让他刻意增肥、减肥或化妆去模仿乔帮主的外貌特征(如果是贝尔演他肯定又要玩这套)。
但法鲨有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场,他塑造了一个过度自恋又极其挑剔的“疯子”,一个追求完美的偏执狂,一个领先于时代的天才,而这个人物与乔布斯的性格特征高度契合,以致于我们不用去理睬这个人物是否符合真实的乔布斯,我们只能感受到,这个人确实能够创造奇迹。
据说乔布斯生前好友(后来是怨偶),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Stephen.Wozniak非常认可法鲨的表演,甚至让他“忘记了乔布斯原本长什么样子。
”配角方面,肥温、塞斯.罗根也奉献了教科书般精准的表演。
但只有优秀演员,是不足以成就优秀戏剧的。
真正shock到我的,是一连串的精彩对白,而本片的灵魂,不是导演,是编剧艾伦.索金。
之前和大卫.林奇合作的《社交网络》还有基本的叙事线索,这次的《史蒂夫.乔布斯》已经是完全靠对白来叙事以及塑造人物。
而且,编剧埋梗的功力强大,三场发布会其实都互有呼应,一脉相承,种种伏笔均靠对话完成,细细回味全片竟无一句废话。
比如乔布斯曾对Woz说:“音乐家演奏乐器,而小泽征尔演奏的是整个乐队。
”后来Woz质问乔布斯他既不会写代码,不是设计师,也不是工程师,他对苹果的产品到底有什么贡献?
乔布斯说:“我演奏整个乐队,而你是坐在前排的最好的乐手。
”除金句频出外,编剧也善于塑造多面人格,乔布斯毫不关心身边人的感受,他同自己的好友兼同事Woz、如父亲一般的苹果前CEO斯卡利、自己唯一女儿的生母,都闹翻了。
面对仅仅5岁的私生女Lisa,他冷酷得说Lisa电脑得名于个人集成电路的缩写,和她重名只是个巧合。
但最后一次发布会前,他虽然习惯性得跟女儿吵架,内心还是希望女儿留下来参加这个重要的时刻,他对女儿说,并没有个人集成电路这种东西,Lisa电脑的名字来自于她。
看到女儿从9岁到19岁都戴着丑陋的随身听,审美强迫症发作的乔布斯说:“我要把歌放进你的口袋里,可以放1000首歌、500首、10000首。
”这种表达父爱的方式可能和真实的乔布斯相违背,其实是编剧夹带私货,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想法。
艾伦.索金在金球奖获奖时对女儿说:“我所做的只是为了取悦你。
”在这样强势而杰出的编剧光环下,炫光达人丹尼.博伊尔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
他的灯光打得确实不错,闪回玩得也溜。
但艾伦.索金的光芒太盛,这部电影若有不足,只能怪到导演功力稍逊头上了。
有一个很好玩的花絮,电影中提到mac电脑的广告片在当时被评为史上最杰出的广告片,这部要价昂贵却连产品都没出现的广告片也成为董事会赶走乔布斯的理由之一,而它的导演正是科幻片大导雷德利.斯科特。
果然是英雄识英雄。
一个果粉看着是爽了,但是叙事能力……感觉完全不了解苹果的人会觉得片子毫无看点
是有多无题材可拍,或者对自己有多自信,才会反复拍这种好莱坞已经拍剩的故事。看完除了法鲨和肥温演技以及几首插曲不错外,全部都显得聒噪而平庸。致所有的工作狂,“在宇宙留下凹痕吧”…
「The musicians play their instruments. Conductor play the orchestra.」「Artists lead and hacks ask for a show of hand.」「I don&#39;t want people to dislike me. I&#39;m indifferent to whether they dislike me.」「It&#39;s not binary. You can be decent and gifted at the same time.」
拍成这样大概就算扑街了吧。。。剧本是好,但影像化时应该有所取舍,台词太密集反而不利于感情表达,最后的洗白实在太牵强。。。黑都黑的这么没水平,乔布斯如果看到这电影估计会气的从棺材里跳出来。。。
飞机片,感觉不够Sorkin啊,除了bbb的对白
我不喜欢这种“默认你已经了解了这个人的生平,他那些已经为公众所知的事情,那么我来给你讲讲细节和其他”的感觉。一点儿也没看懂,就只是因为我既没看过也没听说过那三场发布会,所以我本来就不是这电影的受众群吗?
兜售的产品含混不明,这点倒是跟原型高度重合。两个多小时的絮叨里,没有更熟悉人或事,完全成了法鲨的个人秀。嗯,尽管不喜欢赵本山,但我觉得他装的更好。
没钱的偏执狂是变态反人类的矮矬穷,有钱的偏执狂是有思想有追求的高富帅,有钱有才华有远见有灵感有努力有不懈有Woz的偏执狂是改变全人类的天才。
【三里屯美嘉北京电影节展映】三场发布会,三段人生。艾伦·索金的本子一向质量有保障,信息量巨大。如果对苹果和乔布斯缺乏足够了解还是难以消化的。法鲨演活了天才的偏执与狂妄。有那么几个瞬间真的把他当做乔布斯。凯特·温丝莱特的表演甚至比法鲨还要出色。相比之下,导演丹尼保尔几乎毫无存在感
略沉闷
4星半,通过三段式的小格局室内戏展现人物。得益于《社交网络》的编剧以及导演博伊尔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来日渐纯熟的叙事形式以及闪回剪辑。时间步调基本与现实一致甚至通过密集的黑色幽默台词将简短时间拉长以营造紧张急迫感。法鲨将乔布斯这一外刚内柔的偏执狂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懈可击
渣逼电影,只为老乔打上两星
嘴炮电影 节奏感比较差 过于张没有驰
后半部分略平庸,注重分人物之间的关系刻画(Sorkin的台词功力), 但是故事本身没有太好的亮点。
肥温和法鲨简直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终极教材。法鲨演活了一个不擅表达感情但特立独行的狂人,但让人怀疑和真实的乔帮主究竟还有多少相似。艾伦·索金个人风格太明显,导致演员和导演全部退居二线。这故事其实更适合大卫·芬奇来拍...
真drama,发布会前必撕逼。被友邻一句大型演出策划公司笑到傻了。Danny Boyle本来就花俏了,三个时空三种介质加上各种炫技剪辑摄影,再来一个Aaron Sorkin,噼里啪啦的台词,感觉身体都要被抽干了。温温好美好美,Stuhlbarg好萌好萌。
Jaw dropping…看似三段分明却是完完全全的对三段式的打破。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评价两极几乎是可以预见到的,因为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和乔布斯本人的特质一样。
既然全片90%都是室内场景,为什么没有拍乔布斯拉shi的情节呢?
切入的角度不错·仅此而已
除了讲讲工作狂和家庭的那点事,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呢?看完也不过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