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都是聪明人,都是诸葛亮,那应该可以建立最强大的帝国呢,所向披靡!
但为啥从古至今,犹太人却被到处打,从未建立过一个超级帝国???
就算是现在的以色列,也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帮忙撑腰建的。
如此聪明的种族,为啥总是流离失所呢??
(题外话: 电影小姑娘是真可爱!
)理论上都是聪明人,都是诸葛亮,那应该可以建立最强大的帝国呢,所向披靡!
但为啥从古至今,犹太人却被到处打,从未建立过一个超级帝国???
就算是现在的以色列,也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帮忙撑腰建的。
如此聪明的种族,为啥总是流离失所呢??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朱迪斯·克尔的真实故事改编,反映了希特勒刚刚夺取政权时犹太人逃亡的生活。
影片中小女孩安娜·库珀的父亲是个德国著名的剧评家、而母亲则是音乐家。
她和父母哥哥先后来到瑞士、巴黎随后又来到英国。
每到一个国家,他们都必须重新学习语言,但是没关系。
他们最终还是能够取得功课第一的好成绩,这大概是作为逃亡的犹太人唯一被恩赐的天赋。
影片虽然是二战背景,话题沉重,但紧紧围绕安娜的世界,温馨又简单。
其中,哥哥在瑞士遇到德国的纳粹分子(非犹太人),礼貌地跟他们打招呼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真的很庆幸他们一家在希特勒一上台就逃出了德国🇩🇪。
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逃出来,他们将面临惨绝人寰的犹太人大屠杀。
影片最后交代、作者朱迪斯·克尔和哥哥爸爸妈妈一直定居在英国,她修读了艺术,成为一个儿童故事插画家,而哥哥修读法律、作为一个外国人去了最高法工作。
我深知现在的自己应该立刻马上入睡,很晚了,我不能熬夜。
但我不想让我看到的电影就这样在我的脑海中消失,我想将它们记录下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同样是讲二战下对犹太人的种族迫害,这部电影不像《美丽人生》或《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般沉重。
相反,电影的色调是温暖和平静的,它的观感是焦急与幸福的。
电影中的Anna三次与流浪的地方告别,三次都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说再见。
每一次的再见,Anna都会和生活中的一切告别,石头,水井,挚友,仆人,玩偶,甚至灰色的墙皮,发霉的奶酪。
尽管漂泊无依,但Anna仍对生活心存感激。
Anna的内心是感性的,柔软的,充满善意的,拥有火光的。
记得在瑞士乡下Anna听到犹太人的遭遇后,一时难以接受,狂奔不止。
朱利亚斯找到了Anna,并安慰她说:“你的身上有一簇温暖的火光,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要忘了它,好吗?
”此时的Anna拒绝了朱利亚斯的劝告,并且不再相信朱利亚斯和她之间的小把戏。
在法国巴黎期间,Anna得知了教父朱利亚斯的死讯后,Anna拿起了朱利亚斯递交给她的怀表,并对它吹了口气,打开了怀表。
此时的Anna,我想真正理解了朱利亚斯所说的内心的火光,Anna也愿意为此守护这份光,为黑暗的生活点燃希望。
电影最动人的细节点是在结尾。
结尾船只驶向英国,Anna一家人在甲板上看海。
Anna和哥哥Max听不懂甲板上的一句英文,但Anna却仍对未来和远方充满信心。
“虽然我们现在对这里一无所知,但我们总有一天会什么都知道。
”Anna望向大海,坚定地说道。
深夜,我放慢了打字的速度,缓缓感受着电影带给我的沉重与轻快,温暖与幸福。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粉红兔子,又悄悄地溜进了伦敦,流入了Anna的梦中。
元首永远也带不走Anna梦里的那只粉红兔子,心中的那簇温暖火光。
3星,元首偷走了我的粉色童年,一句话就可以整体概括此片了。
作为二战犹太人故事片,本片算是相当休闲的了,也是发达国家比惨的水平也就这样了,生活条件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对于战争的迫害与惨烈此片也没有涉及,都是通过他人口中转述而已。
相反本片有着公路旅行片中的美景,探险,新奇等等事物。
女主全家在颠沛中成长。
童年不再粉色无忧无虑,但依旧多彩幸福。
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卡洛琳·林克执导的最新作品《谁偷了我的粉兔子》预售已开启,影片将于12月16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奥斯卡金奖导演最新力作流亡路上何以为家引人深思影片《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执导。
她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第三部作品《何处是我家》获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多个奖项。
而《谁偷了我的粉兔子》这部作品的内容也巧然有着“何处是我家”之意,但表现手法令人眼前一亮。
影片讲述了在二战时期,身为犹太人的一家为应对纳粹希特勒的针对性举措,被逼无奈开始举家流亡的故事。
安娜是家中的小女儿,而影片也以安娜的视角展开。
希特勒上台之际,他们从故乡柏林出发,在大选结果出来之前先行逃亡瑞士。
由于瑞士是中立国,不方便安娜的父亲发表关于纳粹的言论,他们又逃到了巴黎。
抵达巴黎时安娜的父亲已经被取消国籍,全家吃紧到安娜不得不偷偷去许愿池里捞硬币来补贴家用,后来他们又抵达伦敦……
流亡之路没有结束,家乡终究成为“回不去的远方”。
正如影片中当女儿问父亲“何处是我家”时,父亲告诉女儿: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
人世浮沉爱常存源于亲历的童年回忆录真实感人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
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
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
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影片中的粉兔子,已经不仅仅是安娜在流亡路上屡屡牵挂的玩具,更象征着那消亡的安稳童年、逝去的和平生活、回不去的故土家乡。
尽管童年的生活充满窘迫、逃亡的路上充满告别,但影片苦而不悲、哀而不伤,全家生活艰难但能看到希望,身处动荡但终究没有离散。
正如许多观众所说,《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是经典教科书般的童年回忆录、是二战影片不同视角的温暖补充、是带有特殊性但让人共情的群体回忆、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电影版温情释义……
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执导,天才童星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以及实力派演员奥利弗·马苏奇、卡拉·朱里等主演。
影片由德国夏屋电影制作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译制,通过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专线发行,由欢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推广,欢喜首映提供媒体支持,将于2022年12月16日正式上映。
德国电影奖年度最佳儿童影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导演卡洛琳·林克最新力作《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独播上线。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讲述犹太女孩安娜逃避纳粹迫害成为难民,同家人漂泊各国,寻找新家的动人历程,电影曾登陆德国电影节、金鸡国际影展、全国艺联专线放映,本次为国内首度线上独播。
上映后,《谁偷了我的粉兔子》迅速赢得了大量国内观众的青睐,收获“童趣又温暖”、“笑中带泪”、“金句不断”在内的好评。
片中小安娜和家人逆境相爱,“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亲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改变导演一生之书至诚不渝硝烟童话《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改编自英国著名绘本作家朱迪斯·克尔同名半自传体小说。
该书被英、法、德三国教育部列入必读书目,荣获世界反法西斯儿童文学贡献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等多项大奖,被译成2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
朱迪斯·克尔被誉为“童话大王”、“儿童作品里最好的人”,一生出版了30余部精品作品。
克尔作品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她永远都和孩子们站在一起。
她的作品风趣幽默,题材多是和自己或身边人有关的故事。
卡洛琳·林克曾说,《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原著是影响她一生的作品。
小时候,每当学校要求读纳粹战争相关的书,她总是心惊胆战,但这本书却截然相反,为她小小的心灵带来了安慰。
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下行,民生凋敝。
希特勒靠着卓越的口才和煽动性极强的演讲,为低收入者许诺未来,其领导的纳粹党吸引大批拥趸者。
1932年,纳粹党在选举中获得选民支持,成为国会的第一大党。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发生在1933年,这时德国国内面临一场大选,主角安娜一家所代表的,正是当时富裕的犹太知识分子。
犹太人坐拥大量财富,却拒绝帮助德国。
如果仇视犹太人的纳粹党当权,可以想象,针对犹太人的围剿将立即实现。
在电影开头,安娜便藏在桌子下躲避“纳粹”。
好事的家长开始密切关注安娜一家的动向。
在父亲强烈抨击希特勒后,一通神秘电话打到了安娜家中。
一个九岁的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变故隐隐有预感,却不曾想这通电话永久改变了她的生活。
父亲连夜从柏林逃到布拉格,安娜被告知,他们当前境遇危险,每人只许带两本书一个玩具。
安娜在心爱的毛绒玩具间选择了很久,选择把粉兔子留在家中。
踏上旅途的安娜与家人辗转瑞士与法国,美景与危机并存,寻找没有硝烟的家园。
在安娜一家逃离德国后,纳粹下令安娜父亲的作品不得被出版,失去收入来源的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穷,全仰仗父亲微薄的稿费支撑。
但食不果腹、蜗居在巴黎肮脏小公寓的一家人,却用如海的亲情淡化了战争年代的残酷。
父亲把身上仅有的硬币拿出来,请挨饿的儿子吃蒜蓉蜗牛。
母亲将心爱的首饰典当,换来家人的圣诞礼物。
哥哥因为说错了法语被店老板欺负,安娜虽然就会几个法语单词,还一直砍价,让老板卖给他们便宜的铅笔。
片中有一句著名台词:“你的心里有一团小小的,温暖的火焰在燃烧,保护好它,不要让任何人、任何事扑灭它”。
善良必然战胜邪恶,这是儿童世界的信条,也是艰苦年代的信仰。
自强的兄妹俩在每个地方,都靠着孩子的智慧克服了外来者的身份,交到了好朋友。
“我觉得做难民也很有趣”、“再见,圆圆的餐桌”、“出名的人童年大多不顺”……在大人们眼中沉痛无比的逃亡,到了孩子这里,竟成了满载困惑与好奇的一场长途旅行。
弥补作者一生之痛铭记历史呼唤和平《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导演卡洛琳·林克,编剧安娜·布鲁格曼皆为女性,观看电影时,属于女性创作者的细腻温柔流淌在银幕之上,如同一首温柔的旧日童谣。
拍摄这部电影是克尔毕生的心愿——尽管小说改编的作品曾于1978年登上德国电视,但克尔很不喜欢那一版。
她一生都想让这个故事被拍成电影,最终,克尔既等到了,又没等到。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2019年末在德国上映,而克尔在2019年5月22日仙逝,享年95岁,比哥哥麦克斯多活了17年。
犹太小演员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非常想见“她在电影里扮演的女孩”本人,这个愿望随着克尔去世,成了永远的遗憾。
丽娃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但她灵动的表演却征服了每一个人的心。
她和克尔上的还是同一所小学,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
同被迫害的犹太儿童相比,安娜与哥哥麦克斯显然是不幸中的两位幸运儿。
朱迪斯·克尔深知这点,因为8岁儿子的一句话,她不仅写成了希特勒时代三部曲,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还为在那场迫害中去世的150万名犹太儿童专门写了一本书。
电影依托于小说而来,而真实的故事,则比小说还要令人唏嘘。
电影中的父亲亚瑟,真名叫做阿尔弗雷德·克尔,他在当时的德国有个令人生畏的外号“文化教皇”,仅凭他的一支笔,他就能杀死文艺界的任何人,这样恐怖的影响力,是当时希特勒对他十分忌惮,甚至要悬赏他的人头的原因。
1948年,阿尔弗雷德乘军机回德国看戏,受到了全场观众的欢迎,但回到酒店,阿尔弗雷德不幸中风倒地,虽然病情不算致命,但中风摧毁了他的精神,最终他因过量服药去世。
阿尔弗雷德的朋友为了安全起见,生前曾建议他不要留下任何遗言,但当他的尸体被发现时,人们发现,他的床上都是给家人的遗言,甚至在他死去的瞬间,他还在写作。
作为犹太高级知识分子,克尔一家逃亡的十分及时,他们丰厚的家底,外加父母双方的名气和才学,让他们只遭受了短暂的流亡时刻,很快便在英国定居。
电影中,在一家人离开老宅之后,德国士兵就来查扣家中的所有物品,只有一箱初版书幸免于难。
这在现实中确有其事,在克尔家离开柏林的次日,士兵便找上家门没收护照。
克尔在逃亡中害怕纳粹会追上来,她担惊受怕,但最终什么也没发生。
“我几乎每天都会想起他们(注:指被杀害的犹太儿童),我的生活如此充实幸福,而他们愿付出一切来换几天这样的日子,我希望我没有虚度光阴”。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继承了克尔书中轻快、有趣的笔调。
电影虽讲战争,却未出现一场战争戏,独特的孩童视角,同《一袋弹子》《乔乔的异想世界》异曲同工。
电影是轻盈的,但那段历史却是沉重的,除了保护孩子们的童真,更重要的是维护可贵的和平,不要让这样的人间悲剧重现。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欢喜首映 全网独播
对纳粹的记忆有很多种,安娜的这一种并不典型。
看不到集中营,看不到德国兵,看不到疯子集会,德国的一切随着明信片和口信漂去美丽的瑞士和巴黎。
他们离开了柏林的大宅,离开了做饭好吃的赫萍,生活变得拮据,不过,比留在德国的人已然幸运很多。
记忆是多样化的。
前段时间,不知朋友在哪听到一个说法,叫“正确的集体记忆”。
我没有多想,直觉到恶心。
集体记忆是很容易被操控的,“正确”更有单一排他的意味。
“犹太人是坏种”是那时候的“集体记忆”。
1932年,安娜和同学还都是德国人,到1933年开春,她只能是犹太人了。
放学路上,安娜第一次向好朋友提起她是犹太人的事。
此前,她们从未交流过彼此的血统,但那一年,是不是犹太人却忽然成为重要的议题,在两个天真的孩子间划下分别你我的线。
在巴黎,她们同样遇到讨厌犹太人的房东,但她们都没贝兰克太太可怕。
因为,贝兰克太太是她们在柏林的邻居,安娜和贝兰克太太女儿非常友爱,想来两家的关系曾一度亲密。
熟悉的人,怎么那么快变成仇恨的对象,很是不可思议。
这是建构的“集体记忆”在发挥作用。
反犹主义,在欧洲早有渊源,许多人自己过得不顺心,垃圾社会情绪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犹太人是这个被选中的出口。
社群封闭、信奉犹太教,已然让他们在基督徒是主体的欧洲显得格格不入,再加上聪明富有,自然招人嫉妒,简直是完美的被建构对象。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犹太民族是流浪的民族。
人们总是会对流浪者外来者投射很多想象,把一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东西与外来人群联系起来,有时是瘟疫,有时是阴谋,有时是超自然现象。
《百年孤独》里,吉普赛人出现在第一页,他们给马孔多带去冰块和放大镜,在闭塞无知的马孔多人眼里,宛如会魔法。
犹太人是另一个欧洲传说,《旧约》是人人都知道的犹太人迁徙史。
从迦南地出发流散去埃及,又被摩西引领出埃及,往神应许亚伯拉罕的地方去,那是“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
之后建立王国又被破国,流转迁徙是这个民族的命运。
只是这次,民族历史故事的主角变成了安娜一家。
贝兰克太太熟悉安娜一家的人品,可对他们的憎恶仍然溢于言表。
邻里近距离感知的温度彻底让位于集体叙事的冰冷,“犹太人是可恨的”,一旦被植入脑子,再多的私人经验都灰飞烟灭,人看不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只能看到一个观念的被建构的“犹太人”,然后监视他们,讨厌他们,高呼绞死他们。
“雅利安人集体记忆”猖狂的年代里,人不仅用标签来看待别人,一样用标签来看待自己,人作为个体的感知、共情和思维的能力被取消了,转为集体的分身。
集体是抽象的东西,而抽象的东西是非人的,认识和行动完全跟着宣传中的抽象观念走,做出残酷无情的事来,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原来看到一本书,讲苏格兰裙子,原来苏格兰人并不穿苏格兰裙,更匪夷所思的是苏格兰裙还是英格兰人发明的。
一个英格兰工厂主为了方便自己的矿工挖矿方便,发明了苏格兰裙,然后又在苏格兰逐渐流行起来,其时恰逢苏格兰民族主义热情高涨,急需一个本民族特色,有几个骗子趁机写了几本关于苏格兰裙历史的书,于是苏格兰裙稀里糊涂被建构为民族服饰。
只要情绪到位,集体观念改起来倒不难。
集体记忆的操控艺术,不用找远的例子,我们今天的人对这套也应该很熟悉。
最近美国流行一个QAnon阴谋论,内容呢,大概是说懂先生ZF下还有一个影子团体,包括各种大资本家、媒体、官僚,联合起来倒川,而且这帮人还是邪恶的恋童癖,围绕此,展开各种的想象故事。
QAnon,Anon是anonymous——匿名,Q是社交网站上这套阴谋论最初发表者的署名。
如果,在社交网站上找娱乐圈八卦,一样能搜索到大量“圈内人”爆料,除了粉丝,大部分人大概会一笑置之。
可发生在政治上,大家倒严阵以待了。
什么捕风捉影没有根据的事,都被传得言之凿凿。
原因恐怕,不是这些理论编的滴水不漏,只是大家愿意相信罢了。
今年懂先生虽然落败,可还是得到七千万张票,QAnon在这些群体里传播广泛,俨然成为新事实,新的“集体记忆”。
现代社会,信息传的快,宣传动员下,再迎合某种情绪,记忆沿着网线,四通八达。
一朝掌握权力,便能宣布这种叙事是正确的,而说那种叙事是错误的,最终,立场盖过真实,闪耀着优越的光。
抵御单一宣传叙事操控思维的方法,是保存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感知、理性和记忆。
集体记忆不应该是唯一的,正确不正确更无从谈起。
安娜的记忆和集中营的记忆哪个是关于二战的正确记忆呢?
我们说,他们都是。
集体记忆应该包括多元的个人记忆,在公共领域,记忆的真实性交由公断,而不能凭“正确立场”宣判标准答案。
关于一起事件的真实描述总是意味着多样性,这种真实,那种真实,都应该是公共叙事的内容。
世界似乎在走向极化,在这些大潮里,看这样一个温暖的片子,无疑是种安慰。
这是一个爱的世界,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一家人总能互相扶持。
我们看到很多良善的人,勇敢慈爱的赫萍,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瑞士女孩,用传统方法呆呆地表达爱意的男同学,关爱学生的老师。
我们太需要这些了。
疯狂的时代,所欠缺的正是爱具体的人的能力。
影片情节简单,但每个个人都鲜活立体,人不应该仅仅是集体的分身,在一切身份之前,他首先是个人,有理性和共情能力的人,然后才是瑞士人、德国人、犹太人、法国人,男孩、女孩、穷人、富人。
人有弱点,有局限,但像朱利斯舅舅告诫安娜的一样,人心里还有“微小而温暖的光”,无论遭际如何,都应该小心守护。
朱利斯舅舅到瑞士,对安娜一家说起,纳粹党没收了他们在柏林的全部财产。
安娜还在记挂她留在柏林的粉兔子,总是问兔子去哪了。
爸爸烦躁地对安娜说,“安娜,你的玩具不重要”。
我很想对安娜说,希特勒从来没有偷走过你的粉兔子,因为那个粉兔子从来都在你的心里。
粉兔子是安娜的爱人的能力啊。
最后把朱利斯舅舅的话,摘抄此处:安娜你心里燃烧着微小而温暖的光,好好保护它,别让任何人或东西令它熄灭,要继续相信世上有良善,那很重要。
良善永远都会得胜。
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我们搬过一次家,三岁的她刚开始对生活的环境有意识。
新环境让她好些天觉得很不安,尽管她也接受我们告诉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1933年的住在柏林安娜9岁,他的父亲是公开发表反希特勒言论的犹太人作家。
幸亏朋友通风报信,在希特勒上台前提前逃出德国,一家人困顿地流亡了瑞士和法国,尽管描述了他们流亡生活的种种不易,了解历史的人知道,这家人是多么的幸运。
安娜开始对于新的环境有些不安,父亲告诉她要带着感恩的心发现生活,否则就浪费了当下。
安娜确实做到了,她努力的面对新环境,交新的朋友学习新的语言,感恩所有经历的事物。
生活越艰难,越是能看出一家人能共渡难关是多么幸运。
这家人最后的目的地是伦敦,本来安娜父母要两孩子在巴黎等他们先去安顿,安娜不愿意,最后父母让步了。
我看着他们一家人上船,一块石头落了地。
在我们国家,有些人到城市开着米粉店沙县小吃西北拉面,哪怕让孩子睡在饭馆里,也要把他们带在身边。
没孩子的时候我看着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挺狼狈的,有孩子以后每每看着他们心生敬意。
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
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2020年11月22日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金鸡国际影展最受厦门观众喜爱外国影片大众评审单元第6场厦门万象影城感谢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金鸡国际影展给予这次的宝贵机会,很荣幸成为本届国际影展的大众评审,参与评选出最喜爱外国影片、导演和男女主角4个奖项。
电影《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和寡姐主演的《乔乔兔》异曲同工。
这两部影片都是2019年底上映,都改编自反纳粹主题的小说,都选择了以孩子的视角来反讽这个沉重的话题,但影片表面的基调又都诙谐幽默。
《乔乔兔》和《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所不同的是,电影《乔乔兔》增加了少年乔乔异想出来的元首形象,又有斯嘉丽·约翰逊和山姆·洛克威尔两位明星加盟,更像一部奇幻童话,也更具商业片的可看性。
相比之下,《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则更像小女孩安娜的私人日记,影片文本处理更趋于克制和真实,再现了一个犹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因希特勒上台而流亡的过程。
这两部电影都有各自改编的原著,《乔乔兔》的原著《囚禁的天空》(Caging Skies)是一本以希特勒青年团为背景的纯虚构文学。
囚禁的天空7.9(新西兰) 克莉丝汀·莱南斯 / 2020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而《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的原著是片中小女孩安娜原型的半自传小说,其中的人物都真实存在,流亡过程也是原著作者的亲身经历。
所以,《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更贴近真实,也许是和影片原著揭露的那段往事有关。
电影同名原著《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是犹太裔英国作家朱迪丝·克尔创作的儿童读物三部曲Out of the Hitler Time中的第一部,也是最有名和成就最高的一部。
儿童读物Out of the Hitler Time套书电影最后解释,片中的小女孩安娜的原型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朱迪丝·克尔。
她的全名叫安娜·朱迪丝·格特鲁德·海琳·克尔(Anna Judith Gertrud Helene Kerr),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3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
电影中全家开始流亡之旅是1933年,那时朱迪丝·克尔大约10岁。
电影上映前8个月的2019年5月,95岁高龄的朱迪丝·克尔在伦敦逝世。
这部电影也有着纪念这位老人的意思。
朱迪丝·克尔(拍摄于生前工作室)朱迪丝·克尔创作的儿童读物和绘本在欧美非常流行,尤其是这套关于自己的家庭受当时纳粹政权排挤流亡的书,被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学校当作学生了解那段历史的必读读物。
为什么朱迪丝·克尔会被元首“偷了粉兔子”,她的家庭让刚刚成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如此忌惮?
电影揭示,小女孩安娜(也就是朱迪丝·克尔)的父亲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希特勒。
德国演员奥利弗·马苏奇 饰 安娜的父亲(右)这位父亲的原型叫阿尔弗雷德·克尔(Alfred Kerr),是当时德国极具影响力的犹太戏剧评论家。
阿尔弗雷德有个外号叫“文化教皇”(Culture Pope),从这个外号也可以推测他当时在德国文化界的地位,以及他的批评文章的分量。
阿尔弗雷德·克尔(Alfred Kerr)不仅父亲有影响力,能嫁给这位顶级知识分子的女性也不是出身于一般家庭。
安娜的母亲原名叫朱莉娅·魏斯曼,是一位作曲家和音乐家,与阿尔弗雷德·克尔结婚后才随了夫姓。
电影中也表现出朱莉娅在音乐方面的极高造诣。
朱莉娅的父亲罗伯特·魏斯曼是德国普鲁士的一名高官。
众所周知,德国统一前的主体就是普鲁士,可见安娜妈妈的出身也十分高贵。
朱莉娅·克尔
卡拉·朱里 饰 安娜的妈妈安娜一家虽然是犹太人,但她的父母都是当时德国上流人士。
从出身来说,比希特勒这个来自奥地利边境小镇的权力投机者要高得多。
克尔一家(父母、哥哥和安娜)安娜的家庭背景如此显赫,不仅是知识分子,而且是当时德国社会中的顶级知识分子。
她的父亲又对势力越来越大的希特勒集团极端不满,再加上他们又是希特勒最恨之入骨的犹太血统。
所以,虽然当时希特勒还未正式成为德国总理,但他已经开始发动强大的纳粹党羽准备迫害克尔一家,排除异己。
电影就是以安娜的妈妈接到警察电话,警告他们要扣留克尔的护照作为开始。
不过克尔一家还算是逃得快。
他们很机警地马上举家流亡到中立国瑞士,后又辗转到巴黎,最终又逃往英国定居。
结合后来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大规模的屠杀和迫害来看,克尔一家这段逃亡经历根本不算艰辛,甚至还很轻松。
他们与二战爆发后欧洲犹太人经历的苦难相比,算是极其幸运的了。
克尔一家开始逃亡的同时,1933年1月希特勒正式就任德国总理。
他刚刚上任,就发起了对异己思想的毁灭行动。
希特勒就任总理的同月,纳粹党徒以支持他们的德国和奥地利大学生为主体,以希特勒的铁杆宣传部长戈培尔为领导,制造了震惊世界的“纳粹焚书事件”。
纳粹焚书事件
纳粹焚书事件纪念地这些被焚烧的书都是被纳粹列为不符合其意识形态的思想,犹太人的书,马克思的著作尤其是毁灭的重点。
可想而知,如果当时克尔一家没有成功逃走,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怎样残酷的迫害。
朱迪丝·克尔及其家人万幸,逃到了纳粹德国始终没有征服的英国,并定居于此。
虽然代表着曾经美好的粉兔子被元首偷走,但这位在电影中说童年没有经历过苦难就不会成为名人的小女孩,将那份难能可贵的童真一直保留下来画进书里,最终成为一位知名的儿童读物和绘本作家。
除了电影背后的历史,影片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饰演安娜的小童星丽娃·克里马洛斯基(Riva Krymalowski)
丽娃是2008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的00后,生活在德国柏林。
她的形象像是同为童星的“超杀女”科洛·莫瑞兹和小11的结合体,而且她和电影原型安娜小时候的相貌也很接近,《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是她出演的第一部电影。
如同《乔乔兔》里的小演员罗曼·格里芬·戴维斯,丽娃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目前这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在电影网站上的评分很高,就像朱迪丝·克尔的书一样,全片的氛围很温馨,完全没有沉重的说教,期待未来可以像《乔乔兔》一样引进国内上映。
以美好的童真警示那段黑暗的过去。
-END-更多干货影评:1.《乔乔的异想世界》: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实至名归,原著揭秘2.《灰猎犬号》:一文读懂《灰猎犬号》背后的大西洋海战史(附电影中U-boat辨认)3.《我控诉》:犹太人、特务、双性恋、作家、总理、导演、指纹鉴定发明者……整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都乱成一锅粥了4.《被涂污的鸟》:看不懂《被涂污的鸟》?
这7种动物和8种信仰的隐喻是关键5.《福尔摩斯小姐:失踪的侯爵》:浪费卡司、浪费成年人阳间两小时,美国少年爽文改编的网大
虽然《乔乔的异想世界》并没有那么好,但是对比本片还是好很多,反差的剧情设定比本片不止强了一个档次。本片因为是传记影片,为了更忠实于事实,所以整个流亡故事基本上没有什么波澜,主人公根本没有遭遇到什么真正的危险和真正的困难,看完电影很难产生共鸣和同情,因为事实证明他们一家是胜利大逃亡的幸运儿。他们的生活水平即便过了87年,我也没有完全达到。即便是他们流亡时候的生活品质,似乎都要比我高,所以我还是同情一下我自己吧。
一路逃
再次补充二战的不同视角,小女孩被偷走粉兔子这么充满童趣又温暖的故事,实际上是凛冽的战争,对其他的犹太人是死亡、是逃跑和悲伤,对于小女孩来说是需要不停的道别,需要应付窘迫的生活,但还是温暖的,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二战犹太人际遇的侧写,安娜是不幸的,安娜也是幸运的,她还有机会和同自家的老房子告别,同瑞士乡村告别,同巴黎的陋室告别
加沙无辜惨死的儿童,谁为他们发声
童年或許沒有惡意和黑暗,卻也難免充斥著成年人世界裡才有的告別。
安娜真幸运..全家跑得快,旅居还能学多门语言,父母都爱她,家人都在身边。而她只是损失了一个粉兔子和爱她的保姆而已。
有一点不适感来源于女主如此优越的家庭背景——以至于对她需要在玩具中做二选一、所谓“难民”的情节感到了某种“何不食肉糜”的不耐烦…尽管知道对她来说很真实,但其他犹太孩子要面临的是真实残酷的生与死欸他们甚至没有任何抉择🧎♀️ 20240422 CS- LDN 空中电影马拉松
三星半
无聊,纯粹意志力的考验
一路迁徙,辗转流离。在瑞士,向你扔石头代表喜欢你,在法国,悄悄在许愿池里偷钱币。有着乡间山峦的波澜壮阔,有着都城巴黎的盛世繁华。无论贫穷富裕,无论颠沛流离,什么也不能将一家人分开。她的故事虽有起伏却也波澜不惊,在这里她耐心向你娓娓道来。
于德国电影节。1933年希特勒参与大选时,一个富足、幸福的德国犹太人家庭的故事。小女孩与德国、与瑞士、与法国的家告别的戏份不错,当一家人乘船到伦敦时,他们脸上挂着迷茫的笑,未来不知如何。不过,有才华、有家底的犹太人能逃离祖国,活下来,这实在是那个时代里幸运的故事了。
确实剧情不够跌宕起伏 就很平铺 电影院看的 为啥上映这么晚呢
一部传记电影,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从有钱人沦落到难民生活多不容易,最后凭着天资聪慧、吃苦耐劳一步步重回上流社会。这部片子把欧洲人那种家族继承的意识展现给大家,并且原创一家作为资产阶级本身一边使唤着佣人享受着上流社会的生活一边幻想革了资产阶级的命实现社会主义,实在是有点好笑。
大概是女性化过于细腻的视角,没有太多感觉,埃菲尔铁塔上放气球很浪漫。还是更喜欢《一袋弹子》《乔乔的异想世界》
流亡的生活不是童话,平淡才是真实。没有元首也没有粉兔子,但一家人幸而拥有彼此。小女主好灵啊~
再见,办公室;再见,圆形餐桌;再见,三角钢琴;再见,亲爱的海皮厨房;再见,可爱的老房子!再见,狭窄的小巷;再见,大石头;再见了,老水坑;再见,假人!再见,安娜!再见,灰色的房子;再见,维多利亚大街!在那儿,她找到了自己渴望的住所……
与1933年纳粹焚书事件有关的一部电影,小女孩跟着作家父亲流亡瑞士、巴黎到伦敦。当父亲陷入一种社会性死亡,她必须努力去学习成长这件事。来自布克奖最新得主的一段话,与电影主旨相似:“我认为,当你还是孩子并且一直遭受创伤的时候,你绝对无法控制它,那个时候,你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把它变成艺术,并仔细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
平安抵达实在太好了
片子本身拍得很平淡,偏向于主角的私人记忆,没有太多的戏剧化加工,走公路片的套路,德国瑞士法国三段式结构。因为以儿童视角记录二战历史的片子太多,经典太多,所以这么一部流水账式的片子也很难找出太多亮眼的地方,加之主角一家的经历主要是一个艺术家/知识分子犹太裔家庭因排犹辗转颠簸,他们所受的最大劫难无非是物质窘迫族裔歧视,和那些死于集中营和战场之中,亲身体验排犹之难的同族来说显得过分幸运。这就有点像齐邦媛写《巨流河》,文笔很好,但她自认为的苦难和同时期其他普通人底层人所受的太微不足道,最后就有矫揉造作,消费苦难之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