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感人的电影,德九,一个七岁的孩子,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去世,母亲将父亲的一笔数目不小的赔偿金卷走,爷爷一气之下将儿媳赶出家门,两个年幼的孩子,靠爷爷打零工扶养,生活很坚辛,德九抱怨爷爷不该把妈妈赶走,当年迈的爷爷患病后,知道时日不多了,所以决定去找回孩子的妈妈,爷爷把两个孩子放在代管家后,去寻找孩子的妈妈,因此也发现儿媳拿走这笔钱的原因,觉得有些对不起儿媳,独自回到家后,由于得了肺癌,两个幼小的孩子无人扶养,爷爷教孙子去演讲,找回妈妈,可还是没有找到,为了孩子有人照顾,爷爷决定送走两个孩子,相依为命的祖孙不得不分开,孙子德九哭喊着,……当看到这里,无数人的心被德九的这段戏打动,观众默默的为德九祈祷,孩子不哭,孩子要忍住要坚强,故事最后妈妈终于回来了,剧情生动感人,很不错的一部电影。
看到画面海报的时候,就知道这肯定是部标准韩式煽泪亲情电影,套路、埋点、泪点不用看就知道导演会安排在哪里,但还是点进去看了,果然哭得浮皮脸肿的。
其实哭不是因为电影,只是对电影人物的共情,在现社会留守儿童或儿童心理建设这都是很大的社会课题,之前看湖南卫视《变形计》的时候,每每看到农村主人的遭遇我也是会哭得稀里哗啦,因为我知道他们现在这么苦,成年后是现在放大了几十上百倍的人生百态,对于成年人,外界是没有包容和怜爱的,而且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幼儿时期原生家庭的映射,如果在早期没有做好健康的心理建设,长大后不知道调节,将会出现很大的负面。
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说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到最近这几年是深深的明白了,哎,越扯越跑偏电影主题了,总之,希望自己能尽更多的力量帮助要别人……
这部电影整体上看来还是不错的,平淡的叙事中流露真挚的亲情,煽情的台词直接让人泪目。
故事虽然没有深度,但表达的主旨足以引起众人的共鸣。
虽然我们已经熟悉了这种公式化的韩影套路,却依然次次被戳中泪点。
也许是因为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真诚的情感,这部电影才能如此动人。
大概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这样一个老人,他们的脾气可能有些倔,没有文化又不讲道理。
总是穿着破了洞的鞋,却依然惦记着给你买好吃。
每次见到你时,他总会从兜里掏出一把糖,或者让你爬上那弯曲的后背,用最简单、最质朴的方式,向你表达他最无私的疼爱!
这并不是一部靠悲情去赚取眼泪的电影。
顺才爷爷代表的是许许多多白发苍苍还要隔代抚养孙子孙女的老人家们。
谁不想老了之后能颐养天年、儿孙绕膝,叛逆如Lukas在歌里面也唱到I hope my children come and visit once or twice a month。
老人有自己的无可奈何,老伴不在,儿子去世,儿媳被自己撵走,自己不劳动孙儿女就会跟着自己挨饿,所以即使古稀之年已过也还要去烤肉店刷盘子,然而,辛辛苦苦的钱还不够给孙子买已经承诺要买的玩具,这个社会变化的速度对老人家一点都不友好,所以老人家们才总会觉得跟不上社会的节奏。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德九闹着要玩具的时候像极了小时候自己的模样,除了想拍死那时不懂事的自己之外,更想对顺才爷爷说一句对不起,是我们不懂事了。
那时,爷爷的心里应该不比孙子好过,有着男人的自尊心在折磨他,觉得是自己没本事没能力去兑现自己许下的承诺;有着对德九德姬的亏欠,是自己把他们的妈妈撵走,以为靠自己就可以把他们照顾好,但发现连个玩具都不能满足他。
德姬偷吃墙面被送到医院时,爷爷一句有爷爷不够吗,既是问医生,也是对自己的质疑。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故事,因剧情环节需要所以设置了这些人物跟背景。
但对于已经有所失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去珍惜当下拥有,如果有一天一定会失去,也要努力去减少遗憾。
失去的,忘不了的,就请永远地记住。
七岁的德九(郑志薰 饰)与妹妹德熙,一起和爷爷(李顺载 饰)住在一个小村庄。
几年前,德九的爸爸因为交通事故过世,备受冲击的妈妈后来也不久于人世。
爷爷只能四处打零工,努力扶养两个孙子,但甚至连想给德九买台玩具车都负担不起。
当德九将进小学时,爷爷发现自己时日不多,担心年幼 的德九无法照顾自己和妹妹,爷爷准备了最后的礼物要给他两个孙子……
在罗文姬前辈凭借《我能说》拿下青龙奖、百想影后等荣誉时,再看李顺载老爷子的《德求》,有一种错觉,《搞笑一家人》里的老两口走出了医院小楼,生机勃勃地竞相焕发第二春。
有时忍不住赞叹韩国电影业为老演员留出的耕耘空间,纵然有很不小的票房风险,但他们依然制造出了一部又一部让前辈们担当主演的片子,《我爱你》《诗》、《长寿商会》、《母亲》、《地狱奶奶》、《奶奶一年级》、《奶奶强盗团》、《酒神小姐》等等,以及上面提到的《我能说》《德求》……韩式老人派电影四处开花。
▼
单说《德求》。
从剧情来看,本片的主人公并不完全是小孙子“德求”,还有爷爷,即李顺载,是他在家庭变故以及自身健康的双重打击下,承担起辛苦劳作养家糊口的重任;也是这个角色,串起全片上下的诸多情绪点。
还原到剧本中,《德求》全片的情绪点着笔可算密集,孙子被指偷窃、将孩子送给寄养人家、得知儿媳妇卷款真相、病发住院、儿媳妇归来……「爷爷」拖着病躯游走在村邻、饭馆、学校甚至异国他乡,梳理着未尽的生事,表面上掀起的波澜并不大,但内心柔软者,可能已被点点触动。
插一句:德求妈妈是印尼人这个剧情点对于韩国观众来说毫无理解障碍,韩国乡村的东南亚外籍新娘问题很常见,如同咱国屡见不鲜的越南新娘。
干嘛找外国媳妇=何不食肉糜?
除剧情推动外,爷爷身上的属性也很明显:文盲——纵然韩文已经非常简单,但乡间仍存在着不少目不识丁的老人;正统——念念传承着自己的族裔来处,乃至孙子名字的含义;古板——宁可给孩子买零食也不买玩具……这些属性,既鲜明了人物,也应该能让不少观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说大制作电影是鱼翅山珍,《德求》这样的片子则如清汤米饭家常菜,摆在被华彩轰炸过的眼前,貌不惊人地和你对视,不卑不亢地轻抚着味蕾,给你一份被絮叨后的小满足,就像你可能不会为李顺载老爷子疯狂打Call,但看到他就会油然而生的一种踏实。
相对对于「德求」这个直白的角色片名,英文片名「Stand By Me」更为点题——总有一种身边的陪伴让人念念不忘,片中的德求和德姬,片外的你,故事不同,爷爷不同,但那份横跨代际和时间的陪伴,是否还记在你的心头?
片尾的彩蛋是一张张飞出的真实爷孙(女)合影照片,大概是这个片子在剧情之外,想唤醒观众的吧。
✎文︱韩影书 ©原创︱著作权所有
1、无力的爷爷与过世的儿子医生来告知爷爷癌症的消息,并向爷爷建议把孩子们送到别人那寄养。
一边是不舍,一边是不能。
屋檐下,爷爷捧着过世儿子的遗像诉说:孩子们该怎么办呢?
我到底该怎么做呢?
力不从心的爷爷泪水朦胧,让人心疼。
2、挨打的哥哥和袒护哥哥的妹妹德九被冤枉偷盗,却不去说清楚事实。
爷爷对此很生气,于是鞭打德九。
哪怕德九真的偷东西,爷爷都不至于如此。
他怕的是德九变成一个有了委屈只会忍的孩子,这是痛苦且残忍的。
德九的妹妹,虽已五岁,却因心理疾病而有语言障碍。
看到哥哥受罚,她冲上去抱着哥哥,嘴里不停地说:讨厌爷爷。
3、无助的德九与过世的爸爸爷爷病倒了,德九不小心在病房里知道了爷爷对误会妈妈一事甚是遗憾。
他觉得爷爷是因为这件事心里不舒服,才会病倒。
他担心爷爷就这么死了,可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做。
同一个屋檐下,这一次,是德九捧着爸爸的遗像诉说: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七岁孩子的无助,再一次让我泪目。
4、在路中爆发的德九德九决定去找妈妈,当他到达信封上的地址时,妈妈却早已搬离。
在陌生的街头,德九得到的是路人冷漠的回应。
他摔倒在雪地里,想起爷爷的话:不要忍着,便朝着整个世界呐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为什么。
他流着泪,却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地告诉这个世界自己心底的声音。
这是一个无助的孩子最终爆发和成长的方式。
心疼这样的一种成长,却也为他感到骄傲。
5、被送走前的德九对爷爷的质问爷爷最终还是选择将孩子们送走,为了他们好。
他给他们买新衣服,把他们打扮得妥帖。
家门口,德九追着爷爷:你真的不需要我了吗?
你从市场回来,没有我,谁帮你提东西?
你吃饭的时候,没有我,谁给你泡小麦茶?
你贴膏药的时候,没有我,谁帮你贴?
最直击人心的就是生活细节,这是德九和爷爷的生活,也是他们离不开彼此的理由。
电影《德九》以小见大地讲述了一场关于理解的故事。
这不是所谓的亲情外壳之下的滥觞,而是跨越年龄,文化彼此的理解。
没有跨国之旅,这个故事就只是托孤的小故事,然而,跨国之旅,就让故事本身升华了。
爷爷在国内的时候的穿着都是比较破烂的,但去印度尼西亚的时候,穿着明显以优雅明快的风格突显。
如果不是么强烈的对比,就不会知道导演的野心。
这两家人很久没见,而且彼此语言不通,但是会两种语言的瓦妮莎充当了不在场的沟通人。
信件上的两种语言就代表了这种沟通的可能。
瓦妮莎为就大女儿卷走了钱,可还是回到韩国去挣钱还给老人 也还要照顾自己的一双儿女。
她是一个坚韧的,负责人的母亲。
(不在场的她却告诉自己的母亲,钱是德九的爷爷给的,这就让人非常动容。
在自己本身受尽委屈的情况下,她充当的是那个传达善意的桥梁)。
虽然语言不通,但Angela可以和爷爷通过绘画了解彼此的真情实感。
事实上,不需要语言在场,人本身可以沟通的方式如此之多。
电影多个拼贴闪回的镜头回忆的都是瓦妮莎的好。
爷爷也从不当着孩子说母亲不好,回忆的也都是瓦妮莎好的一面。
这种于人于己的宽容才是真正融化误解和埋怨的解药。
同样,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
看似德九受了委屈 可小朋友第二天就负荆请罪,德九并不是狠狠报复,打对方,而是开了个孩子间的玩笑,就化干戈为玉帛了。
这才是电影在细微处不断的灌输给我们的东西,关于理解,关于大爱。
有些老演员,不用刻意表演,自身就散发出角色的魅力,让人分不清眼前出现的是演员自己还是戏中角色,85岁的李顺载就是这样的演员。
刚二刷完《与神同行2》,对饰演许贤东的小演员郑志薰印象深刻,他的德九爆发力极强,小小年纪很有感染力,真是非常有前途的未来忠武路演员啊。
用一种很悲伤的心情看完《德九》这部电影,却让我想起了《季春奶奶》,一样的类型,一样的娓娓道来,他们在生活的无奈中踽踽前行,却依旧不失期望……长大后想当村里文具店老板的德九和妹妹德姬与80多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因为花光了父亲的抚恤金被爷爷赶出家门。
爷爷让德九每天在田野里大声练演讲,树立他当总统的伟大理想和目标;让他背诵族谱名号,永记自己是金家的长孙;让他当德姬的妈妈陪德姬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摘草莓活动……5岁的德姬患有反应性依恋障碍,需要母亲的陪伴,德九刚刚7岁,还没有上小学,他也想在母亲身边像孩子那样撒娇,要玩具。
而爷爷像对待大人一样抚养他们,以为只要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他辛苦地靠刷盘子挣钱,不知道对孩子讲话要慢慢教,养孩子营养也需要均衡。
正当爷孙三人矛盾激化的时候,爷爷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为了两个孩子的未来,他亲自去儿媳的印尼故乡寻找,无意中得知了抚恤金的用途,对赶走儿媳的举动深感不安和愧疚。
德九为了爷爷对妈妈说声对不起的的愿望,独自一人去另一个城市寻找妈妈……生活的艰辛在这个家庭里无处不在,爷爷对金家长孙的期望永远都不会变,德九在深夜马路上大声自我介绍并寻找妈妈的演讲感动了每一个人。
“只有不放弃梦想,才是我们要走的路,才是我们的活路,攥紧双拳有力地呐喊……”相信兄妹二人在领养家庭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吧!
一起过的苦日子,一起吃苦的日子……那么不近人情的爷爷,误会应该是编剧把玩笑开大了,现实中应该会解释清楚吧?
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所以这个悲惨的故事应该没有发生。
只是两孩子和母亲爷爷相依为命!
泪崩!
一家人的吃喝对于没法挣钱的人来说多么可怕!
养孩子责任大啊!
致敬所有养家的人,您们辛苦了!
哭得我脑仁子直疼。顺才少爷的电影都很好看
还行吧!亲情至上
只有不放弃梦想,才是我们要走的路,才是我们的活路,攥紧双拳有力地呐喊……
韩国催泪弹
临睡前点开真是哭成狗…关了视频才细想,一个小孩子都能摸到的地方,爷爷你倒是吱一声拜托一下医生,不就能找到人了吗!而且哪那么巧,街上看见的一个路人就跑到别市遇到妈妈!啊我的眼泪…
冲动之下本想给四星评价的,冷静后还是秉承客观理性的态度最终给出三星。
亲情与爱和坚持,可以战胜天灾人祸。
艾玛,哭得一塌糊涂。可是简介真心醉人。。。
韩国人是不是寿命挺短的,因为癌症太多了,很老套的剧情,虽然小演员和老演员都很尽力去演,但感觉用力过度了,特别是小男孩,最后强行催泪,感觉不好,豆辫分高估了,比同类的电影"准备"差了不是一点点。3.5分。ps,韩国人也有外国新娘,穷人也是娶印尼的,跟中国人娶越南女人差不多,呵呵
第一次看李顺载爷爷的剧,爱情是什么,演的大男子主义公公,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爷爷棒棒哒
两个小朋友的演技很不错。
观众:老套路了导演:就知道你们要说我套路老,没事,我让你们一边哭一边说
标准的韩式煽情电影,而且有想法加入外来人与本地人组合新家庭的社会问题。不过后半段还是觉得有点煽情过度了,然后有些其实很容易就让观众感动的地方拍的也不是很好。不过李顺载爷爷真的赛高!
就算知道发展和结局 依然还是会戳到泪点
有些片段真的太刻意了
表演还是过于刻意,剧本也很取巧,不过演技都很不错,不论是顺载爷爷还是小孩子。相较于《爱回家》还是弱一点。
催人泪下
第二块爱的碎片。人生,苦。
文艺又暖心,剧情字字入心啊,主人公演绎的每一个动作都扣人心弦。看后令人沉默
年老丧子,又因为误会,把儿媳妇赶走,独自一个人靠打零工养活着孙子孙女。刷着烤肉盘子,肩膀疼;赚到一大笔钱,但还是无法给孙子买喜欢的玩具;要把孙子孙女送走,面对孙子的质问,无法回答;这些就是感到最无力的时候吧!熟悉的套路却能让你流下泪水,大概只有韩剧做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