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冷门小众的电视剧,忘记在哪里被推荐过,这几天慢慢的看完了,有些感受就像液体渗进木头,很慢,但很深… 我们看悬疑,追偶像,迷宫斗,但却不关心现实生活….影片第一集范明饰演的鞠广大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太真实了的民工形象,继续看下去,农村小院、麦田、村里的小路、工棚、工地,每一个场景和人物都特别的真实。
片中大量和吃有关的场景,也许吃饱吃好就是农民的终极愿望;再就是面子:第一集鞠广大回家奔丧和最后一集双元妈的葬礼,剧中的两场婚礼(潘桃和李平),这些风光的红白喜事里也必须有着热闹的大吃大喝,还有腐败的村长在里面应景的“表演”。
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吃和面子。
也许“饥饿”是刻在我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再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很重要的“面子”。
印象最深的是李平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觉得她注定是个悲剧人物,先是“被小三”,再是殷勤地对待那个来进修的导演,让人感觉她感情上很单纯,又把自己摆得很低,拼命的对人好,目的呢?
除了内心的自卑,当然也是求得别人尊重她对她好。
但是她的好很廉价,也许每个月花个千百块钱,就可以请到一个这样的保姆。
看似她对每段感情乐于付出,其实骨子里装满了恐惧和卑微以及小心翼翼,是的,虽然她是农村人,但是为什么一定要依赖那些有文化的人,等待别人的施舍?
——就像潘桃评价李平,外表城里人,内心还是农村人。
太准确了,李平似乎跳不出这个框框,她需要像个农村的妇女一样好好的服侍男人,她又在乎名声,担心梁老师把她的过去告诉双元。
片子2005年播出,正是中国处于急速转型期的时候,新旧交替,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各类事件,更是人心的复杂变化。
和过去相比,我们可以看到了别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向往,但其实,也许终其一生的努力我们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那些生活只是被显示在手机里,让人羡慕眼红,于是,我们从期待变成焦虑…. 再继续把焦虑传染给下一代,希望孩子们过的比我们更好,也许努努力就能过上家长想要的,好的生活。
每个家长都这样想,去争夺那一点点的可能性。
想想生活的本源是什么?
一代人在一个快速变化社会的缩影。
在城乡二元社会的冲突与困境。
上一辈人在固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而新生代的人在经历过城市最底层的生活之后渴望融入城市,可这座城市又是那么难以让最底层的人融入其中。
没有谁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
在社会中人都是有灰度的。
我们根据现有的道德评价剧中角色的作为。
多多少少都会夹杂出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
认为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是错的。
可对错对当事人来说是感性战胜了理性。
人都好凭一时冲动做出决定。
事后往往后悔不已。
这其实也是遗传下来的生存策略,并无好坏之分。
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是从一个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变化的过程。
熟人社会建立信任,靠的是多次博弈后的结果。
大家最重视的是人情关系。
直接的后果就是背叛成本特别高所以也会特别重视,而城市合作是建立在陌生人和陌生人的基础之上靠的是契约关系。
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博弈的次数相对较少背叛成本比较低。
所以需要建立契约与合同与公权力的介入。
剧中最有意思的两个女人,对比非常明显。
桃和李平都出生农村,桃没有在城市生活过,只有农村的生活经验,但她非常向往城里人的生活所以她穿衣打扮都在学城市女人的样子看似非常时髦,其实骨子里还是农村人的生活习性,但他的家庭条件决定了,她只能和农村人结婚。
根据她自己的描述。
她也是一个心气特高的人,但就是胆子特别小。
她他说有一次镇上有有一个活动招主持人她为这个事准备了两个月,但在最后一刻他因为心里害怕打了退堂鼓所以放弃了。
她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她特别希望别人对他的喜爱和关注是用金钱或物质的形式来表达的,而并不仅仅是语言。
这又反映出她比较虚荣的一面。
胆小虚荣,又好胜心强。
她和李平从互相排斥到互相靠近成为闺蜜。
只是因为两个人都处在相同的环境里压抑痛苦无人诉说。
从而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其实他们俩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李平的同理心是远远高于潘桃的。
她对李平说出他的早年人生经历的痛苦完全不能感受到。
以至于到最后她会把李平的隐私泄露出去。
李平这个角色其实我觉得象征了一大群农村底层往上奋斗的女孩子。
只是选择有所不同罢了。
有的女孩子。
就像李平的理想一样,嫁给了城里人,过上了城市里的生活。
还有的女孩子在城市里独自奋斗最终找了和自己。
同样出生的男孩。
留在城市生活,还有的女孩迫于家庭的压力回了农村相亲结婚。
回到原来的状态。
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是急于让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是会表现什么。
李平正是因为自己缺少文化,所以她找的都是有文化的并不惜一切的付出,千方百计的对男的好可男的最后都抛弃了他。
这是因为可能他们的需求不在一个层面上面。
男的之所以找他是因为。
他体贴,能照顾人漂亮身材好。
而他之所以找。
这些男的。
并不是真的有多么多么的喜欢他们,而是他们所代表的的身份地位。
他喜欢的是有文化的男人。
以及这种文化所代表的阶层及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
这种虚假的社会阶层上升的感觉是让她任劳任怨不顾一切付出的原始动力。
在这部剧里有一个很好玩的现象:鞠双元不想过父亲和母亲这样的生活,觉得他们的生活是一种悲剧。
于是多上了六七年学,导致无法给家里分担债务,还给家里带来巨大的负担。
最后还是去打工了。
鞠广大不想让儿子过他父亲这样的生活,觉得他父亲的生活是一种悲剧,所以他选择了不跟他父亲一样务农,而是进了城里打工。
最后在城里好几次一分钱没赚回来,还挨了打,还间接导致老婆死亡。
鞠广大他父亲从来没觉得他的务农生活是悲剧,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干的,最稳定。
结果到了七十岁,还能下地干重活呢,和老伴儿都健健康康的活着,安享晚年。
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最好的地方在于它能给人们看到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活;最坏的地方在于让人们看到许许多多的生活之后却发现大多数的生活自己都可望而不可及。
古代的中国人,祖祖辈辈都做某个大众职业,也没有什么。
父亲是怎样的生活,儿子也是怎样的生活,孙子也是这样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做的就是把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经验教给儿子,儿子的职业也是把某项经验传授给孙子。
这种生活虽然单调,但人们心里真的觉得单调吗?
在没有其他看上去可以选择的东西之后,这就是一种充实。
而现在人们的思想大多变成了我现在是做这个工作,我的下一代必须要做比我这个工作更跨上一步台阶的工作。
从鸡汤的角度来说,当然是每个人都有这种飞黄腾达的可能性的。
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最终能飞黄腾达的,无非也就是百里挑一,而那99个人却为了这1%的可能性,而在焦虑、求不得、可望而不可即中度过生活。
所以说现在这个社会的悲剧永远在于不可能让某个人都过上他们心里想要的生活,但是永远都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可能过上这种生活。
但可能性究竟是多少呢?
没有人给出你一个具体的数字。
大多数人就在为不知道多少的可能性去牺牲自己已经有的安定和平和。
不仅仅是农民,各行各业又何尝不是呢?
农村人想进城。
城里的工人,想把孩子培养成脑力工作者。
脑力工作者就想让孩子考研读博,成为高级知识分子。
于是现在大学生成了标配,就连研究生也变得不值钱了,原来一个学生要上九年学,现在一个学生要上20多年学。
甚至有能在家乡找到稳定的工作的就要去大城市住着地下室,吃着方便面来追求梦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不愿意过上“父母的生活”。
可是,我们的生活真的比“父母的生活”要好吗?
潘雨辰基本每部都看过,最好的还是民工!
在里面演技爆炸,陈思成这个渣男看了这部戏后也有了改观!
戏里的李平倒是很像现实中的潘雨辰!
潘老师原声家庭条件不太好,爸爸一个人养育几个孩子,自己身上背负的压力有些会给到孩子身上,使得长女潘雨辰很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同时缺少父爱!
这种早熟又缺爱,使得她对同龄小男生提不起兴趣,倒是被一个中年老色狼给坑了!
对家庭的态度,对感情的态度,使她走到了现在!
就戏里而言,我感觉李平是有点责任,农村出身,对农村环境应该了解,为了逃避渣男拉双元回去结婚,不跟双元说,跟些妇女说,双元母亲葬礼上听到自己老婆感情史被传的沸沸扬扬!
各种情绪就爆发了!
双元是真心爱她的,初恋,暴打渣男,说你祸害她以为我也会祸害她?
我命不好我认了,她命不好都是你害的!
勇于捍卫自己的女人!
戏里对农村也夸大了,农村娶离婚女人都有的是,谈两次恋爱算啥?
原著李平是三陪,还比较符合逻辑!
希望潘老师越来越好吧,我感觉她一直没走出来,整天看些鸡汤以及琐事来麻痹自己!
刚刚看完《民工》,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看的现实主义题材片子。
个人觉得剧中的鞠广大演的很写实,就是那种固执不善言辞的人。
他活的很累,命运对他也没有任何垂怜。
我既觉得他活得很辛苦又觉得他的命运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这个角色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拧巴。
与儿子一直关系不好,又不能好好表达出对妻子的感情,在家里重大事件之中总是处于缺位的状态。
鞠广大一直想在城里多赚点钱,可是每次没过几个月就回家了,也没赚到什么钱,最终老婆也死了,整个家里就留下年迈的父母,家里更加没有烟火气,会让人更加不想回家的。
但是他不出去赚钱的话,家里会变的越来越穷,这就像是一个死循环,说到底还是底层人物的悲哀,注定会活的很痛苦。
剧中最喜欢也最心疼的人物角色是李平和刘艳梅,她们都善良勤快,但是最终的结局却那么的不美好(希望李平之后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
一个百百无聊赖的晚上遥控器无意转到中文国际台,眼睛再也离不开。
真的好看,国产电视剧现在越看越少,但这部拍得很贴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拍得很现实。
我喜欢这样的。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我也曾有像李平一样的想法,这辈子再也不要回到村里生活。
不过,后来,或说到现在,我会说我喜欢那的生活,很纯朴,很自然,很自由。
当然我依然很讨厌那种封建思想,那种人后乱传谣言的人儿,不过我学会了更多的包容,他们只是百无聊赖,乱七八糟收集风声风语来充当谈资,这些都不会长久的,不是吗?
就像新闻一样,只要有新的出现,旧的很快就给遗忘了。
那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呢,随他吧。
整部剧最喜欢的也是李平,特别她嫁给鞠双元后在农村的生活,似乎看到那就是我的生活,或说是将来的生活,虽现在他乡,但终就会回去,生我养我爱我的地方,也许因为这个,让我觉得跟李平就似乎是亲密的朋友。
她很棒,在外面日子多风光,却甘愿回到村里,守着那几亩地,从此,烧材、做饭、洗衣、担水、耕地、收获,简单又反复的生活,重复再重复,甚至以为这样就是一生,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舆论啊,杀人于无形中,有多少人儿就白白地受辱。
想到双元的母亲,不就死于此的吗,很是心疼,心疼。
其实,看这个片子还是因为张译。
有时候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挣扎,我一年轻人怎么老是看或是战争年代,或是文革年代,或是建国初期,或是像民工这种反映时下与“年轻与时尚”完全不着边际的片子,挣扎完了,长呼一口气,管他呢,连回家的诱惑这等从头烂到脚、从心烂到肝、从里烂到外的无耻狗屎片子,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我又何苦为难自己呢。
越来越酸了嘿。
回归正题。
本来为看个热闹,以为全剧主旨无非就是描述民工的艰辛生活,一群底层人士虽然悲情却会仍旧努力挣生活的不屈不挠。
看完,我心凉了,根本就是绝望,彻彻底底的一部现实批判主义作品,怪不得没什么名气,这种片子,能火才怪,跟回家的诱惑,差距太远。
片名叫民工,可是描写的不仅仅是民工,而是涵盖了农村和城市的人们各为背景,传统与现代各为背景,在这个大环境下生活的每一个人。
一个农村人,在村里逃不过的不只是穷和苦,逃不过传统思想的束缚,逃不过贪官权贵的压榨,逃不过中国人世世代代积攒下来的丑陋习性,逃到城里,依然逃不过穷与富带来的活生生的刺痛,逃不过吃苦受累,逃不过真诚付出换不来温暖人心的一点点关怀,逃不过赤裸裸的剥削。
剧中大多数的场景都和吃饭有关,炕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给爷爷过寿,蹲在路边的双元拿着像脸盆一样的饭盆狂刨,请主任喝酒吃饭,鞠广大一干人算计着怎么吃有肉有菜又有面,小旅馆里一斤猪头肉和两瓶啤酒,李平家那个小小的桌子上摆着的精致碗筷,一家人都称赞的一顿拉面花了三十六块钱,振东带潘桃去吃的汉堡。。。。
都印证着,生活归于平淡和真实,就是为了一日三餐,这是最主要的。
另外一点,穿衣在其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两个新媳妇儿都热衷于穿衣打扮,这是年轻女人的天性,潘桃更甚,花钱如流水,郭长义媳妇也在闹离婚大战中胜利之后要求三身新衣服三双皮鞋一件呢子大衣告终,也只是为了证明一点,“我人老了丑了照样值钱!
”。
穿衣,俨然是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杆。
第三样重要的,脸皮。
七十大寿怎么操办,全村人可都看着呢;女孩儿相亲可不能第一次就答应,要百里挑一;这么好的闺女,答应嫁到这小山村里来,肯定身上有事儿;广大媳妇堪称完美道德的女人,在最后一道道德防线突破之后,生命也就终结了;郭长义为离婚妥协,同样也因为顾忌广大媳妇的颜面;你以前有什么事,我都可以受着,我一个人受着就可以了,但是你为什么要带到歇马庄来,你这就是把我的祖宗们拉出来一人给了一耳光;广大不信自己媳妇儿胡来,最后让郭长义帮忙下葬以示清白,不知道他是真的不信,还是想给媳妇儿留个颜面。
可以为了挣生活干脏累苦的活,可以为了少花几百块而不办暂住证整天胆战心惊,可以为了挣钱看城里人的脸色,可以几十个人挤在通铺上还能睡的踏踏实实,可是媳妇儿不守妇道,这就是天理不容的丑事,是无论如何不可承受的丑,不可承受的罪。
看到这些,我开始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烟酒糖茶,四个字,演尽生活的真谛。
说说郭振东。
他算是一个可爱的人,为人老实,积极上进,聪明又肯干,通过劳动生活也算富裕,也许他的存在是农村人的希望,是进城务工者的希望,整个剧中,能看得出,作者还是留给大家了一丝希望,也有一丝启示。
赞一个张译。
剧终之后,我开始觉得,以前看到民工,总是心中泛起一丝恐惧,穿的脏嗓门大没文化,现在开始觉得,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挣生活,我跟他们没有任何区别,我们每个人都是民工,我们都在朝着心中的理想生活迈进,我不知道能不能真正扫除自己心中的偏见,但我想,以后见到他们,态度会改变。
最后,向编剧和导演致敬。
民工很好看。
农村物资匮乏,翻来覆去就挣个面子,挣个理,完全忽视了人性的复杂,很多本应该是属于人的正常的情感需求都被湮没在一文不值的面子,规矩上了。
还是得教育,多见世面,只有见的多了,才能懂得多了,才能思考,才能接受人的多样性。
放下道德,规矩的枷锁,增进人与人的互相理解,这样人类才能发展。
系统提示:这个评论太短了?????????????????
如水,但又尝到些汤汤不多,但挺苦主概念的渗透性不太够,但演员演技弥补了不少剧本身可以有很强力量的,没能铺出来,农民,民工,女人三条线,大地,时代,女人三个概念只有女人略进一二,太可惜了看完会感觉,这不是一个电视剧剧本,更像是一个小说拍了出来,漂浮却不够有力为啥能给个高分呢?
因为这片儿用心了,而且这片儿属于只要及格就是高分,底子好啊,没办法
故事的前三集我还在疑惑为什么作者把名字取作民工,我看到的是一对父子相融相恨的闹剧。
后面出现的感情线,以为民工设定淡出剧情 最后两集我似乎明白了,故事并不是单一叙述民工艰难的工作历程,以民工这个形象为线索,揭露了旧时封建、愚民的社会性质。
城市中欺软怕硬,霸道横行;乡村中妇人人云亦云。
善良也许会显得不伦不类,而这一背景下的普通乡民世俗、地下、粗俗被很好的发挥出来。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捏造的主人公鞠广大必定是悲惨的。
他比一般意义上民工幸运的是他有妻儿,有父母,有家庭。
但他同样摆脱不了“乡下愚民”的固有面貌。
他是万千民工的一个缩影,是走在时代边缘的悲剧。
他全局似乎一直在和命运坐斗争。
卑微,无措却一副倔强的姿态。
想到他,我就想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
剧中“我愿意用我的血来换我儿子的命”,活脱脱的剧情重现,他没有尊严可言,又极其容易满足。
他狂傲焦躁,其实只是妆点他内心寂寥的一层屏障。
他一定是一个充满爱的认,被欺凌苦难磨灭了浪漫而已。
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的分层,高层人趾高气昂,底层人历来受顺。
新时代就是迫切要改变这种现状,贫富差距吓诞生来许多愚民,他们没有理想与追求,阻碍社会的发展。
我寻思这不才应该被称作“演员”吗
结局不完美
剧情评价写在长评中办暂住证要300?民工请假干不到全年就不给钱?外出打工要给主任好处费?开闸放水也要打点主任火化这事就不说了
这是一群活生生的朴实纯真的人,被“愚民”和“反智”坑害的最突出例子。这里没有歌功颂德,有的只是一黑到底不见天日。不管你有多么纯真,不管你有多么坚强。在窒息一样愚民传统的天空下看不见一丝太阳,都会被活生生扭曲、搅碎、掩埋。只是最终成为了集权高楼上的一块砂石,平淡无奇,不起一丝波澜…
农村的八卦和城里的八卦
B站版本估计删减了一些内容。片子从民工的爱情,到最后变成了农民的苦和乐。广大的苦是总要不到钱,总觉得儿子不争气,给自己找麻烦。李平和艳梅的苦在于挣不脱农村的道德观念,还是败给了众人之口,双元又何尝不是。郭长义夫妇,苦在一辈子两口子没有感情。看起来日子过得最好的还得是振东两口子。蟠桃在村里,真是过着最好的日子,以后也最有可能完成农村人到城里人的转变。
这部剧看到结尾让人心情复杂且压抑。
鞠广大,鞠广大,nmsl!
2004年拍的,改革开放后民工进城打工成为潮流,有人拍过留守儿童,第一次看到留守在家的女人们
之前看到第十集看不下去了,感情线越来越复杂了,闹心,刚看完外乡人相比之下差太远了。但是范明可以给五星,剧里的陈思诚欠揍丫的
没用的男人们
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 真的很赞 长大之后才知道妈啊是陈思诚。。。。!
为了看小太爷~
真的很好看啊!
7分 也就前几集还行,中间变成了言情剧了 各种恋爱 把几个女人描写的太多了 和民工没啥关系了都 最后父子俩的老婆临死前给他带了绿帽子,一个知道原来城里的那些事以后打跑了 两人又回城里当民工了 结局很虐 这部剧感觉人物不太饱满 剧情着重写的都是村里那几个女的 民工篇幅比较少
底层百态浮世绘
心酸,不忍再看一遍
台词写得太好,演员也演得非常棒。那时候拍剧真用心啊,演员们在地里干活,真大口大口吃饭,女主水灵灵的可是干起活来毫不含糊,现在有几个年轻演员还能做到呢……
李平啊 这么好的姑娘 遇人不淑!
不多解释,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