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典老电影,2000年上映的《入侵脑细胞》,算是一部带有浓重弗洛伊德色彩的科幻惊悚片,在这部电影里,意识和梦境的概念被导演用充满想象的手段和极其华丽的场面浓墨重彩地展现出来。
(PS:洛姐是真美!!!
)先扒故事(涉及剧透,可跳过)詹妮弗·洛佩兹饰演的凯瑟琳是一名儿童临床心理医生,就职于一家特殊的医疗机构。
该机构专门研究人类大脑,他们研发的技术可以帮助治疗师进入患者的梦境中,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发掘患者的问题并解决它,从而达到治愈患者的最终目的。
凯瑟琳虽然来这里没多久,却是整个机构里最擅长沟通且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治疗师。
不过,最近她的小病人爱华的问题实在是有些棘手,凯瑟琳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一点点融入爱华的内心。
但是爱华的父母却等不了了,在他们看来,已经浪费了十多个月的时间,却没有什么进展,不如转院。
同时,当地出现了多宗少女失踪案,文斯·沃恩饰演的FBI探员彼得介入,他根据这些案件的共同点以及现场证据判断,这些案件都是同一个连环变态凶手所为。
在他细致的侦查、缜密的推理下,警察们很快在凶手卡尔(文森特·诺费奥饰演)的家中找到了他。
但案件并不顺利,因为惠伦氏症(一种罕见却很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发作,卡尔陷入了昏迷中,而不久前被他掳走的女孩还没找到,也许正身处危险之中。
束手无策的警察们只得找到凯瑟琳所在的机构寻求帮助。
在第一次进入卡尔的意识世界里失败后,被吓到的凯瑟琳拒绝了合作。
但在彼得的恳求和劝解下,凯瑟琳被触动,开始了第二次的探索。
不过这一次凯瑟琳却翻了车,陷入了卡尔的世界无法苏醒。
彼得不得不冒险进入卡尔意识世界去唤醒她,不过他从这里的蛛丝马迹中判断出了女孩被囚禁的位置,最终救援成功,也算有所收获。
故事进行到这里,案子告破,被害人得救,凯瑟琳他们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验证,一切都圆满了,电影似乎也该结束了。
但了解到卡尔过往的凯瑟琳却在同事们的反对下,调整了程序,第三次连接设备,让卡尔进入了自己的意识世界。
是女主太过圣母白莲?
还是编剧打算为这个满手鲜血恶贯满盈的变态凶手洗白?
电影折射出的意识世界影片里一共展现了四次潜意识世界。
影片伊始,凯瑟琳进入的便是她的小病人爱德华的世界。
黄沙、蓝天、烈日当空。
当一袭白裙的凯瑟琳策马奔腾,攀越无边沙漠,才在一棵枯树边找到了满脸纠结的爱华。
人总是两面性,有多黑暗,就会有多渴望光明。
而内心的沙漠有多干涸,就会多向往大海。
对于爱华来说,当沙子变成了禁锢,浪花就是触不可及的自由。
凯瑟琳潜入爱华的意识里,就是希望能够带着爱华冲破禁锢,回归自由。
但两人还算友好的谈话,因为凯瑟琳乘坐帆船的提议而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原来,在爱华的心里常驻着一个叫做莫基洛的怪物,是它让帆船残破不堪无法启航,是它阻止爱华修补帆船,是它阻止他驶向大海。
不过,整部影片里,爱华的案例只是是一个引子,它只不过把意识世界的绚烂多彩、千奇百怪以及无法预测稍稍向观众展示了其中的冰山一角。
重头戏是卡尔的内心世界。
如同爱华一样,在卡尔的意识世界里,他的良知柔弱得如同小孩,没有力量,需要被保护,只能独自飘摇地苟且活着。
但正是小卡尔,帮着凯瑟琳一步一步接近真相。
水,血滴,跳跃的昆虫,黑狗,阴森的房子,不断奔跑的孩童。
但进入房间里,灯光瞬间明亮起来,除了墙上无数的钟表,还有骏马。
接下来就是影片里最经典的镜头,当时间一到,凯瑟琳眼前的骏马被活生生地分割成了无数块,嵌在玻璃里,凑近仔细看还能看到内脏器官在跳动。
如果不是小卡尔及时的一推,也许女主在抚摸骏马的同时,就一起被分割掉了。
小卡尔就是卡尔内心唯一良善的存在。
画面再转,凯瑟琳进入了地下室里,见到的则是成年卡尔杀掉的受害者们,她们被制作成了金发木偶,服从着成年卡尔的意志,代表着卡尔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
在这个血腥而又华丽的世界里,成年卡尔就是国王,他咆哮、统治着一切,让人不寒而栗,充满压迫感、危机感,以及生理上的厌恶和不适。
第二次进入,则让凯瑟琳彻底陷入卡尔的意识世界里,成为卡尔的禁脔。
但这一次,小卡尔接受了凯瑟琳的礼物和好意,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而凯瑟琳也看到了卡尔的童年。
不幸的童年总会是暗黑的起源。
暴戾凶残的父亲、折磨毒打虐待、对女性的歧视,充满了卡尔整个孩童时期。
强调童年经历,这很弗洛伊德。
弱小者渴望力量,即使自己的父亲像对待死物一样对待自己,卡尔还是不知不觉被这种他未曾拥有的力量所吸引,尽管它是如此可怕。
当恶念强大过善念,整个意识世界的主宰就变成了那个强大而又邪恶的存在。
好在彼得的进入,成功把凯瑟琳解救出来,他也收获了重要的线索。
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很值得。
有趣的是,虽然彼得进入的是卡尔的意识世界,但彼得睁眼最先看到的却是自己潜意识世界的反映:一个不受母亲重视甚至被抛弃的孩童。
而当凯瑟琳见到彼得第一面时,她的问候也是:可怜的彼得,爸爸有没有做坏事啊。
此时可以呼应到凯瑟琳在自愿第二次进入卡尔的意识世界前,与彼得的对话。
彼得坦诚了自己为什么要从律师转行成警察,在他当检察官时,一个小女孩的性侵案因为证物被污染而无疾而终,而这个罪犯贾卓士转身就对小女孩进行了残忍的报复,剖心肢解,而最后竟然还以精神病逃掉了谋杀罪。
“他说贾卓士自小遭到性侵犯才令他走上这条路。
扯淡,鬼话连篇!
”“为什么是胡说?
”“我相信一个孩子可以遭受比贾卓士糟一百倍的性侵犯,但仍然会长大成为一个永远永远不会伤害别人的人。
”“你确定吗?
”“我确定。
”彼得就是对话里那个糟糕一百倍的孩子,他是可怜人,但他并没有成长为一个可怕的人。
第四个意识世界,则源自于凯瑟琳自己。
这个世界里,她自信、温柔、充满爱,圣母的光辉笼罩着每一个角落,这里春暖花开,卡尔终于可以直面真正的自己。
在她的帮助和治愈下,卡尔回归了最终平静,安然死去,再不用深陷于恐惧不可自拨。
治愈是治愈本身爱华和卡尔都患有精神分裂,他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莫基洛。
卡尔是不幸的,莫基洛是他小时憎恨的父亲,也是他向往的可怕力量。
在这样的莫基洛的支配下,卡尔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但他在最后一刻又是幸运的,凯瑟琳让他能够平静死亡,而不是在意识世界里继续担惊受怕和陷入疯狂。
而爱华是足够幸运的,在没有失控的情况下,他一直有着凯瑟琳的陪伴。
所以到了最后,即使他们没有去成大海,凯瑟琳也为他准备了帆船、花海,还有走出来的希望。
入侵脑细胞,从治愈的根本上来说,它并不是侵略,而更像是一种温柔地试探,在被他人接纳的这个过程中,去接纳自己本身。
电影华丽的画面里充斥着血腥和温情相互缠绕的矛盾,就如同人本性里黑暗和光明的共存。
这一点上,倒是很不弗洛伊德了,毕竟在他看来,人性本恶。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仨鱼说电影,认真看戏好好写文。
今天看的这部电影名字叫做《入侵脑细胞》,就?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看起来还是挺吓人的,要不是暴雨过后我们家人这么多,我其实也没有这样的熊心豹子胆解锁这样的电影,毕竟我也很脆弱,盗墓笔记看完都要做噩梦的那种人。
但是今天这部电影我看完了,我站在2021年看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居然还是被震撼到了。
就?
玻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割马儿身体的那一段,都快把我吓哭了,分割完了之后,马儿的整个器官还在工作着,因为速度太快了,还没有感觉到了,自己就死了;而且马儿可以在自己想骑的时候就变成一匹马,不想骑马的时候变成一座驰骋的雕像;我觉得这样有创意的电影,其实大家都应该看一下吧。
意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 一直以来都觉得意向世界和现实世界不知道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很多人都讲说有平行世界,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送你一朵小红花》里面,易烊千玺最后带着小小女孩儿去到一个没有疾病的世界,他们相濡以沫去了,如果真的可以,我也希望这个世界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所以意向世界与现实世界,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所以意向世界能够治愈现实世界吗?
这部电影就揭示了这样一个话题。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想法,其实对于我来说,这种想法早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为什么这种想法现在才看别人的电影出现呢,我是否自己应该拥有这样的想法呢。
Part 01.Catherine:我披荆斩棘走进你们的梦境里 Catherine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她通过特殊的仪器走进大家的梦境里面,然后发现人们存在的问题,之后带着人们走出困境,找到全新的生活方式。
电影一开始,Catherine就带领大家从梦境之中走出来,我们透过梦境看到了小男孩内心深处的那个鬼怪,他想要扬帆远航,但是那个鬼怪一直控制着小男孩,于是小男孩就失去了控制。
于是Catherine按下了自己的大拇指,逃离了梦境世界。
这个创意实在是很棒的,即使在2021年回过头看这部电影,也没有觉得这部电影过时了;相反,里面人性内心深处的险恶让我们震惊,让我们看到之后鞭笞自己的生活方式。
Catherine以一己之力,披荆斩棘走进这些人的梦境里面,其实不只是这些人有问题,大抵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不可描述的痛苦吧。
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尽力对抗生命之中的这些痛苦。
Catherine发现这个人向来都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于是他每天乖乖洗碗,乖乖听话,但是因为Catherine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小男孩想的不是责怪她,而是让她躲起来;之后我们就见到了怒气冲冲走进来的父亲,父亲一脸怒气,劈头盖脸地对着小男孩破口大骂,还带着小男孩去看继母的下身,场面之残酷,给小男孩带来的阴影之大,都让人无所适从,真是让人震惊。
所以最后的时候,小男孩的生活才会这么惨,小男孩才会变成这个样子。
其实一开始,小男孩也是一个善良的男孩子。
但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小男孩最终成长为一个不那么健康的小孩子,还伤害了那么多的女性。
原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邪恶的人物,这个人物在必要的时候冲出来,控制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的行动。
Part 02.Carl:我只是想要大家听我的话 看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震惊于他的想象力,也震惊于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有想象力又如此残忍的人物,这原本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小男孩,但是往后的时候,由于父亲不停地虐待他,结果他一步步变得残忍起来。
我想,人生之中,这些就是必经之路吧,因为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往前走,所以这个小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变得扭曲起来,也变得脆弱起来,我想,他自己也一定很痛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可怜孩子经历了这么多残忍的事件。
电影是美学,电影更加是艺术 不得不说,这个导演的电影绝了。
美的很高级,之前看过导演的《坠入》,同样的,也是美的很高级,就?
这就是一个很高级的电影,配色很高级。
这部电影是运用油画的手法呈现出来的哥特风格的电影,而且电影运用完美的背景,多重变换,美轮美奂,体现出来了杀手和咨询师笔下不同的内在的心灵世界,大手笔的制作从,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华丽的视觉空间,就?
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电影清晰地告诉观众,这部电影中,凶手就在哪里,我们甚至不是来抓凶手的,我们是来与凶手进行心灵沟通的。
人之初,也许没有那么多的罪恶,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人物一步步地变得罪恶起来,有些人物变得残暴了起来,这些大抵都是生命吧。
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是美学,这部电影也是艺术。
先上图说明这部电影的主旨
没错,就是这么一个几秒钟你或许毫无印象的几句话。
(以下内容个人主观倾向严重,谨慎观看)对这片名意见很大这部片我看了大概三次 ,第一次看时,这个片段让我灵魂震住了。
原因是它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很久的哲学问题,我妄断导演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也是为了向世人传递这个观点。
但对于西方的话语环境而言很不政治正确,就这么清清浅浅的带过,反而大量的渲染对立面(杀手的童年阴影啊,对社会作出的危害行径等等……)因为对西方文化没有深入的研究,美学宗教什么的 既然看不懂就不评论了。
但是可以从主要人物性格中进行剖析,从而知道电影真正讲什么。
首先可以把主要的角色分为两个阵营,救赎者 and 被救赎者开头的小男孩和杀手都是被救赎者,共同的特点都是“恐惧”。
男女主是救赎者,共同的特点都是光伟正,内心强大。
仔细看就会发现影片的主要人物都是内心阴影在的 童年阴影之类的。
救赎者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救赎后开始救赎他人,被救赎者因为没能完成自我救赎把曾经的伤害发散到社会上让别人分担。
好了歹戏拖棚,懒得说了。
总之就是,美国的司法系统爱追溯犯人的童年阴影,而对犯罪行为进行合理化,最终影响判决,使犯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是,有人小时候被童年阴影长大后报复社会,但为什么有人小时候遭受了一样的童年阴影长大后却当了律师,后面发现司法系统没有真正的制裁坏人,又当了警察,走到第一线去维护世间的正义。
这是导演编剧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受伤固然可恨
蓝天,沙漠,骏马。
一切美好得很虚幻。
然后是Catherine和孩子的出场。
Edward说,船坏了,无法出海。
Catherine说,我们可以把它修好。
然而最后他们还是没有出海驰骋。
船的破洞无法修补。
因为Edward的心里住了一个恶魔。
他的爸爸妈妈却不相信这些。
他们对心理学家们的努力表示怀疑,而其实他们怀疑的是他们的儿子。
我们可以看到Edward的父母对一切表示质疑,却始终看不到他们的爱。
不是爱,那就是不爱。
就如片头所展现给我们看的那个场景一样,无论一切多么美好,当船破了一个洞,那这美好就只好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
Edward是个好孩子,他却害怕了,因为他隐隐感觉到他们的“不爱”。
于是他还是不能开口说话。
死结如此循环。
接下来就是Carl的出场。
让我们先忽略掉那些惊栗的洋娃娃描写,Catherine刚开始进入到Carl的内心世界时,那是一个“善”的Carl,骏马即将被玻璃切片的前一刻,他去推开了Catherine,他不想伤害别人,他一直都是这样的,不愿意伤害别人,不想顶撞他的父亲。
可惜这样的后果却是被别人伤害,被父亲处以酷刑。
这个世界残酷的弱肉强食可悲地出现在家庭里面。
于是Carl慢慢在自己的内心开始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在这里他是国王,他主宰一切,他可以肆意地控制他最爱的洋娃娃。
父亲在现实生活中给他带来过的恨、虐待,他在他的王国里一一报复给其他人。
怨气一旦积结,就需要拼命寻找方法来释放,于是他只好这样做。
又或者说其实Carl的本质一直都不坏,他一直试图通过服药来控制自身的行为,只是他到最后实在是无法战胜自身。
因为儿时的阴影已经形成,一切后来的努力都是枉然。
因此,请爱你的孩子吧。
就是因为父亲的不爱,让一个好生生的有一点害羞的、善良的Carl变成一个变态连环杀手,变成一个内心有着华丽的宫殿,行为却无比丑陋的人。
而假若把自己代入到Catherine的角色里面,最后“善”Carl即将被“恶”Carl带走,我们也会像Catherine那样不顾一切地想要去挽救他么?
甚至最后冒着性命的危险来让Carl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么。
最后的最后,当无法挽回,就只好毁灭,也不要让“恶”Carl再次出现来为祸人间。
她是真的爱Carl的,她的“病人”都是她的“孩子”。
她爱Edward,她爱Carl,她爱她的孩子。
也许最后的毁灭,也是她对Carl的爱。
请爱你的孩子。
从一开始就去爱。
为了看2找出这部接近十年前的作品,发现差点又错过一部好的作品了,画面美到了极致,而且如果你仔细注意台词和剧情,会发现电影还包含了不少隐喻和隐藏情节,例如女主和男主关于是否小时候受过性侵犯的儿童,长大了也可以有正常的人生的一段对话,细细研究,会发现甚有意思,类似情节不少,甚至有一些画面,就直接反映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东西,结尾那一段也是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的。。。
珍妮弗·洛佩斯脸上的妆真是画得精致,还有她所有的服装,真是漂亮。。。
之前就觉得他们医院很醒目,果然建筑师得了今年的日本皇室文化奖。
其实除了图就没什么说的了,但一定要140字,那么就转载一下公众号的信息吧:“本届建筑奖项得主Tod Williams与Billie Tsien相较之前的获奖者,显得并不出名。
两人自1977年以来一直合作,于1986年在美国纽约建立了Tod Williams + Billie Tsien Architects。
他们的核心信念是,建筑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乐观”的行为,并且可以将这种观点向大众传达。
这对夫妇和他们的工作室设计的建筑物往往与周围环境很好地融合,并优先考虑建筑使用者的感受,由此产生的空间温暖,熟悉和宁静。
”
记得年轻的时候,这个电影上映了。
到现在才有机会翻出来看看。
记得那一年,同学们还在调侃詹尼佛洛佩兹长得丑,不能算美女。
但是时间证明了一切。
经过漫长的20年,今天回看。
怎么着也算是美女。
性感热辣。
我看导演也是挺爱。
给特意来了很多性感镜头。
必须给摄影师加个鸡腿。
听说这个导演的是拍MV出身的。
所以画面非常的唯美。
今天回看,整个剧本和电影的节奏也都过得去。
没有大的毛病。
那种进入杀人狂大脑一探究竟的必要性,做得十分充足。
在今天看来,这绝对是当年的严谨。
今天的剧本。
大BUG就在那放着。
都不拿观众当人了。
想起要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有点和影片中的几个情节相似,我很小的时候在影碟机上看过这部电影,但是能记住的仅仅是一些在当时让我觉得很难理解和略显恐怖的片段,比如女主角凯瑟琳穿着白色的衣服行走在沙漠之中,还有长着两个黑色犄角(或是两条辫子)的卡尔面目可憎的样子,当时凭我的认知肯定不会明白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如今看来觉得非常华丽且充满艺术气息的造型和弗洛伊德式的剧情设计也只是让人感到一头雾水而已。
稍微有一些阅片量的人都不会觉得这部电影很难理解,在本质上,它仍然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警方在一桩连环杀人案的侦查中抓到了凶手卡尔,他专门挑那些长得甜美可爱的女性下手,然后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将她们折磨至死,不过在他被逮捕之前,最后一个受害者茱莉被他关在了水箱里,超过40小时,她就会被定时上水装置活活淹死。
然而当警方找到卡尔时,他已经因病而昏迷不醒。
为了找到茱莉的下落,警方不得不想办法“进入”卡尔的意识里寻找答案,于是,他们找到了“坎贝尔中心”,一个可以让医生进入病人的梦里进行心理疗法的前沿机构。
电影的女主角凯瑟琳就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儿童医学家,当时她正在治疗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爱德华,突然接到这样的任务,她刚开始也觉得希望不大,FBI探员彼得不肯放过任何渺茫的希望,终于劝说凯瑟琳参与这项任务。
不过影片并不是按照上述的故事顺序展开剧情。
一开始,我们就被带进了爱德华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片荒漠,腾腾热气在画面中荡开波浪,视线所及,只有黄沙、枯干的树植和蓝得让人绝望的天空,大远景中的凯瑟琳穿着白衣,在荒漠上策马而行,虽然只有一个豆粒大小,但依然能够吸引我们的目光。
这一段落用画面诠释了孤独者的内心犹如一片荒漠,爱德华的世界里除了那头令他害怕的怪物莫基洛克之外似乎没有其他任何人,任何生命,凯瑟琳尝试接近他,与他交流,邀请他乘船远行,爱德华最后还是被吓跑了,凯瑟琳只好按下手上的按钮,终止实验。
影片的开场可谓华丽而惊艳,但它最先给人的感觉是困惑。
凯瑟琳的打扮和她身处的荒漠似乎不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之内,我们必须等到凯瑟琳从梦中醒来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并不是现实,至少不是我们熟悉的现实。
两者的区别正如影像空间所显示的那样,一个奇异而陌生,它让人想到诺兰的《盗梦空间》,梦中的世界总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现实的世界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不过这只是电影的冰山一角,在IMBD上有人评论说像这样的画面甚至比人物的对话时间还要长,这句话并没有夸大的成分,放映到影片的中后段,叙事完全转移到了主角的梦中世界,各种奇异妖冶影像造型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眼球,宛如一个绚丽多彩的万花筒世界,救援行动也迫在眉睫。
那么我们应该指责这部电影对于画面形式的追求盖过了它的叙事内容嘛?
当然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对于喜欢看故事的人来说,这些快要溢出视觉的画面显得过于空洞了,那些面貌恐怖的女模特、换了不知道多少套造型的卡尔和凯瑟琳、像艺术展览馆似的内心空间、还有那些血腥到令人反胃的装置,除了刺激观众眼球好像就没有别的作用了,这是名副其实的视觉盛宴,好莱坞特别喜欢这种套路。
当然了,提出这种指责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对于那些喜欢视觉艺术的影迷来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导演塔西姆•辛,他早先以拍摄广告和MV而名声大噪,1991年,他为R.E.M.乐队的歌曲《Losing My Religion》拍摄的MV获得了多项大奖。
而《入侵脑细胞》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转型做电影导演并不容易,因为电影的时长、叙事方式、接受的人群与MV和广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
不过对于塔西姆来说,把MV的美学风格运用到电影当中是一条可以选择的捷径:重视画面的造型构图和人物的形象设计,尽量用视觉内容来交待剧情的信息,让画面而不是对话留在观众的脑海里,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可能就是时隔数十年,我依然对这部电影有印象的原因吧。
电影中与mv几乎相同的场景
mv《Losing My Religion》而且对于这种非现实的梦境、虚幻的空间或人类的意识世界,可以更好地发挥造型叙事的潜力,因为这些空间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没有人知道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时候导演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来创造这些空间。
最近重映的《阿凡达》为什么那么火爆?当然不是因为什么可笑的环保主题,而是电影中的外星生命体及其所在星球满足了人们的美好想像,在影院3D的观影效果中,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加逼真,同时也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一种陌生化的观看中不断被画面所震撼,这是所有好莱坞大片的制胜法宝。
《入侵脑细胞》更像是一部恐怖片,残忍的凶杀、卡尔对自己的肉体摧残(把钩子穿到后背的肉皮里,然后将身体吊起来,皮肉分离的场面非常令人不适)、还有那些血肉模糊的画面,童年时的卡尔被父亲殴打,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但其实这一切并没有脱离剧情的要求。
因为对于卡尔来说,他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噩梦,自小患病,父亲又精神不正常,他每天都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我们自然不可能在他的梦中发现多少阳光或温暖,那里只有死亡、魔鬼、尸体、和假装非常强大的自己。
最后,凯瑟琳不得不改变策略,让卡尔进入她的世界,那是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凯瑟琳像圣母一样温柔地安抚受到惊吓的童年卡尔,当那个长大之后的怪物卡尔出现时,她非常自信地挺身而出,与其作战,因为对于她来说,这个世界是她的世界,在这里,她无比强大。
不久后,茱莉获救了,有一大半的功劳要归于彼得,因为是他在卡尔的梦中发现了关键的线索。
不过对于凯瑟琳来说,她的任务是要拯救童年时的卡尔,虽然这一切对眼前的现实已经没有意义。
她曾失去了自己的弟弟,能体会到一个人受到折磨时是多么痛苦。
或许有太多的导演都应该好好感谢弗洛伊德,他的梦理论和童年学说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的灵感,银幕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精神分析式电影,而犯罪片早已熟谙此道。
卡尔的杀人动机被解释为童年时身心均遭受重创后的人格扭曲,还有像凯瑟琳弟弟的离世,彼得工作失误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的灾难,最后都成了他们心中的郁结,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但是影片并没有利用弗洛伊德的解释来获取我们对于凶手卡尔的同情,正如彼得所说,就算有人比卡尔受到的伤害要多出一百倍,这个人仍然可以是一个不去伤害别人的正常人。
真正让我们同情的是那个童年的卡尔,通过凯瑟琳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他的父亲是如何像禽兽一样虐待他,那一刻才真正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凯瑟琳再次来到爱德华的梦中,这一次,她变得比之前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她作为医生对拯救患者的决心,也有保护童年卡尔时逐渐浮现出来的母性力量。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结局发生在梦中世界,爱德华的心灵荒漠终于可以像大海一样载船启航了,那么现实也会如此吗?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暗指了人生中的某些病症只能在电影中得到治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眠耳电影)
2010今天看了这部电影..电影将要结束的那一段.彼得把贺朱莉抱在怀里,迪恩把童年的史卡莱抱在怀中,镜头交叉切换.,一个拯救生命一个是救赎灵魂.一个受害者朱莉,一个迫害者史莱卡,都需要被拯救,那真正的罪犯是谁.??坐在长椅上,彼得说了一个关于一个罪犯的故事.彼得说:"最后他的律师把陪审团说得服服贴贴,说他是因为小时候遭到了性侵犯,才令他走上了这条路..........他妈的什么鬼话连篇" 迪恩反问:那为什么是鬼话.......影片的后面迪恩与彼得分别都进入史卡莱的世界.这时基本上就是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在童年遭遇了一些非常对待之事,他眼中的世界基本就毁了,就像童年的史莱卡在迪恩的世界里说的:没有用,无论我走到哪里,他都会跟过来.童年巨大的阴影已经控制了他.那个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逻辑.已经进入了人脑海马中的永久记忆区域. 说下题外话,我小时候在周围的环境中自己得出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是:不要在乎那些东西,要不你就会受伤.当我回忆过往童年时,学习经历中总是能碰到这种情况,我不想去和别人比,不想竞争因为会受伤,怪诞的思维逻辑不是吗?呵呵,还好许多人和我的想法都不同,要不我们的社会就要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险了.哈 看完影片.也许会觉得真正的罪犯应当是史莱卡的父亲,那么当史莱卡父亲童年时是谁为他撒下了暴利的种子,..........是谁在人类的心灵上播撒这可怕的种子.....无论是暴利或者冷漠包括逃避.....种下之后,都不会长出好果子,............童年你收到了什么样的种子?,人类中已经有许多人站出来要做坏种子终结者,也许我们要用一生来与它对抗,
一个人的童年是无比重要的,大多有变态行为的人在童年都遭受了心理加身体的极大创伤。
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在常人看来是错的,但在他的心中却如同真理一般光辉。
一个人怎么形成错误的认识了,又怎样将错误的认识反认为是正确的呢?
变态者,或有精神疾病者往往是无比自卑的,却又是无限自大的。
每一次外界的否定,再加上自我的否定都让他愈加自卑,陷入深渊无法自拔。
一旦,错的认识,错误的做法给他带来极大成就感之时,他便会极大地自我肯定,就愈发自信,在这种错误中寻找到自我。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理想的王国,都有一个隐藏的秘密。
或许这个秘密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童年有过悲惨的遭遇吗?
美术做的太赞了!!创意点非常棒。。。看得让人想画画。。。。。话说今敏红辣椒是不是有受到这个的启发呢?。。。总之强烈推荐 >_<
2012-07-15 再看比想象中要好。拉丁美人很入戏,虽然给她表现的机会并不大。
过于美学,过于艺术,过于宗教.十年前这片子要是拍好了,哪轮得到今天Inception大卖特卖...
看了评论才知道有这么多艺术气氛。不过还是觉得就这样了。
入侵大脑,画面阴冷,胆小慎看。
结尾较为平淡,没有一贯的为续集做铺垫或者以一个开放式结局的手法,令人遗憾。
这是我当年所看过最好的科幻心理恐怖片..没有比这部更好的了.虽然结尾有些狗血,但对心理阴暗处的探索和恐怖意境的掌握却是一流的..值得一提的是珍妮佛洛佩兹回家睡前在电视上看的那个动画,头发连结在一起的女孩,那是来自动画长片《原始星球》,我很久之后才知道这点。五星!
这个想象力,这个内心世界的窥探表达。。。中国导演谁有这个能力!!!
创意不错 越看越窒息…女主和我一样星盘巨蟹很重吗?感觉这片充满了对母性的嘲弄以及对男人所谓"英明果敢"的肯定😊 看的时候就觉得和《坠入》很像,没想到真是一个导演。
塔西姆辛的装置艺术展。
本片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化妆提名。其实只是披着科幻外衣的鬼怪片。故事的逻辑经不起推敲,科技那么发达,都能进入他人梦境的未来居然没有强大的视频监控?化妆倒是充满了神秘华丽的东方色彩,但有些也挺变态的。
只能說,這部電影不應該被當作幻想出來的片子。我不是指電影裏一個個体進入另一個個體的精神的科技,而是指對夢的理解和解讀。如果說編劇和導演對“夢”這種東西沒有超逾俗成約定的理解,那是不可能拍出這樣一個故事的。
not my cup of tee.
额...各种SM...画面质感可取,但是多数镜头太形式主义...没什么创意
听名字还以为是星球大战之类的宏大叙事,结果只是一个犯人童年阴影的老套故事,格局太小,全片高潮没有,全靠奇形怪状的服化道吸引眼球,不过是一个故弄玄虚的华丽草包
好像在拍MV,除了视觉美,就没什么看点了
10几年前的片子了我现在才看....最后没有惊天逆转吗?就有点平淡了。
都是被渣爹创坏的男宝,有的人长成了狗神,有的人变成了魔王拉尔。自己活在地狱就要拿异性发泄变态欲望,我说咱们女人要是有这种复仇执行力,这世上早就没有父和夫了。艺术不艺术说不了,虐女镜头是真多。
我做过的梦比这吓人多了。
阴暗邪恶的感觉,画面诡异血腥,介于精神病与宗教信仰之间的题材,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