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片才能够承载如此饱满的故事。
2小时40分钟的片长使我下载完4个月之后才有闲暇去看它,全程都很抓我的注意力,以至于不停地回退去品味对话。
最初下载的版本音轨中有空白和错位,忍不了就直接重新下了个。
片中有很多桥段都很有意思,沉睡者山的传说、穿插剪辑的德意美军人用不同的语言念着同样的祈祷、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屠杀引领被抓的人共述主祷文……宗教信仰的力量是深邃的。
黑人主角团两次面对“偏见”都在无声中默契地去而复返,一次是开着车半路折回去拿枪对着种族歧视的店主要回了本该有的冰淇淋,一次是回去愤然撕下贬低Uncle Sam的海报。
片中的不少台词也暗示,实际上他们对Uncle Sam也还是有很强的认同感的。
不过也想不通Renata明明喜欢的是Stamps,明明知道Stamps也喜欢自己,也知道Bishop就是玩玩而已,又为什么偏偏跟Bishop上床。
战争时期这种事简直不要太多,Axis Sally的广播词也并非空口无凭。
讽刺的是没过多久,几个人就全部死在这小山村了。
Stamps的深沉可能是导致他无法从渣男手中竞争过意中人的原因,他的情感是真挚的,“我爱上意大利了,在这里我不是黑人”“这些意大利人很虔诚,他们不会让一个黑人感到难堪”,他也是真的在思考,“All my tomorrows was based on America getting better. But what if it doesn't?” 此时,即使有女伴邀约,即使Hector劝他just enjoy the night, 他也依然独自站岗、独自思忖未来,而绝不会像Bishop那样只有下半身支配着过活。
不过,Hector此处说的tomorrow may never come真的就一语成谶,但即使如此,Bishop的死是必然,他为了上床连任务都可以抛在脑后,Stamps和Hector在追内奸时他在逍遥快活;Stamps的死和Hector的幸存却是偶然,是战争中的人生苦短,是命不由己的战乱和苦难。
不过片子倒也有几处没有讲清。
Hector虽幸存但也并不知晓即将失落的教堂屠杀惨案,虽然这样的惨案在二战的世界各处都在发生;和上校顶嘴、吟诵着意大利的诗句渴望着结束战争回到家乡怀抱的德国军官也是很立体的人物,“无论他(被点名抓捕的逃兵)做了什么,总不会比战争中的某些人更加可恶”。
而盟军这边,和长官顶嘴的Train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片中还有些别的——讨不到身旁军官的饼干、饿得“前胸贴后背”“got a hole in my stomach、吐槽上级能送来Sally的大喇叭这样的“无聊的垃圾武器”却不能送点实用的土豆汤的德军士兵;不信任前线黑人士兵给的坐标而瞎轰乱炸最终炸了自己人的白人军官;私杀俘虏和队友而逃跑的意大利游击队内奸,和“照应”落伤的Hector的德军军官,此处两个情节都促进了剧情的波折和反转,但是,导演并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给出上述4者的后续,可能其实战争中这种境况实在是太常见了吧。
奇迹在圣安娜编年史的故事4名黑人美国士兵谁成员的美国军队的一部分,全黑92 “布法罗战士”司驻扎在托斯卡纳,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他们经历的悲剧和胜利的战争,他们发现自己陷入敌后和脱离单位后,其中一人以他的生命危险拯救一名意大利男孩.导演斯派克李从剧本写的詹姆斯麦克布莱德的作者著名小说同名,电影探讨了深深鼓舞人心的,强大的故事取自真实的历史,超越国界,种族,阶级触摸善良在我们所有人。
如果光是从种族角度去看,这部片未必煽情至极。
如果只看制作班底和演员大腕,这部片毫无圈点之处。
如果单单场面和音乐,甚至于爆破效果,完全谈不上大制作。
但剧情是感动人的。
几乎打着哈欠看完前半段,唯一触动神经的是连连的几段巧合,权当笑话来看。
本片用了一个多小时的完整铺垫,在最后的十多分钟推向高潮,结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虽然倒叙和悬念电影看过不少,但是铺垫的暗线放到如此之长,记忆力和观察力差一点思想都会有所顿失,而漏掉很多值得感慨的地方。
通篇围绕着miracle来表述,在意大利这个天神庇护之下的国度,在虔诚得那么淳朴的小村庄里,关心、冷漠、性、嫉妒、杀戮、求生。
刻画得如此深刻,就有保存起来再看一次的冲动。
倘若说导演的美感触觉不好的话,最后一幕完全推翻。
巴拿马的海边,蓝色的天际、蓝色的海浪、白色的沙滩、白色的西装、白色的椅子、白色的雕像,还有黑色的人。
那一刻,世上最美。
要是教徒,值得推荐你去看一遍,励志在于,只要活下去,生命中总有好事会遇到。
几年前看过这个电影,当时并没有很深的印象。
因为把它当做了一部战争片来看,自然无法理解影片的含义。
昨天偶然看了一遍高清版,突然清晰了很多,想把我的理解说出来跟大家分享。
先说一下我查到的关于这部片子的历史背景:这部片子的美军主人公是四名战斗在意大利的美军92师非洲裔士兵。
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美国非裔士兵几乎参加了美国历史中的每一次重要战争。
通常他们都会被集中服役,比如——美国内战中的马萨诸塞志愿步兵,印第安战争和美西战争中的第9、10美国黑人骑兵团,一战期间拥有杰出战绩的369步兵团。
然而,对于美国卷入的每一次战争,白人们都试图抹杀黑人士兵们的功绩。
每一次,黑人士兵都会被按种族隔离政策划分成独立的作战单位。
二战期间,有909,000名黑人士兵在美军服役,仅有一个师在欧洲作战——第92步兵师(注:92师是仅有的两个二战期间美国全黑人组成的师级作战部队之一)。
绝大多数非裔士兵都会被分配从事工程、运输或其他令人感到不快的差事,比如守墓。
政府的观点是黑人对于战斗缺乏勇敢、进取的精神。
92师是一个全黑人士兵组成的师,他应征入伍的士兵和绝大部分中级军官都是黑人,高级军官是白人。
一战期间,92师在法国作战,再一次重新集结是在1942年,同年10月正式投入战前集训,首任师长是Edward M. Almond少将。
(电影中也出现了,好像他也认为他的师是一个实验品,是罗斯福夫人的黑人,可见当时军中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
1944年夏天92师投入意大利战役。
该师以水牛作为传统的师标志,这一标志是圆形橄榄绿底纹配以一头黑色水牛,有意思地是该师一直养了一头活水牛作为吉祥物。
92师之所以叫做水牛师或者“布法罗士兵”(电影片名其实就叫“BUFFALO SOLDIERS’44”),是因为当时的两个传说或故事:一是因1860年在美国西部服役的黑人士兵而得名,因为当时印第安人称这些首次看到的黑人士兵是“黑皮肤的美国白人”,他们觉得这些士兵有黑色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就象水牛一样,因此叫这一优秀而值得尊敬的部队为“布法罗士兵”。
这一昵称还可能来源于另一个故事——在美国西部寒冷的冬季,由于政府怠于补充制服,很多黑人士兵依靠水牛作为掩护。
1944年春,迫于黑人社团的压力,政府勉强取消了黑人士兵作战的限制。
1944年7月30日,第一批士兵——370团降落在那不勒斯,他们得到了一些在其他部队服役的黑人士兵的热烈欢迎。
其他剩余的部队随后几个月也抵达意大利。
在罗马光复后2天,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与此同时,7月份盟军已经在意大利亚诺河站稳了脚跟,并准备进攻驻意大利的德军司令纳粹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那条非常坚固的防线——臭名昭著的哥特防线——美国人有很多坦克但缺乏步兵。
凯塞林在北部亚平宁山构筑了从一个海岸直抵另一个海岸,纵深达50英里的防线,并对北部的工业和农业中心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除了370团之外,92师还有另外两个步兵团,365和371团;四个炮兵营,597、598、599和600连;师部、侦查部队以及第317工程医护营,以及通信连、军需连,勤务兵以及军事警察。
“布法罗士兵”被划归到美国第五集团军的第9军,并负责进攻两个关键区域——塞尔吉奥山谷(Serchio Valley,位于托斯卡纳大区)和利古里亚海海岸。
92师面对的不仅是绵延的山脉,德国强大的防守力量,包括德国14军、第90装甲掷弹兵师、第16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师和意大利法西斯部队,还有很多人为设置的障碍。
通过艰苦而富有成效的防御战,凯塞林已经赢得了修建哥特防线的充裕时间。
德国人使用15000名意大利和2000斯洛伐克劳工,修建了沙坑、坦克防守位、坑道和反坦克壕沟;加强了业已存在的意大利防守筑垒;详细布设了敌人步兵难以逾越的雷区和密织的火力网。
在此一阶段的意大利战役中,盟军拥有一个优势。
意大利正处于内战阶段,意大利的游击队正迅速壮大,并给德军制造了很多麻烦,有一次,游击队员们甚至射杀了一个德国空军的指挥官,有趣地是,正因为如此,德国装甲兵上将弗里多林•冯•森格尔将军甚至丢弃了他的将军徽章,并驾驶一辆没有标志的大众轿车。
当水牛师的士兵们沿前线展开后,他们开始和美国第一装甲师的坦克协同推进。
除此之外,还有第6南非装甲师、巴西远征军和45联合特遣部队,英美合成的高射炮部队也被配属以支援步兵。
1944年8月份第5和第8集团军计划对哥特防线发动总攻击,其中第8集团军向亚得里亚海岸进攻,第5集团军进攻意大利中部,向博洛尼亚推进。
第9军将按计划穿越阿诺河,抵达阿尔波诺和比萨山脉。
与此同时,第5集团军的第2军沿英13军右翼,进攻哥特防线的中心。
相对薄弱的第9军将承担在西线的警戒任务以阻止德军的反击,保护盟军最重要的滩头补给点。
9月1日,370团的三个营,与第一装甲师协同,穿越阿诺河,向北部前进了2-3英里。
9月2日清晨的几小时内,370团和第一装甲师的工兵们已经清除了雷区,架起了浮桥。
虽然第45特遣队被雷区阻挡,但370团努力推进。
370团的第三营到达了比萨山的西部,第1营到达了山的东部。
通过使用骡马等工具,第2营径直穿越了山脉。
德军使用机枪、轻武器和火炮予以反击,同时向哥特防线后方转移。
水牛师的士兵们快速向比萨山的北部突进,攻击卢卡。
他们成功清除了敌军在比萨通过卢卡城道路上的抵抗力量。
随后几天,他们在此地区进行巡逻,并等待第5集团军的剩余部队。
主要的进攻行动在9月10日展开,三天后,水牛师士兵和第1装甲师的坦克已经抵达了位于亚平宁山脉北部的地域。
9月18日,第2军也突破了哥特防线,并通过了艾尔迪奥戈,第一装甲师的大部分坦克也向该区域转进。
直到月底水牛师进入塞尔吉奥山谷后,第9军才巩固了在这一区域的优势。
电影应该讲述的就是这段时间的故事。
圣安娜是一个地名,全称叫圣安娜—迪—斯塔泽马,位于托斯卡纳的卢卡地区。
电影以倒叙形式开始:1983年的纽约哈林区,黑人老兵男主人公赫克托在家里看电影《最长的一天》。
第一句台词就是《最长的一天》中一个美军士兵所说的,他在诺曼底空降被挂在教堂顶上10个小时,被救下时耳边只回荡着教堂的钟声。
随后是理查德波顿看着被挂在灯柱上美军空降兵的尸体悲伤的表情。
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二战时的宣传画,上面是一名黑人士兵,写着:“我们要去我们的岗位,我们必胜,因为主与我们同在”。
赫克托听着电影中理查德波顿说的话“上帝保佑,我们将尽我们的职责”,自言自语:“伙计们,我们也曾为国家战斗过”引出了本片所要讲述的历史:黑人也在二战中为美国浴血奋战。
随后场景就到了赫克托工作的邮局,而奇迹就要开始出现了。
赫克托在工作时态度非常nice,完全看不出他会做出后面的举动。
有一个黑人要寄包裹,赫克托指了下牌子:只卖邮票。
就是这个只卖邮票的窗口,引来了几十年前的仇人:鲁道夫。
两人注视片刻,赫克托很快认出了这个买20美分邮票的人。
“鲁道夫”赫克托说出了几十年念念不忘的名字,同时从抽屉中拿出一把二战德军的鲁格手枪,将鲁道夫一枪毙命。
随后他冷静的将窗口关上,离开。
记者提姆开始采访此案。
倒霉蛋记者是蝙蝠侠的罗宾,警长是变形金刚的CIA,两个熟人交谈一番,记者跟着警察一起去赫克托家,发现家中都是与上帝有关的东西。
赫克托是战斗英雄,紫心勋章获得者,背景干净,还有三个月就退休。
家中发现了一个石雕头像。
找到教授鉴定,惊呆,超过450年。
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阿尔诺河(Arno)上的“三圣桥”(Ponte Santa Trinita,音译“圣特里尼塔桥”,因邻近“圣三位一体教堂”而得名)上桃花女神的头像。
桥上有4座雕像,桃花女神也叫春之神。
佛罗伦萨的阿尔诺河上保存了6座桥,建于1257年的“三圣桥”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座。
1944年,这座著名的石刻桥被希特勒炸毁。
战后,贝利尼家族捐献巨款,在消失的“三圣桥”原址按最初的设计原图重新修建了一座新的“三圣桥”。
价值500万美元的头像在一个罪犯家中的新闻通过报纸传向世界。
记者又去采访已被抓住的赫克托,两天没有进食沉默已久的赫克托只激动的说了一句:“我知道那个沉睡的人是谁。
”同时在罗马,一个在街上喝咖啡的男子,意外的由从天而降的报纸上看见了这条新闻,奇迹又要开始发生了。
场景转向1944年秋天,92师370团的G连和F连尝试越过赛丘河。
主人公们出现:G连的上士斯坦普斯,背着电台的赫克托,贪财好色的毕晓普,大块头柴恩腰间挂着桃花女神的头像,这是他在佛罗伦萨的水沟里捡的,作为护身符带在身边,时不时摸两下带来好运。
一边前进,有一个黑人士兵一直胆怯地喊着妈妈我要回家,而柴恩也犹豫不前,甚至听不懂战术口令。
所以黑人士兵的战斗力还是让人怀疑的。
河对岸出现了一辆德军宣传车,开始广播柏林电台对92师的宣传。
宣传的内容很长,主要是针对白人与黑人的矛盾。
其实还是说出了当时的疑惑:“黑人为什么要献身给一个抛弃你们的国家,一个拿你们当奴隶的国家?
黑人的牺牲,只是为了赢得二等公民的权利回家,在那里有选举权吗?
”这种宣传还是能蛊惑人心的,致使黑人军官们要不断提醒士兵别受影响,而白人军官都担心引起种族暴动。
但是事实情况确实像宣传说的那样,黑人士兵在渡河,新来的白人指挥官躲在后方,在连望远镜都看不见前线的地方。
难怪黑人中尉会往白人军官的水壶里吐痰。
在当时,92师的军官也被经常调任,以至于有段时间士兵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上司到底是谁。
接下来是必然的血腥杀戮。
在德军的严密防守下,92师无法冲过河,只有四个主人公过去了。
大块头柴恩有如神助,呆站在河中间,子弹居然伤不到,可见护身符的力量。
白人军官不相信他们过河了,不按照他们呼叫的方位炮击,反而炮击了退过河的美军。
在德军和美军双重炮击下,黑人们惨遭屠杀,1500人损失四分之一(这是后来给92师师长的战报说的)。
就在白人军官的不信任下,黑人可怜的成了试验品。
但即使这样,黑人士兵也表现的和白人士兵一样英勇。
四个人沿着河边,找到防守空隙上了岸。
大块头柴恩在岸边的房子里救了小男孩安吉洛。
安吉洛一直在自言自语,和阿尔图尔说话。
但被炮弹击中屋顶受伤。
头像给了柴恩力量,让他抬起了压在安吉洛身上的木头,让他躲过了德军近战的子弹(在屋里交战的德军只是一个路过的,不是那个逃跑德军),让他和安吉洛躲过了击中房子的炮弹。
柴恩说从来没有靠近过一个白人,甚至碰过,包括死人,可是他一直抱着安吉洛这个白人孩子,照顾如自己孩子一般,黑人的善良表露无疑。
也表现出当时种族歧视,并不是黑人不愿意与白人接触,更多的责任是在白人。
他觉得这个孩子是被上帝庇护的,正义的上帝是和这孩子同在的。
美军的一发炮弹奇异的打在一个变压器上没有爆炸,反而让停电两年半的托斯卡纳小镇科罗诺拉来了电,这无疑又是奇迹了。
因为四人落脚的地方就是这个座落在沉睡者山下的小镇。
沉睡者山像一个面孔向上的沉睡者,传说为了保护小镇的安全终有一天会醒来。
镇上并没有德军,只是有时候会到镇上贴宣传画,再搜刮点吃的(当时德军供给不足,士兵的食物弹药都很匮乏),所以小镇居民是仇恨德军的,知道谁家有游击队员也不会告发,游击队员“蝴蝶”就是这个小镇的。
这就解释了片中美军四人在小镇大摇大摆逛来逛去,还参加舞会而不担心被发现。
四个人带着孩子进了小镇的一户人家,家主人老头是意大利法西斯党党员,女儿勒娜特的丈夫也是法西斯党员,参军被派去了东线。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意大利人也都反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了。
众人为了照顾安吉洛,决定留在小镇。
德军国防军第65步兵师也接到命令,要抓游击队员“蝴蝶”和一个德军逃兵勃兰特,并且要执行凯塞林下达的波登指令:即每死一个德国人,要杀十个意大利人。
国防军第65师应该是在东线被击败了,指挥官Eicholz也受伤,调回了意大利。
有一个细节,在第65师防守赛丘河的战斗中,这个逃兵勃兰特也出现了,他应该是党卫军第16师的,却说自己是65师的,别的德军还说以为65师在俄国都死光了。
Eicholz是很不愿执行波登指令的,认为违反日内瓦公约,所以也导致结尾他救了赫克托。
在小镇上,四人修好了电台,接到命令要抓一个德军俘虏。
为此斯坦普斯和毕晓普争论起来。
斯坦普斯代表了黑人士兵中正面的力量,他们待人彬彬有礼,愿意和公正的白人军官交往,愿意证明给白人看他们也能打仗,“这也是我们的国家,我们是在为国家效力,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女和未来的儿孙,这是进步!
”毕晓普代表了另一种黑人,人性的弱点更多一点,会更让白人厌恶。
在这又引发了他们的回忆。
1943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克莱本营地,他们几人在训练间隙去镇上的咖啡店,想买冰淇淋。
咖啡店里有美国宪兵和几个德军俘虏,都是白人,吃得很高兴。
店主是个种族主义者,让他们去店后面等着,引发了大家的冲突。
宁愿给德军俘虏服务,也不愿给美军黑人服务,这就是现实!
种族歧视可以超越敌我,美国白人到底站在哪一边?
这是黑人士兵的疑惑。
店主还教育在现场的儿子:“学着点!
”白人孩子点点头。
这就是种族歧视长久不衰的原因!
虽然后来他们折返,用枪指着店主解气了,但心中的痛却一直留着。
在小镇的舞会上,斯坦普斯对赫克托说:“我爱上意大利了,在这里我不是黑人,我就是我。
这些意大利人从不鄙视我,我一辈子从没感到这样的自由。
在异国他乡感到的这种自由比自己国家还深,对此我很惭愧。
我的未来完全取决于美国是否更好,可万一不会更好呢?
”这短话简直就把所有黑人士兵的心声说出来了,也是最感动我的一段话。
就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黑人士兵依然能为国家牺牲,能为将来的可能而牺牲。
我觉得导演Spike Lee质疑伊斯特伍德,实际上是在质疑美国社会,为黑人的牺牲,为黑人的不公而呐喊。
他质疑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片中居然没有一个黑人士兵。
而事实是有大约900个黑人参加了硫磺岛战役,11位得到了银质奖章。
在看懂这个电影之前,我承认我对黑人没有好的印象,但是我现在的看法改变了,我由衷地认为他们就是和所有人一样的善良,勇敢,有信仰和信念。
我要感谢Spike Lee!
随着游击队员“蝴蝶”在小镇上的出现,故事逐渐清晰。
“蝴蝶”名叫派皮,就是勒娜特的丈夫。
片头出现的鲁道夫也是游击队员。
派皮和鲁道夫带回了一个德军俘虏,就是逃兵勃兰特。
而安吉洛刚看见鲁道夫的时候,出现了惊恐的表情,而且他拍了五下大块头柴恩,这是他俩约定的,遇见危险拍五次,但是柴恩有些迟钝,没有领会小男孩的意思。
然后小男孩认出了逃兵勃兰特,两人相拥而泣,勃兰特为安吉洛能逃出去感到高兴,还要他继续跑。
这样,所有的碎片开始拼凑起来,引出了完整的故事。
派皮的游击队袭击了德军巡逻队,引发德军的报复。
派皮让鲁道夫去小镇圣安娜—迪—斯塔泽马联络物资,但鲁道夫出卖了他,德军想引诱派皮去圣安娜但没有成功,所以在1944年8月12日把全村男女老幼全部带到教堂,逼迫大家说出派皮的下落。
真实历史的情况是在镇压游击部队的进攻中,党卫军摧毁了所有村庄,屠杀了那里的居民,如马尔扎博托(1800人死亡),圣安娜—迪—斯塔泽马(600人死亡),还有亚平宁山脉的一些村庄。
这些屠杀是由党卫军第16“党卫队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16.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Reichsführer SS)执行的,电影很清晰的照了党卫军第16师的袖标。
这些大屠杀激起了意大利人对德国的仇恨情绪,以及对它的法西斯主义同盟的忿恨,虽然他们并没有参与残酷的镇压。
4个意大利师(被称为“战斗队”,却耻于接受他们完全应得的光荣称号)与盟军并肩作战,另有8个师驻扎在后方作为后备力量。
共有25万名意大利士兵反戈,穿上了灰绿色军装,在带有萨伏伊十字的三色旗下战斗。
安吉洛和他的哥哥阿尔图尔在勃兰特的帮助下,逃过了大屠杀。
但在逃跑时,他们听见了党卫军军官和鲁道夫的对话,阿尔图尔跑了出来被打死,安吉洛看清了鲁道夫,并成功逃脱。
所以他再见到鲁道夫时,会给柴恩示警,但苦于无法沟通。
美军军官在知道抓了德军俘虏后,带小分队来接俘虏和四人,而德军可能是因为鲁道夫告密,或者是发动计划中的反击,也奔小镇而来。
鲁道夫趁人不备,杀死了勃兰特,刺伤了赫克托,赫克托追击未果,所以几十年耿耿于怀。
才出现了片头一幕,没想到鲁道夫为了买20美分邮票而死在赫克托手中。
勃兰特是个善良的德国党卫军,就如Eicholz所说:“他比在这场战争中的任何人,罪恶都要少。
”美军军官赶到小镇,发现死了的勃兰特,大怒,吼着:“为了能到这来,其他的白人士兵在不断的牵制德军”白人士兵在战斗,难道黑人士兵就不是吗?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92师的师长阿尔蒙德要抓一个俘虏来问问。
就这一道命令,会有多少士兵为之牺牲。
大块头柴恩要带上安吉洛一起走,但美军军官不让。
双方争执中,一向儒弱迟钝的大块头突然爆发,抓住一个美军中尉的脖子拎了起来,而柴恩向上仰起的脸正好和远处的沉睡者山的山形吻合,村民们叫起来:“沉睡者醒了!
”这是否是导演的隐喻,意味着黑人的觉醒,来保卫正义,保卫真理呢。
军官的吉普刚出小镇就被击毁,大批德军到来。
柴恩为保护安吉洛而中弹,在小镇教堂的门口,他把头像交给毕晓普,让他带着安吉洛走,并要赫克托把十字架给安吉洛,以后要告诉他父亲是谁。
这也可能是柴恩已把安吉洛当做自己的孩子了。
毕晓普再去救柴恩的时候,也中弹了。
不管平时的毕晓普是怎样的贪财好色,玩世不恭,但在关键时刻,他也是毫不犹豫的,这就是战友兄弟情吧。
斯坦普斯为了救平民,倒在了勒娜特的面前。
他对勒娜特的爱慕,就像一个绅士一样,含蓄而有礼。
小镇的平民都被杀害,赫克托也因为受伤倒在路上。
后面的情节就开始有些奇妙了。
安吉洛有了一些幻觉,他把桃花女神的头像交到了赫克托手中,赫克托把随身带的十字架给了安吉洛,安吉洛就跟着自己的幻觉,跟着阿尔图尔,听着他说的:“记住我,他,我们的童年”,消失了。
赫克托抱着女神头像,面对德军的枪口时,奇迹又发生了。
德军军官Eicholz出现了,打发走了德军士兵,居然还把自己的配枪鲁格手枪给了赫克托防身。
德军军官应该不会把配枪交给陌生人的,这也是为什么鲁格手枪很难被缴获的原因。
兄弟连中的美军士兵好不容易找到一把鲁格,还因为枪走火送了命。
所以导演的这个安排,也只能用奇迹来解释了。
因为,信徒们相信,在上帝的眷顾下,在桃花女神的庇护下,奇迹总会发生。
德军居然撤走了,因为美军打过来了,赫克托抱着女神像上了担架,只剩他一个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所以,他跟记者说:“我知道那个沉睡的人是谁。
”场景回到纽约法庭,开庭时,赫克托突然被换了一个名律师,而且律师居然还威胁法官允许现金保释赫克托,两百万美金,有人替他支付了。
而记者仍然不知道,那个沉睡的人是谁!
是谁呢?
每个人的理解会不同:柴恩?
牺牲的三个战友?
所有为正义而战的黑人士兵?
意大利人?
所有为保卫国家,捍卫自由权利的人?
等等。。。
结尾,美丽的白沙滩,那个在罗马喝咖啡而看见报纸新闻的富翁男子,就是小男孩安吉洛。
戴着赫克托当年给他的十字架,在桃花女神的注视下,两人仿佛又回到从前。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说了如此多的内容。
不用讨论导演的手法如何,技巧如何,配乐如何,我们只看电影要告诉我们的这段历史,又岂是160分钟能讲得完的。
二战过后那么多年,也只有少数电影说过黑人士兵的问题(记忆中就一个讲黑人轰炸机队的),如果没有这160分钟,会有多少人记得当年英勇牺牲的黑人士兵?
约翰福克斯中尉,92师366团的炮兵观察员,是黑人士兵这次英勇战斗的一个例证。
当敌军包围他驻地房间的时候,他直接命令炮兵向自己开炮,作出了自我牺牲。
福克斯的英勇行为为拯救其他部队带来了宝贵时间,他于死后赢得了十字英勇勋章。
1945年4月5日,92师370团的先头部队C连到达了预定地点——卡斯特尔阿西诺。
在连属炮兵观察员两次要求炮兵予以炮火支援的时候,炮兵们都无法相信步兵们能够挺进到如此之远。
事实上,德国人也非常惊讶,因为当水牛师的士兵们到达时,他们还在吃早餐。
C连要求予以增援,但团部也有自己的问题,两个连的指挥员已经阵亡,因此没有任何增援。
德国人用大炮迎接只有机枪和迫击炮的水牛师士兵们。
短短时间,C连已经伤亡近60人。
侦察兵和通信兵们也遭遇伤亡和装备损失,切断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
C连没有选择,除了撤退。
贝隆J.巴克上尉,C连仅存的黑人军官自愿去袭扰敌人,已使伤员们能够脱逃。
巴克拿着手雷,在托马斯自动来福枪的火力支援下,单人摧毁了三个机枪堡垒和一个观察哨所。
巴克,已经获得过铜心勋章和紫心勋章,也因那天的英勇行动获得了铜十字英勇勋章。
黑人高级军官Markus H. Ray中校,第600山地炮兵营(也是全黑人部队)的长官,在1945年5月14日写道:我相信年轻的黑人军官和士兵们已经在贡献度、适应度、和谐性和领导力等各个方面表现的足够优秀,毫不逊色于其他种族的军队…。
他们都是真正的美国人。
以下数字告诉了我们一个永生难忘的故事:1、12846名水牛师的士兵参加了战役,2848名阵亡、被俘或受伤。
2、事实上,水牛师成功突破了哥特防线。
他们达到了他们的目标,俘虏或帮助俘虏了接近24000名敌军。
3、由于英勇的战斗而获得超过12000次的勋章和褒奖。
92师及其士兵们在意大利战役几个月艰苦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精神、优异表现值得我们钦佩!
不要忘记他们,那些为正义和自由献身的人,不管他的肤色,种族,记住我们应该记住的,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那些给力荐的人,你们在想什么?
首先,剧情开始的时候,那个被杀的人真心好冤,妈蛋去一趟邮局,就被一个想寻死的黑人老兵给崩了。。。。
真心无语。。。
跑龙套的记者,好像是个华人,好不容易不用写讣告了,挖到一个宝,那个趾高气扬的样子是在讽刺中国人么?
最最重要的,一部电影以谋杀开头,让人有点兴趣,强忍着两个多小时的无聊看到最后,谋杀什么的被霸气女律师花200万摆平了。。。
至于为什么会杀那个人,导演是准备排续集么????
最后,快结尾的时候,最后活下来的那个黑人士兵说,我真正的朋友都挂掉了,这里是说那四个黑人是到搞基的哥门么??
片中完全没反应出来虽然故事叙述有挺多还是不错,但是就细节的逻辑性最多3星,看到豆瓣评分7.8,只能2颗星了,不能坑人
我第一次看一部电影那么多人评论,却没有好好看影片细节,无论是说他好的,还是不好的,是不是影片过于昏暗的色调下,看不清黑人的脸。
这部片子好与不好,真的不想讨论,爱这部电影的人,能从里面感受到深深的压抑和悲凉,不爱这部片子的人,觉得混乱糊涂,犹如安吉洛的呓语。
我只是想给大家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片名:圣安娜奇迹,圣安娜是圣安娜教堂,圣安娜奇迹指圣安娜教堂的幸存少年安吉洛,当然可以引申,表面上是这样的。
整个影片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美国黑人五人组战争中的生死。
多数人没有细看,一开始哭泣要回家的那个人,是他们一起买冰激凌的同伴,那个人在第一场战役中被自己战友的炮火炸断双腿,死在前线。
第二条线索是意大利人的线索,安吉洛逃亡历程。
故事梗概:1944年,美军进入意大利腹地,黑人军团作为美军的试验品,过河试探德军的虚实。
德军当时断粮,弹药也大约就能坚持一个小时,后方没有能力支援,只能播放劝降广播,谎称在此已经挖了战壕,准备了六个月。
军团渡河途中遭到对岸德国人的阻击,一支小队强行过河成功,但他们的主管白人军官不熟悉情况又妄自尊大,身为前线指挥,却躲在远离前线的后方,宁可轻信德国广播的,也不相信山姆斯的汇报,命令对渡河地区开炮。
渡河的小分队腹背受敌,在美军和德军的双重攻击下,几乎全部阵亡。
最后,山姆斯,赫克托四人利用地形优势幸免于难,而毕晓普为了救走错方向的柴恩也逃出了危险地带。
这个开头是很震撼,并且很沉痛的。
而后,柴恩救下垮塌的房子下面,精神近乎失常的安吉洛。
并且遭遇了德国士兵勃兰特,柴恩搞笑的没有死。
短暂失散后,四人小组重新会合,在大山的掩护下来到了,德国人撤退的小村子,村庄没有名字,只是说是沉睡者山脚下的村落。
圣安娜不是村庄的名字,是发生屠杀的教堂的名字。
村庄有必要说一下,德国人撤退的时候,带走了村庄一切活物,村庄已经整整2年半没有电了,后面还说道这个村庄英国人来过,德国人来过,村庄只是一天天濒于死亡。
村庄里有短暂而安定的生活,并且没有种族歧视。
这里交代了四人组在渡河战役前本来是五人小组,共同去买冰激凌而遭遇歧视的往事。
四人组积极联络总部,希望能脱离敌人的包围圈。
而后的线索通过德军,意大利反法西斯游击队和孩子,等多条路径,渐渐为我们展现了圣安娜的真相。
由于影片没有为我们派遣一位万能知情人,所以线索很乱这里整理事情经过如下。
游击队的首领派皮在与法西斯的战斗中杀死同为游击队成员鲁道夫的弟弟杰克(杰克为法西斯成员),也是派皮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鲁道夫可能是出于报复的目的,引诱派皮去圣安娜。
但是派皮因为风暴耽误了,德军为了获取派皮的行踪,集中圣安娜教堂附近的居民和难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了。
执行任务的德军下士勃兰特保护两个在机枪扫射下装死的孩子,并且听到了军官和鲁道夫的对话,其中一个孩子受不了心理压力,冲出去被射死,德军士兵勃兰特掩护幸存的安吉洛逃亡。
逃亡中他们临时避难的小屋,被炸毁,安吉洛被柴恩救走,德军士兵回来看安吉洛的时候与柴恩短暂交火,但是双方均无伤亡,士兵装死柴恩带走孩子。
而德军方面由于圣安娜涉及违反日内瓦公约的丑闻,全力抓捕士兵和孩子,希望掩盖真相。
而后勃兰特被游击队俘获,由于语言不通,没法进行审问,被带到了派皮家所在的村庄,就是四人组落脚的村庄。
派皮虽然知道了圣安娜的真相,并且知道逃走的了一个孩子和一个德军士兵,但是并不知道住在自己家里的美军士兵所带的孩子,和自己俘虏就是事件的经历者。
美军士兵只知道孩子曾经在圣安娜教堂的大火中与德军军官结下了友情,并且游击队中有人在大火现场。
搜捕的德军军官只知道搜索勃兰特原因不明,并且该军官想要结束战争,并同情逃跑的士兵。
当然,勃兰特和孩子知道真相,但是由于勃兰特语言不通,而孩子在极度惊吓中不愿意面对过去惨痛经历,没有指出游击队的背叛分子。
最后,鲁道夫在山顶瞭望虽然发现了大批德国士兵,但是却没有通报,利用与赫克托共同看守的间隙杀死勃兰特,到派皮处嫁祸给美军士兵,发现自己以前栽赃给走掉的游击队员叛变的事情,派皮并不相信,并且认定是他时,杀死派皮,摆脱追赶而来的赫克托逃跑。
而此时愚蠢的白人上司乔治再度现身,因为勃兰特已死扬言要将四人送上军事法庭。
为了保护孩子,四人组再度留下来,没有上军官的车,四人因祸得福,反攻的德军炸毁了军官的车,车上人员连一颗子弹也没有发就死光光了。
四人掩护村民,与德军展开巷战。
巷战到了最后,所有影片中露脸的除了赫克托、鲁道夫和孩子全部死在巷战之中。
下面这一段又是很多人貌似没有看懂的一段,在圣安娜中死亡的安吉洛的同伴,阿尔图劳来接安吉洛回家,与安吉洛对话,这一段实际是安吉洛内心幻觉的展现。
从一开始安吉洛就对着阿尔图劳呓语,这些呓语其实安吉洛内心深处的自我对白,这段为观众呈现了安吉洛所看的东西。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一段出现之前,赫克托短暂击退了周围的敌人,孩子觉得周围安静了,所以睁开眼,看到保护神柴恩已经死去,柴恩的战友也已经死去。
他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童年,要记住柴恩和阿尔图劳,这个时候,安吉洛已经开始正视他的人生。
安吉洛从幻觉中清醒,认清了现实,赫克托的脸清晰显现出来,他把孩子一直抚摸的十字架项链交给孩子,这也是柴恩的遗愿,和勃兰特一样,他也挥舞双手让孩子,跑,快跑。
孩子转身,身边的阿尔图劳消失了。
最后这一段,孩子从幻觉中醒来,正是他从一开始圣安娜屠杀之后,始终将自己层层包裹,活在呓语的梦境之中,但是残酷的战争和战争中死去的死死保护他的人,终于令他从梦境中醒来,坚强自己开始逃亡之路。
阿尔图的幻想展现给观众,并且消失,正是安吉洛正视现实的一个过程。
最终,德军撤退美军进入村庄,赫克托神奇的幸免于难。
多年后,他在邮局工作的时候认出了鲁道夫,开枪杀死了他。
而安吉洛大难不死已经成为富商,救出了赫克托。
圣安娜奇迹是由无数千回百转的巧合,折射出战争中卑微脆弱的生命。
美国,意大利,德国是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互相敌对的参战国,在国际局势上说,美军势如破竹占尽优势,眼下的形式德军的大部队包围着四人小组和游击队。
在村庄小局势里,游击队是守家待业,有全村村民的支持和保护。
比起饥饿的人群,美军士兵身上带着通信设备,充足武器,口袋里面装着巧克力,香烟还有从尸体上得来的大笔当地货币,在小村落里可谓优势占尽,同时他们确实美国国内饱受歧视的二等公民,连吃一杯冰激凌还要持枪威胁。
而在意大利人头上作威作福的德国人此时却是阶下囚。
没有一个有优势,每个人都是自己国家最窘迫的人,也都是正在落难的人。
最终,我们看见战争没有一个赢家,每个国家的人民尤其是那些底层的人民都是饱受摧残,但却不会被任何人记住的炮灰。
======================这个评论好几年后有人评论,告诉我对电影里面father的理解是错误的,father是指的圣父,所以我重新看了这部片子,重新整理了这个梳理。
说点重看的感受:很多人说这是一部企图诉说宗教、战争、种族的大杂烩,重看这部片子我却发现无论是战争、宗教还是种族歧视都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人类对共同道德的追求,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这是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的。
沉睡的人是这部分片子核心,你可以说沉睡的是上帝,但是上帝又代表什么呢,上帝恰恰代表普世的道德,给予人公平和正义的神邸,而沉睡的人睡去的就是这种意识,醒来则是勇于去追求这些东西。
柴恩最后差点掐被不道德的体制捆绑的准尉,被村民叫做沉睡的人,就是第一次表表明了到底沉睡的是什么,如何苏醒的。
而最后,牺牲了自己以后可能拥有的美好人生,甘愿一死的赫克托也是为了追求正义的结果,而他所用的那把枪则来自另外一个反抗者德国军官。
很多年后,再次重看这部片子才发现这部片子原来讲述了这么深刻的道理,写完自己也很惊讶。
不知道怎么有这么多人不喜欢。
为什么呢?
悬念,有了,如Hector为什么掏出枪来杀死了一名顾客,那个孩子到底怎么样了,谁是叛徒等。
火爆场面,有了,渡河和巷战。
幽默,有了,如从楼上扔下的报纸,突然点亮的灯,男孩和巧克力巨人初次相遇的那段等等。
裸体,有。
美好的结局,有。
何况还有对官僚、种族歧视、残酷战争、背叛的谴责。
本身就不是记录片,总体给人的感觉还算很真实。
有个细节不太理解,就是德国军官给了Hector一把手枪,要是在中国发生这样的事,那军官该上军事法庭了。
总之值得推荐,看了不后悔。
《圣安娜奇迹》是一部反应二战的影片,虽然公映于2008年,在国内并无上线,但如今在网络片库还是能够看到,即侥幸又幸运。
影片海报这部二战影片非常有特色,归类来看很难找到同类,既不是战争记录,又不是揭示希特勒残暴,更不是表现人类生存光辉的战争类影片。
该片的出发点是描写战争中的人性在哪里,将近180分钟的长篇,讲述了战争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人性,的确是一部非常罕见的二战剧情片。
敌人并不可怕,叛徒最无耻影片主人公是一个犹太小男孩,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残暴经历中,小男孩一路躲避和逃亡,遇到的每一户人家每一个妇女或母亲,都在不能自保中放弃了小男孩的庇护。
就是最残暴的集体屠杀中,却是德军醒悟战士救出了小男孩,在跟随4人美军大兵躲难中,他又逢凶化吉,直到战争胜利绝处逢生。
一颗圣安娜女神雕塑头像拯救着人性影片首先没有把小男孩的逃亡,俗套的演绎成逢凶化吉之剧情,也没有把小男孩推进凄惨蹂躏至极的地步,更没有宣扬人间温暖式的救赎故事……相反影片视角非常人性化,犹太小男孩不满十岁,一路逃亡一路学习,一路自救一路感恩,他学会了劳作,懂得了伪装,就连在纳粹面前不能脱裤子,他都身经百战似的从容,他潜意识明辨着基督给自己带来的生命之光……
胳膊被截肢后众人对他的抚慰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中,最能给现代人带来灵魂慰藉的,电影以其强烈画面感和时间短的剧情演绎,让背负沉重负担的现代人,立马来一次大汗淋漓的救赎。
该片自始至终让人透不过气来,小男孩的坎坷命运在不可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与生死抗争,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惨死的迹象,每一分每一秒又都有生的希望……就是周围好心人也面临着生死危机,就是富有家庭也面临瞬间政治迫害……社会就是这样复杂,人性就是这样现实。
《圣安娜的奇迹》告诉观众,勇往直前的生活吧,奇迹会出现的!
最后那个黑人的台词是点睛的:“人人都想控制生活,所以他们相信各种各样的安全许诺。
安全其实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安全不是奇迹,唯一能改变生活不是安全而是奇迹。
”整部电影所说的奇迹不仅仅是小孩,而是整个故事。
从4人奇迹般的过河,遇到小孩,种种现象让巧克力巨人认定这个小孩就是神迹,并且至死相信,一直到后来生还,40年后的纽约复仇,故人重逢。
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奇迹。
而奇迹需要相信才成为奇迹。
就像娟说的,你只要相信,奇迹就会发生。
看了很久的战争片了,第一次觉得即使没有血腥哭泣的场面也一样可以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那个孩子的出现有点格格不入,不太真实,他让我想到天使或是神灵下凡。
战争的残酷在于前一秒还活生生和你亲吻相拥的人在下一秒就可能成为冷冰冰的尸体。
那个圣安娜的头像和那个孩子,都是奇迹,是战争中人们给自己的一个希望。
很喜欢这几个演员的表演,很感动,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战争片了。
瞬间跨越了
同是上帝的子民,为何要有战争,为何要自相残杀,为什么要有种族歧视?看了三遍,第一遍没看懂,第三遍结尾猛地感动内牛了。20150220音乐好听。
镜头剪辑加分,倒序插叙,结尾太装
比较小众吧。
这个一定是五颗星,各方面都无懈可击。
中规中距的一部反应,种族,战争,宗教,人性的片子.
过了60年 终于可以给德国人的脸一个特写了 但还是拍得很烂今年的幾部二戰電影中演納粹高官的都是同一撥人 德国演员就那么几个 不过终于开始让德国人眼德国人了
一看就知道是部黑鬼电影。能忍受三个小时的我也是佩服自己
打仗的部分很不错 但是最后有点太神奇了……
画虎成猫。
2009年看过,补片
战争,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值得再看一次的战争片,充满柔情和人性的光辉
刘帆推荐,一直觉得那个头像在哭泣
里面的黑人演员长得很相似啊,我老是分不清谁是谁!!
以为是个战争片。。结果是个神话片
看了影评才完全看懂
Spike Lee想拍一部史诗但拍出来的东西既做作又空洞
挺不错的一部福音电影。反复重复的“好让他知道爸爸是谁”(分明就是GOD的意思)!圣安娜的奇迹,就是神的奇迹,简称神迹!小男孩有神的指引!……cctv把将近三个小时的影片删成了90分钟,导致很多地方交代不清。“然而在一个美国白人开的冰激凌店里发生的那一幕,以及五人驻足在美国海报前的茫然失望
斯派克李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