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电影《纺织姑娘》,感觉真是“无处话凄凉”。
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是洗具;在错的时候遇到对的人,那是咫尺天涯,是杯具。
西安的环境,配合西安人耿直的性格。
俄罗斯的民歌很好听,弹琴的人在,可惜听歌的人却已走远。。。
心里有爱,生活才会幸福,才会感觉到有希望。
人生苦短,好好走好自己来时的路。
电影拍的不错,感情很细腻的表达出来了。
最近也拿了很多奖,超赞!
李莉是纺织姑娘,是下岗工人,又是绝症病人,三重身份没有一个具备光明的属性,只有平凡人的艰辛甚至苦难。
没有工作只能陪人跳舞,无钱治病只能选择卧轨,但没胆量活着,又没勇气去死,一个渺小无力的女人只能徘徊在生死之间,进退两难。
李莉的丈夫骑着自行车载李莉去歌厅跳舞挣钱,已经是很温柔的处理方式了。
同一个年代,沈阳铁西区的不少下岗工人同样是用破自行车载着妻子,不同的是,他们去的是洗浴场所,做的是皮肉生意。
故事(多么像是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故事)最惨不忍言的部分,那个皮条客竟是自己的丈夫。
这是一个时代无可奈何的缩影,也是一个历史痛苦不堪的见证。
正如影片中的纺织姑娘李莉,错过的岂止是一个男人,还有整整一个时代。
影片开放式的结局,昭示的往往是没有选择的人生,但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也许只能说:片尾没出现熟悉的字幕,已经是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尊重。
王全安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一员,应该说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
不过这种成就也是第六代导演的一个“通病”,那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和贾樟柯、王小帅等人的遭遇差大多相似,王全安的作品在国内大多不受待见,如果“以票房论英雄”的话,那他几乎也是不折不扣的“票房毒药”了。
不过,第六代的这些导演的充足底气就在于所谓的“国际声望”,贾樟柯、王小帅,还有王全安都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望,他们的作品也大多备受各种大大小小的“国际电影节”的关注。
就王全安而言,自《月食》《惊蛰》开始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有斩获,而一部《图雅的婚事》在柏林电影节大放异彩以来,更让他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就这一部《纺织姑娘》而言,这部早在2008年就公映的影片在当时国内颇有些默默无闻的意思,可是在国际上,本片获得了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恰恰又是王全安作品“墙外香”的又一体现。
一个细节是,这部影片拍摄了仅仅三个月就宣告杀青,原因就是仅仅为了赶上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的评选,甚至送审时后期制作还未完全完成,仅仅制作了一个DVD参赛了事。
这件事情也足以证明国际电影节对于第六代导演的吸引力和依赖程度。
应该说,第六代导演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群体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
和第五代的那些大牌导演们纷纷去抢拍“古装大片”不同,第六代导演的目光还是聚集在中国社会的特定的一些阶层和社会现实上。
贾樟柯自不用说,他的近乎纪录片风格的演绎是他获得极高评价的基础所在,而王小帅、张扬等人也是都喜欢以社会现实的表达来诠释自己的关注点。
而这一部《纺织姑娘》同样是如此,它是导演王全安继2006年《图雅的婚事》一举夺得金熊奖之后,又一部关注中国当代社会现实、表现特定群体生存状态的又一部现实色彩极浓的电影。
该片讲述处于巨大社会变革中的纺织女工真实生活,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普通而又特定的人群的生活状态,通过他的遭遇包括喜怒哀乐来记录这个社会曾经有过、现在还在具有的一些现实,引发人们对于社会和变迁的思考。
影片中余男饰演的李丽这一角色占据了主导位置,作为棉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员工,经历了国有企业转制、拍卖等等所谓转型带来的种种伤痛,直至下岗待业。
在一定程度上,李丽是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处于任人宰割处境的弱势群体的一个代表而已。
不过由于表达的限制,导演王全安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将镜头给予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矛盾冲突上,只是冷静的表达着这一个个人乃至家庭的不幸遭遇,一个突出的点也仅仅在于李丽得了重病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保障上。
当然,影片还是通过一些细节多这一群体表示了同情,一个细节就在于各位丈夫带着自己的妻子去歌舞厅“挣钱”,而自己则在外守候。
这一出镜头彻底将一个群体的末路与困境隐晦的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说,在生存的压力面前,所谓的尊严已经彻底不属于下岗工人拥有,成了一个奢侈的字眼。
不过,大多数时候,王全安只是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基本不涉及感情的冲突与说教,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自己慢慢去体会。
既然在表达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到某些限制,影片还是重点在情感上下足了功夫。
余男饰演的李丽在遭遇工作上的不幸之后,身体上又陷入绝境:她得了不治之症,剩余的生命有限了。
在这种命运的打击下,她的选择就成为影片最让人关注的发展。
在尝试着“放纵自己”以失败告终之后,李丽最终还是回归到一个人性中最本质的一个环节:感情的释放和安宁上来。
她接着旅游的名义到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其实更多的是寻找一份心底的安静,也利用这个机会将当年的困惑解开,寻求生命结束之前的一丝安慰。
在这一方面,影片还是将人在、生命中最后时刻最为关注也最重要的东西呈现给了观众,尤其是在这种生命即将逝去的背景下,这种对于感情的重点的表达更让人不胜嘘唏。
应该说,李丽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的时光,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勇敢地去寻求,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勇气那么简单了,而更多的是一种绝望和无助下的寻求在内。
而这种无助与绝望,才最让人动容。
最终,李丽选择不辞而别,离开了这种她曾经深爱过、现在可能也爱着的男人,虽然他们这些年过的都是不那么幸福。
这种诀别,也是李丽彻底的与自己的一切告别。
在感情上放下了最终的负累,也就可以静静地离开了。
回到自己的家中,丈夫卖掉了仅有的房子为她治病,其实也在证明着对她的留恋。
在这方面,影片可以说是冷静到几乎没有多少煽情的细节,这种丈夫与妻子孩子的感情也仅仅是被当做一种在困境中的弱者相互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温情来对待,更多的也属于人性的一种本能和善良。
唯一意外的是王全安在结尾处为这部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安排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结尾:已经告别的李丽站在窗前,看着外面万家灯火的除夕夜晚。
这个结局,无形中使得影片的悲剧色彩进一步扩大了。
应该说,影片延续了第六代导演的一贯冷静与写实的风格,只是通过细节与故事的脉络来指引观众,引导观众在反思中思考问题。
整部影片,王全安几乎全部采用了实景拍摄,除了李丽到北京会初恋男友一段3天的戏在北京外,整部影片全程在陕西国棉四厂拍摄,使得影片的可信度和真实感大大增强。
这部影片仍旧启用了王全安的“御用”女演员余男来主演,二人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合作了四部影片,几乎部部出色。
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他们相互成就彼此,并肩走过艰难与荣誉。
余男外形并不出色,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很多其他女演员不具备的。
在这部《纺织姑娘》里,一个面临职业与生命双重压力、在感情与家庭间徘徊的女性形象,还是被她演绎的极为出色。
作为一部写实色彩极浓的影片,本片还是比较冷静客观的表达了导演的想法。
遗憾的是,由于本片有些仓促,在一些具体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刻画上稍显肤浅,在一些具体的表达上也稍显晦涩。
剧本的不够成熟是导致本片未能实现更高超越的主要原因。
王全安的这部低成本电影硬刚生死,也难得记录了世纪之交下岗潮倒闭潮给工人阶级留下的创伤。
下岗女工一抹泪,转身走进了夜总会,中间一句忘了,最后一句是呸,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影片也有对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破败的老国企民族志式的记录,破败的厂房和机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唯一温暖的就是工厂的合唱队,那些旧苏联的歌曲和带来无限遐想的手风琴,当然也还有集体的淋浴房。
但影片最难得的仍是正面硬刚一个女工的生死。
李丽患了急性白血病并知道了病情,丈夫早已下岗,工厂即将倒闭,这外在的困难压得他们走投无路,最终只好卖房。
从内在来说,李丽该何去何从?
生命还剩下三个月该如何去过?
她去了趟北京,找到初恋对象,她要了却心中的结,然后又一起去了趟男友在她心中种下的有大海的北戴河,那是生活在别处,是理想之国。
望弃卧轨自杀后李丽回家,厂子已经倒闭,李丽和女工们只能结伴去做舞女💃赚钱,丈夫们集体在外面等候。
最终李丽在医院里痛苦的撕抓着喉咙,切管手术不久就在昏迷中去世。
她灵魂起身,安抚着病床前沉睡的丈夫,站在窗前看着新年的焰火燃放,她或许能听到远在北京的旧恋人重新拉响的手风琴。
李丽和纺织女工的时代过去了,国企的共和国翻页了,手风琴偶尔唤回一点回忆。
然而如同李丽说的,她们这一辈子活的不好,不快乐,然而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唯一能做出的表情是撕扯着喉咙,无声的哀鸣,痛不欲生。
90年代的一座西北城里,一座落魄的纺织厂正以巨大的轰隆声,打算与这个时代对抗告别。
李莉从主任办公室气愤走出,随后跟着主任的拉扯,李莉依旧大步向前走,随后去了员工澡堂。
她叫李莉,是个略有姿色的纺织厂女工,人到中年,孩子7岁。
每天生活翻来覆去,连分针走线的机器,她都可以不看一眼的盲操作。
女工们的生活都是如此,每天最开心的是下完工,跟同事们一起边洗澡,边吐槽领导,八卦家庭,骂骂老公。
她的老公是个退伍军人,少言、木讷、善良,下岗后在市场给人家卖鱼。
加上李莉也不爱说话,夫妻两人每天交流仅限饭桌,爱的表达,是老公给她夹块鱼。
平静的日子要从一次单位合唱时,李莉晕倒说起。
血癌,去医院检查后,医生支走李莉,询问了下丈夫家庭状况,之后也略有沉默。
站在门外听到一切的李莉,除了在卫生间哭悄悄一场,一次自杀未遂后,日子依旧如初。
生命最后几个月,她突然想去找10年未见的初恋男友。
面对李莉要去北京“旅游”的计划,丈夫没多话,隔天送她去车站,也只是象征问问,用不用陪你一起?
李莉带着心里装着10年的地址,去了北京印刷厂,经过2天周转,终于在一个老车间尽头,看到了10年里,她心里装着的男人。
而这个那人并非飞黄腾达,高大帅气,她远远的看着,那个印刷旁一个个头矮小、头发凌乱、意志消沉、打着盹的男人,除了戴眼镜之外,跟李莉老公形象与气质上没大区别。
两人下班后,找了间老北京火锅店坐下,边吃涮肉边聊彼此10年来近况,无非就是小心翼翼问着老公、孩子、工作,当初。
从李莉和男友的谈话得知。
男友当年是他们厂的文艺骨干,会拉手风琴,很受女同志围观,李莉父母嫌弃这不正经,因此反对。
加上男友是北京人,赶上从西北调回北京,两地后两人也没联络。
而倔强的李莉为了报复父母,选择了现在的丈夫。
也间接选择了无爱婚姻。
这十年,李莉从各种挑刺吵个架发泄下情绪,到后来日子长了,架都懒得吵。
这种情况直到李莉父母相继去世,李莉父亲在死前看着女儿不幸福的婚姻终于承认不应该干涉她的选择。
这个迟来的道歉,令一直与父母较劲为生活乐趣的她,开始不知所措,不止该怎么活了。
日子过一天算一天,连个奔头都死了。
别的女工下班后,无论是生活没意思还是赚点小钱,由老公陪着去舞厅跳舞赚钱补贴家,李莉不屑这个,也没那心情,每天奔走在家、孩子学校、单位、补习班之间,唯一消遣是在单位后门抽烟。
对于李莉来说,丈夫就是个合法同居者,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万事大吉。
初恋男友这边日子也没好哪去。
回北京后,2年内知道李莉结婚了,心灰意冷之际,2年后也跟自己女徒弟结婚了。
婚后生活还算平静,就是前几年妻子车祸,撞傻了,经常会不正常。
有个女儿,像曾经的他一样,热爱音乐,一家人住在老旧的筒子楼里。
而更惊讶的是,这次对话才揭穿一个真相。
原来,李莉曾给初恋写过百十封信,初恋一封没收到。
即使在10年后知道上天捉弄,两人也好像也没什么惊讶,或者在精神与物质双重匮乏的生活重负下,人生所有事都已看成是上天的安排。
李莉和初恋男友还是一起去旅游,地方就是初恋男友10年前兴致勃勃介绍的那片海,北戴河。
生活在西北的李莉幻想了10年,海是什么样。
在凌冽的冬日,干涸的北戴河,风景没什么欣喜。
也许风景还是那个风景,看风景的人心情不同了。
从北戴河回来,她要完成第二个目标,自杀。
结果在火车轰隆隆驶来,她从铁道上爬起,抱着头等待火车呼啸而去,随后被铁路工发现,铁路工一遍骂,李莉一边跑,一边笑了。
这可能是纺织厂机器轰隆隆之外,生活中的最大的“动静”。
当初选择男友也好,现在丈夫也好,无论哪种生活,日子都在向前走着,还能奔跑的力气,追逐就是希望。
而让李莉意外的是,从北京回来,少言寡语的丈夫决定把家中唯一财产,房子卖了,给李莉治病。
虽然医生更建议把财产留给孩子教育更有用。
初恋男友从北戴河回来后,从仓库中翻出尘封多年的手风琴,好在除了灰尘,琴还能弹。
曾经熟悉的旋律伴随10年不熟练的手指,竟也悠然发声。
镜头远去,男友独孤而安静地享受着这一刻,或许10年,再见面,他也放下了内心的怨恨纠葛,释然了命运给你安排的剧本。
在即将到来的新年,李莉在病房中苏醒,从没多余动作的李莉,摸了摸熟睡中丈夫的头,站在窗边。
此刻是一年的终结,新年的开始,假如生命重新来过,她会对生活有重新的思考吗?
02这是王全安导演拍的一部西部小城故事《纺织姑娘》,在西部纺织衰落和下岗潮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像浮尘一样漂浮不定。
看不到未来生存法则,又纠结在当下的不如意,加速了李莉倍感窝囊的心理,被体制束缚,被无爱婚姻禁锢,生命无所适从,用一生时间咀嚼报复,用抑郁寡欢折磨婚姻跟自己较劲。
而这是时代的错还是个人的选择呢?
本片中除了李莉之外,另一位女工的故事,可能就是“生活将错就错”的令一个版本。
女同事婚后患有乳腺癌,治病花光了所有的钱,丈夫过不下去了,决定离婚,孩子归她,她也能理解同意了。
下班后,精心打扮去火凤凰舞厅跳舞,一次5块10块,1个月下来比上班赚得。
女同事也不光为了赚钱,只是重生之后,释然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在那一首首短暂的舞曲中,片刻忘记痛苦,单纯的放松开心。
厂子黄了就黄了,一天专心跳舞也能赚钱,赚了钱想吃什么买什么,亏了自己又得到什么呢?
或者跟李莉的气傲相比,这女同事活的卑贱了些。
但做人的前提,难道最重要不是要开心吗?
反裤衩阵地博主说过:“不纠结就是好人生”。
中国有句老话:“心刚命不强”。
心气高自然是好事,心气高的人追求进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功有所成。
但有时错误的地方在于,用错要强的地方,当这种要强无法企及改变现状就容易变成固执,偏激。
一旦与想象的未来背道而驰,只剩下郁郁不得志的痛苦。
03就像李莉,年轻时个子高挑,长相好,皮肤白皙。
人到中年去舞厅跳舞,还能吸引不少男人邀请。
她看上的男人一定是优秀的人,比如厂里文艺骨干有才华的初恋。
而父母不同意,不选择迂回战术,或去北京问问情况,而直接找了个老实男人结婚。
婚后好好过出个样给大家证明眼光没错,是你们错了也行。
婚后挑毛病找刺就为了发泄压抑。
越要强的人,有时就越爱钻进这牛角尖,受限与这种个性,适得其反。
一,误用要强的手段,把婚姻变成报复父母的干涉的方式。
二,认为自己要强,聪明能干,勤勉自律,怎么样都能争回这口气。
却没想过用错地方的要强,再优秀的品质,恐怕也敌不过在命运蹉跎的无力回天。
年轻时,人人心中都有一种生活,叫做“幻想的生活”,想着我们都可以凭一己之力收获想要的一切,有些人实现了梦想,有些人没实现,只能在生活片段中收集幻想。
再过几年,现实生活打击一个个接踵而来,天灾人祸,我们发现生活有它的安排,就像那失踪的100多封信,绝不是凭要强、个人能力就能为所欲为。
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但又很难说哪种选择就明智。
假如,李莉当初父母没反对,而是跟初恋去北京,也许车祸的那位就是她,她们还是清贫的生活稀释爱情。
或许吧,情人饮水饱。
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与其用来纠结,不如将错就错,心气要有,但该撤的幻想要撤,不执迷过去,不幻想未来,认清,认真享受当下,才不会在生命突然终结时候,感觉自己啥也没捞着吧。
Extended Reading 延伸阅读张丹峰、何洁、刘强东、许志安出轨,婚姻中外遇要原谅吗?
德云社吴鹤臣17万手术众筹100万惹争议。
直白的行善,形同作茧自缚被性格拖累的中国人陶若素,微信公众号“若素笔记”,用心理学回答两性婚姻,女性成长。
《纺织姑娘》中的余男是悲哀和无奈的,但是她获得了导演给她的一抹温情。
在这样一部看上去略微显得枯燥的电影中,导演的温情几乎是打在每一个画面上,然而又那么克制。
略有瑕疵的是:里面有些情节显得不那么可信,韩国恋人大冬天跑到北戴河看海……李莉的疾病发展过程被大大柔化了,白血病实际的痛苦估计远超电影的表现,不过这一类绝症电影表现得太残酷对于观众来说是过于强烈的考验。
电影最大的特色是在克制的情绪中,三个主角的状态和故事都表现出充分的多义性和含混,作为观众很难对李莉的婚姻与前男友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因此也不容易生起明确的感情方向。
每个人都处于这种犹疑之中。
李莉讨厌她的老公,老公知道,但是最后卖了房子,投入到绝望的治疗中,李莉该如何想他呢?
她心中割舍不下的那个文艺青年,似乎也不是个大丈夫,男子汉,让人喜欢不起来;李莉自己这一生,稀里糊涂,美貌,忍耐,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没有让她真正得到幸福。
在除夕夜的烟花中,她死了。
她的灵魂从床上起来,看着烟火,该如何回忆自己的一生?
最后这个镜头实在令人销魂……电影很残忍地把一个在社会中无足轻重的悲剧摊开来,大量的眼光又充满温情,那个叫做“李莉”的姑娘(中国有多少叫做李莉的姑娘?
),是这个蓝色星球上一滴刚刚落下的泪水。
补充一句:三个主演都非常棒,无论是美丽的余男还是两个平庸的男人,表演无可挑剔。
另外问一个小问题:央视大裤衩的修建是2005年左右了,那个时候西安的歌舞厅还像电影中的火凤凰歌舞厅吗?
总感觉不至于……
买纺织姑娘来看,完全是冲着语焉不详的简介,幻想着一个女人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刻,与其一直思念的男人相见,虽然隐忍但终能释怀,然后回到现实,重新发现自己、审视自己,涅磐新生的故事。
但看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彻底错误,所有的人物都很压抑,无力。
赵鲁寒无力怀念,无力激情;胡小光无力承担,无力发泄;甚至李丽,面对爱人也无法有一丝哪怕是短暂的,毫无负担的浪漫。
整个影片里,唯一鲜亮的是李丽红色的围巾和铁路边的笑容,唯一有力的则是她的痛哭。
命运能对人的折磨不过如此,心里都已没有了波澜。
人只能在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阶段,可能对一些事情真正释怀,然而过了这个节点,生命的发展又把我们带向未知的方向,心中的焦虑与不满也会慢慢滋长。
从这点说,死亡,对于自觉这辈子过得不值的李丽来说反而是种解脱,所以,很多人并不怕死,因为即使痛苦也短暂,但很多人怕生,因为有无尽的难奈,还有那些身体与自己心灵孤独相伴的夜晚。
家庭伦理片。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生命只剩下寥寥数周,于是想放纵自我,重活一回,才发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虚无缥缈,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自己走完一生最后的依托,那个陪伴自己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最爱的人,但是绝对是待你最好,对你最真诚的人。
生活注定如此,又何必挣扎,虽然被人追赶是因为不合规矩,冲破俗套所致,赢回自我是多么幸福的事,就像脸上最灿烂的笑意闪耀在阳光里。
女主是个纺织厂的女工,很有个性,一点不公正的对待她都会争论不休。
她丈夫是个买鱼的商贩,两个人的孩子由女主带到厂里照顾。
有一天女主突然晕倒,经过医院诊断是白血病,但是家里又付不起治疗的费用。
虽然丈夫极力隐瞒,但是女主还是知道了病情。
一直抗争的她变得沉默寡言,女友告诉她有个舞厅,可以和男同志跳跳舞,还能挣钱。
于是她去了那里,但是还是很不习惯。
她准备以旅游之名,去寻找10年前的旧情人,但是找到旧情人后,才知道他过得也很好,有了孩子。
并没有受到自己的影响。
两个人一起去看北戴河的海,但是北戴河却结了冰,也没有想象的美好。
原来所有的美好都只存在于想象里,一旦伸手触及,才发现平庸得让人失望。
她逃离了与初恋的相守,准备去自杀,但是鼓不起勇气。
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家里,茫然地看着这片即将改变的土地,原来的纺织厂关门了,马上就要下岗回家,原来的院落满是苍凉,好想正在孕育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是这些已经和自己没有关联。
因为女主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她以为是将就的生活,但是陪伴她到最后的还是老实巴交的丈夫,他买了房子为妻子治疗,用最简单最纯朴的爱去温暖妻子,其实这样的爱还不足够温暖嘛?
还至于为了遥遥无期的10之约,为了几百封一去不回的信而纠结难忘嘛?
我觉得最后她轻抚丈夫的额头就是回答,她觉得只有回归家庭,陪伴自己到最后的爱才是最真实的,她想明白了。
虽然冲破规则,不守规矩的活着真的很幸福,很刺激,但是这所有的都是过眼浮云,只可以用想象去丰满,去美化,真正来到跟前,就残酷得有如北戴河冰封的湖面,苍茫的沙滩一样。
余男的表演真心很好,对于这个女人的身世很是同情。
其实老一辈人的爱情就是这样将就着就过了一辈子,真正喜欢的人只能存在在记忆里。
争着吵着就过了一辈子,到底爱不爱想不明白。
但是正是这么简单纯朴的爱情,却焕发出最动人的陪伴,最真情的付出。
对生活的挣扎,一下子就颠覆了整个世界。
镜头中的世界应该是上一代人熟识的。
一起上下班的作息,嘈杂的厂房,一起唠嗑的午后,相互依偎的二八大杠,满目霓虹的舞厅,大红大紫的衣着,挤成一团的客车,时代即将把所有送去历史,但是有很多人不适应,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
但是这里的记忆有时还是很怀念,就像高高挂在墙头没有玻璃的窗户,窗框上满是飘零的灰絮……
幸好没有听信一些人评论,否则我就错过了近来最好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并不比图雅的婚事差,甚至要好过这部电影。
这是我对此片的总体评价。
王全安一个绝对不能小嘘的导演,有人说他是第六代中的张艺谋,是,这个不假,但是王全安相比张艺谋的写实主义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图雅与姑娘,明显有着秋菊的影子,但王全安要更深刻,因为他关注的已经超脱一种体制与政治的寓意,而更关注了人。
第一次看王全安的作品,第一次看余男。
他们是成功的,吸引我在电视旁坐下。
作为90后或许这些记忆离我们更加遥远些,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心的车水马龙之中,看惯了夜幕下西安城的繁华,未曾听过车间中的嘈杂。
纺织城,在我们这代很多人眼中是个装B的字眼。
他早已变成艺术区,废弃的厂房被分割成不同的工作室。
张冠李戴的根据地。
是文艺青年的朝拜之路,是摇滚小生的必去之地。
在西安生活了20年,去觉得对生活人之太少,除了常说的 “梦幻套餐”,“千年古都”,或许我的了解不及一个外乡人。
听着余男一口地道甚至有些过土得掉渣的陕西话。
我走进了纺织姑娘,走进了那个时代底层的西安生活。
我不是要歌唱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我觉得压抑,93分钟的影片,我见过李丽两此笑容。
第一次出现在与昔日恋人的合影上,我们或许只将目光停留在从韩国来的那张照片上,给我们留下她阴郁的脸庞。
再手拂过发丝的之后,她抬起头,有那么一瞬间,她的嘴角露出过一丝笑容,转瞬即逝。
我相信那一刻,她是释怀了的,就如她所说,因为信没收到的误会胜于被一方抛弃,释然了,对十年的怨恨等待变成那一抹笑容,留在记忆里,可笑容里终究包含着更多隐忍与压抑。
第二次,是在影片的结束。
当心电图不在有节奏震动,她眺望窗外,看着守在身边的丈夫,她是幸福的,是被爱着的。
回到卧轨的那天,身后的责备声也变成了幸福的基石。
她奔跑,快乐。
那才是发自内心的,笑。
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看着就觉得怎么这么不肯落实到人物上,老在形式和桥段上跑来跑去,最后仿佛就只剩一个空壳。一星片子一星余男。
王全安需要个好编剧
这部电影,一真,二诚。西安东郊纺织城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影片给了空旷偌大的纺织厂一个长久的特写:它如此破败,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个时代过去了
微狗血
矫情。
还以为王全安会好一点呢,原来跟其他中国片一样差
【补完】突然想起来上课时看过的,貌似没看完吧……
余男真是演技派,剧本力道欠佳
熟悉。
拍草根故事但扎根不穩,表現得很輕浮虛假;敘事過分直白,看不見導演情懷;配角很差,臨時演員超級差;攝影平庸,完全無法配合題材發揮;情人重逢段落幾乎是整段地模仿《一一》,變相抄襲毫無新意。
没有太多的新奇,就是余男饰演的一个纺织女工得了绝症,卖鱼的丈夫和她谁都付不起医疗费,快到生命尽头的她去歌厅跳舞,开煤气管吃安眠药自杀未遂,到北京寻找当年深爱的情人,回到西安后发现自己不爱的丈夫还是爱着自己的--------
里面的陕西话完全听的懂。男的调走,始终收不到女的信,彼此都后来结了婚。女的得绝症,去北京找这个男的。最后女的死了。没觉出哪里好看来。
听方言比听英文看字幕还累~~
人太渺小了 经不起一点点天灾人祸的摧残 热爱生命吧
又见余男 09年的片子拍的跟贾樟柯99年的片子一样
故事背景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都是二零零九年一零年左右的,怎么拍完了给人一看,硬是感觉像一九九几年拍出来的?
二伯平安
余男演的雀食好
第六代近期为数不多的佳作,感觉王全安有点介于贾樟柯(早期)的悲悯和娄烨的情绪之间,余男绝对加分不少,虽然我不喜欢《图雅的婚事》,觉得那是一个有点太投机取材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