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片名《out in the dark》所传递的色彩一样,影片大部分浸润在一望无际的黑暗背景和黯淡无望的情感氛围之中。
它的中文译名是“暗之光”,如果说有那么一点“光”留在观众心中,那应该是阴暗社会背景中这段禁忌恋情之真挚和可贵,再加上片尾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留给观众的一点美好幻想。
看完本片,不禁联系到以前看过的同类电影,分别是2005年的《断背山》和2011年的《周末时光》。
前者映射了类似的封闭环境和残酷社会现实,后者则对应了《暗之光》中那种不经意的淡如清水的温情和牵绊。
在细节方面,《断背山》中对同志进行处死的情节本片同样有所表现,犹如当头棒喝,提醒着观众两位男主的温情背后其实潜藏着怎样的危机。
相似之处还有两位男主的性格差异,外向健谈的牛仔杰克和内向细腻的恩尼斯的鲜明区别,在本片中看到的却是成熟理性的律师罗伊和青涩感性的学生尼莫。
在这样的状况下,矛盾必然不会太少。
更何况,在本片中,由于社会环境截然不同,尼莫长久以来是在只身一人承受作为同志的巨大压力,而罗伊早已没有后顾之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矛盾的产生。
另一方面,《暗之光》中的感情和《周末时光》相似,一直都是缓慢升温,从不操之过急,这不仅让主角间感情的突兀感烟消云散,更加让观众如温水中的青蛙般沉溺于这样的温情之中而无法自拔。
初遇后在酒吧外的轻松交谈、知道朋友被处决时因失落害怕在恋人肩膀上的依靠、晨起的亲昵、洗漱间的对白、逆光的镜头、在泳池互相吐露衷肠、得知难以获取居留证时对恋人的安抚… …种种这些,都体现出导演和演员对于这种平淡的爱情拿捏得极好,不刻意,不矫揉造作,像是生活中任意一对幸福自在的情侣。
在本片的感情线中,最牵动人心的其实是尼莫的变化。
从片头在同志夜店中的略显落寞,到遇到罗伊并彼此相爱的幸福。
这种幸福来得太突然,所以注定不会如此简单。
于是,渐渐地被失落与无望所占满。
再到最后,希望破灭,独自逃窜。
这是一个不长的故事,但是,前一刻还跟随着主角微笑,后一刻便提心吊胆了。
当然,除了尼莫希望为了爱不顾一切之外,我们也看到罗伊在清醒的时候发觉自己离不开的还是尼莫,进而甘冒风险,为他安排好一切,委实令人动容。
而带来这种效果的,除了情感本身,便是影片社会环境的对比衬托了。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对于同性恋可谓严苛,以非洲国家最为严重。
有新闻称:“目前,除了在南非等个别国家,同性恋在非洲大部分国家都是大忌。
在非洲的54个国家中,有38个国家的同性恋是违法行为。
在这些国家很少有人敢公开宣称自己是同性恋,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被送进监狱,遭暴力殴打或失去工作。
目前世界上仍有数百万人生活在宣布同性恋非法的国家,仍有5个国家和两个地区立法规定同性恋可判死刑。
即使是同性恋合法的国家,也有许多是不允许同性婚姻或设置了合法年龄的下限。
”而在绝大多数欧美国家,同性恋基本是合法的,甚至拥有伴侣、婚姻的权利。
通过一张分布图,我们也能直观地看出,同性恋合法化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度有着很大的正相关关系。
于是,生活在天朝的人们,应该意识到在我们国家之外,有着多么残酷恶劣的社会环境。
在微观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尼莫与罗伊克服重重阻碍,哪怕付出自由和生命的代价也要相爱。
就像尼莫对罗伊所说:“现在我只想和你在一起,其他什么都不想了。
”也像罗伊对尼莫所说:“我爱你,不管发生什么。
”而在宏观方面,我们看到的却是无数生活在封闭不开放环境下的人受到的不公正乃至不人道待遇。
影片中的两位男主可以是那些环境里的任何人,在我们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
所以珍惜现有环境的同时,也为这个世界的开放做些什么吧。
以上就是我认为影片所要表达也已经表达出来了的,于是,片尾的开放性结局也就无足轻重了。
对于认为是个喜剧结尾的人而言,现实可能并不尽如理想那般美好。
而对于认为是个悲剧结尾的人而言,也不让他们心中那一点点希望泯灭。
本片的内容就像是电影名字所提示的那样,都是注重在“逃离黑暗”。
这里的黑暗所包括的是黑暗的生活,黑暗的家庭,还有黑暗的国家。
故事基本就是在讲述Nimr的生活,Roy只是他生命中的一道光芒。
黑暗的生活就是在说他“深柜”的生活。
Nimr一直隐藏自己的性向,还要靠着跨界才能展现真正的自我,其实这也蛮悲哀的。
黑暗的家庭指的就是他的哥哥。
深柜已经是个大问题了,自己的哥哥偏偏还要加入什么极端活动,好不容易得来的通行证也因此而吊销了(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好生活也因此而毁了)。
而黑暗的国家明显就是指一见到同志就“解决”的巴勒斯坦。
Nimr最大的难题还是国家这关,不管他怎么做,国家是不会放过他的,最后才会让他绝望到产生逃离国家的想法。
“暗”是指Nimr,而“光”自然就是Roy这个高富帅。
在酒吧里,Nimr得到Roy的帮忙,Roy甚至还将自己的酒拿给Nimr喝。
就这样,Roy的第一道光芒渐渐撒到了Nimr的身上。
在之后的日子,Nimr开始觉得特拉维夫才是能够让他逃离黑暗,更加接近光芒的地方。
不过朋友的死亡,通行证吊销,到最后被自己的家人赶出房子,再次扑灭了Nimr在心中所期待的光芒,彻底让他陷入绝望。
就算Roy一直想帮法弄签证,Nimr还是无法安心。
Roy永不熄灭的爱就是Nimr逃离黑暗的关键。
相比Nimr,Roy的付出更是无限。
不管什么时候,Roy总是会在他身边帮助他。
就算Roy知道真相,两人吵架后,Roy还是偏袒他。
最后还跑出家找他,更无计可施到只好联络黑帮帮忙。
最让人感动的是牺牲自己,保护Nimr。
让我咬牙狠死编剧的是结尾。
为什么就不能让黑帮来救走Roy,然后当Nimr靠岸后,Roy就已经在他面前等他。
OUT IN THE DARK这个名字让我很纠结,为什么不叫OUT FROM THE DARK,逃出黑暗呢?
这样才比较正确。
看完后我猜想也许片名是在说:主人公以为自己逃出了黑暗,其实也不尽然是那样的。
也许它是在说OUT / IN THE DARK(逃离黑暗或者进入黑暗)就让观众自己想象决定。
其实导演自己则说,电影的结局其实还存在一丝希望。
具体是怎样,大家就自行想象PS:经过我一系列的调查,原来片中的两位都是直男现实中,Roy前不久刚刚结婚,他是个以色列人而且还是个以色列大明星,同时也是个歌星导演是通过他侄子的海报看到他才找他来演戏;Nimr有个女朋友,他是个阿拉伯人混意大利(妈妈),会四种语言Nimr其实并不是演员,是他的女朋友介绍他来的试镜的。
他当初也只是抱着来试试的心态,没想到与Roy对戏排练的时候,他的表现比另外两个试镜演员还要好,也长得比他两位演员还要帅,而且他和Roy之间还擦出了火花,所以导演就决定用他。
在试镜之前,Roy其实是想要去飞机学院念书,因为这部戏只好延迟了,现在他已经飞去德国进行自己的飞机师梦这部电影的剧本其实比2006年由伊藤·福克斯导演的以色列同志电影《泡沫》还要早完成,不过他们却不曾放弃这个好剧本。
这部电影上映后,导演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双控告anti-他们两国。
电影的一开始便是一个匆忙的身影在黑夜的掩盖下匆匆前行,昏黄的灯光照耀着破旧的城市和道路,我们能看到熟悉的且让我们不自然想到监狱或者是禁止进入的电网。
这样的开头让所有人感到不安和紧张,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总是相信是会有坏的事情发生的。
一辆车经过,身影躺下来让自己融入粗糙的大地,然后他翻过围墙到另外一边。
我们想知道这个人是去哪里?
有什么样着急的事情?
前方是否安全?
这是我不由自主便想到的,并且在我的脑海里反复的回响,最后让我感到难以忍受,于是我按“快进”键,我发现他要去的地方是一个酒吧,一个同性恋酒吧。
而故事也就在这里开始了。
纵观整部电影如果我们留意变会轻而易举的发现,整部影片都沉浸在昏暗甚至是黑暗之中,低低的音乐没有任何欢乐或是轻松,而是仿佛催促着某种蛰伏的危险醒来。
我们忍受着这样的压抑和渐渐来临且也是我们希望的轻松、快乐部分,或者说是幸福。
那个在黑暗中翻过围墙来酒吧的男孩叫尼莫,还读大学,他是巴勒斯坦人,我想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巴勒斯坦男孩,当然除了他的性取向。
导演并不用特别强调尼莫的普通,我想导演如此做法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尼莫这样的情况太常见,在巴勒斯坦很常见,而至于人们是否知道那则是另外一件事。
酒吧里有一见钟情,而这样的感觉总是十分美好,且在昏暗的基调中显得弥足珍贵。
和尼莫打招呼的是以色列的年轻律师莫伊,就和所有的一见钟情一样,他们漫无目的的闲聊着,但是也就在这样的聊天里他们对彼此感觉都很好。
在此处我想特别说一件我注意到的一个细节,而根据其后的故事发展这个细节也就凸显出其重要性了。
在酒吧里那个同样是从巴勒斯坦过来的同志穆斯塔法对年轻人说“快要到十一点了,谁不想被家里发现的现在可以悄悄离开了”。
咋听下来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结合以后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这并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实话,是提醒那些从巴勒斯坦翻过来的年轻人,小心,不要让家里人发现自己在这边,以色列这一边。
导演对于这样小细节的处理,如果我们留心就能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的紧张,危险甚至是恐怖。
想一想,这些在夜里从巴勒斯坦瞒着所有人翻到以色列的这些年轻人,他们为了能在这个酒吧开心一会儿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几乎无法想象,但是我们却从这样的许多个细节里深深的感受到这些。
我并不愿意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确实是由爱情所引起的。
我想导演所要表达的也不仅仅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他想要告诉我们这些远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远离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同性恋者的观众这样的事情在发生,且似乎是习以为常。
在我的印象里对于以色列的了解更多的依旧还是关于犹太人,我可能从汉娜/阿伦特的观点和书中了解了一些这个新生且历经磨难的国家,从保罗策兰的诗,而更多的其实是阿莫斯.奥兹的小说。
对于巴勒斯坦我只知道这是一个阿拉伯人的国家,他们和以色列一直都有摩擦,关系紧张。
我承认,对于这两个遥远的国家我的了解是匮乏和有限的,但是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却仿佛能看到整个这些年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的所有一切:对立紧张,仇恨,冲突,恐怖分子……甚至更多,这是这部电影的某个重要使命,导演在努力的向我们——像我这样对这两个国家了解甚少的人——展示这些年这两个国家的状况,而导演则是通过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这则更加让这部原本就让我震惊的电影更加的震惊,或许这样的一段感情更加能反映出真实情况。
据我所知,以色列对于同志还是很包含和宽容的,他们的城市也会有自己的同志骄傲游行,会在同志骄傲月把路上的斑马线涂成彩虹色,甚至有几个城市被评为对同志最友好……而巴勒斯坦则截然相反,我想这也是我们可想而知的,生活在巴勒斯坦的大都是阿拉伯人,他们是莫斯林,信仰伊斯兰教,这样的文化和信仰就让他们对同志有着极大的反感,甚至会判死刑。
而我们在电影中也看到这些(虽然是恐怖分子所为)。
通过尼莫家庭发现他的同志身份后的表现,我们就能真切的感受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对此事的看法。
尼莫的妈妈和哥哥用像“莫大羞耻”“除了羞耻……”这些异常极端的词语,并且因为尼莫的身份而可能影响妹妹未来的结婚……也就是说尼莫的同志身份几乎会彻底的毁掉这个家。
其实我们并不难想象,当那些人毫不留情的毙掉穆斯塔法的时候,当以色列的秘密警察以此来让尼莫成为他们眼线的时候,当尼莫的家人在那一刻把他当做仇人的时候,当尼莫的哥哥让他逃跑永远都不许回来的时候……我们能从许多的细节和故事中感受到这些,导演太专注于这些,他几乎是迫切的想要告诉我们。
而这些仅仅也只是不幸的开始。
尼莫被驱赶出家,驱赶出自己的国家,他只能翻过墙到另外一个国家去找罗伊,但是前面秘密警察用尼莫的同志身份和吊销他通行证的威胁让他成为其眼线的那一段,我们已经能预感到不幸其实早已经开始了。
待在罗伊家里的尼莫彻底成了一个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的人。
他被自己的国家和家庭所驱赶,流落在别人的和对他别有用心的国家,就像他在车里对罗伊说的那样“除了你我什么都没有”,而在这样的艰难和内外的阻碍之前,他们两人的感情也必然会出现摩擦。
于是在以色列秘密警察逮捕了尼莫私藏武器的哥哥时,这样的摩擦最终爆发。
这是考验两个人的时候,尼莫会觉得罗伊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处境的现状,不了解自己的家人,他必须离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国家都已经没有他容身之地了;而罗伊也许会觉得尼莫对自己并不坦诚,感情里的背叛情绪是最为致命的,于是两人在彼此都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崩盘。
故事到此时已经完全深陷进黑暗之中,后半段的影像都是在昏暗的荒凉城市里发展。
尼莫开始逃亡,秘密警察对他紧追不舍并最终找向罗伊。
此时他们两人所面对的是两个国家,两个钢铁一般的巨山,他们彼此都无能为力。
而导演对于故事中人物无能为力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
似乎整个镜头都会转动,人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没有出路,就好像是他们最后再次遇见的那栋大楼一般,没有第二个出口。
昏暗的背景之中,尼莫坐在偏僻的路边双手捂着脸,罗伊在车子里吼着自问“怎么办”,在他们两人的脸上都会出现一种绝望,那种绝望是在感情里诞生的,因此多了更多的无奈和痛苦。
即使是作为观众的我们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他们该何去何从?
而对于他们两人的感情,在此刻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但却依旧是最为关心的。
故事的结局我们都不知道会是怎样,但是电影总会有结局。
尼莫跑向码头准备偷渡去法国,罗伊向他保证自己会尽快赶过去看他的。
此时的罗伊在秘密警察的囚室里,秘密警察问他尼莫在哪里?
他是个安全隐患,而罗伊努力的想要向他解释尼莫并不是什么安全隐患。
在秘密警察和罗伊的对话里,前者的有一句话让我影响深刻,或许是因为我之前就听到过许多和它一样意思的这些话。
那个秘密警察对罗伊说:“你今天已经越线了,你选择了对立的立场。
”我不知道其他的观众听到这句话会有何感想,但是我却不由自主的想到在曾经的、现在甚至是将来的中国,就在我们的周围,那些新闻报纸上就时常都在说着这句话。
“对立的立场”,这个时候秘密警察已经不认为罗伊和尼莫只是谈恋爱,他们背后所站着的是两个关系紧张,对立的国家,而这段感情也并不能那样的轻松,在其上——无论他们是否愿意——都已经堆积了太多的东西,而也许这也正是我为什么说这部电影远远超越了所谓的“爱情片”或者是“同志电影”这样的狭隘范畴。
我把这篇随笔的名字叫做“两个国家的暗夜”,我想能表达出我想要说且尽力想把它说清楚的那些意思。
这个关于两个男人之间爱情故事就好像是成语“管中窥豹”的那个小管,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它去窥探其背后的那只“豹子”。
导演展示给我们生活在那里同志的不安和恐惧,同时所隐含的便是这两个国家之间漫长的摩擦、对立和仇视,归根到底,电影里的一切都是因为这些。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探索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当国家站在某个立场上是否就表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就必须也要站在这个立场上?
就此问题在这个故事中并不是最为重要的,但却是时时都在追问着所有观众的。
作为巴勒斯坦的尼莫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向往和希望到一墙之隔的以色列,作为是以色列人的罗伊却爱上本国对立国家的人。
这两个男人的爱情在彼此国家的仇恨下难以维持,这几乎是注定的。
在以国家这样庞大的单位来要求一个单薄的人之时,反抗是必要的的,但几乎是没有作用的。
虽然都说是个体的人组成了国家,但是国家是否能真正的维护和尊重这些小小的基本单位则又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这个故事中导演所向我们展示的便是否定的答案。
我们在国家的范畴里必须被牺牲和取代,至于是否正义和履行了国家的职责那同样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国家的暗夜,所有生活其中之人都会被分担这些暗夜。
国家的仇恨最终是在个体人身上所展示的,而不是由国家这个抽象概念来承担的,就好像那些参与战争的士兵,他们承担了战争的痛苦和许多的死亡,但是对于战争来说它却什么都没有承担。
但是我依旧还想多说两句,把我的理解和想法更完整的表达出来。
尽管故事中的爱情在国家这样宏大事物的阴影里最终湮灭,但是对于爱情,对于同性之间的爱情,我们必须还是要说——即使是老掉牙的论调。
爱情之所以美好,也许某种程度上归功于其纯洁和美好,外界当然也会有压力但却并不会提高到国家的“对立”问题上,就好像观点的不同就是“阶级”的问题。
影片中让我们记住的是尼莫和罗伊之间的缠绵,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好似柴可夫斯基在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表现的的那样,绵长而温暖,美好而幸福,但电影最终也还是和这个悲伤的故事一样,罗密欧只能离开朱丽叶,朱丽叶只能用假死来等待不知何时归来的爱人。
我们似乎能看到这两个故事中的某些联系。
最后我想提醒自己注意电影的英文译名《Out in the dark》,同时希望你也能注意到……
《暗之光》一段跨界之爱,照亮两个年轻的生命。
青涩的巴勒斯坦大学生尼莫(尼古拉斯·雅各布NicholasJacob饰)暗中潜入以色列,在特拉维夫的同志酒吧邂逅了帅气逼人的律师罗伊(迈克尔·阿洛尼MichaelAloni饰)。
当尼莫取得学生签证可以合法出入以色列后,他和罗伊迅速陷入一段难以自拔的热恋中。
然而随着感情升温,阻力也随之而来。
对尼莫来说,巴勒斯坦不耻他的性取向,以色列不承认他的身份;由于有一个激进暴力的哥哥,他更被以色列特工部门列入黑名单,签证也因此被吊销。
罗伊倾尽所能为尼莫奔走,却遭到来自官方的恐吓;而尼莫的秘密也似乎被家人窥破,生命陷入空前危险中。
这份暗夜中的爱情最终能否冲破阻碍、拥抱光明?
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我们应当有四项权利,第一,言论自由的权利,第二,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第三,免于饥饿的权利,第四,免于恐惧的权利。
而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恐惧,感受到了那种无法自由生活无法自由相爱的压抑。
当国民们已经不能在这个国家享受美好的生活,当国民们已经不能在祖国追求美好的爱情,当国民们千方百计想要逃离祖国时,我已经不清楚当局者们为何要追逐那些权利而将他们的国民置于这样生活难堪的境地。
我们无非是想要平和自由的生活而已,为何那些浮华的权利一直凌驾在我们这卑微的愿望之上......另,爱国贼真的比卖国贼还可怕,当尼莫的哥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冲动行为来捍卫他所谓的爱国之情时,他已经丧失了理智。
我们任何一个人,无论怀有多么高尚的赤子之心,都不能代替国家作出决定,更不能做本该是国家做出的行动。
最后,不管结局是导演觉得直白表现出来太残忍所以不讲明白,还是留了续集想法,我都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
结局看得我心脏疼啊……nimo本来结局已经注定,但他却遇到了那个爱他爱得一塌糊涂的roy,于是,一切,就又都有了希望。
Roy他太爱了,为了nimo他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我哭死。
(这种男人,八辈子的福气也修不来呜呜呜呜呜呜呜)相约在法国,希望在那里,你们能大胆的爱。
————nimo在法国修完了他心理学的课程,最后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Roy则继续从事律师行业,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律师一天,roy来学校准备给nimo一个惊喜,那天正是他们的周年纪念日,他们已经在法国过了将近八个年头了。
那个被nimo留在以色列家里的那块手表,Roy带了过来,藏在袖口里。
这块手表,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他走进nimo的课堂,正是下课时间。
nimo看到他后很是惊讶,心想:你怎么这个时间来了?
还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学生们。
roy看着他惊讶的表情,心里说不出的开心。
他拿出那块手表,放在他眼前,说:“这块表,还有印象吗?
”nimo更是惊讶了,说:“怎么可能会忘……这可是你送我的第一块手表,我还以为我把他弄丢了……”说着,nimo的眼角竟不自觉的红了起来。
Roy看着他泛红的眼角,像是马上就要哭出来。
于是,自己也有点忍不住,说话声音略带哽咽。
“傻瓜,你记性这么差,怎么当上教授的”nimo再也没忍住,泪水从眼角低落,划过他脸颊。
“谢谢你……如果不是遇见你……”“打住!
……”Roy知道nimo要说什么,他会说要不是因为自己,他可能早就死了。
Roy可不想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被这个词破坏氛围。
“你是真的傻,你知道吗,没有你的人生,我一秒也不想多待……”nimo看着眼前这个男人,这个为了他不顾自己的男人,抽泣地更加厉害。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上辈子好事做多了,这辈子才能碰见他。
Roy没给nimo再说话的机会,抬起他的手,就把手表给他戴上了。
还不忘抬起来欣赏一番,“我男朋友还是一如既往地帅啊!
”nimo被他逗笑了。
Roy也趁着这个机会,吻了上去。
这双唇,自己不知道吻了多少次,可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
nimo被他突然的亲吻弄得手足无措,就呆在那,也忘了呼吸。
看着眼前深吻自己的男人,心里甚是温暖。
“哇!
喔……啊啊啊啊” “为什么那么帅……” “跟你说了吧,老师喜欢男生,他男朋友也好帅啊……”“他俩好配啊啊啊”“之前还在给老师组cp,这下好了正主亲自下场,这不得狠狠嗑!!!
啊啊啊,好般配啊!
”底下传来学生们叫声,nimo才反应过来,自己这是在教室。
于是便想推开roy,但roy反而吻得更深了。
“让学生们知道你有个这么帅的男朋友,有什么害羞的,他们羡慕还来不急呢…!
”roy在他耳边轻声道。
说完便又吻了上去……风过林梢,骄阳正好。
学生们的喧嚣声,夹杂着窗外的虫鸣声,随着温暖的日光,洋洋洒洒地充斥着教室这一小片天地。
nimo心中甚是感慨。
“谢谢你,我的人生,因你才有意义。
Roy,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爱你。
”“傻瓜……”
同志电影大多是悲剧,这部也不例外。
不过与其他探讨同志爱情和主流文化的矛盾不同,《暗之光》还加入了政治和信仰的冲突。
这让影片没有落入俗套,但却让看的人感觉极度的无助。
毕竟相较文化,政治和信仰几乎是无法改变的。
尼莫出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虽然爸爸在他12岁的时候去世了,但妈妈、哥哥和妹妹都爱着他。
如果他不是同志,或者没有被拍下约会照片,这个家庭也许不会因为他而瓦解。
尼莫生活在因为政治、信仰和同志身份的冲突带来的“黑暗”中。
可在他这一生中却遇上了几缕点亮他生活的光芒。
第一缕光芒-穆斯塔法。
他的一句“小家伙,你好啊,进来进来,别害怕。
”让尼莫瞬间放下紧张和不安,融入到属于自己的圈子中去。
虽然对自己的认同很重要,但只有和自己处境一样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
穆斯塔法让尼莫知道他不会因为身份和出生而被排斥。
第二缕光芒--女老师。
作为学生的尼莫在和2位老师讨论治疗问题的时候,女老师站在了他的一边,支持尼莫的判断和治疗方法。
这是对他分析判断的正面肯定。
这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
第三缕光芒--妹妹。
在尼莫被发现同志身份时,只有一旁哭泣的妹妹恳求哥哥和妈妈不要这样对待尼莫。
哪怕因为尼莫的同志身份会造成她一辈子都嫁不出去悲惨命运。
第四缕光芒---哥哥。
在抓住穆斯塔法并施以枪决时,哥哥是坚决的。
可遇到自己的弟弟,虽然他很生气,打了尼莫,用枪吓唬他,扬言要杀了他,并向地上开了几枪。
可最后他还是放走了尼莫。
如果哥哥像对待穆斯塔法一样对待尼莫,尼莫就不会有机会“逃离”黑暗了。
第五缕光芒---妈妈。
从12岁开始就是妈妈撑起了家,养大了3个孩子。
在知道尼莫同志身份后打了他,并赶他走。
“他要立刻离开这个家。
“”从此消失。
” 这是妈妈对哥哥和尼莫说的两句话。
后来尼莫电话妈妈,妈妈听到尼莫声音立刻挂断电话后的决堤泪水看的出妈妈赶尼莫走其实是要保护他。
她不是不知道尼莫如果被其他人发现同志身份后的下场。
所以为了避免儿子从世界上消失,只能让他从眼前消失。
这是妈妈所能做的最残酷的决定,但为了儿子的性命,她只能忍痛这么做。
第六缕光芒罗伊。
作为爱人的罗伊给了尼莫全部的爱。
从提供住所,到穆斯塔法被杀后安慰尼莫,再到因为父母对尼莫的冷漠而和父母发生口角,为了尼莫去拜托黑帮帮忙偷渡,直到最后和尼莫互换衣服让他逃走。
罗伊做了作为爱人所能做的一切。
第七缕光芒尼莫自己。
他的纯真、善良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包括看电影的我们。
第八缕光芒电影制作方。
在巴以冲突不断的当今,能合拍一部也许会和宗教教义发生冲突的电影,对今天巴以局势,不得不说是黑暗中的一缕光芒。
可这些光芒最后的结果呢(第八缕不算)?
穆斯塔法死了,哥哥、妹妹、妈妈被抓了,罗伊被监禁了尼莫呢?
也许在海上被海岸警卫队抓住?
也许被蛇头抛进大海?
也许平安偷渡到了法国?
可就算到了法国,也见不到他最爱的罗伊了,他在没有家人朋友的异国,以一个偷渡者的身份活着。。。
可怜的尼莫又跳入了新的黑暗之中。
这是一部通过讲述同志恋情来反映巴以冲突电影。
作为中国人我还是很难理解巴以问题的复杂性,基于文化差异那些在我们看来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对巴基斯坦人民和以色列人民来说似乎非常棘手。
电影并没有强调同性这个主题 无论男男还是男女在这里都不重要。
影片中尼莫家人的那种诀别真是够残忍的,无论怎样尼莫毕竟是他们的儿子,他的兄弟。
在自己儿子遇到困难时没有给予他帮助 给予他关爱和温暖反而不管他的死活。
这让我们难以接受,就算怎样的不接受他的同志事实但也需要对他的生死做出应有的关心。
他的妈妈说离开这我不认识你。
“你知道这会使你妹妹嫁不出去吗” 我们可以看到巴基斯坦狭隘的家族观念 这对相对文明的我们来说不得不对这个唏嘘不已 可怕的是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残害着巴基斯坦青年这会毁掉多少爱情出演尼莫的并非专业演员,这样一个备受压迫 选择 挣扎可怜的角色,尼古拉斯雅各布没有把他诠释的很好。
尼莫深爱以色列男友Roy却同时面对着因为国家政治冲突造成的压迫 ,以及尼莫所在国家更为狭隘的家族规则 。
这使我我们看到中东地区同志感情相对于我们西方世界更为沉重 复杂 煎熬的一面 。
所以,我很期待尼古拉斯出演的尼莫在最后会有一次爆发,在各种选择面前近乎绝望的爆发 ,像断臂山里杰克和艾尼斯那段经典对白一样 ,但是影片没有关于同志感情也表现的不够彻底 铺陈絮叨一部因为巴以问题受到压迫然后逃脱的剧情虽然紧张但是让人感受不到激情的那种乏味是这部电影缺失的 同性情感炙热的情感体现在哪里 ?
对于受腐朽规则压迫的尼莫的爆发在哪里 ?
我认为这是一部情感不够洋溢饱满的电影 为什么最近我看的关于同志的电影大多都是借同志讲述其他问题 真让人沮丧
艺术层面上来讲我觉得这是部很不错的电影,他呼吁我们摒弃种族冲突、国家矛盾、性取向歧视,爱就是爱,就像那部《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只是那部少了同性情节。
但个人层面来讲我真的不喜欢这个结局啊呜呜,两个俊美的男主真心希望他们能有好的结局。
Anyway,看完我还是庆幸中国主流是无神论者,不信宗教的......
相爱的人却不能够再一起,在影片的最后,尼莫独自坐在游艇上仰望远方,他的心底一定抱着在抵达的时候见到罗伊的希望。
而作为上帝视角的我们却知道罗伊可能再也无法实现他的诺言,为了帮助尼莫,他和尼莫交换了外套被抓住,也面临着可能的长久监禁。
看到最后一幕不自觉就流泪了,太多的无奈和无能为力,而哪怕是电影的结局,哪怕已经很让人伤心了,但细想他们可能的未来,我会觉得还有太多的黑暗可能会出现。
暗之光,黑暗中的一点光明究竟指的是什么?
我认为是他们之间流动的真情,一点生命中的希翼。
突然想到,现实远比电影要残酷的多,和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很想知道他们的后续故事。
很期待有个童话般的故事结局,但这就是现实,在罗伊和尼莫的情不自禁里有太多的非难。
由种族、名族、信仰、文化、政治、偏见等等的冲突带来的非难太过现实。
还有很多的背景隐喻因不了解而不能有更深的体会,有些遗憾。
故事不单单是两个年轻帅哥的恋爱故事,LGBT电影中常见的自我认同、出柜、平权等主题也有隐喻,而“对立背景”的社会背景让冲突更为直白。
尼莫问罗伊“这有意义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的爱情是有意义的吗?
在注定不顺注定艰难没有结果的相爱是有意义的吗?
没有答案。
致死的浪漫温情是黑夜中的一点光明。
等黎明到来之时,等一个重逢的机会。
这样的爱或许艰难,但爱本身就是救赎,就是暗之光。
补:影片中温情时刻太美丽,两人之间的彼此包容,谅解,和支持与现实有强烈的对比。
暗之光,残酷现实里的一点光亮,微弱却真实的存在。
快一个月前和基友半夜看的。前面像往方便面里浇开水,后面像发现忘记放调料赶紧往里猛倒。我并不相信没有前期经历的感情,包括爱情。我更喜欢牛肉面。
片中有这么段对话:巴勒斯坦男:当我第一次在特拉维夫外出,我以为因为我的国籍,会难以被人接受,后来发觉男同志们并不介意……以色列男:当然,鸡巴就是鸡巴。对话看似简单粗暴,其实是将复杂交织的各种身份问题(国籍、种族、民族、信仰哪种宗教……)直接化解掉,让人们摆脱身份的限制,将视线回归到“爱这个真正的人身上”。毕竟鸡巴,不分国籍、种族、民族、信仰哪种宗教……都只是单纯的鸡巴。本片意图很好,展现了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之间种种矛盾、冲突,各自世界对lgbt的看法等,但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巧合、不合情理、牵强之处。结局开放,我当然是希望他俩在一起HE啦。
看完后我难受好久啊啊啊啊啊TAT
刚看完追风筝的人再看这个算是更深的体会到了巴以那里的混乱了,不禁感叹自己生活的社会简直好太多。。律师男友真是帅啊,而且竟然还那么好,最后那算牺牲了自己救了对方么。。尼莫最后倒是见着光了,可惜了小律师还在昏暗中。。不太喜欢这样留白的结尾。。
下错了 不想看屁眼电影
作为电影,只能给一分了,作为反战和同性恋平权,满分支持
反恐精英版周末时光。G片就是该在电影院看的。。
值7.9?
结局很耐人寻味,巴以冲突一直是个话题。
帅!死!了!因为太帅而不允许搞基否则就要被恐怖分子处以死刑?被母亲和哥哥赶走连家都回不了。身在中国的我们应不应该庆幸?结局真是:日-了-狗-!就不能大胆的来个happy ending吗?
爱情的价值在于能否克服情感之路的障碍,但是又有多少爱情经得起世俗和自身的阻碍?!我们常说爱情是最伟大的力量,能克服一切!但是爱情往往在现实中是显得多么的脆弱和无力!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期待了半年的片子,片尾弱掉了。。。阿拉伯小哥好讓人憐惜
get不到他俩的感情,但有些黑巴基斯坦+美化以色列吧?可能了解一下巴以问题会有帮助吧
什么都想说说,什么都没交待清楚。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凡是洗脑式组织都有共性,教育出来的人大都不容异己、六亲不认、甘当炮灰。
让人联想到《泡沫》,同样是bittersweet,同样是残酷的现实主义。逼仄的生存环境和电影中大段黑夜交相呼应,由始至终都看不到出口的不幸。结尾留白让人生出无限恨意啊,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两位男主都太美!
这两张脸,我仿佛看到了天使!
在同志片的外衣下是巴以问题的一个视角...管中窥豹 不见得,但是巴以题材的片还是比较少看到的,看看也未尝不可...本身也是一个有些小虐心的爱情故事...
我们爱上的世界的美好,足以以之抗衡世界的残酷吗...
我想对男主角说——你会不会突然出现 在我家楼下烤羊肉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