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rty这部片子真的从头到尾贯彻了讽刺的主题,就连片名都是双关,甚至是多义的。
一方面,party是聚会,或者中文译名“酒会”的意思;另一方面,party是指这个小团体的分裂;最后,party还是片中反复提到的那个女主代表的腐败的,走下坡路的政党,往深了说,更是对英国整个政治体制的讽刺。
黑白片为什么是黑白片?
我们能够明显看出本片有很强的舞台剧色彩:大量的对白,各种对现实的隐喻,有限的空间。
而黑白的设定能够更加突出光影,放大演员的面部表情。
运用一些打光的技巧,还能突出人物的两面性,表面的光鲜和不为人知的罪恶。
以上种种,更能凸显矛盾冲突,强化本片的舞台剧气质。
非常规的长宽比在观影过程中,很难不注意到这一点:本片比一般的电影在画面上要“宽“一点。
Think about it.这种长宽比能够容纳下更多的人物,利于群戏的发挥。
当多个人物在画面中出现时,观众更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充满压迫的矛盾冲突。
非常规叙事在电影开头,一户人家的家门被拉开,出现了一个愤怒的女人,她扣动板机,画面戛然而止。
然后开始常规线性叙事。
这个悬念让观众困惑:她是谁?
她要杀谁?
她为什么要杀这个人?
第一个问题在之后的剧情中能够得到解答,而后两个问题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幕才揭晓。
结构上,首尾呼应,画面的反复显示出剧本的精巧;内容上,最后一幕的解答构成了剧情的反转,恰到好处的结尾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关于人物的细节Janet:她总是喜欢把手机放在自己的衬衣领口。
这样的话,她就可以及时取用,她想第一时间check情人的信息,同时这个稍显私密的位置也让他人偷窥她秘密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Tom:在他和Gottfried的对话中,他一直强调他是一个winner。
或许,他之所以对被绿感到愤怒,不仅仅是因为对妻子的爱,还是因为被绿的事实让他这个精英人设蒙上了一层loser的阴影。
断断续续的音乐为什么说断断续续?
纵观全片,导演并没有特别加配乐。
所有的背景音乐都来自Bill的蓝光播放器。
这样可以增加电影的可看性。
正如前文所说,这种大段对白的室内片,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这也是《十二怒汉》为什么神作的原因。
政治讽刺片中角色时不时会cue到政治制度,这个时候结合时代背景就很重要了。
《酒会》的上映时间是2017年,英国公投结束不久,公众对政府,乃至体制的不信任达到了顶点。
也难怪April会说,“不是所有争论都可以用投票摆平的”。
《酒会》的每个人都是主角,不同感受,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我的线路是被老教授的“Why me?
”打破的,这里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Why not...”。
回忆影片开头,老教授宣布了绝症的消息时,他的朋友就在他的耳边说:“你需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
”(他太太的反应和变化暂时不表了,也很有意思。
)令人意想不到的时候,他选择了影片中从未露面的隐形人“玛丽安”,而这位女士是另一个人的老婆,他老公也在场。
人总喜欢议论那个聚会时不在场的人不是吗?
玛丽安究竟和教授是什么关系?
他们为什么会在一个乌托邦理想主义的房子里发生关系?
竟然还有一位女同性怀了教授的试管小孩!
而最后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就是教授老婆本人,为什么?
回到教授本体,他阐述自己的一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这段台词非常经典,几乎构筑了理性主义者全部的价值观。
有趣的是,在生命只剩下余晖的时光里,他却选择了“跟着感觉走”。
为了这份感情,他不惜和对方的丈夫吵架,吵架的内容上升到了形而上学与现实主义的针锋相对的层面,强烈地表达了:“She choice me!
”当然了,玛丽安的老公是吵不过教授的,只好给他来了一记“上勾拳”,这象征一种对抗,一种突破。
为什么他临死都没有意识到:从一开始我就决定选择了玛丽安,正如同我选择了癌症......
The party:1. means people who get together and have fun 2. a national based organization where people share similar politician views. 一语双关,用得极好。
可能文化不够,实在是看不出什么喜剧剧情。
但矛盾点还是看得出来的:医疗、女权主义、金融家与艺术家互相对彼此的不屑、出轨、包庇出轨……七十一分钟,黑白片,算得上是短小精悍。
整篇场景都在室内进行,刚开始看得时候还以为珍妮特是主角,后来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主角,戏份内涵都是足足的。
纠结矛盾的金融家,带着手枪来赴约,准备一枪崩了老婆的情人,甚至还要磕药舒缓一下紧张。
怕有味道用了情人类似于清新剂的东西,一声“cheap ”感觉表现的不仅是有钱人对平民用品的不屑一顾,还有“情人”个人low的谩骂,还有后来扔了枪,找回来,又扔了的纠结行为……银行家的爆发点在影片中都体现得恰到好处。
男主莫名的愤怒与冲动,本来以为是神经病,而后随着剧情的开展,一切都开始解释的通了。
还有本以为是女主的女主,刚开始一直打电话,忙于应付别人的祝福,还有暗地里跟另外一个人保持的亲密的联系。
知道后来丈夫宣布说自己有病,晚期了治不好的时候。
她才觉得要尽一个妻子的义务,“陪在他身边照顾他”,因为是丈夫,所以应该这样做。
后来知道了丈夫要跟她的下属共度余生的时候,哪里还有懊悔与对末期病人的爱护,直接一巴两巴。
其实仔细一项,珍妮特也是不值得争的,自己心系事业,有关心过丈夫吗?
怎么连丈夫都末期了才知道。
一直觉得爱情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当然你不能要求对方付出跟你一样多的心力与意愿。
本部作品其实涵盖的内容很广,除了爱情,人性,还有对社会政党、现状等等的拷问。
看完发现,原来好像并没有什么人都值得真正的信任…… 丧了丧了其他的角色都很精彩,就不一一赘述了
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有些桥段的转接其实蛮生硬的,有点像在看话剧。
每个人的每一段台词都很有情绪的表达出来了,ZZ背景不同所以少了很多共鸣,只觉得每一个人都很浮躁甚至是暴躁,观影体验蛮差的。
情节倒是流畅的,环环相扣。
主线是ZZ,副线是爱情,但其实更多的是关于爱与同性恋与性。
八个人搞得友情爱情乱七八糟的,其实挺无趣的。
剧中人探讨的人生我思想的觉悟、高度还没到那个层次,欣赏无能。
一部英国电影,自嘲火力全开。
文化差异没看出喜剧,讽刺倒是满满。
表面上看,故事涉及的核心冲突是男主人的出轨。
这倒是很像去年的《完美陌生人》,几部手机把好友们的面具全部撕破,最后探讨的是婚姻与家庭。
但是本片的冲突起源于出轨,但野心却完全不止于此,冲突背后是为了暴露出的各个所谓的上流人士的真面目。
金融精英吸毒持枪想杀死老婆的情夫却是个怂包,全片的情绪只有暴躁和怂两种;身为女同的女权主义者,满脑子都是“男人都是强奸犯”的观点;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同在伴侣试管受孕成功来报喜是觉得这只是动物性的部分animal side of things(笑喷的点是,女主人质问她为什么知道自己的老公和别人出轨,不仅不告诉自己还把房子借给狗男女幽会,说好的friendship呢,她的回答居然是“总比让他们在你的房子里幽会好吧”,哈哈哈实锤塑料姐妹情);号称理性主义者的耶鲁前教授观点是“从统计学角度看,阶级和经济地位决定健康和寿命”,影响程度还definitely more than diet and exercise,结果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后又开始相信上帝、诅咒;荣升卫生部长的女主人更是把政客的表里不如一演绎到极致,比如一边说自己不能伤害出轨的老公一边上去就是两个大嘴巴子,“我怎么就管不住我这双手呢”。
The Party真的做到一语双关,既指这场为了庆祝女主人荣升卫生部长而举办的酒会,party还有政党之意,让我们看到了政党以及围绕在政党周围的金融家、知识分子、**主义者们面具背后究竟是个什么样。
短小精悍,讽刺到骨髓~从一开始Bill面部特写开始,那空洞的眼神,那恍惚的深情,与Janet的欣喜鲜明对比到后来一个个人物的陆续登场……每个人都带着鲜明的角色一秒入戏,关于家庭角色的呈现,关于银行家本质的描绘,关于人生因果论,关于金融本质,关于阶层赋予的人的属性和人们内心真正需求的表达,精彩纷呈!
反讽的佳作!
到底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和追求的顶点?
只在一所公寓里拍完全片,倒是像在演一场没有观众的舞台剧。
英文剧名《The Party》一语双关,既是庆祝派对又是朋友党之争。
众多老戏骨云集的一部电影,八个人演了一出好戏。
克里斯汀代表作《英国病人》艾米莉代表作《新闻编辑室》基里安代表作《浴血黑帮》,他还参演过诺兰拍的《敦刻尔克》派翠西娅参演过伍迪·艾伦拍的《午夜巴塞罗那》...这是一部黑白电影,惨剧的指向性已经显现。
从高举香槟庆祝开始,以地板上的鲜血结束。
美好生活的假象就这样撕碎了。
01一个个来从政的珍妮特(克里斯汀 饰),苦熬多年终于升任卫生部部长。
于是,她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好朋友们来家庆祝。
开场前二十分钟,朋友们悉数到场。
一开始,女主人珍妮特正在忙着准备小食和大餐。
丈夫比尔(蒂莫西 饰)只顾着醉酒,坐在客厅一言不发。
但是看起来又有话要说。
老朋友艾普尔(帕翠西娅 饰)来得最早,也是和她关系最亲密的人。
说话一针见血,但是处处维护珍妮特。
-外表女人内心男人-灵魂雌雄同体真的无敌她丝毫不掩饰对丈夫戈特弗里德(布鲁诺 饰)的嫌弃。
大概是一个爱吵一个不爱吵,两个人还能过得下去。
毕竟戈特弗里德走到哪里都在冥想,心中也是充满爱。
这对女同是前后脚分开来的。
夫妻俩的大学好友玛莎(切莉 饰)来了之后,珍妮特并没有亲自迎接。
玛莎一进门先看了老友比尔,关系的亲疏高下立见。
另一半金妮(艾米莉 饰)来了之后谁都没见,忙着拉走玛莎去院子里。
避开所有人,两个人说的就是自家事。
直到汤姆(基里安 饰)出现,场面开始失控。
一脸焦急的汤姆来了之后直奔浴室,原来不是内急是心急。
虽然他说玛丽安晚点才到,事发突然都没编好理由。
-可能在吃甜点的时候赶到-或者吃奶酪的时候-也许喝咖啡的时候可见他有多么心不在焉,应该是刚刚发生过争执吵架。
看来是受到不小的刺激,才会“吸粉”都不分场合。
身上还带着武器,明显不是来做客是来闹事的。
-你TM将要失去她了走出浴室,汤姆又回到了客套应酬的状态。
玛丽安人虽没来,但也没有缺席茶话会。
-为你做着无数杂活同时-盘算着某天将你取而代之等到人来齐了,餐前先来杯开胃酒。
举杯之时,同妻怀孕的喜讯公之于众。
这就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
-庆祝我相识最久最亲爱的最忠实的朋友取得了罕见的成就-这是我们所有人今晚聚在一起的原因激动过头,香槟开瓶一不小心冲破了玻璃门。
-只不过是门上的玻璃窗碎了-这又不是谁的灵魂之窗碎了反正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02翻脸比翻书快四对夫妻,有的貌合神离有的分崩离析。
引发闹剧只是时间问题。
一直不说话的人,一说话就是吓死人。
坐了好久的比尔突然宣布他得了绝症,医生说没救了。
珍妮特当下慌了神,情急之下就说要辞职但未必真心。
部长的椅子还没坐热乎就得走人,隔谁都不乐意。
因为比尔为了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她一直念着这份情。
但是珍妮特早已心猿意马,在手机上和自己的情夫打得火热。
不过,倒算不上惺惺作态,当场就和情夫发短信要断绝来往。
在场的人各自为盟,并不是都很同情比尔。
因为中西方医疗而争吵起来,事不关己随便争论。
人的寿命和运动饮食无关,反而取决于阶级、出身和阶级状况。
比如丘吉尔这样烟酒不离手,一样可以开心到老。
真正生病的比尔只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我?
冥想的人只能告诉你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具体是啥只有你自己清楚。
-不再今生-就在前世没错,这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管得了什么大病,治疗是头等大事。
比尔剩下的时日不多,也就变得无所顾忌。
没必要再掩饰他和玛丽安的婚外情,说出来才算了结心头大事。
这大概也是玛丽安迟来赴宴的原因。
还没来得及伤心的珍妮特,转身就怒火攻心。
一听到丑闻,忍不住打了比尔两巴掌。
没有人劝阻,珍妮特就只好自己跑开。
再不走远一点,恐怕就要给比尔办葬礼。
03没有人幸免珍妮特遭到背叛,波及到了所有人。
丈夫和朋友的双重欺骗,让她彻底崩溃。
其实,玛莎从头到尾都知情,但没想过告诉珍妮特。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是发现自己朋友的伴侣出轨会说么?
我是不会,因为早晚都会自爆。
关键玛莎和比尔还有过一段超越友谊的关系。
比起珍妮特,玛莎跟比尔才是心意相通的那一个。
在一旁看着的金妮,甚至都有些吃醋。
一气之下,金妮还要带着孩子离开玛莎。
最惨的人应该是汤姆才对,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因为丈夫出轨的对象是玛丽安,也就是汤姆的妻子。
汤姆刚刚发现妻子出轨,这一整天都跟丢了魂儿似的。
-我看了你们的短信-还有TM的邮件遭到背叛的汤姆变得狂躁,难以接受婚姻的失败。
无所顾忌的比尔还在汤姆的雷区疯狂蹦迪。
-她选择了我。
忍了半天,汤姆终究还是打了比尔一拳。
比尔就这样昏死过去了,所有人开始想办法抢救他。
但是没人真的在意他的死活,不打120也没找医生。
-他喜欢听音乐-要不放点音乐叫醒他比尔没死,但有人要死。
压轴出场的玛丽安,来得正是时候。
原来是她欺骗了所有人。
-你说过你爱我-叛徒珍妮特的情人不是别人,而是玛丽安。
长得好看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个人觉得,最后这段蒙太奇说不上出彩,转场衔接不够流畅,看起来只是几个片段的拼接而已。
比如完全可以在汤姆说到手机短信消息内容时,直接跳转到珍妮特那边收到短信。
(6.5)最后埋的坑提升了一点乐趣,不过对整体效果不大。
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浮出水面时带给人的刺激是一次性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在谎言的消散和情感的迸发后逐渐破碎带给人的冲击则是持久的。
前几年波兰斯基的《杀戮》用更少的人、更简单的事件制造出了更出彩的成果,那部凸显了导演的大师功力,这部反映的剧作要求更高。
电影甚至多数艺术形式总是代表着一种先锋性和左翼思想,比如当较为少见的性关系开始被接纳时,戳破它就成为创作者的兴趣所在了。
对于观众来说,人人都喜欢看到知识分子、中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光鲜亮丽是由谎言编织的,并且他们也喜欢这些善于控制人类最本真情感的人群最终在自己谎言的重压下崩塌。
这样想来,这类影片和变形金刚带给人的快感并没有多大不同,重点都在于体验这个世界不曾展现的一面。
因为现实地看,越善于操控情感的人群应对危机的能力也越强,让他们在镜头前谎言被揭穿时失序是较有快感却并不足够冷峻的。
因此我特别喜欢雷诺阿的《游戏的规则》,光鲜的谎言不仅被揭穿而且获得了修补,这种回味更悠长许多。
一对女权主义同性恋者couple一对冷话连篇的学者couple一个嗑药藏枪神智不清的生意人一对貌合神离的女政治家和学者夫妇每一个转折都很有趣味台词尤其精彩每每引人会心一笑封闭的场景逼仄的人性结局出人意料如果是话剧应该也很有趣但电影的好处是黑白光影可以最大限度看清每个人物的表情看到后面想起了《雷雨》这是一部很幽默也很有智识的电影(2018北影节第一场)
黑白片,第一个镜头就是男主直勾勾的双眼一直无神地盯着啥?
让人觉得他心事重重,女主一直在厨房忙碌,友人陆续到来,每个人有着各自的心思且有些不可对外。
酒会开始时,男主却接着宣布了自己病患严重将死的消息……大家各自用行动表达了自己受到的情感冲击(?
是不是有些反应激烈了?!
)……我已经没心绪往下看了,以后再看
黑白的画面呈现出极佳的电影质感,这在电影之初特别抓人,但是进入剧情,忽略掉形式上的东西,编剧上就有很多人为的痕迹。远没有《完美陌生人》更合理和吸引人,时长很短,但观影过程却很难熬。结尾是亮点,完全出乎意料,挽回一些好感。
2017.12.22
很讽刺很讽刺,同性的开放,原来更有助于带来转折与埋梗,阔以阔以。
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硬凹,一点都不聪明,浪费卡司
不和《杀戮》比较是不可能的,一比真的是相形见绌。一屋子人三两成群各自归各自吵,吵的都是家长里短狗血肆意,还夹杂着非常欠的嘲讽和吐槽,观感相当不愉悦。内容散乱,技法平平。
so much negative female energy,年岁已大的Sally Potter不再自恋了(虽然还是说性别政治)。完全阴盛阳衰的房间里(连唯一生育的伴侣也是蕾丝)早已不是弱势的女性仍然面对各种问题(本身也在犯错)。终于借女同志之口说出,男人不是敌人。
无语的一群……
结尾爱了,但是实在是太长了,比起电影更像是个舞台小品,戏剧张力是有但是根本不够。
24_120。剧本本身还是有点弱,中间一度让人还有点不耐烦。但一是胜在够短,二是演员们实在漂亮,黑白画面之下光影中显现的好像单单只看画面都可以(太肤浅了对不起)
😔
仿佛一口烈酒呛进喉咙。短促有力后劲强。又一部三一律佳作。依旧是手持镜头的不安感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贯穿始终却又没有露面的Marianne隐隐有Rebecca的影子。斯科特.托马斯美人迟暮让人唏嘘,打起人来却毫不含糊,打完又后悔,可爱。黑胶唱片君好萌,bgm十分应景。
性是驱动人类的原动力,即使是在上层阶级
8.0/10 分。仅仅只有70分钟的黑白片,看起来却感觉比各种超级英雄大片更长。。。一出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的舞台剧。。。
好在收的及时,不过和波兰斯基的《杀戮》一比撕逼撕的就有点无聊,这种老套的中产阶级婚外恋看腻了,不过最后还是好想看看神秘的玛丽安本尊
英版的《完美陌生人》 整体故事一般,胜在时长,没有拉的特别沉长
家長里短舊情爛事
抓马密集的跟连放大招一样绚烂,几大演技派贡献了层出不穷的毒舌。略赶了一点,舞台剧色彩浓厚。
精悍的小品
哈哈哈,金融街精英,大学教授,政界高官,神棍,女权主义者,LGBT上流社会讽刺画。
关系复杂就不要一起叫过来搞party了😂(我觉得我其实没怎么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