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当我小的时候,法国人杀了我全家,然后呢?
哥哥:法国人说和解"很简单的两个字,道出了殖民者的丑恶与虚伪。
但话说回来,任何当下又何曾不是这样呢。
妥协,屈服,斗争,回望。
这四者的轮回才呈现了丑恶与真实,并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动与反思...不过这一直是个循环,循环,循环.......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们可能很难去感受,去理解二战中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法属殖民地为法国而战的心情以及后续的一些历史问题。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对祖国的足够的忠诚的刻画,没有地战争下人性的揭露。。。
此片感觉像个记录片,目的只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阿尔及利亚人曾经为法国而战斗过。
而未得到公平待遇,我们为此而不满!仅此而已!
你站在某一个地方,但永远不知道这个地方是怎么变成现代的祥和 安宁,要是没有那些在历史中默默做这牺牲的无名英雄就永远不会有今天。
这些英雄渴求平等渴求自由,他们为别人愿意牺牲一切,但是别人连个西红柿都不愿分享。
我认为这部电影很不错,它告诉了我要人人平等,世界一定要和平。
还好吧电影院里看的,看完这个去看色戒,多慢的一个下午,可想而知嘻嘻,电影开篇,音乐,听到某一处某一男说印度的啊?
于是我笑了,可爱的人啊,不看任何介绍就进来看了也好!
最后亮灯了,某男又说了“演得什么啊?
”嘻嘻,电影不必共识的。
你就随便那么一看吧高呼质问“fight for freedom”的人活了下来谁肯定历史与个人呢?
人民人民只给了他掌声
法国版《拯救大兵瑞恩》,但我觉得这部片除了战场效果外比 《大兵》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身为非洲亚裔,导演大胆的对法国人高傲的建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提出强烈质疑与拷问,黑人和阿拉伯人就不是纯种血统?
殖民地的人就该为解放“祖国”而无偿牺牲?
非洲籍法国人就不是法国人?
其实,诸如阶级矛盾、种族歧视、宗教仇恨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出于私欲和政治需要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根本谈不上正义与否,优劣与否,片中这一群被国家和历史遗忘的男人带给上层建筑里的人们只有反思、反思、再反思!
周末佳片有约播了阿尔及利亚和法国合拍的《光荣岁月》。
本来我不爱看战争片,但法国人的电影就是很有味道,在情节中慢慢把你融化。
《光荣岁月》讲的是1944年到1945年间,法国被纳粹德国入侵。
几个北非法属殖民地的小人物受军队征召,为奴役自己的宗主国而战,进行着一场以解放法国为目标的战斗。
而实际上,他们与法国籍的士兵不可能真正的平等,所谓的自由、民主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也不可能惠及他们所在的殖民国,因此这场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一个玩笑,并且是一个需要付出生命代价不允许撤退的玩笑。
一样描写战争,《光荣岁月》选取了几个小人物的视角,另辟蹊径。
比之于宏大的叙事,也许就是小人物的生活才让我们觉得这是最真实的历史。
豆瓣上的网友已经写了很好的评论,我只须看就是,写不出更好的东西。
只是我想说说这部电影里的两个少有的女性。
一个是赛义德的妈妈。
几十年前,法国人杀害了这些阿拉伯人的亲人,焚烧了他们的家园,而现在他们却会扛起枪,义无反顾地为这个似乎根本没有爱过他们的宗主国而战,这是为什么呢?
不同的人对入伍怀着不同的动机,有的人希望摆脱贫困的命运,有的人希望在军队里得到晋升,成为法国人认可的主流。
而赛义德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他决定要入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就是要解放法国。
赛义德的妈妈哀求自己的儿子,不要参军,就陪在自己的身边。
而赛义德告诉她,哦妈妈,没事的,他们一定会解放法国,他一定会平安回来的。
年迈的母亲不需要财富,也不需要所谓的解放祖国的荣光,对于女性来说,家庭远远是高于所谓的国家的。
她只希望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唯一的儿子能守在自己的身边。
有谁知道一个即将送儿子上战场的淳朴农妇的心酸呢?
或许他将一去不复返,留下白发苍苍的母亲在故土痴痴地凝望北方。
另一个是马苏德的法国女朋友伊莲。
在一次庆贺战争胜利的狂欢中,马苏德遇到了伊莲。
在殖民地,法国殖民者禁止阿拉伯人与法国女子来往。
对于单纯的马苏德来说,在战争中能遇上一个和自己相爱的人,并且是比他有着更高社会等级的法国女子,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爱情突破了禁忌,他以为现在他已经参了军,是法国战士中的一员了,只要他胜利凯旋,就可以和伊莲名正言顺地在一起。
而实际上,他和伊莲之间的书信,被军部审查扣下,因为他是阿拉伯人,没有权利和法国女人相爱。
伊莲一次次地探问,却总是杳无音信。
终于在解放阿尔萨斯的时候,马苏德在一场艰苦的巷战中牺牲了,他头上的钢盔里,还藏着伊莲的照片。
如果你决定要爱上一个人,不要去爱一个战士,因为他的生命不属于自己。
无尽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会让所有的爱恋消退,死亡的残酷也让恋爱的乐章戛然而止。
“你会等我回来吗?
”在清幽的石板路上,马苏德仰头问窗台上的伊莲。
她在两株艳丽的花朵之间,那样地美好。
“会的。
”只是她真诚的回答,再也等不回她的爱人了。
电影轻描淡写这两个女性,其实也是突出男性世界的悲壮和战争的残酷。
贾樟柯在接受《城市画报》对他的采访时说到,男性被体制奴役的程度更高。
更多的男性太认同于体制和主流,首先在意识上认为自己是属于社会的,对自己的社会身份维护地更加用心。
而即使在高级体制化的国家和年代里,女性显得更加本能和自我,还能保持很多非体制化的一面。
这点我很赞同。
不论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女人更加偏向于陈述自己的情感诉求,因为这比所有的以高尚和庄严为名的政治需求都更加重要。
法国人拍的电影让我爱不释手。
另外一部《漫长的婚约》也写到战争,却让人看到坚守、可爱、调皮和明媚。
再残酷的事,它也不会刺痛你,不会让你觉得难以接受,而是让你觉得辛酸就好,点到为止。
甚至百转千回之后,还给你一些启发和带有些许乐趣的感悟。
片中的为自由法国而战的非洲阿拉伯人身穿两种不同的制服,其中身穿法国军服的应该属于阿尔及利亚人,因为在二战期间,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行省,名义上身份属于法国人。
而另一部分身穿袍子的应该是摩洛哥人,因为当时的摩洛哥名义上算是个主权国家,而法国是摩洛哥的保护国,所以他们身穿的是摩洛哥军服。
题外话,二战期间控制法国海外属地阿尔及利亚的是投降纳粹的维希政权,后来盟军空降该地,解放了阿尔及利亚人,英法许诺帮助自由法国战胜纳粹后,让阿尔及利亚人民独立,所以才有了剧中当地人报名参军解放祖国的剧情。
但是英法战后食言,戴高乐政府开始镇压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
1954年,阿尔及利亚人打起了独立战争,经过近十年的斗争,最终于1962年独立。
和阿尔及利亚人的待遇一样,一战期间英法也是号召中东的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许诺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让中东的阿拉伯人在大马士革定都重建自己国家,史称阿拉伯之春。
战后英法也是食言,又把大马士革给了法国,造反的阿拉伯人最终得到的是巴格达,成了今天的伊拉克国。
这部电影中的士兵们,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其他法国的殖民地,他们为法国而战。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责任,却又不断遭遇自己作为二等公民所面临的窘境,哪怕是共和国一直以来宣扬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黑人和阿拉伯士兵们不许吃新鲜的西红柿,升职仅仅是针对本土出生的法国人而言,非洲军团连战数月也不能撤退、休息。
这种歧视和我们现在社会中那些自以为自己很高傲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不过只是出身好而已我不喜欢那个下士,是因为他一直在鼓励其他的士兵,要相信法国,相信博爱,相信会公平,可是最后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以下这段对话印象深刻,当下士去找上校要求他履行升职的承诺时,连近上校身都做不到,就被旁边的警卫拉开了,让他去找他的中士。
- 去找你的中士- 他死了,我的上尉也死了- 那你的排在哪里- 我没有排了,他们全死了- 中士,你需要一个下士吗?
这里有一个(对另一个人说)......看到这里,真的觉得很残酷,这充分表明了不要以为战争中的英勇会博得他们殖民者的认同,这些人是永远没办法同法国本土人同起同坐的。
正如片尾所述,法国政府在阿尔及利亚独立后还是一直拖欠这些阿拉伯战士的退休金。
而在德国人面前,不会因为我们是阿拉伯人,是二等公民,而也区别对待,不会把子弹往我们身上打......
说起来这部影片是我第一次看情侣场一个人。
2007年前后的银幕数远远不如现在多,上映的影片也少,所以大片往往垄断了影院大部分银幕。
而这部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场面,也不不是好莱坞大制作,甚至连题材也不讨喜的战争片就只能在影院的夹缝中才能看到,比如,安排在人很少的情侣场。
当时售票表示,如果我的邻座卖出去了,我就要和别人一起坐。
坐就坐了,谁怕谁,你在情侣厅放法国战争片光荣岁月还指望满座啊。
结果那一场全厅好像是5个人,前排有一个哥们估计也是战争片迷,还有大概是一家三口,那家的小孩在就在几乎没人的影院中跑来跑去。
但不管怎么说,当初那片子能引进,能在院线看到,真的不容易啊。
被影片的英文名和中文译名误导,以为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战争片,其实,影片关注的不是反战,而是尊严与自由。
Indigenes,土著。
二战末期,法国大量征召征召其在北非的殖民地的青年去法国本土抵抗纳粹侵略。
这些人,每每冲在战场的最前线,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炮灰,为“尊贵”的法国士兵扫清障碍,减少危险。
而人们记住的,是法国士兵们灿烂的微笑,和胜利的喜悦。
没人记得有那么一批人为了法国的自由而长眠在了不属于他们的“祖国”的土地上。
即使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依然选择了前行,不为别的,只希望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有朝一日,他们能获得尊严和自由。
但是,影片中他们并没有得到。
现实呢?
我们看看本片最后的字幕:“1959年,一项法律被通过,用来冻结获得独立的法国旧殖民地军人养老金。
2002年1月,在经过冗长的听证后,欧洲议会要求法国政府全额支付这些养老金,但是继任的政府拒绝支付。
”若不是有这部电影,或许,随着老兵们的逐渐老去,这段历史也将尘封。
纳粹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种族清洗,而法国在本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也如纳粹一样呢?
而至今不承认那些士兵的地位,是比当年的歧视更为悲哀的事,因为这不自觉的影响了不了解历史的年青人的思想。
2005年能爆发种族骚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起《拯救大兵瑞恩》还是差了点。。。
很独特视角的电影 ·· 而且影片 的结尾也是不完美的 喜欢
题材取胜罢了 跟雷霆救兵对比起来跟玩儿似的...
为法国而战为法国而死。最后却孤独一生。每个国家政府在战争期间都做过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却只有胜利被载入了史册。
(星期二电影院)
一部二战题材的法国电影。在解放法国的战争中,来自北非的殖民地部队,为宗主国奉献了太多的鲜血和牺牲。但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得到像法国本土士兵一样的待遇。甚至在战后60年,他们都不能拿到养老金。不过,反观法国国家队的非洲裔球星,比如齐达内之类的,倒是一个个风光无限。不由让人唏嘘。
拯救大兵雷恩+圣安娜奇迹,调换了视角的主旋律,过分在个体的人性化描述淡化了殖民士兵的苦大仇深。
无功无过的一部战争片,也许阿尔及利亚和法国人的理解更深刻一点吧。
十多年后再次二刷,回看当下,种族肤色和身份认同依旧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有关黑绿暴和白圣伪以及黄祸泛的异端邪说仍然甚嚣尘上,仇恨和偏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弭,经历过战争和死亡的一代或许对过去还有一丝忏悔,但在物质主义和娱乐至死的今天,人性之恶没有因美化矫饰过的善良而有所收敛,却在政治正确的叫嚣声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关键处理的不好
用到你的时候你是棵葱,用完了之后你就连屁都不是了,这就是恶心的种族歧视
飞鸟尽走狗烹
二战题材电影,类似电影挺多的
从一群非法籍殖民地的参军人员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不仅仅是枪炮上的视觉残酷,导演非常冷静,好似拿着镜头如实记录而已,没有好莱坞式的狂轰滥炸视觉画面,但越是这样越是令人深思,你走着走着就发现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的少了!加上法国的嘴脸与自私!一群殖民地兵就是用来当炮灰的,阶级、国家、爱情、权利全被法国人无情的私有化!满嘴承诺,一个也不兑现,还要防止法国姑娘抛来的爱情!全部被法国人截胡!直到战后的抚恤金也被截胡拒付,唯一的幸存者孤独的住在某个贫民窟,等待死亡,画面咔结束!大时代、小人物的视角,令人深思,值得一看!
过于平淡
法国人确实挺卑劣的
本片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中规中矩,节奏稍慢。主要是为一群本不该被遗忘,却被政府给遗忘了的一群人树碑立传。影片从另一个侧面也暴露了法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弊端。这也算是给多民族国家一个反面教材吧。
生活总是有很多的无奈和不平等
怎么说呢,戏剧冲突不强,最后一幕战斗还算比较激动人心一点。法国对他的殖民地,真远不如英国
从5个人同获戛纳最佳男猪脚就能看出来这片子讲述的是那么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获奖也有那么点感情成分。PS.国配真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