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小的愿望》上映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影片最初在4月22日定档8月9日,随后又在5月31日提档到7月18日。
6月25日,又因为所谓的“市场原因”(具体是什么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得不更改影片名。
(此前为《伟大的愿望》)
7月5日,继《少年的你》《八佰》之后,《小小的愿望》也被迫撤档。
8月29日,官方宣布定档在中秋档9月12日。
临近上映,影片又因为番位之争上了热搜,彭昱畅、王大陆两位主演各自发表声明,随后演员彭昱畅宣布与片方解除合约。
9月12日,影片正式在全国公映,豆瓣开画5.9分(目前已降到5.2分)。
接下来重点来了,12日晚上片方真的是一顿骚操作,玩各种花样,行为令人作呕。
9月12日首映日变为点映场,改为9月13日才正式上映。
猫眼、淘票票上映日期从12日改为13日,只有豆瓣仍然显示为9月12日。
上映一天后晚上突然变成点映,请问你见过8.4万场次的大点映吗?
12日的单日票房3000万全部计入零点场,这是要载入中国电影史册啊,这愿望一点都不小。
12日晚,在两大购票平台猫眼、淘票票开启锁分模式,不能评分。
12日晚,有网友见到这一系列不要脸的骚操作之后,于是到官方微博底下留言评论。
官方选择无视,据说还删除了大量评论。
13日早上10点之前的场次,大量进行锁场、满座。
不要跟我说什么这场次票卖光了,大清早的电影院有这么多人?
这不就是相当于“幽灵场”吗?
用票房造假手段制造场场火爆、上座率高的假象,从而刺激其他观众的观影欲望。
影片《小小的愿望》在公映一天后,口碑扑了。
为了保住第二天的排片,公然作假抢排片,想靠数据吸引更多人去影院观看。
我可去你妈的垃圾影片!
刚开场五分钟已经就看不下去的赶脚,后期的制作不忍吐槽。
对于国内没有分级制度的电影,改档撤档大家都懂意味着什么,照搬原版拍摄的作品为了能上映话题上做了较大的改变,都什么年代了这不能说那不能说,这样的改编有意思么?
回归电影本身无厘头的剧情加上低俗的恶搞,反正我是笑不出来,唯一精彩的估计就只剩彩蛋了。
我知道我要看的是什么,你却给我看这个?
这个锅只能由制度来背了。
5/10
但从观影路人的角度,如果我想去看这部电影,第一吸引力就是彭昱畅。
资本掌控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这不是我这样平凡的人所能控制的,但我也有我这样平凡的人说话的权利。
这部电影在我的第一印象了里就是三位主演,而彭昱畅绝对是最吸引我的。
我对这个算不上大帅的男孩有说不上来的好眼缘,不管是当年#演员#里令人惊叹的初见,还是后来看了#大象#和#快哥#里的真诚,又或是在#往生#的谦卑。
我都看到了一个年轻演员的真诚和感动,我在心里给他的定义:未来可期的演员。
所以关于他的电影我会想要看到他表演的提升,我对他作为演员有所期待。
关于这部电影的纷争我今早看了微博,我相信关于番位之争这个话题彭昱畅他个人本身可能也无法做主,他只是个演员,只能怀有赤诚之心去掌控他的表演,其余的他做不了主,我等这样的普通观影路人也做不了主。
但因为喜欢彭昱畅我想我能控制自己的钱包,彭昱畅这个年轻的演员我喜欢,彭昱畅的电影我支持,如果没有一番之争我会第一时间去买票,但现在我可能会等网络上线再去看,我会看彭彭的这部电影,但我可能就不贡献票房了,因为我喜欢的演员被欺负了,所以我拒绝去电影院。
尽管我这个路人对这部电影,对票房,对市场一点都不重要,但是我觉得我的观影感觉很重要,我还是期待彭昱畅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我期待他有所突破,我期待他永远对电影充满真诚!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实不相瞒,我现在的心情很糟糕。
昨天为大家解说完《搏击俱乐部》之后,为了让我的大脑放松一下,今天早上我又去看了王大陆、彭昱畅、魏大勋主演的《小小的愿望》。
一场电影下来,总结下来就十个字:小小的愿望,大大的失望。
电影翻拍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讲述一名高中生身患绝症,希望能在临死前成为一名真正的男人(你懂的),随后他的两位基友帮助他完成愿望的故事。
而《小小的愿望》在剧情上稍作修改,将“成为男人”的愿望换成了谈恋爱。
首先我要承认一点,片方选人选的不错,彭昱畅的演技值得称赞。
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都躺在病床上的角色,彭昱畅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这里说一个细节,当彭昱畅知道基友们要帮自己找女朋友,询问事情进展时,有一个很细微的挑眉动作。
这个动作很好的展现出人物本身贼萌属性,跟身患绝症的设定形成了很好的反差。
而王大陆和魏大勋饰演的两位基友,一位古灵精怪,一位呆萌搞笑,承包了电影中的大部分笑点,三个人搭档,也产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
其次就是电影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创新,去海滩时三人遇到交警的情节,处理的很好,让我看到了跟韩版不一样的东西。
笑点也很足,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优秀的一个部分。
出发去海边的时候,三个人骑一辆摩托车,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举手示意他们下车接受检查,结果他们会错了意,跟交警叔叔击了个掌。
到了海边,看到了一堆垃圾,两个基友硬是清理出来一条道路,把男主一路推到了海边。
从海边回来,基友还带着他去发廊洗了个头,别想歪,是真的在洗头。
但是,比起这些优点,缺点暴露的更加明显。
首先,最最关键的一点,除了去海滩的情节,《小小的愿望》里的其他剧情基本上完全借用韩版。
剧情,笑点,人设,甚至连镜头处理的都一模一样。
这就导致片片看过韩版的电影之后,对国版的改编异常无感。
国版里的笑点,反转,甚至是台词,我都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这就是我对影片失望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剧情进行改编之后,变得毫无逻辑。
原版《伟大的愿望》本身的定义就是一部性喜剧,但是国版将成为男人的愿望换成了谈恋爱之后,整部影片的逻辑就爆炸了。
看到两位基友为了给男主找个女朋友,被疯狂打耳光,被当成抢劫犯抓进了警察局。
我不禁开始思考:身患绝症的青春期少年就想谈个恋爱,怎么就能生出这么多祸端?
你直接告诉妹子,我哥们得绝症了,能不能去和他做个一日情侣,完成他的临终时的小小愿望。
这不就行了么,非得又是被女生打耳光,又是被警察抓,到了最后出力不讨好。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主角们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动机作为支撑,一切的障碍都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所有人做事都不带脑子,人物成长也毫无轨迹可言,使得整部电影很难引起读者共鸣。
实际上,韩版的《伟大的愿望》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建立在“性”这个前提下的,也正是因为高中生对性难以启齿,所以才会产生许多反差感的笑料。
到了《小小的愿望》里,没有了“性”这个矛盾点,建立在以“谈恋爱”为大前提的笑料,或多或少都有些违和感。
而且高中生毕业了谈个恋爱不是很正常么......有什么羞于启齿的。
当主题从“成为男人”变成“谈恋爱”之后,影片最大的卖点已经荡然无存,只能当成一部赞美友谊,感恩亲情的影片来看。
电影结尾处的葬礼加上男主写给两位基友的信,本应该是最大的煽情点,但是前面缺少了必要的铺垫,看的我昏昏欲睡。
可能导演也发现结尾的升华过于生硬,于是在影片结束后的花絮里加上的许多现实里朋友之间的合影,试图引起观众的共鸣。
可惜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反而让我对电影的好感度又降低了许多。
再加上令人诟病的配音和剪辑,使得整个故事的流畅度也大打折扣,而无处不在的柔光滤镜也晃瞎了我的眼。
看完《小小的愿望》,我心里一直有着问题:为什么我们翻拍的喜剧电影总是会翻车?
爆笑温暖,表情包满天飞的《非常主播》,到了中国,变成了尴尬违和的《外公芳龄三十八》。
一本两拍,韩国拍出了票房冠军《极限职业》,中国拍出了雷人大片《龙虾刑警》。
如今《伟大的愿望》被生搬硬套,加上标签,变成了这部槽点满满的《小小的愿望》。
我们可以说审查制度太严。
可就算把限制放开,《小小的愿望》就能实现口碑逆袭吗?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翻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制粘贴,而是应该是在优秀的故事基础上,再加入一些符合国情的东西,就是咱们常说的上的“本土化”。
电影里对“本土化”的表现异常匮乏,除了灌篮高手和干脆面的卡片,我看不到其他有特色的东西。
而且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些“本土化”的符号是可有可无的,完全没有推动故事的发展。
翻拍电影本身就有着很大的风险,不可避免的会跟原版进行比较。
好的翻拍作品,应该在好故事的基础上开枝散叶,而不是生搬硬套原来的桥段,改个服装道具,换个场景演员,就觉得大功告成了。
有改档、改名、因为抢番发声明的时间,不如多想想怎样改编,才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同时体现自己的新意。
现在翻拍的喜剧电影,几乎都在拿观众当傻子。
找个口碑相对较好的电影,买下版权,将里面的剧情、笑点,原封不动的加进去,再找上几个流量小鲜肉,就可以躺在床上数钱了。
他们数钱的时候,我只能站在影院门口生着闷气,回家的时候电梯还停电了,又爬楼梯爬回了家,大清早的干点啥不好?
非得跑电影院遭罪吗?
唉,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了。
拜了个拜。
影片处处透露着青春萌动的气息,可以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极其浓厚的兄弟情谊。
影片主要讲述两个兄弟为患绝症的即将不久于人世的高远完成人生最后的小小的愿望的故事,在此过程中两兄弟遇到并受尽了各种挫折,但却始终都无怨无悔,之后似乎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想尽各种办法帮助高远完成生命中最后的心愿。
高远能有徐浩和张正阳两个既逗比又善良的兄弟实在是太幸运了。
看完全片后真的会被所有人,尤其是徐浩和张正阳两兄弟的行为所感动。
影片中彭昱畅、王大陆和魏大勋在当时都已经二十几岁了,但看起来都还很稚嫩,饰演青少年一类的角色毫无违和感,他们三人在演艺事业上的不断进步也非常明显。
以下纯主观。
去年这时候我在厦门,赶上愿望拍摄。
夏天的尾声,在凌晨在深夜见过很多次彭彭大勋大陆。
三个呆瓜兄弟在剧组里的沙雕故事层出不穷,杀青时呜呜嘤嘤的舍不得。
大勋杀青的时候说 “因为很不舍 太开心了 这个戏”。
演员之间的默契,让我对这部片子有了期待。
那时候,《快把我哥带走》终于把彭昱畅带到了更多人面前。
拍摄期间,彭昱畅去了金马,《大象席地而坐》拿下最佳影片。
我在想,《闪光少女》时愧疚自己不红不能给电影带来好票房的他,是不是快要实现他小小的愿望了?
而在那时候相识的伙伴,这一年里我们也总是在盼着,愿望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
走入2019年夏天,电影定档,提档,改名,撤档,补拍,重制,再定档,终于上映。
戏外片方违约,首映变点映,公告声明信函,争执风波不断……我的期待渐渐消散。
剪刀手之下,剧情变得支离破碎。
彭昱畅的主角戏份大幅删减,补拍了王大陆魏大勋的戏份,《小小的愿望》变成《我帮好兄弟完成愿望》。
预告片里的镜头也几乎在正片消失,堪称迷惑行为大赏。
剧情:规则之下,也许已经是竭尽全力的结果。
但是修改之下, 人物声音和镜头的不对位,大量的画外配音,都让人出戏。
剧情的推进变得急匆匆,结尾强行升华变得僵硬和突然。
喜欢的几处:设想中的海滩,有灯光有开心的时候;三兄弟在摩托车上,高远笑的时候;帮高远换装的时候;末尾高远望向另外两位的时候。
(我还是喜欢温暖的时候吧 -w-置景:这本来是一个不需要时代背景支撑的故事,导演硬是要拗到80年代。
环境营造不在细节处用心,全靠粉红、昏黄色调的迷之滤镜。
在影院大荧幕硬是看出了一种电视机信号不好的卑劣质感。
笑点:不知道是不是情节删减的原因,笑点来得密集却粗暴,仿佛就是“你看啊哈哈哈哈哈好好笑快笑吧”。
(笑点是个人主观,同场仍然有大部分观众喜欢,应该是倾向年轻群体。
演技:王大陆的口音实在太出戏,还偏要在开头cue魏大勋是东北人,明明他才像转学来的。
嘶吼那段真的觉得快冲出屏幕把我吞噬了。
一些静态点的镜头还可以。
/ 魏大勋的综艺感很好,但是出演这种搞笑角色真的.....笑点是有的,但尴尬更甚。
// 重点是这两位演高中生真的太违和了。
彭昱畅:无论是床上病恹恹的高远,还是片尾闪回时打球奔跑着的高远,都让我有很多话想说却也什么都说不出口,总觉得心里揪着一块。
也许这就是这个角色留给我的东西吧,就好像我曾见过他一样。
总有人说“拜托彭昱畅好好挑剧本吧”,但一个人能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呢。
我们都要做100件不喜欢的事,才能选择一件喜欢的事。
去年我许下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一星给电影。
一星给彭昱畅和未来的他。
“死亡是什么?”面对病床上的兄弟高远,徐浩在心底对自己发出疑问,或许就像他说的那样,也许是因为我们接受不了死亡就是消失的事实,才会欺骗自己那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吧。
《小小的愿望》故事的结尾,高远走了,徐浩和张正阳坐在花坛边,看着徐浩留给他们的照片和那句话“小屁孩们,你们也快长大吧”。
高远走了,徐浩却再也没有追问“死亡是什么”,而是去找了“司马缸”。
也许这就是少年,也许是编剧不想让观众过分悲伤,总之,最后这一笔,在我看来,没那么独特,也配不上中间部分的深刻。
友谊地久天长这句话,让人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下,刻骨铭心。
一生说起来也很简单,几个真心的朋友,一个相爱的爱人,一段美好的旅程,曲曲折折,就是这样。
愿望真的有很多,但每天却过的还是那么单调乏味。
我们是因为什么没有勇气去实现呢?
我想了想,是没有时间、是没有金钱、是没有勇气,还有没有同行人。
渐渐地看透了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渐渐地变得更加爱自己,渐渐地不去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无聊事情。
有愿望就去实现吧!
无论是去一次大理,还是换一个许久未换的发型,还是买几套好看的衣服,去做吧!
要不是罗小黑战记实在是场场爆满,我是不会看这个的。
这个电影在正式上映之前就因为演员的番位而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所以我在买票之前着实犹豫了一阵。
然而事实证明,真香。
这个电影题材是喜剧,所以笑点是真的不少,几分钟就有一个笑点。
看之前有看评论,有一个人说,这个电影笑中带泪,泪中带笑,深以为然。
魏大勋和王大陆饰演的两个少年几乎承包了所有的笑点,彭昱畅则承包了泪点。
在看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想,要扮演一个肌无力的少年,还要一次一次被摔进沟里,扔在沙子上,丢进海里,到底是多么的辛苦。
整体来看,电影是我喜欢的风格,情节就不做赘述,反正也记不很清楚,总之整个场一直在笑。
至于流泪,当我看见落满落叶的小角落,看见身着黑衣,染回黑直发的他们的时候,我的眼眶就已经湿了——编剧终究没有改变这样的结局。
当我看到“小屁孩,你们也要快点长大”的时候,已经泣不成声了。
在这之后,在我看到洗发店的姐姐看向高远的复杂目光的时候,在我听高远的独白,说明自己有意让朋友忙碌,有意表现得病情恶化,思春,而不是大家一起愁眉苦脸面对结局的时候,在我发现原来他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低龄猥琐的时候,在我看到他用嘴叼着笔颤抖着写下那行字的时候,我多么希望红衣姐姐是有那么一点点喜欢他的,哪怕一点点。
“我说我假装失禁,那是真的;我说我晨起兴致,那是假的。
”原来,他一直都知道。
这该死的兄弟情啊,这懂事的小屁孩啊,即使只是回忆,也会让人泪流满面。
末尾的彩蛋弥补了故事中的某些缺失,使这个故事的情节一缕缕严丝合缝的扣上了,很棒。
在我看来,这是值得二刷的好作品。
2019.09.13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跟不为人知的原因,原定于暑期档要上映的《伟大的愿望》改名《小小的愿望》改档中秋节上映。
我个人挺期待这部电影的,因为之前见过韩国原版,觉得故事创意不错,但节奏跟细节可以更优化,所以我想如果国内翻拍可以解决原版存在的问题,那应该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但,看完《小小的愿望》,我有些失望,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感受是:《小小的愿望》:对韩版的汉化,延续了搞笑,放大了尴尬!
先插入时长3分58秒的“蛋蛋秀”《小小的愿望》:对韩版的汉化,延续了搞笑,放大了尴尬!
_腾讯视频下面关于《小小的愿望》十句话影评,请查收:1.中国电影翻拍韩国电影是常态,起初的时候我还吐槽,后来也没那么较劲了,如果翻拍过程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土化做得足够出色,那翻拍就翻拍吧。
可惜,《小小的愿望》翻拍并不算成功,本土化没看到,台词、笑点几乎照搬韩版,有几处甚至连分镜头都一模一样…所以,只是换了三个演员,改了三个角色的名字照着原版再拍一遍。。。
这样真的有必要吗?
2.为什么说延续了搞笑?
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戏剧性,三个好兄弟,高远身患绝症即将离世,而他最后的愿望是po处(国内改成了谈恋爱),于是好兄弟徐浩跟张正阳就绞尽脑汁开始为兄弟谋福利…因为其他俩人都自带“傻”的属性,所以圆梦过程必然状况百出。
比如父亲会错意带儿子长跑,比如兄弟脑袋一热带他去海边,这些都有爆笑桥段,但基本都是照搬原版。
3.为什么说放大了尴尬?
你们都知道,韩国电影时常有些夸张的桥段,但是配合韩国演员夸张的表演方式以及放在他们特定的语境里,你会觉得,很傻也挺好笑。
但是一旦毫无改动的照搬到中国,你一定觉得很突兀,甚至夸张到让你觉得尴尬的地步。
比如电影后半段,王大陆跟魏大勋找了发廊女孩去病房看彭昱畅,这时候他妈妈突然出现…为了不让妈妈破坏儿子好事,爸爸突然被从楼道一侧飞起来对着他老婆就是一记重拳,直接打晕…这个桥段也是照搬韩版,但我看韩版的时候就觉得虽夸张却可爱,可是《小小的愿望》里,这一段就很突兀很尴尬。
4.韩国版打动人的地方,是其巧妙的通过荒诞跟温情的反差产生笑中带泪的效果,可惜《小小的愿望》为了能顺利上映,进行了很多修改,而要命的是,这些修改恰恰把电影本该有的笑点跟冲突减弱了。
当最后的愿望从po处变成了谈恋爱…你们想想,一个青年男人,想谈恋爱多正常啊,况且还得了绝症马上要死…电影少了一个荒诞的噱头,而故事还在沿着无厘头的路子再走,最后反差没了,只剩下不伦不类。
5.电影里一直号称三个好兄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死党,那么三个人三种口音,我只能理解他们是各自请了不同地方的方言家教。
当然,一开始电影解释了魏大勋是初中时候从东北转学过来的,还算合理的解决了一个东北口音,那么王大陆的台湾腔呢?
故事没交代,王大陆的台词还最多…我也不想出戏,可是他一张嘴就阻止我入戏。
6.照搬韩版搬到让我觉得尴尬的另外一点是冯嘉怡饰演的老师。
韩国版里哥们三个都是高中在读生,所以他们出入夜总会碰到老师惨遭毒打也是情理之中…可惜,中国版里三个人的设定是高中毕业生,毕竟高中生不该有谈恋爱的念头嘛…而冯嘉怡饰演的老师也早就下海不当老师了…这个时候当老师…前老师碰到前学生去烫头发,去夜总会的时候,还要臭骂甚至毒打…这个老师是有多闲?
如果照搬实在不合适的话可以去掉这个角色嘛,这是何必呢?
7.有种电影叫性喜剧,当这种电影没了性,那么剩下的喜剧也就变得不伦不类,因为很多笑点都建立在“性”上。
就好比尖椒炒肉,没了尖椒,干吃肉,腻不腻?
而《小小的愿望》就是一盘没有尖椒的炒肉。
8. 电影里三个演员的演技,彭昱畅从头趟到尾,而且能看出来被剪了不少戏份,但他凭借神态跟面部表情很好诠释了角色的情绪变化,发挥很稳定;魏大勋算是本片搞笑担当,他对于笑点节奏的把握的确很出彩,我挺喜欢;王大陆略显尴尬,戏份最多,表现最差…他真是从《少女时代》之后,几乎再也没有值得一提的代表作…替他捏把汗。
9. 电影最后出字幕,高远(1983-2002),让很多人以为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其实不是。。
这只是创作者在告诉观众,这孩子死的时候19岁了,成人可以谈恋爱的哦。
但随即而来又放了很多真人去世的照片,一群好友合影,把去世的那个人慢慢变成黑白色…这个真的没必要,这些去世的素人跟电影完全没有关系,导演也不认识他们。。
又何必拿着他们的照片强行煽情呢?
10.最后我想说一下电影剧情之外的事情,彭昱畅跟片方解约。。。
这事我支持彭昱畅。
我觉得这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演员为了争番位而撕扯,这是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的演员正当权益,你签了合同不履约,我当然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是这样做给很多人造成一种错觉:戏外撕番位,片中兄弟情…讽刺不讽刺?
以上就是个人对《小小的愿望》观影感受,整体挺失望,如果你看过韩版可能会更失望,中秋放假,能出去就多出去走走看看玩玩吧,这期视频木有彩蛋,祝大家早日富可敌国,拜拜!
操着主投主控的心...
这个分是给现在的剪辑版的。调成两倍速之后有几个地方还是笑出来了。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原版
八万多场的点映,明明是12号上映还能硬改成13号,猫眼等网站锁分,撕番,垃圾电影和华谊这么败坏电影市场,能滚出去吗
让人羡慕的友情 三个人 真死党 父亲带着他推轮椅长跑 兄弟小电驴带着他去海边 给他找女朋友长大成人 瘫痪的那种无力感 来不及说分别的兄弟 加油!
虽然是翻拍但是我觉得挺好的,有搞笑有感动,魏大勋这次表现很好,有成为笑星的潜质。
本片后续经历的一切是一个国家的悲哀,而电影本身的拍摄则是一个导演的悲哀,田羽声第四次拍电影还如同第一次一样,这不是保持初心,这叫毫不用心,电影的审美很重要,但是你连一丁点都没有。
还不错啊,把「谈恋爱」换回「做爱」,「初恋」换回「破处」,就完全顺畅合理啦。为了得到这些,回去看了韩国原版,竟然比原版好看,当然,也归功于百分之八十完全照搬。这个基础上的优化,自然会更好看。
碍于很多国情限制,明明可以拍一个很好玩的青春性喜剧,结果收着收着收着,很多该有的笑点都没了,还很尬
本来是冲着彭彭和大勋想去看的,片方和王大陆这波番位操作实属恶心,希望赶紧下映,线下看下也算是支持彭彭和大勋的辛苦
一人一颗星,用力的煽情和生硬的台词各扣掉一颗星/恍惚间觉得这是在台湾拍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最后的补拍让人摸不着头脑,素人照片也很无语,说实话我第一时间还以为照片里的人去世了,后来反应过来是在讲友情?/整部电影的动机相比原版变得纯洁多了,可是将一切事情建立在这样一个动机上真的很让人无语凝噎
又翻拍?原版是性喜剧啊,内地要怎么魔改才能公映又不降低笑点?想想都觉得疼。
给了四星,多一星给魏大勋。情绪尚可,细节还行。
勉强两星,烂的很平均。
其实要是没有前面档期的这一档子事,我觉得评分应该还会不错。
讲真 挺好看的,男孩子们的快乐就是很简单
有些桥段真的很搞笑的,总体来讲是一部温馨的电影。
没有最后那段病房的补充戏我能给5⭐,就是喜欢这种题材。有一句“人家女生还是要有点感情才能,不像咱们…”到位。不足很多,我以为大象里面的彭台词说成那样是成本问题,没想到是演员自身问题。破处配音成谈恋爱痕迹太重,混音接这活钱给少了。
没有幕后那么多瓜的话 电影本身还是可以的 作为青春片该有的都有了 只是打老婆这种剧情“需要” 实在没有必要
奔着轻性喜剧来看的,结果有点失望。中秋公映版基本是“学好”归来,台词破处都改成了谈恋爱,还有一段重拍的。整体中规中矩,节奏温吞,毫无兴奋点。最重要的还是剧本不落地这个问题依然没解决,地基没打好,人物就立不住,人物立不住,就没法产生共情。以及导演惯常的偷懒和几乎没有进步的小聪明就不吐槽了。就目前的语境下来讲,这个片子做为暑期档种子选手就有点差强人意了。4.7/10
不知道是不是删减的原因,好好的创意拍的支离破碎,想要搞笑的部分特别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