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这部电影好久了。
看完后虽剧情很紧凑,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尽管这看起来是一部完整的片子,一个改过自新的人重新想要拥有自己生活的故事。
电影很漂亮。
暗色调注定了整个故事的悲剧。
阴霾的天空也始终未见晴天。
尽管当影片结束Jack逃到碧海蓝天下,有温暖的阳光和淡色的沙滩,很美的景色却以阴暗的海水结尾。
总觉得Jack是个好孩子,always.只是小的时候懦弱的性格导致他极端悲哀的结局。
我不觉得Jack哪里有做错。
片中的他会看到一双崭新漂亮的耐克球鞋而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会拥抱别人会真诚的说thank you,他会努力去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他会真心的对待兄弟和爱人,带给他们幸福和快乐,他重新开始的人生有很多他正在努力创造的美好的事情,而在痛苦的回忆和煎熬中,自己也已经很努力的在向前看,努力生活。
他是善良的。
多年的悔恨与折磨已经让他不知该如何才能更好的对待身边的人,但他很努力的去做着一切。
只能说很多时候,太多人不懂得宽容和相信。
一个真正想变好的孩子,你可以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太多的渴望和爱。
也许会不知所措,也许会有些惶恐不安,很多人没有看到。
他的朋友,他的爱人,他的上司和很多其他的人。
怎么说呢,是不是美国人被911事件搞的开始害怕一切恐怖的事物,连接收一个努力改过自新的孩子都如此困难和拒绝。
可怜的美国人。
從頭至尾的心痛,從沒停下過的眼淚──我看Boy A時的悲慘狀態。
更悲慘的是,這部電影後勁之强,觀後好幾個小時,只要想到某些片段仍是揪心得快喘不過氣來,腦中都是Jack最後(Andrew Garfield飾演)的淚眼,彷彿我也被海水般冰冷的絕望氛圍緊縛。
其實我不該同情Jack,有違我的信念。
看這麼多的犯罪小說跟影集以來,殺人犯或許有可憫之情,但我卻無法全然接受因壓迫或虐待而將憤怒訴諸犯罪,我認為那是非人性的,但這部電影讓我陷入深深的矛盾,與自己信念的掙扎。
所以這部片不是完美無缺的,劇本瑕疵其實不少,尤其全片試圖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成長過程跟家庭背景充滿缺陷的少年犯,但我的疑慮還是在於:是否人性本質中本就有殺戮嗜血的因子,只是後天教育將之除去(掩蓋)?
即使是站在一般民眾立場,我的確也會在意犯下殘忍謀殺的罪犯出現在生活周遭,我能相信他全然改變了嗎?
我自認做不到。
即使如此,導演John Crowley非常清楚要說什麼故事,有點自溺,但無所謂,我真的、真的、真的打從心底同情Jack,見他好不容易獲得的幸福與快樂一點一滴的碎裂,我的心也碎了。
喔!
都怪Andrew Garfield,他演得太好太好了,我拚命在腦海中搜尋,上一個獨扛一部片的精采與出色的演員有誰,眼下Andrew Garfield占滿了我的腦袋,如果這是一個真實故事,如果這是真實存在的Jack,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所以都要怪Andrew Garfield。
他在開頭兩分鐘就揪住我的心並讓我有流淚衝動,我忘不掉即將假釋出獄的Jack收到跑鞋禮物,擁抱社工Terry時那特寫的半張臉,眼中混合著滿足、不安、跟茫然,他把一個重新適應社會、試圖擺脫過去的少年罪犯詮釋得絲絲入扣,咬手指、總是垂眼迴避正視、說話結巴......這些焦慮表徵若弄個不好就會顯得很假,但Andrew Garfield做到了,他讓人好想拍拍他的肩,告訴他: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you will be fine.但不。
這部電影之所以令人心痛,是因為從第一分鐘開始,觀眾就預知了結局。
知道這代表什麼嗎?
當Jack確認了Michelle對他的愛後,他說:「我從來沒想過,我會說那些話,更沒想過有人會對我這麼說。
現在我有一個這樣的人了,一個女孩。
你知道嗎?
不管我見到或沒見到你,我都感到窒息。
」透過又一個特寫鏡頭,Jack感動的哽咽與淚水,這是我聽過最甜蜜,卻也是最令人心碎的台詞,因為我知道,即使Jack想改變,社會與人們並不打算給他機會。
童年嚴重缺乏愛的Boy A,出獄後改名換姓變成Jack,在積極輔導他重回正軌的Terry身上感受到親情,更在Michelle身上初嘗愛,長久以來他終於知道怎麼愛人跟被愛;當他被社會輿論與攻訐逼到絕境,聯繫不上Terry的恐懼,女友Michelle的無法釋懷跟離去,真正壓垮了他。
Jack將自己縮在閣樓的角落痛哭:「我絕對不是那個男孩了,我不是了!
」Jack不再是當年那個罪犯,但世界卻沒有改變,沒有屬於Jack的出口,他徹底被困死了。
而我,也被困在Jack的絕望中,久久無法釋懷。
2011/1/23
英国利物浦市默西赛德郡布特尔镇 1993年2月12日,2岁大的JamesBulger跟母亲到当地一家购物中心购物,随后失踪,14日,他残缺的尸体被发现在铁路沿线,22日,两名10岁的孩子RobertThompson和JonVenables被指控犯有谋杀遭到监禁。
悲剧回顾 1993年2月12日JonVenables和RobertThompson从沃尔顿圣玛丽英格兰教会小学逃学。
他们来到当地的购物中心,并出现在商场的闭路电视中,录像显示当时他们在随意观察其他的孩子,并选择一个目标。
在绑架发生前,两人曾试图带另一个小孩子离开。
那时他们关于“带走两个中的一个”(takingoneofthetwo)的谈话曾被这个带着两名孩子的母亲无意听见,她以为他们想偷窃。
后来据报道,他们本来是想带走两名小孩中的一个,将他领到外面,并朝来往的车流中推去,在繁忙的交通中制造一起事故。
一名官员评论说,JamesBulger的被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会主义犯罪,它已被系统计划。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从一开始他们就计划去杀死一名小孩。
” 同天下午,JamesBulger跟着母亲来到购物中心,进入一家店铺的时候,Bulger女士发现儿子失踪了。
他独自一人在店门口闲逛,被两个男孩盯上了,他们走近和他说话,并取得了他的信任,最后带着他离开。
这一幕被闭路电视摄像机在15:39拍摄到。
男孩子们带着James迂回行走了2.5英里,来到一条河渠边,他们把James推倒在地,致使他的头部和脸部受伤。
一名目击者发现,男孩中的一个在踢James的肋骨。
在他们继续步行的路上,有38个人看到了他们,有些报告说看到James青肿的脸,而另一些报告说他在笑,似乎男孩们在轮流伤害他并转移他的注意力。
有两名路人觉得可疑上前询问他们,但他们声称James是弟弟或者诸如他迷路了,他们正在找当地的警局之类的话开脱了。
最后他们带着James来到一个废弃车站附近的铁路沿线。
难以置信的暴力 在后来审判中确立的事实表明,一个男孩朝James脸上扔制造模型的蓝色涂料,他们还踢他,并用砖头,石块,和22磅(10公斤)重的铁棍揍他。
他们接着把电池塞到他嘴里。
由于被铁棍击中头部,James的颅骨骨折并导致死亡。
作为这个被极端暴力伤害小男孩的母亲,由于接受不了残酷现实,她提出自己的请求,在法庭上不要告诉自己,James所受到的最大伤害。
在两名男孩离开之前,他们把James放在铁轨上,并用碎石压在他的头上,希望能有一列火车压死他,并造成一次事故的假象。
2天后,发现James尸体的法医证实,孩子的尸体确实被一列火车碾压过。
这起骇人听闻的罪行,在利物浦引起了极大愤怒。
其中一名男孩的家庭被拘留提问过,但随后被释放了。
案件出现突破性进展,一名妇女在电视上看到商场监控录像的内容,她认出这两个孩子就是当地的小混混。
她随后报警,当警方将男孩们带走时,他们惊讶于这两张稚嫩的面孔。
一开始两名男孩并没有承认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接着两人开始互相指责对方应该为谋杀案负责,最后警方确认那个完全没有悔恨之意的RobertThompson是主谋。
后来法医也证实,他们衣服上的油漆和尸体上的一致,两人的鞋上都有血迹,通过DNA测试,Thompson鞋上的血迹和James的匹配。
1993年2月22日两人被指控犯谋杀罪。
他们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在20世纪被控犯有谋杀罪最年轻的人。
电影一开篇当我还不知道为什么Boy A要如此小心翼翼地进行对话时,我甚至认为Andrew Garfield演得有点过了,那种略显迟疑、犹豫不决的神情让我一度觉得刻意,但是慢慢看到结尾,我喜欢上了他的表演。
因此,对于社交网络以及蜘蛛侠会找上他也并不觉得奇怪了。
正如我在电影短评里写得那样,人们总是忽略你的好而永远记住你的坏。
别说像Jack这样被贴着标签的“坏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也不能幸免,比如同事只会记着你某次没有给他帮忙而耿耿于怀,却早就把其余十次帮忙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电影中的Jack一点也没有“坏人”的样子,他长得沉静可爱,笑起来腼腆充满孩子气,有哥们有女友还有像父亲般关爱他的辅导师,甚至还当了回英雄,你要硬说他哪里不好,可能也就有点敏感不太爱讲话。
整部电影106分钟,如果你没被剧透,那么看到60分钟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这是部励志电影,一个典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别说是Jack,连我这个观众都对他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可电影就像人生,美好的时候总是很美好,一旦跌下就会永世不得翻身,Jack小心呵护的秘密似乎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尽皆知的事情,所有人都离他而去,他也无法再面对所有人,他选择了离开。
似乎在宗教里人们总相信因果报应一说,如果说Jack因为当年那个错误而最终选择自杀,是不是在大众眼光中就是所谓的“恶有恶报”?
但电影呈现给我们的这个“恶人”太美好了,以至于我对他的死感到万分的同情和不忍,他不应该承受这个糟糕的结果。
因为至少我脑海中的理论告诉我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和好人,每个个体都有其复杂性,不能以偏概全。
就像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某法制节目报道一个碎尸杀人犯,长篇累牍地说了凶手何其残忍以及警方是如何通过各种线索不辞辛苦地抓到犯人,但是当我知道凶手是为何杀人时,我竟然有点同情他,其实他的样子一点都不可怕,就像是你在各种工地可以见到的那种老实巴交的建筑工人一样,因为死者把他辛辛苦苦积攒了多年的血汗钱骗走并且拒不还钱后,他们因为发生口角而被凶手无意打死,我看到这里甚至觉得死者死得一点都不冤,但凶手却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其实我觉得他最可悲的不是杀人,而是无知,如果相信命运的话,只能怪他运气不好遇见了死者。
就像Jack,他最可悲的并不是杀人,而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了这个结果,假如说Jack需要去偿还这个结果,那么谁又该为这一系列影响去买单呢?
事实是,公众总是对当事人过于苛责,他们并不关心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结果,并且还把最糟糕的语言都用到在他们身上,打击他们压榨他们,以至于可能连那些内心并不十分邪恶的人最后都相信自己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那个十恶不赦的人。
信任是一件奢侈又冒险的事,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去相信他们,而他们也很难相信别人会不戴有色眼镜看他们。
而这样的恶性循环还将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地上演各种悲剧。
而我呢?
无力阻止无力干预,只能选择漠然。
我想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吧。
这里我一直喊男主角Jack,因为这是他希望成为的人,勇敢、阳光、坚定、美好。
PS:可能我的观点过于片面,但我想说的是可能无数的Jack们已经为他们的错误付出了代价,尽管很多时候做不到相信,但请给一些宽容。
PPS:小女孩信中的那句This is your knife, this is your wing. 泪奔
一把刀子,在jack的命运之轮中,一次是恶魔;一次是天使。
很喜欢听英国口音,虽然这个小镇的口音奇怪的让我听起来有些费力。
fuck-fork,尤其是terry的口音尤为浓重。
而andrew garfield的笑容可以是明媚的腼腆的,有时又是猥琐而神经质的。
他活脱脱就是boy a。
整个演员群的表演都自然真实。
这部片子的摄影也相当特别,前景后景多用虚化,也就是说所有的焦点基本对准人物,人物对话的拍摄方式也很特别,构图脱俗,画面极干净。
而摄影轨迹也很有穿透力,带到背景的基本上都是单调而富于形式的,用广角拍摄让人物在画面中占据很小的比例,看上去很压抑。
这让整部片子的视觉质感很轻盈,空虚,集中力聚集在人物本体,一方面细化了人物局部的细微肌肉变化,另一方面从外部变化来反映出人物本体对客观世界的意识。
对于情节来说,很利索的叙事,基本上穿插着现实和童年的回忆。
我喜欢那个phillps,幼年的他长相有些像hillary swank,眼神凌厉。
其实悲惨的童年对人身心的异化这是很古老的题材,但屡用不爽。
因为人的同情心是普遍并且长久存在的情感。
而同样身世可怜的eric(jack的真实名字)内心趋于封闭,但渴望拥有爱,外向的philip正好能弥补他情感上的那个空洞。
也算是交友不慎的例子,或者说是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一些人与生俱来的暴戾,除了基因,就是童年阴影。
他们的确是杀了一个女孩,可那女孩也不是什么好鸟,虚伪做作,可以看做杀她是为了惩戒她的罪,但他们犯了更大的罪。
在整个杀人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出,以eric的性格不可能去主动杀人。
但philp是他的伙伴,朋友,唯一的童年情感寄托。
若我是他,我也会去帮他。
成年后的eric改了名字叫做jack重新进入社会。
很巧在工厂里的新朋友也是一外向的哥们儿。
他带他跳舞,泡妞,喝酒外带嗑药,其实内向的人有些时候需要这些化学物质去释放沉积已久的需求。
jack就是典型的一磕药就high大发了的主。
这是好事,至少他发现了自己有high起来的潜能,当然,还有泡妞的本能。
得到了新的爱情,新的工作,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还上了小镇报纸。
似乎新生活一切都很美好。
可惜这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
过去的确是过去了。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谁也别想抹掉。
他是一个梦魇,无法消除的梦魇。
若你恰巧是身心健康完全无阴影的人,那么可能无法理解什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而对于有过这类体验的人来讲,应该是很能理解boy a的处境了。
最后他站在河边,看着救下小女孩给他写的信。
信上的jack(eric,boy a)拿着一把刀(因为他救女孩是用了刀,同样,童年犯下的那宗谋杀也是用刀),背后画了一双翅膀。
女孩说:this is your knife, this is your wing.他有着天使般的笑容。
可他同时也曾是个杀人犯。
也永远是。
谁去宽恕boy a。
他选择了死,也可以说,他选择了殉梦,殉于那个只要他意识尚存在就永远存在的梦魇。
另外想说一下这部影片的音乐和剪辑。
剪辑和拍摄手法,有些gus van sant的范儿,特别细腻,很有质感和空气感。
会用高速摄影,大特写,去表现人的皮肤,毛发,很美。
而剪辑的节奏也非常舒服,和表演节奏,音乐都很相配。
音乐更是上佳,朴素,极简。
最令人心碎的地方就是,即使有欢乐的主题,也只是起了个头,并没有深入的发展旋律主题。
这音乐就和boy a一样,都只是刚看到希望,却戛然而止。
5星都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的喜爱。
今天听到楼下刹车声,然后是人声喧哗。
突然想起一些事情,于是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地记住这部电影。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儒弱,邋遢,不善言辞。
他们似乎是注定要被从小就懂得拉帮结伙、欺软怕硬的精明鬼们欺负的。
这样的人的家庭一定不会太幸福,不被关注,无人关心。
无论你被欺负了或者没有完成作业,都不会有人在意。
在某种时刻,你感觉自己仿佛是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
直到一个人带着一道光照进你的生活。
这道光如此强烈,又让你愉悦,以至你没有任何拒绝的余地。
是啊,为何要拒绝,反正一切不会更糟。
是的,不会更糟。
就算一起去和别人打架,就算一起去偷东西,这些都无所谓。
因为在一起。
啊啊啊,不要孤单,不要寂寞,就在一起,哪怕是去地狱。
可是你瞧,我们最终闯下大祸。
我一向厌恶不负责的父母。
如果你们无法好好抚养,何必把孩子带到这个残忍的世界上来。
你们没有下地狱,你们只是被扔到一个万劫不复的地方。
你们的一生都要将此背负。
人是一种多么奇怪的生物。
你看到了他帮助你,你看到了他救人,你看到了他不黯世事。
你却不相信你所看到的一切。
你相信你听到的他的过去,以及别人的猜忌。
啊啊啊,太孤单,太孤单。
如果没有你们在身边过,不会觉得孤单如此难耐。
又被打回原形。
你站在八面临风的位置,往事蜂涌而至。
几欲将你撕裂。
太难过,太难过。
难到无法等这一切过去。
人与人的世界太过强大,强大到无法容下一个小小的你。
其实现在是临晨3:55。
被我妈妈发现我还没睡的话,她一定会想尽办法来整我的,我确信,哦不,她会直接杀了我的。
瞧,这就是帮爸妈住在一起的坏处。
有能力可行的话,我一定搬出去住,然后找上几个哥们姐们管他认不认识,干上几天几夜再说。
我那喷薄而出的欲望啊。
They will kill me.OK。
主题。
《Boy.A》电影永远也一直会比连续剧或者之类的事物感人。
也许因为他们是精心制作的。
嗬嗬嗬。
Boy A就像是一曲悠远清谈的田园歌曲,清醒而美味。
虽然他的词确实不那么的美妙,甚至有点过于的残忍。
不过,不可否认,他拍的很美。
真的很美。
演员的英国味十足,不只是语音。
我爱这样的风格。
要做比较的话,我觉得《迷幻森林》和《大象》会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如果我看完了日剧《迷离三角》的话。
大概会在这部剧里面看到更多的相似点,相信我。
少年犯罪不会没理由的,但是少年犯罪是重大的。
想想看,当天真无暇的男孩杀了一个同龄的女孩,哦,当然,这个女孩死前在亲吻一个中年大叔,而这两个男孩一直在被欺负,被同学嘲笑被哥哥强暴,家里也不太美妙。
爸爸脾气暴躁,妈妈快要死掉。
很悲惨对不对?
可是也无法解释谋杀这个行为。
所以当社会在事隔多年再次找到他后,他无处可去。
人们的偏见或者怨恨逼迫他只能自行了断自己的生命。
因为他说他不想再做别人,即使这个别人热心极了阳光极了,甚至不顾生命球了一个女孩因此上了报纸。
当他第三次看到自己在报纸上出现时(第一次是看到了自己的通缉照片——电脑合成的),他决定要眼前的Jack消失,因为原先的Eric已经死去了,与Philp那诡异的自杀一起。
说说片子中的另外一个角色——Terry。
他是以一个长者的角色出现的,代表了社会中的同情部分。
他相信Eric本善,愿意给他一次机会。
但是同情毕竟在这样的事件中是弱势。
Terry的儿子,他懦弱胆小天生悲观。
我认为他代表了利益。
为了自己的私欲他出卖了Eric或者说是Jack,这个以新身份开始新生活得好人。
现实就是这样,过去的阴影一直在,无论现在时什么,过去他一直在。
而如果你的过去过黑暗,那么你的未来也不会光明到哪里去的,所谓因果关系所谓循环。
Chris居然有暗示。
而影片中的女主角Micheal,她是代表着光明,我猜。
虽然一开始我认识是她出卖的Jack,其实她只是认出了他,然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苦恼,什么都没做。
最后Eric自己对自己的那段对白,除了帮助下定了决心,更看出了他的本善。
他的化身M说,不是我。
他说,我知道,我从没想过是你。
Oh,so pure the soul is!要去死的不是他。
是那些死死咬住过去伤口不肯放手的疯狗们。
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或许会有另一个让看客们更舒服的结局当你接受因错误而导致的严厉惩罚后这是一切就会结束么?
社会的道德观远比你想象的要无情感性群体在歌颂爱情与友情的伟大时面对舆论的力量它们是否还能够支撑对于生活。。。
你可以选择放弃 但不能放弃选择来吧 给我个续集 告诉我JACK还没有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社会上总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受过伤,他们孤独着。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帮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熬过去。
至少,A得到了帮助,他被释放,可以再活一次。
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机会呢?
内心不够强大,必然会被淘汰。
历史上有多少人受伤,孤独寂寞啊他们都熬过来了啊。
我们不能说,A他一心想变好,他做了努力,社会就必须要理解他,将他所做的一切都抹杀掉。
A有了新的希望,就不允许社会打扰他了吗?
不论当年他是何种心态,无所谓自己的生死自己的存在所以杀人,还是因为朋友的话而失去理智,他犯下了错,大错,就必然要付出代价。
如果这个社会原谅了他,固然好,不原谅,难道A有资格责怪这个社会吗?
这个社会是残忍的,要想活下去,就要忍,就要自己足够强大。
所以,我可以说A是软弱的,并不那么渴望活下去的吗?
生活总是可以重新开始的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
如若A足够强大,而一步一步向社会证明自己,从他周围的人开始,大家会慢慢接受他的那个辅导员不就是吗?
不过那样,这部片子就成了励志片了当然,上面的只是一面之辞。
这个世界上最最残忍的事有很多,其中一样就是将刚刚燃起希望之火的人的希望扑灭。
我们在这里感叹,争论,甚至互相指责对方观点,有多少人站起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呢?
比如,那个辅导员,有多少人愿意从事那样的职业,即使是兼职?
有多少人自愿做义工?
不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或是让自己的resume漂亮点就是我们这样一群人,发着大篇的牢骚却继续让这个社会冷漠,堕落下去因为我们每一个的每一点小小的力量,使得A失去希望,选择死亡。
我哀A,也哀我们。
最近在困惑一个问题,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哪个更容易些呢?
昨天看了使安德鲁得到最佳男主角的《男孩A》,安德鲁的演技让我大吃一惊,因为《社交网络》的时候我只是注意到安德鲁的帅气,没想到他的演技会这样好。
安德鲁饰演男孩A本名叫Eric,小Eric本来可以向普通孩子一样长大,可是意料之外的变故不断出现,母亲得了癌症,父亲对他缺乏了基本的关爱,在他受到高年级的坏男孩的威胁时,无助的Eric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Pillip,他帮助Eric解决了他的麻烦,可殊不知他带给Eric的是足以改变命运的trouble......电影从他出狱开始,把回忆的片段穿插于电影中,让我们不断了解现在的他还有过去的他,逐渐把故事的全貌渐渐的展示给观众。
说实话,我喜欢这种手法,很多很棒的电影也都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其实这部电影使我意识到一些我从前很少会考虑的东西,一个人犯下了在众人眼里不可饶恕的错误时我们的态度大多是否定这个人的一切,认为他就是恶魔,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事情的一个结果或者一个局部,只是这个局部很糟糕,我们没有看到是什么真正引发了这件事,那个我们眼中的恶魔又经历了怎样的遭遇,也许这只是蝴蝶效应的一个结果,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背后的一切,我们就理所当然地指责、憎恨甚至剥夺这个生命,我们有什么权利这样做呢?
这让我想起一篇关于福建南平的校园杀人事件的报道,这篇报道讲述的这个众人眼中毫无人性的杀人犯从前的生活,介绍他曾经是一个多么温和的人,他会帮助别人,喜欢和孩子玩等等,导致他现在的命运的是一系列的变故,看完那篇报道我其实很受震撼,我其实觉得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他,因为他只是这个畸形社会的恶果之一,那些无辜的儿童的父母肯定无法原谅这个恶魔,可是其实真正的恶魔并不是杀人犯或杀人犯的老板,而是这个社会。
电影中的男孩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原谅,其实他内心也无法原谅自己,可是他又有什么错呢?
现在很容易在网上看到一些对某些人某些事过激的言论,其实何必呢,事情往往没有我们看到的或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既然谈不上完全知情,又有什么权利去批评和选择不原谅呢?
从电影一开始那种淡淡的忧伤感就让人喜欢,一直到故事结束,都充斥着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情感
童年阴影害死人啊。Philip才是悲剧~
挺压抑的~~总觉得男猪脚像打网球的那个英国人穆雷~~
是否真的存在一次从头再来的机会
开头还不错,可是剧情还是自我赎罪,画面不错,豆瓣里只能打四颗星,因为没有三颗半星让我打~
欣赏不来有点……
做什么事,有什么代价。
观后无感
圣母洗白电影。
这是一个内心脆弱,敏感的男孩儿,短暂的人生如同那英伦的天空充满阴霾,极少的亮点就会让他欣喜满足。演员的表演张力十足,尤为称道的是影片的摄影,有种别样的美感
了解一下被改编的真实案件!居然有人拍了一部对凶手带有同情和怜悯的洗白电影!影片为了减小事件的冲击力,将受害者从2岁的男童,改为一个和主角年纪相仿的女孩。当年的杀人凶手和从犯,则被刻画成两个成长于悲催的原生家庭,出狱后想改过自新的角色。民众的愤怒情绪,伸张正义的请愿,则被刻画成了社会的偏见和舆论的压力,最终毁掉了凶手改过自新的希望。太可笑了!!
人性,你的好不足挂齿,你的恶千刀万剐
少年philip 恶魔 加菲嗑药跳舞 猫王
其实没什么感觉
即使我忘了过去,过去也不会忘了我。何况我还固执的不想忘记。
主线很明确。但是看得很累,感觉很多事情没交代清楚,剪辑有点乱。
地铁5号线。安德鲁加菲尔德的演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为啥会有如此之高的评分?联想到最近国内发生的几起未成年人恶性犯罪事件,男主在出狱后会有这样的遭遇估计是难免的。或许他就不该出狱
加菲尔德原来演的电影都很文艺范啊,三颗半星!
虽然剧情的槽点很多,但是这也是导演的目的所在,只为突出一个主题,恶人回头是否能得到救赎?电影的节奏很慢,中间还轮回穿插回忆,刚刚觉得有点意思就戛然而止了,把结局留给观众去思考,想来想去最后还不得不认可,因为这就是现实!人一旦犯下不可挽回的罪行,这辈子都要背着罪名过日子了!
男主角的气质再病态一些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