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还说某人特喜欢村上,一定有一群人过来殴你还有另一群人朝你抛白眼。
据说现在某地的妓女挎包里有三件宝:口红,TT,村上的书(另一版本是王小波)。
村上跟王小波都是俺喜欢的,尤其是看过村上几乎所有译成中文的长中短篇小说而且不止一遍,难道俺也有出去做做生意的潜力不成?
还是说电影吧。
村上的书付诸影像是有难度的。
其实要让我拍我就菲要拍那部《海边的卡夫卡》,其中身体力行的性同一者——大岛君非要让李宇春来演,至于15岁的卡夫卡君嘛,如果我再年轻10年的话该有多好!
tony父亲的生涯可谓波澜壮阔,是个优秀的爵士乐手兼风度翩翩的泡妞高手,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二战,战后被遣回日本然后同一女子结婚生下tony然后死了。
跟tony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相比俺们就像冬日里躲在树洞里抱着坚果呼呼大睡的松鼠。
父亲心血来潮给儿子取了个东西结合的混血名字,因此tony备受歧视而变成一个习惯孤单的人,跟村上所有书中的主人公一样。
但tony由于孤独在别人都在着迷于写意中却练就了画机械装置图的本领,并且跟实物一丝一毫毫无差别。
于是他碰到了衣服精灵购衣狂女孩儿,就如同碰到宾馆精灵、胃扩张女孩一样。
女孩死了,空留堆积如山昂贵漂亮的衣服孤零零的挂在空旷孤单的房间里。
一股无尽的孤独感弥漫开来,村上一贯的主题。
不是自己的生活孤独,而是主动追求孤独的生活并且乐在其中罢了。
75分钟的片长并没有刻意将村上的文字拉成长片。
除了影片结尾开放式的结局与小说不同之外,影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对照着小说看,影片也基本跟书中一模一样,不敢越雷池半步。
画面也是小心翼翼的采用从左向右缓慢平移的幻灯片式手法,坂本龙一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钢琴声时而掠过熨贴着房间内的每一个皱褶。
可能是由于村上文字实在是难以影像化吧,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画外音。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面的衣服果然是精挑细选,尤其是穿在宫泽理惠身上更是相得益彰。
尾形一成演绎的tony倒是跟我之前预想的形象有所差别,可能我对其印象还停留在《一一》中的那个钢琴师那儿吧。
看完影片总觉得欠缺些什么,这可能是所有人的通病,看过使自己满意的小说后然后再看根据其改编的影像作品总会拿来与原作对比,并且由于对原作先入为主从而对后者产生或多或少的排斥。
看完《托尼瀑谷》总觉得影片过于小心刻意迎合村上的那种感觉,可要是真的做了改动,可能又会产生新的不满意吧。
如果你不村上,《托尼瀑谷》可以略过;如果你很村上,或者这会让你有些失望。
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平静的旁白,从头到尾坂本龙一零星点点的钢琴声,时常缓慢右移变换场景的镜头。
可以确定它将打动一部分人,但也仅仅是一部分。
托尼瀑谷(Tony Takitani),是一个人名,而不是我预想所想的一条瀑布、一个地名。
托尼的父亲是个优秀的爵士长号手,二战结束后被遣返回日本,随即同一女子结婚。
托尼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不久便死去,“象转身关闭开关一样”。
父亲讲他一个交好的美国朋友的教名套在儿子身上,而托尼则因为这个混血味的名字从小遭受不必要的歧视,加上父亲常常带着乐队在外演出,托尼成了一个习惯同孤独相处的人。
托尼成绩一般,但喜欢画机械,“画得比事物还有实感”,他凭此画一些插画,赚了不少钱。
由于性格原因,托尼一直单身到中年,直到遇到一个“天生适合穿着”的女子走进他的视线……电影根据村上春树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片长仅为75分钟,除了结尾部分大体上忠于原著。
国内一些媒体宣称这是第一次将村上作品搬上银幕,实则不然,在此之前已有1981年由大森一树导演的《且听风吟》,1988年野村惠一改编村上短篇的《泥土中她的小狗》两部长片,此外还有两部短片。
但这几部电影都还没看过,而《托尼瀑谷》在我看来不算出色,所带的村上味也有点不一样。
我曾是一位村上扇子,读过他所有的长篇及一部分短篇,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还补习了原著。
这是个很村上的故事,对准人存在的孤独感。
托尼本是个习惯孤独,甚至有点享受于其中的人,在结婚之后的几个月,却害怕孤独回来找他。
电影的结尾没有依照原著,而是变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等待。
我喜欢小说里托尼变成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如同之前父亲刚回国发现家人都已死去的失重感,这样才是村上,才是“以人类的孤独为养料”的地球。
除此之外,不喜欢一段旁白再留最后一句话由角色口中说出,这点非常破坏我的感觉。
总的来说,喜欢小情小调的人不妨一看,不知道村上但又有点兴趣却懒得看书的人也可以,孤独的一个人用来打发时间也不错。
ps.出演女主角的宫泽里惠这会可算是气质美女...
这是村上探讨孤独的短篇,而电影中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关于孤独(lonely),也关于爱(love)与失去(loss)很多人认为《托尼瀑谷》是村上写得最好的短篇,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他对音乐的偏好,《托尼瀑谷》就好似爵士 蓝调飘忽不定,漫不经心却以一种顺畅的方式叙事下去,人自然也对此捉摸不定。
若要概括《托尼瀑谷》定是件头疼之事,太多不明所以却又删减不去的情节,而真要用语言概括起来却又发现遣词造句实是贫乏以至于文章的精髓与气息全无,情愫与余味也全成为枯枝败叶。
那流畅的叙事一经剪辑与拼凑,全然成为行云流水的爵士蓝调插入杂音电子,难以理解程度不减一分,美感却荡然无存。
所以真要说来,便简单描述为托尼瀑谷从少年到中年,从习于孤独到恐惧孤独再到追求孤独好了。
没有需要刻意复述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务必提炼分析其描述得是多么精致巧妙的语句,这篇就是清淡,纵贯读下,好似读了又好似什么都没读,好似悟了又好似什么都没悟到,难以区分是文章强加感情于心中,还是感情本就融入随叙事流淌以至后来荡然无存,心中徒留空虚惆怅。
《托尼瀑谷》 从文到电影再到文。
电影感情表达过于浓重了,观看下来反倒觉得原文反而像是电影的简介了。
但是从电影的美学看,这部电影的孤独感有了一种直击人心的锐度,虽不如原文清淡但也丝毫谈不上矫情或抒情过度,毕竟场景本就具有比文字更丰盈的层次与冲击。
全片贯穿着坂本龙一忧伤的曲调,听来好生寂寞。
托尼的一生被压平成一张长纸,又好似平行排列靠门相接的一间间房,镜头平行推进一堵黑墙后便是另一段生活剪影。
人物缄默,鲜有对话与自白,故事的叙述多是旁白,色彩也很陈旧灰蒙,省去了大部分光褪得有如黑白片,孤独感在这饱和度极低的色调中渲染得洁净飘渺,纤尘不染。
妻子选角十分精致美丽,细瘦的女子,纤弱的足部,锦服加身便真如“赶去远方的飞鸟,却自带着风”,镜头少有面部详细刻写,背影,行走中足部的剪影以及黑暗中的侧面,孤独如迷雾笼罩,女子的美散发得淋漓尽致。
影片最后,托尼蜷缩在曾堆砌过妻子7号尺码服饰和父亲爵士乐碟片的房间里,当然一切被处理后,空空四壁,如影片前段父亲蜷缩在远洋上海的牢狱中,大概寂寞的人影大致如此。
或许名字就决定了宿命,父亲随意采纳的,与日本血统格格不入的名字——托尼瀑谷注定了一辈子立于空旷之境中。
年少时因名字交不到像样的朋友,出入极大的父亲与儿子角色让父子间都习于了孤独的相处,高年级后辞去保姆一个人的生活,托尼自闭于房间中沉溺于绘画,而他的画更像是实物的精妙复刻“比实物更有实感”,也像他一样孤独不带有思想感情,那些带有思想性的作品在他看来反而都是一些胡乱的拼凑,都是丑陋。
总之年少起的托尼习于孤独。
然而在遇见将衣服穿得淋漓尽致的妻子后,他竟为前半生孤独所侵占以至于他丝毫未发觉的一切事物情感感到惶恐,孤独反噬了他,以至于他认为自己的求婚若不能被接受剩下的只有死亡,以至于即使是婚后三个月内必须反复确认妻子的存在才能安心,从前习惯的孤独成了畏惧的源泉,害怕孤独的重临成了灵魂的枷锁。
妻子对衣服的痴迷到了癫狂状态,无法抑制地疯狂购入大批极尽奢侈的衣物,以至于衣柜也来不及订做,只能用空房间作衣柜,其实妻子这何尝不是病态的寂寞,如黑洞般只得通过物欲填补。
托尼在有一次粗略估计妻子衣服数量后发现妻子到死也穿不完这么多衣服便劝解妻子克制购买欲望,妻子深爱托尼也欣赏他的观点,努力克制自己,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开车退回原店,然而在归家等待红绿灯时满脑子里都在回味那些衣服的质地与设计,神情恍惚出了车祸,只留下了一屋子7号尺寸的衣物。
三个月后,父亲也逝世留下一堆爵士乐老唱片。
托尼再次回归一个人的生活,人逝后,一切遗物都成了累赘,托尼在妻子的衣帽间中深感每件衣物上都残留着妻子的魂灵与影子,与沉湎于难以挽回的现实痛苦相比,畏惧的孤独反而成了最好的拯救,他卖掉了妻子所有的衣物和父亲的碟片,重新回到了孤独中。
读文时侘傺对其父亲瀑谷省三郎大笔墨的描写,现想来其父亲战后返国亲人俱丧,一无所有的过去何不是托尼孑然一人未来的暗示,这是重合的孤独的写照。
父亲蜷缩在远洋监狱中看淡了生死和托尼看淡丧亲蜷缩在清理完遗物后的空房间内何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次读后心中怅然难以抚平,看完电影后再读却发现村上笔墨间丝毫觅不得悲伤的调调,这只是一个平静客观的描述孤独的故事,而按照常理就将孤独等同于悲伤不过是长期以来被培养的思维惯式和自我矫情罢了。
孤独如生死,岂是如此简单能被悲伤二字一笔评判,村上曾说“死并不是生的对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那孤独又岂只是地狱与煎熬 ,人生某个阶段孤独又未尝不是一种救赎与渴望。
人与空屋,与禁闭,反锁,宣扬自由之徒所厌恶的一切,难道人又不曾有那么一刻将自身禁闭空屋之中,锁紧房门自我解脱与挣扎吗?
孤独如是,何来莫名的悲伤,无非只是那空远之镜,四周无人罢了。
从《托尼瀑谷》第一次读懂了村上,想来顿觉自己愚笨,人的阅读总习于从常识世俗与作家暗示中定下基调,至于文章好坏全看个人矫情意淫程度深浅,人总喜细嚼琢磨那些煽情的词段不过是因其易懂适合自哀身世罢,矫饰煽情的文学更像是感情的欺骗,戳疼心间,自哀自怜。
愈发喜欢村上的平淡,将所有感情处理为描述并非煽情和渲染,感情平刻为记事而不是迂回婉转成诗。
读来总是难以评判这些客观得丝毫不带作者感情的文字,不知所以,不懂所云,评来只剩两字——清淡。
在2019看了这部2004的电影。
15年前的日本,和如今的国内一样,物欲,寂寞。
我最近几年,时而是上班族,时而在家接散活。
而太太基本一直在家,无论是否接些项目。
我的喜好,是买限量版的电子产品。
注意,限量版的电子产品。
也就是说,基本没有收藏价值。
太太的喜好,保养品、好物、炊具、给我买好吃的等。
啊,我最近还开始买乐高,但没怎么拼,攒了十来盒。
喜欢看着太太拼。
电影里的太太,空虚的只剩下购物带来的乐趣。
一个人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物质?
或者说,如果一个人一生的身外之物是一定的,那么你会怎么把这些东西分配?
电影给出的答案,太太在丈夫提出是否需要买这么多衣服的建议后,崩溃自杀了。
也就是说,她一生的衣服,已经都在前半生买完。
假设丈夫不对不停的买买买提出异议,那么,只会有一种结果:家里满坑满谷全是服装鞋帽,迟早有一天,家并不能负担这些衣服,无论是空间,还是人。
也就是说,崩溃是迟早的事。
这会儿,可能她自己都会收不住。
为什么?
她现在的买买买已经超出了理性,是一种病态。
所谓不能控制的行为,都是一种病态。
如果继续买买买,病情就会逐渐加深,最后她痴狂到什么程度,都不敢想象。
现在只是丈夫提出一个建议,只是说是否需要这么多,她就已经崩溃了,显然病的不轻。
如果再这样十年,谁能帮的了她?
谁能说的动她?
那,就有两种方式:1.继续让她病下去,一辈子不去说,只去欣赏,带着她去看更好的衣服,买更好的设计,参加米兰时装周,买定制款。
这样,或许花更多的钱,但量会减少。
衣帽间的压力也会小。
同时,增加她和设计师的交流,拓宽眼界与交际,让她的状态处于一个相对积极与合理的范畴。
甚至可以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去创作。
2.治病。
治病就意味着,必须脱离现有环境,然后有新的同等级别的兴趣添加进空虚中,比如定居乡村等。
简单说,丈夫想让她改变,其实最需要改变的是丈夫本人,无聊的、除工作以外没任何兴趣的是丈夫本人。
若想要太太改变,必须俩人一起改。
丈夫需要把插画放弃,带着太太一起开荒、开辟新生活,两人一同努力学新知新,才有可能康复。
否则丈夫只居高临下的要求太太少买衣服,就太不人性与太不公平了。
要让太太放弃最爱,你也得放弃,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别人,不能独自站在道德的高度批判别人。
不光是买买买,对孩子的学习啊,对老人的孝敬啊,对同事上司下属提需求与要求啊,所有事情,能不能都先放弃自己,认为自己有病,自己先去治病。
如果可以,那么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
如果不可以,就认命,别试图只改变他人。
这部电影带来的思考真的很多。
非常喜欢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旁白+剧中人的独白。
有朋友觉得这种方式十分出戏。
我是这么理解的:人在生活与回忆中,用会时而站出来评论一下自己当前/那会儿的生活,这种表达方式神来之笔的提现了这种自我反思与潜台词。
影片还从另一个侧面去介绍了一个小知识。
你想要的人,你是更爱她/他,还是你其实是更爱的你自己所爱呢?
影片最后给出了答案。
人的秉性源自祖辈的基因,反反复复,来来去去,终究逃不出这天性使然。
难道寂寞也是遗传,父的一生孤寂注定是要儿来继承,只能够活在一个人的灰色世界。
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活在这个社会,却始终与这个社会保持距离,从事的工作无不可独立行事,与人无涉,就象村上春树的写作。
这些人物都是村上自身的投射,又或者说是我们这些村上迷们的投影,至少从内心有着渴望如隐士般的边缘生活,额头上均贴着寂寞的标签。
寂寞不是表象,并非形单影只便是寂寞,这是内心时常听见的自言自语。
影片的主人公叫托尼泷谷,就象村上春树的文字一样,是一个夹杂着西语显得很不日本的姓名。
村上的小说受到西方的影响大过日本,他的视角从来是远离日本来看日本,托尼泷谷这个英文名日本姓的结合体就是村上自身的写照。
对村上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是期待的,同时也是担心的,村上文字独有的意味如何用影像来表达是个很大的问题,《寻羊冒险记》、《舞舞舞》、《奇鸟形状录》这些充满意识流的经典作品该如何转变成电影?
就怕拍成个奇幻电影,让人失望。
导演市川隼是小心翼翼的,小心地挑选了村上的这个短篇来拍电影,小心地运用暗灰的色调,小心地配以坂本龙一的钢琴,小心地将镜头定格或平移,小心地用局部特写来转化村上对细节的描写。
一切均是小心翼翼,对于这个简单的故事市川隼努力去还原小说的原貌,这样的努力还是找来了村上文字的些许感觉,不过想彻底用影像来替代文字的感觉,似乎很难,两种不同艺术型式如果做到相同,只怕都失去彼此存在的意义。
事实上作为村上迷的我们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电影完全表现出村上小说的气质,一方面又觉得电影不应该拘束于原作而丢失影像的特色。
托尼泷谷的父亲泷谷省三郎一生都在飘流,娶妻生子后妻子偏又死了,注定只有继续独自飘流,这仿佛是早已注定的宿命。
“泷谷省三郎不适合做父亲,托尼泷谷也不适合做儿子。
”在别人奇异的目光中托尼孤独地成长,成了插画家,继续孤独地在家里工作。
他已经习惯了孤独,只是有一天他想改变宿命,于是与心仪的女子结婚。
影片中他与妻子生活的那一段是灰暗色调中唯一一段亮色。
然而托尼害怕寂寞会回来,可寂寞却偏偏要回来,一个寂寞的人无法忍受止水生活为外物所挠。
他终究无法忍受妻子对衣服的痴迷。
于是在他的生活中她被带走,但是爱在得到后又再次失去,这似乎比爱从来不曾来过更令人痛苦。
那个被找来替代妻子存在的女子也只是短期缓解痛楚的麻酸剂,仍旧需要去将爱遗忘戒掉,托尼还需回到最初的孤独寂寞之中,这是他一生中无法逃离的宿命,从父亲的血液流淌到他的生命中。
影片中一出现尾形一成饰演的托尼泷谷时,给村上迷们的第一直感便是,这个其貌不扬的男子实在很具村上春树的外形气质,只是年龄比所饰角色略显大。
由旁白与角色自叙连贯起整个故事,让影片始终弥漫在一自封闷的内心世界中。
市川隼的确是尽全力在试图还原出村上春树的小说,哪怕是一丝丝的气味,应该说这部电影也自始至终是针对村上迷的,或许有人挑剔有人满意,但就我个人而言它的确是做得足够到位了,最重要的是将孤独的感受表达得深入骨髓。
也许作为一名喜欢村上作品的读者的视角,未必能全方位来评价这样一部电影,但确实体会到村上作品的一些特质,而不仅仅是表象的模仿。
或许唯一让人遗憾的便是那个开放式的结尾,与小说的表达有所背离,但或许也能理解为导演对艺术的再创造,在影片上印上个人标签。
文:眉间尺
没看之前一直在想它是什么样的电影。
放在电脑里好久。
因为字幕的问题。
托尼瀑谷只是男主角的名字。
从孩子时期开始,他就孤独。
母亲早逝。
父亲是四处游荡的爵士乐手。
他能很好的照顾自己。
煮干净的食物。
学画画。
长大后他仍然孤独。
因为他找不到想和她结婚的女子。
日子一天天的流逝。
他遇见一女子。
她觉得她是天生为穿衣服而出生的。
很喜欢她,并且女子同意和他结婚了。
刚结婚的时候他没有安全感。
有人陪伴在他身边。
和他一起生活。
照顾他。
害怕再次孤独。
妻子很好。
但是她对买衣服很狂热。
看见好看的衣服一定要买下来。
无法控制的购买。
于是家里专门有一间房间放她数不清的外套。
裙子。
上衣。
鞋子。
包包。
渐渐的他和妻子讨论能不能不要再买衣服回来了。
妻子也很喜欢他。
也觉得想要改。
但是她无法控制自己。
有一天她决定去熟悉的店里退掉买来的衣服。
结果那天出了车祸去世了。
他又重新孤独了。
孤独的洗澡。
吃饭。
躺在沙发的一角想念亡妻。
他在报纸上招聘一位秘书。
然后要求是有和他亡妻一样三围,鞋码,身高的人。
然后一个和他妻子一模一样的女子出现了。
他要求她每天穿一件他亡妻留下的衣服来上班,借此怀念亡妻。
带着女子去家里试衣服的时候,女子看见房间里如此多的漂亮衣服。
哭了。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衣服。
隔天他又决定把衣服全部卖给二手服装公司了。
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他倦缩着身体躺在地板上。
好孤独。
但是要穿越。
是村上春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没看过原作。
很多旁白。
音乐不断,来自坂本龙一。
觉得安静。
很少对白。
他的房子很有味道。
空旷。
很少家具。
灰色调。
是我喜欢的样子。
东尼泷谷,是主人公的名字。
改编自村上春树同名小说。
生来便是形单影只的主人公,购物成瘾的女主角,都是非常戏剧化的元素,但一个多小时的影片并没有把这些元素拼凑成一部跌宕的剧情片,相反是以一种特别平静的意识流手法讲诉了这个故事。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影片前面用特别冷淡的蒙太奇镜头构建出东尼的原生家庭,他长大后成为成功的插画家,还遇到了爱人英子,似乎童年的孤独生活就到此结束。
而英子也是孤独的,影片虽然没有英子的过去,但她从一开始就介绍自己“只有衣服才能填满内心的空虚”。
然而两个孤独的人如同两棵兀自生长的植物,根系拼命向永恒的虚无掠夺。
东尼得到了明丽动人的妻子,每天醒来都寻觅她的身影,患得患失,惊喜又惶恐不安地将生活细细咽下。
而英子日复一日病态地穿梭在商场里,镜头只给忙碌走动的双脚,如同饥饿的豺狼在一步步逼近它的猎物,直到更衣室愈来愈大,堆满了她根本穿不完的精美服饰。
病态的占有欲腐蚀着两个人的灵魂,加缪说“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英子意识到自己的病态,想要断舍离的时候,脑子里却不断浮现出那些衣物的设计与颜色,以至于精神失控出了车祸。
而她的痕迹还在。
镜头划过每一件面料上乘,裁剪精良的服饰,惨淡的灯光却笼罩不了痛失爱妻的东尼。
她留下衣物如同阴影一般,堆积如山的思念每每使他抱头哽咽。
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年轻女孩,要求她每天穿上这些妻子还没来的及穿的衣物与他一起工作。
美丽的身体如同妻子一般,但孤独感却如影随形。
生活还是如同水一般往前流去。
父亲也走了,留下大量生前珍藏的唱片。
东尼卖掉了所有的衣服和唱片,只剩下空空荡荡的屋子。
故事结束了,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电影的画面和拍摄手法来说也非常精致。
台词非常少,剧情主要通过念白和大量的b roll镜头推动,有时演员自己会念出一些心理活动词,营造出一种疏离的孤独和话剧的现场感的平衡。
电影色调也是低饱和度的冷灰,构图也简单干净,配乐则由坂本龙一操刀,整部电影像是医院里消毒过后的器械,锐利,冰冷,寒气逼人。
十分的村上春树,十足的侘寂美学。
离开之后会留下什么呢,一屋子衣服,几大箱唱片,还是春天的樱花树漏下的光斑,枕头上留下的温度;信件,书籍或是一叠画?
可是一旦离开,这些联系人们的事物便失去了意义。
原来,人死后的终点也还是孤独。
《大佛普拉斯》里说,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搭乘太空船到达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我们在每一件经历的事物上寻求联结,内里却是愈发虚无。
完全结束了吗?
不,还没有,绝不。
东尼在烧毁所有留下的东西的时候,从火堆里救出一张照片。
是那个年轻的女孩,上面还有她的电话号码。
后面呢?
这个未完的故事也许就是电影给我们的“药”。
孤独是什么我感知到了爱却从不能达到它以上 晚安
很喜歡這一部電影。
人其實都是在一個封閉的房間內的吧?
我們由一間房間走到另一間房間,從這裡走到那裡,再從那裡走到另一處,然後又再回到那裡,再走到這裡。
這裡、那裡、這裡、那裡、這裡、那裡、這裡、那裡、這裡、那裡。
哪裡?
那裡都是一樣,都是封閉的房間而已。
房間裡只有自己,真的好孤獨呢。
可是我在自己的房間內看見了你。
那不是真正的我。
那不過是你的想像。
每個房間裡其實只容得下一個人,每個人都被房間困死了。
我們看見的「對方」其實都只是幻像。
好寂寞喲。
怎麼可以一直一個人呢?
甚麼也不能跟人說,甚麼也不能跟人分享。
說了也是白說,因為大家本來說是不同的人,說了出來,別人也不可能會懂。
就算離開了這個房間,去到別處,還是會一樣喲。
沒有人會懂得你的寂寞。
因為每個人都寂寞。
我們只懂得自己的,並不懂得別人的。
有時候,我們連自己的也弄不懂。
把自己一分為二吧?
把自己變成二個,就可以自我對話了。
那就有人可以分享自己了。
可是結果還是只有一個人吧?
是的。
自我對話其實只會更寂寞喲。
也是的。
能不能走出去?
不能夠。
為甚麼。
因為身體本身也是一個房間。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66
心是一个空的房间,空惯了也并不太难以忍受,难以忍受的是房间被填满过以后的再次空荡。
我突然想到多年以前我默默喜欢过的一首周华建的不为人知的歌:每当曲终人散之后,眼看缤纷色彩变灰暗。
那么多年以前在我还没有真正尝过生活的滋味的时候我就不由地喜欢这首歌。
Whatever things move in, will always move out. 最后能剩下的,只有孤独,不管是已经习惯的还是难以忍受的。
爱情是孤独的解药。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人能结束自己的孤独。
然而爱情是双向的,托尼剖白了她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希望她能结束自己的孤独。
然而她呢。
片中对她当时的心理没有做任何的交代(也许是因为剧情是按托尼的视角和思维发展的,不能交代别人),只是剧情发展下去,我们知道,她同意了,他们结婚了。
然而,婚后她还是那个爱狂买衣服的女人。
我想,他们的结合并没有结束她的孤独。
我觉得是这样的。
她同意难道只是因为她对他的重要意义么。
女人这样的逻辑真是理解不了。
尾形一成老师中年长得像日本冯巩啊hhh 音乐和旁白都在流,人物都迷迷瞪瞪的感觉,不太懂在干嘛这是hhh 关于拥有吧,拥有和失去的能力,这是一对儿,真够暧昧的hhh 看的时候想到个建议,奥さん忍不住就真的不要硬忍了,去时尚行业做个兼职也好,模特啊买手啊,哪怕帮品牌做个销售的零工,天天能穿新衣服,这夺好hhh
为什么要找一个看起来四十岁的男人演20岁的男主,阳痿风,看不懂
镜头很值得学习,以及贯穿始末的钢琴伴奏,都在流动。
通篇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拖沓、做作,西岛秀俊的旁白音,宫泽理惠一人两角的演技,也依然挽救不了贫乏的故事和流于表面的人设。
缓慢翻页的静物图
回味无穷。作为长片来说非常短,摄影看来也只有两部长片的经验。整个电影充满了一种轻盈的洁净感,而旁白也并不让人觉得笨拙冗余。村上的文本一贯很轻盈,这种轻盈在这部电影里具像化成为一个又一个串联角色人生片段的平移镜头,许多镜头中带有诗般的画意;也在于叙事的简洁。从来看不到东尼泷谷画出来的画,也看不到妻子生活中的暗面,他只是一直伏案画画,她也只是一直买衣服罢了,穿梭于商场中的脚步像在跳芭蕾。优雅的电影。
2.5,缺乏电影性质的小说改编作品,跟看个低成本mv没啥区别。一星给配乐,一星给旁白。喜欢村上春树的小说、坂本龙一的音乐或西岛秀俊声音的可以看。
文字有文字的魅力,影像有影像的魅力。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处理得太简单。PPT似的画面播放➕朗读课文。当然配乐是极好的,跟着陷入了孤独的情绪。
很文字流的电影,或许称作电影并不准确,更像是对于小说的音影化呈现,而少了一些电影独特的感官魅力,不过这可能是最贴合原著的村上改编作品了。
2021:音乐不错,上豆瓣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坂本龙一操刀。镜头语言也很有特色。不过真的很无聊……2023:两年后剧院重看,为自己当年的狂妄道歉。这部遗珠之作完美地表达出村上作品中的孤独。作为改编村上小说的电影来说,不逊《驾驶我的车》
28/3/2005 6:00pm Kwai Tsing
一点都不像美大叔啊···
全然文学化的视听语言,缓慢地横移镜头,再配上疏离感的旁白(人物偶尔搭腔,疏离有一下被穿透的感觉),犹如在一张一张地翻读书页。伤怀、疏离、孤独,很好的传达了村上文学的质感,以一种独特的日本电影风格。之前总把市川准和市川昆搞混,被忽略的一个好导演。
村上春树的文字,坂本龙一的音乐。黑咖啡色,依靠黑色转场,电影本身感受不到体温。
孤独是一座监狱,生与死只有一根头发丝的距离。孤独有多种形式,本质却相同,战后的孤独、都市下的孤独、男主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妻子对衣服的癫狂,最动人的是衣物间的号啕大哭。构图、色彩、配乐一股子清冷气氛,尤其喜欢大量城市夜景或天空背景下的单人构图。大量旁白强行意识流,可惜了。
情绪电影,摄影、人物、画风舒服,整体调性不错,坂本龙一的配乐加分,可惜故事一般,或者没故事,都是口述出来的。
男主太老太丑
空洞...
雨夜在跑步机上看完。父子疏离,夫妻无言,衣服小号爵士乐绘画家庭,以及妻子死后如穿着亡妻衣服的秘书,什么都填充不了他的内心,村上的小说总是用超越现实生活的魔幻描摹人最真实的隔膜与孤独,它确实安慰了很多都市独身的灵魂,但村上自己却是早早的结了婚,我们很难想象这位孤独教主现实中是这样一个按部就班的人。因为教授的solitude搜到这部改编自村上的电影,很多人都说最像村上的调调,又有宫泽理惠,看了优酷上英文字幕的DVD版,幸亏不长,否则我这个远离艺术片很久的人,真的很难看下去这种彻骨的孤独和梦呓了。
可视化的小说,镜头语言极简,旁白是叙事主体,而演员会不经意间突然抽离出角色,念上一两句旁白。那一瞬间,书中角色与故事的叙述者身份的调换,产生出“啪”地一下的疏远感。仿佛所有人都置身事外。这种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正构成了村上春树作品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