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有精致剪辑、发人深省的故事加之演员精彩绝伦的演绎,充分展演了日殖时期不论从心灵,还是精神上造就的那不可磨灭的悲惨悸郁,时过境迁,但为相继失去的至亲的惨重悲鸣而复仇的执念从未消减,只是为了爱侣才不得不暂时隐忍。
伴侣的离世再次刺痛了那沉寂多年的喑哑,悲从中来,孤注一掷,唯有剪虏若草般将蝇营蚁聚的恶徒统统踢出才得以抚慰极具涕恸的心灵。
此片可以更好的唤醒心底深处强烈的民族意识,不忘前耻,镌刻自省。
韩国类似影片着实值得我们观摩学习,虽然我们也有可以反复观赏的影视桥段相比之下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打打杀杀的跟风乱象、五花八门千篇一律的抗日神剧,拙劣的镜头语言和薄弱的故事情节,暴露我们类型镜头运用中的短板。
给我的印象就是小李子为了小金人的努力感,主角为了找补自己的过错,用力猛拍出来的而且那些铁路下面埋着的大部分是猪仔(卖身的华人,大部分被骗过去的)黑人当时主要工作是采棉花,主要是猪仔更便宜,最后那段,看着比较像实况影片不适合心情压抑的时候看,色调比较晦暗,没有色调,虽然有表示他们的世界就是那种颜色,这个样子太过于为了zz正确而造作的形象不是很推荐观看
韩弼株跟警察赛跑,跟时间赛跑,在记忆全部消失殆尽之前,在仇恨被迫消散之前,手刃六十年前的仇人。
【深层的含义】第一个是贪财之人,第二个是蛊惑之人,第三个是淫邪之人,第四个是背信之人,第五个是旁观之人。
【最大的震撼】韩弼株成了压垮姐姐的最后一根稻草,呼应影片末尾姐弟在树下的画,那是他的救赎。
【片名的含义】台湾译名“厄忆追凶”比香港译名“记忆。
复仇”更信达雅【回味的台词】“请你当善良的人。
” 【男二的意义】 真正的历史是否也会随之消弭?
仁奎没有亲历日本殖民,但亲历了韩弼株的复仇。
【小BUG】那么安保居然没法控制韩弼株, 金治悳之前的表现不像是那么容易认罪的人。
【自娱自乐】 同期正在播放《财阀家的小儿子》,仿佛陈养喆的计划被自己的大儿子横加阻拦。。。
复仇与历史回响——《我记得》
今天聊聊韩国电影《我记得》。
片名리멤버 / Remember (2022),别名厄忆追凶(台) / 记忆。
复仇(港)。
本片翻拍自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主演的加拿大电影《记住》(Remember, 2015)。
原版讲述了犹太老人杀纳粹及其走狗的故事,而这部翻拍版则是韩国老人杀日占时期帮助侵略者奴役压迫朝鲜族人的民族败类。
影片以80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韩弼洙为视角,揭示了韩国在历史上的苦难篇章,特别是日本殖民统治对朝鲜人民的影响。
韩弼洙决心报复那些在日本殖民时期导致他家庭悲剧的亲日分子。
本片不仅是一部动作惊悚片,也探讨了历史遗留问题、个人复仇与正义的边界,以及不同代际之间的关系。
韩弼洙的复仇计划源于他过去的悲惨经历。
他的父亲被冤枉杀害,母亲精神崩溃,哥哥死于劳改营,妹妹则被迫成为慰安妇并最终自杀。
这些不幸的遭遇深深地刺痛了韩弼洙的心,推动他在晚年决定向那些摧毁他家庭的亲日分子复仇。
韩弼洙走上了复仇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危险,但他不曾动摇。
他坚信,只有复仇才能给他家人一个公正答复,才能让他内心得到片刻安宁。
韩弼洙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他的记忆正在逐渐消失。
这种痛苦在他心头沉重,因为他无法忘却过去的伤痛,更无法遗忘他的复仇目标。
影片中,韩弼洙将复仇计划纹在自己的皮肤上,成为他身体上的永久印记。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自己行动的一种约束。
复仇让韩弼洙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不仅失去了健康,还失去了朋友。
影片将高速追车、激烈的拳脚战和扭曲的幽默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的观影体验。
在追车和打斗的紧张场面中,韩弼珠的复仇计划显得尤为迫切。
导演巧妙地在紧张的动作场景中穿插幽默桥段,缓解了紧张气氛,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
导演李日炯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引发观众对历史问题的深思,探讨个人复仇行为的道德边界。
影片还剖析了殖民主义和战争的长远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代代相传。
影片提出了一个问题,个人复仇是否应当得到社会认同与理解?
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和反思。
其实结论很简单,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情,我们的任务是送他们去见上帝。
对于敌人就应当血债就应该血偿。
清算不彻底就是彻底不清算。
如果不彻底清算历史,就是对死去同胞的不负责。
后人有什么资格替死去的先辈原谅侵略者。
《我记得》值得一看,这不仅是一部惊悚片,更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和正义的深刻思考。
电影通过一位老人的复仇之路,引导观众探讨正义、记忆以及人性等深刻主题。
韩弼洙的复仇实质上是在进行历史的回溯和正义的追求。
每一次他的行动都是在向历史发出一种控诉,他的目标是那些那些亲日人士,他们曾是历史的加害者,如今却成为了社会的精英。
他们的存在,如同历史的讽刺,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我记得》不只是一部复仇片,更是一次深刻探讨历史的电影。
它勾勒出朝鲜半岛殖民时期的历史创伤,并剖析这些伤痛对韩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通过韩弼洙的复仇行动,《我记得》对这些人进行了深刻的道德审视。
它提醒我们,历史的伤痛不应被忽视,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资深演员李星民将复杂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动作场面的紧张刺激,还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历史的思考。
李星民扮演的韩弼洙,他不仅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却隐藏着强烈的复仇欲望。
复仇与记忆交织,老人揭历史伤痕。
一个老兵在儿女成人、老伴去世、癌症和痴呆还没有危及行动能力时,决定复仇。
仇人是日据时期的一群韩奸,害死了老兵父母、哥哥妹妹,这是一个关于血性的好故事。
整体风格还是偏重写实,除了偶尔的一招制敌有些夸张,确实没有《赤焰战场》那种好莱坞式的英雄开挂,老兵的复仇也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最终完成复仇计划,非常解气。
个人觉得老头的血性令人动容。
在生活中我们都接受了无数洗脑和教育:现在是法治社会、正义不会缺席、纠结过去就没有未来、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其实很多人心中的那根刺始终存在,直到死去。
我始终坚信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多一点血性,欺负你的人都会顾忌很多。
毕竟现实中很多时候,正义都会缺席。
影片展示了几个韩奸的现状,当年的韩奸,有成为亲日历史学者的,有成为军方将军的,有成为与日本企业关系密切的企业大佬的。
恶人很难说有恶报,这也是现实。
老兵凭一己之力,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这只是一个疯老头的个案,不会影响韩日关系,不会影响一些韩奸继续过着人上人的生活。
但是只要有血性老兵这样的人存在,社会只会更好。
每天中午午休看个20分钟 把2个多小时的电影一周看完了男主李星民的演技真的是绝绝子,南柱赫相比还是缺了一点火候but男主在剧里的颜值真的很不错 像20岁的大学生没人不信剧情不俗 一个完美的复仇计划让杰森和freddi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在杰森做选择的瞬间 在想如果是自己的话 应该会一走了之吧 别人的遗愿 与我何干呢有一点英雄主义 主角光环 在最后一个仇人被杀害时竟然没有一个人干开枪 这个时候男主被制服的话 复仇计划就此结束了最后监狱里的一幕 Freddy 在比手势时 他不是不记得是选择性记忆 留在脑海里的都是美好姐姐 弟弟 和杰森弱化了fredd的家庭关系 在自己老了觉得生活一切都完美时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 才去开始复仇计划他还是保自己先 爱自己 其次爱家人不知道如果没有绝症 男主的复仇故事会不会开始呢他可能还是曾经的清原孝义....
给电影《我记得》打三星,全部给主演李星旻。
一星扣在编剧,一星扣在小鲜肉南柱赫。
故事是个好故事,本有足够的空间拔高立意,发人深思。
或者就单纯拍个爽片也行。
但,拍出的这个玩意儿却杂糅了过多的商业元素,不伦不类,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
整个观影过程就很拧巴。
尤其是南柱赫的角色,无论是演技还是给他的台词,都与故事基调严重不搭,非常跳戏。
与李星旻一老一少的搭配,也完全不及《未生》中李星旻和任时完那对。
李星旻的气质偏阴冷,比较适合阴鸷、城府深的那类角色,像《特工》里的特*高*,《财阀家的小儿子》里的家族老大,《我记得》这片也比较配他。
知名演员中,梁朝伟、艾尔.帕西诺都是这一挂。
塑造的最一流的角色也都是这类,像《色戒》的易先生,《教父》的麦克.柯立昂。
其他角色虽然也演得很好,但也就是演出来的,而不会给人“就是这样子,就是他”的感觉。
人的气质或气场是天生的,十万分之一,万万分之一,才有缘遇到,“对,就是他!
”
看电影《我记得》有感:一些国外的电影虽然网络也可以看,就是字幕有点差强人意,即使翻译大同小异,可总有差异的地方,比如电影名,人物名,台词,不同的翻译会导致观众不一样的解读,当然,无论人工翻译再差也比机器翻译要好很多。
这些年来经常看韩国影视,他们的剧本足以包罗万象,没有他们不敢构思的,更没有他们不敢拍摄的,哪怕只有几个人的小成本电影,也拍的让人叹为观止,喝彩不已,佩服的五体投地。
一些电影,喜欢鼓吹自己投资了多少,加入了多少明星阵容,结果上映之后观众无不冷嘲热讽,就是一部烂片。
就好像一只不起眼的麻雀,可认真跳起舞来,也不得不让天鹅刮目相看。
成长的初期它是麻雀,成长的过程却早已经超过了天鹅,成功的那一天,它不就是凤凰了,用凤凰来形容韩国影视今天的成就一点也不为过。
我看完了李星民主演的这部电影《我记得》,他的角色是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头,在餐厅从事圣诞老人表演,虽然老了,表演方面还是宝刀未老,轻车熟路。
大家都不知道老头的心里藏着鲜为人知的往事,能知道的就是跟他差不多年纪的药店大夫,他们都属于经历过屈辱,苟且偷生下来的人。
在60年前朝鲜还被日军奴役,老头经历了家破人亡,一家人都被侵略者和卖国贼害死,就剩下一个他,大仇未报,自己还差点沦为日军的敢死队。
当日本投降以后,很多日军留下来的人便改名换姓,因为他们精通当地语言,汉奸也变成了抗日英雄,渗透到军界,这些人变成了后来的实权派,亲日派,有富甲一方的财团,或举足轻重的政客,或把持舆论的作家。
他们继续狼狈为奸,依旧和日本的故人保持联系,表面上是推动韩日友好,实际上仍然是把日本当成自己的宗主国,试图把韩国再次沦为日本的附庸和殖民地。
老人在年青的时候准备好了复仇,后来发现自己的老婆怀孕了,他便放弃了复仇,假如自己死了,那么老婆和孩子将无依无靠,他只能忍辱负重,和老婆一块相依为命,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带大。
光阴如箭,世界也时过境迁,这复仇计划一等就是60年,老头也被折磨了60年,现在早已经不是过去硝烟弥漫,战火遍地的时代,韩国不仅跟中国建交,也和日本建交,过去那种国破家亡,同仇敌忾的场景似乎也被当下人给遗忘。
老头很忧心忡忡,他担心自己哪一天真的什么都忘记了,就无法履行复仇计划,那几个仇人现在还活着,一点愧疚感和罪恶感也没有。
直到老婆的去世,老头似乎是如释重负,儿女都已经长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为了不连累他们老头没有跟儿女们一块住,如今老婆的死算是死的及时,乘自己还有记忆力,他决定开展复仇计划,要手刃每一个仇人。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连远在日本的仇人居然也在这时候来韩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电影里有这么一幕,在日本驻韩使馆内,大家为了庆祝热情高涨的唱起日本军歌,这歌曲在60年前响彻大地,不仅日本人热情澎湃,连赴宴的韩方人员也个个慷慨激昂,仿佛忘记了自己是哪里人。
或许这些人的祖先就是日军,或者汉奸,所以骨子里都是军国主义色彩,妄图再回到过去,或者他们渴望在今后再一次实现帝国的野心。
电影让观众陷入了困惑和两难境地,自己的民族仇恨该不该就这么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遗忘,如果继续仇恨,似乎又不利世界格局,如果遗忘,又觉得愧对先人。
活在太平时期和战乱时期的人,彼此的观点本身就是冲突的,虽然都是为了生存,可太平时期的人可以思考生存问题,或决定自己怎么生存,但是生活在战乱时期的人,他们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去考虑生存问题,也没有条件去决定自己怎么生存,法治社会尚且还有很多人作奸犯科,为非作歹,何况是天下大乱的年代。
对年青人来说,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没有必要纠缠不清,可对家破人亡的老头来说,历史绝不是过去,它一直烙印在自己的心底,60年来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报仇雪恨。
老头他一直活在过去,活在一个没有主权,任人宰割的过去,他明显和60年后的社会格格不入,他只要一面对那几个仇人,成天呼吁韩日一家,他就怒发冲冠,咬牙切齿,大家不知道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可老头对他们了如指掌。
老头为了不让自己忘记的办法就是把仇人的名字用纹身的办法刺在手指上,他准备逐一解决,这些人都是亲日分子,杀了他们也算是为民除害。
他的计划是杀完所有的仇人之后自己再自杀,他没有选择用60年以后的武器,而是用60年前关东军的枪械,老头不是没钱买现在的枪支,他选择那把老枪的意义是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属于国仇家恨,无论世界格局怎么发展,老头他只活在过去。
(2022年12)
一个人的家庭悲剧便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影片开头展现的是紧跟潮流 和年轻人玩到一起的乐天派影响 知晓妻子去世的消息后 他明白不能再玩耍下去了 展开了埋藏于心几十年的复仇 他将仇人纹在手指上 逐个击杀故事的端倪在于倒数第二人亲日派号召的回忆他本人竟在队列之中 他的妹妹被未婚夫以打工名义拐骗为慰安妇 但他为了不变成受害者 只能穿上日本军装成为侵害者 在那个时代 韩国人只能说日语 改日文名 为皇军效力 所以他最后要击杀的罪人 便就是那个日化的他自己 这也是本片区别于单一复仇片的高明之处事实上这些人如果忘记自己隐瞒的罪行 在如今都是功成名就的人物 然而他记得 背负了家人的血泪和疼痛记了一辈子若不是出生于那个时代 他会是无忧无虑的顽童吗 也许吧 可年轻的仁奎因为贷款依旧不算幸福 他的父亲依旧面临着不公的裁员 不禁让人深思 什么是幸福呢 大抵是温馨的家人吧 老人在六十年前便想复仇并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让他暂放的便是妻子和孩子 最终关头说服他活下来的也是忘年交 对于战争于和平年代的讨论与《我能说》异曲同工
一口气看了《记住》和韩版翻拍的《我记得》,先看的后者,因为豆瓣评价上后者作为商业片的改编并不算太成功,我担心看完原版后无法忍受韩版,但也没那么糟,最强烈的观后感是不由赞叹B站的剪辑比正片还精彩。
作为剧情片来说,两部片子的重心并不同。
韩版的融合了商战、财阀、爷孙搭配等更吸引观众眼球的本土影视特色,丰富主角故事线的同时也极大扩充了情节的容量,像是一块拼图,每一声枪响勾勒出愈完整的图景,助推着观众的情绪奔向高潮;但弊病也在于此,事实上主角的故事并没有丰满到足以支撑起四次复仇,仇恨的焦点分散后情节便疲软了,为了提高合理性不得不制造出更密集的冲突以及插曲,可惜的是冲突本身不具备合理性或递进关系。
因此全片最大的悬念唯有寄托在最后一块拼图上,相比较原版,其实我更喜欢韩版对主角真实身份的处理,即便某一种程度上身份的变动消解了战争的立意。
但对吃感情线的水龙头来说,对着摄像机的自白以及姐姐的故事一再刺激泪点,尤其是当老人跪倒在国旗下镜头拉远画面变灰时。
一个是明知自己罪孽深重的复仇,一个是活在编织的谎言中失去自我的枪手,毫无疑问后者的立意会更深远,而最后一声枪响也堪称神作,甚至来不及反应与思考。
但忏悔或许仍然有意义,对于法制国家来说,自杀是怯懦逃避的表现,接受法律的裁决才是阳光照得到的地方。
到底是文化的差异还是商业片也承担起普世的教育意义,我并不清楚,只是遗憾。
第二个较大的区别在阿尔兹海默身份的强调,韩版的病状只是作为必要时情节的推动工具,绝大部分时间主角是一个突破人体极限、持枪斗殴身手敏捷的九十岁高龄老人。
而原版极力呈现阿尔兹海默患者的真实状态,全片细致刻画着主角追凶路上的频繁失忆,声画模糊、被汽车惊吓倒在十字路口、生理失禁,阿尔兹海默患者的病症危险性一览无余,而生理上的极度虚弱与一波三折的复仇经历形成鲜明对比,“我答应过死去的妻子一定要杀掉杀了我们全家的人”的信念支撑着九十岁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辗转巴士、穿过国境、赌上毕生积蓄,双手颤抖也要攥紧格洛克枪对准敌人的心脏。
原版有太多细节值得考究,为最终的反转埋下伏笔。
原版中还有一点我感到很好奇,前三次假想目标的生存场景分别在行将就木的医院、阴暗逼仄的家中(第一次忘了)。
而真正的纳粹狱卒却生活在一栋带着漂亮花园和后院、远离尘嚣的木结构大别墅中,膝下儿孙满堂善良和睦,画面呈现清新的马卡龙色调,处处洋溢着温馨美好。
身体康健的狱卒最后倒在春光明媚的午后,是否正如同韩版的台词所讲的那样“那些罪恶莫及的人披上假面摇身一变成了国民英雄”,阳光平等地落在每一个人身上。
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一本正经端出民族主义这盘馊菜,来玩一出无视逻辑的复仇闹剧。
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是没有讲好故事,很多BUG让故事仅仅是故事,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爷要鲨光他们”
看了一圈评论区 我以为是自己数学不好
后面有点飘~
复仇貌似是个没门槛的好题材,就像人人都以为餐馆好开没门槛一样,其实要做好,不是那么容易的。
是一部不喊打喊杀的抗日片。看韩剧韩影这么久,也略微知道些在韩国尤其既得利益阶层中亲日的传统,但看到片中的某些振振有词以及所处的场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还是让人不寒而栗,奴性一旦养成真是戒不掉啊。导演是借助自我救赎的主题,敲响不能忘却历史的警钟,也是民族精神的印记。
好烦,我姐在旁边说了一句肖战之后就没法好好看了
不管史书如何修改和欺骗 历史的真相永远在那些记住的人民的心里 也会传承下去 大象的错误造就了蝼蚁无法改变的一生 但蝼蚁也有撼动大象的时候
开红色法拉利谋杀做案,太过高调了吧。
爽文流水线下生产出来的瑕疵品
我觉得结局还是打死自己比较好
我是那保镖直接一枪
故事漏洞百出,一个重要人物死了,警察都不查一下吗??金将军的儿子是脑子有问题吗??什么年代还和和黑社会一样找人单挑?你是金将军的儿子,不是小混混!还有金将军 干了几十年的 经历了朴卡卡,金小将等等,都没有被清洗,,政治能力绝对顶呱呱,让人在大庭广众下被人拿自己孙女所逼迫,承认自己的罪过,,你承认了罪过,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被主人公干死,要么被舆论干死。。脑子呢??
剧情不讲道理,说理也没人听得进去
题材是好题材,概念设计也很酷,但是拍的实在是平,没有太大起伏,情节发展都基本在情理之中。只有男主演技值得一说,其他部分就是中庸。
真好啊,这题材我多希望国内也能拍一部
不错的故事和剧本,演技加持加上韩国人固有的暴力和自嘲风格,值得推荐。
時間線不對啊,80-90歲哦。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