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很厌恶此片的海报,不想看的,偶然看了一个小妹妹的blog,上面提到里面郭德刚大师客串的角色有一句话:一个想把沙漠改成墓地的人,她得孤单成什么样儿啊。
于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和很低的期望值看了这部电影。
即便这样,也难以掩饰其间几次有冲动把爆米花桶狠狠地扔在地上,扬长而去“实在看不下去了!
”在漫长的1个多小时里,我被迫参观了索爱的多种机型,熟悉了中国移动铃声下载功能,了解了彩信能够在机主行将自杀时自动播放等前沿科技。
为了达到讨好观众的同时让各位同行体会其苦心的乖巧目的,导演不惜损坏自身形象,台词极尽恶心之能事。
使影片中出现的所有面目都无可望其项背的平面、浮夸、做作。
愿上帝保佑我的朋友们,我的同好们,我认识的,不认识的豆瓣伙伴们,珍爱电影,远离601
没太多话想说,因为从头到尾整个一垃圾。
这样的片子在拍的过程中不断打着艺术的幌子炒作,尤其恶心。
搞不懂的是,什么年代了,还用如此拙劣的手法拍电影?
你张国立不懂就不要玩嘛,还是去演你的清装戏算了。
一点很不爽:妈妈的,你张国立明明一四川人,干嘛操河南话(还说得让我这个正宗河南人简直想吐!
)?
我非常恶心这种莫名其妙在电影里加入方言的做法。
目的是什么?
他最清楚。
另外就是,广告也打得太笨蛋了吧?
可惜了我的将近2小时的光阴啊!
时隔近七年,对于当年的众人所谓的广告云云,其实真的没太吸引我的眼球,甚至不知出现了广告。
对于整体来讲感觉开头部分过于冗长,高潮不够突出。
演员和角色的符合度很高。
以欣赏的角度来讲,所表达的情感意图还是可贵的,不要把不太理解的,就归罪于电影。
如果是一部国外电影恐怕即使再怎么样也不会招致这样恶毒之话,甚至是欣赏。
对于大家的种种态度,就不过多评价了。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把它归为爱情片,在我看来,他们更像是一群孩子,一群单纯的不受世俗污染,只是执着的爱着音乐的孩子。
我不懂音乐,但我感受的到他们的爱,爱的那么浓烈,爱的那么彻底。
现实中的张柏芝我不怎么注意,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她是令我感动的。
“音乐,是一个歌手的灵魂,没有了好的音乐,一个歌手的生命也就快要终结了”。
盛满香槟的水晶杯从她的手中滑落,落过高高的楼房,飞向大地,她只是平静的看着,就那么平静的看着,看着.....爱的伤口只有用爱才能缝补,爱的空缺也只有用爱才能填充,不论是傻傻的易淑,帅帅的晓文,还是那群因为音乐走到一起的年轻人,还是那个总在太平室里安静的老李头。
《你在听吗》,爱的语言只有懂爱的人才能明白,一边是即将逝去的生命,一边是渐渐苏醒的灵魂,究竟谁是谁,谁都分不清。
音乐响起来,舞台上空洒落大片大片的白,场中的天佑一袭白衣,纯美的仿佛降落人间的天使。
一个错误的电话,三个截然不同却又处处相同的主角。
第601个电话,多少人打过,却留下了唯一的故事,是偶然,还是巧合?
听,音乐响起了.....与爱情无关,却依然令人感动。
看到很多人评论这部电影差劲,其实对之中的中国移动广告也是有些反感的说。
看这部片子起始是因为胡歌,然后最后还是哭了我从这部电影里面感受的,是“缘”这个字。
人生的缘分是多么的其妙,简单的相遇,甚至有时候是自认为自己在最倒霉的时候遇见一个来不及记住面容的人,可是缘分就是这么其妙,也许是之后故事的开始。
所以,淡然的面对遇到的所有境遇, 追求自己的内心,书写自己的故事,无关乎生命的长度与梦想的大小。
还有,感谢自己的幸运,好多时候,身边就有那么些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人在帮助我们。
还有在影片的最后,我感觉到'爱",我不肯定这就是爱情,但是却是由于缘分的牵引,一种很美妙的牵引与遇见。
谢谢,导演。
(但是很希望这种简单而感人的电影,最好商业化别这么明显 = = !
)电影,好似人生,在那里,许多的灵魂被演绎着,我很感谢这些影视产业链事业的产生。
好多电影,我有时候更想去看里面想表达的情感,演绎的灵魂。
所以,当懂得去感受自己内心寻求的东西时候,很美好。
今天看了早几年的一部电影,商业味很重的《第601个电话》。
很多人都批这部电影不够好,但是我的的确确是被感动到了。
三个主角在戏里其实都没有相互见过面,擦身而过的瞬间,我们不免感到遗憾。
而直到故事的结尾,我依旧没有看到他们的照面。
生和死,会阻断你我的连接;但有时候,地位身份甚至职业的不同,也会造成彼此的疏离。
其实,很多人都会擦肩而过,有时候偶尔的相逢,也许也代表了永远的分离。
想到了几米的漫画《向左走,向右走》,那个故事起码拥有美丽的结局。
希望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不要错过太多对的人,都不要错过太多值得做的事吧!
ps:只是觉得电影只要可以引发自己更多的联想,电影本身的好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刚看过由中国最广大电视观众耳熟能详的张国立导演并参与主演的《第601个电话》,它讲述的内容是轰动一时的“600位明星电话泄露事件”,由红极一时的超女周笔畅及无数男性影迷的梦中情人张柏芝主演,再加上郭德纲、刘仪伟等一干娱乐明星的联袂客串的国产“大片”,刚听这派头就够吸引人眼球的了。
但看完片后却有一种浓重的失落感,纰漏百出的剧情设计, 摸棱两可的风格定位,矫揉造作的拍摄手法,眼花缭乱的广告,不禁让我打了个寒颤,失望啊!
急功近利,漏洞百出。
片中倒霉透顶的女记者、身患绝症的男青年、满怀理想主义的女歌星,这三条故事线索还是很清晰的,但问题出在三条线索的相互交叉太少,尤其是女歌星这条线索,基本上是独立的,而女记者和男青年这两条线虽然有交叉,但互动还是太少,不足以撑起整部影片的叙事,这样一来,全片的剧情结构就显得松松散散,节奏拖沓,影片的故事性大打折扣。
剧情的许多不合理之处更是显而易见:在接到众多骚扰电话的女记者为什么不选择立即关机,难道偏偏要等到身患绝症的男青年的短信为止吗?
女记者再愚钝在笨拙也不至于在开会时不晓得把手机调为震动或静音,遭到老板的痛批吧?
在女明星毅然决定为音乐抛弃生命时竟会再去接一个不知道谁打来的电话吗?
最后关头女记者的同事告诉她女明星的电话一事交代的也太为离奇了吧……把观众当傻子来对待的弱智剧情,你愿意接受吗?
摸棱两可的风格。
这样一部以“600位明星电话泄露事件”为创作灵感的电影,很自然的让人想到拍成具有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片。
据查,张国立也有这方面的想法,影片开始女记者的倒霉经历,刘仪伟、郭德纲、魏宗万以及张国立本人的演出都是为了博观众一笑,幽默一把,但我并没有看到多少搞笑元素,甚至可以这样讲,我压根没被逗笑过;但从影片的实际效果来看,影片更像是一个透露着淡淡悲情的爱情故事,身患绝症的男主角,素未谋面的女主角,被电话和音乐联系到了一起,再加上略带韩片风格的唯美的画面以及煽情的音乐,影片似乎更想赚观众一笔眼泪。
两种不同的风格就这样被直接的杂糅到了一起,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有种别扭的感觉。
眼花缭乱的广告。
观众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最讨厌受过多的广告干扰,导演在拍摄电影的时候都会注重在此方面度的把握,而此片自始至终都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广告,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片,看完后剧情没记住多少,却只记得满眼的广告画面了。
不知导演张国立是故意作为还是真的忘记了,全片出现的赞助商广告之多,差不多有601个了吧!
我有查了下《第601个电话》的相关资料,它是中影集团和上影集团近年来首次联合投资、发行的影片。
作为今年暑期的最后一部“大片”,“中影”和“上影”在安排档期上煞费苦心,为了保证影片的票房,原本准备和《第601个电话》同期上映的几部进口片都先后将档期提前,最终让该片成为周末上映的唯一一部新片。
在加上笔迷的“保驾护航”,众多的广告“轰炸” ,上映大半个月后仅收获区区600万元,能不能收回成本还是个未知数,让一直在电视小荧屏上混得如鱼得水的张国立实实在在的栽了一个大跟头,这次相信张国力会明白这个道理:电影是一门伟大的艺术,不是应付了事的,更不应该沦为商人赚钱的工具。
在《电话》上映之前,一部没有任何明显压阵,投资仅有3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却因其精彩绝伦的剧情,一干演员本色真情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口碑,从而迅速风靡全国,一举席卷了2000多万元的票房,成为今年国产电影最大的惊喜。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国的观众是很容易满足的,你只要用心去为观众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用心去为观众拍摄一部像样的电影,观众会用实际行动来支持。
然而,可悲的是,现在中国的一些电影人连这点最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可悲啊!
电影人要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竭尽所能的为观众拍摄出高质量的影片,将自己的一颗“诚心”交给观众!
娱乐观众,千万别错理解成愚乐观众,高压线触不得,《电话》的失败就是很好的见证!
“如果中国电影都是《疯狂的石头》,只有死路一条!!
”——导演张国立近期名言 张导怒了,面对《疯狂的石头》票房超过2000万,而自己执导的《第601个电话》上映大半月却只有600多万的现实,导演张国立在被记者提出比较时这样回答说。
虽然此张导非彼张导(大名鼎鼎的张艺谋),但脾气之火爆、文字之激扬毫不逊色。
都说演而优则导,其实这也很正常,一个演员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不错的业绩,完全应该向同类领域深入发展,逐渐从一线盆钵中脱身,转而在幕后“发展下线”,从事一些组织工作,搞一些创作,艺术本身没有高低贵贱,据说都是为人民服务,不过艺术家的行情就不大一样了,演员和导演的价钱可大不相同,虽然导演表面上的价格不如演员高,也不如演员风光,但他们的价值却是巨大的,导演可以提携一个小演员成为国际影星,所以对于已经算是混出来的演员们来说,当导演是向更高的层次过渡。
张国立先生就是这样的例子,最近他的电影作品《第601个电话》粉墨登场了,主要演员目前的人气都很高,属于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没时间到香港购物的主儿,讲的故事坯子成色还行,说的是关于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演艺圈名人电话泄露事件,按理说,这样的题材属于爆料范围,只要操作的好应该说很容易成为叫号、叫座的片子,完全可以成为针砭娱乐圈时弊的讽刺作品。
然而不幸的是,一直在演艺圈中摸爬滚打的张导,显然是对这汤浑水眷恋有加,难以痛下其手,所以他展现给我们的只是一盘杂烩饭,啥都整点、啥都掺合点、啥都忽悠一下,各种低俗的娱乐元素都给你方进去,煽情、伪崇高、绝症、FANS、郭德钢相声……2006年所有的娱乐元素这里都能露脸,还不忘给索爱手机狂做广告,生怕观众不知道这电影有人家日本人的赞助,就像片中张国立对张柏芝说的“庸俗才可以流行嘛”!
似乎只有这种东西才是观众最想看得,这是什么狗屁逻辑,我去你大爷的。
电影简介是这样的:易淑是个生活不如意的小人物,走路会被车撞,喜欢的东西都得不到,更不幸的是,她的手机号码与遭泄密的大明星天佑的号码只差一位数字。
大明星天佑虽然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但实际上她却同样面临着常人不能理解的压力。
600明星电话曝光后,易淑的号码成了“第601个电话”,一下子收到无数骚扰电话,就在她不胜其烦要换电话的时候,接到了一个大男孩阿文打来的电话。
阿文身患重病,但是一直希望心爱的偶像天佑能演唱自己写的一首歌。
易淑于是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去寻找天佑…… 什么电影叫好电影,我才疏学浅、词汇量匮乏,说不出什么深刻的东西来,我只是站在一个爱看电影的普通影迷的角度来谈:一部好的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再由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讲出来,这个讲故事的人就是导演,电影的好坏很大程度就在于这个人的表达能力。
既然张国立摆明了要跟《疯狂的石头》叫板,那我们就帮他分析一下。
首先看如何讲故事,凑巧的是这两个电影都是通过三条线讲述,本来《第601个电话》应该更能出彩,因为它是想揭露娱乐圈的内幕,比起《疯狂的石头》讲笨贼笨探起点更高,但《疯狂的石头》恰恰成功在安分的在故事上下功夫,围绕一个意外发现的翡翠,把各路神仙各种衰人烂事表现的淋漓尽致,三条原本平铺直叙起来很累赘的线索,被导演宁浩以三个独立的倒叙紧凑又巧妙的联系起来,浑然一体,让人想不出除了这样表述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影片中伪装搬家公司行窃、假中奖可乐、旧房拆迁等等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一下挠到了观众的痒处,整个电影信息量和搞笑量大的惊人也优质的惊人,自始至终,没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如同一场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足球比赛,让人忘了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导演的功力,不需要其他的东西,完全靠对故事的控制来抓观众。
而反观《601个电话》,三条线索基本被控制的谁也不挨谁,生硬的搅在一起,节奏缓慢还要靠大量的极度深沉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而至于绝症音乐青年是什么绝症、电话差一个号的人多了怎么就都找到了周笔畅、一帮品质低劣的同事怎么就忽然间全都良心发现、一个低能到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春天花花”怎么就靠一个号码时来运转???
影片一共不到半个小时,那首不咸不淡的歌倒是反复出现了五六次,再加上大陆影片中非常习惯运用的俗套——背景音乐,真正讲故事的时间不到50分钟,可见其货有多干,别说注水即便是充气也不粘啊!!
再说演员,又很巧,两个片子里的演员大都不是专业的,但不同的是,《石头》里的演员服务于电影,不管是谁都演的到位,符合角色的需要,几个主角的表演让人过目不往、津津乐道,就算是火神庙门口的“棒棒”们都相当的出彩;而《电话》呢?
简直就是靠名人做卖点,超女的粉丝、郭德钢的钢丝、张柏芝的芝丝、胡歌的……看看周笔畅面无表情的表演,觉得她真的适合演恐怖片里的僵尸,从井中爬出来的镜头更是能让贞子下岗,这叫什么表演,简直就是在给超女拍MTV,而愣挤兑一个通过商业炒作出来的超女成为巾帼活雷锋、当代刘慧芳,此等动机也忒庸俗了吧!
最后说细节,别的不提,单说两个电影里都有的手机铃声,《石头》里手机的彩铃来的正是时候,把电影的喜剧效果推向高潮,而《电话》里的铃声多的令人发指,连傻子都看的出来,这是丫变相的广告。
奉劝张国立先生,您不是说过:做人要厚道嘛。
先别说别人的死活,踏下心来学学怎么讲故事,虽然您挺能折腾,这几年没少出作品,但能折腾不见得会折腾,乌鸦叫的挺欢但爱听的人毕竟不多,可能这是曲高和寡,不过也别当寡人当惯了不能自拔。
电影好坏还是在电影自身而不是靠其它因素,想圈钱不错但也不能拿老百姓开涮,把大家忽悠进电影院,骗了钱又拿不出什么东西,大家都不容易,冲着您的名头来的,这么做您也下的了手?
“我是文化人,又不是黑社会”。
这不也是您说的吗!
======我的BLOG:http://baibo.blog.sohu.com/
烂: [ làn ][ 国标码:C0C3 部首:火 笔画:9 笔顺:433443111 ] 1. overcooked2. rotten3. soft例句与用法: 1. 这木料腐烂透了,你可以用手指戳穿它。
The wood was so rotten that you could put your finger through it. 2. 这个地方有一股臭味,一定有东西腐烂了。
This place has an odious smell; something must be rotten. 3. 这腐烂的肉闻一下就够受的了。
One smell of the rotten meat was enough! 4. 半数的李子腐烂了. Half of the plums are rotten. 5. 他用斧头砍掉了朽烂的树枝. He struck off the rotten branches with an axe. 6. 那条鱼腐烂得发臭了. That rotten fish stinks. 7. 无核的小水果容易压烂. Soft fruit squashes easily. 滥: [ làn ][ 国标码:C0C4 部首:氵 笔画:13 笔顺:4412231425221 ] 1. excessive2. indiscriminate例句与用法: 1. 洪水泛滥, 淹没了德文郡的广大地区. Widespread flooding is affecting large areas of Devon. 先搞清字的不同,再评论作品的不同!
木讷的周笔笔,矫情的胡 哥欠,sb的弓长 国立拼成这部不知所云逻辑混乱的宣传索爱手机的垃圾广告片.看到没,连做广告都不够格.某sb不但糟蹋了河南话还糟蹋了我一向都很欣赏的张柏芝.张导,你家庙太小了,芝搁你手里毁了.另,有多余的索爱手机送个给我. 烂片.烂片.烂片.浪费时间.
大学时候看的,还行吧。笔笔的歌曲很好听。
最烂的电影莫过于看完就忘记。。。
天佑啊,你要不要这么装。。。。
没兴趣啊。。。。歌不错
虽然剧情忘了,但是绝对看过
手机广告都不及格。伤笔迷的心。看在笔笔的份上两星
还是觉得笔笔在里面好呆……
歌很好听。胡歌很帅,那种“要眯起眼睛来看的”帅。可惜一去不复返了
反正我是被感动了。。。
只记得歌好听了
其实这电影挺烂的。
张国立这拍的什么啊
怎么个意思?
some other day, in theatre with you
那首歌挺好听的
俗,但是这片让我喜欢上了周笔畅的歌
可怜天下笔迷心= =
输给运气,输给梦想,输给现实,输给生命。阴郁的电影,很勉强。
电话打错了,却接通了心底。
立意可取,能看到能量与灵魂,但电影呈现近乎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