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明归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越南,德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越南语,哲语,苗语,戈语,嘉莱语年份:2019
简介:2045年,一位导演从地球带着他拍摄的影像素材到达火星,素材是关于他曾经遇到过的越南原住民群体。本片从身份议题、美学、影像政治学到当地葬礼风俗,再到那些有形与无形的力量催生的文化,将科幻片元素与人类学电影相结合,阐释了时间与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家园这一概念的理解。详细 >
10th BIFF/本片主题恰好是最容易打动我的,家乡与家庭、身份与由身份产生的产生的困惑等等。看得我很哀愁,想家想妈妈。
丘子打卡,软科幻,情感内核,文字美到想再回味一遍,“好奇的人们试着平凡,以此感受存在,再学别人遗忘,以此缅怀活过”,站在火星上缅怀五千万公里外的家乡,永无止境。
外星球假设和剪辑混入的旧时影像分别增加和疏远对于“乡愁”的距离感,有些缺乏lav diaz式对于生活完整记录的轮廓作用, 又让没有那烟雨雾蒙故乡的情绪完整表达,而几场黑白底片曝光似乎也都是较暗场景不知如何颜色处理的折中选择,对比之下今年NYFF同样越南背景的实验短片“Tyrant Star”中诗韵反而更有味道
无聊的一匹呀
有一些奇观就在藏在你身边和柯达16mm中间,很有趣,不过文本调度和影像调度上的兼容性是个问题
不得不承认,已经没耐心看这种片子了#SIFF
BJIFF# 很像影视人类学 有几处剪辑特别有趣 只是以未来在火星的视角回望故乡的母题有点不够充分 中间一段反思很棒 身份/历史/苦难的解释权总是被剥夺 记录者(侵略者)来了又走 只剩下即将消失的破败建筑和小小部族的语言
昨天恰巧看到路易·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的一个理论,他将电影叙事分为两大类——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倾向于对现实人生的描绘,那在电影的叙事中,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振是容易达成的。而形式主义往往是创作者个人想象力和美感的呈现。看这个电影前半段还能看出一些故事感,但中间一些过于形式化的东西让叙事出现了断层。比如那些不知道什么电脑图像技术处理而成的画面失色感。它的意义何在?实验电影的实验性是不是对奇观的呈现,它的形式感应该如何把控和理解,又或者是说实验电影本身就是形式主义的拼贴?如果创作者本身意图就是玩形式,那这确实是只属于中产的玩物,普通人尚在内卷,哪有心情搞这些飘在天上的东西
3~4
最喜欢其中夜间山景的那一幕,还有爬柚子树的动态,最喜欢女人和山洞的那一条叙述。“他们走出山后,把屋顶搭成山的形状,这样在夜晚的梦中他们能在回到儿时所居的地方。”色调切换有点太挑明刺眼了,其他部分总体都还不错。
负片一分,人类学相关一分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林地文明的消逝,洞内的拍摄比较少,当然不可比拟《忘梦洞》。并没有深挖人物,导演刻意为之,处理方式还是有一些刻意应该能够避免的。
喜欢照片上的人脸逐渐模糊的那一幕我们的记忆太依赖影像 他们的记忆则靠想象力人到了太空就不再需要电影 那的一切都是新的你不需要带太多的东西过去 那的一切都是新的可惜猴子肉被扔掉了 有一种怅然
这部电影非常独特,但是没有非常能看懂。在我们人生前进的轨迹中,最初的“家”总是和童年的记忆联系起来的,也往往是最令人想念的部分。对于部落也是如此。可惜对于本片死亡(负片)和祖先的部分,不太能理解。这部电影的纪实属性比科幻属性更加强烈,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手持摄像机镜头、静默镜头却鲜少有对白。
黄浦剧场 一个人看两人份的上影节
矫揉造作的臭学院,整个片子像是给他独白配的幻灯片儿。摄影是不错,那您倒是做影展啊,糟蹋电影干嘛呢。
在未来时空展现原始生活,词语、文化、传统的独立让这部分人有了特殊性,影像对于记忆、现实、死亡的表现也有意思,纪录式的创作手法在一个异度空间同样具有神秘感
三层叙事的低吟,明显迈向边界之外的脚步,对于到火星可能还有点距离
睡了一大半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10th BIFF/本片主题恰好是最容易打动我的,家乡与家庭、身份与由身份产生的产生的困惑等等。看得我很哀愁,想家想妈妈。
丘子打卡,软科幻,情感内核,文字美到想再回味一遍,“好奇的人们试着平凡,以此感受存在,再学别人遗忘,以此缅怀活过”,站在火星上缅怀五千万公里外的家乡,永无止境。
外星球假设和剪辑混入的旧时影像分别增加和疏远对于“乡愁”的距离感,有些缺乏lav diaz式对于生活完整记录的轮廓作用, 又让没有那烟雨雾蒙故乡的情绪完整表达,而几场黑白底片曝光似乎也都是较暗场景不知如何颜色处理的折中选择,对比之下今年NYFF同样越南背景的实验短片“Tyrant Star”中诗韵反而更有味道
无聊的一匹呀
有一些奇观就在藏在你身边和柯达16mm中间,很有趣,不过文本调度和影像调度上的兼容性是个问题
不得不承认,已经没耐心看这种片子了#SIFF
BJIFF# 很像影视人类学 有几处剪辑特别有趣 只是以未来在火星的视角回望故乡的母题有点不够充分 中间一段反思很棒 身份/历史/苦难的解释权总是被剥夺 记录者(侵略者)来了又走 只剩下即将消失的破败建筑和小小部族的语言
昨天恰巧看到路易·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的一个理论,他将电影叙事分为两大类——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倾向于对现实人生的描绘,那在电影的叙事中,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振是容易达成的。而形式主义往往是创作者个人想象力和美感的呈现。看这个电影前半段还能看出一些故事感,但中间一些过于形式化的东西让叙事出现了断层。比如那些不知道什么电脑图像技术处理而成的画面失色感。它的意义何在?实验电影的实验性是不是对奇观的呈现,它的形式感应该如何把控和理解,又或者是说实验电影本身就是形式主义的拼贴?如果创作者本身意图就是玩形式,那这确实是只属于中产的玩物,普通人尚在内卷,哪有心情搞这些飘在天上的东西
3~4
最喜欢其中夜间山景的那一幕,还有爬柚子树的动态,最喜欢女人和山洞的那一条叙述。“他们走出山后,把屋顶搭成山的形状,这样在夜晚的梦中他们能在回到儿时所居的地方。”色调切换有点太挑明刺眼了,其他部分总体都还不错。
负片一分,人类学相关一分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林地文明的消逝,洞内的拍摄比较少,当然不可比拟《忘梦洞》。并没有深挖人物,导演刻意为之,处理方式还是有一些刻意应该能够避免的。
喜欢照片上的人脸逐渐模糊的那一幕我们的记忆太依赖影像 他们的记忆则靠想象力人到了太空就不再需要电影 那的一切都是新的你不需要带太多的东西过去 那的一切都是新的可惜猴子肉被扔掉了 有一种怅然
这部电影非常独特,但是没有非常能看懂。在我们人生前进的轨迹中,最初的“家”总是和童年的记忆联系起来的,也往往是最令人想念的部分。对于部落也是如此。可惜对于本片死亡(负片)和祖先的部分,不太能理解。这部电影的纪实属性比科幻属性更加强烈,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手持摄像机镜头、静默镜头却鲜少有对白。
黄浦剧场 一个人看两人份的上影节
矫揉造作的臭学院,整个片子像是给他独白配的幻灯片儿。摄影是不错,那您倒是做影展啊,糟蹋电影干嘛呢。
在未来时空展现原始生活,词语、文化、传统的独立让这部分人有了特殊性,影像对于记忆、现实、死亡的表现也有意思,纪录式的创作手法在一个异度空间同样具有神秘感
三层叙事的低吟,明显迈向边界之外的脚步,对于到火星可能还有点距离
睡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