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很久的一部片子,今天看完后,真的感到很大的惊喜。
第一遍看完又立马看了第二遍。
前半段剧情丰富,引人入胜,特别是Jake装死逃离囚禁的那一段,真是扣人心弦,不禁为他捏了把汗,生怕他在跳下车前被发现,又害怕他跳下车找不到人。
后半段,展示的是逃离囚禁的母子俩如何面对全新的生活。
这部分很多人都觉得力度不够,剧情有点乱七八糟。
我第一遍看也这么认为,但第二遍梳理一番后,觉得电影对母子俩的心理刻画真的很到位,两人的心理变化差异更值得深思。
首先,我们要明白,离开那间小棚屋对于两个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母亲来讲,这是一次逃脱,逃脱长达七年的痛苦囚禁,重新回到她原本生活的那个世界里。
而对于Jack来讲,这是一次新世界的冒险,是惊险刺激的发现。
在他单纯的世界观里,房间外面,天窗上面是电视的世界,电视的世界上面是天堂。
他离开房间,只不过是去往那个他从未看见过,却无数次憧憬过的更高层次的世界。
正因为有着这种差异,所以两人在面对新生活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在逃脱之初,Jack面对着全新的事物,虽然有着恐惧和疑惑,但更多的是惊喜,他要做的只是逐渐熟悉新事物,接受新事物,适应这个更好的世界。
而对于joy,这个世界不是单纯的更好,她要承受的远比孩童眼中的新事物复杂的多,那是生活的改变,人生的崩塌。
承受这种改变远比处于可塑阶段的小孩子适应新事物困难的多。
在她被囚禁在小棚屋里的时候,那个世界只有她和儿子两个人,Jack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来源,她的整个身心都被母爱占据着,孩子是她的一切,她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孩子。
在这种母爱的激发下,她成为了一个坚强而称职的母亲,努力维护着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
可是当她离开了囚禁,回到了那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世界里时,她要面对的不再只有她的孩子了,她的注意力不得不转到自己的人生上,她的欲望也因此变得比逃出那个小棚屋复杂的多。
在医院里,Joy拒绝了医生留院评估的建议。
她说她真的很想回家。
但这里的"回家"其实包含着远比回家多得多的期望。
她不仅是想回到那个父亲母亲的家庭,其实还想回到自己原来十七岁时的生活,青春浪漫,无忧无虑,接受父母的爱。
她在医院里与父母重逢之时,在感受着重回这个世界的欣喜之余,她的潜意识里产生了这种欲望。
她只不过是走进一间房间,在里面呆了很久又走出来。
恍若隔世但又没有真切感受到那种改变。
可是她的这种欲望注定得不到实现,当她回到家后,一切都不对劲了。
她再也回不到那个可以在吊床上吃冰淇淋的家了,她的父母离婚了,住在了不同的地方。
她翻出学生时代的照片,才意识到自己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有多远,自己的命运多么的不堪,她从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变成了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而原来的朋友过着她们原来的生活,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
在小棚屋里,她对世界的所有信念都依托于Jack而存在。
而当那扇门被打开后,房间不再是房间,她原来对于世界的信念也不复存在。
在现实和旁人的映照下,她强烈的意识到她的人生被毁了,她的世界扭曲崩塌了。
她要求父亲正视Jack,其实是要父亲正视自己,接受自己。
她与母亲争吵,接受采访,其实都是在寻求内心悲愤情绪的突破口,期望得到关注与安慰。
正如Jack从孩子视角所看到的"妈急着要冲上天堂去,但她把我忘了,所以外星人们又把她扔下来。
"她陷入了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困境中,自己的人生被毁了这种意识完全占据了她的内心。
她忘记了自己还有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职责,她忘记了Jack还可以成为她的希望。
所以,在那么漫长的囚禁过程里,为了Jack,她能够获得生存下去的力量。
可是当她脱离了囚禁,她却忍心舍弃Jack选择自杀。
从十七岁一跃变成二十四岁,从青春少女变成一个母亲,这之间只经历了一间房间。
这种人生的残酷是难以想象的。
某种程度上,Joy其实还只有十七岁。
在真实的世界面前,她被打回原形。
而最后能够拯救Joy的也只有Jack。
正如他在房间里给她活下去的力量一样,他还要在真实世界里把她救出来。
他在电话里用强硬的语气要她回到自己的身边,他把他的头发寄给母亲。
当Joy说她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时,他告诉Joy:可是你是妈啊。
Jack带着他的母亲一起回到那个房间,要求母亲和他一样向房间里的一切告别。
Jack做的这一切,都让Joy不再逃避,重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职责,Jack又成为她的希望与力量。
她终于能够面对现实,接受这被彻底改变的人生。
快速的特写开场,然后转黑幕伴随着出呼吸声,出标题——房间。
看过简介,我一开始心理预期是从被拐开始讲起,然后被强暴,受虐,生了小孩,没想到其实直接从房间切入(或许这就是我和成熟导演的区别吧),从孩子的视角展开。
如果不是看了简介,前面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是正常的母子生活。
所以看电影,提前看简介会破坏观影体验的,电影应该是用视听语言来交代故事,观众接受的消息应该是电影本身告诉他的。
这小孩,我一直以为是女生?!
一直等女主说她的儿子,才发现真的是儿子?
之前一直是以为那个男人根本不在乎性别,所以叫错了。
所以才懂后面,为什么说需要理发——这是男生。
这小孩演得真好,虽然脾气很暴这个暴脾气秒杀很多流量小生,演得真的——。
但这个暴也很正常,孩子并不会站在观众角度怜悯母亲,他是一个在小房间里畸形成长的孩子。
这些独白也够好,童音绝了,看着这个小孩这么的有活力,可爱,有生命力,越觉得越压抑,知道他被关在这样的小房子里。
这个片走的是艺术路线,并不渲染被劫和强暴、解救和逃生出房间的惊险,七年被囚麻木的平静,和平静下仍然不会放弃的希望,那些本可以用来刺激观众视听感官的场面,都用简单的镜头带过,而是关注离开房间前和后的内心世界。
扫了一下豆瓣贴子说的案件原型,“被父亲囚禁性侵长达24年,生下了7个孩子,1个夭折”,如果是商业片,肯定是着重这个猎奇。
当他们被解救后的时候,电影才过了一半,如何在离开房间后重新开启生活,这个问题就像逃出来一样重要。
我一开始觉得奇怪,为什么被解救在医院病房,杰克没穿衣服,或许从医学角度会有一个合理解释,但我从电影角度看,这是象征杰克的新生,像新生儿一样,赤身裸体,走下床,重新来到这个世界。
杰克是以新生儿的世界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她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世界,他的世界只有房间和母亲,回家后问他喝什么,他小声地对他母亲说,当外人尝试向他传达什么信息,他只能通过他的母亲作为介质和外界交流,医生、外婆、两个外公,都是抗拒状态。
还有一个问题,不仅仅是他接受这个世界,还有这个世界对他的接受,他的外公就无法接受他,不愿意和他有联系,这一点,在电影最后都没有给出结果。
除了孩子,还有母亲对世界的接受,她进入被拐的时候才17岁,在中国才高二的年龄,被解救的时候,她的父母已经离婚了,而她带着5岁的儿子,当她回看当初的照片,看到当初一块的同学,心理是千翻滋味翻滚,人生轨迹被强行打断。
里面有一段看着真过火,主持人智商堪忧。
一开始问他为什么被抓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杀?
然后又问他,他还有其他父亲吗?
最后问,有没有想过一开始让杰克拥有正常的生活?
把他留在医院。
三个问题,句句杀人诛心,从电影角度来看,这是在激发矛盾,不然这样的媒体不得被喷死。
母亲的心理治愈是一个比孩子更漫长的过程,会和她的妈妈争执,发泄,崩溃,进医院,面临很多问题的煎熬。
而那时候,杰克已经融入了这个世界,有疼爱的外婆外公,和邻居正常交流,交了朋友。
杰克认为头发是他的力量来源,这是他不愿意理发的愿意,而他现在理发,把这个力量给母亲。
剪去头发,也是代表他和过去世界所做的分割。
他两次拯救了她,一次是从身体上解救出房间,一次是从精神上解救出房间。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在电影的结尾,他们又回去看完那间房间,那间曾经束缚他们的房间,杰克觉得变小了,其实是他变大了,和房间里每个物品说再见: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
由于故事的特殊性和出于对故事完整性讲述的考虑,《房间》这部电影在叙事和摄影上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前半段惊险悬疑,后半段温情治愈。
这种风格上的转变确实也造成了一定观影感受上的落差,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独立制作电影中的一部惊喜之作,而且在即将到来的第88届奥斯卡颁奖季上也极有可能在最佳女主角奖项上有所斩获。
《房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被囚禁和重新回归生活的故事。
“房间”在电影中指的是一个拥有天窗的小棚屋,它意指“牢笼”,也象征着“另一个世界”。
牢笼困住的只不过是肉体,而灵魂则在自己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中得以生存。
导演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残酷又温暖的故事。
它不仅有着一般密室电影该有的悬疑气氛和斗智桥段,还有着令人动人的母子深情以及对认识世界、告别过往和回归家庭等诸方面的思考。
本片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两位主角的表演。
饰演小男孩杰克的是一位来自加拿大年仅十岁的小演员雅各布·特瑞布雷,在《蓝精灵2》中也曾有过他的表演。
在本片中,长发造型让他看起来很像一个小女孩,异常可爱,当然他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也十分纯粹,对表情和心理戏的把控自然流畅,毫无表演痕迹,其中滚出毛毯眼望天空那场戏就足够惊艳。
此外饰演母亲一角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女演员布丽·拉尔森,她89年出生,不仅是一名演员还是一个歌手。
最早认识她是在她和马克沃尔伯格合作的作品《赌徒》中(这部电影我个人也是异常喜欢)。
在《房间》这部电影里,相比较小男孩给人的惊艳感,她的表演要更加老道,特别是对过去的痛苦、现在的挣扎以及她对儿子的爱上的诠释都相当到位。
影片最后,在家人、朋友和医生帮助下重回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小男孩跟母亲提出要再回去看看那个当初禁锢他们的小棚屋时,无疑让影片走向终极的思考。
当小男孩扫视着已然有些陌生的房间,对着盆栽、椅子、桌子、衣橱、水槽、天窗和房间一一说再见的时候,意味着他对他的过去作了一次最彻底的告别。
而始终陪伴着他不曾离弃的母亲也在与房间默然道别之时达成了她对过去所遭受困难的最终的释然与和解。
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望着母子二人远走的背影,那前方等待他们的,肯定是崭新的生活!
当小Jack在电话里对自杀住院的妈妈说 “ I pick both of us" 的时候,真是泪崩了,完全收不住了。
小Jack一定是上帝派来拯救他妈妈的天使。
在被囚禁的7年中,是小Jack给了他妈妈惟一的精神支柱,让彼此有了依靠。
也是小Jack两次救了他妈妈。
甚至在最后,是小Jack带他妈妈重回当年的房间,一起对那里说了再见。
让我最难过的地方是,房间其实对于小Jack来说是从小成长的地方,他在那里养了植物,给椅子取了编号......房间就是他的星球,在他的世界里,房间是一个充满魔法的广阔空间,而电视机也有特别地位,因为它是惟一能展现外部世界的窗口。
然后Jack每一次显示出对房间的依恋和怀念时,他妈妈都非常痛苦。
因为对于Jack的妈妈来说,房间就是地狱,是受辱之处,囚禁之所,是绝对不想再被打开的记忆。
所以小Jack在整个过程中,渐渐明白了他的乐园对于他妈妈是种折磨,最后再重新回到房间时,当他发现房间其实只是一个破败的小屋时,他不再要求关上房门而是对房间说了再见。
对于一个5岁的小孩来说,过早地从童话世界中走出面对这样的真实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想到这里真的让人很难过。
而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小Jack对妈妈的爱。
当Jack的妈妈在采访中被质问是否当初将刚出生的Jack留在身边而不是外面是对Jack最好的选择之后,他妈妈因陷入一种巨大的内疚,即没能给Jack一个正常的童年,因而在洗手间服药自杀。
但后来在电话里,Jack只对妈妈说了:“Come back, come back, I pick both of us!" Jack独白中也说了,”妈妈选择去天堂,但忘了带上我,这是个笨妈妈。
” 还把自己视为力量来源的头发剪了送给妈妈。
真是感人至深,流泪不止。
我想没有小Jack,她妈妈应该撑不了那么久,即使被救出来之后也一定是精神受到重创而无法正常生活。
还好上帝派来了小天使Jack,在这样黑暗的房间中点起一盏灯,能够照亮她的生活,能够温暖她受伤的心,能够打开房间的门。
难得看完一部电影觉得自己该写些什么,大段的那种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 莫名就泪了目 一个人在路上上哭得像个傻蛋不久之前,看了一部经典的片子《楚门的世界》,自那时就在想,处在世界里的人,该怎么知道自己所在的世界究竟真不真实,有没有尽头。
偶尔,我也会想,楚门偏要出走自己世界的决定,究竟是不是对的?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强大的适应力适应那个和自己不同了20多年的世界,毕竟,生活不会在打开那扇门后就终止了,毕竟,所有轰动疯狂,都会归于平静,然后成为史书中的短短一行。
很惊喜,导演聪明地将Jack和mam人生的转折点放在了故事的中间位置。
前一段,理所应当的幽暗晦沉,而Jack每天的问安、天真、懂事,是mam阴暗七年里唯一的亮光。
他不是乐观,他只是出生在那样的环境,所以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
所以,前一段,其实说的是母爱,mam将Jack保护得实在好。
说故事,给他以世界的新奇,不破罐子破摔,始终带着Jack积极向上,尤其是男人试图与Jack接触时的母兽模样……嗯 足够得影后的桂冠了后一段,从二人开始筹划出逃开始,其实之前有看简概,明知道最后的结局还是忍不住替二人紧张。
Jack的演技爆发,实在是了得,害怕的样子,初次见世界的眼神,灵气十足,自然得让人心疼。
而我最喜欢的,是二人重新回到外面世界后的那一段。
这一段,是成长,是Jack表现对mam爱的部分,只一个十七岁的女孩,见过世界的繁华,有基本的世界观和爱护自己的家人朋友,被关在一个实在小的房子里七年,理所应当的,母亲的心理问题比Jack严重太多,所以,头发是Jack的力量,Jack则是母亲的力量,也是软肋。
她害怕,不仅怕再次被关,还要害怕会有人把Jack带走,更何况,被关时,她自己也只是个孩子。
所以,在room时,她没有崩溃,反而出来后,她受不了了。
好在,她保护得好好的儿子没有让她失望。
最后,二人回去看room的时候,Jack轻轻地和一切说bye,莫名就让我泪了目。
bye Jack,愿往后的年月里你一直如此,善良,勇敢,有爱而我,也终解了那个楚门里留下的问题,世界真不真实,有没有尽头,在于个人。
重要的,只是那个世界里有没有足够成为你力量的人,以及,你自己的力量。
the end
女主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影后,慕名而来。
看完我只想说一句话:那个小男孩是没有提名么?
完全可以提名最佳男主啊?
难道是有年龄限制?
另外,要不是我之前就知道他是男孩子,单看影片,他真的太漂亮了,还是长头发,就像一个洋娃娃,跟女孩子一样漂亮。
回到电影本身,我想女主真的从room走出来应该就是jack叫她说的一句话:Mom, say bye bye to room。
至此,她才真正脱离了room。
一开始在房间里的戏份都比较昏暗,本身房间环境就局促,只有一个天窗可以透些许光亮出来,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许是冷漠的看客,影片说七年了,女主被困在这里,不过有个小孩,估计被迫生了下来。
这七年间要是没有后来的这个小孩,估计很难挨过去吧。
但我却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只是慢慢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理解她的那种心情。
绝望过,发疯过……我想我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七年我就疯了吧。
女主跟小男孩相依为命,同时不放弃出逃的机会。
就在jack五岁生日的时候,女主开始跟jack说外面的世界。
她想借助jack的小小力量出逃。
我们站在jack的视角想一下,五岁,自从出生便生活在这个小小房间里面,这个房间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宇宙。
外面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对他来说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电视剧里的也是假的。
所以当他妈妈颠覆了他这个世界观时他是崩溃的,他不愿意接受,他大喊大叫着,不想讨论这个话题。
Poor child。
幸好得益于女主的良好教导,jack生性乐观,爱妈妈。
为了妈妈他愿意去做妈妈交代的事情。
真是个好孩子。
经过一次失败,他们计谋成功了。
他们得救了!
在女主从房间里跑出来跟jack相拥的一瞬间,我还是感动到了。
故事当然没有结束,他们是从房间出来了,可是他们的心还没有走出来。
孩子越小,越容易重塑 世界观,所以,Jack很快就慢慢适应了外面的这个世界,这当然离不了亲人的爱护。
可是对女主来说太难了。
噩梦般的七年很难从脑海中抹去。
所以,她歇斯底里,她想不开,在上了访谈节目后,记者问她:为什么不在刚生下小孩子的时候把他送走,这是不是对小孩子最好的选择呢?
本身女主就没调整好状态,这么一问她更加想不开了,看了真是心酸啊。
也许是母子连心,女主吃安眠药自杀,Jack听到了声响跑去看她,又一次救了妈妈。
救了妈妈两次的Jack说想回到room去看看,毕竟是他出生迄今为止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一一告别房间里的一切,并跟妈妈说:Mom, say bye bye to room。
未来还很长,从房间走出来走向未来。
01一直记得《楚门的世界》的最后一幕,金凯瑞饰演的楚门一步一步走上台阶,手滑过“世界”的壁沿,蹒跚着终于来到通往新世界的门口。
楚门是一个从小被“圈养”的真人秀演员,而他自己,三十年来却毫不知情,当楚门发现自己所在的那个“桃花源”式的小岛,不过是一个电视节目的片场,身边所有人,“父母”、“妻子”、“朋友”都是演员;眼前的一切,“花草”、“天空”、“大海”都是道具;当他知道自己的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场精心编织的巨大骗局时,想到了逃离。
电影的最后,他从未见过的“造物主”(电视节目的高层)与他进行最后的对话,他说:“外面的世界比我虚构的世界更不真实,同样充斥着谎言、虚伪,但在我的世界里,你不必害怕。
”楚门迟疑了一下,还是坚定的迈出了脚步。
最终离开的时候,他说:“如果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一如平常和“邻里”问候的方式,楚门最后一遍与他所处的这个世界问好并再见。
这一幕告别与电影《房间》里的最后一场戏异曲同工,而电影里小男孩jack的心境,大抵也像极了楚门——jack与母亲重回曾囚禁他们几年时间的房间,他一一的与房间里的物件告别,他说:“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再见椅子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就像从前每一天的早晨,他曾兴奋的与它们打招呼:“你好盆栽,你好椅子,你好桌子,你好衣柜…”
02这是一部被外媒誉为2015年最让人感动的电影,在电影里饰演母亲的演员布丽·拉尔森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影后,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同样电影中的母亲也着实让人心揪。
7年前,妈妈在一次上学的路上被强暴和绑架,后来一直被囚禁在一间房间里,无法逃脱,沦为性奴,后来他与绑架者老尼克生下了一名孩子——小男孩Jack,电影《房间》讲述的就是这对母子逃出牢笼心灵重建的故事。
电影至始至终以小男孩Jack的视角讲故事,电影从Jack5岁生日那天讲起。
正如片名定为《房间》,房间的意义在小男孩Jack的眼里,其实等同于世界,尽管这间房间不过几平米,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就是房顶的一扇小天窗,以及一台信号不太好的电视机。
Jack在这个房间出生、成长,从未抵达过外面,他每一天在房间里不停的踱步,妈妈告诉他,只要往回走,这里就是无限的,他乐此不疲的在这里呼喊打闹,每个清晨与水槽、马桶、衣柜、盆栽打招呼。
在他的眼里,电视里播放着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象,只有自己触摸到的才是全部的真实。
就像三十年来怡然自得的楚门,对于这个世界,Jack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也许因为天生的好奇心,也曾幻想过房间外的天地,但绝大部分时刻,相比母亲的绝望,Jack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
直到母亲觉得不该再这样下去,Jack长大了,身体越长越快,他不能就此被囚禁限制下去,她开始告诉Jack真相,她跟儿子说,那个送我们食物吃的老尼克不是魔术师,他是绑匪,是他把我们囚禁在这里,电视里播放的事物都是真的,房间外才是世界。
她开始训练Jack,让他装病,装死,以便让老尼克把他的“尸体”带出去,寻找求救的可能。
面对母亲的言论,Jack只是不停的哭闹,他甚至说,我宁愿回到四岁,那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
03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在一个地方熟悉熟识之后,便很难再到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
当我们对某些事物形成了一定的持久的认知观之后,也很难再改变这种看法。
因为我们对于任何一种改变,对于任何未知的东西,都是有恐惧的。
而一个人长期被禁锢缺失自由,世界观被限制,他对于自由和世界,同样是充满恐惧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克,在肖申克监狱里呆了半辈子,行将就木时却被释放,面对当时光怪陆离的社会,老布克无论如何也无法再融入,最终只得把自己吊死在公寓的横梁上,留下悲凉地一句:老布克到此一游。
早些年,当我看完《楚门的世界》,总觉得意犹未尽,我会想象楚门面临新世界时该发生些什么,这个世界观有缺陷的男人在进入到更广阔更未知的世界后,必将发生诸多的碰撞和撕扯。
这种碰撞和撕扯,在Jack母子身上得到了展现。
小Jack重未走出过房间,没有闻到过花香,不知道树叶是真实的,不知道街道、汽车与人群的概念,当Jack按照母亲教的逃生办法,从老尼克的皮卡车上跳下,在街道上奔跑时,整个状态都是震惊而恐惧的,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广阔的蓝天,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活生生的人,世界就像是一场巨大的海啸,对着Jack铺面而来,面对前来询问情况的警察,他甚至说不出一句话。
当母子俩最终获救,老尼克锒铛入狱,身体摆脱了房间的囚禁,而心灵上如何摆脱那种无形的囚禁才刚刚开始,并且这种无形的心灵囚禁更加难以走出,那些因灾难而衍生的恐惧和膈应似乎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就像电影里所表现的一样,在媒体、家人、邻居或朋友的眼里,这一对母子始终是需要特别照顾的对象,他们在面对这对母子时慎之又慎的行为表情,恰恰是一种别样的信息传递,每一句轻声细语的措辞,每一次真情流露的怜爱或鼓励,都在强调,你们曾是有过那般悲惨遭遇的可怜人。
老父亲甚至坦言,他再也没有办法像从前那样面对自己的女儿,和这个从天而降的外孙。
04好在Jack还只是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他对于世界的认知还没有被僵化,他有着人类天性般的好奇心,同样比成年人更无谓,在外婆一家人的帮助下,Jack渐渐融入了社会,并且找到了自己的朋友。
而在身心长期经受凌辱的母亲身上,这种心灵重建和重新融入社会却显得益加的艰难。
她时常会发呆抑郁,和家人莫名的发脾气,甚至想到了自杀。
当Jack发现了在卫生间自杀未遂的妈妈,哭的撕心裂肺。
外婆说:“我们都是相互帮助,让彼此坚强有力量,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
”Jack曾是妈妈在“房间”里坚强活下去的希望所在,后来也是妈妈重新接纳过去的最大动因。
对于妈妈而言,Jack是自己与绑匪的儿子,他身上混合着爱与仇恨,这种复杂的感情必将随着Jack而伴随自己一生,她必须试着去接纳,只有先接纳这一切,才有可能真正的放下。
Jack一直念叨着回房间去看看,对于他而言,那是最初的家,有温馨的记忆,有喜欢的一切,而且在那里,妈妈时刻都在身边。
起初妈妈总是不同意,甚至厌恶,但最终还是答应了。
孩子回到了房间,他用手轻轻的触碰房间里的一切,对着曾经朝夕相伴的水槽、盆栽、衣柜、天窗一一说再见。
Jack对妈妈说:“妈妈,你也跟房间说再见吧。
”妈妈打量着房间,临出门时,轻声的说一句:再见,房间。
05《房间》是一部涵盖了许多内容的电影,关于自由,关于世界观,关于母爱,关于社会,关于心灵的重建。
电影以小孩的视角,在饱满而戏剧的故事里,大量诗一般的旁白构建了一个直抵心灵的电影世界,我们从中获得的感动也并非单线条的,而是一种更为深邃的复杂情感。
Jack在片中的旁白里说:妈和我做了一个决定,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些什么,所以每样都试试,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那没事,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
因为有身边人,我们相互帮助,让彼此坚强有力量,无论面临怎样的世界,我们都可以走下去。
你还可以:韩国的这些老男人们当世界只剩下一列火车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访问1895m.com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我。
(来自维基百科,括号内是根据英文版翻译补充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tzl_case)事件揭发时为2008年2月,当时的伊丽莎白(Elisabeth Fritzl)已经42岁。
根据报道,伊丽莎白自11岁起就开始被父亲(Josef Fritzl)性侵犯,她曾经两度尝试离家出走,然而不遂。
于1984年8月28日,伊丽莎白第3次欲出走时被父亲用麻醉药迷晕,锁上手铐并且禁锢于地牢内。
(进入地牢必须经过八道门,里面有卧房、厨房、浴室,高度不足两米。
)被禁锢多年来,伊丽莎白诞下了7名子女,当中的一对双胞胎中有一个夭折,被丢进后园处用火炉烧掉。
有3名子女自出生以来一直与她一同被困在地牢内,不见天日。
至于另外3名子女,则由其父亲透过“正式途径”收养。
(父亲将这三名子女放在自家门前,强迫伊丽莎白写信,称是她的弃儿。
)伊丽莎白的母亲多年来都不知道女儿的遭遇,还以为她是自愿地离家出走,因为她曾经收过女儿的一封信,让父母不要找寻她。
2008年2月19日,父亲把伊丽莎白的19岁长女克斯廷送到医院,宣称是被失踪的伊丽莎白撇下的。
克斯廷被送到医院时昏迷,医生发现她罹患罕见重病,要求警方找寻其生母提供病史资料,因而揭发事件。
(父亲婚后曾因强奸入狱18个月,15年后依法消除案底。
)
《房间》是由兰纳德·阿伯拉罕森执导,布丽·拉尔森、雅各布·特瑞布雷、威廉姆·H·梅西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于2016年1月15日在爱尔兰上映。
该片改编自爱玛·多诺霍的同名原著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被邻居所骗,之后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七年之久的故事。
《房间》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逃脱的故事。
小正太的母亲是被一个叫“老尼克”的男人拐骗,后强奸才生下他的。
从他出生起,他就和母亲乔伊生活在一个小房间里。
那个房间只有一个天窗,门也只有老尼克能打开,他们靠老尼克给的物资生存着。
在母亲在努力之下,小正太在这个狭小的房间安全而开心地成长着。
直到小正太五岁生日后,他和母亲开始策划逃跑计划。
小正太只有装病,装死,在地毯里滚动,记住停车、大叫、跳车、求助的步骤,才能逃出魔掌,获得自由。
对于母亲来讲,这是逃脱长达七年的痛苦囚禁,而对于Jack来讲,这是对新世界的冒险。
母子两个相依为命,母亲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一位伟大的母亲,而小正太也成长为真正的good boy。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使彼此变得更坚强。
”“我们总要与社会联系的,没有谁可以一个人独立坚强成长。
”小男孩演的实在太好了!
九岁的雅各布·特伦布莱,气场强!
很棒!
《房间》是一部难得的电影。
作为冲击奥斯卡的一部影片,当诱拐、监禁、性奴这类关键词给出来,一般认为最稳妥的处理方式就是渲染悲剧气氛,用写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一个主角由自由、愉快的美好状态跌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再设计艰难逃脱的故事。
两年前,《为奴十二年》就是如此四平八稳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但这部电影却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干脆地切去悲剧形成的过程,悲剧因子仅仅作为故事背景,只用几句台词带过,专注于讲述母子两人如何逃脱囚禁肉体的房间和囚禁心灵的房间,用容易失调的两段式的正序叙述结构来推进剧情,没有闪回镜头,没有穿插内容。
可是还是凭借对节奏的把控和独特的孩童视角做得很成功。
影片开头就展示了独特之处,房间中几处破烂景物的特写,配合温馨舒缓的配乐,一个稚嫩童声的诗意独白,镜头给到床上的一对母女,俨然一副治愈系温情家庭电影的样子。
直到童稚的背景独白向我透露出Jack——这一个明显的男名时,才意识到有些许不对劲。
“Ma, I am five.”,Jack睁眼,叫醒身旁的妈妈。
一声轻叹,她随即马上露出笑容,抱起Jack,“You are such a big boy now.”。
母女原来是母子,如果观众都和我一样如果事先没有被任何程度的剧透的话,开头两分钟,就已经被提起了极大的兴趣,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编剧巧妙地通过Jack的独白和母子的对白,不时透露一些背景信息:Sunday Treat、Old Nick、Aliens等,展示Jack纯洁的如白纸的性格的同时,巧妙调动着观众的好奇心。
想和老鼠做朋友,好奇做梦时是否会进入电视机等桥段都暗示了Jack从未出过房间的事实。
(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中认为梦里的场景全部来源于生活中所见素材,即是说Jack的梦只会是关于房间和电视里的内容。
)在温情的基调上抹上了悬疑的色彩。
用悬疑的表现形式逐渐向观众揭示背后的悲剧不是什么新做法, 《源代码》 《记忆碎片》等电影就是用这种方法让观众全程注意力集中。
而影片用温情的配乐和母子间的互动,放缓了节奏,观众只能从密闭的环境和妈妈麻木的表情和时不时无奈的轻叹中察觉到背后存在的悲剧。
即使在妈妈向Jack道出真相后,观众的注意力也被引向了逃脱这一环节,导演仿佛在刻意压制着悲剧的表现。
17岁的花季年龄被囚禁起来当性奴,不难想象,Jack出生在前的那两年的时间里,妈妈的全部生活就是一个密闭的房间和电视,如Jack在影片开头的独白:Once upon a time, before I came, you cried and cried, and watched TV all day, until you were a zombie.(个人认为这里的zombie是指已经完全麻木,放弃希望的状态)然后Jack“从天而降”,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她并不在意Jack的爸爸是一个变态,在她心里Jack是属于她的。
在Jack的影响下,时间也开始慢慢起作用,逐渐麻醉她哭泣的心,每天也就发泄式的对着天窗呐喊,直到她看到了逃脱的机会。
于是妈妈开始向Jack讲出真相,想要借助Jack的帮助,回到她七年来日思夜想的家。
可是第一天上幼儿园担心害怕的小孩况且不想离开温馨的家去到陌生的学校,而Jack要离开的,是他的整个世界,还没有妈妈的陪伴,他又如何能不怕呢?
"Maybe next year when I am six."相信每个人看到Jack被烫红的脸,听到那句I HATE YOU时,都会感受到悲剧元素在潜伏许久后的第一次出击,狠辣且精准。
一方面觉得妈妈很自私,同时换位思考又只能无奈接受这种做法。
Jack出于对妈妈的爱,最后还是乖乖带着妈妈的坏牙去“执行任务”了。
此时镜头给了被包在毯子里的Jack很多眼神特写,同时与Jack视角中的妈妈来回切换,将Jack的害怕与妈妈的担心表现得很完美。
在前后两段的转折处,逐渐升调的配乐将观众的心悬到了最高点,大量的特写和第一视角的切换充分展示了Jack第一次见到新世界的震撼和害怕,惊险下车后的慢镜头更是让人倍加担心。
得救后蜷缩在地、想念妈妈敲拍警车的Jack也让人无比心疼,终于最后扑在妈妈怀里,用一段结束了意味深长的对话结束了影片充满温情和悬念的上半段。
"But bed, in room."除了悬疑的基调,影片在前半段中细节部分也表现的十分细致,妈妈给Jack的睡前读物是《基督山伯爵》——大仲马的复仇主题作品,暗示她平静麻木的表情下藏着一颗渴望逃生的心。
用词的巧妙,如拒绝养狗时说的not enough room改口成not enough space(在Jack心里Room是特殊的意义)和Un-lying(Telling the truth对于世界观简单的Jack显然超纲),大喊无果后的“I guess they STILL can’t hear us”,也表明她已经多次尝试求救。
同样是分段结构, 《消失的爱人》 前半段的结束把悬念推到了最高点,后半段再通过插叙和视角切换将节奏控制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给予观众酣畅淋漓的快感。
而此片剧本独特的叙事结构将影片后半段置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母子已经被救出,维持前半段剧情推进的基本悬念就消失了,如强弩之末一般。
所以能否使后半段与前半段达到协调并突出主题成为了决定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后半段开始于一个和Room完全不同的干净宽敞明亮的医院病房里,Jack下床小心翼翼地感受这个新房间和新世界。
随后带着口罩和帽子出院,和外公外婆一起去到新家开始适应这个新世界。
Jack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平稳地度过这段关键的plastic时期。
而在被时间和空间麻痹了七年的妈妈心里,她失去了七年的青春,过去的生活早已物是人非,父母离异、与朋友也失去所有联系,她的过去被一场悲剧摧毁的干干净净。
在被困在房间里时,她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然而她逃出了囚禁肉体的房间,却发现自己的心早已不知在暗处被锁了多久。
有些创伤并不是仅仅用时间就能抚平的。
此时母子二人的心理状态,在前半段被压制的悲剧因子作用下,开始成为维持剧情发展的新动力。
尼采在其自传里说过:“Whatever does not kill them makes them stronger.”(杀不死他们的事物终将使他们更强大)《黑暗骑士》中小丑则说:“I believe… 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stranger”(我认为,杀不死你的东西,只会让你更诡异)《纸牌屋》里的说法就更加的辩证:“There are two kinds of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 makes you strong…or useless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s only suffering.”(痛苦分两种,一种让你更强,一种除了让你受罪毫无他用)影片真正的主题则是在所爱之人的支持帮助下,这种折磨人的、使人愈发诡异的悲剧也能使人更强大,在经历极端的负能量摧残后也能用正能量的心态把人生活出精彩。
尽管后半段在悲剧因子的释放后给了剧情发展的新动力,主题也逐渐浮现。
电影但就像一支离弦的储能箭,在惯性的作用达到最后时刻从内部喷射出之前飞行吸收的能量来持续飞行,如果后半段不能和前半段维持协调,那么这支箭恐怕会因为结构不够稳固而直接断裂。
女主作为悲剧的承受者,其心态的转变是表现主题的重要一环,她对Jack的爱不容置疑,但是也逐渐疏远儿子,陷入了自暴自弃甚至想结束生命的心理状态中。
“Ma was in a hurry to go boing up to heaven, but she forgot me. Dumbo Ma.”(妈妈急着冲向天堂,但她把我给忘了,笨妈妈)如Jack所说,妈妈忘了她和Jack是靠着相互支持才走到了今天,所以Aliens threw her back down, and broke her.透过Jack的视角和独白,观众可以看到在他的眼中,只有妈妈和自己,无论是狭小的房间还是多彩的世界,都没有在他如白纸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墨迹,无论身边环境在妈的眼里如何令人绝望,他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发脾气,玩耍,吃奶;不管妈妈为了逃脱如何对他颐指气使,无理要求,他也只是发泄式的喊出“I hate you!”后乖乖照做。
他的喜怒哀乐全是因为妈妈,知道Old Nick对妈妈不好之后就把他很喜欢的玩具拆了,看到她正处于困难时期就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源泉——头发剪下给她。
这种纯真而且无条件的爱与被悲剧影响后逐渐疏远的妈妈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是这种始终如一的爱,将妈从悲剧中彻底解救出来。
"I'm not a good enough Ma.""But you're Ma."贯穿全片的孩童视角成为了维系两段结构稳固的钢纤维,与悲剧元素配合,射到了主题的靶心。
这种表现形式与《阿甘正传》类似,阿甘始终不变的善良、正直、守信等品质成为串起美国几十年社会演变和珍妮堕落过程的主线。
不同的是,阿甘对于珍妮的堕落是十分无奈的,资本主义当时的特点导致像珍妮一样的人只能在底层游荡。
使用以阿甘视角为主的表现形式的主要目的是给悲剧和讽刺元素披上一层温情和励志的外衣;而《房间》中的母子密不可分,Jack可以通过自身去影响改变妈妈。
如前文所说,别出心裁的剧本结构也将悲剧因子性质对表现形式的影响大大削弱,悲剧元素只起到了后半段推动剧情的基本作用,全片主基调还是温馨的,主题是正能量的,以至于我看完影片心头有一丝暖意。
"I love you, Grandma."可惜的是,由于后半段剧情走向,镜头受Jack的视角限制,对女主角的刻画略少,导致表演缺乏一定完整度,这也是影片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结尾,生活步入正轨的母子回到了Room,对Jack来说,只是搬家后的visit,对妈来说,则是麻痹过后,直面悲剧的一个契机。
有些创伤,时间只能起麻醉作用,药效总有过去的时候。
身边爱你的人帮你打开房间的门,让阳光照进来,他们才是真正的解药。
“It can't really be room if door's open.”给盆栽,衣橱,水池,天窗逐一道别后,Jack对妈妈说:“Ma, say bye-bye to Room.”,走出了房间。
妈也用观众听不见但是可以从清晰的嘴型中看出内容的声音说,Bye-bye, Room。
打开了心里的房门,她转身和儿子一起离开。
"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PS:一位友人发现Jack出逃时的配乐,也是 《点球成金》 中的The Mighty Rio Grande,经豆瓣网友 西尔维娅小懒星 指正,这首震撼人心的曲子是由来自德州的后摇滚乐队This Will Destroy You 所作。
PPS:第一次写影评,才疏学浅,感激所有给予我无条件支持和宝贵的意见的朋友们。
完全不想再看 演得很好 就是不想再看 孩子和小狗真的都是天使
只有前半段精彩
故事听上去有些吸引力 呈现得不好 首先房间的生活似乎还挺舒适的 之后回归社会的部分又比较散乱清淡 整体缺少冲击力。
所以,想讲个啥。面面俱到,最后啥也没顾到。
不深刻。。。重心应该放在密室囚禁吧。。感觉头重脚轻的。
“房间打开的第一秒是希望,那之后的第二秒呢”
为什么今年的最佳男主提名没有jacob tremblay
女警察询问那段。。热血沸腾
拍的不好
.孩子是该留还是提前送出去,采访者的这个问题其实很辛辣,其实母亲从没想过要送走孩子,所以她从未为此抉择过,正如她说,她不是个好妈妈,可又如孩子回答,你就是我的妈妈,母亲也许不能给你提供更好的方案,但是能提供的便是她竭尽全力最好的东西,无关对错。
故事的主要部分在后面,但是没讲好,显得前半段明明只是普通的密室逃脱戏也好像很精彩的样子。不管从哪里看都欠点火候。
喜欢小孩的旁白,小朋友视角对世界的理解。影片分成上下两小时,后一小时我不太喜欢,虽然可能很多东西在这一小时里表达。还有个问题,女主能这么迅速适应七年后的世界?
太腻歪了… 真看不下去…
在地狱中构筑童话天堂,又在真实的人间逃离心灵地狱。
“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每样都试试…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没关系,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缩小的房间,变大的世界,2015像《阳光小美女》一样的惊喜黑马之作。结尾和房间再见有强力泪点:“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
讲了一个所谓“欢喜大结局”以后的故事,所有剧情都不如“观众”预期:不正视Jack的爷爷,不再那么亲密的母子关系,没有感到快乐的Joy(Joy without joy)……对人性的细节描述下了很大功夫。
可能是原来的故事太好了,给于导演发挥的地方不多。整部电影虽然表演出色,但是前后的节奏把握确实很一般,而且小男孩儿的角色设置总让人觉得怪怪的,忧郁得有一些过头。值得庆幸的地方是影片没有落入家庭温情片没完没了煽情的俗套之中。
小男孩把头发扎起来的时候。。。真的好像我。。。。
看电影的时候,我只有两个想法——1、Joy故意骗他女儿的身份,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2、这一切都只是虚幻的梦想,最后结局两个人还在房间里。★★★★
诶开始以为是类型片后来温情了,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