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如果放在二十年前,也许是让人声泪俱下的励志大片,但是置于今时今日,就太老旧太套路化了。
尤其结尾处夕阳西下的人物剪影,真的不是《乱世佳人》时代的专用手法吗?
不过即便手法陈旧,其中仍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在敌我战壕之间的无人区救马一节,着实令人感佩。
英国士兵打着白旗踏入对阵区域,冒死解救被铁蒺藜缠住的战马,德国士兵则友好地出现在一旁,递上工具不说,还熟练地指点从何处下手更为安全。
为了争夺马的归属,气氛一度紧张,枪被匆忙推上膛,好在其中一人急中生智,以猜硬币来做决定——其实,有不少让士兵们浴血拼杀的战争,本是可以通过元首们猜硬币而避免的。
救马过程中,两人闲聊起彼此战壕里情况如何,哪边老鼠更多,还互相报上了名字。
此时再说战场上见就很难了——如果要不由分说地仇恨一个人,千万不要让他的姓名、面貌、生活呈现在你眼前。
面对一个具体的生命,你很难不产生同情、同理之心。
迟疑之后他们互道保重,匆匆别过,也许以后再也不会见面,甚至死在对方的火力里,但这萧杀战场上难得的一刻,尤其让人感到敬重与温暖。
战争也许会剥夺一切,但不意味着这一切就此不复存在。
当战争结束,乃至就在战事进程中,仍有不被敌我关系所笼罩的部分存留下来,热情、爱心、善意、友情……而一匹马的生命,绝不轻于一个士兵;一个士兵的愿望,也不次要于一个将军的愿望。
众生皆应被平等对待,并不因战争或其他什么就可剥夺。
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电影,真实战场上恐怕不会出现如此为救马而不惜生命的插曲。
但退一步说,仅凭这样的桥段出现在电影中而观众们不感到矫情或突兀,已是这种生命价值得到普遍承认的体现。
想起前两日看到另一场战壕戏,恰可拿来辅证。
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哭泣的草原》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二战爆发,自小亲密无间的双胞胎兄弟都去参军,一个加入政府军,一个加入游击队,在漫无天日的战事中对阵、消耗。
某日弟弟双手高举,爬出战壕,大喊哥哥的名字。
一段沉寂之后,哥哥现身:你怎么来了?
弟弟说:妈妈死了。
哥哥一愣,扔下机枪,与弟弟抱头大哭。
不久两人重新装备好,各回各的营地,直到双双战死,终未再见。
安哲罗普洛斯的镜头冷静克制,却是对战争的极大控诉。
战争撕裂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正常情感,令多少美好的东西扭曲破碎。
这看上去与斯皮尔伯格的面向颇为不同:一则以沉重,一则以温暖;一个讲战争摧毁一切的残酷,一个心怀战争之外还有人性存在的乐观;一个是欧洲人对生命与终极价值的追问,一个是美国人应对世事的积极态度。
然而即便如此,二者终归有共同之处,即都承认存在一种高于敌我对立的普世价值的存在。
这种价值不会被战争、仇恨、爱国心或国家意识形态所取代,它萌生于任何专断遗留的罅隙之中。
反观国内的战争戏,个中形象之脸谱化、情感之单一化,无法不令人生厌。
审查制度固然是人人都可举起借以面对指责的盾牌,但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正确”的“受害者”心理作祟。
尽管多年前便声称远离了区分“你们”和“我们”的阶级论,创作者和观众(自然更包括审查者)还是难以逾越这种自居正义方或受害者的道德优越感。
仿佛一切艰难困苦都成了荣光与资本,以至于不能正视自己任何一丁点错误,也看不得对方任何一点不那么可恶之处。
这种情绪无处不在,且不必说文艺领域的表现始终让人失望,单看近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罪”的提案就知道了。
若不能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不能清晰地自我认知、正视历史,那么即便战争已远去,也难有超越战壕的一天。
一匹受伤的马犹如戴着荆棘冠的耶稣,站在笼罩着烟尘的战场中,而在这一刻,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一边聊着对方战壕里的情况,一边帮助那匹战马剪断缠绕在身上的铁丝,多么不可思议又戏谑的一幕,这是斯皮尔伯格在国内新上映的电影《战马》中的一幕,尖刻地说表达手段并无太多新意,但是很奏效,真的很美,一部电影从画面.镜头的角度上来说可以做到几乎每一秒都很漂亮,就已经很足够了。
尤其最后一幕,像《马背上的Godiva夫人》一样安静唯美,青年士兵在马上缓缓回家,旁边是夕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幕,既不刺眼又不造作,镜头的精致光影的配合,不得不让人感叹斯导的严谨。
正如影片结构,非常的工整,开头的拍卖会,结尾的拍卖会,哪怕是中间段落也让人从技术层面上无可挑剔以战争为题材,而且最后结局大圆满,算得上一出喜剧,当然这里的喜剧不是扎克和小罗伯特唐尼的《预产期》或者憨豆先生什么的,关于喜剧的定义,忘记是谁说的了“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
时间段和角度不同都会使看法转变。
但事实并没有变,毕竟时间会冲淡一切,就像很多电视剧一样,你也许刚开始并能很投入这部电视剧,但是,伴随着人物在几十集里经历空间转换,时代变革,我们的观看时间可能只能用分钟计算,但是我们的心似乎已经伴随人物沧海桑田,而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和被动的情绪,将决定着对我们对影片的观感。
作为一部引进片,难免要与国产片做对比,例如影片后面,老人让马的一段,突然让人想到了张艺谋。
那种刻意营造的场景和戏剧化的氛围,同样对光线和色彩的迷恋,但是两者之间似乎还差着些什么……想起某个朋友抱怨过的,说现在的某些年轻观众群对于某些影片的评价,只要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男人的友情戏,稍为默契点儿的,稍为形影不离点儿的,就是“搅基”,要么“群P”,若是描写人与动物的情感与依恋,就是“人兽”,于是乎这部《战马》理所当然就成了“人兽纯爱基情大片”。
好吧,我out了,时代是你们的,最终、且永远是你们的。
也许正是在如此腐女腐男基友横行的世界里越是有斯皮尔伯格,马丁西格赛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等等这帮老头子们在这里维护着传统学院派的大旗,有他们在,学院派风格似乎就不会被时代所遗忘。
相对于《奔腾年代》《恋马狂》等同以马为题材的电影,《战马》似乎更注重于这匹马本身,而不是以人为主角,马为道具,影片中多处对马的特写镜头,也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对马的喜爱,而作为犹太裔的美国人,斯导的电影里似乎永远离不开“战争”这个字眼,于是这两个最爱,再次融为一体,气贯长虹。
忽略你所知道的资料和信息,单纯的看这个电影,你会怀疑这是否是一部2011年的电影,厚重深沉,扎实的镜头,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怀疑这是否是一部80年代的片子,然而在这个年代这种厚重而扎实的影片太难能可贵了,正如今年奥斯卡大打怀旧牌一样,马丁西克塞斯的《雨果》,还有来自与法国的《艺术家》,浓浓的思旧情怀。
是的,如此传统的一部电影,可能并不会满足所有人兴趣和需求,而且可能并不会有多少人相信真的有一匹马经历了如此的辗转,最终回到了主人的怀抱,这正如童话故事一般,重点只在于你是否相信,而相信会让你的心里永远保存着那么一块美好纯净的世界。
在视频网站上偶然看到了这部独特的影片,后悔为什么没有在2012年上映时就观看。
看到片名本以为会是个良驹救主或是在战场跟随主人奋勇杀敌的故事。
然而随着剧情展开看到的竟是透露着文艺气息的战争片,没有过多的杀戮和血腥,却让观众看到战争中普通百姓、士兵、敌军的众生相,懂得战争是什么,斯皮尔伯格做到了。
影片中很喜欢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与德军交火片段。
当骑兵列出阵型手里拿着长刀,几百匹战马穿过芦苇荡,冲向德军军营与德军拼杀,结果中了德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骑兵营低估了德军的实力,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冷兵器与热兵器的较量,结果不言而喻,士兵惨死,少校被俘虏,少尉也射杀。
在这场战役中导演没有使用子弹横飞,血肉模糊的画面,只是通过少尉的眼睛来表现了本应惨烈的射杀场景。
血肉模糊的战役被表现的有点唯美了,但同样震撼人心。
在乔伊逃出德军军营被铁丝荆棘缠绕时无助的嘶鸣,敲打着英、德军士的心,有英国士兵打白旗冒死相救,因为没有带工具而懊悔时,从德军壕沟里飞出了七、八钳子的画面,让人不禁笑了起来。
此时本是敌对的双方,因为乔伊被拉到了一起,这时没有战争,没有流血,大家都是普通人。
这部影片没有绝对的主角,一匹战马像一根线把身处战争中的平民、英军、德军、战俘串联起来,让人们看到这些小人物在战争来临之时的境遇,看到战争的无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期待着另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或黑鹰坠落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儿童小说的原著,PG的电影分级,注定不可能展现绞肉机式的一战的惨烈。
然而习惯于斯皮尔伯格式主流的影迷们会认可这部典型的温情优秀之作。
那所谓的人文关怀,说是陈词滥调也罢,说是虚伪面纱也罢,却的确是斯皮尔伯格立身的电影哲学。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在想如果要拍以马为主题的战争片,那么冷兵器年代最适合,才能显现战马的英雄之色。
可是我错了,这片子从未想要成为让人热血沸腾英雄传奇,而是大时代悲剧中弱者的无言反抗,正如拯救大兵瑞恩不是巴顿将军,所以我们看到了骑兵对抗机关枪,骏马对抗坦克,正是这样一匹在冷兵器时代会成为马中赤兔的一代骄马,哪怕在乡间还能和发明不久的汽车比酷,可是在世界大战的前线只能作为拉大炮的牲口而受尽折磨,这又何尝不是在那个机械时代日渐渺小的个人的真实写照呢?
它在战争中的第一个主人,那个骑兵军官,优雅而早逝,如同被雨打风吹去的华丽年代,但尚且抱有尊严。
第二个主人,为了拯救自己弟弟的逃兵,耻辱的死去,没有荣誉只有同情。
第三个主人,爷爷和孙女,父母在抗争士兵的掠夺时被杀,只有爷爷面对孙女的懦夫的斥责而缓缓道出“活下来,才是真正的勇敢”。
至于那段英德士兵联手救马,不过更说明了战争的荒谬。
这里的战争,不像黑鹰坠落一样是身边同伴落难的血仇,而只是原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们之间命运的玩笑。
由于PG的电影划分,某些段落不能够展现血腥,却不乏动人之处。
比如那段机关枪对骑兵,当然不可能如“最后的武士”里那么惨烈,只能前一个镜头拍骑兵突进,后一个镜头只剩下空马奔驰。
倒有几分黑泽明“影武者”拍长篠之战的神韵。
再比如逃兵兄弟被枪决,恰恰被缓慢落下的风车页挡住,平添几分诗意。
这样训练有素的镜头现在越来越少见了,新一代的导演们以碎镜头或摇晃自拍风格为酷,实在是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感。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最近的大热的那部国产战争片。
以这样的动物为主线表现战争显然更能赢得大多数人的共鸣,无论国籍文化;而以烟花女子为主线表现战争,除了奇情的引人注目之外,终难登主流的殿堂,无论国籍文化。
即便是羊脂球和茶花女,也终差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更何况这两个还没有下半身情节的卖弄。
片子我还没看,或许的确很好,只是可惜中国的抗战就此又少了一个绝好的在世界上宣传的机会。
一部战争片里的浪漫对白。
电影是一战的背景,围绕一匹马而呈现的故事。
不得不说,开头被抖森的美貌和本尼性感的mustache惊艳到,真真是有存在感的炮灰。
画面和剧情都很棒,真实感与代入感。
从骑兵,机关枪到毒气,战壕,新科技。
从开始战争到最后的Hundred Day。
通过逃兵,可爱农场女孩等故事,表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一个线索夹杂着几条支线,进行了四年战争生活的呈现,另,最后战士归家映着夕阳下的剪影真的美翻了。
《战马》无题观后感我不是专业影评人,更不是电影圈内人,我不可能玩转着那些专业名词冷静分析一部电影的各个方面,电影电视书籍是我生活的一个后门,带我走向世界,走进历史,告诉我我何以成为我自身,以及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绝大多数时候我只是跟着感觉走。
奥斯卡告诉我它觉得《雨果》和《艺术家》挺不错,也许吧,我得承认它们确实挺有深度(尽管《雨果》是斯科塞斯拍给她女儿的),只是就目前而言,我尚浅薄,对不起啊,是真的欣赏不来。
专业人士告诉我,《战马》上映后反响平平,算不得斯皮尔伯格的上乘佳作,我看了,感动了。
我知道为什么大家觉得这部电影不怎么有意思,战争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尚未打开电影,就已经能猜到结局,这点倒和爱情电影有几分相像。
纵使是猜不透准确的结局,一切人和事碰撞上战争,无非剩下两个字:生,死。
既然如此,战争片往往是一个简单朴素的框架里盛着无比沉重的内容和一片断臂残骸。
从这个角度看,《战马》虽然也有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但在“直面惨淡人生”这方面,却似乎有些太美好了。
我对《战马》的故事并不陌生,高中英语的信息匹配不止一次出现过《战马》和它的简介,它总是作为舞台儿童剧被介绍,所以我大概能够理解它为什么在战争片中有些另类,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甚至不应该被称作战争片,它倚靠着对安宁的希冀,面向着纯真的光明,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勇气和信任的故事,加之一战时的武器装备水平远不及二战(人类在自我毁灭方面的效率高得惊人),战争是它的背景,不是它的主旨。
我们习惯了横飞的血肉,习惯了无尽的黑暗,习惯了让冰冷的绝望压在我们心头,美好的事物太虚幻,大团圆的结局太幼稚,硝烟中的真情太没有深度,那就这一次,放下我们的身段,不要那么多痛苦的思考,以爱为名,再相信一次奇迹。
斯皮尔伯格避开了血腥和惨死,通过含蓄的摄影方式叙事,用近乎于温柔的笔触描摹着枪林弹雨中脆弱的生命。
上校率领的部队遭遇埋伏,镜头在机枪前和机枪后快速切换,枪前是驰骋的战马和马上神色惊讶、茫然、悲怆的军人,枪后只剩下受惊后横冲直撞的马匹。
两个临阵脱逃的德国少年,一个14岁,另一个显然也没大多少,面对着处决他们的枪口,不疾不徐的风车遮掩了他们倒下的瞬间,如同神父温暖的手合上屈死者死不瞑目的双眼。
这样的镜头不胜枚举。
在《战马》中,敌人也不全是冷漠残暴的,交战双方也能够因为拯救一匹马而握手道别,你可以说,这太理想化,纯粹是一厢情愿,盖伊·萨杰在《被遗忘的士兵》中说:“其他人或许某一天会明白,人有可能爱上冲突双方身上的相同品质,而痛苦也是没有国别之分的。
”你可以说,这么多人,围着一匹马转,太狗血,《拯救大兵瑞恩》里牺牲八个救一个,又值不值得?
生命本无价,又如何衡量?
在生命如流水般逝去的战场上,这些看似缺乏直面勇气的镜头,用微弱的温存给予了生命最后一点点的尊严。
我们说《战马》不太等同于一般的战争片,不是说它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看完后躺在床上回味,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部需要看两遍的电影,第一遍就是一般意义上从头到尾看一遍,第二遍在心里倒着放映一遍。
结尾处Albert身着军装与父母在夕阳的余晖中相拥,Joey立在金色的光芒里,目光深邃沉静,剪影式的处理抹去了他们个体化的特征,Albert不再只是Albert,是战争洗礼中成长的一代人,活着的,死去的,他是所有的Devon Boys,是那些有名无名的年轻军人,是Nicholls上尉,是Stewart上校,甚至也是两个倒在风车边的德国少年;Joey也不再只是Joey,它是Tompthorn,是横尸在机枪前的所有战马,也是德国军营里一匹匹活活累死的同伴。
时光掠过中间所有的苦难与考验,回到影片开始不久征兵时的场面,大家聚集在道路两旁,欢天喜地地送走即将上战场的年轻人们,父母送走儿子,妻子送走丈夫,姐妹送走兄弟,儿女送走父亲,人人脸上挂着笑容,却没人知道他们还能不能见到他们的儿子、丈夫、兄弟、父亲。
那一幕的热闹和结尾处祥和的剪影重叠,魂兮归来,普通人的生命也有了厚重的力量。
死去的人是为了让更多人活着而死去,而活着的人绝不该为了让更多人死去而活着,我们总看不懂这个道理。
1918年,一战结束。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
一代又一代,我们走过那么多腥风血雨,经历了那么多苦痛悲伤,历史需要缅怀,但仇恨与狡辩都不是缅怀的好办法,出自灵魂的爱的火焰才是亡灵们安息的墓穴。
谨以博尔赫斯诗中的一节作结:我给你我已死去的祖辈,后人们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亲的父亲,阵亡于步宜诺斯艾利斯的边境,两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时候蓄着胡子,尸体被士兵们用牛皮裹起;我母亲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人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亡魂。
(1、博尔赫斯的这首《我用么才能留住你》主题跟《战马》的主题基本没啥关系,当然了这首诗的主题一贯众说纷纭,我就借了一节来用一下······2、最后我就不正经这么一小下,这身军装真心还挺好看的······)
电影多次回避了杀戮和鲜血,采用了一种相对温和、平淡而又相当高明的表现手法,这丝毫没有淡化战争的残酷,观众能通过种种细节或画面对比看到战争带给各国人民的苦难。
乔伊经历了战争始末,并在这期间表现了生命的抗争和顽强。
另外,它也见证了科技飞跃的时代背景下,一战向人间炼狱的飞速转变。
第二幕情节,德军击溃了英军那颇具骑士精神的冲锋后,德军士官居然对英军士官进行说教:"What? Did you think that a garrison on open ground would go undenfended?" 言语中甚至有些责备,而非胜利者发出的嘲弄。
短短几年后,旧欧陆的骑士精神早已烟消云散,战争所涉及到的一切都在适应战争:军装的舒适性和观赏性完全让步于实用性;荣耀的冲阵骑兵被冰冷的机械造物取代;为敌人保留的同情被杀戮的惯性挤占。
死亡、腐烂、麻木、猜疑席卷了战争中的一切。
说两个我感触比较深的地方:① 法国老果农道出勇气在战争中有多种形式。
诚然,在战争中,不是非要举枪御敌才能体现勇气。
老果农孙女的遭遇也令人心碎,结尾老人的话暗示她没能挺过战争。
② 当一匹马出现在没人能存活的交战场,两军各有一个不怕死的“笨蛋”走出战壕想要救马,双方从一开始的互相戒备到合力营救。
战壕中抛出的铁钳、围观战马的士兵、众筹出的29英镑,一个战场上的惊异之物牵扯住了所有士兵的心,这一抹战争中的荒诞色彩,让我想起了《西线无战事》最后保罗捉蝴蝶的场景。
乔伊和艾伯特重逢那一段,气氛烘托得太好了,情不自禁地流了泪。
我认为《战马》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战争电影,斯导又一次展示了他驾驭战争片的强大能力。
男孩的梦想是:上阵杀敌,策马奔腾。
目前的事实是:当兵福利待遇不错有助于找媳妇,骑马很格调能引起广泛的羡慕嫉妒恨。
但要想上胶片:你得有张好脸,你得有匹骏马,你得经历战争,你得人性光辉。
最好你就是赵云,你就是项羽,你就是岳飞,你就是成吉思汗。
结果导演告诉你,ok你被录用了,不过主角是牲口。
战马其实并不善战,不过也不反战。
它多数时间是卖力气和疯跑。
只能说Joey是名性格演员,重承诺,讲义气,身有伤疤,心中反骨,快意江湖,英雄不问出处,BALABALA。
结尾一人一马回到老家,就像西天取了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一直无比认同一句话:对人生有益的全都是没有实际价值的。
战马换不到宝马一个轮胎,可惜你花钱买不到。
华丽一词,最适合形容战争。
枪声与炮弹,鲜血与死亡。
毛主席教导我们:“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政治向来华丽丽亲历战争的人多数有些阴影,不愿炫耀往事或者不喜追究细节。
斯皮尔伯格这么爱拍战争大片,可见老大爷拥有一颗多么阳光,多么欢快的心。
要感谢我们至少活在一个理智的国家,避免了许多无谓的战争,无需去体验失去一切的痛苦。
而且还能花40块钱,坐上两个多小时,稍微感叹一下中国为啥拍不出大片。
《战马》我喜欢。
有点长,两个半小时。
不喜欢的观众,会说它老套,不现实,缓慢,但是不知为什么,这部片打动了我,虽然我承认它的老套不现实和缓慢。
在所有圆熟的技巧,唯美的画面,程式化的人物塑造之上,我可以感受到创作者仍然有激情,片子对战争的谴责和生命的赞美仍然真诚。
高潮处战马Joey逃离战场,越过战壕,最后铁丝网缠身那段,让人心情激动。
当然老John Williams的音乐起了作用。
John你难道从来不失手么?
这个片的阵容非常华丽,如果不喜欢剧情,就去看卡士吧。
BC跑了一回龙套,怎么看怎么像福尔摩斯化妆破案,追到军营里假扮军官。
看着他一直想笑,他是miscast了。
Tom Hiddleston其实也是个龙套,而且也很有穿越感,但是他太漂亮了,那双绿眼睛瞄过来,顿时让你把所有的违和感抛到九霄云外,事实上,所有的判断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卢平老师DavidThewlis这回演个坏乡绅,可是我还是很喜欢他(其实不算太坏啦)。
主角起用的是不出名的年轻演员Jeremy Irvine,容貌演技都不是耀眼万丈那种新人,然而够好,表现不错。
其他还有很多眼熟的演员,知道看过他们的戏,我的记忆日渐模糊,叫不出那些作品了。
回来查一查,果然都是有实力的老演员或正在升起的新星。
还有那些马,当然都很漂亮。
这片里对马的塑造介于现实和梦幻之间,灵性的表现恰到好处。
马也是叙事的主线。
马儿一旦易手,前任主人就淡出,故事推进,一直到战壕深处,是经典舒服的叙事手法。
片子虽然长,却适合孩子观看,很难得。
温情而不滥觞,残酷但不血腥。
打分:8/10
看过不少动物与人的影片,有狮子不忘救它的人类,隔着狮栏亲吻着恩人;狗与主人不离不弃,挽救主人于危难;海豚🐬与人亲密互动;以前也有马与人的电影,比如《红棕烈马》等。
这部电影描写了一匹骏马乔伊从出生到与小主人艾尔伯特的跨界情。
这匹名叫“乔伊”最终回到了小主人身边。
乔伊的小主人亲眼目睹它出生,从此刻便结下不解之缘。
小主人的爸爸花高价买回乔伊,小主人训练并与它玩耍,并用鸟鸣声召唤乔伊,在小主人家乔伊还学会了拉爬犁负重劳动,这让小主人及家人既心疼又自豪。
战争爆发,乔伊被强行征”兵”,遇到上尉非常爱它,乔伊履历战功,并结识了一好伙伴(黑骏马)。
上尉死后农场主和小女孩收留它们俩,爷孙对它们爱护有加。
但随着德军入侵,乔伊被德军掠走,去拉炮车,黑马不从德军欲处死它,乔伊走过去轻抚并低沉马语,和黑马并肩战斗,德军虐待马匹,只要干不动就强杀之,但军中尚有爱马之人,黑马生病、受伤渐体力不支,终于离开乔伊。
乔伊悲愤万分,愤然冲出德军防线,它穿越森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狂奔,仿佛一道火光跨越战壕,跳过坦克,踏蹄而起向德军封锁线冲去,最后被防线的铁丝网缠住,英德二军各一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乔伊。
此时乔伊身负重伤,军官认为不能救治准备枪毙它,小主人正作为眼伤在此地等候治疗!
听说有匹奇马,疑是乔伊,他学起鸟鸣呼唤乔伊,乔伊步履艰难走向小主人而获救。
这部电影的乔伊是幸运的,所遇之人大多都是爱马的,马有情人有意,皆大欢喜的结局。
电影最美的是乔伊,是用光,尤其是乔伊在逃离德军时,在火光冲天的背景下狂奔,长棕飘逸,健硕肌肉线条泛着光芒,四踢腾空,太漂亮了!
太帅了!
感动与美的享受并存。
除了动物本身还是很萌的,毫无亮点。听说2匹马轮流演了以后更无感动。。。这故事碎的,这情煽的,美国弱片之年啊。。。
傻逼电影
懶得說
这是一部基情乱伦片~
应该更感人的。可惜没有。
好想吐槽 马驹时耕地完全是毁马呢好么 看了一半完全无感
灰机上看的,差一点点就看完了
老斯,你和威廉姆斯都过时了,再这样下去就成国师了好不好?
看之前正好是titanic的预告,瞬间击中泪点啊。。看完这个片更是泪点无数TOT 男孩最后应该和那个大爷的孙女在一起才是perfect ending啊!!
不是我的菜
实在是……太一般了……
2012-05-22 tues 天气凉爽,办公室非办公下午,认真的看完了。真是一匹了不起的马,我也想要拥有~~~
前面有些冗长,特别是开头那一下,莫名其妙。除此之外,通过用动物表现战争和情感这点,做得相当到位。PS:我很想念那只鹅。
斯皮尔伯格拿着一匹马形状的小棍子在我内心那唯一一块柔软的小角落里戳戳戳……戳的老子涕泪横流啊泪洒影院啊啊啊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老子哭成个泪人儿啊。硬汉的情感你们谁懂?
太恶俗了,一张张程式化的脸孔还有地主老爷穷孩子的故事都跟共产主义教育片一样,斯皮尔伯格也许是收了一个爱马的俗大款的钱拍个童话故事。
11年了啊。
从头到脚透露着甜蜜的虚假氛围,不过德国跟英国士兵一起救马那段还是很可爱的,作为夏洛克脑残粉表示作为观看此片唯一理由的二表哥在五十分钟左右才出现,然后耍帅不到十分钟就挂了实在是太¥…&%&*&*%了!!
恰到好处。哀而不伤。被TomHiddleston的绿眼睛杀得魂飞魄散。
故事松散且太拖。
是体现人性的好片子,只有获奖的能力,没有票房的支持,尤其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