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我们一直记着,情绪或场景总会萦绕在我们心头;也有些电影,观影之时如何不停赞叹,待至结束便不再能想起。
《一念无名》是后者:作为一个整体,它饱满成熟;从细部看去,同样值得细致分析。
可一旦从黑暗中离身,我们便不再能想起什么。
一切都消失不见,为什么?
反正,看完《一念无名》后,我不再能记得什么。
也许对一些情节有回忆,但里面的情绪于我早已消失殆尽。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
是否因为两部电影都在讲述日常生活中那些无力抗拒的痛苦之事,才令其显得有些许相似。
对于《无人知晓》,我也不愿去想起什么,观影的整个过程是让人痛苦的。
是枝裕和虽然极为克制地呈现出几个孩子的生存状态,将情绪的感染限制到最少,但整部影片就像从清水里滚落的刀子,虽然不割人,却也让人心惊。
相较而言,因为导演(“作者”,风格)的消失,《一念无名》同样能够客观呈现一个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困境,而不介入同情或批判。
但这种“满”的寻求与是枝裕和的日常化的“空”是有区别的。
《无人知晓》完全按照日常生活的节奏进行,这会让我们恍惚觉得确有其事。
而《一念无名》走在另一极端:建立在一个精心打磨的剧本之上,并让各个影像元素(摄影、表演、配乐等)尽量表现出来。
“用力”是我们能够指责本片的一处地方。
剧本是用力的,满是戏剧性的冲突;表演是用力的,因为使用的方式是用演员的表情来反反映情绪,而不懂得蒙太奇效果(库里肖夫实验);配乐是用力的,一旦有情绪起来就要迅速跟进……也就不用提,不断通过闪回来交代过往剧情的老套做法了。
这样,它就远离了日常生活的松散,变成一出苦心编撰的悲剧。
在苦难面前唤起同情性,这是人之常情。
我们在《无人知晓》里留下的泪水是自自然然的,我们被真切地感动。
但在《一念无名》中,苦难的接连袭击让我们丧失了共情的能力,我们只是遭遇到“难受”,但这种难受挤压在内心,却无法被释放出来。
整部影片都在这种”满打满算“的精准计算中完成,生怕遗漏了无力的片段。
从细处看去,各处也许都有让人惊喜的地方,但合在一起就丧失了灵魂。
一部不错的处女作,却不懂得给观众留些回味的余地。
如果有一些留白或无意义片段,也许会更好。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一念无明》不只是讲躁郁症患者和重返社会后的遭遇。
这不单是个体的情感困境,它折射出的恰是泛社会的焦虑和惶恐。
这部关于现代病的电影,更像传统香港电影的文艺片套路。
没有剥削,不去消费。
躁郁症的源头,不是可怜的主人公。
他更像被诱发的受害者。
躁郁的,是外部社会,是围观朋友,隔壁大妈,还有举起手机的民众。
尤其是在婚礼现场和教堂讲演的两场戏,电影相当沉得住气,勾勒出了一个2010s时代的香港城市众生相。
电影故意用表现正常人的做法,把余文乐父子围困在几平米的狭窄空间,如“牢笼”一般的事实囚禁。
这个走出监牢以后的逼仄牢笼,正好说明它既是香港底层市民的生活状态,也是主人公压抑心理的具象表现。
你在电影里能感受到那种电影情绪与紧张状态:囚禁中的精神病人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敏感、不安、抑郁、躁狂,随时可能原地爆炸。
《一念无明》躁郁症患者,肯定是现实社会的边缘少数人群。
但即便如此,它也牵涉到一个家庭伦理的存在,电影借主人公的视角,呈现了香港的社会结构与普遍歧视。
当躁郁症发作以后,媒体在做什么,精神科医生怎么办,夹在其中的亲人爱侣又如何是好。
如同观众还会留意到香港的住房,社会的养老,还有投奔的教会。
本着社会写实的调子,《一念无明》把许多典型的香港问题都放到了一例躁郁症里面,使得电影格局比表面看起来要大很多,没有停留在自怨自艾。
对片中几个演员来说,人物的情绪需要克制。
电影成功做出了鲜明的对比度,没有沦为千篇一律的同情或指责。
金燕玲戏份最少,只要演出精神病患的恐慌与压迫,是个真实的诱发者。
对于余文乐,他不仅要丧,还要不露痕迹,自然地丧。
难怪许多人玩笑说,救了余文乐演艺人生的,不是春娇,更不是彭浩翔,而是这部《一念无明》。
他居然连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都做到了,并且还控制住了。
这样的惊喜,堪比《树大招风》里林家栋的脱胎换骨,不靠宣泄与爆发,而是收着敛着藏着掖着,令观众更有锥心刺骨的感受。
还有老面孔曾志伟,他不是一个病人,但在压迫之下胜似病人。
他压抑着情感,怀揣着卑微,以父亲的责任担当,去拥抱自己儿子,同时还是社会的弃儿。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躁郁症的余文乐亦是如此。
对生活在香港的千千万万人,同样不容易。
《一念无明》的拍摄,面对了时间、预算还有演员档期的不足(几个演员无片酬参演)。
不过电影扎实过硬,镜头特别稳,动起来的街头戏份也潇洒。
电影固然以压抑的情绪流为主,但结尾的不放弃不言弃,同样是合情合理。
应余文乐资深粉丝Michelle小姐的推荐,在排片不太理想的周末去看了下午场的《一念无明》。
观影前 Michelle特地关照我,这是罕见的粤语对白放映,可放心原汁原味品尝(事实证明这确实对理解电影起到了灵魂渗透的作用)。
这几年在因缘际会之下,余文乐成了我在大银幕上见过最多的香港男演员,在这个港片式微的年代。
一方面前去应援一下余先生,一方面也算是为明日的金像奖颁奖作个前瞻。
如预期般,这是一部很丧的,且无解的电影。
从一开始男主角躁郁症患者阿东被曾志伟饰演的父亲领回一个鸽棚一般的立锥之地时, 电影就试图告诉观众:他被困在这里了,思想和肉体,以及进路都被困在这样不舒服不自由的方寸之间。
逼仄压抑的气氛贯穿始终。
虽然从名为医院的牢笼中出来,现在开始阿东的人间修罗场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个他人眼里的大逆不道的弑母精神病犯人,阿东几乎不可能再成为适用于这个社会的小小螺丝钉,于是乎找工作碰壁,昔日友人更无暇给予真心实在的关心,女友的所谓宽恕也不过是套着宗教外衣的变相叱责。
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电影里有两个高频词汇,一个是“青山”,一个是“扑街”。
前者指的是香港青山病院,也是港片里经常会听到的一个梗,约等同于骂人,后者指的是废物,阿东母亲常年责骂他的口头禅。
面对阿东无解的人生,父亲曾志伟听到最多的建议是“送回青山咯。
”这建议来自同样活得卑微的左邻右舍,以及事业有成的另一个儿子。
于是他才会说:做人真是左右为难,做个扑街倒是很容易。
虽然活在半梦半醒之中,阿东却还是保持着极高的道德规范,这大抵出自人物本身性格中的冷静,敏感,正义,柔软。
在医院里捡起父亲烟头;在朋友的婚礼上呵斥宾客:虽然我是青山出来的,我都知道要尊重人,麻烦你们不要讨论房子,钱,戒指,今天到底谁结婚?
而这种一句话都没错的“挺身之举”被放大了来看就是一个精神病人在发癫。
病前病后阿东所处的世界都绝非友善。
当然《一念无明》 并不单纯讨论一个有问题的人回归社会有多难,而是植根香港这个小盆景,大到社会情感生态环境,小到家庭单元的悲喜和睦,是怎么影响着单独个体的命运,是怎么激发一个人,又毁灭一个人,而现代社会这套固化的审判视角又是怎么运作出一系列新的隐形悲剧。
于是剧本打造下的阿东成了一个非常极致的人物,承接了原生家庭的不幸,事业不顺,个人情感障碍,虽然他努力排除母亲发疯,缺乏父爱的生活阴影,谈着一份平凡的恋爱,抱着普通的结婚买房的梦想,兢兢业业研究股票投资,却还是成为了一个苦难综合体,并一步步形成生活的苦循环。
医院的五分钟冰冷问诊和宗教信仰都只能更雪上加霜。
这是编剧写得过于彻底的地方,把阿东的发癫合理化。
恶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之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简直是比地震海啸还恐怖的存在。
在父亲车祸后的一场戏中,面对儿子憋在心中多年的责问,曾志伟把一个废物父亲的无奈演得震撼心灵:我是个没文化的人,只识得开车,赚钱,不识得怎么做人老公,做人老豆。
这场情感充沛激荡的对手戏让我看得头皮发麻,你认识到家庭情感的缺憾,但你无能为力。
阿东父子所居住的“72家房客”单元里形形色色的邻居以及曾经的好友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生态环境。
电影好就好在每个角色都具有对这个社会草木皆兵的“攻击性”,同时也兼具“被伤害性”。
带着可爱男童的单身母亲余师奶也是个活得不如意的人,视儿如命的心态下却是简单粗暴的爱,教育儿子做人就要向上不然怎么娶妻生仔,在不侵犯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做着表面的好人,一旦嗅到危险便会非黑即白地做出内心的判决。
当阿东在超市吃着巧克力发病时她选择了袖手旁观,众人逼阿东父子搬家时她选择了煽动。
同样活在今不保夕环境里的她没有理由和力量去怀揣信任。
一副香港底层贫穷社会的恶性循环与所谓理性的嘴脸如此近地展现给了观众。
人都不是坏人,徒有可怜。
这对母子关系可以说是悲惨的阿东母子的一种参照,类比。
当影片最后余师奶在天台上给了一直与阿东玩耍的儿子一个耳光时,说着“你懂什么呀。
”这似乎昭示着另一段扭曲故事的开端。
相比较而言,房客里另一个看似不良少年的男孩则充满了同理心。
而阿东的金融才俊好友Louise则在一通看似敷衍的“忙得要跳楼的。
”的电话后真的跳了楼,不失为为这个他们所存在的世界蒙上一丝现实又戏谑的色彩。
电影在后半段的转折事实上来自曾志伟的角色。
影片开始时自言不会做父亲的男人参加了社区互助会,开始看心灵类书籍,试图和小儿子沟通解决方法。
直到被曾经疼爱的小儿子一句“送回青山,不要搞了。
”所激怒。
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外包别人来做的,现代社会的这套便捷省事以求效率,闷头闪躲,回避爱与责任的法则,让他彻底失望也彻底醒悟过来。
打火机和香烟被重重甩在地上。
那一瞬间老父亲脸上愤怒夹杂疼痛的表情让人觉得槽糕生活离你真的就是那么近,这种逡巡在布满灰尘的楼道里的生活之痛,我相信比金像奖其他某青春题材提名电影里表现的成长疼痛要真实多了。
父亲的角色在疼痛后开始发力,他质询房客众人:光是他有病么,我也有病啊,我有高血压,你儿子也有哮喘,这些病并无不同,倒在路上是不是都会让家人担心?
导演借曾志伟之口道出了真相,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谁能做到真的身心健康呢?
还不是人人都有一座“青山”,源于不信任,不安全感,被伤害,被压抑。
电影虽无解,阿东痛哭流涕后的面孔也依然牢牢存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好在父亲用一把无形的钥匙在结尾处打开了一扇门。
让误解的继续误解,不友善的眼光也注定继续追随,阿东的后续我们也不得而知,父子的关系却回到了纯白的原点有了生机。
在这部电影中我更倾向于认为是余文乐与曾志伟的双男主,因其角色与演出缺一不可。
在此也预祝二位在明天的金像奖中取得好成绩。
丧得很对我胃口的片子,差点就想打五星了。
(标题废。
用了一句很有意思的台词。
片尾字幕「关注弱势群体」「人文关怀」「感同身受」这些话谁都会说。
要做到实在是太难了。
在婚礼上七嘴八舌地喧闹的人,举着手机拍照看笑话的人,对邻居毫无关怀避而远之的人,就是你我啊。
很意外,也不意外,全片里唯二对阿东怀着善意的,是小男孩和那个(混血?)黑人兄弟[来自评论的更正 东南亚]。
等妈妈睡着隔着墙给阿东讲小王子故事的孩子,实在太可爱了啊。
反面典型的余师奶,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儿子没有大陆户口,自己没有香港身份,孩子爸爸又不知道哪儿去了。
” 想起了中学时代看过的南方周末用一整版描写的双非儿童和他们的陆生家庭在香港的困境。
自己过得不如意,对其他人也难以分出一丝一毫的关怀了,只剩下了提防和冷漠。。
看过一些香港片,第一次看到像曾志伟住的这么小的房子,约莫4个平米吧。
后面去墓地,每个人只有一块砖那么大的一个格子。
投行高管Louis跳楼了,新闻说这已经是最近的第三起。
那些纸醉金迷是香港,这也是香港。
余文乐意外地演得很不错啊,虽然他的大小眼已经不能挽回了……屋顶那场和曾志伟的感情爆发戏很赞。
还有一处接电话时隐忍哭意嘴巴颤动的细节。
看完觉得很悲伤的话,也吃块巧克力吧。
(文/杨时旸)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就了这部《一念无明》的,余文乐的精湛演技至少要占一半功劳。
他站在那间只够两人错身的小屋里,眼神低垂,每一次面部肌肉微微地抖动,每一次拿着电话即将失控又极度隐忍下来的样子,都会让人忘记这是表演,即便那张脸以及他身后站着的曾志伟都那么让人熟悉,但你仍会觉得,这就像是在香港的某间公屋里随便扔了一台摄像机,偶然记录下了一个片段。
《一念无明》的英文名是Mad World,这更直白,也更残忍,它讲述的就是一个罹患了躁郁症的年轻人从精神病院重返生活的故事。
但这显然又无法概括全部,在这个主线故事之外,它泛射出太多的难以名状的况味——绝望的底层市井,港陆夫妻和身份尴尬的孩子,表面体面和内心崩坏的中产阶层,对心灵归宿的奢求和无处不在的无力感……所有这一切都慢慢浮现,通过一两句台词,透过三五处细节,给你展露一角,让你想象冰山。
港片没落的巨大叹息声中,这部电影用200万和16天,完成了一次小规模复兴。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从精神病院出院,他只能和父亲一起住在那间囚笼般的屋子里。
这个曾经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多年以来独自承受着照顾生病母亲的重担,最终因为自己的疾病和无法忍受的压力误杀了母亲。
当他重新进入社会,却发现自己早已是这个世界的敌人和弃儿。
阿东和周遭那些角色的设定有趣地成为了一个个对照。
他自己被诊断为病人,而周遭的人都是正常人,但实际上,只有他一直以来承担着正常人该做的事,而那些正常人却把所有义务毫无心理负担地甩了出去。
常年离家的父亲,远走他乡的哥哥,和他相比,谁又值得尊敬,谁又令人寒心?
但那些人都能在生活里谋得自己的一处角落安歇,只有阿东被正常世界驱逐。
而阿东的未婚妻Jenny,一个坚韧又实际的女人,一心盼望着供楼、结婚、生子,但最终却因为阿东突如其来的变故被卷入了大笔的债务和近乎崩溃的压力之中,她寻求解脱的方式是和一群遭际类似的人一起遁入宗教,她声泪俱下,混杂着咒骂和发泄,最终却还念叨着宽恕,你很难说她真的宽恕了谁,但你也不能批判她的心态,那些重压的破坏力,如果不从虚幻中汲取力量,或许会无从抵挡。
但是她和努力重返现实的阿东相比,Jenny寄托于虚幻不算是某种症状吗?
还有那个阿东曾经的同事,每天担心着裁员和业绩,终于在某一天从恢弘的写字楼上一跃而下。
他是这个社会依赖的中坚力量,但难道不是又一个病人?
阿东的邻居,妈妈带着儿子在这间逼仄的房子里生活,儿子没有内地户口,妈妈没有香港身份,母亲对未来的希冀和对当下的焦虑都变幻成了对孩子的压力,这个笃信中医的女人给儿子的头顶扎了一根针灸,为了让他能取得好成绩,孩子所有的爱好,却都被剥夺。
男孩儿坐在天台上独自念叨着,“你要向上流动啊,你要向上流动啊。
”那是妈妈对她说的话,像自我欺骗的咒语和滚动播放的梦呓。
每个人都有自己逃避的次元,父亲和哥哥选择扭头离家,Jenny选择了在胸前一次次比划着十字,前同事选择从高处飞下,妈妈选择把压力转嫁于孩子,相比而言,好像只有阿东愿意承担所有重压、责任和义务,别人都在逃离,只有他认命地一头撞进现实。
曾经对于照顾母亲如此,如今,从精神病院回归社会,仍然如此。
他想找到一份工作,“像别人一样挤地铁挤公车都没问题啊!
”他在电话里喊,但无济于事,因为他的身份标签是病人,而其他人的身份标签是正常人,即便事实上似乎恰巧相反,但人们都更相信标签。
他只能自己紧握希望,最濒临崩溃的时候,去超市大口吞下巧克力,分泌那一点点可怜的血清素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彻底崩塌,但这又成了精神病的证据,所有正常人用手机围绕着他,拍下他吞食巧克力的画面,然后传到网络,进行人肉和嘲讽。
你看,这些人多么正常。
《一念无明》其实一直涌动着情绪,不安、焦躁、危险、绝望,但它一直都很节制,即便现实怆然,即便际遇冷寒。
阿东的回归社会意外地成为了一种介入,一种关照,他自己是个病人,但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呢?
---12.Apr.2017定--19.Apr.2017改“一念无明”,原是佛语,在《御书一生成佛抄》中解释为生命本身所具备的根本迷惑。
一念是意味生命,无明是意味根本的迷惑,由此而生起一切的烦恼。
香港新晋导演黄进从如今这个疯狂世界中抽取出一百零一分钟片段以此为名,剪影醒人。
影片《一念无明》讲述了原普通白领黄世东(阿东)在躁郁症病发弑母被判入住精神病院一年后重新投入社会的一段生活。
又或者根本说不上生活,他的日子在出事之前就已经支离破碎,母亲行动不便整日抱怨,父亲不知所踪,弟弟远走他乡,与未婚妻计划结婚但钱怎么算也不够,期望达成两全的阿东只能一肩扛起新旧家庭所有重担,最终精神支持不住,出现问题。
自母亲身亡后,精神病患弑母这样极具噱头的社会案件成为遮挡阳光的阴云始终笼罩在阿东头顶,即使有曾经失职逃避的父亲的努力补偿,即使有自身难保的老友的倾力相助,但他还是躲不开未婚妻的“宽恕”和控诉,弟弟的决绝和疏远,邻居关切的指指点点与路人冰冷的手机镜头。
阿东的烦闷和痛苦在社会和身边人的重重压迫下只能通过更加病态的方式发泄。
这使得城市和阿东、社会与个人相生相成的互相折磨进入越发难解的恶性循环。
对于渴望真诚平等的阿东来说,吞下那些会帮助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巧克力是他对平常心的渴望。
这个麻木冷漠的城市则更近似如本片的英文片名,是一个“Mad World”。
而与这种暗涌不绝的疯狂相对的平静沉稳,像某种踪迹难觅的珍惜动物,游荡于水泥森林间却无人瞥见其身影。
只有还未学会游戏规则的孩子仍然愿意和阿东如常聊天,在开阔的天地中讨论为什么人要向上流动,为什么养在天台的花儿不会开,为什么阿东“被隔离”。
像阳光,怎么也要穿透阴云,邻居家的小男孩装睡等到妈妈深眠的半夜也要贴着木板隔层给进入抑郁阶段的他讲一讲《小王子》的最新改编。
摄影机恰如其分地记录了港人这种焦灼的生存氛围。
代表回忆的暖色调里来自母亲的打骂羞辱,与代表现实的冷色调里和父亲在医院天台的对峙,一是承受一是宣泄,对比之间却没有一处让人感到痛快,阿东内心的苦楚反在这样的情感爆炸中获得了更清晰的实体。
冷暖色调失去了以往色彩在电影情绪上的分明区别,只静静表现人与囚禁人的桎梏。
不论是沉静的固定机位,还是流畅的运动镜头,从画面中渗透出的是铺天盖地的压迫感。
导演不但展现了香港底层小人物狭窄局促的生活空间,几个俯视镜头更是将父亲黄大海糟糕紧迫的居住环境和阿东孤独压抑的内心状态无情曝光。
另有几次摄影机扫过同席人和路人用手机对着阿东拍摄的镜头,表现了人对他人隐私的好奇心理与冰冷的看客心态。
同时,当镜头对准阿东时表现出的则是被看者角度出发的现代人对互联网上自我信息暴露的焦虑。
影片通过镜头运用对物理空间到社交空间到心理空间有层次的展现,让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习惯而被无视的生存压力重新进入观众视野,并迫使观众对此做一番极为认真的审视。
从电影整体来说,《一念无明》讲述的并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故事,但却是一个能走进心底的故事。
自愿或不自愿地留在水泥森林里求生的人们既期望努力生活、努力相爱,同时也不断蓄养欲望和自私;遇事逃避不愿负责的态度可能出于怯弱,可能出于惯性。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如此论断人的本质。
生存于世,人永远无法剥离自己与他人丝丝缕缕的关联,就像沾染了一身蛛网,剪不断理还乱。
如留在香港的阿东逃不开他无理取闹的母亲,从大陆回来的父亲逃不开他时好时坏的大儿子一样,即便是看似黄家中生活最幸福的弟弟也逃不开清晨或深夜从香港打来的电话。
亲子、爱侣、朋友,人从心底生出对这些亲密关系的渴望抵不上一时失控对它们的随意摧毁。
此即“无明”,是个人生活的困苦与痛处,也是当下社会的浮躁和郁结。
在压力不断累加的城市里,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阿东”的影子。
情绪上的亚健康几乎成为了都市人的新常态,情绪障碍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都市病”——不久前,香港心理卫生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五点五的受访香港市民需要接受抑郁症相关的专业辅导及治疗,另有百分之九点一的受访者属于应关注的群体。
患有情绪障碍的人们能够与常人无异的吃饭、行走甚至工作、社交,但那些无法被外人察觉的心病如扎在心头的一根肉刺左右着他们没法自如生活。
被异样眼光注视的“阿东”不再是突发罕见的个案,他如春雨化身点滴融入都市人的生活而未被察觉。
如此细腻关切都市人内心世界的《一念无明》是一部很有香港味道的片子。
导演黄进的故事视角没有局限于特殊个体家庭,而是进一步将触角伸向整座城市的困顿。
他寻求的是当下香港社会环境的联系。
编剧陈楚珩则强调的是人在生命中不断互相伤害,同时也折磨自己。
无论如何都要拥抱身披荆棘的彼此实则是出于自身的无知和执著。
制作组通过电影想要呈现出的是如何直面问题、觉醒并寻求改变的状态,在影院落下泪的人应该都对此有了自己的思考。
诚如曾志伟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影片《一念无明》拥有十年一遇的好剧本。
这般款款情深的电影出现在如一台全速运转、负荷满载的机器的现代社会实在是对都市情绪相关问题的一记温柔痛击。
#本文整理收集于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本片唯一出现bipolar disorder是在男主去面试的场景里。
他说:“bipolar归bipolar,我可以好order地去bipolar嘛。
”看到这句我笑了,整个厅里只有我一个人笑。
精神疾病中的disorder,仅靠患者自己是没办法让自己恢复到order的状态的。
这句台词不止是男主这个患者的“不合理信念”,也是绝大多数“正常人”对精神疾病(尤其是心境障碍)的误解——为什么你就不能想开点呢?
双相障碍作为心境障碍,本来并不是必须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精神障碍,如果按时吃药定期复诊,预后是可以很良好的。
但可悲的是,一个人一旦被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社群的歧视和排斥会给患者的康复带来比生理病变更难克服的障碍。
精神科医生只会开药,企业不接纳重新工作,邻居落井下石,家人费尽心力无法理解,这都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残酷现实。
本片虽然只停留在了提出问题的阶段,但解决问题的本就应该是相关从业者和政府而不是文艺工作者才对,电影只需要从人文关怀角度体现足够的善意即可。
更何况,能看出来编剧和导演做过很多功课,在很努力地还原一个双相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的细节——遗传,环境诱因,高复发率,甜食刺激多巴胺分泌缓解轻度抑郁,躁狂和抑郁阶段性循环发作,最后回到水塘完成未完成事件……最重要的是,通过小孩表现出的同理心和接纳所带来的治愈效果。
虽然观片过程中很努力地在投入剧情,但职业病发作,还是忍不住想一些跟本片并不那么相关的事情。
比如那些看似能为“有心结”的人提供帮助的民间组织——教会和互助小组等,片中的表现不得不说很耐人寻味。
教会教导人们宽恕,但在剧情中,这所谓的宽恕只是伪装在神圣宗教道德光芒下的更深层次的怨恨。
相信和秉持着这种宽恕的人,永远无法跟过去的自我和解,也就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救赎。
各种心理疾病互助小组在美国很常见,香港应该也有一些,但片中表现的是精神病患者家属的互助小组,且也是倾向于略负面的描述。
这些互助小组固然能提供一点社会支持和心理安慰,但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遇到专业问题,还是应该求助于专业人士,因为他们至少是有相对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评价准则来指导工作的。
那么,精神疾病相关的专业人士是哪些呢?
香港这方面的机制已经比内地健全很多,有psychiatrist,有clinical psychologist,有counsellor,还有social worker。
但这四重架构,依然无法保证能照顾到患者的方方面面,因为精神病的治疗真的太需要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了,而这两样是绝大多数人不能提供的,仅靠专业人员那每周几小时的有偿帮助是不够的,昂贵的治疗费用也不是一般人能承担得起的。
精神疾病与其他慢性疑难病一样,都需要系统性的长期治疗,还没有医保。
在这种情况下,重要他人(多半是最亲近的家人)的关心和理解就尤为重要,正如片中所提倡的那样。
香港尚且如此,内地更是无望。
在缺乏临床心理学家和社工这两层机制,且心理咨询师被《精神卫生法》规定“不能治疗精神疾病”的情况下,所有已被确诊的精神疾病患者只有两条路——要么看精神科医生吃药(大多数精神科药物都有副作用)或住院治疗,要么隐瞒诊断自己找咨询师治疗。
政府和社会从未想过如何接纳曾经的精神疾病患者重新进入社会,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待遇甚至还不如刑满出狱的人。
普通大众能做的,除了学习拥有一点同理心,不要落井下石之外,是不是还能推动业界和相关政府机构,在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政策性帮助方面(如精神科药物和治疗进入医保体系)多做一些探讨呢?
“你快乐吗?
”这样一个命题,放在中国香港,或者其他繁华都市,都似乎脆弱得不堪一击。
鲜有人问津,更少人思索。
《一念无明》借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探讨了温暖与亲密被抽空后的人,如何在缺氧中处身。
黄太太(金燕玲饰)长久患病,面对丈夫大海(曾志伟饰)与爱子阿俊的相继离开,终日沉湎于痛苦。
大海回想的净是当初结婚时妻子一语成谶的玩笑话“嫁错人”。
夫妻矛盾的累积,让逃避形成惯性,直至逃离。
阿东(余文乐饰)置女友与工作于身后,对母亲尽责,换来的只是对方终日的责骂。
加之投资失败,欠债累累,更堕入无尽绝望。
而他们身边的人,各受困于疾病、贫困、压力。
在这座石屎森林里,每个人都蜷成了一团阴霾,每个人都如此不快乐。
新晋导演黄进所呈现的,就是这一黑暗面暴露的社会共性问题。
英文片名“疯狂的世界”,一语道尽玄机。
就像是大海驳斥邻里对自己躁郁症儿子的非议时所说的,所有人都有病,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只是在现世这种节奏与氛围中,人们不仅忽视了自身的病症,也漠视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就在情感的荒漠中,有人选择了沉沦,有人选择了伤害。
只是,医疗、交际、宗教都滑向了无解。
佛家所谓“一念无明”,指“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乃众生轮回的因由,不断绝,无以取涅槃。
《一念无明》便染尽无穷困扰与烦忧,像是一个布满青苔的水缸。
观众在外,看得见众生的窒息,也照见了自己的苍白。
无论是黄进坚持拍摄这种市井困局小制作,还是余文乐、曾志伟与金燕玲等人不计市价地加盟,都展示了一种道义。
这种道义幻化入叙述,在滞重的局面中撬开了一丝光亮。
尤其是小朋友“余先生”的介入,让阿东看到了世俗嘴脸后的一种纯澈。
而父亲与自己的某种谅解,也让看似无出路的局面,有了所谓曙光。
电影当然不能锣鼓喧天地更改什么,但面对这简明凄凉的镜头、暗涌奔流的配乐以及几位主演直击人心的演绎,内心波澜在所难免。
而当帷幕落下,分明觉得灿烂。
至少,知道灿烂在何方。
(载于《看电影》APP)
1、人与人之间存在真正沟通和信任的可能吗?
之前一直友善的女房客的不信任、父亲的榔头,邻居们逼迁的窘境,以及现代媒体对人的残害:摄像头与网络暴力。
其实现实比小说或电影可怕一万倍。
2、一切果皆有因,郁结在影响周围的人,被解开后制造新的郁结。
父亲对孩子的无奈是孩子对母亲的无奈的double take。
赚钱、爱人的回归、宗教、疯狂食用黑巧克力 (因为巧克力丰富的苯乙胺,有抑制忧郁的作用,可苦痛还是难以消除),都可以是人生的某种依靠。
但人生的痛苦不会彻底消弭。
女友真的忘记吗?
她在用宗教和主强迫自己,其实没有忘记。
和这部电影的剪辑一样,一直在重现。
想起身边朋友们的郁结,深感命运之无力,于是又有感于这句台词:“我们这些升斗市民,又能做什么呢?
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3、工作之余的影院工作人员进来2次,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安静观影(观众只有一对情侣和我,空座太多了)。
很少有电影会让我想一个人跑去看,不单单是为了余文乐,我很怕一众人看后随意的讨论会扰乱我内心的狂乱和孤独,难得的是整场就我一个人。
这是一部孤独的影片。
影片的中文名字是『一念无明』,“一念”就是无开端、无起始的愚痴,一念无名起,万般烦恼生。
影片的英文名字是『MAD WORLD』,我将其译为“愚痴世界”,无明的疯狂肆意滋长,病态的世界无从可解。
影片中,余文乐饰演的阿东在照顾病中歇斯底里的母亲时失手将其杀死,因其患有躁郁症入院医治一年而免于刑罚。
其出院后和消失已久的货车司机父亲同住在十几平米大小的隔板楼里。
影片开始父子之间完全失语,父亲甚至在枕头下藏着一把斧头防备着这个精神病儿子。
阿东与出车祸的父亲在医院争吵,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碰撞,也是阿东内心的伤口在漫长的生活中第一次被撕开,他责怪父母从小对他的漠视和父亲的一走了之,控诉母亲生前死后对他的折磨。
如果说阿东生活的家庭是其愚痴轮回的原罪,那么社会的助力则使其精神病症愈加痛苦不堪、愈演愈烈。
影片中阿东的未婚妻jenny婚前要求将其母亲送去养老院,而后因高额的房贷阿东借债炒股,最后炒股失败以及病中母亲的狂躁言语相加酿成了这场悲剧。
最可气的是,在阿东出院后jenny主动联系他,这给了无望的阿东一丝希望,但当阿东兴冲冲地开始规划新的生活时,好友因为裁员跳楼自杀,jenny自以为是地认为教会可以救赎阿东,她对过去的痛陈和控诉,以及最后看似释然实则扭曲的宽恕,让阿东看到过去的愚痴造成的痛苦并未消失,他的原罪不断被放大、涂抹,所谓药物产生的镇定和巧克力提升的开心感不过都是一时的假象……影片中,阿东在便利店疯狂地吞食巧克力寻求兴奋感,但是生来的原罪和社会的业障摧毁了他的精神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社会“看客”的冷漠形象,比如:婚礼上庸俗的食客们,便利店里围观拍照的看客们,冷言冷语的邻居们。
他们正是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而信息时代的言论狂潮就如杀人于无形的刀片。
我说,这是一部孤独的电影。
电影中段从阿东再度陷入绝望开始,所有的情感好像达到了共鸣。
当他在街道疯狂奔跑时,响起的音乐很舒缓,然而我的心却随着阿东的步伐一快再快,似乎就像他一样等不及红灯想找个出口;当阿东蜷缩在床上绝望地泣而无声时,心底某处莫名地被戳中。
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情感共鸣,尤其是现代社会带来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困境,使得每一个有所承担或者有所思考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相似的境况。
阿东的父亲说:“当个扑街仔很容易,不想解决的事丢在一边不管就行了”,谈何容易啊!
“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好开心,但其实我心里有一只怪兽,收埋在只有我先能打开的柜筒里面。
”我想起了马东在《奇葩说》里说过的一句话:“心里很苦的人,只要有一丝甜就可以填满。
”影片结局开放,父子拥抱,阿东说:“回家吧。
”这像是与昨天的和解,但是生活还是生活,过去仍在,未来谁知?
在这愚痴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个出口。
――2017.04.08 郁河
“放我们出去干嘛,外面的人都是疯的。”你有没有想过 有时候颠倒的 不是你 而是世界。余文乐好感度+1
现实意义远远超过剧本本身,用力过猛的地方让人不舒服,但是表演很好,前一个小时绝对四星水品,而之后的部分观感不断下降,尤其是那个教会的戏份,看得人如坐针毡,直翻白眼。
余文乐面部肌肉的抖动里都是戏,真好。不夸张,不做作。一座雄浑都市的底层生态当作背景点点铺陈。隔壁港陆夫妻的孩子念叨着“你要向上流动啊。”所有焦虑和绝望都被一句台词说尽。生活里的死胡同,一堵墙,无法迂回又无处突围的时候,大抵如此。
就是太满了,着急忙慌地要把最阴暗丑陋的都摆出来亮一遍相,而忘了去好好讲故事本身
可能有一类电影应该归为#看完什么都不想讲只适合默默点支烟#的tag))
电影从狭窄逼仄空间到俯瞰平视镜头再到角色相处关系上都营造出一种透不过气的压逼感,所有主演的发挥都非常出彩,情绪被推到了极点。明明想修补却找不到方法,明明想宽恕却止不住憎恨,明明道出了真心话却得不到理解,生活有时候真的太难了。希望会有更多此类关注底层人物处境与感受的作品出现。
太压抑了
很标准的冲着颁奖礼去的文艺片,最终拿下金马金像两个最佳女配的金燕玲和金像最佳男配的曾志伟演得的确让人折服,就连戏份不多的方皓玟也是惊艳的配戏,至于男主余文乐虽然也算贡献了自己的最佳,但比起老戏骨还差了太多。整部片子略显刻意,就像是明知道要哭还一定摆出各种姿态的抒情。新导演不容易!
“四面八方,有隐蔽的光。”
我真系唔觉得有咁好睇。整部片看的绝望无比,也没有困境里生出希望,对躁郁症难道有深刻的解读吗?没有,浮于表面呐。最末的大字幕也是很醉,最悲催是一个人包场看完这样的电影,离开的时候想跳楼。
精神病院联系了父亲照顾刚出院的阿东。阿东参加好友婚礼,父亲意外扭伤脚,好友跳楼自杀,女友在教会讲述过往。他回忆起自己和女友准备买房结婚,自己辛苦照顾患神经病的母亲而父亲弟弟不闻不问,一日争执过程中他意外害死了母亲,从而被判入精神病院治疗。回忆让他旧病复发人尽皆知,父亲想努力照顾儿子却不得章法,还被邻居们逼迁。
大部分場次的安排都因果顛倒,為了讓某戲劇點發生而刻意安排某場戲。整個故事沒有任何具有推進作用的外在事件,人物總是突然醒悟。故事推進基本依賴對白,與事件無關。人物永遠在爆發情緒,但主角父子的情緒一直在重複,人物曲線沒有任何變化。對阿東本身的躁鬱症描繪粗淺,對病人本身沒有更深解讀。
这样逼仄的一间房里,容不下一个锤子的突兀。如此拥挤的一座城内,盛不满无数颗心的寒凉。阿东走上台责备众生的淡漠,怎奈是不合时宜;未婚妻走上台感恩神祇的指引,宽恕却伤人愈深。和着凄怆与不甘鲸吞士力架,却没人如饕餮吞走世间的伤痛与不公。当你遇见躁郁的他,无法积薪厝火,也请不要落井下石。
这种和嘉年华一个毛病,不好好讲故事。除了父亲没一个演技在线的,浪费时间的片子,香港电影这是在往回走。同样的慢节奏的片子我记着是彭浩翔的伊萨贝拉还是什么的就拍得很好。
我不仅要在电影院看演员们强行表演,还要在豆瓣上看我的同学们强行点评,SAD。
余文乐的演技太让人捉急了,完全不成立。这么一个题材看的我不知道在看啥。
在网上见过很多自己被自己诊断成“抑郁”的、觉得自己很酷?的人,其实真正精神疾病的苦 哪里会到处与人说
讲述了一个得躁郁症儿子和一家的苦日子!太文艺,太拖沓!
全程压抑,也只是反映了问题,表现了压抑,其他并没有什么
相比那些激进,电影呈现了足够的耐心,也有一种港片特有的温度。如果去掉片尾的字幕和一些略做作的刻意展示社会冷漠的镜头会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