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城之春》二首[二零零三年六月十五日]蝶恋花耿耿经年幽趣少。
陌上重来,报道花枝好。
花外心期争窈窕,一春又早因循了。
休指断肠东海道。
海色潮音,总向飞尘老。
一霎尘头明夕照,人间沈恨生春草。
菩萨蛮 城东遥接阳关道,阳关来路多芳草。
认得绿罗裙,莫辞春酒深。
空庭人去后,帘卷东风皱。
阶下野棠迟,忽然发一枝。
蝶恋花 电影《小城之春》[二零零五年五月十一日]渺渺旧年春去道。
暗祈今年,特地春来早。
认取初还林燕小,一声已在千枝杪。
惆怅又看春去道。
风软花繁,毕竟消残了。
月照春巢空皎皎,明年燕子今年老。
[下结原作“梁上春巢空月照,明年燕子今年老”,斋主为改。
又此首为改零三年旧作。
]菩萨蛮 复观电影《小城之春》感家宴一幕作[二零零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凌晨]佳人照影红灯里,春风绿酒相留醉。
芳意满筵新,此欢难具陈。
小园半里隔,背面幽人泣。
老木立无声,沉沉黑影横。
破败的小城,像患病的戴礼言,咳嗽不断,绵弱无力。
残垣断壁间,人孤独来去。
玉纹步态轻盈,浅色的旗袍风中飘扬。
战争结束,伤痕深烙,更兼家道中落,身体抱恙,屋院冷清。
章志忱的到来,一切破局。
章志忱和戴礼言是同窗好友,玉纹和章志忱是从小在一起玩的邻居,戴礼言的妹妹戴秀,见到风度翩翩的章志忱更是心下欢畅。
隔了几年的烽火烟云,人世扭结,各人已无从挣脱。
玉纹16岁时,章志忱向她求婚,被玉纹家里拒绝。
戴礼言和玉纹,应媒妁之约,成了夫妻。
本不喜欢,结了婚,只有逼迫自己喜欢。
种种不如意,令戴礼言脾气大变,身体也每况愈下,两人闹到分床而居,已是几年。
膝下无儿女,床第无欢乐,都只在责任的范围里忍耐。
年华流转,玉纹也到底想着志忱,她拿自己精心培植的兰花,换西院书房里的霉味。
她在戴秀16岁生日的晚上,穿上自己结婚时的衣服。
她固执得可爱地要和志忱拼酒划拳,划的还是他们以前经常划过的拳。
她像是几年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终于遇见阳光,压抑而又迫不及待地重新生长。
她还年轻,也还美貌。
她心有不甘,他也只能望而却步。
敏感的戴礼言,对妻子和好友的关系了然于心,他甚至想,如果玉纹嫁的是志忱,该有多好。
他服下安眠药,以为以死能成全他们。
但最后被志忱救过来,志忱离开小城,生活似乎又恢复原样。
《小城之春》最后,是四个隧道一样的出口,左边三个连在一起,都可看见出口之后的光明,右边一个又矮又小,像是死胡同。
这部电影很安静也很干净,但是不闷,画面简单,但是有话。
对话简短,但是话中有话。
玉纹“我就来”,说了两遍,是拒绝之后的表态。
“小妹妹,我告诉你,你今后没有16岁了!
” 志忱对戴秀这么说,也一定说出了自己的隐痛。
整部影片浅色着墨,内心戏却异常激烈。
它把千秋家国和儿女情长放在一起,扼腕之余也心生悲凉。
不过电影的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小城之春》的“春”,不是英文译名中简单的springtime,在中国的语境中,春极有象征意味,这种意味又相当统一为希望。
大音稀声,大象稀形,这大概是导演田壮壮向导演费穆致敬的原因。
在初冬的苍凉里去看田壮壮的《小城之春》,心里是没有多少期待的。
小城这两个字,听起来很熟悉,仿佛从小离开的故乡。
春是初春,有很好的阳光,红叶,草还没有发芽,树也没有长出绿叶,望出去是灰褐色的郊野和不知什么年代的城墙,薄暮清岚中隐约可见几块青绿的稻田。
春风很大,扬起挂在枯枝上的手绢,但是有一种潮湿的新鲜的气息笼罩着。
那座在断壁残垣中的旧园也很好,正装得下几颗在枯萎中又有点不甘心的生命。
好象说不出什么情节。
青年医生章志忱来看望阔别八年的老友礼言,却却发现礼言的妻子玉纹是他的旧日情人,两个人余情未尽。。。。。。
听起来象一场三角恋,但没那么喧嚣,不过是一条春雪融成的小河,无意中闯入了一潭死水,所有的激流旋涡都在暗处,水面上只有淡淡的几条波纹。
好电影就是这样,让人的心安静下来,喜欢一些什么,想起一些什么。
礼言刚出场的时候,觉得他那慢吞吞的文艺腔十分别扭,渐渐地,一股远远的苍凉味道弥漫开来,反倒觉得,他就该是那个样子,把身体禁锢在衰败的院落里,把心锁在一个更小的地方,怎么也走不出去,在不自觉中熄灭了光亮,变成一堆毫无温度的灰烬。
他眼睛里还有挣扎,但是绝望更有力量。
在黑暗凝固的空间里,我觉得自己像他,曾经走不出来,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走了出来,我了解那种绝望,一棵树看着自己慢慢枯死。
而那个叫玉纹的女子是多么可爱。
她不漂亮,眼窝有一点凹陷,面相中有一股凄楚薄命的味道,总是冷冷的神情,眉梢眼角那一抹风情稍纵即逝,春天像一个小兔子在她身体里蹦呀蹦,但是终究出不来,精致的旧式旗袍,整整齐齐的头发,隐忍的克制的却又忍不住想喷薄欲出的感情,爆发了以后会是空虚,熄灭了会永远死寂,就在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走钢丝一样。
她说,我不想你走,我也不能跟你走。
她是怎样的一种柔情百转,怎样的一种忍痛割爱。
干净的小城里曾踏响希望的脚步声,随后终归死寂我没看过费穆的《小城之春》,54年前,费穆心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那是寂寥的春天,那是部寂寞的电影,在三十年后才被人从故纸堆里翻检出来,奉为经典。
而今天的这种喧嚣,其实毫无必要,喜欢的人不会因此而放弃,不喜欢的人即便喊破了嗓子也没用。
田壮壮和五十年前的寂寞的大师的对话,想必也是寂寞的,但他赶上了一个喧嚣的时代,被贴上标签叫卖,有个记者问,你觉得观众能喜欢这部电影吗,田壮壮说,他们爱看不看。
今天的喧嚣和五十年前的寂寞是一样的。
只是那样的小城已经不在了。
礼言的春天是寒夜里的一点火星,一闪即灭,甚至来不及看见。
志忱的春天是一阵不期而至的热烈阳光,刺痛了眼睛,让他不知所措。
玉纹的春天是零落水面的一片花瓣,眼睁睁看它从面前漂过,抓不住,流水复流水。
结尾处,志忱离去的火车从远处隐约鸣笛,玉纹仍旧坐在窗前绣花。
春天曾经有过吗。
田壮壮翻拍的《小城之春》2002年版怎么看都比1948年的老版要强要好,田导更擅于用镜头语言讲故事且知道如何讲好故事。
第一,2002年版的摄影、用光讲究、漂亮多了,白天是青灰、灰绿的冷色调,夜晚均是大面积的黑色,仅用桔色的光打亮、凸显人物。
1948年老版太太窝在小破房子的一角刺绣,2002年版改至倚窗剌绣,有时侧光有时背光,那种秀美的孤寂,拍得如画儿一般;第二,场景布置、选择更为恰当。
2002年版镜头下可见高大斑驳的院墙、可见天井梅枝、古亭甬道、回廊翘檐、中式家具、古董瓷器……在昏暗、陈腐、颓败的气息中仍可瞥见昔日深宅大院、书礼之家曾经的阔大与考究,可1948老版只看到残垣废墟,逼仄小屋,并无丝毫往昔书香大户之气,所以,其电影镜头语言与主人公的旁白是不符的;第三,出镜演员造型更到位,如新版礼言改蓄了小胡须,更像旧式破落大户人家的少爷:其太太玉纹1948年版里脸大身粗,粗糙土气,缺乏女人之阴柔,2002年版里则绢秀静雅,举手投足间方有了曾经好人家的少妇韵味,尤其那几袭不一样的旗袍,更增添了玉纹的窈窕妩媚,这也是老版无以比拟的:小妹戴秀也是,1948年版的演员傻乎乎胖嘟嘟的,瞅着何止16岁呀,扮相老气,2002年版才真正与故事相符,是个淘气可爱单纯的女学生!
第四,废除了1948年原版那别扭的旁白,原版安排女主玉纹旁白,来叙述故事、心情,真挺怪异的,2002年新版则全改为镜头语言了。
第五,2002年翻拍版在故事的总体架构上是忠实原版的,但在剧中人物的一些语言、动作、布景、情节等小细节上则进行了调整、完善,使之更合情理更符合故事的推展,而不是像原版那样唐突、生硬;第六,2002年版的配乐棒多了,更好地烘托渲染了气氛和情绪。
总之,我毫不犹豫地给予田壮壮2002年《小城之春》版4星,原版摄于1948年,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作品了,但今日观看起来,不免觉得稚嫩青涩,我无意于贬低老版《小城》,但对不少蜂拥而至鼓掌高评原版而低估针砭2002年翻拍版的,讲真的,我不敢苟同也不大能够理解。
《小城之春》拍摄于1948年。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历史时间节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百废待兴之际《小城之春》上映了。
或许是抗战时期人们看乏了战争题材的电影罢。
电影《小城之春》确实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了当下时代的风貌。
而后田壮壮导演翻拍了费版的《小城之春》其改编之处接下来细细评论。
电影《小城之春》讲述的是一个四角恋的故事。
在小城里,女主(周玉纹)困守小城,嫁人无子,与丈夫貌合神离,有分无情。
一日接一日的消磨时光似乎是要将女主困死在小城。
没有希望的生活,没有情感的日子。
而男主(戴礼言)整日躲在破旧小花园里,怀念往昔的繁华,带有一点对妻子的愧疚,但我认为他更多的是在自怜。
而后女主(周玉纹)昔日情人的归来(章志忱)的归来让二者的情感与郁结彻底释放。
首先先谈谈费版,在镜头调度与处理上,可以看出来电影镜头的使用以及人物的调度左翼电影时期的电影镜头使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开头处:戴礼言进入院子是人物先入画,再出画,再入画。
而镜头则是笔直的通过破旧的院墙进入。
在镜头的选择上,符号化,象征性的镜头运用的比较多。
例如:戴礼言的破旧的院墙象征着他残破的精神世界,城墙之外虽未出现,但是象征着美好和希望。
电影里频频出现的兰花象征着几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
田版去掉了很多象征化的镜头。
从构图上,框架式的构图比较富有古典的韵味,环境的传统与章志忱的时髦的穿衣打扮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周玉纹以及戴礼言一人着旗袍,一人着长衫,小妹着学生装似乎也暗示着最后的剧情走向与归属。
而田版的构图更加自然,生活化的同时也丧失了古典的情调。
费版的小城之春与田版的小城之春区别最大之处也就在于对于周玉纹旁白部分的处理。
费版大量使用了周玉纹的旁白,周玉纹作为本次风波核心,以她为中心,大量展示她的内心活动有助于导演更准确的表达。
而田版则使用的是镜头画面来展现,视角更加客观,表达更加柔和。
去掉独白的小城明显缺少了女主内心独白赋予他的郁结的滤镜。
但是在情节上更加客观与生活化。
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费版的处理,由周玉纹起的那种郁结似乎有种别样的魅力赋予在此电影上。
在人物关系的表达上,费版的周玉纹对于章志忱的到来带着一些身不由己的主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热烈。
那种压抑已久的情感爆发后的不能自控的情绪与神态表现得非常的彻底。
对于戴礼言的存在有点像《菊豆》里的那样,情绪过于集中在章身上,对于戴有点忙不过来的视而不见。
而在新版中,周玉纹更像是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相敬如宾的人妻,另一个是谈恋爱的女孩。
最后谈谈戴礼言。
戴礼言在费版里虚弱无力,在玉纹那郁结埋怨无可奈何的独白里相得益彰。
而田版的戴礼言则有些过于中气十足,透露着僵硬与不自在。
特别是那让人无比尴尬的配音。
频频让我跳戏。
虚弱的像是刚割了声带。
最后总结一下,田壮壮导演对于《小城之春》的改编更像在原片上的扩大版,展现了更加细腻的镜头与更加完整的人物。
但经典不愧为之经典,费穆导演对于影片的掌控与细节处的拿捏确实精妙。
火候十足。
一部<小城之春>几多故事. 非常喜欢田壮壮的作品,如这小城之春,画面干净朴素,却到了及至的美. 演员都是没什么名气的,剧情也是简单的,可经过田壮壮的手,就耐看了. 一座刚刚经过战争,残破的小城,断墙残壁后的小院落中五个人,男女主人,远方来客,单纯的小妹还有一个浙江口音的佣人,就是电影的全部. 他,原是个有为的少年,本应该有个大好前途,只因是家庭长子,不得不守在故乡小城的大园子里,娶个太太,抚养小妹成人.在这座园子里,他的青春随之消散,换来的是一身疲病.可他爱这个小城,这个园子,他的太太.正因为爱,太爱,他才象个孩子一样对它或者她充满脾气,佣人叫他少爷,妹妹叫他哥哥,太太叫他老公.这些都是礼节性的,平常的,淡淡的.他被困在这样的枷锁里不得逃出.他觉得没有人关注他,所以他把太太给他买来的药一次次丢在地上,所以他把家里的摆设随地乱摔. 如果生活如此下去,就是极为平淡和舒缓的.可是他的同乡,他的好朋友好同学从上海来看他.这个同学是个医生,恰好对他的病能有所帮助,他在这个同学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对生活的渴望,他能够晒太阳了,能够和家里人出去踏青了,他笑了,声音爽朗干净,这是他对年轻岁月的怀念. 他甚至能够要求分房多年的太太晚上留在他房间里,可是太太还是离开了. 如果没有那次小妹生日的酒会,他不会知道他的太太和他的这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那天他太太和他同学喝了很多酒,彼此都有些醉,言语里吐露出一些关于他俩从前的故事. 他只是不做声,万千的脾气此刻都化为尘埃,原来她爱的不是他,原来她一直没有爱过他.他伤心离开,在花园里,他独自行走,悲哀的暮色笼罩他着长衫的身体,最后他扶着枯树大声咽泣. 可他依然爱她,在他同学向他告别时,他说,你晚走一天也好,你在这里她很高兴,她高兴了我自己也感觉很快活.这一天是全剧的最后转折,他尽以死去成全她或者他们,他拉下帐子,服了安眠药. 她,原是小城里的普通不过的女孩.在16岁的时候,遇到心爱的人.可就象所有爱情一样,最终不是好的结果.心上人离开小城去寻找自己的事业,于是她只得嫁人. 她没想到心上人还会回来,如果早知道他会回来,那么等等也好.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她尊重父母的意思,嫁给了一个小城里家中颇有钱粮的男人,可她不爱他. 在这个家里,她只是循例这妇人的操守.照顾这个家庭,照顾小妹和老公.所有人都说她是个好太太,可是她却和老公分开住了好多年.你可以以为是因为老公的身体,可是更多的,是她不爱他. 全剧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她心上人的出现,当她心上人提着行李出现在她家门口,并以她老公同学的身份住近来的时候,她的身体变成一种僵硬的矜持. 旧情人一旦撞见,并且对上眼,是最容易死灰复燃的. 所以,她纠缠他,给他送花,常常去他房间,要他陪自己去曾经约会过的城墙上,看夕阳看日落.她甚至以为可以和心上人一起离开,去追寻,去追寻爱情(可笑的). 所以,才有酒会上的放纵,当着老公的面,放肆的划拳喝酒,她老公离开了,连小妹都明白了. 然后她去了他的房间,常年压抑的性格企图以这次放纵来结束.她进来,他开灯,她走到阴影里把灯关掉.如果不是她和他最后的一点惊醒,错可能就无法挽回. 而他,如果不去上海,那么此身就会和他们一样做这个小城里的村民,一辈子守在这种断桓城墙里,永远不知外面的世界.16岁的时候,他爱上一个女孩,可是却糟到这个女孩母亲的反对,这次失恋换来了终身的痛苦,却也带来了他的新生. 他去了陌生之地,在那里成了医生,十年过去,他忘记了她,如果不是回到故乡的小城,估计他一辈子也不会记得小城里,坐在窗口绣花的女人. 就算他回去,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找她,他只是看望一位老友,可就在这个老友家里,他看到了她. 以后的情节不必多说,在他老友服安眠药自杀只后,他们彼此都清醒过来,往事如烟,已经走了很远,那是在也无法追回的. 他走了,男人在园子里修剪树支,女人依然坐在窗口绣花,火车长鸣汽笛,离开这座小城,男人和女人都停下手中的劳作,这个时候,那个医生在干什么呢.
一口氣看了新舊兩齣。
新版對白儘量跟舊版之餘,把很多太突兀的地方撫平:例如把送花說成辟味。
新版的表情較少,但又很覺得演員在演戲。
禮言把藥包丟在地上,玉紋聽到,回身把它拾起,竟然不用找它的位置,一步便到位。
那段一句接一句的對手戲接得太緊,很像舞台劇。
其實新版把舞台劇味道去掉了還是加重了?
地方大了,鏡頭多橫移。
一切都較洋化,好像把時間推前了:桌子沒有了雕飾、大鏡子、收音機、燈飾、明淨的玻璃。
兩次唱歌,一次唱中文歌詞的華爾滋,一次唱外文歌劇。
禮言問志忱唸醫唸完了沒有,志忱說唸完了,舊版說現在是個大夫了,新版說現在是個醫生了,禮言補說現在是個大夫了,由此表達兩個人的華洋世界的不同。
道具太新:那頹垣敗瓦是新漆上的;志忱的房間的玻璃太大太新淨--沿窗框的玻璃因為難抺,總不會沒痕跡的;大鏡子太平滑。
昨晚在电驴闲逛,发现终于能下载《吴清源》了,很是兴奋。
虽然暂时未能一瞻一代围棋大师的风采,但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看过的田壮壮版《小城之春》。
关于导演田壮壮,早就知道这是个好导演,后来慕名看许多他的影片,颇有感触。
《蓝风筝》除了题材敏感,没看出好来;《德拉姆》倒是拥有许多让我爱不释手的理由,再后来找到了这部《小城之春》,总算又让我过了一把田壮壮的瘾。
记得当时看完《小城之春》,我在豆瓣上写下的感受是:“好像要发生点什么东西,又什么都没有发生。
”事实上,影片委婉细腻,意在言外的氛围确实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挺喜欢这部电影,只是很烦男主人公的妹妹。
演小妹妹的演员专业一定学得很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可惜她爽朗的声音总是震得我耳膜嗡嗡作响,她的表演跟影片内敛含蓄的氛围极不相符。
至于演玉纹的那个女子,我倒是认为她拿捏得恰到好处。
她略嫌生硬青涩的举止常常能让人感受到冷若冰霜的脸下暗藏的热情跟欲望。
至于两个男的就不多说了,对比鲜明,形象立体,均与影片氛围配合得天衣无缝。
豆瓣上关于影片故事的简介写得极有水平:“小城黯哑的城墙垛子,卧在乍暖还寒的季节。
一夫,一妻,一妹,一客,再加上个老仆和几只待客的鸡,五个人一个大院,几天的时间.……在这样一个时间、空间凝固的处境里,一个旧人突然出现。
他是夫的好友,是妻曾经的情人,是妹心中的爱人。
他们眼神的闪烁,心头的颤动,一波波细腻的情感波澜堆积成了那一年的‘小城之春’。
”写得比我好多了,寥寥数语就把故事极其氛围交待得清清楚楚。
影片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叙事的俗套,而是通过不易为人察觉的细节来表现这个故事。
比如志忱刚刚到来时与玉纹的相遇,他们嘴巴上说着非常“礼貌、客套”的话语,而眼角眉梢却时时流露出或疑惑或失望或兴奋或缠绵的复杂内容来。
这让比电影里常用的“桌底调情式”高明许多,少了桌子的掩护,当着丈夫的面不动声色地与情人交流无疑需要更高的技巧。
他们做到了,至少我一眼就能看出玉纹跟志忱的关系决不简单。
等你沿着导演为你铺垫的情调往前走的时候还能在电影里发现很多处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地里却波涛汹涌的场面。
所以,玉纹绝不像他的丈夫礼言描述的那样“冷”,在爱情面前她也炙热得像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最终,在一场生日宴会上,玉纹跟志忱的婚外恋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仿佛只要一个轻微的暗示他们就能突破重重枷锁投入彼此的怀抱。
然而他们还是忍住了,茫茫长夜,几人轮番上场,都为自己的辗转反侧向礼言讨要安眠良药。
这时,礼言也察觉到了妻子与志忱的微妙关系。
故事发展到这里时,老屋虽然依旧沉默,可是屋内的气氛却剑拔弩张,紧张到了极点。
可是,影片却迅速把我们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为了成全自己的妻子跟好友,礼言居然服药自杀。
志忱跟玉纹要是强硬一点狠一点,他们的爱情也就到手了。
在关键时刻,他们还是流露出老百姓常有的软弱跟善良。
出于良知跟道义,身为医生的志忱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回了礼言。
这样一来,玉纹与志忱的这段爱情插曲也只能悻悻然无疾而终。
所以我才说:这部影片是“仿佛要发生点什么,终于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电影的小题材小场景限制了它的格调,也许它的小打小闹会让人觉得影片繁复啰嗦,不大气。
但摒除门派之争,在婉约派的艺术领域里,它绝对是部经典之作。
在中國電影史上有兩部「小城之春」,它們分別於1948年及2002年誕生,分別由費穆與田壯壯導演執導。
一個是第二代導演,一個是第五代導演。
新版的出現可以說是田壯壯對中國最重要的導演費穆的一個致敬、臨摹與學習。
當時田壯壯已有十年沒有執導演筒,全因為拍了一部「藍風箏」,這是一部有關中國政治變遷的電影,以一個男生從出生開始的成長故事去呈現在反右到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之下生活的無奈、荒謬與影響。
戲中更對文化大革命這禁忌作出赤裸裸的處理。
因為這種處理令「藍風箏」被禁,不准公映不准他再執導演筒。
直至2001年才有機會再拍電影,受禁十年的他選擇去重拍四十年代的經典,全因為他知道這是最可行的選擇。
他在訪問中曾說過已十年沒拍電影,難以找到投資商支持他去拍太大的製作,而且在題材上亦要小心,不能再與政府正面交鋒,所以他選擇去拍一個不用費太多錢又不敏感的題材作為他再回影壇的首個作品。
田壯壯導演是非常尊敬費穆的,他認為費穆在所有前輩導演中,是受到生命最不公平對待的一個,他是一個用心去愛電影與話劇的人,其他東西都不會做,而且他不會以拍電影來賺錢,更不會為任何利益去向任何勢力妥協,就如當時日本軍來了,要求他拍電影,他寧願放棄工作離開電影廠也不拍,之後自己就跑去搞話劇,過自己覺得對的生活。
在當時「小城之春」這經典並得不到新中國的認同,他們認為是一部極之消極頹廢的電影,沒有配合新中國的新方向,反而在同情資本家與剝削者的個人情感問題,完全是一部與政府背道而馳的電影。
再加上與鼓吹的新現實主義有違背,完全是生不逢時,不合時宜。
結果「小城之春」一直被禁,直至八十年代初才得以重見光明。
所有看到此片的人都難以接受原來中國在1948年己有一部如此有藝術性有深度的電影,並從此奠定它在中國電影史上重要性。
其實田壯壯與費穆都一樣,拍了一部有自己立場,獨特藝術性的電影,但都因不能被政府接受而被禁,我想田壯壯一定很明白當時費穆的心情,這也許是他特別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他說他每年都會看這一部電影,每次看都有新的發現,他就在2000新世紀來臨前的一年再次看這電影,並突然覺得想重拍這部電影。
本來他告訴過自己不會再去拍名著,因為他吃過老舍「鼓書藝人」的教訓,他在製作的時候得到的只有苦惱。
再加上「小城之春」已經是拍成了電影,還是一部被公認是經典中的經典,再重拍簡直是難上加難。
但最後他領悟到「我是在臨摹,我臨摹得再好也只是贗品。
我已經輸了,所以我反倒沒有負擔了。
」以故事來說,兩個版本幾乎一樣,角色劇情的設定都一樣,不同的只在於如何去說一遍這故事。
在新版中,找不到舊版經典的獨白,那獨白真的運用得很好,而且是出神入化,所有的獨白都是由女主角玉紋說的,但有時候她是以角色的主觀角度去說,有時就會以第三者的全知角度去說,既替自己的角色表達心情,又是導演的代言人,是在同期作品難以找到的。
當中有些獨白運用得很特別,例如當玉紋知道有個姓章的客人來了準備出去見他的片段,看到的是她停止了綉花,並她在房裡整理頭髮,走到走廊上看著,獨白就聽到「我心裡有點慌,我保持著鎮靜,我想不會是他,換了件衣服,整理一下頭髮,我想是個普通的客人。
站在廊子上,看了一看,看不清是誰。
」獨白跟畫面見到的是同步的,有別於其他的獨白,有人也許會覺得畫面已看到的事情,為何要說出來,豈不是重複了,像句廢話。
但假如沒有這幾句獨白,光看到他整理頭髮,是不能如此準確地明白到角色那時的緊張與複雜的情緒。
田壯壯選擇不用獨白,他選擇讓獨白的情感溶化在劇情之中。
但那些複雜的情感是難以讓觀眾去知道,換言之田壯壯的版本明顯隱瞞含蓄一點。
含蓄這一點在玉紋與志忱的身體接觸上亦能看到,記得在舊版中有一幕四人同到城牆上遊玩,志忱在禮言背後偷偷地拖著玉紋的手,直至禮言轉身。
又例如志忱第一次約了玉紋到城牆幽會,他們都有手挽著手走在小路上,往後的身體接觸當然難以逐一指出。
反觀新版,以上兩個片段都改成因城牆上的路不平坦而需要志忱扶著玉紋,走過了就放開手。
這樣的處理令到他們倆的關係更內歛更含蓄,把接觸變得合理化,又沒有獨白去表達,大家都會對玉紋的心態立場少了認識。
當然他也加了一點片段去表達玉紋的心態,例如當第一晚玉紋帶著被褥到書房時,她聽到禮言在咳嗽;又例如戴秀生日那晚,她打扮一下後欲到書房去找志忱,她先遇到禮言問她:「妳要出去?
」她沒回應並繼續向書房去。
這兩個變動都加強了她對禮言的心態,她不在乎他。
在對白上他亦作出了變動,如玉紋在城牆上做媒那段,她最後說:「我不想你走,我也不能跟你走。
」這清楚指出玉紋的受制於禮教的心態。
但另一點看到的是志忱的含蓄與不去表達,不像舊版那段,明顯志忱有表達過想帶玉紋坎,她才會說:「我有點矛盾,我不想跟你走」雖然沒有真切聽到他問,但那個溶鏡已做到這個效果。
公平一點去說,田壯壯應該希望他們的關係與舊版有點不同,特別是志忱,他明顯沒有舊版那麼敢於表達自己對玉紋的感情,而且在玉紋面前他有點怕作主導,並沒有舊版那個肯定。
就例如第一次提出到城牆上走走談談都有點沒信心去說。
這不知是否因為製作的年代不同,大家對偷情,對男女關係的睇法不同了。
以前的社會,男女是規規矩矩的,大家的感情表達都是含蓄的,不敢於表達自己的愛,那麼敢於表達自己的愛才是不平凡的行為,值得欣賞的,因為他們做到自己做不到的。
但現在的社會就不會這樣看,他們對愛情與男女關係開放了,敢於表達愛意,男女的身體接觸並不是新鮮的事,反而含蓄地默默地有距離地愛著對方才是現在缺乏的,珍貴的。
也許是這個原因令到有兩種不同的處理。
另外,在攝影剪接上都有不少的不同。
在新版,攝影機明顯與故事的角色們都有著距離,像在冷眼旁觀著故事發展,這與舊版有著明顯不同。
這做法其實很配合田導演較含蓄的處理,並沒有舊版那麼用特寫去加強去點出角色的心態。
以戴秀生日那場為例,新版是以一個鏡頭直落只以場面調度去描寫,並沒有用到不同鏡頭的組合,雖然欠缺了舊版那些特寫鏡頭如玉紋解扣、禮言看著二人手在划拳等等,但仍然以鏡頭的搖動看到的,只是要專心一點去細味。
又例如第一次相約到城牆上與划船,兩場同樣地以一個鏡頭拍攝,與舊版很不同。
原本特寫的二人鏡頭變成全景鏡頭,對於角色的表情變化,觀眾難以清楚準確地看到,看到的主要是動作,這仍保持著田導演的目的,冷靜觀察。
但在划船那幕,明顯少了舊版的複雜性,不只少了精彩的剪接,設定上亦由兩個開心兩個鬱鬱不歡變成四人都是開開心心地划船唱歌,只有一下玉紋的回頭,但沒看過舊版的一定看不到。
在整個長鏡頭當中看不到內裡的變化,明顯是一個差的鏡頭處理。
再這樣比下來,真對田壯壯很不公平,因為費穆的「小城之春」真的是一件天衣無縫的作品,像田壯壯所說,如何去拍都是不會贏過他,一開始已經是輸了。
但應該欣賞的是田壯壯那份虛心與用心,明顯看得到他下了不少苦工去嘗試才能拍出這新的「小城之春」,老實說他已經把原著的味道拍了出來,那份淡然的無奈的確能感受到。
不知道何時會再出現另一個「小城之春」呢?
期待那春天的來臨。
昨夜停电,不能上网。
也好,安下心来看完了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
网上很多人评价说没有费穆版的好,但它却更合我的口味。
两部作品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田壮壮舍去了原片中女主角玉纹的内心独白。
这一点我很赞同。
我一向讨厌电影中的旁白或字幕解说,因其大多是导演讲不清故事或演员无法再现角色的无奈之举。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被拍成了配乐散文朗诵,还好《小城之春》没有。
片子的前半部分确实拍得一般,叙事稍显拖沓,演员的表演也没放开,话剧腔太重,尤其是女主角。
我最喜欢影片最后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从小妹过十六岁生日开始。
礼言和志忱是阔别许久的同窗好友,志忱此番从上海来到小城,便暂住他家。
而礼言欲把小妹许给尚未娶妻的志忱。
志忱和礼言的妻子玉纹是两小无猜,一别十年,不知她早已嫁为人妇。
玉纹和礼言是对名存实亡的夫妻,早已分睡多年。
小妹过十六岁生日开宴上。
志忱和玉纹都喝多了,开始划拳,礼言劝玉纹少喝,志忱一句无心的“她特别能喝,以前我都有点喝不过她”,便让礼言一下察觉到了他们的关系,之后他的脸色在一瞬间黯淡了下去。
当时的机位不是特写而是一个中景,但是整个场景的戏点全在礼言瞬间黯淡下去的脸上,吴军这场戏演得特别好。
生日宴结束后,小妹要送大嫂玉纹回房。
醉了的志忱不让玉纹走,对她唱起了不知名的歌,好听、动情。
这里辛柏青演得很好,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中把对礼言的愧疚、对玉纹的爱和渴望拿捏的特别到位。
此时的他要,她不从。
回到房间的志忱用凉水洗脸,酒稍醒。
回到房间的玉纹在床上哭做一团,然后下定决心抛开一切跑去志忱的房间。
他抱起她,然后放下,然后在抱起她,然后又放下。
最后猛地跑出房间,将门锁住。
此时的她给,他不要,不是不想,是不能。
也许此情此景只有在东方的电影中才能够成立吧,如果是在欧美的电影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会觉得拍得不真实。
小城荒废的城墙边,她要他接受与小妹的婚事,他还道她是嫉妒,不曾想到她说“我不能离开礼言,我不想你走。
”;生日宴上,小妹说志忱喝多了,志忱说“小妹,你以后再也没有十六岁了。
”,而 十年前,他的她也是。
没看过费穆版的,所以没法对比.不过觉得这个版本也不错.
稍显奇怪,节奏不好把握
色情+假。但礼言临自杀前的那一段很有感染力。
「我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忘却——2009.7.4」也许是记忆出了错,总觉得这是一部有章子怡的电影。田壮壮在被记者采访时说:「《小城之春》的故事发生在抗战刚刚结束的年代,旧版的《小城之春》拍摄于40年代,属于近距离的观望和讲述。而我的重拍是在2001年,我已感觉不到那个年代了。所以,大家表现人物故事以及年代的远近距离是不同的,在手法上自然会有差别。 」这位刚刚从拍摄幸福感中走出来的导演,回顾起半年前的拍摄经历时说,重拍费穆作品时,我总在小心翼翼地忘却它。这其中,我又与大师进行着一场相隔50年的对话。
结尾好好 这个女人...厄... 演员不行
比原作差太远了
不该翻。
过犹不及。李屏宾的运镜大概是唯一看点
去掉了独白,摇动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调度有一种“画框感”,在喝酒的那场戏尤为明显。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情绪上的细节得以展现,跟老版比似乎增加了对礼言的刻画,这种改动让我想起了人艺延续至今的“以繁漪为中心”的对雷雨的解读。
比费穆版差太多!别致敬了,失望
#4thPYIFF#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旧的断壁残垣,新的意气风发,新与旧藕断丝连,新的走了,旧的依旧。拍情欲70年前是禁忌,70年后还是。表演戏剧感十足,很难入戏,演员演得很赶,没留气口,好像在完成任务。
怎么看都像一部话剧,演员也不怎么样,演的都不自在,田壮壮是不是禁怕了,才翻拍老片,还翻拍的那么老实。费穆版的太经典了。
之前那部给我的感觉是含蓄、宽容又浪漫,女主角每一句都是真心。而这部是平淡中有一丝做作,女主角念台词时的表情和腔调,都有一种聪明的虚伪。然而它们又的的确确是一个故事,这版并没有拓展出新的格局。
翻拍的还不错,只是觉得《小城之春》不应该拍成彩色的,或者不应该放在原版一样的时代,现在的人怎么能表演出七十年前的味道呢?彩色的画面削弱了本该灰暗的小城的春天。
差不多保持了原作的神韵,有些台词很冒尖。
辛柏青最好,吴军次之,胡靖钒最次 抗战前后,城墙内外 经典的人物关系 希望之光 春天
表演不太到位~~最后的改动也平淡了~~看完之后没什么深刻的感觉~~
与费版一比,高下自明。田壮壮的确该向费穆表达敬意。
一部让我睡着得电影
不是,要不要这么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