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写不下于是搬到这里来。
我把新版(the next three days)列入了我2011的最佳遗忘奖,觉得自己不够厚道——老友百忙中抽出时间约你看电影并在观影过程中不停提示和剧透,你怎么可以什么印象都没了呢?
于是我拿出了这个老版看。
要不是Kruger我不会再把这片看一遍的…我还是认为没有越狱的意义,可能跟我厌恶英雄主义调调泛滥有关系——以前我可能会为主人公因不公受到冤屈并自行主持正义而感到振奋,而现在我更偏向于在“游戏规则”内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则——这么看来,更准确地说,我老了变犬儒了?
废话少说,到此为止。
声明,我是中立的。
新版与旧版的区别:被捕前。
该版由两夫妇家庭生活展开;新版由饭局争论展开:女部下应不应该为女上司工作,埋伏笔。
探监。
该版重视亲情描写,儿子不亲妈妈;新版:由细节入手,夫妇俩讨论重要证据(被真正嫌犯勾掉的包包纽扣)去向。
医院探视。
该版被禁止探视后,男主抢过护士记录本逼护士达成自己心愿;新版,冲卡后被阻拦,与医生对视后得到怜悯。
监视。
该版的条子显得较为懒惰没有对重刑犯家属进行监视;新版的已经注意到他要卖房了。
终于给北美条子挣回点面子了。
(价格。
该版2500欧,新版3700美金。
唔,几年下来物价涨得还不是那么离谱。
)警局牛刀小试。
该版在条子眼皮底下都很老实;新版竟然敢动手了,救妻心切。
女主角对长期牢狱之灾的反应。
该版试图在消沉中结束生命;新版在绝望前做“最后挣扎”(第二次探监)。
同一个脚本,但核心人物的性格是不一样的,这对剧情发展应该有不小影响。
毒贩。
该版毒贩被消灭,新版顺便捣了个毒窝。
(新版想要的太多了吧)派对。
该版受到邀请但没有参加;新版“弥补”了老版的“漏洞”,参加,使情结显得更具连贯性。
劫病房。
该版,和平演变,直接离开病房。
新版,打伤了一个条子,拖时间。
嗯?
为了防止观众睡着么?
拖时间真是可恶,很主流的钓观众注意力的做法,非要等到条子来齐了才肯跑是吧?
我对此深恶痛绝。
出医院。
该版进酒店,准备离境;新版一直被追,直到换车。
节外生枝动物园(仅新版)。
forget it! 雪佛兰广告。
收费卡,改动较大。
该版先告知原因,在观众心中种下希望然后替他们捏一把汗;新版先告知结果,使观众疑惑然后长吁一口气。
后者显得有小聪明,前者更为有张力(从表演上的处理说也是)。
这个改动很显眼,各有千秋。
目的地。
该版为,san salvador, 新版为venezuela, 跑到了一个更为“红色”的国家。
案情回放、追查。
仅新版添加。
不知道是为了说造化弄人还是要让观众留下一声叹息还是把刚刚给北美条子脸上贴的金再给他一巴掴下来。
新版更青睐对罪案的刻画,对时间的把握更加精确化,节奏随之也更加剧烈。
由此可见该版更像紧绷的弦。
特此献给小宝:)
别的都不说了,好看的电影,男女主角演得都非常细致无可挑剔。
最想说的是,我要这样的爱情,虽然这种戏剧化的事情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力,但如果我结婚了,我希望我的婚姻是即使出现了这样的悲剧,我们俩也可以这样坚强的去在一起,去爱。
这真的是一个十分迷人的故事。
男女主角本有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丈夫是中学法语老师,妻子是公司职员,一天妻子被人诬陷是谋杀罪,被判20年,20年,幼儿成长中最重要的20年却没有母亲的陪伴,丈夫没有深爱的妻子的陪伴,妻子在监狱中想到自杀……而就是这个做中学法语老师的丈夫以向学生讲书的理由向传奇作家讨教逃狱经验,并一步步实施这个计划,最终成功逃离法国。
看完后,觉得这个故事真是太棒了。
我一直害怕这个故事会是最终案情真相大白,越狱计划没有成功。
而实际是,越狱成功了,它的成功不是用了什么高明的手段,而恰是一些特别的巧合成就的。
而女主角是被冤枉的,这样也不会有主题的误导。
至于筹钱那一段,影片也没有直接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还是两个毒枭,而且男主角是在自卫的时候杀死大毒枭的,小毒枭也死在大毒枭之手,而且男主角也试图救下小毒枭了。
看这部电影可能会想到《肖申克的救赎》,《肖》的主题是生命和生活,但是这部电影,以爱之名,一切为了她,那个她是妻子,是母亲。
25岁的哥哥说他恐婚,不想结婚,不想说他是个不想负责人的人,或许很多事情说不清楚。
基于物质,基于心情。
《四个丘比特》里的苏有朋说:这些女的为什么要结婚,不就是一张纸吗?
有人反问他“这张纸什么都不代表,可你为什么不拿这张纸呢?
”或许这样的男人,这样的情节只有电影,只有书中才有的吧。
男主角奥利维埃•马夏尔真是越看越帅,举手投足之间的坚定和毫不表露的深情让人着迷。
本来就十分受不了痴情的男人,既痴情,又有勇有谋有帅,这男人真是绝了。
犯罪故事的外壳下,没有再去布高深费神的迷局。
不白之冤莫名其妙的到来,就想生活中很多无法预期和解释的状况一样,没处说理,它就梗在那,勒你到窒息。
没有过度的渲染和煽情,没有大段华丽深刻的台词,没有刻意做作的场面。
一切都没有去处理的很故意,但从状况一开始发生,观众就自然的和男主人公站在了一边。
常态中的爱情,很生活,很自然,很久,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影片里的细节并没有用力给出,但这种不经意触动着人心。
片头片刻温馨里不厌其烦喂着可可的父亲;父子独处的夜晚床头的合影;每个给妻子的用力一抱时突然坚定的眼神;墙上迅速堆满的照片和不断勾画改写的数字;小心保护儿子心理的每一个动作;和朋友的只言片语;在父母面前的失控;企图救治被自己打劫的青年时候的犹豫和不安。
所有镜头都没有很长的停留,故事如生活般流水一样的向前。
男主人公迅速做着一个一个新的决定,不纠结。
导演故事讲得毫不拖沓,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普通男人。
那些都是普通人的能量和普通人有的良心。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意义并不是要分个道义上的高低二下,它描绘了寻常生活中的一种淡然的坚定让人感动。
了解,信任和坚实的支撑让这不说爱的爱情无比美丽。
就像片尾男主说的,这并不是一个讲逃离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爱和自由。
片中警察的对话很有趣。
“他只是个法语教师?
”“是的,但他确实无所不能。
”
想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德国女子 黛安克鲁格。
还记得《特洛伊》里面那个倾国倾城的海伦,怎样令世人惊叹。
初次亮相,娇白,金发,高挑,纤细,不同于海伦的高贵典雅,却平添了一份清明。
幸福的一家。
每日清晨的一家家庭合影,每周两次的二人世界。
却因为一项莫须有的罪名,从此蒙上阴影。
看到含冤入狱的美妞,不禁觉得警方太过草率,而后来丈夫的越狱行为,也是现实所迫。
他爱她。
爱到因为母亲的一丝怀疑而大发雷霆他爱她。
爱到从一名温和的法语教师变成了持枪抢劫的强盗,变成了杀人犯他爱她。
爱到不惜放弃生命两名主角演出都相当精彩尤其是戴安的内心戏打破了在我心中她的花瓶形象情节算不上不落窠臼,但一些镜头的停留,对白的设置,意境的营造,都能直达人的内心,触动最柔弱的那块。
《为了她》,不是看新颖,不是看打斗,不是看制作,看的是那一份爱,那份亲情。
“逃跑只是一件事,重要的是自由和爱。
”
好好想想这部电影教给你什么?
这部电影的看点: 一:普通人在特定状况下可以完成不普通的事情 二:任何事情都可以进行周密策划和布局 三:凡事总有一个核心点,找到核心点就能突破 四:只要你的精力聚焦到一个事情上,你就是顶级高手五:如果决定要做,就不要装样子。
我最大感悟是:只要动机强烈,没有完不成的事情,但前提是你的布局和思路不能出现漏洞,有时候这种漏洞是致命的。
《为了她》讲述了一个家庭教师朱利安·奥克莱尔(文森特·林顿饰)生活发生剧变的故事。
他深爱的妻子丽莎(黛安·克鲁格饰)因被指控谋杀上司而被捕入狱。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朱利安独自抚养儿子奥斯卡(兰斯洛特·罗赫饰)并不断上诉,然而证据对丽莎不利:她和上司发生过争执;她的指纹出现在凶器灭火器上;她的外套上有血迹;还有目击者称看到她离开停车场。
丽莎的律师穷尽了所有法律途径,但都无法翻案。
朱利安始终相信妻子的清白,为了帮助丽莎越狱,他找到前逃犯亨利·帕斯奎特(奥利维尔·马沙尔饰)学习越狱技巧,并开始策划一个逃脱计划,打算带着丽莎和儿子奥斯卡一起逃往国外。
然而,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需要筹备全家人的身份文件、详细的逃跑路线,以及大量的资金。
当朱利安得知丽莎将在三天内被转移到另一所监狱时,他不得不加紧筹集资金,加快实施计划。
《为了她》是一部极具吸引力且充满戏剧性的法国惊悚片。
文森特·林顿出色地诠释了一个为了营救妻子而甘愿冒险的男人形象,他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几天前,我看了美国版的爆米花电影《三日危情》。
才知道这部美国电影其实是《为了她》的翻拍版,于是我赶紧去看了原作。
令人惊叹的是,美国电影工业近年来缺乏原创性,甚至一直依赖翻拍这些优秀的电影。
相比之下,《为了她》更真实,没有《三日危情》中的夸张成分,对我来说,它更胜一筹。
我的评分是8分。
点击下面链接观看影片 看见影视 为了她
如果你被误判,锒铛入狱,判了20年,是老老实实服刑,等待所谓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把那真凶逮住?
还是采取其他办法?
《中国广播网》2010年4月13日报道:全国刑事案件破案率只有30%左右!
《一切为了她》和《肖生克的救赎》都给另外一种答案。
当公权力因错误而改变了你的一生,是老老实实服刑,如同《肖救赎》中的那位老者出狱后因适应不了社会而自杀,落个模范服刑者的名声;还是竭尽自己之力与之一搏?
结果可能会死得很惨!
这个年代,人们用大数据研究消费者偏好,获知多数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收之钱财。
甭管这喜好是否恶俗粗鄙肤浅,甭管这作品是否催生民族脑残。
就像“春晚不是给精英人群看的”,商业导演们的作品也绝不会承担所谓社会责任。
烂片能赚钱,生理需求的人多,就多请一些小鲜肉,演技啥的算个屁,流量高就好。
满足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生理心理需求。
被人送花送礼物送戒指送车送房、被人当着众人的面求婚,或者不远万里不计成本只为某个特殊的日子相见。
看烂片变得越来越无法接受,肤浅的礼物,营造浪漫的气氛,变白的形式花样百出,从来不问彼此的责任在哪,彼此将为彼此付出怎样的生活。
送完礼物、表完白、王子和公主就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烂片们想的只有钱,观众却什么样的感官刺激就造什么样的刺激。
要恶俗有恶俗,要美色有美色。
世界上的肤浅不会断绝,生意就不会衰败。
隔着玻璃,相视无言,情绪泪水。
我们理性地去想,在所有证据面前,她的妻子该是杀了人的。
然而唯一能够让观众明白妻子并未杀人的就是那枚警官在下水道缝隙中没有找到的纽扣。
这颗纽扣就是男人的信念,一颗所有人都无法看到,唯独男人可以看到的纽扣。
这颗纽扣无法再回到衣领上,无法重见光明,将永远呆在无法被人注意的地方。
电影的节奏,紧张和舒缓之间像呼吸一样自然。
舒缓中波澜不惊却又蓄势待发。
思维缜密,对细节的完美关注。
好的电影是环环相扣地推演角色的精神或情绪的发展和演化;好的文章是逻辑严密地推演。
好的东西都来源于对细节的专注雕琢。
潜能开发最好的形式大概就是为心中挚爱赴汤蹈火。
它可以促使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精通一门技术,短时间内突破重重障碍。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BTW,大量现金应该过不了安检吧Copy自One note,原来是看过却没有标记,找了半天不知道写得是哪部电影,总算是通过“妻子蒙冤入狱丈夫。。。
”找到
A common French teacher, he get all the strategies he can own to rescue his innocent wife. The adverse evidences and disappointment to the law and judicial incompetentment lead him to carry out the great plan to fight against with unfairness.Sometimes we do something violate the law not because we argue its rationality but that we have no choices to follow the legal way.
这老公真好。他们能逃出去是幸运,不知道是否一直能幸运得不被捉到。跟自己原生的家人生生分离让人唏嘘。
两个版本这个演员演技好点。
我们去电影院不是为了去看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公正的世界
感人的爱情故事
我说剧情怎么那么眼熟却没看过,原来被翻拍了。回想起来美版确实有问题,紧张刺激但不够松弛有度,也就缺乏了张力而无聊了。早知原版是Diane Kruger就先看这个了
越獄電影版?或許是愛的偉大~
感觉主题都不太重要了,自由啥的。。。但是,演员演得真的很好~!各种人物面目表情,特别是眼神,内敛却充满了力度。写实主义吧~~~
节奏慢 剧情简单无聊..哎..浪费时间..
遇到这样的老公,妇复何求?
背景音乐不错~尤其是片尾那个
3.5
後半段蛮紧张的,还行
15/07/12
cctv-6
他是法语老师,对只是个普通人。
不可思议的结局
逃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在于如何保持自由。
原来美国版连细节都基本是照搬的,到底翻拍来做甚。而且这部明显更自然更紧凑,妻子角色也清晰好多。
escaping is easy ,the hard part is staying free。 / he is a French teacher,just an average guy。
又是一部我的情感和思维都没有参与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