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5.2—1918.4.21) 。
一战中德军最伟大的飞行员。
一生击落敌机80架。
在古典空战时代保持了绅士般的战斗方式:击落敌机而不射杀敌飞行员。
在影片中,主角用“We are sportsmen, not butchers!”这样的台词表达了这种精神。
里希特霍芬所率领的普鲁士第十一狩猎大队汇集了德军最优秀的飞行员,他的战友们个性鲜明,每个人的战机都有自己所属的经典涂装标志:爱心(另一位著名Ace,沃尔夫),海盗骷髅,红龙,小丑等等。
而他们的队长,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Ace of aces)的里希特霍芬更是不顾机械师、空军司令及战友们的一致反对,将自己的战斗机涂装成全红色,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敌机向自己进攻并将他们一一击落,影片中里希特霍芬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I don't want them to be surprised, I want them to be scared.”。
自此,广袤天空中飞驰而过的红色闪电,和他的“空中马戏团”成为了协约国空军最大的噩梦。
而恐怖的里希特霍芬,则在敌方英国空军的宣传中被称作“红男爵”——The Red Baron。
里希特霍芬如此戏剧化的传奇,也在后世的许多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被反复提及、引申或者改编。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机动战士高达中的经典角色夏亚·阿兹纳布。
同样作为王牌飞行员的他,所有座机均采用全红色涂装。
这是原著作者向里希特霍芬的致敬。
影片以一个唯美的镜头展开了主角里希特霍芬的传奇一生:里希特霍芬与弟弟(后来的另一位王牌飞行员)一同骑着战马在山野中追逐天空中的战斗机,最后里希特霍芬望着天空向着头顶滑翔而过的飞机在马背上张开了自己的双臂。
——在之后的剧情中,协约国的轰炸机夜袭基地时,里希特霍芬也说到:“I've got wings.”——以呼应了片头的这一幕。
而之后里希特霍芬和三位战友一起冒险杀入敌占区向死去的对手飞行员献花圈,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更是成为全片的主要基调。
作为一部空战电影,全片有多场精彩的空战戏。
讲古典空战时代的所有元素和战术,空战格斗、追逐、游猎、逃跑、迫降,飞行员手势,掏出手枪射击等等全都展现了出来。
然而,有趣的是,全片在对于里希特霍芬一生最为重要的两场战斗:击落英军王牌飞行员兰诺·郝克少校并由此获得“蓝色马克斯” 勋章的一战;以及最后里希特霍芬战死的一役,都采取了留白和一笔带过的处理方法。
对于前一战,我所理解的是,正如里希特霍芬一生所遵循的绅士般的战斗方式,杀死敌人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值得夸耀的事。
里希特霍芬在兰诺·郝克死后,急忙赶到了坠毁现场,并收藏了敌人的座机标识。
而之后,随着女主角对于里希特霍芬思想的重要影响,主角更是彻底地抛弃了开头那种意气风发的帅气飞行员的形象,全片的基调也逐渐变得灰暗。
里希特霍芬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以及作为军人,无论是敌是我,生命是如此脆弱。
而他,全军全国人民爱戴和尊敬的大英雄“红男爵”,也不过成了战争中的一颗棋子,被用以鼓舞士兵,被用以欺骗他们——自己也可以像里希特霍芬一样英勇杀敌而永远不会战死。
于是,紧接着的每一场空战,里希特霍芬的战友们相继战死,没有光荣勇敢的杀敌,没有“红男爵”英雄般的一骑当千,有的只是一个个年轻生命的凋零。
而里希特霍芬的脸上的表情也在每一次产生着细微的变化。
直至最后其通过自己的小说和向普鲁士国王的摊牌来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绝望的思考。
而对于里希特霍芬一生中的最后一场空战,影片中只留下了朝阳下,即将起飞的里希特霍芬转过头来向着女主角的最后一抹微笑。
这让我想起了《最后的武士》里片尾天皇和Nathan的对话:——“Please,tell me how he died.”——“I'll tell you, how he lived.”
德国电影,要么纠结如《柏林苍穹下》,要么冷硬如《别人的生活》,小品文《诱惑假期》,也缱绻了一层尼采式的质问。
可惜战争片要持续《帝国毁灭》或《斯大林格勒》的路子,似乎他们自己觉得太严肃了些。
《红男爵》是个很讨巧的视点。
这位传奇空战英豪赢得了队友和敌手的无尚尊敬,不用担心“美化恶魔”这样的指摘。
叙事充分好莱坞化。
开头里希特霍芬家三兄弟在狩猎,然后被1906年的飞机吸引,老大曼弗雷德未来的红男爵纵马驰骋,振臂呈飞翔状,似乎是个人版的《珍珠港》……十年后,里希特霍芬家老大和队友如女武神一般,玩着技巧低空驾机向战死在敌区的队友棺材上投掷花束,这个桥段怎么看怎么像“非洲之星”马尔赛尤给元帅们表演,用机鼻子挑起杆子上的手绢……邂逅战地护士。
这个总要说一句,红男爵的演员Matthias真有本事,能把所有对手戏的女演员都变成小妈,他那张过分清秀的脸哪……不知道是否是刻意改动,在二战时做到空军元帅的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本是曼弗雷德的表弟,影片里成了胞弟……为了避嫌,红男爵身后没有给未来德国空军的大当家戈林一丁点镜头。
后者作为里希特霍芬中队最后一任队长,自己也曾有过在西线击落二十二架英法飞机的战绩。
为了讨好盟军观众,这部德国产英雄传记片全部用英语对白,德语是配音。
我爱这电影。
你试过吗,看到第一个镜头就有想哭的感觉?
我却没有哭,我是忧伤地微笑着看完了它。
这样很幸福。
那个有着明亮眼眸的德国小贵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拥有自己的猎枪和马,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自家的猎场中打猎。
这位少年叫做曼弗雷德 冯 里希特霍芬男爵。
他的弟弟和堂弟也是一样。
是的,这些快乐的孩子让我想到了维特根施泰因亲王,还有冯 卡格内克伯爵兄弟。
亲王殿下年少时总是有那么多梦想;而埃尔伯呢,他穿着毛皮大衣,里面是空军制服,手里拿着猎枪,脸上的表情真是得意。
就是这些娇生惯养,似乎被宠坏了的少爷们,当战争来临时,却最先选择了成为军人,成为天空中羽翼未丰却无比勇敢的小鹰。
你们是最好的部分。
倔强的少年,玩世不恭,衣着光鲜,有点儿花花公子的派头,像不像在说马尔塞尤?在《非洲之星》里面,小美人居然对他女朋友说:“你知道,我不太和女性接触。
”哈哈,约亨,如果你是一个面对女人会羞涩的家伙,那么,我得说,你绝对飞不出这么好的成绩。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这位护士小姐的行为,不停地劝说曼弗雷德停止飞行。
要知道,他是属于父国,属于那片蔚蓝的,他从不属于你,你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小部分。
你无法控制他,这位红男爵,不羁的生灵。
马蒂亚斯演的男爵总是穿着漂亮的毛衣,时髦的围巾,风度绝佳,而历史上的红男爵,比起马蒂亚斯,显得更为沉稳和.......复古。
眼神却是一样的鉴定和渴望,他随着飞机的滑翔,翩然起舞,这是一曲最自然动人的乐章。
我很高兴,马蒂亚斯终于不再演偶像剧了,虽然随着电影的推进,我想打他的冲动与时俱增,特别是当他戴着那条古怪的白围巾出现的时候。
而弟弟洛塔尔,冷漠,永远是那身军装,那张脸是过于让人心疼了。
他总是想超越兄长,这个傻孩子,同时他看向曼弗雷德的目光又总是充满柔情和询问:“哥哥,我也成为战斗机飞行员了,如果你也能为我高兴,我会非常、非常开心。
”我想他是想这样说,却说不出口,最终说出口了,却变成了非常僵硬的口气。
这就是兄弟,总是别别扭扭地一同长大。
然后是成熟了一点的沃尔夫拉姆,沉默,或者不如说是有点拘谨地和两位堂兄坐在一起。
那双水汪汪的眼睛,像极了瓦尔特 沃尔夫鲁姆,二战德国空军中似乎不起眼的一个小不点儿,JG52中的后辈,也是哈特曼的战友,同样的稚嫩,同样的前途无量,沃尔夫拉姆在二战时也成了航空兵将领,不辱男爵家族的盛名。
波尔克已经战死,小红把他的照片放在床头。
有一次,当莫尔德斯被调往文职时,他也无奈地对加兰德说:“我更愿意做你一天的波尔克。
”约瑟夫 费因内斯比起他哥哥拉尔夫,真是逊色太多了,无论是演技还是外表。
想想拉尔夫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德军扮相,我已经失却了语言,堕入他的魔法之中,而且,而且,我总想让他来演诺维......红男爵的配乐真的太美了,前两天被《四分钟》震撼了一回,这一次是更加柔和的感动,小提琴的却能表达出在天空中翱翔的感觉。
相比影片的开头,结尾处的处理让我有些失望,显得没什么意义。
如果交给我,应该多少和开始有点呼应,再顺带引出一点空军后面的发展,这片子居然都没表现出一战的失败,我十分怀疑这导演......25岁是个太年轻的年纪了,魏森菲尔德亲王是死于25岁,而对于男爵,我感受到的却不是遗憾,而是某种释然。
男爵和他那一群没心没肺的漂亮小伙子们,有的战死了,有的活了下来。
曼弗雷德的父亲有远见:“Lassen sie doch Lachen, solange sie noch koennen.”这句话耳熟吗?
许多故事都是这样继续的,但是你们毕竟还是在笑啊。
一瞬间,却是永恒的微笑。
越来越喜欢一战制服了,让人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旧日时光。
乌德特,曼施泰因,隆美尔,一战中的新兵,如今已经成长了,成为领导者,而二战中的军校学生,战后也成了社会精英。
有的成了伟大的演员,有的成为了作家,写出了《从海底出击》。
这就是德国的传统,永永远远都不会失去,只要德国孩子那蔚蓝的眼睛还能映出父国天空的晴朗美丽,日耳曼民族的荣耀就会得以保存,就像男爵当年那样。
这篇开阔的天空,会带我找到你。
-Das Ende-(http://ingwer.blogbus.com/logs/33276391.html)
红男爵——弗曼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一战时期击落敌机80架,被敌我双方都尊崇为王牌中的王牌。
自从知道的他的赫赫大名之后,每次看见那架全身红色的老式战斗机,都肃然起敬一番。
而当我发现有一部关于他的电影以后,自然怀着极大的兴趣看了一看。
虽然个人认为比起二战的正邪分明,一战的彼此双方没有一边是好人,正如电影中说的那样,一战不过是几个相互之间通婚无数次,甚至有近亲繁衍的嫌疑欧洲皇室的亲戚们之间为了彼此的利益而拿着无数的生命作赌注去豪赌而已。
但是在那由如同绞肉机一般的机枪统治的战壕站和双方都心安理得地进行的卑鄙的化学战组成的,唯一的亮点还是那笨重异常的坦克的无聊却血腥的地面战场上,彼此的飞行员之间却进行着如同绅士一般的战争。
而这个红男爵,我不想去评论他是属于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但是其个人魅力却是让人钦佩。
战争这个词总是给人两个极端的感觉,一种是那真实的战场上的血腥和残忍的一面,惨绝人寰,血肉横飞,同类之间彼此杀戮,文明在刀剑和炮火之中灰飞烟灭;另一种则是英雄们那光辉和不朽的传说,在铁与血的映衬之下更加具有震撼性,光芒四射,让人眩晕,甚至有些憧憬那片血海尸山。
这就如同红男爵的国家德国一般,人们既能对他的盖世太保,种族屠杀,集中营表示极大的愤慨和唾弃,也会因为德国人有古德立安、隆美尔这样的天马行空的将军,有豹式坦克、斯图亚特攻击机这样的艺术品般的武器,有魏特曼(一次战斗击毁盟军25辆坦克)、哈特曼(击落敌机352架)这样的传奇士兵而感到惊叹和佩服。
而那些真正传奇的军人总是毁誉参半,比如巴顿,比如隆美尔,比如拿破仑...这是因为战争这个充满了死亡和刺激的地方将人性体现到了极致,丑陋的和光辉的交相呼应。
就如同一战的上空,起初飞机只是用来侦察,而且结合到当时的阶级制度尚存以及飞行员的高要求,往往驾驶飞机的都是一些出身很高的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彼此见面的时候甚至相互敬礼致意。
直到某个人终于忍不住使用了武器,不过貌似最早的空战武器不是机枪,也不是手枪,而是如同砖头和抓钩一般的冷武器。
慢慢地,有人发现自己可以边开飞机,边拿手枪射击,后来又有人把机枪绑到了飞机上,最后飞机终于有了战斗机这个分类。
而战斗机飞行员则代替被机枪扫射得满身抢眼的骑兵,成了荣耀和传说的象征。
蔚蓝而无垠的天空中,彼此以复杂而眩目的技巧生死以搏,刺激和浪漫得一蹋糊涂。
而且风险也不大,有很多飞行员被击落以后还能安然逃生,然后继续飞行。
后来的二战的英伦空战中,英国空军飞行员就是凭借本土作战的优势和美国强大的工业制造力,在逆境中取得了胜利。
反观可怜的德国空军飞行员,一旦被击落就是有去无回,想回也要等到战争结束了以后...这可要比在地面战场上冒着机枪和大炮冲锋,还要闯过地雷阵和铁丝网,最后进行一场白刃战的普通士兵安全多了。
当然不得不说,飞行员的技术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这群空中的高贵的骑士们总是更容易成为人们的英雄,而他们彼此之间也如同绅士一般保持着相互之间的礼仪和尊重。
正如同电影《红男爵》中的描写的那样,飞行员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甚至有时候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能建立起很深的友谊。
据说朝鲜当时战场中美双飞的飞行员几十年后再相会,虽然彼此都早已成为了各自国家的空军的统帅级别的人物,但是还能相谈甚欢。
这就是彼此以勇气和智慧为底牌,以生命为赌注,彼此互搏之后的惺惺相惜。
甚至可以说是在双方杀得血肉横飞的时候,彼此之间的思想也随着血液相互融合。
这点不仅仅是战斗机飞行员,很多军人都是如此。
彼此在冷战的铁幕相隔之下,苏军的象征朱可夫和盟军的象征艾森豪威尔之间就彼此惺惺相惜。
而当巴以和谈的时候,看着双方领导人之间的握手,你怎么能想到,其中一双手的主人是最激进的抵抗者,而另一个人则是最坚定的镇压者。
也许只有经历了那生死时刻,真正的人才会懂得生命真正的含义,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
一直不太喜欢现代战争,感觉缺乏了那种原始的血性和艺术。
是的,当你看到铁甲巨舰彼此轰鸣着对射的时候,当你看到骑士们呐喊着冲锋的时候,当你看到坦克如同洪流一般对撞的时候,当你看到战斗机在空中以极大的技巧缠斗的时候,你都会觉得这些画面如同难以言喻的艺术品一般,让你热血沸腾。
而那些战争指挥家们在生死一刻的勇气和智慧的迸发,也被人们视为艺术一般传颂至今。
但是,当看到美国人拿着金钱堆砌的先进武器砸向毫无还手之力的弱国以及这些弱国的某些人则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袭击着平民作为抵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战争只能反应了其最消极的一面,而且最积极的一面却荡然无存。
绅士们已经不在了,只有一群恐怖分子在对抗着世界上最大的恐怖制造者。
当你某一天用一颗精确制导导弹炸死一群几千公里外的人们的时候,当你拿着一把AK47扫射毫无反抗的民众的时候,你有的只是残忍和血腥,而荣誉和伟大则早已荡然无存...再见了,绅士的战争...
这部电影首先让我记住的就是王尔德那句:Patriotism is the virtue of the vicious,配上贵族们闹着玩儿,士兵们洒热血的一战背景,无比的讽刺。
开头驾着飞机去给牺牲的英国军人(其实大家祖上都认识)送花圈,主角很有风度,很顽皮桀骜,很贵族。
空战对他来说更像是一场奥林匹克,各国之间竞分出输赢即可,“永远不要向坠落的敌机开火”,他一直坚持这点。
然而他的形象却和圣母不搭边,他就像一只刚会狩猎的小豹子,乐颠颠的把战利品挂在墙上,立志要成为王牌,踌躇满志。
这段小马哥把少年感演到了极致,在酒馆里跟朋友开玩笑结果把东西扔在了上级脸上,那个小样子特别可爱。
心疼上级,不能把这帮讨人厌的贵族子弟怎么样,只能默默喝几杯。
小少爷还特别喜欢给别人点烟,很会照顾人,很会带兵。
最善良的人往往戴着最狰狞的面具,就像那些寺庙里的罗汉。
他把飞机漆成红色,用以吓退敌人,看起来很嚣张,可是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敌方的伤亡,红男爵来了,就不要派弱鸡们当炮灰了。
而红男爵的传奇被传唱后,偶像效应不止束缚了他多飞行生涯,更误导了为国家拼死拼活却被蒙在鼓里将士们。
在这时候,冯·李希斯托芬又一次展现了贵族的品质,当面拒绝了皇帝的提拔,戳破了皇帝的幻想,坚持回到空军战斗,果真有种!
正如战况每况愈下,整部电影也变得十分深沉,男爵的好友纷纷战死,两个弟弟也加入了他的大队并且满腔热血…男爵变得十分沮丧。
唯一庆幸的就是负伤后,和女主终成眷属,打针那段特别有爱。
这部片子里Lena的表现和演Cerci时完全不同,演出来了一个我认为稍微有点圣母但是十分有性格的战地小护士。
就在这段后就迎来了一个这电影的第一个泪点,我觉得特别神奇,明明是男爵掀翻了部下的吊床和部下们嬉笑打闹的温馨场景,却把我看哭了。
或许是因为这相似情景里的故人已经不在了,或许是这忽然明媚起来的气氛暗示着男爵可能要牺牲了,又或许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那些牺牲了的和准备上前线的战士们也都只是孩子而已。
电影的最后稍显仓促,但是仔细想想十分有道理。
首先,男爵的死是谁造成的确实至今不明,拍出来可能会误导观众;其次,战争中生死本身就是弹指一挥间决定的事情,谁也不能预料,故而我们看到,男爵和往常一样,穿着粉色睡袍剃胡子,穿上旧夹克,登上了红色战机。
然而白围巾,和最后看女主的眼神无一不暗示着,这是最后一面了。
尾声,女主在男爵救过英国军官的帮助下去协约国看男爵的墓地,男爵花圈上写的our friend and enemy 都是对男爵骑士精神的最后点题和呼应。
这部电影里贵族精神(骑士精神,君子之风)是主题,和这场战争相比,紧随其后的二战显得无比残酷暴虐,而如今的和平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吃兴奋剂,耍无赖的某些人和国家更是吃相难看。
不想说现在这个社会缺少骑士精神,只想像男爵一样,挺直了脊背做个绅士,直至最后。
1、比《空战英豪》好太多了,情感表达克制,不刻意煽情。
最后的出击,英雄落幕也不过是一魅回头的浅笑,无怨无悔,为长空而生,为长空而死;2、贵族精神:绝不追击在击坠中的飞机和飞行员。
只要敌方飞行员落到地面,必须施以力所能及的救援。
尊敬对手,我的朋友与我的敌人。
3、为什么能击落73架飞机?
进退有度。
我只在有胜算时候出击,没有把握时候就撤退。
明智和怯懦,只有一线之隔,天才飞行员懂得当中的差别;4、《机动战士高达》中红彗星“夏亚”的人物原型。
为什么把飞机漆成红色,人家100公里之外就能发现你,怎么能奇袭敌人?
我不要surprise他们,我要让他们scare。
5、记住不要提前开火,当你飞到敌人身后50米的射程再开枪,太早开枪只会告诉敌人你的位置;6、近距离的空战格斗,拼天赋的技能,也只有在某样科技产品的初期阶段才有用。
一项科技越是发展到后期,对于使用者的天赋依赖就越少。
真正拼的是产品的内在科技含量,举个例子,多厉害的神箭手,也拼不过会用狙击枪的普通士兵。
一个连敌人都无比尊重的人,一个25年的光辉岁月。
故事的结尾我以为得再现男爵英勇作战,力竭而死的场面,可是导演没有,因为那样就俗了,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男爵死去的场面。
快到结尾处大家休息的时候一场玩笑,可是配乐却那么哀伤,透着一丝凄凉,谁都知道男爵总会死的,但我知道,他是属于天空中的雄鹰,只愿意不断地翱翔,直至不能飞翔的那一天。。。
PS:我总觉得这片子说英语怪怪的,哪国人就说哪国话嘛,真是的。
有关战争,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不过,看完《红男爵》之后,我对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人墓前那神情一跪有了新的理解。
战争是政治的武力延续。
军队是国家机器,为了国家的使命,那些士兵们义无反顾的冲上前线。
看过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要试图叙述这样一代人,尽管他们躲过了战争,但是他们还是被战争毁了。
”片中的德军即是如此。
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从军生涯战功赫赫,击落敌军飞机80架,但是对于战争,他显然不持赞成态度。
他曾经这样说道,“我们要击落的是敌人的飞机,而不是飞行员。
”当战争把一个个士兵物化成一台台机器的时候,德军的悲剧就开始了。
德国人还是清醒的,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也是明智的。
但是,悲剧性的结局是,他死在了当年那个差点被他击落的人的手上。
英雄垂暮,亦可怜兮。
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很有先见之明,德军固然无法击败协约国,面对德意志皇帝,他也敢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令人佩服。
真实,坦承。
德国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战后重建的速度,这样的民族,让人尊敬,让人敬畏。
柏林——巴黎Gentlemen,we are sportsmen.Not butchers.I don't want them to be surprised.I want them to be scared.Stop dreaming!This is not a polo game.We are not children anymore,we are grown men. Fighting a bloody war!Damn those English.They won't be happy until all of Europe as horrible as death.It's a thin line between cowardice and cleverness.38:47 人人翻译有点渣59:00元首?!
弟弟好烦啊好吧弟弟还是蛮萌的 哥哥的贤内助
红猪和《红男爵》宫崎峻的动画片《红猪》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156626-1-2.html有人说原型出自红男爵,于是找来看看,果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宫崎峻加入了很多浪漫色彩、反战思潮等!
一战德国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这位德军王牌飞行员“红男爵”Manfred von Richthofen,因把机身漆成红色而得“红男爵”之名。
一生击落敌机的官方记录是80架。
1918年4月21日阵亡,享年25岁。
演员和本尊,还是很像!
德国人啊,确实很多方面,过于精英于地球人了!
有部纪录片《“历史谜团”:红男爵之死 》,说最后男爵死于一名普通士兵,这名士兵连照片都没留下…… 不过值得一看的是,片中采访了许多见证人,包括里希特霍芬家族的后人、红男爵之死的最后见证者104岁不过,这些其实没多大意义,就像片中引用红男爵和英国空军的加拿大飞行员亚瑟“罗伊”·布朗交谈的那样,欧洲国家之间,不乏父亲、儿子、叔叔、侄子之类的皇室关系,他们发动一场场战争,死亡的是普通民众与士兵,换来的是皇室游戏或者利益交换!
直接、残酷、突然、运气,活塞空战的特殊魅力。
字幕组太无敌了,这个遍地基佬的世界!可惜了这部好电影了
德国片居然一点德味都没有,可惜了美丽的画面和Lena
德版夏伯阳
少年美如画,但是故事讲的很糟糕。地点时间切换其实不用标的那么清楚,太刻意。而且弱化了一战的残酷,电影里面的空军们过得还蛮滋润,有时间去泡妞。过分的骑士风度太不适宜了,这是战争。里希特霍芬把飞行当做运动竞技,当时这种想法的人应该蛮多的吧。一群德国人说话为什么不用德语ㄟ(▔ ,▔)ㄏ
活生生糟蹋了一美人
主角形象拍的似乎欠点火候~男主角以前怎么没见过呢,演的挺好的,霸气不足可爱流露的可爱气息却很迷人。女主角我很喜欢,不过和男主角配戏有点像姐姐吧~
帅哥多也拯救不了这部片!
德国作为战败国,竟然以红男爵的角度拍出了一部好电影。红男爵在国内赢得了最高荣誉,又获得了敌军的尊重,不得不感叹西方人的绅士风度。
男主演们略显稚嫩,青涩;战争场面比重不够,侧重说教;我们的红男爵没有以处男之身死去!!!!!
对这个人物很感兴趣,但这个片子拍的确实很一般,如果有此人的书或者更好一点的传记倒是很想看看~
姓冯的都是德国贵族,那时的作为战斗机的小飞机太牛了,不是怕别人看见,而是怕别人看不见!
SB
如果说有的人生而为翱翔天空,那么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就是那种人了。
真的很棒!
这么好的题材,硬生生拍成了流水账,对红男爵的座机没有一丁点的介绍。差评!
王牌中的王牌,一战中,德意志民族的象征。。。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
剧情被处理得支离破碎,大量的感情戏基本都属于画蛇添足,反战的内容又显得无比突兀。关于一战中的飞行员们啊,还是当时的一名步兵总结得好:这些享受着卑微且默默死去的地面士兵喝彩的飞行员才“是这场战争中唯一一群能按照自己梦想的方式生活,甚至按照梦想的方式死去的人。”
真实发生的战争通话
浪漫,绅士的大男孩。对战争的思考,对人的成长的表现…方方面面都是一部好片,配乐不用说,大赞!德国人确实优秀,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