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25年的春天才刚刚开始,但我已非常确定,《还有明天》就是今年我看到最好的电影。
它并不囿于“女性主义”的范畴,也不仅限于一部意大利黑白片,在形式和情感上,它都创造了新的秩序——对于当前大批陈词滥调的院线片我们还能有什么期待?
就是要像《还有明天》这样的,如在裂缝中迸出新芽的,给我们欢笑和泪水。
正是那种新到“冲破一切”的力量,为日复一日的庸常带来惊奇和感动。
电影,再次激起众人的心跳。
叙事的变奏《还有明天》是意大利导演宝拉·科特莱西的首部作品。
但这部“开刃作”,娴熟得不像第一次亮剑,而像一把藏了很多年的宝刀第一次被人发现。
它足够犀利,也足够沉着。
当你预期它会有瑕疵和漏洞时,它往往精妙地转个弯,又再次激起你的好奇。
饰演主角迪莉娅的正是导演本人。
一位典型的辛劳的母亲模样,我们期待她带着沉重的黑眼圈和消瘦的身体展示日常的苦难。
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罗马,贫穷、饥饿、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仍然笼罩在这座城市之上。
但迪莉娅优雅地开始了一天,哪怕这一天,从她丈夫莫名的巴掌开始。
开头的一记耳光,猝不及防将我们带入了叙事的漩涡。
这个故事要干什么?
恐怕是所有人眼睛一亮的疑问。
同时,它也是一个定调——正如复杂的交响乐谱上首先标记的调号,《还有明天》的调号带着调皮而诡异的升降记号,注意了,这个故事非同凡响。
如果我们以一个家庭主妇的视角看待这个故事,没有最开始的耳光,它将是无比沉闷的倾诉。
一个女人从为家庭准备早餐开始,进入她忙碌却无人在意的一天。
她为丈夫和孩子们准备面包,她接受丈夫喋喋不休的指责,她忍受女儿鄙夷的目光,她待众人安心出门,开始奔赴一个又一个“工位”,为家庭赚取微薄但必需的薪资。
故事是从迪莉娅走出小区大门开始真正不一样的。
音乐,为这部黑白片赋予了神秘却新鲜的灵魂。
伴随绝望主妇踏出大门的一刻,不是舒缓的奏鸣曲,而是一支节奏轻盈激昂的现代摇滚。
它跟着迪莉娅从容的脚步做出“脚注”:你以为的绝望主妇,自有她生生不息的希望,正藏于这街道、明朗的公共空间中。
她将奔赴什么?
我们跟着迪莉娅的昂首阔步,看到了她离开家庭的一天。
为富人打针,去伞厂打工,去纺织品商店交换缝补物件,去天台晾晒洗好的衣服,沿途她还会经过闺蜜摆摊的菜市场、美国大兵的管辖区和旧情人的汽车维修厂。
她与老友闲谈,邂逅新的朋友,也躲避温情的注目。
离开家的迪莉娅,充满变化和朝气。
街道被她走出了公路片的味道,她在一个又一个场所中置换新的故事和对白,逐渐丰满她有趣的样貌。
然而当她回到家中,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她小心翼翼地收信,小心翼翼地准备晚餐,在惴惴不安中等待丈夫回到家的检验和审判。
我们从她的一个失误得知:因为超出日常的巧克力,她就将接受一场家暴。
故事的节奏从这里开始又进入一个新篇章。
耳光是序,街道是前奏,第一次大的高潮和变奏来自真正的家暴。
我们伴随一支诡异的意大利歌曲,目睹夫妻的双人舞。
但伤痛、恐惧以及习惯的一套流程全都在这场舞蹈中展现。
——美妙的音乐和舞蹈,共同谱写了恐怖。
日常的暴力抽象的肢体语言,精炼地导出了丈夫殴打妻子的流程。
近似贴身热舞,却在肢体的扭曲、变形、眼神的交换和躲避中,激发惊悚的心理效果。
我们听不到迪莉娅的一声哭泣或惨叫,但“目睹”了她被欺凌的全程。
这场舞蹈和舞蹈发生地外众人的神情导向一个事实:它时常发生,而孩子们和邻居也早已习以为常。
赫尔佐格曾在他的自传里说,“对于飞来横祸最好的描述,就是警察茫然的眼神”。
电影的艺术并不在于展现,而在于不去展现——当我们没有看到真正发生的事情,我们通过他人的眼神,尽可想象更多的事实——《还有明天》巧妙用这一次高潮,铺垫了全片的核心冲突。
而有意思的是,当你看完电影之后,以为你看过很多次家暴之舞,回头再注意细节时发现:原来导演只用了这一场舞蹈表现日常的暴力。
后面的重复并未再次使用,代以丈夫娴熟的“关门”动作,更为精简地通向深渊。
不,还有一次舞蹈,是暴力之后丈夫的愧疚。
他紧紧抱住迪莉娅,表达他的忏悔和对往日温情的追溯。
蒙太奇展现了两人青春时相恋的甜蜜,但在这支浓情意大利颂歌中我们却感到更为深邃的恐怖——婚姻,给眼前这个女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迪莉娅如一只惶恐不安的小鹿,被打量,被猜忌,被鄙视。
每一次她遭受家暴之后走出门外,她的淡然和解脱让她无能为力的女儿更为生气:“活成你这样我宁愿去死!
” 迪莉娅沉默。
女儿吼叫,“你为什么不逃?
”“逃去哪里?
”轻盈的嘲讽迪莉娅的逃避,就像每每发生大战时,她摁下了停止的按钮。
宝拉·科特莱西精准地使用了卓别林式的表演语言,面对每一次唐突、尴尬、无所适从,她总能在临界点到来时,轻轻地挥一挥衣袖。
当她被丈夫打过耳光,她可以顺畅地拿起梳子梳头;当她打开窗户,她可以接受路人走过扬起的灰尘和小猫的尿尿;当她被打完,她如释重负对孩子们说,一切都过去了,又清净了。
她总在这样自然的逃避中制造自己处变不惊的秩序。
而最精彩的一次表演发生在那个做弥撒的早晨。
当她准备复制一天的流程(如魔术一般声东击西),公公的死亡却打断了她的表演。
紧张的鼓点响起——我们不知道主人公还能不能顺利脱逃——她一定不能了——但迪莉娅冷静下来,她说:“今天不行。
”——这场绝妙的悬念举起与放下,调动了我们的肾上腺素。
而一切只发生在宝拉·科特莱西的脸上,她将自己的神情,布置为一个可以洞察敌情的战场。
当她说完“今天不行”,为公公铺好整齐的床单正如往日,红色按钮被轻松地转为绿色——我们舒缓下来,迪莉娅又有了一次美妙的躲避。
这就是迪莉娅解构和嘲讽苦难的方式。
不顺畅的事情发生了,她总有自己的方式使之合理而顺畅。
卓别林在面对贫穷时,将破补丁、破皮鞋一切有辱尊严的事物都变成了可爱的道具,而宝拉·科特莱西同样深谙喜剧的精髓,正是要将自己拉至事物合理的引力关系之外,弹射,形成一次好笑的撞击。
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发笑之后,被弹回辛酸的现场。
迪莉娅从容而优雅,慰藉大家,不,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
直到有一个人真正阻断了她。
秘而不宣的战事我将迪莉娅(宝拉·科特莱西)的表演形容为一场魔术。
因为我们不经意间被她设下的聚光灯欺骗了,一直以为这个故事要从家暴的丈夫这里转向一个旧情重燃的老情人。
迪莉娅收到了一封来信,我们以为是私奔的信。
迪莉娅狠心买下300里拉的碎布料制作新衣裳,我们以为她精心打扮为了私会。
迪莉娅在一个早晨蹑手蹑脚出门,我们以为她将登上汽车或轮船,和旧情人共赴新的地方开始……看,这就是陈词滥调的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当一个女人碰到问题,我们习惯将解决方法引至另一个男人。
她有她的拯救者,她有她的新命运,但必须从另一个男人那里开始。
——这就是《还有明天》精心布下的“骗局”。
但,当你再度细细打量这个故事,原来魔术师在舞台的另一角,早已一点一点打造新的空间。
只是聚光灯从来没有停留在那里,我们就按照自己的经验预期了故事的走向。
那个最重要的人,促使迪莉娅挑战秩序的人,一直都是她的女儿。
在影片的一开始,迪莉娅就听到了女儿无法去上学的抱怨。
她离开家后去一个富人家里打工,第一眼看到的,是那家人的两个小女孩,梳妆整齐背上书包,准备去学校。
当迪莉娅一家迎来未婚夫一家后,围裙上掩藏的补丁不过是让她稍稍难堪了一下,真正刺痛她的,是未婚夫的妈妈骄傲地说妹妹还在上学,成绩也很好,同时也刺痛了迪莉娅的女儿。
令迪莉娅嗅到事情开始不对时,是她回家时经过甜蜜的小情侣。
那场景如此相似,女儿的未婚夫做出了和迪莉娅丈夫当年一模一样的动作——这里的镜头语言是迪莉娅走进了黑暗,死寂一般的停顿。
她隐隐地感到了,女儿将会复刻她的命运。
她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女儿的未婚夫开始用迪莉娅丈夫一样的逻辑,进行一场自然而然的暴力。
在他们眼中,女人成为妻子后就必须做忠诚的仆人,沉默,闭嘴,不再梳妆打扮。
当有一点逾矩的事发生,都是对丈夫的不忠和背叛。
迪莉娅的内心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战场。
她的目标从来不是自己去过甜蜜的生活,而是她的下一代不要重复自己的生活。
当有人掀起了战役,这位沉默的母亲能做什么?
她能做的,敢去做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比如,炸掉一个咖啡馆。
诗意的宣言有人说,《还有明天》的前90%都是合理的,最后的10%来得很不合理,好像一个精巧的诡计。
那个诡计到底触痛了更多人的神经——娜拉可以出走,但娜拉走后还能怎样?
人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将回到家中,不会有任何改变。
对习惯了陈词滥调的观众来说,《还有明天》最后的10%,也不过是另一种“陈词滥调”。
迪莉娅只是装装样子奔赴了投票现场,她真的能改变自己和女儿的命运吗?
不相信的人远远多过相信。
然而,对我而言,宝拉·科特莱西和全体创作者的智慧正在于在此——这是发生在1946年的故事,一个普通女人身上的故事。
千千万万的女人走上街头,为她们第一次有尊严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投出庄严的一票,她们是否真正做出了改变?
答案是确凿的。
2500万人投票中,1300万来自女性。
意大利的国家体制因此而转变,女人也开始有自己的可能性——当宝拉·科特莱西创造出了她祖母那一代人的故事,她已经是最好的证明:无数迪莉娅投下的票,已经照亮了无数宝拉·科特莱西的命运。
没错,迪莉娅投完票,还会回到苦闷的家中,可能再次接受无端的家暴。
但她的女儿不会了,她有了钱,不用来买婚纱,可以用来读书上学。
她不必急着把自己嫁出去,像被父亲嫌弃那样,家里终于没有了晦气的女人。
她可以骄傲地工作,攒下自己理所应当攒下的钱,而不会称为“偷”。
当她不再重复母亲的人生,她可以去更远的街道,去结交更多新的朋友——人们会对她提供的帮助感谢,哪怕只是捡起一张丢失的照片,她也有自己的价值。
她的每一天,不会在耳光、疼痛和惶恐中醒来。
她打扮漂亮,走出门外,去明亮的广场。
她的心中有一首自己的曲子,唱得响亮。
千百年的观念教女人闭嘴,但她终于可以不闭嘴了。
她收到写有她名字的来信:开口,说出你的想法。
《还有明天》的最后,响起了充满芬芳的宣言:“我们紧握选票,正如紧握情书。
”新的故事正和这部电影一起上演。
银幕上轻轻抿上嘴唇的宝拉对你说:“我们还有电影,讲述新的明天。
”
发自内心的为Paola这位有才华的创作者鼓掌!
实在是太精彩了!
好久没有走出影院后,要好久才能平复澎湃的心情的感觉了哈哈哈这部电影不止于真实的痛苦,但是对真实的描绘是如此细腻。
母亲用承受暴力作为维护孩子的方式,父亲用战争创伤作为无耻混蛋的借口:父亲告诉儿子狠狠打一顿才有用,因为妻子会习惯暴力,儿子将赡养劳动推给妻子,顺便表演痛苦;女儿厌恶母亲,说永远不会像她一样,母亲全副希望寄予女儿的未来,完美的婚纱,然后在日光下被往年今日的相似性打了一枪。
这才是电影!
开膛破肚不是为了咀嚼苦难,而是用手术刀一层层的的挖开病灶!
代际之间的旧疾存在,但是并不是只有女儿才有希望,很喜欢描绘迪莉娅日常生活的细节,她的工作关系的维护,她的友谊(谢天谢地!
你终于要有外遇了!!
哈哈哈)她细腻的打针手法,发现薪资不公时的直接交涉,与社区其他女性的日常借还和冲突,当一个女性有了日常,她就成为了一个人,一个即使在家宴中被当作仆人也还会让你对她有希望的人!
即使是现在我也认识这样的女性长辈,在家庭聚会中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劳动,自己觉得自己操劳不体面,只会在别人问她需不需要帮助时才会发出最大的拒绝声音。
是的她们确实是这样的人,很多女儿在心中哀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其实当我看到这个情节也很痛苦,尤其是桌上其他的女性,未婚夫妹妹和母亲闻到了这个桌子上仆人的气息,自以为作为更富有的男性附庸,她们也轻蔑对待那个仆人母亲,然后发现自己想成为一个好女人,最好也是个仆人哑巴。
但是还好,导演拍了迪莉娅的其他生活,她在和朋友的对话中机敏有趣,她手工技术很好,她乐观有韧性,她每天都和人打招呼,她善于观察,能很好的发现照片和它的主人,她远远不止,那个可怜又可悲的母亲!
很开心自己之前没有看到剧透,着实被最后投票的场景震撼到了。
是啊,女性需要的不是浪漫,不是婚姻,不是年轻美丽,也不是口红,我们需要的是能让我们去读书的钱和工作的权利!
财产和权利,这不是闭嘴可以得来的,它需要坚定,需要勇气,需要不退让,需要在面对顾客的时候说这里就是没有男人,然后继续好好的做自己的工作!
电影最后,迪莉娅和女儿遥遥对望,抿嘴哼唱的桥段绝对是我今年的电影名场面,Paola实在是太有才华了,我无数次感叹于导演的能力,对音乐挥洒自如的使用,有经典电影的克制温和的质感,但是当刀戳出来的时候又非常有力,那种现代的蓬勃的力量!
从一开始走过街道那个老的旧的女性的形象,到最后伴随着说唱在街道上奔跑的血肉充沛的一个为了明天努力的女人,一切在不言中。
看完喝了杯全糖的咖啡,真好喝!
“我们像情书一样紧攥着我们的选票”1946年的6月2日和3日,是意大利的女性首次拥有了投票权参与到政治活动中,这意味着国家赋予平等权利的开始,也意味着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提高和来自国家的肯定。
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对于各个国家的女性我相信都有这样的一个时间点,拥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
而正是这样的事件和这样的一天,我们却不知道每一个她走进投票厅的一刻她们走过了多么漫长又困难的路程。
影片的女主是一个逆来顺受还会美化生活的人,她用自己的隐忍和沉默试图让家维持表面的平静。
但为母则刚的她在意识到她一直以来的忍耐会让女儿再一次落入和她一样的生活时她意识到改变是必须到来的,而投票的这一天也许就是对于小家庭也对于大家庭的开始吧。
影片用了三次的循环去展示她生活的不变和变动,她每天起床的照顾全家和公公,穿梭于几个工作地点的工作,路过大兵的面前,和闺蜜聊几句,和喜欢她的男生聊聊,和门口的主妇们聊天或打架,然后回家照顾家庭,被打。
而这些日常里的人和事正在平衡她的苦与乐,离开家的松弛和自我以及回家的担忧和恐惧,日复一日。
她以为她能做到的平衡却被一次次打破,也是她想要改变的原因吧。
影片作为女主自编自导自演的导演处女作,可以说在制作上非常有新意。
黑白影片在去除了色彩的影响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配乐,确实太棒了。
家暴场景用歌舞的形式展现了,并且穿插了回忆;决定去投票的时候的女性角色群像,和最后投票部分的歌曲都配的应景又感动。
影片的呈现也经常展现一些俏皮,不只是女主在自我消解痛苦,也展现了女性本身的韧性,苦中作乐的本领也许是天分,也许是能力吧。
即使已经如此痛苦却总能在夹缝中找到一些细小的美好和快乐。
我非常喜欢两次抽烟的戏份,好像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变化,她在思考在离开的路上,从这一件小事慢慢放下和突破束缚。
最后的部分我简直爆哭,两位女性的眼神交流透露出太多的爱和力量,女性的美好和力量就这样交接过去,那一张纸承载的不只是一个权利,也是一个站起来的交接棒和传承,真好!
从慌乱到坚定到俯视,真好
意大利的这部电影真是不错啊!
用底层的女性生活为骨架去讲述妇女参政权的意义。
主角迪莉娅一天要打几份工补贴家用、照顾家庭,不被感谢不说,时不时就要承受来自丈夫的暴力。
女儿怒其不争,她却忍辱负重。
作为母亲,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女儿嫁给一个好人家。
为此,她从女儿婴儿时就偷摸攒钱,为的就是能给女儿买一身全新的漂亮的嫁衣。
然而,偶然之下,她从准女婿身上也看出了如同丈夫那般的控制欲和暴力潜质,于是,顺从的她背地里干了件大事,破坏了这场婚姻。
尽管女儿丧心欲绝,但迪莉娅丝毫没有动摇,她不再执着于让女儿嫁人的事,而是鼓励女儿去读书。
而她自己,则拿着意大利女性首次得到的选票,走出了家门。
或许,她不能改变自己的境遇,但是她要争取一下,为下一代做些什么。
流传于女性成长中总有这样一句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而就像闺蜜看完《重塑爱情》后的感慨,女性一直被教化被爱(实际上是被选择)才是真幸福。
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永不停步》中,阿特伍德也谈到,女孩子所受的人生教育都是围绕取悦和安抚他人展开。
她们容易把自己要做的事视为一种附带的状态,把别人因选择了自己而幸福视为主要状态。
女性的负疚感,会使得女性不习惯处理污名化,只能用镜像思维去处理。
所以电影中,作为母亲的迪莉娅能够意识到,比起女儿嫁给好人家好不被人说闲话,让她有学识有个好头脑才是更重要,这是非常重大的转变。
我们的社会环境习惯了将女性作为被动生物去对待(包括女性自己)。
有时,在听到我说,我不结婚的原因,就是因为第一任男友很适合当个好丈夫,反而让我意识到我一点都不想要那种生儿育女循规蹈矩的婚姻生活 时,直男友人总是表现得很惊讶。
有的甚至会认为我不是天生的Bi,反正一定就要是受了异性的伤害,真是哭笑不得。
而我身边的直女朋友有的也会觉得,历任男友都很好我为什么就是不要。
好像作为女性,只能在和谁结婚里选择,但就是不能不想要一种循规蹈矩,只是一起喘气的生活。
现在又流行一个词,叫“智性恋”,好像比“颜控”更高尚一样。
但说到底,对方有什么和我们自身有什么关系?
只有自己的头脑和钱包才靠得住。
爱情是不是好的,取决于你把它放在哪里。
你把它放在人生第一位,再好也会变坏。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的序里提醒人们要思考终极目标,这大概太抽象了,但思考一下生活的目标还是有益的。
电影展现的参政权已不是今日女性的目标,但本质的选择权依然迫切。
女性必须让自己拥抱更广、更有弹性的思维方式,以思考我们所做的选择,我们允许进入生命中的人、事、物,到底让我们远离了目标还是在接近它,或许能让人更清醒地面对当下。
迪莉娅平凡的一天——在一间半地下室的昏暗房子里惊醒,发现丈夫早已醒来,慌张说出早安的问候,然后获得了一个巴掌,丈夫扬长而去,而她却习以为常的拿起梳子整理了头发,换下衣服,给一家人准备早餐。
这个半地下室的房子,三个闹腾的孩子,一个丈夫和他的老年父亲,拮据的食物将他们一个一个的喂饱,这个丈夫将家里马桶的损坏怪罪于她,然后老人伸出他的咸猪手又要说教她“你要学会保持沉默”。
这才刚刚开始,然后她还要奔跑着去做四份工,去做护士给老人打针,去修补丝袜,去制作雨伞并争论为什么那个男的第一天来就比她工资更高,答案显而易见甚至毫不遮掩“因为他是男的”,然后又去酒店洗晒床单被套……
她…疲惫又绝望,也想逃离,甚至有另一个男人抛来的橄榄枝,而动人的是,她并未用自己的手去抓住这个男人,而是选择——去攥紧一张选票。
爱情的甜蜜,在婚姻中满目疮痍的她也曾貌似拥有。
她的女儿也好像在甜蜜的爱情中正在走向婚姻,走向那个被名为丈夫的人擦掉口红的人生。
如果人生只能周而复始,也就不必期待。
但一代人是真的有一代人的传承。
还有明天,还可以改变:让女儿逃离婚姻,将为婚纱而攒的钱变成学费而走向学校;女儿又在她遗忘选票的时候追上前来,目光坚定的为她传送过来选票。
——“但你还有时间”——“你也是”
她在月光下轻轻的点了一支烟,在昏暗的灯光下安静的写了一封信,在投下选票前庄重的擦掉了自己的口红,然后奔跑着、坚定的、微笑的、无所畏惧的投出自己那一票。
如果不是要下定决心去改变这个心知肚明要如何走下去的世界,也许不必如此努力和纠缠;如果不是自尊和希望永远在骚动,也难于在权威和暴力中突出重围。
100多年前的她们,在《妇女参政论者》(2015)里用一个女性的死去呼喊女性参政的需求和必要性;半个多世纪后的她们攥紧选票,为自己擦上口红或者擦去口红,用一张一张选票投出她们的意见和自由。
如今的这里,又在发生什么呢?
我想,我们应该像攥紧情书一样攥紧我们的工作,就算做着这个世界上最不起眼的工作,领着这个世界最微不足道的薪水,但始终可以心安理得、心高气傲、无所畏惧的,去感受,去表达,去选择,去爱。
在被迫觉得这个世界美,和真心觉得这个世界美,之间找到自己的心和位置。
近日,多部女性主义题材的影片正在院线热映。
意大利影片《还有明天》上映后,获得了极高的口碑。
它讲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一位意大利女性的普通日常,却仍然激荡着今天的观众。
故事设定在1946年二战后的意大利,迪莉娅(宝拉·柯特莱西 Paola Cortellesi 饰),每日在丈夫的暴虐下和生活琐碎中艰难生存,唯有女儿玛塞拉、朋友玛丽莎和每日难得的自由踱步是她痛苦生活中的慰藉……这时,迪莉娅意外收到一封神秘信件,似乎这信件正是给她带来希望与改变的关键。
《还有明天》是意大利国宝级女星宝拉·柯特莱西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已经在意大利实现了创纪录的500万次观影人次,成为了2023年的票房冠军,更是跻身意大利影史票房第九名。
目前IMDb评分7.9,豆瓣评分8.5。
刚打开电影时,我还有点诧异。
难以想象时间的指针已经波转到2024年了,居然还会有黑白电影。
但看着看着就发现,黑白色调更符合电影的主题。
这是一个关于女性选举权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家庭主妇迪莉娅。
虽然是家庭主妇,可迪莉娅每天的生活可不轻松。
从晨起睁开眼的那一刻起,迪莉娅就一直处在紧张和繁忙中。
她要给丈夫伊万诺和三个孩子准备早餐,照顾生病的岳父奥托里诺,再去上门给人注射液体、到制伞店做兼职女工、将缝补好的衣物交给老板娘换工钱,回到家准备午餐,收拾家。
即便迪莉娅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她还是经常遭到伊万诺的毒打。
伊万诺的脾气非常暴躁,他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而发脾气。
可能因为迪莉娅打碎了一个盘子,因为迪莉娅把饭烧糊了,因为迪莉娅拿了一个不该拿的巧克力回家,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
每一次,他都会非常用力地殴打迪莉娅。
每一次,他都会非常后悔,后悔自己的暴力行径。
但他下次还会照旧。
伊万诺可耻的地方还在于他总是冠冕堂皇地以战争为借口。
好像参加过两次战争成了他的免死金牌,他的妻子迪莉娅合该忍受这一切。
迪莉娅的几个孩子也非常不理解她。
她的两个儿子总是满口脏话,就像他们的父亲一般,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睡觉的床和好吃的甜甜圈。
女儿玛塞拉总是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口吻对母亲说,你为什么不反抗,你为什么不离开,我宁愿死也不想过你这样的生活。
玛塞拉嫌弃母亲的一切。
她嫌弃她常年挂在身上的围裙,嫌弃她充满补丁的衣服,嫌弃她总也不变的发型。
最关键的,她对迪莉娅毫不反抗的态度很失望,甚至绝望。
她完全无法理解母亲,不理解为什么她还要呆在暴躁的父亲身边。
她总觉得逃离很简单,觉得逃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玛塞拉永远不知道母亲究竟为她做了什么。
这个女人每天都从自己的工资里偷拿出一些钱来。
她想用这钱给女儿做一件漂亮的像样的婚纱。
后来,她想用这钱让女儿继续上学去。
这个女人将玛塞拉犯的错误全部拉到自己身上,以免暴躁的丈夫怪责女儿殴打女儿。
而且,迪莉娅为了避免女儿重复她的生活,竟勇敢地请人炸毁了玛塞拉未婚夫朱利奥家的酒吧。
她用尽全力去保护女儿!
即便不被理解。
迪莉娅还需要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歧视。
她顺从伊万诺的要求结婚后就不工作了,但现在却被指责无法赚钱。
她只能做各种各样的兼职来补贴家用。
她可以选择的兼职实在是太有限了,来来回回不过是护士、缝补女工这些选项。
但即便她已经是一个工作三年的熟练工,她在制伞店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刚来的实习生。
原因不过是因为他是男人,而她是女人!
所以迪莉娅一直过着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
家暴成性还出轨的丈夫,不理解自己的女儿,只会调皮捣蛋的儿子,偶尔咸猪手的公公。
以及完全不顾及自己感受的晨间运动!
想想都令人难以忍受!
幸好在这一切之外,迪莉娅还有几个好心的朋友。
果蔬贩玛丽莎、机械师尼诺以及意外交到的朋友美国大兵威廉,他们成为她乏味生活里的一丝暖阳。
她可以和玛丽莎分享生活中的一切,和尼诺追忆下曾经的美好,请威廉帮她解决朱利奥这个麻烦。
当迪莉娅拆开一张神秘的纸时,她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加上尼诺总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导致我以为这张纸是一张通往别处的票。
我也以为迪莉娅下定的决心是要和尼诺私奔,离开伊万诺这个暴躁的丈夫。
但很快我就明白了,这不是车票也不是船票,而是一张选民票。
这张票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也关系着所有女性的权利。
所以,迪莉娅无论如何都决定投下自己那神圣的一票。
当她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拿着玛塞拉递给她的选票时,我慢慢开始理解她了。
我们像情书一样紧攥着我们的选票。
当我明白这是一张选票的时候,我突然为自己感到羞愧。
我怎么会以为这是一张车票呢,我怎么会以为迪莉娅下定的决心是要和尼诺离开呢?
但看到她郑重庄严地投下自己的选票时,我为她而高兴。
她没有为了一个男人而离开另一个男人,没有从一个沼泽跳进另一个沼泽。
她有更宏大的想法,她勇敢地为自己为国家投出了庄严的一票!
女性导演总是非常细腻,不用什么大场面就完全展现出当时的意大利女性所面临的处境。
寥寥几个画面里,贫穷的迪莉娅要遭受丈夫的毒打,富裕的太太在丈夫面前完全没有话语权,中间层朱利奥母亲所能想到对女儿最好的选择是让丈夫包办女儿的婚姻。
制伞店老板一句轻飘飘的话因为他是男人瞬间让迪莉娅无可奈何地耸耸肩接受了同工不同酬的现实。
这就是她们所有女性,贫穷的富裕的女性,都在经历的同样的不被尊重受到歧视的命运。
宝拉让我觉得惊喜的一点还在于她对暴力的处理。
她将伊万诺和迪莉娅之间的暴力装扮成双人舞的样子,在几个来回之间完成了男人的施暴。
但这种颇具美感和亲密的双人舞反而叫一切变得更加可憎可恶起来。
迪莉娅的选择在这种日积月累的恶映衬下显得无比英勇无比果决!
电影当然也有瑕疵,最大的问题在于电影对公投的着墨过少,导致车票变选票这一幕有一丢丢不合理。
如果是为了一次投票,那迪莉娅大可不必如此郑重其事。
不是因为投票不重要,而是因为这是一次短期行径,而且是完全可以隐藏的行径。
她完完全全可以找到一种既保全自己又投票自主的方式,完全不必如此慌张。
迪莉娅的所作所为表现出的就是一个想要远离伊万诺的样子。
她将积攒好久的钱拿出来交给女儿玛塞拉,还写了一张便条。
她去买了一件喜欢许久的衣服,甚至用这件衣服给自己做了一个搭配的头巾。
她做这件事之前甚至还专门去化了一个平常从不化的妆。
她以焕然一新的态度去对待这一切,甚至做好了告别的打算。
当她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和女儿对视时,我看到了欣慰还看到了告别。
我以为这是一场无声地诀别。
更不要提迪莉娅一整天都在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她的所作所为一整个就是离别的表现。
所以,看到镜头下的她最终去投票的时候难免觉得有点错愕。
这是剧情造成的一点不足。
当然,如果了解意大利的历史以及公投的背景,可能很容易理解迪莉娅的选择。
但作为完全不了解情况的外国观众,总会觉得有点跳脱。
但瑕不掩瑜,并不影响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冷门佳作这个事实!
题外话,我在电影里又看到那种熟悉感。
那不勒斯四部曲带给我的熟悉感。
无论是迪莉娅居住的环境,还是玛丽莎的职业,亦或是机械师的名字尼诺(难道尼诺在意大利语中是白月光的意思么?
否则怎么《我的天才女友》《还有明天》中的白月光都叫尼诺)、朱利奥父亲的酒吧都轻易叫我想到莱侬和莉拉。
那摇摇晃晃的升降电梯也让我产生代入感。
这可能就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没讲到的故事。
那些失去名字的面目全非的女人们就在重复这样的生活。
她们也曾经被爱过,但爱让人盲目让她们看不清男人的本质。
他们打着爱的幌子将女人们占为己有,将她们驯化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所以,莉拉才显得如此独特。
她没有陷入这种传统的怪圈,也没有因为婚姻而变得驯化,她只是越来越找到自己,并试图为所有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区。
哦,我的莉拉,独一无二的莉拉!
THE END.#人气创作计划#延伸阅读||真独立大女主莉拉的逆袭:她曾经是人人践踏的香肠女工,后来成为富甲一方的企业家“那不勒斯城区之花”莉拉的配偶权之争(上)复盘莉拉和斯特凡诺的婚姻,我发现莉拉身上迷人的特质
这部电影,在看之前我就知道是女性主义题材,所以,心里好像总存在一种希望,就前期无论女主多么逆来顺受,遭受老公和公公的使唤,责骂,我觉得她会觉醒的。
就一直在期待那一刻,但其实,她早就觉醒了。
电影是关于老公家暴那里用了音乐剧的形式好像想要让电影没有那么压抑,可每次开始前的清场,都还会让人不寒而栗。
另一次的恐惧在女儿未婚夫,两人订婚后,未婚夫看到她化妆后狠狠地掐着下巴抹掉口红,并且由笑转为凶狠,让母亲觉得这个看起来这么好的男孩心里也始终认为女人是属于他的东西,婚后不能工作,化妆只能给他一个人看。
本质上,他和女儿的爸爸一样。
电影中躺在病床上的公公,也同样让人厌恶,有一种我说的都是对的权威,实际上他什么也不是。
最爽的莫过于女主把女儿未婚夫家的酒吧炸了让他成为穷光蛋,来阻止女儿嫁给他。
让人感动的就是母亲把本来用来给女儿买婚纱的钱,让她去读书。
让我泪流下来的是母亲翻找半天没有找到选票,一回头,女儿给送过来了。
大家投选票那里,擦掉口红坚定地去投选票。
我真的狭隘了,这部电影的结尾太惊喜和出乎意料,惯性思维让我觉得,她穿上狠心买下来的新衣服是要逃离,然后开始新生活,结果,大家是为了去投票。
主要是自己可能对那段历史不清楚,但我知道每个时代的女性都做出了她们的努力。
迪莉娅被困在传统的意大利女性叙事中,每天做饭、照顾家人,她会觉得这一切是应该做的吗?
她只是想忍忍就过去了,丈夫打完就结束了。
她的明天是什么?
她此刻的明天是她的女儿。
即便丈夫说女儿穿穿她的旧婚纱就可以了。
但是迪莉娅暗暗存钱坚持要给女儿买一件新的婚纱。
她认为女儿嫁去有钱的家庭就会改变她自己的人生。
可是,对方家里真的是更好的选择吗?
在目睹上流社会妻子的生存样本后,发现婚姻围城里的女性不过是"丈夫的附属物"。
在结婚前夕,她更是看见了女儿的将来只不过是自己的重复。
一次大爆炸,她重生了。
此刻她知道女儿嫁个有钱人不是明天。
只有改变传统女性的叙事才是明天。
于是,她走出家门。
为自己投出一个明天。
电影中的丈夫的行为就如同戏剧一般。
他总是对着窗户喊叫着,在父亲去世的那天,他也不愿自己去父亲的房间看一眼,而是反复问着迪莉娅。
在他得知父亲去世的时候在教堂前面大声哭泣着。
仿佛社会是有人监督着、观察着,人要在社会里演绎出一种应该有的情绪。
可是,在他家暴迪莉娅时却将门窗紧闭着。
在父亲离世时面向教堂的夸张恸哭,与家暴时紧闭的门窗构成荒诞对照,这种"被观看的表演性哀伤"揭示出男性气概的虚伪建构。
整体观感十分有灵气,去投票的路上更是全片中燃的时刻。
一切终将会有回报、会有改变。
所以,还有明天。
好吧,我不得不说冲着这么高的评分来看,还是有一点失望的,至少是值不了9分,虽然可以看得出来你导演是非常有想法的,也是希望能把片子拍好的,至少也是付出了很多心思,但是9分确实还是太高了一点。
给个7分算是鼓励文艺片吧。
片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割裂、拖沓与时间分配,感觉电影就像是把三场完成度不一电影糅合在了一起,还是腰斩剪辑版。
其中的第一部是家暴、家长里短与出走私奔,第二部则是女性的觉醒,国家制度改革与女性投票权,还有一部则是乱入的工具人美国小哥。
割裂在于,第一部的完成度遥遥领先,丈夫这种人渣和各种女性困境都描写得很细致。
但是莫名其妙和完成度远低于第一部的二、三绞成一团。
女主一时是完全逆来顺受的男权受害者,一时又是手起刀落指挥工具人黑人小哥搞爆炸案的女“特工”。
女主一时是从头到尾两小时对制度关心为0的家庭妇女,一时又是要付出代价去投票也在所不辞的觉醒女性。
女主一时是能在丈夫手底下穿针引线留下学费、策划出走的机智女性,一时又是一个买咖啡借口都想不到、丈夫一起身就静若寒蝉的兔子。
一时是用尽一切资源为女儿准备订婚宴的干练母亲,一时又是连衣服都不记得准备、所有方案都没法落实的糊涂妈妈。
女主全程在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机智果敢与僵直猎物等各个属性里反复横跳。
看得观众也是很割裂。
加上影片在第二部的完成度非得低,全片感觉除了结尾,对制度提得最多的反而是打药的一家和女婿一家的饭桌讨论。
但是,要作为暗线,这也太少了吧?
感觉全程女权制度与投票权的存在感全靠无处不在的海报工,毫无铺垫,女主和一众女性的日常生活里也全然没这个话题,突然,就去投票了。
第二部分的完成度根本撑不起最后影片希望有的升华。
第三部分更加就是纯搞笑的了,黑人小哥全程工具人,还演得和影片格调格格不入,充满一种美国傻大个的刻板印象就算了,炸咖啡馆是怎么回事啊?
??我突然切换频道到动作片了?
感觉您这再努把力,都能发展出地下组织了。
如果按导演所说,这只是和家暴跳舞一样的艺术化处理,那怎么劝退女婿呢?
导演这是开金手指也不讲逻辑了。
拍女儿和女婿这一对其实能够理解,导演想要表达不解决实际问题,美美的爱情只是一种假象,女性的命运仍然循环。
但问题的是一开始把女婿还拍的挺贴心的啊,当时女主摔了后,只有女婿主动去搭把手,突然后面又突然转性,那你要不一开始就别把人家这么拍呀。
ooc以外,也有种强行贴合主题的意思。
不过这也是意大利拍的片子了,这如果是国内拍,必然还要扯上阶级贫富的主题。
那就更加主题大乱斗了。
影片的风格化处理更是突兀,突然加一段歌曲进来,也就家暴跳舞那里还可以。
和前夫哥吃巧克力那里,毫无铺垫的一对老情人,莫名其妙就开始播放▶️德芙广告,看得我脚趾扣地。
最后投票那个抿嘴,我一开始还以为意思是不爱红妆爱武装,女人不化妆也没什么。
结果竟然是闭嘴,这个闭嘴又是从何而来呢?
唉,不太清楚导演的想法逻辑呀。
同时很多片段也太戏剧化或者太刻意了,有一种为了主题凑内容的感觉。
还有突然就丈夫被女性群体的觉醒给吓退了,这感觉有一种yy的感觉呀,问题没有解决呀,女主回去不仍然要被丈夫打嘛?而且影片中到底有多少女性在觉醒啊?
虽然明显看得出来片中很多女性希望参与一些话题,但是都感觉就是付出了一点努力后啊,好像没什么成果就退回去了,感觉真正在行动的也就那个裁缝店的老板娘。
所以突然来这么一大升华,我能get到导演的意思,但get不到表达效果。
本来以为这片子要拍的是娜拉出走,就算是最后不是私奔,毕竟私奔这个处理可能也有点俗套了,既然要女性觉醒,就自己私奔也是可以的。
以为重点是女主怎么用自己的智慧策划一出可能的私奔,尽可能积攒资本去追寻自由。
而不是看这被影评拍得像是多此一举的“仪式感”投票。
搞得好像要用别,又是告别闺蜜,又是把钱留给闺女。
这个投票你真要投,平时去买个菜也可以顺路投的呀,搞成这样子,又偷偷摸摸又特别珍重,生怕被丈夫发现。
别跟我说这是仪式感,感觉这不是女主的仪式感,而是导演的仪式感。
把这个片子截成两部电影,再完善完善,可能都是不错的片子。
但偏偏这部电影把两部(不,是三部)粗暴的剪贴到了一起,最后呈现的效果就是一张混乱的剪贴画。
上不上,下不下,也是可惜了。
至于这个黑白片的处理,暂时没看出来有什么绝对的必要性。
“你要拍反抗家暴就拍反抗家暴,你要拍女权投票权就拍女权投票权,你偏偏要把两个混在一起,还加上个打酱油的爆炸小哥,能有9分也是奇事啊。
”
2.5。意大利这部《投票的决心》居然比《出走的决心》还要差出两个档,我是没想到的。全片重点就是在两次置换上,一是用歌舞表现家暴,确实摆脱了常见的剥削视角,但也很意义不明,二是用投票代替私奔,但这么弄前面很多障眼法的戏都不成立了啊。投票比起出走其实是更加想象性的解决方案,如果选票是情书,那投票就是告白,要告白谁、对方政治立场如何,这些事在片子里一概不提,投完票回家会怎么样也是直接不讲,不能真把投票当家庭情节剧拍吧。说到底,政治自由在经济自由面前还是太间接了(富有的男朋友一家起码在明面上更平等),但可能对于老中来说,支持这片都属于政治参与了。技法上就非常工整且平庸了,黑白影像也没做什么设计。
的确有点样板戏的意思
我他妈怅然若失,我也有权利投票,可我他妈的选票呢?
投票就等于离开家暴男?家暴男打完战就暴力,美国大兵就不会,他们乐于助人帮被家暴女性炸别人家的财产。叙事逻辑太刻意了。这种矛盾性约等于必须擦掉口红才能舔选票口。
结局哭出声。女儿一眼就找到了母亲,婚纱钱变成了上学钱,噶掉的死老头就是旧制度,送走念经老太是送走上一代宗教给女性的桎梏。闭上嘴也能歌唱,闭上眼也能前进。意大利到1970年才投票通过允许离婚的法案,还觉得投票没意义吗?迈出第一步就是意义。
无语了!!忍受家暴男≠等待权力春天!!!!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陷阱?!!!!面对家暴男不反抗不逃离反而歌颂忍辱负重???虽然不尊重女性可以说有部分原因是没有权力,其中之一包括参政权,但硬生生把两者捏到一起不是在合理家暴么??不是受害者活该论??把家暴改成舞蹈不是洗白家暴???为啥冯远征的家暴男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因为拍摄的是受害者第一视角!!都去看看《道格拉斯被取消了》了吧!!!!(这种三观不正的内容拍得越好越容易把人忽悠瘸!这跟把纳粹拍成艺术有啥区别??还不如平平无奇中规中矩的《妇女参政论者》)
tmd,逃个跑墨迹半天,最后又不逃了。所谓“还有明天”,其实意思是逃跑以外的plan b,即去投选票。但是我必须说的是,女主所遭受到的磨难,并不全因为政治结构,结尾实际上也并没有彻底解决女主面对的问题。我只能将结尾与前段没有衔接上视为导演刻意为之,因为前段的事迹其实问题不只是在于一个男女权的问题,还有传统家庭结构以及个人选择、战后社会的问题,基本上我是窒息着看的,觉得可怜的同时也觉得可憎,没有丝毫同情。而结尾突然跳到了女权问题上,实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我觉得,结尾那意思是,女性光靠自己一个人,是没办法在暴力性的男性个体面前挺起胸来的,必须抱团,才能与之对抗。我作为男性,觉得这样子的意识倾向,令人悲伤无比。
爲了强求女性議題已經可以這樣拍電影了嗎?貫穿全片的家暴話題在結尾筆鋒一轉變成了投票權議題?請問投票可以改變Delia的處境嗎?還有什麽明天?明天就是Delia回到家中被丈夫打得滿臉是血。就算不說導演有沒有講好、講清楚一個故事——在這樣剛性的父權國家體系下真的有因爲選票產生的自由嗎?通過幾世代才能緩解的女性權益問題真的能讓Delia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嗎?荒謬。
1.2023意大利票房最高电影,也是一部以另种风格展现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在战后意大利姗姗来迟的作品。2.黑白影像、二战背景、贫民生活题材及部分场景都上承自新写实主义电影,但别出心裁的是加入了不少喜剧性元素,尤其是把家暴场面歌舞化,荒诞又讽刺,甜蜜冲淡了苦味,却没有让疼痛降格或美化。3.女主角迪莉娅是彼时无数美好、隐忍又让人心疼的女性缩影,承受着低下律政地位、同工不同酬、家庭暴力、不平等家庭分工等困厄,又只能逆来顺受,所幸仍有来自闺蜜、知己与陌生人的善意。4.镜头语言可圈可点,如暗示权力压迫的室内局促空间大俯拍、灵动的环绕与摇镜头,还有画幅变换——1.33:1窄画幅开篇,随着女主走出家门镜头轻快向左横移画幅也渐次展开为1.85:1,片尾女主跑着赶往现场亦是左移运镜。5.可惜叙述性诡计的运用让全片有些割裂。(8.3/10)
开头还以为是意大利版出走的决心,结果是女性投票权,用这年头政治正确的思路去“改写”历史,很难令人信服。看这种电影就像听爷爷辈的人说他们以前的日子有多苦有多饿,这样的忆苦思甜真叫人受罪。ps,借用鸭梨的话,这是美国人投资的电影吧?!
@小西天。两星半。全片充斥着男权的脸谱化人物已经是为意识形态放弃了现实性,美国大兵(当然,必须是黑人)应女主的请求炸掉咖啡馆更是相当于表态现实性也可以为了喜剧性、为了爽而舍弃。最可怕的是强行拔高立意、戏耍观众的结局,导演不止放弃了现实性,还放弃了整个故事。这是一个女人的悲惨生活,而不是一条为了引出slogan的选举权纪念广告。她们有明天,但是她呢?她还有明天吗?用集体胜利、宏大叙事掩盖或替代性解决个体伤痕的做法我们难道不熟悉吗?或许是我没有幽默感,心理承受力差,也不能接受所谓家暴的风格化。
只要是女权电影,分数都高的吓人,完全不顾本身质量如何了。这片在近两年的主流女性片里也就中上等水平,弱于隔壁房间、想象之光,剧作上也没比好东西强,强于芭比、泳者之心、奈德、某种物质,略强于出走的决心。本片最大硬伤是,主线叙事与谜底基本脱节,且犯了常见的悬疑设置错误,把关键道具故意藏着不让观众看,很低级。到最后,悬念的揭开起不到真正的高潮和反转的快感,也无法扣合女性的宏大命题:难道投了票就能第二天解决家暴吗?又不是举报信。纵然,妇女投票权是社会历史的重大进步,但作为电影,如果想把这件事再次渲染得很神圣,光靠一堆与叙境脱轨的合成器配乐和个体困境描绘可远远不够啊,仅在女性政治方面的思考,就已不如十年前的妇女参政论者。于是,电影实际上并未提供迪莉娅摆脱家庭暴力的方法,这方面甚至还不如不要与陌生人说话
私奔只是从一个父权逃离到另一个父权,而获得投票权,女性能参政议政,才是推动社会平等,保障女性能拥有自我和自由的关键,这也是电影处理最巧妙的地方。还有明天,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正是千千万万女性不懈斗争的象征。希望每年都能有这样的电影,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更希望男女平等就像空气一样平常,那时我们不再需要反复提及它。
一分钟可以跳一支舞,可以完成一次家暴,还可以投出一份选票
一个有胆色炸咖啡馆的暴力行动派会天天挨打逆来顺受吗?一个满脑子投票男人都去死的进步女权会跟老情人站在街头油腻对视十分钟吗?刻意写一些垃圾情节耍观众,写的女主整个人前后断裂,很高明吗?
(2.5/5.0)导演对人物享有绝对的支配权,所以我看到了一种提线木偶式的闹剧.更新:我只讨厌电影本身,认为我反女厌女所以才给我点赞那帮人请滚开。
知道为啥证件掉了么?因为女装口袋普遍设计太浅了,裙子基本没有口袋呢
导演对家暴娱乐化展现的解释是为了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感觉可以研究下演员演而优则导的模式化创作课题。
选民卡是什么? 咱们没有见过……doge
用了非常多MV的手法,看似让暗黑的段落变轻松,实际上以一种娱乐的态度消解了主题的意涵,实际这主题本来表达得也过于直接了,同时用社会女性抗争的宏大主题去掩盖家暴的解决,算是比较投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