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星送给以此片为代表的陆资背景的“假港片”和“假港剧”。
整个观影过程坐立难安,与痔疮无关,烂片比有痔在肛还要难受!
这片子能看到《英雄本色》、《古惑仔》、《无间道》和《黑社会》的影子,直白来说就是主创人员拍拍屁股把自认为观众能喜欢的情节拼凑出来,再直白点说就是根本不是拍给香港观众看的,而是直奔内地人钱包,精准无误的贩卖情怀割韭菜。
直到张国荣的《当年情》非常突兀的出来的时候,基本坐实这一点!
演员阵容很豪华,几乎是港片次一线和二线咖全员上阵,这些人基本都是近十年积极活跃在“贩卖情怀圈钱港片”里的面孔,不能说暮气昭昭,简直是死气沉沉,偶尔的扭捏作态甚是尴尬。
唯一亮点就是任达华虽老但依然有型,说是其个人时装秀都不为过。
反观任贤齐,其实更适合拍文艺小品和杜琪峰。
至于其他一众角色,完全是拿工资摆pose背台词领盒饭走人。
最后要说的是:欠港片的电影票大陆观众十年前就还完了。
港片这个历史名词应该在那个时候就彻底消失了!
它能活到现在靠的就是不停的透支过去的荣耀,不停的割情怀的韭菜,实在无耻!
一、本来觉得没啥可写,毕竟港片+动作这两个元素,已经可以涵盖很多东西,想要拍出新意,不知道导演还有没有机会?
反正这部片子不成。
先说下演员。
主场的一众男星应该都算是“老戏骨”,任贤齐、任达华、方中信……各位大咖也算是实力派,也有过出演此类作品的经验。
所以在人选上大概是没有问题。
然后是剧情。
剧情倒也不复杂,有多个前辈借鉴:《无间道》系列,《寒战》系列,《黑社会》系列。
甚至某种程度而言,可以算是三部片的“糅杂”:资深卧底、钢英余孽、社团交接……这三个元素都在其中。
元素多也并非坏事,我们的日常亦是无数的线串联起来。
最后是内容。
这个是最核心,亦是最大的败笔。
核心不清晰。
兄弟情谊?
卧底心思?
权力斗争?
好像都没有讲好。
珠玉在前,更显本作无力。
如果不讲具象的线索,抽象线索也没有写好。
《无间道》里面发生了诸多事情,都可以用“无间地狱”一条线索串联起来。
《黑社会》可以用青红帮文化串联起来。
《寒战》可以用两国文化差异串联起来……单在这里什么都没有。
没有线索,人物的张力便是无头苍蝇。
但老戏骨还是老戏骨,在导演和编剧还没看清楚之前,已经先行一步。
任达华的演出非常在线,但可惜由于场景、台词、剧情的限制,未能将人物演绎到更好。
比如说,作为帮派大佬,他的兄弟情、驾驭力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作为一个社会“顶层”,察觉到时代、社会的变化,期望另谋出路的心思也可见一斑——小弟们可以纠结于生死对错,大佬不得纠缠于此(电影临近结束任贤齐的饰演还算到位)然而剧情并没有让他有更多作为。
二、如果给这个电影提建议,会怎样?
首先,在立意上会参考《寒战》。
这个电影b站up主【嗑书的阿冉叔】有详细解说。
这样人物立意会比较高,而不会只局限于黑帮打打杀杀。
此外,故事也会有足够的纵深让人物施展。
比如电影里面的三条故事线:新联胜发展和交班、警队查黑无间道、顶层权谋;这三个东东虽然已经有前面三部作品呈现,但依然还有不少可以刻画的地方。
比如说,任达华的角色塑造。
从底层起步,以暴力走到大佬位置,统管好几万人。
可谓是暴力的顶峰,但是到了这等层次,暴力已经不足以为所有事情的起手式,社团利益、叔伯前辈、小弟好处,这些都是一个管理者所要处理的。
再加上94年前后,“暴力”越发鼎盛也越发无力。
这时候的大佬必然要面对那个他所不熟悉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和场景。
此处生出的诸多感受和情绪,可以细细道来。
又比如说,方中信。
这条线在电影中表现甚至不如任贤齐,过于死板和僵硬。
立身正义却没有实行到正义,甚至助纣为虐,这里大概可以在连续剧里拍十几集。
同理,警察的群像描述也过于模糊,过于生硬。
当然,即便考虑避免被和谐,也可以轻描淡写加一点点生活镜头。
群像描述的是人,不是像。
任贤齐角色其实是有蛮大的操作空间。
虽然说卧底心态之类的无间道已经拍得很完美,难道就没有出路了吗?
有,电影已经拍出来了,跳出黑白的束缚,追求真凶。
但前面的帮会斗殴铺垫过长,导致顶层权力斗争这一部分过于仓促就结束。
卧底生涯这一段其实可以适当减少,甚至直接引用无间道内容协助观众脑补也是没问题的。
重点可以放在角色对黑、白两种力量的觉悟——社团和警察不过是更上一层的棋子,从而下定要做棋手的决心。
这里可以适当再展开一点,包括角色转换之后的心态、行动等。
这种转变必然与原有身份有所冲突,这里也是可以大写特写的。
此外,一些“路人甲”也可以有很多故事。
社团内的“金爷”代表着上个时代的生存法则,那在这个时代如何?
那些看起来软弱无能的“叔伯”,真的毫无亮点吗?
警局里的另一个卧底饰演得还不错,但群像实在模糊,不过也不打紧——如果拍摄重点不是他。
权力高层的刻画也是十分欠缺,只有形,而无神。
记忆里最早开始写剧评和写影评,就是2011年我在贴吧给港剧《真相》写剧评。
十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我是亲眼见证了港剧落没的,几乎是断崖式跌落,就是从2014《使徒行者1》之后,这些年出的港剧是一部不如一部,这么多年也就出了才几部像《白色强人》那样勉强可以的。
可以说,现在的TVB再也不是从前的TVB了,而港片的辉煌时代更是不复存在。
在90和00年代,港片几乎可以算得一个时代,尤其是香港的警匪片则更是一种标志一般的存在。
不作他论,就两个字:好看。
今天是2022年4月30日,就在今天,为了旧时代对港片的印象,为了我对港剧曾经的情怀,我又一次走进电影院去看了电影《边缘行者》。
我相信,为曾经的情怀买单的人我不是第一个 ,也不会只有我一个。
不过,我挺好奇的,这样的情怀能让人买单多少次?
如果,你问我《边缘行者》好看吗?
我依然会诚实的回答你:还可以,挺好看。
这部戏将乱世下的枭雄对决摆上大银幕,将小人物的自身荣辱与民族结合于一体。
爽点、燃点、泪点,一个都没落下。
爽在一触即发的打戏,燃在金盘洗手的大佬和野心勃勃的小弟之间的较量,不过,如果你是一个港剧迷,或者曾经的港片爱好者,那么,我想说,我并不推荐你们去看。
其实《边缘行者》前面四分之三的故事中规中矩,是走那种老式警匪剧的模式,可以说是一部标准的港式警匪片,有枪战、飙车、械斗;有希望金盆洗手的老大与野心勃勃的小弟;有无间道式的“人”“鬼”猜忌。
观众所期待的港产警匪片的基础元素,它都能满足,影院体验非常过瘾。
黑与白,正与邪,情与义,兄弟与江湖,出卖与背叛,各种经典款的情节样样都有。
还有香港最大的社团与英国人各自为营,卧底和黑警之间的精彩对决,帮派兄弟的手足情深都通过各位大咖主演的精湛演技展现地淋漓尽致。
《边缘行者》最想表现的“亦正亦邪”在这一段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个不错的创新。
虽然不怎么有新意,但还算得有情怀,不过这编剧只怕是在这个时间段脑袋抽了风,为了体现男主角的正义,突然搞了一出法庭戏,不得不说,出戏得很,那真是一出让人难以忍受的漏洞。
还有就是那些政治较量,江湖打杀,总感觉都只写了一半的故事,另一半靠联想和猜测,也是无语,所谓的教育意义呢,是告诉我们有权有势才能只手遮天?
重情重义只能死得更快?
还是只为了悲壮而把人写死了,还每个人不一样的死法?
至于后面的四分之一,我是真不想说,无言以对好吗?
为了点题也不至于这样凑剧情的,我知道男主角不能死,所以呢?
所以你们安排他当了龙头?
继续卧底?那么他如今究竟是警察还是黑社会?
这几年,港片算是出息了。
讲警匪的,《怒火·重案》拿得出手;聊社会的,《浊水漂流》值得回味。
还有《智齿》《手卷烟》,也把风格化做到了极致。
沉寂多年的港片,总算支棱起来了。
惊喜仍未结束,今年又出了一部出乎意料的救市之作。
聊这部片,不仅在于它集结了众多影帝,更在于浓厚地道的“港片味”。
有令人念念不忘的市井气息、浪漫主义,更有随处可见的江湖道义、兄弟情长。
港片式微的年代,万幸还能在这找回港片味——《边缘行者》
本片导演,黄明升。
别看名字陌生,但他参与武术指导的电影,你肯定看过:《警察故事》《我是谁》《玻璃樽》《醉拳Ⅱ》……出身“成家班”的他,给影片注入了大量激烈的动作戏,暗巷追逐、飙车枪战,各种高燃场面,十分过瘾。
再看阵容。
任贤齐,任达华,方中信,谭耀文,吴卓羲,陈国坤,林晓峰……这些人几乎代表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大半壁江山,也诠释了香港电影最好的演技。
如果说洪金宝和曾江的压阵是一重惊喜。
那么,“双任”联动,则给观众带来一波情怀杀。
这是两人时隔16年的第三次合作,他们曾在杜琪峰执导的《大事件》和《放·逐》中合作过。
可惜的是,在这部电影里,两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面交锋,因此少了戏里戏外的火花四溅。
终于,16年后,《边缘行者》生猛来袭。
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卧底的故事。
背景发生在香港回归前夕,香港社会黑白两道均面临全面洗牌。
黑帮龙头林耀昌(任达华 饰)正打算退隐,一场帮内夺权的风暴正在悄无声息地酝酿着。
但不管大家怎么斗,林耀昌心里早有一个“接班人”——阿骆(任贤齐 饰)。
这个阿骆可不一般,他的真实身份极为复杂。
他一边是深得黑帮大佬信任的小弟,一边是肩负使命的卧底警察。
面对如此胶着的场面,阿骆游走在黑白两道之间,在一次次身份变换中杀出一条血路。
一场无比震撼的大戏,也即将拉开帷幕……
卧底片,并不罕见。
从《英雄本色》 到《无间道》,从《寒战》到《使徒行者》。
里面的卧底警员,大多都是收敛锋芒、谨言慎行,生怕暴露自己的身份。
但阿骆的操作却和常人不一样——明知是单脚走钢丝,但却走得异常“嚣张”。
一方面,他暗中盯紧局势,伺机而动。
另一方面,他又趁乱参与黑帮内部的权力斗争。
凭借放荡不羁的行事准则,和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
他很快在帮派斗争中大放异彩,一路坐到了“龙头椅”的位置。
在掌握了黑道的话语权后,阿骆的野心也逐渐显露。
他开始动用手上的一切力量,洗白自己的黑道身份。
早就不甘心沦为“棋子”的他,想要进入政坛,获得更大的权利。
从一个卧底警察到黑道二把手再到冉冉升起的“政界新星”。
多重身份的转换也引出了本片的核心看点——故事层层反转,智斗就此升级。
阿骆要面对的“难关”要比想象中多得多。
他需要在黑道间游走,以大佬的姿态站稳脚跟;还需要披着匪的外衣与黑警恶斗,佛挡杀佛魔挡杀魔;更要顺着黑警线索,深挖出背后势力,揭露港英政府的惊天阴谋。
随着危险不断逼近,在黑白两道之间挣扎太久的阿骆,也开始对自己产生质疑。
“我究竟是兵还是贼?
”
这,才是影片的终极生猛——一方面,你看不出黑恶势力有多生猛,这潭水有多“深”,无形之中的危险最为致命。
另一方面,你也看不透阿骆不断搅动局面、制造冲突,到底意欲何为。
人性的复杂、身份的嬗变、以及权力的更迭,各种因素交错,悬念十足。
况且,电影中远不止阿骆这一个“边缘行者”,想一想,便细思极恐。
抛开所谓的“情怀杀”,《边缘行者》不失为一部“港味”十足的好片。
何为“港味”?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人物层面,它干净利落地塑造了充沛的人物群像,个性饱满,有血有肉。
动作层面,它依然有着港片一流水准的场面设计,令人目不暇接。
帮派内斗火拼;
飙车、爆炸、肉搏;
每开一枪,都伴随着一次闪光;子弹横飞,闪光密密麻麻,这些动作戏紧张且有序的调度,确实有黄金时代港片的感觉。
也带来一场绝佳的视听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边缘行者》的主题曲是《当年情》。
BGM一出,回忆立马浮现。
当年情音乐:张国荣-顾听生辉乐坛大宗师经典半世纪《英雄本色》成就了狄龙与张国荣,也成就了一首《当年情》。
种种黑白正邪,最终都抵不过情深。
这也是港片中最不能忽视的元素:兄弟情。
在那个时代,男人之间的感情不讲物质,情与义值千金。
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港片,有腥风血雨的江湖,也有男人的浪漫。
如果你是个“港片迷”,你就会明白《边缘行者》的感性。
这里面藏着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记忆碎片,熟悉的“地标”、逼仄的巷战、还有悲壮的人物……
这就是优秀香港电影人的特质。
满眼情怀,却不卖情怀。
一路荆棘,却仍在脚踏实地。
《边缘行者》由黄明升执导,任贤齐、任达华等人主演,本片一开始就是浓浓的港味,套路化的剧情,电影整体像大杂烩,剧情十分潦草,后期任贤齐上位后就很顺利的把对手一个个踩在脚下,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这其中的艰辛,一下子简单带过就把限制任达华的对手给搞定了,就太扯了。
港片的时代何时才能归来,看来是很困难得了
衣服穿的都挺有品的,酒吧装修调调也不错but电影完全不讲逻辑,警察竟然到卧底家里,是不是有点儿戏了????
两个卧底还能闻味道就认亲了?
你两咋不滴血认个亲呢??
一箱箱毒品放在社团的关帝像前,这个是天天拜的,你这警察来了不是一锅子端了吗?
还特么上来就问是不是帮罗警官做事?
阿sir啊,你是不是有点过分尊重警察呀,作卧底的,你不得装的更像警察吗?
开口就暴露了吧;家务是清场,半途警察来干扰,这不是明摆着要保护自己人,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不得派人跟踪查明真相吗?
被人拿机密文件“冤枉”你也装装样子,自证清白好不好,直接跑啥意思?
潜台词?
哎呀,卧槽,暴露了,run?????
感觉就是为了拍打戏儿拍打戏,算爆中枪,你拉着算爆跑路,你倒是拉着啊,散手是啥意思?
中间电话互打摸底的情节,是干嘛使的?
压根没有用到,拍的是毫无关联。
无间道好歹有个摩斯密码。
您着到好,确认一下是不是缴费停机了吗?
况且且且,你电话号码哪里来的,我看了半天还以为是留给你的笔记本里的马票六合彩数字中间夹杂了电话号码的秘密,原来是我想的多了。
真的,灰化肥挥发会变黑化肥,黑化要有点逻辑几急急急急鸡鸡好吧。
无力吐槽了,港片拍成这样,还是让内娱卷吧。
真的,服装我给个5星,任贤齐不像黑社会,口音就自带卧底身份了。
开口心态软,终归是流泪到天亮.
文/梦里诗书一众香港老戏骨的演绎,游走黑白之间的险象环生,无论从演员还是剧本上来看,《边缘行者》都可谓有着很好的先天优势,然而电影一面并没能人尽其才的用好演员, 另一方面也没能讲好一个无间道式的卧底故事,对剧情掌控的不力,使电影留给观众的只是一腔港片情怀。
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香港回归前夕,此时的香港表面繁荣,实际上警察与黑帮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纠葛,各方势力间矛盾也越发激化,任贤齐饰演的男主阿骆,原本是打入黑帮的警察卧底,却在与帮派成员的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警察的使命任务与朝夕相处的兄弟情义,两难之中如何处置,以及阿骆所触及到更深层的黑帮保护伞,使他成为了电影所言的“边缘行者”。
在剧情上其实《边缘行者》原本有着很多的看点,例如阿骆与帮派成员从好友到对手的悲剧,再例如他如何去面对双重身份的纠葛等等,这些都是电影可以发力的所在,然而在很多耳熟能详的港片中作为武术指导的黄明升,却没能适应导演的位置,其在电影中没有用好演员,一众老戏骨们所饰演的角色只是被电影当成了制造矛盾的工具人,却未能在矛盾中完成情感的升华,这一生硬并不只是在人物上,主线宛如儿戏般发展的尴尬,使很多本当极具张力的矛盾只是停留在了浅尝即止的表象。
《边缘行者》的另一大问题是没有重心,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其实能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港片桥段,它有着《无间道》的潜伏,有着《古惑仔》的迷茫,有着《英雄本色》 的情义,但电影将这些元素不讲逻辑,不分主次的生硬缝合在一起,其所诞下的只是一个四不像的缝合怪。
对过往经典一味地致敬,使电影在创作上失去了最为宝贵的创造力,当一部电影没有自己能被观众记住的看点,所谓的惊险刺激也好,兄弟情义也罢,到最后给人留下的不过是一锅乱七八糟的大杂烩。
由点到面,《边缘行者》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流水线港片。
这部电影如果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想法立意或许能叫好叫座,但如今仍旧吃着以往的老本,在创作上固步自封,在剧情上潦草敷衍,那么电影自然也就很难有所突破,观众之所以会对香港电影产生情怀,是昔日的港片曾经凭借创作力制作了一部部让人难忘的经典,而今天的港片只是停留在昔日的功劳薄上临摹仿效,最终交出的也只能是这样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作品。
边缘新瓶难装港片旧酒,《边缘行者》唯一的看点,在我看来只是情怀,毕竟集结了如此多香港演员的正邪交锋,确让观众倍感熟悉,只是如此只能忆往昔的香港电影,俨然只是在又一次消耗着观众对港片的情怀。
电影《边缘行者》上映12天,目前票房是6282万,加上最近几部有竞争力的大片退出五一档期,《边缘行者》有望在疫情下成为票房长尾,破1亿没问题,争取2亿。
首先要注意这部电影的第一出品方是爱奇艺,虽然是全港片演员阵容,输出的内容价值绝对是为了能在内地电影院出现,赶在最近疫情好转,有影院开放赶紧去看了,客观的说,评分至少要在6.5分。
阿骆最大的前期贡献就是替老大坐牢三年,新联盛就继承了英美的民主制度,在黑社会组织也要搞五年一次换届提名选举,昌哥帮英国人贩毒带来社团兴盛,任期已满,有希望登上话事人地位的三个顺位候选人在社团退休大佬和黑警英国人支持下内斗全部挂了,就给任贤齐扮演的阿骆扫清了障碍。
任贤齐最出名的还是唱心太软,虽然他还演过《楚留香》等影视剧,给我至今没留下印象!
《边缘行者》这个名字很装,有时卧底的无间生活,但任贤齐的社团地位有些立不住,做生意不行,打架也不行,等候选人内斗死了,还刻意装酷,本来你以为阿骆黑化与英国人贩毒就结束了,结果他还要卧底一锅端港英余孽,结尾法庭演讲很煽情,但不感人,普通话的重音把握不到火候!
电影和戏剧台词还是有区别的,这个看剧本估计效果好一些,电影化就需要情绪营造和衔接过渡,影片把一个历史警匪片大锅烩,人物枝蔓凌乱,主角刻画很生硬,分为上下集可能效果更好。
人物太多,两个小时场景转换太快不自然,有点放PPT的感觉。
导演和编剧都很有野心,但这个成品真对不住这么牛逼的演员阵容,不过有港片情怀的人,在疫情放开期间光顾一下电影院,仍旧是值得的,目前票价不贵!
曾几何时,香港电影辉煌无限,被称作是“东方好莱坞”,尤其是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香港为华语电影留下了太多的经典回忆。
即便是在香港电影势微的当下,一众香港电影人还是为香港电影复兴大任赴汤蹈火,所以今年我们看到了古天乐主演的科幻巨制《明日战记》和刘青云主演的警匪大片《神探大战》。
从这两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香港电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重危机,也可以明显看到香港老一辈电影人的倔强。
在当下以数十亿票房论英雄的年代,《明日战记》和《神探大战》两部影片明显处于下风,甚至两部影片票房之和仅是开心麻花出品的喜剧电影《独行月球》的一半!
断然是当下观影群体和观影口味的变化,但依旧难以掩盖香港电影的危局。
其实说起来,同是在今年上映的另一部香港电影《边缘行者》要更惨,这部集十多位老戏骨、情怀、正宗港味于一体的影片,最终票房仅有1.66亿,豆瓣参考评分5分。
《边缘行者》的导演黄明升,出身于成家班,是香港著名的武术指导,曾经参与过成龙的多部经典影片,本次在他的这部影片中集结了任达华、任贤齐、谭耀文、方中信、张兆辉、洪金宝、曾江、关礼杰、林晓峰和陈国坤等十多位香港电影的老面孔。
影片故事设定在97前夕,香港的大社团新联盛面临着话事人换届,而英国的鬼佬们则居心叵测,不仅试图控制社团做非法交易,更是不断设计陷害华人警察,而新联盛的新话事人阿骆则进行绝地反击。
其实这部充满情怀的影片,并未有明显创新的部分,类似片中卧底、黑警、话事人竞争、洗白和从政拉票的情节,我们会发现在很多的香港老电影中都有,尤其是当一曲《当年情》唱响的时候,情怀会一涌而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部影片更像是很多香港老电影的集合体。
像是这种以情怀为卖点的电影,大部分时候的观影群体很受限制,对于很多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是不太感冒的,这也是造成商业表现不佳的主因。
虽然导演黄明升拥有丰富的动作指导经验,但是作为一部成片的导演来说,显然没有他在动作指导领域那般得心应手,在这部《边缘行者》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在剧情的处理上显然缺乏一定的掌控力,导致影片的实际观感像是在看TVB的剧集。
任贤齐在片中出演的阿骆属于是核心人物,有关这个角色的设定,首先他是警方卧底,然后他是社团人物,他游走于黑白之间,这个角色与《无间道》中的梁朝伟很像,只不过后来的绝地反击让阿骆这个角色显得复杂了一些,但是人物转变的太快。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不客气的说,除了可以一睹老一辈香港演员们的风采和拉起一部分人的情怀之外,剩下的部分就显得无力了。
【END】
《扫毒》+《反贪风暴》+《追龙》+《无间道》+《警察故事》+....但另出来一部,也不至沦落于此,奈何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再大篇幅、再大阵容也包不住,情节看似冗余,实则不是冗余而是衔接不上,情节点出现错误,人物关系不明确,重叠性人物太多,叙事效率慢,而越是这种类型的片子,叙事就应该越精简,情节应该更紧凑,人物关系应该更闭合,这样在保证叙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交代思想主题,而在情节主题还未明确之前,就想先宣讲思想主题,也未免是打肿脸充胖子.总的来说,要《无间道》的纠结没有纠结,要《反贪风暴》的反转没有反转,要《追龙》的人物没有人物.让我意外的是打戏居然拍的如此之烂,而且还占据了绝大篇幅,不知所云.最令我想不到的是技术方面居然如此不过关,摄影各种光线不匹配,调色各种肤色出问题,就连最后结局的声音阈值都不对,也不知道是为了进bgm故意调小了人声?
散场后还专门询问了影院工作人员,确认不是影院设备的问题.奇怪的是这样一部技术不合格,但某种程度上又极具讽刺、批判意义的政治惊悚喜剧(容我这么叫,不然我真想不到的更合适的类型概括)是如何过审的.
get到了任达华
有港片明显的风格和味道,但故事真的很碎,跳的也很厉害。
任贤齐老了,个个都老了。
就凭那句:我们很民主 不像英国人委任港督都是内定 就五分
剧情上很像一些讽刺太晚政黑勾结的电影,放到香港重演故事。任贤齐的台词有点出戏,但是本身剧情中规中矩,典型的港片。任达华谭耀文演技真不错,现在的港片已经看不到新面孔了。
有够无聊的
依旧是经典的卧底故事,只是没有多大创新,当年情这首歌还是很有感觉的
吃老本 政治正確新高度 還亂搞一通 但是真好笑 當年情響起時原本應該煽情可是卻變成了喜劇 溫哥華影院記
港片的耻辱
阵容挺不错的 但已经不是当年的港片了
五一来电影院看了部烂片。逻辑都没有,不合理,没有意义的剧情太多了,只有主演任贤齐最不会演戏。以后有任贤齐的剧就可以直接不看了
反转的太猛了
很乱,hk也开始学dalu搞起了shencha制度,还是挺让人sad的…多一颗星给曾江先生。(别问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不这样写无法标记。
香港黑帮片有也充满了忧愁和疲惫感,没想到这么复杂,虽然也套路,充满了政治隐喻,皇冠变成紫荆花,香港、香港市民也还是边缘行者,
台词有味道,抛开娱乐心态细品,句句饶有深意,屁话少是港片优良基因。江湖已老,不能再开口闭口论“帮派”的时代,一群黑社会管自己叫社团,奋发向上打打杀杀的目标是从良,争做合法化社团和“过太平的日子”。铁打的香港,流水的大佬。97前大语境下,垂死挣扎的英港府、各路资本、政客、黑帮…多重势力交织博弈,都在捞一杯羹下一盘大棋,黑白两道拜的是一个关二爷。不怕站得高,不怕踩钢丝,关键是选边站,别搞错立场。表面是黑帮话事权之争,实际是再也回不去的江湖。篇首片尾高楼大厦的速朽画面与回归日的漫天烟花喻示一切。大哥临死前殷殷交待“活着、活着、活着”,闻之苍凉。幽幽响起的<兄弟情>不如说是对再也没有兄弟情的叹惋。某种意义小齐那句“我是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感人程度直追星爷“我只是一个演员”。任达华帅出了役所广司的腔调。
港片最后的挣扎,一帮老戏骨陪衬一个不温不火演戏的歌手,关键还老出戏,香港真的后继无人了,有点可惜了。
这么多熟悉的面孔,回望当年的港片时代,这部电影像极了香港电影的诸神黄昏。
坏事都是英国人做的!哈哈哈哈嗝……
剧本拖沓,想说的太多,让电影整体观看下降了。
还可以,老瓶套子里装当代的忧愁,无非那几种关系,警队里有黑J,社团里有义士。任贤齐是主角,但谭耀文风头也不让人。无间卧底加夺龙头棍,以前杜sir电影讲北方钦点话事人,今天说借西人的势力夺权小心引火烧身,背后还有九席直通车勾结。今时今日难免看个港片都在解code。方中信陈炜那场背后涂鸦都BLM了。任达华的老大是传统港片心慈手软的义气头领,以为已经够理想主义了,没想到卧底转做黑社会老大的最终目的是自首,简直理想主义天花板,法庭一套慷慨陈词我旁友说:简直选特首啦。动作戏太晃太抖,赶紧高帧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