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看一部电影,是需要契机的,在微博上看见有人在推荐这部电影,看见男主配图的一瞬间我就毫不犹豫地到B站缓冲资源了,男主是阿根廷知名演员,第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即由他主演(这部电影是个人特别喜欢的一部片子),去年豆瓣大热的高分电影《荒蛮故事》的男主之一(个人觉得他的那个故事段落稍逊其他几个)。
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豆瓣分数:7.0,好吧,我承认这是一个尴尬的分数,烂片谈不上,佳作又不够格,包括一些推荐指数不高的短评,抱着“自己选定的电影尴尬死也要看完”的心态看了下去。
妈蛋,看完后,我不得不庆幸自己这个潦草的决定太正点了,我多日不写长影评的心又被唤醒了!!!
是的,我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不幸戳开我的长影评的豆友,这是一部好电影,以我不值半毛钱的人格做担保!
纠结电影喜剧宣传标签的并非不能get到电影中自然而然的笑点(人家得癌症都快死了,你想一直笑一直high,合适吗),担心电影如白开水平淡乏味的只需要预支一点耐心(静下来,放轻松,高潮会来的)……声明一下,楼主现在纯粹是以一个沦陷的脑残粉的身份来安利电影的,不保证影评的客观公正,不确定思路清晰流畅。
先说下个人口味。
我喜欢的电影中有这么一种,就是影片所有桥段均取材生活日常,平淡无奇,几乎看不出来表演的痕迹,看似散漫无拘的台词、场景,其实有着精巧的设计内核,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对白都体现了编剧和导演高超的艺术匠心,你几乎感觉不出影片的刻意,但又觉得表达是那么恰到好处,印象中深刻的同类电影有《爸妈不在家》《一次别离》《周末时光》,这部影片同样可以纳入这一光荣行列了!
如果耐心看完整部电影的话,就会发现影片不动声色的散漫剧情里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量。
没错,煽情也讲究段位,看春晚听佟铁鑫和杨洋唱那种歌很多人也会哭,但我心里终究觉得不怎么高明。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男主罹患癌症不久将离开人世,已经与他分开多年的好友在妻子劝说下,抱着以后尽量不留遗憾的心态坐很贵的灰机来探望他,从影片只言片语中可以推断二人之前应该发生过龃龉,探望日期定了四天,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展现二人在这四天中的各种平淡无奇的经历。
这些经历主要是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总结起来就是告别和料理后事,这些人有男主男配主动找上门的,像主治医师、葬礼服务公司职员、儿子、宠物狗兽医、收留宠物狗的陌生人,也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像前妻、关系尴尬的同行夫妻俩、受赠过男主绿帽子的倒霉蛋(四天男主和男配要巧合遇到这么多人和事,一不小心就有陷入雷区的危险,还好导演处理得自然而然),实在琐碎而无聊。
正如前面说的,对于这次久别重逢,男配一开始是拒绝的,他抵达目的地第一件事,是找个酒店深呼吸来一番心理建设,这才硬着头皮、冒着尴尬症随时发作的风险去敲门探访那个将死之人,据说曾是自己的好朋友。
虽然影片呈现的桥段散乱平淡,但作者很好地找到了一个着力点(亦是线索),即男配从嫌弃不解麻木敷衍而来到逐步缓和趋于理解并依依惜别转化的心路历程。
目标第一站:拜访兽医,男主在兽医站问了一堆稀奇古怪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假如我死了,狗狗会怎么想,它会平稳度过阵痛期吗?
男配当时在兽医站一脸懵逼的表情,尴尬地勒住心中一万只跃跃欲试的草泥马的缰绳,出来后他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自己的小心脏,表示三观受到了侮辱和冒犯,委婉地指责男主:哥,你下次再这么天马行空的话,拜托你提前预告一下,OK?
而男主不识趣地要和他大谈人生真谛(老子告诉你什么叫做爱),尼玛,稍微有点情商的都知道这个时候的明智选择是赶紧shut up,男配不客气地回复到,要不咱们还是先吃饭吧,要么没力气聊诗词歌赋人生哲学肿么办。
楼主看到这里真心心疼男配,花钱费力地陪一个准精神病破罐子破摔:我他妈干脆就静静地看着你还能摔出什么新花样,只是在这之前我的小心脏又得做个SPA了。
其实男主看似行事古怪,他看人倒是很准,一开始就撂下“我从你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不求回报”,一副我认定了我会乱说兼老子就是喜欢看你明明看不惯我却不得不埋单的霸道总裁范,当男主不依不挠反问男配从自己身上学到的重要一点是what,男配不情愿地敷衍道,要勇敢,行了吧(内心的OS大概是,像你这么无惧无畏到不要脸程度的也没sei了)。
如男配所愿,接下来男主马上开启了我他妈都快死了我天不怕地不怕的二逼兼毒舌模式,二人会见主治医师时,男主如此有理有据地直面死亡,说服主治医师停止化疗,只怕男配心中有那么一刻是咯噔了一下的,这莫非就是传说中失传很久的纯爷们,只是作为亲友团之一,常识告诉他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男主一脸嫌弃地喷了他一脸,你他妈不是说好不吭声的吗,男配生气地回应,我他妈花钱跑大老远来了,屁都不让放一个,还有没有王法了,男主尴尬地对医生笑笑,早说了的,应该让我表妹陪我来。
从医院出来后,男主暂时败下阵向男配解释自己没有责备他的意思,他知道所有人的目的是统一的,他们都在尽最大努力,所有人都是,不该怪任何人(影片后面这句话在男配劝说宝拉时,来了个神还原,编剧技能赞),男配一副不领情的神态,直接摊牌自己前来的缘由,原以为男主会尴尬的,谁知男主继续发扬不要脸的作风,别他妈扯没用的,给出租钱。
二人去餐厅吃饭前,男配帮男主买了几本帮助狗狗做心理治疗的书,顺带买了“助你走向死亡”的指导书(影片最后男配主动拿走这本书,暗示他自己也需要治愈系畅销书安慰了,编剧技能赞+1),餐厅吃饭时男主碰到了一个演员同行,正和他妻子吃饭,这对选择无视男主的高冷夫妻激起了男主的争斗欲,直接杀过去开撕,男配那双活灵活现的小眼睛一闭,一副见惯不惯的表情,撕完后,男配贱贱问道:你好点没,男主一副感觉自己棒棒哒的姿态,男配幽幽吐出来几个字:没事,你心情好,就行。
[这里需要插入一个小广告!
男主和男配这条线因为一个宝拉的电话暂时中断,二人一起去剧场看男主演戏(讲真,第一次真没看出来是男主在那儿卖萌,只是觉得,咦,男配和宝拉的笑点在剧场好乱入),酒吧有一搭没一搭地瞎BB,楼主表示这段对白简直了,男配和宝拉(当然也包括男主和男配)的每一句对白都是以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做支撑的,他们都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也不怎么避讳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就这么针锋相对地自说自话,背后的雄厚生活背景我们只能高速脑补,而编剧每截取一句都破费脑细胞,比如这段对白中宝拉听到男配斩钉截铁地回答自己不会再回来此地时,她质问男配“你总是对事情这么确定吗”,讲真,这里的猫腻可大了,一方面有娇嗔的成分(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现在也不那么遗憾),一方面有嘲笑的成分(就你?
还算有主见,还不是一点点被我表哥掰弯),对于这样的台词设计,楼主表示只能奉上自己的膝盖。
]终于结束一天的折腾后,男配终于可以安静地做个睡觉的美男子了,万万没想到,神烦的男主又来电话了,虚伪地来句“很晚了,是吧,打扰到你了吗”,男配继续憋气大法“没有,才凌晨四点而已”,然后男主blabla讲了一通将死之人的梦境,还一副“书上说的”的口吻,男主这时换位地问了男配一个问题,假如将要死去的那个人是你,你会想要谁在对面迎接你,只怕男配这时候心里又该咯噔一下了:电话那头那位大哥的想法很有挑战性,我决定试着想一下。
在被男主掰弯的路上,男配又不知不觉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二天男配陪着男主面见有收留宠物狗意向的拉拉,与狗分离后,心里明明脆弱的像个孩子打死也不愿装孙子的男主终于hold不住了,在车上对男配开启了新一轮洗脑模式:你造一只狗对我的意义吗,我们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睡觉(尼玛,还一起做爱呢)。
妈蛋,别说有感情基础的男配了,楼主看到这里都有点hold不住了好吗:别看我毒舌猖狂、做出一副老子什么都不在乎的模样,我从不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到任何一个人身上,这才落得我孤身一人的下场,因为狗从不会辜负我的善良!
二人随即拜访葬礼服务公司,男主怀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对男配响起了前方高能预警:里面会很无聊,你不想去的话可以在公园呆着。
男主雄纠纠气昂昂地对职员说帮自己办理葬礼业务时,职员的表情那么一瞬亮了一下,然而男配早已看穿了一切,当男主终于看到棺材以及容量特别小的骨灰盒时,死亡这个概念一下子直观立体了起来,他迷茫的表情表示他还是未能足够勇敢面对这一切,体贴的男配发挥自己万能钥匙的作用,帮他搞定。
可以说,到这里男配已经基本被感化得不要不要的了,接下来除了偶有分歧外,他已经完完全全和男主站在同一战线了,餐馆遇见被自己戴了绿帽子的倒霉蛋,男主娇羞地捂着自己的小脸庞,这正与前面自己理直气壮指摘同行演员夫妻俩无视自己形成鲜明角色对换,出乎意料的是,绿帽子君居然有限度地原谅他了,还客气地谢谢他帮他找到了真爱,男主贱贱地回应道:那我收回道歉好了——而男配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只是幸灾乐祸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当第二天男配从沙发上睁开眼时,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和他同处一室的好基友慢慢酝酿着惊天大阴谋:飞去阿姆斯特丹陪儿子过生日,男主反问“这主意不是很好吗”,男配表示被这个任性boy逗乐了:很好,还非常有创意,but……男主赌气地关掉电脑:算了,等你走了我再去,好了吧(还说自己有钱呢,小气!
)。
结果当然是男主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飞机上关于是否让儿子知晓病情,二人有了最后一次的争吵,跟着一个二逼兼毒舌,身经百战的男配早已经get到高超的吵架技能:“你为什么这种表情?
”“哪种表情?
”“你不同意的时候总是这种表情。
”“好吧,我可能确实不太同意”,男主表示这样的男配委实有点棘手,索性撒泼起来:“我问你的意见了吗?
好像没有吧”“你他妈太紧张了,去撸一发吧,我可以叫空姐帮你”,二人抵达目的地时,男主终于认真考虑男配的建议了(事后他对男配解释到,我努力了,但臣妾做不到,男配还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我懂),男配这时候化身贴心护卫,360度无死角配合,我顺道和你叔看个会,对,什么会议,那个机器人大会,孩儿,你身上没钱了吧,你叔欠我很多钱呢,快掏欧元……从阿姆斯特丹归来后,男主像个老顽童一样翩翩起舞,男配表示“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
最后的晚餐,男主宣布了自行了断的决定,经历了几天洗礼的男配此刻已经做到了男主在飞机上的要求和抱怨:所有人都告诉我他们的想法,谁他妈告诉过我这个将死之人的感受!
但是男主表妹不能接受,像上次男主和儿子告别靠打火机来了个分手的拥抱,男配靠宝拉遗落的手机打了个炮,身体力行地平息了这只愤怒的小鸟。
看到这里,楼主觉得影片已经功德圆满了。
只是心中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影片为什么以一条狗命名呢?
Truman在影片中虽然屡次出现,戏份吃紧,而且是男主重要的感情寄托,但就将近两个小时的观感来看,它的分量远远不及男配,与其这样,倒不如直接以男配名字命名好了,个人实在表示无解。
眼看影片就要结束了,楼主这才发觉导演真是十足的心机屌,大招原来放在后面,就好比男主去宾馆送男配之前,手里晃动的几张纸暂时引起疑惑一样,这些解答都会在影片最后得以呈现。
万万没想到,在男配临走的前一秒,男主又为他布下了又一惊天阴谋,对于自己这只心心念念的狗,他实在放心不下交给其他人喂养,所以他只能最后再无耻地拜托自己的好基友,然后他亮出准备好的机票、资料以及证明材料。
可以说,这只狗浓缩了男主对尘世的全部依恋,把它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人,才是最好的归宿。
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知道好朋友可能要安乐死了 没有阻止 作为朋友 可是当时想要发泄、想要逃离悲伤,最后选择做爱,但是高潮之后,二人马上就哭了,从性的满足感迅速脱离出来 ,还是没有办法去,逃离离别好友的悲伤!
同时哭了 再见就再也不见。
升华了情感!
最后的结局处理的有点想李安的漂流记让人寻味!
给剧平淡无华最后来一个点睛之比。
一个男人,患了癌症,于是开始安排自己的结局。
当然,他最放心不下的不是别的,就是陪了他很多年的那条老狗特鲁曼。
影片随着一个朋友,兼亲戚的出现,带领着我们看着他的全盘计划。
他尝试把狗送出去,但是最终还是塞给了朋友,尽管朋友没有主动表示要养这条狗,但是他只相信自己的朋友能够好好待它。
尽管特鲁曼要到极地去生活,很明显这应该是特鲁曼最好的归宿。
他似乎心血来潮,又似乎蓄谋已久,花朋友的钱,突然去了儿子所在的城市,为儿子庆祝生日。
他自己没有钱,还从朋友那里拿了一些塞给儿子,让他和女友去高档餐厅庆贺一下。
他始终没有告诉儿子真相,而儿子也一直跟踪着他的检验报告,但是彼此都没有说透,只是在临别拥抱中,儿子流泪了。
尽管表达的方式有点不尽人意,但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最有意思的是当他找到自己罹患了癌症,走到了尽头,身上有“死亡”的味道。
但是,在餐厅里,多年的搭档见到自己装作没看见,所以他很生气,因为这可能是最后的见面了。
而另一个曾经被他戴了绿帽子的好朋友,他都不好意思见对方,对方却走上来跟他说话,安慰他。
于是转身他勇敢地上前跟人家道歉,对方也接受了(当然这也可能因为是他的缘故,对方和妻子离婚后又找了个更好的女人),他好像放下了心头的大石,高兴起来。
尽管他对自己即将变成很少的一堆骨灰感到悲伤,但是又买不起那些大棺木和墓地,幸好朋友打算为他支付。
他不愿意继续接受治疗,而是偷偷跟人家买了可以结束生命的药物。
但是,不管如何,朋友私下里说:为他感到骄傲。
为什么呢?
想想,当了一辈子戏剧演员,曾经也是风流倜傥,肆意青春,到如今能够这样冷静,有条不紊地面对人生的终结,也算是了不起了。
记得有一篇文章,一个医学专家谈了一个问题——癌症而死其实是最幸福的。
因为有时间可以交代好一切。
似乎只要不接受化疗什么的,靠吗啡制止痛苦,靠安乐死选择离开的时间,的确还是比较舒服的。
而突然死亡,虽然不至于太痛苦,但是没有时间去梳理自己的人生,没有去完成一些心愿。
中国人传统最喜欢的“寿终正寝”,其实反而是这个专家认为的,衰老而死,那是一个漫长的痛苦的历程。
我的外公,九十多岁,进入又聋又瞎,渐渐衰老着,行动不便,虽然五脏六腑还很健康,但每天的生活却是非常痛苦的事。
长久的陪伴,不止存在于亲情,还存在于长年积累的友情,同样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同样是感人至深的惦念。
影片以宠物狗的名字为名,但特鲁曼只是平淡的出现在他的生活,出现在生活中的点滴,更多的是朋友的陪伴,是亲人的支持。
尤其是最后男主发现自己开始尿失禁之后所做出的决定,两位好友,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女的是典型的女式情感宣泄,主张劝与留,对男主及朋友的决定感到不可思议,想要极力挽留,但却无能为力;男的选择了理解与支持,更加理性的看待了男主对待死亡的选择。
或许会后悔,但是他支持朋友,尊重他的决定,并敬佩朋友做的决定。
点开看Truman这部影片完全是无意中的举动,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介绍过没有看过任何介绍和影评,只是随手点开了,就安静的看了下来。
,起初我都不知道Truman是只狗,还大约花了几分钟纠结到底之前在什么片子里见过两位男主。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个打着喜剧旗号的催泪片就漏出了他的真面目。
我看完这片子只想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的朋友们告诉他们我有多想他们,曾经和他们共度的时光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你们一个个都这么帅这么美这么有魅力,看着你们变的更好我由衷的高兴。
但当你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在这里,一直爱你们。
其实有一个细节偏偏让我很在意,就是作为父亲去阿姆斯特丹找儿子的时候,儿子明显是不开心的,甚至他女友进来的招呼的时候,都没有和老爸贴面礼(这对于法国人西班牙人都是起码的礼仪),后来就连老爸的朋友进来他们都贴了面,我就觉得这个小细节表现出来,一定有他的原因。
结果这个女孩问出了这部戏里没人问出口的话,问他最近身体怎么样,之后又提到他儿子其实常常会提到他。
正是因为知道实情才不知道该怎么装作没事一样,其实儿子和女票都觉得这次到访让他们手足无措吧,毕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坦然面对亲人的逝去,最后的分别的情景也是对这位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人们见面总会问最近怎么样啊以示关心,其实没人想听到噩耗。
就像餐厅里遇到的友人,就像兽医,就像儿子明知道自己老爸的身体状况,在老爸面前却只会问问Truman的爪子好了么。
大家都在逃避谈及死亡,但其实是在逃避什么呢?
我走了你怎么办 —电影《特鲁曼》赏析“噢!
忘了带它的牙刷,还有它的衣服,对了,我已经很久没给它洗澡了?
”老狗特鲁曼被突如其来的谈话决定了归宿.胡利安霎时变得六神无主。
这个陪伴他大半生的老伙计就这样草草地托付与人。
胡利安内心里潮涌的情感夺眶而出。
如剧中台词般所言:“死亡,其实也是一场新的开始”.故事从一幅萧瑟枯冷的冬天雪景开始。
老友托马斯接到胡利安肺癌晚期的消息,千里迢迢从地球另一端过来陪他度过最后几天。
面对大家心知肚明的结局,托马斯尽量压抑住自己强烈的情感。
但久别重逢的瞬间,仍然让他眼眶红润。
难以言表心里的无奈和苦楚,只能用以无言来代替悲伤和痛苦。
也只能这样了,那就默默地陪伴胡利安走完这最后的一段路程吧!
“不知不觉与你已经认识了一生,你知道你的优点是什么吗?
”胡利安问托马斯。
“不知道.”托马斯。
“是你做事从来不求回报,那你觉得我的优点是什么?
”胡利安。
“勇敢.”托马斯。
对待死亡,并非每个人都能像胡利安一样豁达,充满勇气,死神频临,他仍能平静如常,有序地处理自己即将失去的一切。
他对特鲁曼不舍,但他绝不会盲目给它寻找归宿。
在胡利安眼里,特鲁曼就是他对家人和最好的朋友情感寄托体。
胡利安越是对特鲁曼不舍,作为旁观者的托马斯内心里针扎的痛苦就愈深。
他待动物即是如此,更何况他的朋友和亲人们。
影片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只用一场自然,平常的人生死亡的故事,却表达了人世间爱的更崇高的涵义。
宝拉因胡利安自私的决定,摔门而出,因为爱。
昔日的情敌兼仇人主动宽恕胡利安,并与之示好,也是因为爱。
为一个即兴的想法,跑去千里之外的荷兰看望儿子,还是因为爱。
胡利安其实就是这万千众生的高度浓缩,他身上装填着每一个靠近死亡大门的群相心态。
照他的话说“谁都想以最好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
一切仍然还是因爱而起,所以他会焦虑,会徘徊和犹豫,会忏悔,会不顾一切斥责曾经的小人,会一次次对朋友说出最真切的情感。
托马斯对宝拉说“不难过,我们都尽力了不是”.既然胡利安都能勇敢的面对他自己的结束,为何我们不能像他一样勇敢的面对他的离开呢?
影片穿插的两幕剧院舞台戏,很有寓意,人生如戏,从舞台退下,失落会有,但真情还在,就算离开,能把最好的留给身边的人们,死亡未曾还会让人难过不是?
“不用难过,我走了以后,特鲁曼你帮我照顾,它就是我对你们最好的想念”!
死期在自己選擇下到來, 荷利安最放不下是老狗Truman,告別從Truman 開始。
遠方的死黨托馬士驚聞噩耗飛奔馬德里,四天任務,本來遊說荷利安繼續治療,但一開始荷利安便去跟醫生道別,再去面試狗狗領養人,還為Truman 將痛失愛主做心理諮詢。
死亡是契機,他看懂了身邊人,包括尷尬遇上的朋友、不曉得父親將死的兒子。
托馬士默默守望立場變軟,溫暖友情這一刻比死重要。
坦然處理死亡,淚中不忘人生的歡喜,兩主角入戲得像真知己,雙雙獲封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影帝。
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知道好朋友可能要安乐死了 没有阻止 作为朋友 可是当时想要发泄、想要逃离悲伤,最后选择做爱,但是高潮之后,二人马上就哭了,从性的满足感迅速脱离出来 ,还是没有办法去,逃离离别好友的悲伤!
同时哭了 再见就再也不见。
升华了情感!
最后的结局处理的有点想李安的漂流记让人寻味!
给剧平淡无华最后来一个点睛之比。
(2年前的一篇影评) 中午在单位休息,父亲打电话回应我的短信,说《古拉格群岛》看完难受了20天,想起他很多童年的时期往事。
我沉默。
难受。
转而说了些生活上的不痛不痒和一如既往的报喜不报忧。
这是昨天凌晨两点的短信的内容:“爸,我看了这本书44页已经哭了两回。
” 北京的雾霾埋了整座城市,也掩埋了我的食欲。
中午没心情吃饭拿出《特鲁曼》来看。
我写过很多小的影评,书评。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的一点想法和思考。
但从未有这次这么认真的想写一写东西。
写给特鲁曼,写给最近的自己。
特鲁曼是一条主人胡里安公养的老狗,我不懂狗,查了一下是斗牛獒犬。
电影开头是二号主人公托马斯因得知好友胡里安患绝症准备去探望并陪伴他几天。
他在清晨与家人道别,离开寒冷的“北极”加拿大前往温暖湿润马德里。
开启一段悲、丧的旅途。
舟车劳顿,来到好朋友家门口。
胡里安打开门。
没有嘈杂的问候,热烈的拥抱。
托马斯像是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一样笑了一下,心里好像说“还好,你活得还挺好”。
胡里安则靠在门上看着他,两人都含着热泪。
两人相视一笑,拥抱起来,似乎隔了几个世纪,像是《烛尽》里73岁的亨里克和康拉德隔了41年后的见面。
温暖而又心酸。
内心翻腾着太平洋的波涛汹涌,脸上却是小桥流水的波澜不惊。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说过,男人是沉默的动物,他要忍受世间一切的痛苦,要忍受所有的不公、别离和失去,不能说出来。
要沉默。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次于托马斯而言是一场为了送别的旅程,而于胡里安则更像是生命的倒计时。
4天。
托马斯能陪胡里安在马德里待的时间。
下面结合几个点来写吧: 友谊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友谊》中这样阐述:因为人看着真正的朋友就像他看着自己的某种翻版,因此:虽不见其有,而其音容如在眼前;虽有需求却不敢缺乏;虽因虚弱却依然强健;更难言全的是,虽死犹生。
影片中托马斯和胡里安的交谈的默契,相互的谦让、包容从头至尾。
当宝拉(胡里安的表妹)问托马斯他有没好好劝自己的哥哥好好接受治疗时,胡里安回答“我试过了”。
宝拉很生气,她感觉托马斯没有尽力劝,还说“我不知道劝别人说下去还需要理由的。
”因为托马斯明白,一个人活着是需要很多理由的,死去也是。
在经历人生半百的沧桑后的阅历告诉他,如果自己患绝症,好朋友胡里安也会和他一样。
四天中他们先去了宠物医院咨询了关于如果主人死了宠物狗会怎么办的心理问题。
这时观众才温暖而又惊愕的知道了胡里安行将就木的事实。
此刻导演用长镜头锁定托马斯听到这段对话时的复杂表情——和你我一样:心酸,难过,坚强,不能让朋友难受的坚强。
接着殡仪馆,接着安排领养狗的事情。
有意愿领养特鲁曼的第一家人想留特鲁曼一晚,主人公一点都不愿意,沉默,不回答。
还是好朋友托马斯解围,化解了尴尬也让他走过了这道坎,这道坎就是早晚会离开特鲁曼的事实。
从那里出来,他在的士里哭泣、无所适从。
托马斯安静的坐在身旁。
这是朋友的陪伴,这是朋友给予的勇气。
还有突发奇想的阿姆斯特丹之旅。
这应该是影评少数能让我们轻松的部分。
也不是那么轻松。
在得知胡里安的儿子明天就过22岁生日时,托马斯提出一起吃饭庆祝,这样也让胡里安开心。
胡里安跑去打开电脑准备订机票,开心的像个孩子,说我们去阿姆斯特丹吧,我儿子在那里。
这是一部非常纪实的电影,毫不隐晦的谈论钱,而不是像很多糙片一样忽略这样的生活细节。
托马斯说你觉得来回机票很便宜吗?
胡里安却和孩子一样说这个主意不好吗。
然后看托马斯面露难色,因为毕竟都是普通的中产阶级。
这样的消费对谁来说都不是一笔小的开销。
然后赶紧补充,我们可以不去啊,我做几个三明治,然后我们租个船去游玩...画面切换到飞机上。
(温暖至极)托马斯还是同意去荷兰了。
想起在他们在一次谈论中说从彼此身上学到了什么。
胡里安说从托马斯那里学会了慷慨,大度,从不求回报。
托马斯说从对方那里学到了勇敢。
我们又从朋友那里学到了什么?
我们尊重朋友的什么?
我们可以跨越两千年和莱利乌斯做朋友,因为我们欣赏他的真正、睿智,我们可以跨越一个辈分和我们的父母做朋友,因为他们的坚韧和诚实。
法国哲学大师德里达这样说,死亡不可以将两个朋友区隔,反而正是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能证明友谊。
孤独 这是文艺作品钟爱的话题。
孤独是一种油画里的浪漫,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和读书时往往会被主人公的孤独感打动,有时甚至会向往那样孤独的生活,而不去珍视眼前的美好生活。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是对生活的不尊重。
影片中胡里安是一个离异并有一子的50岁左右的戏剧演员,似乎曾经也风光一时无两,拍过电影。
“我也潇洒过”、“年轻真好”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让人唏嘘不已。
慨叹时光的流逝和孤独的代价。
典型单身汉的居家生活,吃一顿没下顿,厨房从不做饭,没有下班后的晚餐和早起时的拥吻早安。
这是我们向往的吗?
孤独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
影视作品里的几帧孤独背影的画面和书中简单一句“40年过去了”不可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影片主人公是幸运的,也不是那么的孤独。
他有时刻担心自己身体却从不表达的儿子,有和他离异却还像朋友一样在乎自己的前妻,还有托马斯。
我们孤独的来,也会孤独的走。
中间的路还是拥抱温暖的人和美好的世界吧。
毕竟我们要孤独的走很久。
特鲁曼 最近连续被两条狗弄哭,一条叫Baily(来自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一条叫Truman。
我心疼动物不会说话。
人类强势的用自己的感情去解释动物的想法。
偏执且幼稚。
一厢情愿不只是人对人。
还有动物。
我们看到了两条幸福的狗,却有无数条不幸的小动物。
不提。
本片中的特鲁曼戏份不多,更多的是一种传递主人公感情的媒介和表现主人公生命立体感的镜子。
导演很聪明,并没有一味借别人的嘴去展现胡里安的人生,而借助了一条狗的眼光。
独特且饱满。
我没有太多养宠的经验,只有小时候养过一只猫。
一个星期。
它叫克里斯多布·罗宾。
由于母亲不让养,它被责令出卖。
我无法忘记我抱着它去猫狗市场的每一步走的有多艰难。
然后哭着坐在马路边,等着有人买走它,心里希望不会有人买它。
然后,终于有人买走了它。
我哭着回去。
恨我的母亲两个星期。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只特鲁曼,不论是猫是狗还是朋友。
陪你走过这并不长的人生。
(看完后很压抑,随手写了下这影评)十分平淡,平淡得很贴近现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样,里面着实有几个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
一“我们什么时候来看看你”“别等太久,我的戏快结束了”这是这部片第一个让我感动的地方,面对旧朋友的嫌弃,朱利安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个回复既表示自己主演的舞台剧即将落映,也表明自己的人生大戏也要落幕了。
二去安排自己的葬礼。
或许是作为中国人,或抑是从小收到的观念影响,自己亲自去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总是感觉好怪,朱利安太勇敢了,正像他所想的,剩下的时间与其每天在医院进出,倒不如去做自己想干的事,宁愿去当一个清醒的傻子,也不愿当一个喝醉的懦夫。
三和儿子庆祝生日。
在托马斯的怂恿之下马上去了荷兰找儿子,也如愿见到了儿子的女友,恕不知原来在儿子的心中,老爸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儿子早就知道老爸病重的情况,所以道别時的那一个拥抱,更显得弥足珍贵,谁知道他还剩下多少时间呢?
总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朱利安和托马斯之间的友谊,4天时间的道别太少了,似乎也太多了。
托马斯配朱利安去办理后事、去见儿子、去酒吧疯狂一把,接受了朱利安托付给他的特鲁曼,陪他在所剩无几的时间里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他的决定,以他为豪。
这就是朋友应该有的模样,不是吗?
太平淡,没看完。
虽然片名是狗名,实质是讲人的,可以体验一下人之将死的感觉~本来应该是温情感人的片子,却感到各种冷硬...
熟悉的马德里街头,如何说再见的故事。
3星半
“人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告别,无法告别。是那种娓娓道来细水长流的苦楚。还能怎么办呢,死亡是每个人都要去面临的课题,但在还没有面临的时候,就好好活着吧,去对抗虚无和无意义,然后在这过程中会觉得活着真好啊。
做爱场面太长看不下去…3.5
如果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会怎么做呢。。
(2016.3.17,周四,#50)欠些火候,不过好几次眼眶发酸。
更多的拼图最后没有被拼完,更多的人生最后仍有遗憾。并不总是这样皆大欢喜。蜡烛要点,蟑螂爬过的烟也是要抽的。
我们总是需要不断告别。
平淡。
以为是朋友的人却装作没有看见你,以为是痛恨的仇人却真心为你感到悲伤。死亡不是阴沉的长影,是每一次明亮的拥抱,是不道破的温柔相视,是相伴最后的慰籍。年轻的时候想着在一起的日子无限长是美满,可原来感情的尺度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时间,四天能去很多地方做很多事,亦能好好告别。如果说再见是不可避免的事,那我不会将最后的时刻苦苦挣扎延长,放手不是忘掉你,在另一个世界我们总能再相见。
那一份相知与相依让我们能够平淡却温柔的告别。近年终点挥别类影片最佳作,并不刻意的平静和从容溶解了一切符号化的外在表现,将一份无法言语却能让人深刻共鸣的感触一点点唤醒。影片场景、音乐极美,节奏也生动流畅,情节琐碎散落各处,却每一笔都让这个故事更加立体,两位主角的表演自然又鲜活,太赞
Cesc Gay真是西语世界一绝。没什么噱头,点到为止却如此饱含深情。淡淡的幽默和尴尬,相视一笑的温柔和哀伤,不是大刀大斧而是一把小锤子,慢慢敲到你完全心碎为止。两场意外遭遇的餐厅戏说不出来的喜欢。两位叔叔太棒太棒太棒了我所有的眼泪你们都拿去所有的赞美都给你们!
水平介于《最爽的一天》和《前往并离开》之间,这种题材还是需要煽一煽的,整体太克制了。如果是我,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天,会和亲近的人一一告别,然后找出这一生最爱的一部电影,平心看完,静待终结。我希望是这样。
人之将死,让人悲伤的,是还留下了一段无处安放的情感。他无法对特鲁曼说,我要走了,你好好生活,他甚至无法让特鲁曼理解他为什么要走。特鲁曼终日在想念他的主人,也许,还不停为自己犯过的错误反省,期待着,有一天,他们还会再见面。
人生尽头临别前的陪伴,平淡却动人
对白不够精彩,又都是对白。人物不够真实,又刻意规避大情感。最后,主人公之前经历了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死亡,not a clue。角色本身又一直在原地打转,男配还是个废物。简而言之编剧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现在想要碰到一部水平和实习医生格蕾差不多的电影都还挺不容易的🙄
平铺直叙地面对死亡。
太棒了。无法形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亡方式。